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休闲农业以其特有的“体验和学习”优势,成为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回归自然、寓教于乐首选的旅游方式。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休闲农业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技、生态和文化优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现代农业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农业研究论文 篇1:

关于天津市津南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津南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然后指出了津南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制约着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2.产业化发展缺乏可靠的资金支持;3.农村劳动力的综合能力整体偏低;4.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力较弱。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津南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议。

关键词:津南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Research about Tianjin Jinnan District Development

LI Hui

(Jinnan District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Management Committee, Tianjin 300350,China)

Key words: Jinnan district;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resear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ity and countryside integration

我国现在农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是怎样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那么什么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呢?一般把都市型现代农业看作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农业现象,它与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息息相关。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大城市现代农业的表现形式,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承农业文化,而且成为了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润滑剂和大城市郊区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中国农业的迅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郊区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1 津南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津南区是天津市的环城四区之一,位于天津市东南部,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季风型气候,光照充足,四季明显。津南区面积约为387.84万 hm2,耕地面积1.47 万hm2,人口63万,有咸水沽、双港、八里台、小站、葛沽、辛庄、北闸口和双桥河8个镇区。津南区距离市中心12 km,距离火车站27 km,距离天津港30 km,距离滨海国际机场20 km,多条高速公路纵貫津南区。津南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了连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主要道路,也为国内外联系、南北方互通提供了有利条件。津南区正处于津滨城市总体发展的主轴上,是连接市中心地区和滨海新区的黄金走廊,具有良好的海陆空交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目前,津南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正在快速发展,一批以特色水产养殖、旅游观光采摘、温室花卉种植等为主营业务的设施农业和园区农业相继建立并快速发展起来,成为了津南区农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新模式。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落户津南区,也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资源集中到津南区,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实现高效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截至2015年底,津南区的主要农业龙头企业已达15家,带动农户18万户,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税收1.3亿元,在津南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第一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批准建立。园区位于津南区八里台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园区规划面积586 hm2, 200 hm2核心区已初步建成,基本建成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带动能力持续提升。园区具有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示范辐射带动、农技人员培训、科技信息服务、农业生态旅游等功能。园区通过现代农业设施、先进的农业技术示范、名特优农产品种植和观赏鱼养殖的生产和示范,形成了集文化性、科学性、艺术性为特点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风貌,為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同时,园区还提供了农事参与、农业休闲、垂钓娱乐等项目,形成了独特的园区经济发展新模式。

津南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如1992年成立的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公司,主要致力于传统品牌小站稻的开发研究和加工销售。依托中国农科院、天津市农科院、天津农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探索出一套产供销一体化、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小站稻公司不仅被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被批准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十强企业。为实现多种经营形式并举,达到以副养主的目的,小站稻公司还建成投产了现代化虾饲料生产加工车间,专门生产营养全面的对虾配合饲料,实现了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

还有名洋湖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在津南区小站镇,占地面积273.4 hm2,是近年来津南区建成的一个规模大、标准高、技术先进、涵盖范围广的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高标准农田、设施蔬菜种植区、果树种植区、生态养殖区、葡萄酒生产区、水稻种植加工区、热带植物观光园、休闲垂钓区等,现已具备比较完善的高品质水稻种植、设施果蔬种植、休闲采摘与观光等功能,尤其是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更对智能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這些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为津南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将会成为未来津南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津南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津南区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的生产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阶段,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困难和挑战更多。

2.1 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制约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尤其是土地资源的减少阻碍了津南区经济的发展。由于津南区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可以建立农产品种植基地的土地日益减少,不能形成规模化经营。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也面临着征地拆迁,这样不仅阻碍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而且使一些企业只能迁出或向周边地区发展建立种养殖基地。

2.2 产业化发展缺乏可靠的资金支持

目前,制约津南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现在的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业本身的弱质性使商业银行对龙头企业贷款发放方面非常慎重;二是因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使农业企业特别是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者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

2.3 农村劳动力的综合能力整体偏低

虽然近几年津南区的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但增收方式并不牢固,还没有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津南区城乡一体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转向了二、三产业发展,真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他们对于科学种植、养殖、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各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因为农民综合能力还没有达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所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低,难以销售,而且人们想要的优质农产品还生产不出来,农业结构调整难以实现,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农民的合作组织管理不规范,示范带动能力弱,生产和市场的矛盾依然存在。此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符,农村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直接阻碍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2.4 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力较弱

