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现代农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广西是我国主要的喀斯特区,石漠化比较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如何治理喀斯特区石漠化,我国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如何科学地治理石漠化,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文章提出了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喀斯特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

第一篇:现代农业论文范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摘 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支持,推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转变方式 优化布局 现代农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时期。从强化国家经济基础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看,目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看,我国也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加有条件支持建设现代农业,并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中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方式现代化和生产理念现代化。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特别注意强化“五大支撑”: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务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三、发展现代农业,要积极优化现代农业生产力布局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是根据资源条件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的重要措施,是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客观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必须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通过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产品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优势区、主产区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农业生产力布局还不够清晰,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支持政策还有待强化。

1.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做好种植业结构调整,认真抓好粮食生产。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按照规模调大、效益调高、优势调强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下大气力抓好一批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使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按照“稳定面积、更新品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思路,一手抓粮食面积的稳定,一手抓粮食品质的提高,抓好粮食生产。

2.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瓜菜、果品、花卉、中药材、牧草等高效作物,加快良种更新换代步伐,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和质量结构。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加快培植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尽快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商品率。一是继续加大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二是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这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

3.加快农业区域布局的结构调整,发挥地域的比较优势。根据农业的自然条件、生产和发展方向,农业生产在一定区域内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地域间的差异性。因此,应根据农业生产成本中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土地机会成本的高低等,来判断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以此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各地应该选择最具当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扬长避短,把不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减少到最低安全标准,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并且扩大优势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选择和培植市场空间大、后备资源丰富、经济效益高的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明确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通过合同、协议等契约形式规定下来,使双方成为一定规模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协调衔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使之环环相扣,形成一体化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统一种植、养殖。积极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大力推进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经营,使土地适当向种田能手集中,加快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的规模和效益。抓好合作经济组织,搭好桥梁。进一步建立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以“订单”的方式与合作社和基地农户建立巩固的产业化协作关系,实行一體化经营,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

四、发展现代农业,要积极完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政策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靠政策。要善于抓住机遇,科学设计、精心策划一些重大政策,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不断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

1.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继续完善农村改革政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议》要求,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长久不变。为此,要加快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2.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建设,继续完善农产品调控政策。《建议》要求,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这就对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以逐步理顺国家对农地征收为建设用地后增值收益的分配关系,使农民在更大程度上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另一方面,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以努力实现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征收耕地的占补平衡和严格宅基地管理并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同时,探索建立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制度,实现集体闲置资产的增值。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调控政策。推动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探索建立目标价格政策。完善农产品临时收储办法,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完善“菜篮子”产品应急调控预案,制定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进出口贸易机制,保障国内市场稳定。

3.積极推进农村其他方面的各项改革,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为此,一是继续增加农业投入。推动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财政、基本建设和国债、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的比例。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二是继续增加农民补贴。加大“四补贴”实施力度,扩大补贴规模,增加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推动实施农业防灾减灾和稳产增产关键技术与服务补助。三是继续完善农业补偿机制。加大粮食主产区补贴规模,强化和完善奖励政策,建立与产量直接挂钩的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朱明德.现代农业.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邵耀占,讲师,中共菏泽市牡丹区委党校教师 山东菏泽 274000)(责编:若佳)

作者:邵耀占

第二篇:以适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山地现代农业

摘 要 广西是我国主要的喀斯特区,石漠化比较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如何治理喀斯特区石漠化,我国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如何科学地治理石漠化,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文章提出了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喀斯特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喀斯特区;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广西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十分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山面积8.95×10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7.8%,其中石漠化面积达2.93×104km2,而且每年还以3%~6%的速度增加。喀斯特区主要分布于桂中的红水河流域、柳江流域;桂西的左、右江流域;桂东北的漓江流域中下游两岸。广西贫困人口中约80%分布在石漠化区。石漠化已成为广西喀斯特送的灾害之源和贫困之源。石漠化使土地资源丧失,水资源更加紧缺,人地矛盾、人水矛盾日益尖锐化,大部分石漠化地区只能在石缝中种玉米等旱地作物,广种薄收,维持着基本的口粮需求。石漠化缩小了石山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恶化了生态环境,成为阻碍石山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约农村脱贫解困的主要瓶颈。因此,若不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广西石山区将会出现一个严重局面。

喀斯特区一方面其生态十分脆弱,土地生产能力低,人口承载力弱,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耕地和水资源严重不足,成为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山区农业生产还大多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土地资源多占少用,使得水土资源和肥料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效益低下,浪费严重。因此,应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关系,重建和恢复生态环境,提高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产出率,从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转变为以技术为基础的农业,从而摆脱自然、人口、经济因素的束缚,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山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喀斯特区农业发展寻找新增长点,从根本上解决喀斯特区人地矛盾突出、區域经济落后的现状。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思路。

