学科融合背景下生理学论文

2022-04-26

(甘肃民勤新河中学甘肃武威733300)1在参与中培养兴趣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困生个体发展需要,使学困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以利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科融合背景下生理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科融合背景下生理学论文 篇1:

基础医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

摘  要:基础医学是醫学教育的基石,为了夯实基础医学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来适应新的要求。特别是在E时代全面到来之际,教育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以及从校情、学情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和软件进行立体交互的混合式教学,这将为促进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基础医学;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教育部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为:为全民健康医疗系统培养爱国爱民、医德高尚、技术优良,有积极的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和学习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较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临床基本技能、在医学学科领域深造潜能的医学专门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初步达到医学生的基本要求,为接受毕业后教育与实践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主动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同样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师的教学新要求和学生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和多种网络平台与媒介学习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优势,又利用新媒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原来教室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拓宽教学的空间,延展教学的时长。而与单纯网络教学相比,打破了师生之间的壁垒,增进线下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学生接受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高校老师知识和理念的传授,不仅得到了知识的巩固和补充,而且学到了更多学习方法[1]。与传统式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多元化、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主动思考、交流与沟通的能力[2]。对教师而言,混合式教学要求更高的综合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可以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热情,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最终使得“教”与“学”变得更加自由和灵活,使教师与学生双方受益。

一、混合式教学搭载的常见信息平台

在线课堂是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开发了许多在线教学平台,例如:慕课、学堂在线、网易云课堂等,这些教学平台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来说,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特别是在基础医学混合式教学中涉及到复杂抽象的内容时,需要多维度反复加强学习过程,因此,可以作为长期在线的有效教学资源,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和知识巩固,甚至用于执业医师考核复习和考研复习。

(一)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慕课)平台

2012年起美国高校陆续创办慕课平台,慕课是面向大众的免费在线学习平台,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向任何想学习的人提供低成本的或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支持大规模人群在线互动。学习者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都可以在慕课平台上在线学习感兴趣的课程,并且可以实现与同专业同学在线交流,课程发布者可以进行在线作业和测试题发布,用于学习者对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测试,加强巩固知识,突破了原有的时间空间限制,充分体现了MOOC课程的普及、优质、开放等特点[3]。截止到2019年9月,其医药类课程为242门,基础医学课程52门。包含了大多数基础医学的内容,可以满足广大医科院校同学选学[4]。

(二)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所谓小规模,是指在线课程人数限制在几十到几百之内,限制性是指通过一定的条件对申请者进行筛选,而不是面向所有人群。同时,申请课程的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任务,参与线上讨论,完成线上作业及考核,才能获得结课证书[3]。目前SPOC课程主要针对加入SPOC在线教学平台内的高校在校教师,结合课堂教学与小规模在线教学进行混合学习。通常是在大学校园课堂中,采用已经在线运营的慕课讲座视频及其配套的在线评价系统,实施混合式教学,如PBL教学及翻转课堂教学等。其基本流程是,教师把来自各个高校或自己制作的在线视频材料当作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导向展开教学,通过作业完成度、课堂提问情况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展开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并在课上与学生一起处理作业或任务[5]。

(三)基于THEOL在线教学平台

在线教学平台THEOL是一款结合不同层次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等研发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在“清华教育在线”数字教学平台的基础上,研发的门户网站、教学资源网络支撑平台以及数据库相结合的综合性门户。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量身制定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在线教学支撑平台以及网络教学数字资料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THEOL在线教学平台,实时分享课件、教学任务、教学视频动画等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网络教学重构,提高课堂授课效率[6]。

二、混合式教学手机客户端

(一)雨课堂

雨课堂作为一款新型免费在线教学辅助工具,由学堂在线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其利用微信软件,结合PowerPoint工具,充分发挥二者强大的性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布相关学习任务,从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作业等层面,掌握学生学前、课堂上、课后的学习状态,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精准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效果适当调整教学方案或进度。同时讨论和课堂提问环节等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平台调取学生学期全过程的学习数据及资料,借助平台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教师充分认识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状态[7]。