津南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实力偏低,标准化农业建设项目整合难度大,不能统一建设标准,整合效果也不明显。津南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少、规模小、数量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差,产业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高,产业化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没有形成规模化龙头企业群。目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标准不断提高,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不断更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要求不断增强,津南区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手段和装备水平还难以适应目前的需求,因此提升津南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3 大力发展津南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议

根据津南区“东进、西连、南生态、北提升”的发展战略要求,结合津南区的优势和特色,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在津南区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快速调整津南区农村经济结构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拓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范围,增强农业的应急保障、休闲生态、科技示范等功能,提高津南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津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把津南区建设成为津滨主轴上的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打造成为生态宜居宜游城区。

3.1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根据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促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互相促进、共同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加快津南区城镇化建设,继续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增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还要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民居住条件,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尤其要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方面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科学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就业能力,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3.2 加大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农业不仅是基础产业,而且还是弱势产业,政府要对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龙头企业实行长期的支持政策,农业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关于从事农业生产和具有示范辐射功能的经营活动给予优惠奖励政策的制度,对达到优惠条件的经营主体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政府补贴、财政拨款、贴息贷款、项目资金等形式加大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还可以设立奖励性专项资金,专门奖励做出优秀成绩的企业、种植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以此来增强其经营实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3.3 积极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抓好龙头带动

积极创新家庭农场生产形式,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种植技术指导和服务,促使家庭农场实施科学管理、规范生产和品牌效应。鼓励农民承包农用地,整合农业设施,进行规模化生产,走上农业现代化、专业化道路。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使农民成为新型的农业技术人才,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在农村合作社、企业基地与农户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促进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打造“合作社+基地+农户”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不断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利用有限的产业用地和自然资源,发展技术型都市型现代农业,并且继续加大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投入。利用国家级农业园区这个品牌,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技术依托,建立农业企业群,实行集体开发、连片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因为津南区土地资源有限,可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在津南区设立总部,在外地建立农产品生產基地,解决津南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发展现状,达到外部拉动内部经济的目的。

3.4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休闲农业发展

都市型現代农业从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向多样化、高品质、高效益发展,并突出强调有机农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性耕作与可持续发展。按照发展高产、优质、绿色农业的要求,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优化种植结构,出台扶持政策,强化指导培训等。同时,我们也要进行农业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借鉴其他地区的管理经验,扩大津南区的优势农业品牌,调整优化津南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农产品需求理论,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对花卉、反季节产品、园艺品等的多种需求。可以利用津南区的旅游资源,推广津南区葛沽萝卜、小站稻等名优农产品,推动津南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例如小站镇拥有小站练兵园、米立方游乐中心、名洋湖现代农业园等旅游资源,我们可以整合小站镇的这些资源,形成规模化经营,产生集聚效应,加快津南区休闲农业发展。

3.5 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

培养现代农业人才队伍,通过开展各种科技培训,专家指导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生产安全管理,规范化肥、农药的安全管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应用,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更多优质的无公害绿色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基地和可追溯制度,确保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使消费者放心购买。例如天津津南国家农业园区与各大专院校都有合作关系,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让各大专院校专家对津南区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从而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只有通过提高津南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和农产品的安全管理,才能有效地推进津南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6 加快互联网发展,提供现代农业新途径

由于互联网迅速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方式也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途径。津南区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可以通过淘宝、微信等互联网形式寻求新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津南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生产和销售提供网络服务。同时,通过建立有特色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买方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观察到农产品的生长,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食用,企业生产的农产品也可以通过这个电商平台销售出去。还可以使熟悉农业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农民成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新的经营主体,运用互联网平台促进生产与消费彼此融合。例如公司可通过所建的电商平台,实行会员制消费,由公司定期为会员配送蔬菜、猪肉和鸡鸭等上门,根据买家的需求,有计划地安排种植和养殖,不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而且能够使津南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史亚军,邓蓉,黄映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毕美家.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制度研究——基于合作制的经济学与经验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洪银兴,刘志彪.三农现代化的现代途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江晶,史亚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2):168-172.

[5]李瑾,巩前文.新形势下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1):44-50.

[6]单武雄.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1)314,318.

[7]杨应华.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5(12):295,298.

[8]李世栋,罗军.关于濮阳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5(4):42-44.

[9]黄冰煌.塔庄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5(4):44-46.