1、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喀斯特区不少农民还采用漫山遍野式的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进行粮食生产,但也仅仅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甚至连这都实现不了,反而恶化了生态环境。为改善喀斯特区经济和环境状况,必须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所谓生态农业,就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发展的大农业,也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为更好地促进喀斯特区生态农业发展,首先,要改善和恢复喀斯特区的生态植被系统。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主要途径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管理技术等。这可以从调整山区能源结构人手。通过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改变农村生活燃料主要靠薪柴的单一能源结构为煤、沼气、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多种形式的能源结构,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和对植被的破坏,促进山区植被恢复。同时也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为他们外出打工和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资源,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喀斯特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并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商品率,提高经济效益。采用沼气一种植(养殖)一生产加工模式,保护和恢复喀斯特生态环境,推动种养及加工业发展。如发展果、菜、桑、林、渔、茶、牧以及相应的第二、三产业等,形成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循环方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再次,要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推动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型向农果林、农林牧渔或农林牧加工等多种模式发展。充分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块周围的空闲用地和富余劳动力发展种植业。将自己所经营的田、坡、水面、林地、果园、院落等空闲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组合,按生态农业原理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各种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形成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尤其是大力鼓励和扶持具有投资省、见效快、经营灵活等特点的庭院型生态农业,这很适合喀斯特区农村实际,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发展生态农庄就是一种模式。这是一种以种养业为中心,兼有生态建筑物(农居)、休闲、娱乐、度假、生态、旅游观念经营为一体的生态大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后,要加强对生态农业实施配套技术的开发研究。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依靠科技,特别是喀斯特小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畜禽疫病防治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旱地免耕技术、农业灾害预测预报和生物防治技术、生态农产品的保鲜和加工技术等,促进农业的技术进步。喀斯特地区生态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加速农业技术变迁及选择适合喀斯特地貌的技术变迁方向和内容,研究开发适合生态经济农业的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2、依靠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资源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赖以进行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土地、水和生物资源,它们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喀斯特区可供发展农业的资源不足,主要是缺水缺土缺植被,从而影响了本地经济发展。因此,发展喀斯特区经济,首先要研究和发展节水节地型种植业。喀斯特区要把生物节水、农艺节水与工程节水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整地改土、蓄水保墒、集水节水技术开发和试验,如采用聚垄耕作、修建鱼鳞坑等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努力选育培植并推广耐旱品种,通过问作套种和错季节种植、立体种植等措施来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的产出率。其次要加强喀斯特区生产种植经营模式的探索与试验。虽同是喀斯特区,但不同区域其农业资源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气候、水土、植物资源等。环境条件不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也应有所差别。因此,各地究竟采取什么样的生产种植经营模式,要通过科学的研究试验。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包括林农、林草、林药、林果、林菌、林经等不同模式的种间关系和结构调控技术,以试验探索出适于不同山地条件下乔灌草及农作物的优化组合方案。比如,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林,通过各单项技术的研究整合,形成不同山地造林配套技术体系。通过研究探索与实践,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经济综合效益和环境效益。再次要积极培育、引进和筛选适于喀斯特区的新草种、树种及农作物品种。要重视多用途植物品种的试验研究与开发利用,尤其选择具有耐瘠、耐旱特性和生长迅速、抗逆性好、分孽力强、鲜草产量