(二)蓝墨云班课

蓝墨云班课是一款教育辅助管理类手机软件,该软件可以帮助教师辅助教学,如课程资源管理、学习任务推送、作业收集管理、课件、视频和资料上传及下载等,教师和学生通过APP的互联,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管理、通知的发送、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等功能,蓝墨云班课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课堂”的形式来进行授课。老师可以通过手机APP来进行手势签到,节省大量的点名时间,并且将课堂的资源内容通过手机扫一扫等功能进行分享。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题,在课堂上记录笔记或向老师提出问题[8]。

(三)对分易

对分易是一个以微信为载体的教学管理平台,能够简单便捷而有效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课堂管理,学习过程性评价与监测, 在对分易建设的前期,开发者对上百名教师作了调研,采纳了一线教职工的需求,软件无需下载,可以直接在微信中打开,简洁明快、实用好用,能够真正为教师服务[9]。方便作业批阅,作业无需收集,由学生一键上传;作业能够在线打开、评分评语、写批注;移动端可以随时批改作业;分数、评语能够立刻发送到学生手机。快捷的微信互动,师生无需互加好友,作业、分组、成绩、公告各类信息便能通过微信一键推送,并且及时给用户反馈,确保信息送达。实时课堂反馈,实时了解课堂状况;测验题目能够实时推送给学生,自动统计分析答题结果并且自动建立图形可视化报表。便捷的课堂分组,自动分组快捷高效;手动分组灵活可控,可以适应不同需求;分组情况能够及时推送到学生手机[10]。

三、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手段组合与选择

基于互联网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助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专业及学情不同而自由组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基础医学教育又有其特殊性,基础医学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比如解剖学及形态学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特别是现代化三维成像技术和立体成像技术展开教学与学习。而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则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等将抽象的事物生动化。而这些问题的实现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全方位的支持,以服务于教师和学生。

(一)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跨校选课

基于MOOC、SPOC及THEOL进行跨校选课,为学生提供全国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技术平台,目前,通过各个高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和软件运行工作人员的维护,在各大平台上的开放式教学课程多达1 000门,并且课程量还在不断地更新中,这种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跨校选课的办法,可充分发挥各个高校的专业优势和特色资源,进一步弱化教育的地域差异,更好地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化。

(二)信息化万物互联的智慧课堂与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科技进步为教学设备、环境的改进作出了巨大贡献,由多媒体教学逐渐过度到智慧教室,它是在多媒体教室基础上融合网络教学的高级教学空间,借助高尖端技术如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有形的物理空间和无形的数字空间在一个教室内相得益彰[11]。智慧教室为教师及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智能化的互动空间。例如,智慧化的机能实验室及临床教学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及实验所需的各种教学辅助工具,直观生动地获取知识及技能,同时还能實时与教师进行学科上或情感上交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个性化学习、开放式学习[12]。

(三)翻转课堂实现对学生临床与科研思维的提升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巨大改革,将原来的教师在讲台上讲课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学生展示、教师补充总结的课程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课堂教学变得灵活、高效。特别是,在某个生命现象的解释和临床问题的思考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充分利用前文提及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实现学生在线课前预习,结合课本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可利用在线资源随时进行复习。在课堂时间,主要进行科学问题或发病机制为专题的分组讨论、模拟实践、实验操作及教师重难点讲解和问题梳理答疑等活动。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达到高校学习的目的[13]。

(四)以成果导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医学教育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为了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要注重因材施教、知行统一,以培养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学研究提倡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中心,量身定制课程目标、监控教学进展,进行教学效果的评定。