[10]胡跃高.中国现代农业建设道路探索[C]//借鉴美国现代农业经验,建设东北农业.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11]曾艳.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04-308.

[12]于超.浅析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5(7):17-22.

[13]李翠红.漳州市龙文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24):314-315.

[14]李先敏,郑战江.攀枝花市仁和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4):302-303.

[15]张红.大连市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4):320-321.

[16]何成军,张全龙,黄秦.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西充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动力体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9):322-324.

[17]田荣伟,张响,田息根,等.长荡湖休闲渔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21,340.

[18]钱建农.以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6):291.

[19]肖欢.宁国市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6):299-300.

[20]唐承吉.对昭平县发展休闲渔业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8):328,336.

[21]涂红霞,刘士烜.商水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9):327-328.

[22]王宾,宁立,李忠华,等.北京市房山区都市型现代渔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水产,2014(2):76-79.

作者:李惠

现代农业研究论文 篇2: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业经营思路分析

摘要 休闲农业以其特有的“体验和学习”优势,成为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回归自然、寓教于乐首选的旅游方式。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休闲农业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技、生态和文化优势。该研究以河南现代农业研发基地为例,在分析其休闲农业开发背景、存在问题及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理念定位和注重度假化、体验化、科技化、健康化的经营思路,为农业科技园区的休闲农业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业;经营思路

Management Ideas Analysi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IAN Yingfang, MA Zhongze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fice, Zhengzhou, Henan 450002)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Leisure agriculture; Management ideas

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总体发展状况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而出现,目前已经遍及全国各地[1-2]。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产物,现代农业园区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农业科技园区、工厂化(设施)农业园区、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园区4种类型[3]。如珠海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烟台农博园、北戴河集发现代农业示范园就可分别归为以上4种类型。

农业科技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我国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4]。农业科研院所兴建的现代农业园区大多属于此类。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研院所转化科技成果最便捷、最实用的一种途径[5]。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园区以农业科学研究为主要功能,公益化所占比重较大,商业化并未从公益化中剥离,在没有实际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探索性。由于受可行性论证、文化内涵牵引机制、运行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关联度、政策法规、人才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农业科技园区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投资回报率低,有的甚至处于经营亏损状态[6-7]。

因此,如何在不影响农业科技园区正常科研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规模化、标准化等科技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休闲农业开发,实行“农业科技研发主体、农业产业化实体、休闲农业辅体”3线并存的发展模式,成为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园区延伸农业产业链,弥补经济效益不足,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又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2 我国休闲农业的起源及发展

休闲农业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世界各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触发了我国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8]。休闲农业是整合农业与旅游业双重特征和功能的新型产业形态[9]。颜静娴指出,我国的休闲农业经历了自发式休闲农业经济、自主式休闲农业经济和开发式休闲农业经济3个阶段[10]。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潜在消费者消费偏好的转型以及休闲农业开发技术和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我国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正逐步向多样化、高端化和创意化方向发展迈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09~2011年,我國农业生态园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发展,新增休闲观光农业1 260多处,总投资35.76亿元。但在休闲农业园区的相关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园区的规划与设计上,对于其经营管理的研究较少[11]。

3 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经营思路分析

3.1 基地概况

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是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开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土地置换,由河南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共建共享,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力量和设施为依托,涵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推广、农业观光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383 hm2,是河南省政府重点项目。

基地由农业科学试验区、现代农业展示区、现代农业科技项目中试区3部分组成,首期规划投资约12亿元,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科研力量雄厚、功能全面、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

基地从2004年开工建设至2009年,农田基础设施、湖、渠等水利、道路、电力配套设施、园林绿化工程以及农业信息化控制中心、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中心、会议管理中心等单体工程已陆续完成并投入使用。小麦、花生、玉米等种子加工中心,棉花无土育苗中心,植保制剂研发中心,和缘食用菌有限公司,精米加工中心等园区产业化项目已陆续建成并投产。标准化农业试验田也都投入使用。2009年至今,整个基地处于逐步实现由建设阶段向管理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

3.2 休闲农业开发背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早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进行可行性论证之初,就已将3大功能区之一的现代农业展示区纳入整个园区的统筹规划之中,并把以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观光旅游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功能进行开发。在基地的3个功能分区中,现代农业展示区面积135.83 hm2,总投资约2亿元,分别占基地总面积和总投资额的35.4%和16.7%,比例较大。另外,农业科学试验区和农业科技中间项目试验区2大功能区的部分资源条件也为休闲农业开发提供了较好的资源优势。