高、根系发达、护坡固土能力强的优良草种,如绿肥牧草品种光叶紫花苕等;要进行种草造林对比试验,选择优良乡土树种草种,筛选出抗旱抗逆性强、保水保土能力好及经济价值高的树种。现适合喀斯特岩溶区的乔木树种有青檀、滇柏、圆果化香、核桃等;灌木树种有花椒、车桑子等;适于干旱、干热河谷的树种有胡桑、扁核木、川楝、余甘子等;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并加强其生态适应性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宜于不同山地条件的优良树种,如喀斯特山地引进的美国岩榆;干旱、干热河谷引进的木豆、印楝、塔拉等;研究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与植被恢复配套技术,包括补植、补播、人工促进萌芽更新对次生植被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幼林生长的影响等;研究以水分高效利用为目标的林分密度调控及林分结构优化配置技术、确定合理韵初植密度。最后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新技术的推广。由于农业技术在粮食产量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播种面积呈现稳定乃至有可能下降的趋势下,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使喀斯特区的粮食质量得到保证,产量增加。积极推广新技术,把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精细农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保护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保护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3、喀斯特区进行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发展喀斯特山区经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必须从解决当地农民生存并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人手。把治理环境与治贫相结合。若农民不脱贫,生存问题不解决,各种为生存所导致的不合理行为而造成石漠化的现象就难于根治。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首先,要解决各种山地的产权问题,为各种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创造条件。各种山地得不到合理利用和保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权不明晰。因此,要对各种山地有一个长远且明确的山地经营使用权(如50年或100年),使之责权利得到明确,为山地的长远规划利用并科学治理提供有效保障。其次,各种农业科技的推广要以农民受益为前提。组织和引导农民从生产经营耕地为主,转向经营丘岗、水面等非耕地为主,或转向利用邻近城镇、交通要道的地理优势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农业类型由耕地型农业逐步转向非耕地型农业,继之向非农产业型农业推进,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以农民的经济乖j益为主导。如在执行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等政策措施时,要确保当地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在实施包括贫困人口异地安置与生态重建相结合示范工程、以林为主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示范工程、以林草地畜牧业为主的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解决生产用水的地头水柜建设工程、科技扶贫示范工程、绿色工程沃土计划等时,也应确保农民经济利益不受损。最后,各种新的农业科技的采用要以市场为导向。要在农民中进行各种新产品的试种及推广,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以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引导和组织农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通过龙头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将分散的小生产与统一的大市场衔接起来,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联结起来,进行必要的专业分工和生产重组,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物质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形成大农业的布局区域化,生產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商品化。可以根据山区绿色产品资源的现状优势,选择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农林牧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突破口:中药材加工,如杜仲、黄柏、石斛、五倍子、天麻等系列产品开发;牛羊肉系列产品开发;某些有资源优势的经果林系列产品开发,如刺梨、猕猴桃、香椿籽等。总之,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把农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结合,才得到农民的配合和支持,各种改革发展措施才能顺利推进。

4、利用现代科技和喀斯特区丰富资源,兴办新产业,促进山地现代农业发展。喀斯特地区有四大自然资源:矿产、水能、生物、旅游。发展喀斯特山区经济就必须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首先,要加强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石漠化地区要改进生产经营方式,从以农牧业为主转变为多种产业多种经营,农、工、副、商和旅游产业齐发展,拓宽收入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如利用当地丰富的石头资源发展建材产业,也可以利用岩溶地貌形成的优美风景资源发展旅游业,减轻当地贫困程度,从而减轻人口生产生活中的对植被的掠夺,或在石漠化地区搞封山育林育草、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草)等植被和林业生态建设,恢复林草植被,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农林牧结合、种养加结合、农工贸结合、农科教结合深化农业产业化开发,主动迎合以营养保健、无污染为特点的新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可以进行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牛羊肉系列产品开发、经林果产业化生产经营等。其次,利用喀斯特区土地结构,进行现代农业的综合开发。喀斯特山区一般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岗台地、山间盆地、沟河谷、山塘水库等土地类型。种类齐全的土地类型格局提供了多种经营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发展。再次,利用当地动植物资源,发展特色经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市场上大部分产品都已供大于求,竞争相当激烈;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越来越挑剔,讲究产品的特色和原生性。而广西喀斯特山区生物物种资源达7476种,其中植物约4000种,脊椎动物717种,经济昆虫2677种,大型菌类82种;特种植物有砚木、金丝李和苏木;还有蛤蚧、金茶花、田七等动植物资源。喀斯特山地又远离城市,无工业和生活污染。这些都为喀斯特山区大力发展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所需的所谓绿色食品,培育发展一批质量安全、营养丰富、品味俱佳、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优质名牌农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罗城野生山葡萄酒就是充分利用广西石山区特有的多年生野生山葡萄资源进行开发的产品。由野生葡萄浆果加工成的优质山葡萄酒,市场一直供不应求。最后,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贱卖。若能对一些原生土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就可以大幅度升值,从而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对喀斯特山地农业发展要加强资金投入、技术指导和市场开拓,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并发展其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业由过去单一的低效益的初级原料生产向获得高附加值、高利润的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使大批的农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的活动空间大大扩展,促进经营方式由过去分散粗放经营向规模化、信息化转变,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益。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扶持和培育与当地农产品相关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采用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强化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国内外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建立实用技术的示范样板基地,树立典型,带动大石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实施。如罗城野生山葡萄酒厂的发展,在生产区出现了酿造加工推动资源开发利用的局面。酒厂收购野生葡萄成熟浆果价格在2~2.5元/kg,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山葡萄能增加石山植被覆盖,有效涵养水土,保护当地生态。又如都安县大力发展竹藤业,建设竹藤编织开发小区,引导各经营公司进入小区来发展,并建设规范、规模的竹藤编织工艺品交易市场和原料批发市场。然后通过示范引导、以点带面,将藤编产业推广覆盖到全县22个乡镇,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现在都安县已经开发出了上千种独特的草芒竹藤产品,这些产品不但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已经成为贫困山区人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