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先分析学情,将学生分组,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成果导向培养方案,以各个分组的成果导向来组织开展教学,激发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解决每一个知识点涉及的专题问题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也明确了教学目标[14]。同时,成果导向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发展了传统的仅以分数判定学习效果的作法,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这种学习成果包含了理论的学习效果、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性科学思维能力等。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考核模式,移动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催生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是在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的学习模式,一出现便以其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的特性而受到学习者的青睐[15],使学习者的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或电脑桌前,更有利于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移动学习平台得以在我国高校教学中普遍应用取决于其便捷性及开放性等特征,学生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进行碎片化学习,并能方便快捷地对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沟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惑。目前应用较多的移动学习平台包括QQ、微信,以及教育类机构开发的各种辅助教学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等[16]。

(五)基于生命现象与临床问题的PBL教学

现代基础医学教育特别适合采用PBL教学法,它是一种以某一专题或问题为导向,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进程中去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而在基础医学各个课程中,都可以设计出多个生命现象及科学问题的专题作为学生深入调查资料分析和深入课堂讨论的资源[17],比如细胞凋亡是如何发生的、痛风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等,学生对这些问题都充满了获得解答的欲望,通过小组任务分解,自主地查找资料及问题的梳理,比起单纯的灌输式讲解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生命健康、研究疾病机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医学教育创新性临床思维的锻炼[18]。

四、结束语

形成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本科教学理念,探索协同培养的途径,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医学教育的新趋势。混合式教学强调多元化教学理念和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专业导师和组织者,更多地是起到引领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作用,学生的角色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查找资料,参与自己的学习。这就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极高的专业素养,渊博的知识体系,更要有协调组织管理能力,要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要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拓展本学科专业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从教学滋养科研和组织能力。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过程需要极高地参与度,因此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和查找资料,并且和其他同学建立联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入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甚至在问题深入分析中锻炼和激发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因此,以混合式教学深化课堂教学和考试制度综合改革,升华应用教学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促进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莉,郎明非.审核评估背景下生理学混合式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2):1253-1257.

[2]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7-16+92.

[3]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6.

[4]张宏,胡业发,吴彦春,等.基于MOOC混合教学模式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7(31):127-129.

[5]郑梓煜,叶珈琳,廖瑾莉.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急诊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8):594-597.

[6]白靓,佘集凯,曹瑞珍,等.基于THEOL平台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J].生命的化学,2018,38(2):346-349.

[7]黄丽莲,项建弘,王霖郁.基于“雨课堂”的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9,6(27):33-35.

[8]王丽霞.“蓝墨云班课”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氟元素”教学设计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24):24-28.

[9]范志祥,吴艳瑞,张璐.高等医学院校混合式教学中对分易和雨课堂的对比使用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5):136-137.

[10]乔阳.基于对分课堂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30):75-76.

[11]余泰,刘朝斌,沙琨.基于智慧教室的医学课堂教学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7):742-745.

[12]张文敏,张春梁,陈裕庆,等.“双一流”背景下“互联网+”病理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1):7-10.

[13]李春霞,刘磊,李志华,等.基于BasicMed平臺的医学免疫学大班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7,12(7):700-702.

[14]姜文霞,余莉,陈小平,等.以结果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整合模块课程的构建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9):652-656.

[15]王明娟,毕红东,肖丽君,等.基于OBE理念——思维导图引入病理学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1):178-179.

[16]李姗,高爱社,曹珊,等.基于微信平台的病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3):8-10.

[17]王瑾,白晓洁,李建红,等.PBL在基础医学整合教学中的改革及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5):28-31.

[18]弥志伟,陈龙,冯越,等.“互联网+”背景下《高等生物化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6):7-8.

作者:安娟 刘芳 魏晓星 龙启福 沈国平 顾存林 李耀东

学科融合背景下生理学论文 篇2:

地理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甘肃民勤新河中学 甘肃 武威 733300)

1 在参与中培养兴趣

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困生个体发展需要,使学困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以利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困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才能全面提高学困生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处理好以下问题:

1.1 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地理学科有的内容是比较枯燥、抽象,教师更要增加对学困生的情感投入,把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赋于情感色彩,达到知情融合。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尊重、信任和关心之情感染学困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凡是经常受到教师关心和信任的学困生,都具有一种良好的心境,从而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学习效果。反之,师生关系紧张,“火药味”浓,不仅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而且课堂说不定随时爆发“战争”,岂能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学习效果?