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建设面积较大,基本土地费、农业水利系统、电力系统、道路系统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比例较高;整个基地的物业、绿化、保洁、水电暖等日常能源以及人力资源成本消耗巨大,而农产品产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周期较长,周转缓慢,回收期长。因此,要充分利用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特点,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提高高科技农产品的附加值,获得2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12]。

目前基地休闲农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与同类别较为成熟的休闲农业相比,在开发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缺乏统筹规划、特色体现不突出;旅游形象不鲜明,宣传不到位,品牌效应弱化;旅游产品分散、旅游资源整合不成体系,潜在消费市场预测和分类不明确;生态环境管理缺失等问题。

3.3 基地休闲农业开发的经营理念定位

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业与传统休闲农业的不同在于:农业高新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作为具有相当开发潜力和价值的科技旅游资源,又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升华的身心愉悦、田园求知的精神文明需求,尤其是青少年旅游市场、亲子旅游市场的求知动机更强烈,潜力巨大,具有比传统休闲农业市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3.1 主要功能定位。

突出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展试、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以及培训、科普等主要功能,充分展示现代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内容。发展以休闲度假、生态餐饮、农业观光体验、会展培训为主的第三产业。

3.3.2 主要经营项目定位。

利用丰富的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芝麻、油菜、水稻、甘薯、绿豆等农作物资源;珍奇植物园、百花园、药草园、牡丹园、果园、自动花卉温室等植物景观资源;现代农业科技展览中心、五色土广场、神农坛等建筑景观资源;种子加工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中试基地等科研设施资源;沙滩、茶香馆、拓展园、生态餐厅、垂钓、果蔬艺术景观等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休闲观光农业系列产品。

主要经营项目定位:散客休闲养生和会展经济。休闲养生涵盖温泉、拓展训练、温室观光等日常休闲度假等内容。会展培训涵盖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各种等级的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相关展览、节事节庆活动、各种会议接待等内容。可以带动的收入项目有住宿、特色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会展培训、散客休闲养生等(图1)。

3.4 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思路

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充分利用基地3大功能区特殊优势,以大农业为背景,以基地农业科技大环境为基底,以休闲养生为主题,以现代农业展示区为主要载体,以温室、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农业科技交流中心为基础资源,开发现代农业科技体验、农业风情展示、园艺观赏、生态蔬果采摘、农业节庆节事、农业生态体验、沿湖景观等系列旅游产品,探索出一条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休闲农业发展之路。

3.4.1 度假化。

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摆脱城市生活环境,渴望真正走向心灵休憩之地驻足放松,旅游业的发展也早已超越传统的“拍照留影”走马灯式的单纯观看方式。在欧洲,度假农场已成为旅游产业的特色商品。休闲农业发展,也可尝试往这个方向发展,开发短宿休闲市场,重点开发“双休日”旅游产品,提供全新的农业休闲体验,增加休闲农业“夜经济”,开展“夜景观澜”、“闲庭信步”、“特色聚会”等特色休闲项目,使游客真正体会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意境,延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

3.4.2 体验化。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对“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进行了深刻论述,并提出“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书中指出,当体验过程结束后,体验记忆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脑中,消费者自愿为体验付费。休闲农业是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在农业领域的实践,是一种农业经济产品,中心点是游客体验参与农业景观、农业过程并获得美好感受,体验感受远远超出体验本身。因此,农业科技园区必须紧跟体验经济的步伐,树立体验营销的科学发展观[13]。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设计重点,要将游客融入情境,感动其视、听、嗅、味、触觉,使其产生美好的感受,并使这种美好感受成为唯一,这是休闲农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3.4.3 科技化。

充分展示高科技农业所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引导游客近距离参观全自动抗旱大棚、气象观测站、防虫防鸟网室、基因库等农业科研辅助设施,深刻了解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大田作物以及棉花、大豆、油菜、芝麻等经济作物生长趋势并亲身体验现代化农业文明。在农业科技项目中试区开展小麦、花生、玉米种子加工中心,棉花无土育苗中心,食用菌培育中心等农业产业化旅游,以及绿色蔬果、粮食、乳制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旅游。

3.4.4 健康化。

健康化表现在:一是形式健康化,休闲农业不同于都市旅游、工业旅游,它是农业旅游的一种类型,而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内容健康化,一方面休闲农业具有养生功能、可以促进心身健康,为人们提供一个减压、养生保健的场地,营造市民暂时脱离家庭与工作束缚的第三空间;另一方面休闲农业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促进健康功能的发挥[14]。

参考文献

[1] 李旭霖,郝晋珉.关于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管理的探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3):68-72.

