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授多重文化身份研究

2022-09-12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这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明确了方向;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已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开发培养的总体制度规划,谋求构建“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大格局发展,推动产教融合在新时期迈向新的征程。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既是保护传统职业教育文化的顽固堡垒,又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文化创新的前沿阵地。高职院校教授在新旧交替的文化传承教过程中,尤其在产教融合大格局发展背景下,其身份将从传统的“单重或双重”向“多重”方向演变,面临着传统教育文化模式的压力和新时期教育文化创新的责任,最终在“两难选择”下形成多重文化身份。

本文教授是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业绩条件符合教授评审条件,并通过高校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后授予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称号。在高职院校构建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高技能人才,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教授文化”是高职院校构建校园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是由教授的学术、教学等方面价值意义决定的。只有“教授文化”构建好了,才能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实现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发展。

一、深度融合,高职院校教授要做企业文化传承的实践者

在传统职业教育文化里,教授的文化身份较为单一,以学术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在保护学术和发展新理论及平衡创新和发展中树立标志。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推进产教融合、小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国家谋求产教融合大格局发展,各高职院校以“产”为基础,融入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发展引领了创新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教授作为学校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第一能源团”,是实现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是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质量的导向盘。

(一)高职院校教授应走向企业,将企业文化作为内涵发展的主干要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教育强国,要教育先行,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质量的整体应用水平是产教融合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教授提高学生技能质量上参与校企合作深度实践是产教融合的主要方面,参与到高等职院院校课程、课堂、教师、学生管理改革与创新中。高职院校教授参与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在将学术与技能实践融合的过程中,同时应将校企合作的企业文化与教学文化连接,在实践技能的运用中,深入融合并发挥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从提升学生技能质量到全面提升学生应用型复合素质,实现深度产教融合。

(二)高职院校应将企业文化应用到教学课程诊改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面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产教融合分为三个水平:从融入到融通再到融合,这是一个逐步演化和递进的过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融通层面,高职院校教授走入企业,参与企业实践锻炼,走入企业一线,参与技术指导。再技术与实践支持融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教授应该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教学进行重新整合,将企业文化的内涵应用到提高学生质量的过程中。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高职院校教授传递企业文化是从技术实践与应用的过程中感知和传递,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实践于应用教学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二、改变机制,高职教授要做教学文化改革的创新者

教授是师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或是科研、教学的带头人,教授的多少标志着该校科研、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尺度高低。教授作为一种职业,是高校教师职务里的最高级别,是传授知识、讲课授业的主导军。在质量提升的时代,教授应站在教学改革的前端,引领创新于实践。秦惠民、付春梅学者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教授治校”的文化意蕴进行了研究;施要威对西南联大教授群体的性格文化与联大精神文化进行了研究;潘懋元学者对大学教授的学术传承与创新文化进行了研究;张滨对高职院校构建师生和谐文化进行了研究;邱开金、程振设学者对高职院校推行“教授治学”文化进行了研究;周敏学者对高职院校新一轮发展中教授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评估、职称评聘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诸多院校,“教授”被作为教师奋斗的目标,是职称评定的最高级别。在达到教授级别后,教授们在教学改革中反而会慢慢走向边缘化,退出改革创新的前沿,变成阻碍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在某高职院校,教授33人,年终考核时,有十余人一年没有科研成果,上课课时量不够,既逃避科研也逃避教学,享受学校最高工资绩效待遇,教授文化变成退休文化的前奏。

改变现有机制,将教授培养与应用机制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部分,提升教授文化的层次,应用于教学实践于产教融合进程中,使高职院校教授在专业建设改革机制中引路,对接企业需求,引路专业改造;同时,改变绩效考核机制,促使高职院校教授深化产教融合开发,建立专业集群与产业链整合,实现教授文化的融合发展。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为“德国制造”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模式成功范例之一,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应用型大学的教授必须有相关企业工作经验,如德国职业教育专家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开发的COMET诊断方法不但可以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而且还可以针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进行评价,由此判断被测人员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时所达到的职业能力水平,COMET诊断方法的运用为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美国的“CBE”模式也是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宽专多能型”,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美国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十分健全,此外,美国高薪酬、高福利政策是吸引、留住全世界优秀人才的重要刺激因子。

三、强化实践,高职院校教授要做学术文化校园文化创新的带头人

产教融合改革进程中,最低层面是改变高校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办学特点,让教和学都与企业对接,首先将产业技术应用融入课程课堂教学中,教授们在这一层面上要做的是参与技术实践,引入产业模式教学。产教融合的第二阶段是融通,融通意味着“院校要将其核心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等五大职能之间实现连接、集成并形成协同效应,在产业或企业合作时打通人才培养、行业应用研究等,实现产业协同形成产业链。”在构建过程中发现“教授如何引领学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教授如何与学生建立共生共息、共荣共辱的和谐文化”、“教授如何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教学水平的帮扶文化”、“如何让教授形成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亲情文化”是强化实践,引领学术文化的主要方面。

教授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关键力量突出显示在主持与引领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学术创作的重要方面。强化实践应用,将教学科研创新、学术文化传承与产教融合建立共通机制,是全面整体提升教学与学生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校园文化创新引路的主要渠道。以产融教,将职业院校结合学生的自身素质与能力,教授不仅在传统意义上在科研学术上带头,更应该将带头文化融入到产学严机制中,深化融合途径,形成教授进企业,教授进行业,教授主持产业链条发展模式,同时,教授更应该占据高位,形成“共生共息、共荣共辱”教学观。

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质量大会上,首次提出“改善供给,引领未来”,全面开始质量时代,质量强国。高职院校形成教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途径选择中,学生质量与学术质量提升学术文化校园文化创新的主要体现。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教授多重文化身份的实现正是全面提升质量的过程与途径。

摘要:高职院校教授是校园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他(她)们标志着学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尺度的高低。随着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变化,教授的文化身份面临改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从教授多重文化身份变化的社会因素及其教授多重文化身份变化的自身因素入手进行分析。通过对高职院校教授的多重文化身份进行分析,让教授们认识到在新时期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不仅有助于为企业培养优质的高技能人才,还能为高职院校教授队伍科学管理提供预警与监督。

关键词:产教融合,教授,多重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1] 钟勇.德国教授体制探讨与启迪[J].机电技术,2015(1):146-149.

[2] 陈丽珊.美国教授管理体制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27(6):54-57.

上一篇:逻辑连接与四级完型填空理解题下一篇:基于网络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