1.2 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新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新教材地理内容的引入,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采取从实际问题情境入手,贴近学困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如:地理故事、地理游戏、抛绣球、歌谣等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来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困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用教材内容的呈现,努力创设学困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和机会,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发挥学困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索和实践,促进学困生地理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材的叙述,适当介绍地理内容的背景知识与地理史料,这种将地理内容与背景材料融为一体,有利于诱发学困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开展第二堂活动,诱发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要求学困生安靜,教室里只有老师的讲授声音,现在的课堂是一个情趣的课堂,研究的课堂。我们不仅仅在课堂上,而且让学困生走出教室,领会大自然的美妙,让学困生观察生活,让学困生自我表现,使学困生在大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对地理产生兴趣。可以让学困生得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的经验,如:游戏、表演、环保漫画、环保小论文、手抄报、气象观测、地理墙报、地理模型制作等。现在初中生,玩的天性还是存在的,他们好动、活泼、好表现自己。喜欢做游戏,我就在课堂上大做文章。喜欢好动的学困生,我就让他们制作教具。有一次,我课前布置学困生进行地理小制作比赛,学困生兴趣很高,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学困生把自己制作好模具带到课堂上,由我组织评比,对制作较好的学困生当场发给奖品,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在评比教具过程中,学困生为了得奖,都非常注意观察自己的教具与别人的教具的异同点,并根据自己制作模具对这些模具感性认识来争论,是谁制作更漂亮。

(3)利用多媒体技术,诱发学习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一项视听结合、形声统一的技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具有动画效果的教学课件,课前把大量的文字、图形、图象设置成直观、生动的动态画面,展示图形和图象的形成过程,再配上语音提示和适当的音响效果,创设生动活泼、直观的教学情境,刺激学困生的感官,激发学困生的好奇心,诱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困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课堂的容量和效率。

(4)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激发学困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仅仅是在某个方面某一环节,而是要贯穿于整个过程。要使学困生有兴趣,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2 在竞赛中,激发兴趣

利用初中生好胜心、集体、个人荣誉感比较强,喜欢学习效果和行为表现得到老师肯定的年龄特点,我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入竞争机制,利用课堂开展“谁答得快、谁答得好”和“谁做得快、谁做得好”的竞赛活动,让学困生积极参与竞赛,在竞赛中,激发学习兴趣。如:讲地图图例时,把各种图例的符号,做成大卡片,把学困生那按小组编成八组,当我拿出写有一个图例符号的卡片后,让学困生猜,看谁猜得又快又对,答对就在他所在小组加分,最后看哪个小组分数最高。分数最高及时表扬,使他们尝到参与的甜头,产生成功感,学困生会为自己取得成功而自豪,而受荣誉感的驱使,他们会更积极参与地理的学习。而对未受到表扬的学困生,由于是比赛,他们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这一回你赢了,下一回我争取赶上你。因此,他们都积极参与。随着这种比赛经常性开展,受到老师的表扬,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3 在成功中,发展兴趣

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学困生地地理学习的评价建议,强调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困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经常性的成功,就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兴趣就易形成和巩固。”要巩固和发展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使学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1)教师要积极创设结果性成功的机遇,巩固和发展学习兴趣。(2)教师要积极创设过程性成功的机遇,巩固和发展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各类学困生特别是中下生有输的信息和尝到成功的机会,如在课堂提问或解答时渗透分层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分别对待,难度大的问题让基础好的同学解答或回答,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同学解答或回答,让中下生经过努力能取得成功,从而巩固和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成功的学习会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效应,增强对地理学习的情感,这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稳定、持久的发展。