[2] 李卫江.现代农业开发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以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1):6-7.

[3] 郑敏,王瑞萍.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发展启示[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26(2):5-7.

[4] 王树进.农业科技园区经营亏损原因探析[J].科技与经济,2003,19(3):38-40.

[5] 马同富.农业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园区实践与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3,16(1):145-147.

[6] 曹仁稳.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39-41.

[7] 曾军丽,程鹏.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7033-17035.

[8] 陈艳,龙岳林,张佳娴,等.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149-151.

[9] 单福彬.高端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律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410-3411.

[10] 颜静娴.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3(17):51-53.

[11] 朱彦慧.休闲农业园区经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279-281.

[12] 杨应杰.河南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40-43.

[13] 曾峰,何志胜.体验营销:农业科技园区体验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6):55-56.

[14] 刘飞驰,武凤平.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7):127-129.

作者:田迎芳 马忠泽

现代农业研究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基地管理与创新策略分析

摘 要 当前,农业科研基地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若干不足,影响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以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为例,阐述农业科研基地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农业科研基地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管理与创新策略,以期提高农业科研基地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农业科研基地;管理方法;创新途径

农业科研基地是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是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场所[1]。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下称“基地”)隶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是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孵化及现代农业展示的重要平台,先后培育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为河南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持。近年来,基地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相关配套管理措施未能及时跟进,阻碍了农业科研基地功能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基地管理进行优化和创新。

1 农业科研基地的重要性

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地处黄河北岸新乡市平原示范区,107国道和郑焦高速西北方夹角处,占地383.73 hm2,总投资12亿元,包括农业科学试验区、科技成果孵化和现代农业展示3大功能区。

1.1 农业科研的实验室

农业领域科研成果的实践都需要试验基地,如蔬菜产业的物种收集、保存与评价、新品种繁育、现代农业技术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及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等工作都需要高水平的试验基地为支撑[2]。基地为高校与农科院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平台,基地农业科学试验区囊括了植物保护、农作物育种及动物胚胎工程等多学科的实验研究,是沟通科研和生产的桥梁,为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1.2 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

基地科技产业孵化区占地90 hm2,为科研成果提供了展示平台。基地可以向外界展示科研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科技成果的孵化器[3]。例如,农业新技术、作物新品种都是先在农业示范园区使用和种植,再得到推广与利用。加强农业示范园建设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农业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到基地参观学习,并可以提供中长期培训,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落后的种植模式,整体提高当地农业发展水平。

1.3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发动机

长期以来,基地都把科技创新、科研成果展示及技术推广作为主题,以培育新品种、研究新型种植技术与新型设施为目标,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含量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基地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与标准化种植,利用农业生产经营、科普宣传及农业观光旅游等形式使基地成为集产业化、信息化、科技化與生态化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并通过新品种的展示、推广及新技术的培训等活动,带动基地附近的农民提高种植水平、增加农业收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2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受历史遗留问题和内部运行机制落后等的影响,基地部分农业科研人员“等靠要”依赖思想仍然存在,在基地科学研究中未能完全贯彻执行科技创新、为基地创造效益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新的科研理念,部分科研目的带有较大的功利性,以获奖为目的,而不考虑是否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及能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科研思想有待更新,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的要求。

2.2 成果转化率低

农业科技研究要紧密联系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做到生产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研发出符合当地农业生产情况的科学技术,但当前基地在科技创新时未详细了解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导致生产与实践脱节,研发出的科技成果未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浪费了大量的科研经费,缺乏实用价值;部分科研项目未根据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立项,导致项目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实用价值;部分科研成果研发后长期难以转化到市场上,更不能得到大规模推广,造成了一定的科研浪费,因此进一步完善从研发到市场环节的转换机制非常必要。

2.3 管理机制落后

农业试验基地承担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及生产任务,是实际的生产经营部门,其经营及管理体制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基地的发展。