5、利用现代科技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造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因此,要在综合系统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技术理论指导下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和防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在广大农村地区要充分发挥村寨地处山区、农村饲养畜禽和秸秆草类发酵沼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以沼气为纽带、庭院种养为主体的“养猪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沼气池建设,以沼气代烧柴,加快发展沼气池、厕所、畜厩改造、太阳能热水器和淋浴室、省柴节煤灶。真正解决山区农民生火做饭等问题,才可能真正做到封山育林,保护森林植被。其次,根据山区情况,落实以防止石漠化地区土壤流失为核心的技术措施,大力推广“上保中治下开发”模式,即山体上部以保护为主,封山造林恢复植被;山腰以治理为主,发展经济林木、中药材和果树;山脚谷地种植农作物。坡改梯、集雨水柜、沼气池建设是石漠化治理的有效工程措施。实行等高线水平耕作,保土砌墙,改良土壤,荒山造林种草,开发岩溶水,修山塘、积水池,实行小流域治理,理水护土,提供生产用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改漫山樵采为坡下房后营造成片薪炭林,改任意放牧为圈养牲畜,实行秸秆还田,石缝、石窝改种竹、木、药,不种粮食不耕作等防止土壤流失技术措施。再次,推广耕种新技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耕作管理技术的改善应以推广优良品种、实行地膜覆盖和套种轮作为切入点,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农业生产能力。在宜林地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竹、还草。丘陵山区采取造、封、改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林分质量。实施以“增、提、改、防”为重点的沃土计划,推广低耗农业新技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行规模种植,连片开发,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强化组织、政策、技术调控,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监督。最后,要控制好石漠化地区人口增长,对于已完全不能适宜人类生存的石漠化地方要实施生态移民,让生态环境自然得到恢复。

6、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当地经济比较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地方财政收入也一直入不敷出。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受益区域在资金上的共同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石漠化防治不僅关系到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下游地区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从国家到省、市、县等各级都应高度重视。下游受益的地方政府在有财力的情况下也应该协助解决。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由国家向下游地区征收生态享受费用,并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将资金部分返还给生态建设地区的居民,如果居民能完成合同,则继续返还剩余部分,否则追回。这样可以弥补因生态建设所丧失的机会成本,而且有条件的返还可以对当地居民进行约束,提高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或者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治理工作,同时也要求广西设立相应的配套资金;或者喀斯特山区与沿海经济发达但资源不丰富的地区联合,获得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可以采取一定的回报方式,如减免税收,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喀斯特山石漠化的治理。加强各级政府的治理责任制,做到责任和资金双落实,促使各级政府重视和加强石漠化的治理。只有通过政策、生态、工程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理才可能见成效。

作者:黄锡富

第三篇:罗定:推广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三大任务,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罗定市把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宜居村庄等一系列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抓点带面的方式,创出一条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新路子。重点是围绕加快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建设,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以深化“公司+理事会+农户”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途径,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罗定是广东省粮食主产区之一,多次获得全国粮食先进县称号。近年来,罗定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积极探索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全面实施“以产业化带动为核心,以土地流转为基础,以金融改革为支撑,以协同共治为方法,全面推进幸福村居建设”的农业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着力打造优质稻米品牌。

如何探索创新“公司+理事会+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产品主产区建设,进一步打响罗定稻米品牌,打造珠三角“米袋子”,下一步,罗定将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实施特色生态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优先发展稻米、肉桂、罗竹、蚕桑“四大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在罗镜、太平、罗平、船步、围底、素龙、生江、分界、朗塘、连州等10个镇,继续加大力度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2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生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一乡一品”特色生态农业发展。

实施现代创新农业经营机制,转变农业发展形式。2013年,罗定将做好引导“聚龙米”、“亚灿米”等健康食品企业创建和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探索人民的幸福需求以及新的生活形态和产业业态,研发创新终端产品,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和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力抓好丰智公司投资建设“亚灿米液”酿酒项目,首期投资2000万美元,预计初步年产1000吨、产值16亿元,扩大生态产业链,壮大稻米产业。

实施“强龙壮社”培育发展工程战略。坚持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中心,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截至目前,该市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6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3家,45个农产品获得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实施以整合资源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发展战略。坚持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导向,以多元化筹措社会资金为手段,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着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生产条件建设。

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继续把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实施建设生态文明村战略。2013年,全市生态文明村覆盖率达到30%,2014年达到45%,2015年达到60%,到2020年基本实现生态文明村全覆盖。

实施创建名牌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战略。一方面,引导农业产业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在完善“专家+技术员+基地+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的同时,加大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重点规范“三品一标一名牌”生产经营行为,打造从田间到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链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作者:潘泽辉

上一篇:环境监测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学实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