作者:王原武

学科融合背景下生理学论文 篇3:

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科学价值与优化路径

内容摘要:高考改革事关我国教育发展全局,与高中教学与大学人才培养息息相关。我国新高考综合改革以保障公平为基本底线,贯彻科学性的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注重在理想与现实、绝对与相对之间寻找实践公平的“动态平衡点”。同时,在综合改革实践中,自由选科理性博弈、教学资源保障欠缺、高校劣势专业招生遭遇困境等问题日益表征化,呈现与科学性改革初衷相悖的复杂情况。为实现综合改革的科学性初衷与科学性成效间的相互砥砺,可以通过深入优化高考科目设置与赋分方式、丰富高中教学资源与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完善高校招生制度等多种方式,着力彰显综合改革实践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新高考 综合改革 科学性 理性博弈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对中等教育起到引领作用,又为高等教育的进行提供了源动力。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后,新高考改革更是典型地体现出高考改革事关教育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高考改革在试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难以避免问题与负效应。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寻求合理的应对策略,以助力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完善与深化。

一.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科学性分析

1.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科学性价值取向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便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考试,是“大一统”思想的典型表征。70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形式变革始终以保障公平为基本底线,民众对高考公平问题的关注也常聚焦于此。新高考在立足公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其科学性,力图兼顾与维护学生、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利益。理想的高考制度是基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公平、科学为原则的高校与考生的双向精准匹配与自主选择,需要高考改革不断在理想与现实、绝对与相对之间寻找实践公平的“动态平衡点”,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做出历史性贡献。新一轮高考改革在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科学选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致力于扭转传统高考模式下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取得了初步成效。从2014年上海市和浙江省的试点开始,2016年在四川、山东等省市也采取了区域招生制度改革,科目设置方案从“3+3”和“3+4”变为“3+1+2”,突破了文理分科的局限,改革朝着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方向稳步迈进,以弥补现行“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弊端。

2.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成果解析

新高考制度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第一,自主选择课程和考试科目是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关键,这一高考科目改革打破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的格局,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专长选学选考,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例如浙江省的7选3最多有35种可能的组合。且2017年高考跨文理考科的考生高达70%以上,为许多考生提供了以往文理分科所没有的多样化选择,在一些中学出现生动活泼的教育现象。第二,走班教学具有的区别于传统“齐步走”式教学的灵活化与个性化特征,能够有效地满足新高考下高中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丰富教学内容、变革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型录取机制等方面日益彰显出积极的可为之处。第三,以往高考集中在一次举行,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考试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一年多考、多项选科选考,使学生对考试科目和相关课程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试点改革破除“一考定终身”,减少集中一次高考的心理负担,将压力分散到不同的时间段。从浙江省的实践来看,在举行选考科目的时间,学生、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降低,考场外面陪考的家长很少,各个考点门口平静有序,媒体也不像对高考那样高度关注,这对考生尽可能用平常心来应对高考有好处。

新高考促进了高中办学多样化。高考选考科目的自主选择,带来高中课程安排、班级组织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显著变化,选修课的增加使选课制和走班制、分层教学成为现实,使高中课程改革顺利推进,一些高中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形成。走班教学出现的一校一课表,甚至一人一课表的现象改变了过去“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状况,拓宽了高中特色办学的途径,推动高中教育综合改革,增加深化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活力。

新高考的制度设计规定高校具有确定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选考科目权,明确赋予高校按照自己的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要求,确立高中学生学习相关专业必备的高中课程的知识基础。有助于选拔更合适的生源进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招生选拔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前端延伸,是决定高校办学起点和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尊重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重要体现,驱动高校招生由之前的“被动收档”走向“前置引导”。高校录取学生的多样化带来明显的变化,倒逼高校重新审视学科专业优化。这样的制度设计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人才选拔和高中教育有机衔接起来,促使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教学对学科基础的要求,深入思考每个本科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每个专业学生要拥有什么学科基础,每个专业要指定什么样的选考科目。