1)基地科研项目的规划和布局不合理。基地是根据课题内容或专业需求开展工作的,对科研成本与经济效益等实际问题考虑甚少,尽管也开始尝试采取企业化管理方式,但从根本上来说,管理机制与传统管理模式大同小异,存在服务和生产错位、吃大锅饭的现象,影响基地经济效益的提高。

2)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不到位。目前经过多次改革,基地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收入分配与其贡献度并不匹配,与科技人员的期望也有一定差距,科技人员在外出培训、晋升等方面的机会也较少,出现了高素质人才流失的问题。

2.4 设施更新缓慢

进过几十年的运行和发展,基地内积累了大量基础设施,如水力、排渠、电力、建筑等,面临基地设施损毁和升级改造的问题。但基地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缺乏融资渠道,无力对大量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升级。可以说在融资渠道堵塞和内部运营资金匮乏的双重压力下,基地基础设施维护与设备更新都难以及时进行,影响了实验项目的准确性,甚至造成项目难以进行下去。

2.5 相关人员水平偏低

基地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所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及特性、肥力与土壤质地等,熟练进行整地、定植、做畦、授粉、落秧、插架及绑蔓等农事操作,并掌握农作物对水肥的需求规律与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但当前部分基地工作人员来自于基地周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文化水平及农业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他们也未接受过常规的农业技能培训,生产经营及管理都凭传统经验,不会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种植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严重影响了劳动效率与劳动质量。

3 策略

3.1 革新思想观念

新形势下,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研基地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革新思想观念,主动纠正传统理念的弊端,树立科学前瞻的发展理念[4]。

基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的经验型思维、封闭型思维及被动型思维等,破除陈旧僵化的思想观念,破除浮躁、不实事求是、怕担责任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务实、积极作为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觀念。基地工作人员要运用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拓宽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围绕乡村振兴、农民教育及三农问题开展科技创新,通过创新理念构建先进的组织体系,进而培养新型科技创新队伍,并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与先进的运行机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速成果转化

1)提高科技成果的研发质量,基地科研选题要符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科研的方向,确保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与配套性,构建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产业。2)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同时带来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反过来又带动科研产业做大做强。3)农业科研基地可以借鉴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采取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科研院所这块金字招牌,依托技术优势解决资金与技术匮乏等问题,形成成果保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好模式[5]。

3.3 创新管理机制

1)创新农业科研基地的管理机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定岗定责,构建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探索新形势下的薪酬分配制度,体现多劳多得、能者多劳,收入分配向在科技创新中有成果、对产业发展有贡献、经营中经济效益突出及管理中卓有成效的人员倾斜,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在做好源头创新的基础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发,在知识产权商品化过程中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构建适应现代农业科研基础的新型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体制结构,促使农业科技水平快速提高,促使科技成果得到大规模推广。

3)积极引入高水平管理人才,并对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进行革新,在增加基地科研人员待遇的基础上,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高级别成果及论文的奖励力度,健全知识产权应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3.4 加大经费投入

农业生产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农业科研基地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的农作物品种与新型农业技术都离不开基地的田间实践,所以各级财政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在资金、设备及人员等方面向农业科研基地倾斜,更新基地基础设施,购置先进的实验器材,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农业科研基地也要转变“等靠要”思想,与农产品及农技公司合作,寻求其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3.5 加强人员培训

科研成果的田间实验质量与农业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有直接关系,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基地的健康运转,尤其是那些对试验要求高及烦琐的试验项目更是如此。农业科研基地要通过专业会议、专题培训及课程讲座等形式,全面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农业技术水平,使其熟悉农作物生长习性,全面掌握农作物田间管理等知识,确保科技成果基地实验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科研基地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构建完善的基础管理体系,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使农业科研基础真正成为科研的实验室、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及现代农业发展的发动机,为农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萌,李兴荣.农业科研基地的运行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区域治理,2018(7):148.

[2] 巩文红,郑梅玉,张燕,等.现代农业科研基地管理创新与服务效能提升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8(3):21-24.

[3] 王启现,位运粮,吴晓磊,等.典型发达国家农业科研试验基地管理的几点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18(1):52-55.

[4] 马江.中国农业科研试验站管理应用情况及展望[J].农学学报,2019(8):69-73.

[5] 邱国梁,王启现,姜昊.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及其试验基地建设[J].湖北农业科学,2018(15):123-128.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马丽 李伟娜

上一篇:实训教学方法论文下一篇:高校基础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