二.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困境

1.自由选科的理性博弈与选科赋分问题

新高考实施自由选科的初衷是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加强文理交叉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实施过程中,新高考在增加学生选择性的同时,也出现了“田忌赛马”和物理学科遇冷等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新高考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单次考试模式,可自愿多次考試并取其中分数最高的一次作为最终的成绩。譬如,上海市考生可自愿参加两次英语考试,在这一新模式下出现了一些恶性竞争现象,例如英语水平较高的学校结成联盟参加第二次考试,集体打压英语水平较低的学校的考生。恶性竞争对考生的品德和意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竞争博弈中出现了科学性的部分缺失。同时,由于难以保证两次考试完全等值,考生群体会不同,在对两次考试的赋分中也会出现“等分不等值”的不公平现象。

考生的自由选考一方面尊重了而学生自由发展的选择权,同时也在高中的教学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出现难以回避的困境。一方面,现行的等级赋分制对物理考生的偏态分布缺乏纠偏功能,导致优生的优势被进一步削弱,一些考生的赋分“高开低走”,产生“劣币驱良币”的“逆向淘汰”效应。虽然近年来部分省份对选考物理的考生给与一定的“分数保障”,但仍有家长甚至学校“光明正大”地回避物理。这种充分权衡利弊的选择使选科出现“驱赶效应”和“磁吸效应”,造成了许多学生“弃理从文”,集体回避试题难度较大的科目,从而加剧了物理学科在中学的尴尬境地,这势必造成理工科人才输送断层,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背道而馳。另一方面,大学也遭受“理科人才荒”。在高等学校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中,物理学科是单科可报考涵盖面中最高的,如在浙江省就高达81%。[1]我国一些顶尖高校,对学生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颇为看重,然而,就大部分高校的实际操作来看,高校往往为吸引更多生源和更高的“分数”而牺牲“专业”。[2]同时,这也导致大学招收的新生对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甚至出现物理生源的断层,这迫使不少高校在新生入学之后不得不先对高中物理进行系统补课,因而大大影响了大学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

2.教学管理与资源保障问题

新高考制度下的自由选科制度对当下高中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资源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在新高考的选科制度下,无论是“7选3”下的35种组合,还是“6选3”下的20种组合,都远远超过原来只有文与理两种组合,传统的固定班级教学模式不复存在,走班制教学模式成为必然。虽然走班制能够最大程度地让每一位学生获得适合于个性发展的上课方式,但也要求教学组织形式要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传统的教学秩序被打乱,甚至出现“生不见师,师不见生”的现象。除了考试科目专业课程,德育、心理辅导等工作也给班主任提出了新的挑战。[3]其次,学校在教学场地、教室安排方面难度加大,这对许多高中现有的教学硬件设施及师资状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现有的教学配套设施不足,制约着走班教学的有效开展。以上海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为例,学校每届学生约270人,学校配备的48个标准教室、12个特色化小教室远无法满足学生的走班教学需要[4]。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尚且如此,欠发达地区开展走班制将面临更大困境。走班制实行初期,甚至出现少数学校由于办公室改为走班教室而导致教师遭遇“下课之后只能随便找个地方待着”“找不到学生订正作业”等尴尬局面。最后,由于科目选考学生的数量存在波动性,选课时难免会产生相对的“冷热课程”,导致教师需求出现“潮汐”现象,即某些科目教师出现富裕,无课可上;而另一些科目的教师却十分紧缺,排课过多。[5]从而导致教师配置出现结构性失衡。例如,考试科目改革后学生的选科偏好,导致生物、地理教师结构性缺编,在职教师工作压力大;而在物理科目整体报名人数减少的情况下,物理学科教师出现剩余,教师绩效考核评价面临挑战。[6]

3.高校劣势专业招生困难的恶性循环问题

在新高考制度下,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扩大,学校专业优势与发展个性化得以突出体现,同时也伴随着高校招生引起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集中体现为量大恶性循环现象。第一是劣势专业学科在新高考“专业+学校”的平行志愿招生模式下生存空间受到更残酷的挤压,与优势学科间差距拉大,出现高校内不同专业在招生时的“马太效应”,即学校弱势科目在“招生困难”与“学科发展困难”间出现恶性循环,而优势科目的在招生中抢占大部分优质生源,与高考的公平性初衷相悖。同时,“专业+学校”的不分批次平行投档导致原有专业调剂的方式不复存在,热门专业带动冷门专业,强势专业拉动待发展专业的可能性降低,高校内各专业共同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第二,严格的选科限制会影响潜在生源数量,从而导致个别高校为吸引考生投档而放宽选考科目的限制,体现高校在招生中的功利化倾向。由此产生学生的学科基础与所选专业不匹配、专业的建设与课程教学更为困难等循环负效应。

三.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改革路径

1.科目设置与计分方式科学化

高考联结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人才输送桥梁。科目设置既要有利于中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要便于高校录取工作,并且还要得到社会、考生和家长的认可。高考科目设置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性与可行性、前瞻性与现实性等关系。首先要重视核心科目在高考改革中的基础地位,把握高考改革的科学性性取向。同时要重视高中教育水平地方与城乡差异、以性别差异为代表的考生群体思维结构差异所导致的考试公平问题;对于相同区域内的共同竞争群体(如同省按总分排序录取的考生),应按升学竞争力评价标准对不同选考科目进行等级划定,不能简单地以考生分数与排名为唯一标准。改进科目权重与等级划定方法,采用多科分数加权求和再标准化的计分模式来合成高考的总分。

2.完善学校资源与制度保障

在新高考改革提出“两依据,一参考”之后,应对学校原有资源配置与管理模式做出一定调整。一方面,学校必须形成高度的思想重视,整合教学资源,对管理工作加强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班级管理、校园环境、教学资源、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让学校的教育环境和体制更好地适应新高考制度。另一方面,学校应构建“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以传统班级管理为辅”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成为管理自己学习的主人翁,将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不可忽视的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提供更为系统的发展方向指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发掘自身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走向自主,成为学习的主人。

3.高校招生制度的规范化

高校作为高考考生的“目的地”,也应当在新高考制度改革中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招生制度,主动适应新高考制度对高校招生及办学的影响。首先,高校可在适度的范围内发挥招生自主权,依据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与办学定位,对指定的高考科目进行加权处理,一定程度上缓解考生“扎堆选考”与部分科目遇冷的问题。可借鉴台湾高校招生时按需求对特定考试科目赋予不同权重[7],如历史专业对历史科目成绩的计算予以提高权重的计算方式。其次,为了缩减新高考模式下生源的专业基础差异,大学第一学期应当加强通识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最后,学校招生宣传工作应从学校宏观发展与总体规划层面转向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的微观层面,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以适应新高考模式下学生对招生信息需求量增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振岳.浙江2017年高校选考科目公布两万多专业一半不限选考科目[N].中国教育报,2015-03-02(03).

[2]冯成火.新高考物理“遇冷”现象探究——基于浙江省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25-30.

[3]牟晖,罗永红.新高考背景下农村普通高中“走班制”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6-8.

[4]郭华.走班制:从“班”到“个人”[N].中国教育报,2014-0521(06).

[5]荣维东.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与中国课程实施制度变革——兼论美国中学的“选课制”“学分制”走班制[J].全球教育展望,2015(3):68-76.

[6]李军靠等.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困境与跨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6-30.

[7]柳博.选择性:高考制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研究,2016(6).

基金项目:宁波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英国大学与城市协同发展对我国县域高校建设的启示”(2020SRIP0213).

(作者介绍:王韵晨,宁波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

作者:王韵晨

上一篇:国有企业经济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信息化精细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