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物流发展论文

2022-04-15

逆向物流这一概念最早由Stock于1992年在一份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它是指一种包含了产品返回、物料代替、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置、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外物流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外物流发展论文 篇1:

国外物流外包发展与启示

摘要:对国外物流外包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影响物流外包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就如何确保物流外包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流外包;隐含成本;评估机制

Key words: logistics outsourcing; inherit cost; assess system

1国外物流外包的现状

美国已有42%的企业将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但由于目前大多数行业正在经历一个过渡的阶段,日益增长的货主认为值得把一项或多项物流活动外包。排在前三位的物流活动是运输、仓储和信息系统。关于外包的内容,企业对于外包作业与外包管理是有明显区别的。接近三分之二的企业将运输外包,但是仅有13%的企业外包了车队管理。仓储的情况也是如此,只有不到10%的企业将存货管理外包,反映了存货管理在物流链中的关键地位。但是这不影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将部分仓储作业外包出去。四分之一的美国企业外包了信息系统,客户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数据安全水平和数据管理能力的信任度上升。

在对第三方物流运营的评价方面,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商的满意度普遍是好的占79%。其中,有62%的企业认为好,13%认为比预期的好,4%认为非常满意。有21%的企业认为“差”或“比预期的差”,如图1所示。

根据日本通运公司的调查,在日本进行外包的企业已占到约70%。其中排在首位的是运输业务中有近90%的企业外包,其次是保管与装卸业务为60%弱的企业外包,居第三位的为包装业务。在流通加工方面,由公司自己开展业务的倾向很强,外包企业的比例较低,只有20%强。

关于外包重点解决的物流问题,74%的企业认为外包存货管理和协调仓储与制造活动是物流外包要解决的问题,因为73%的企业面临着客户需求大量频繁的变动。超过75%的企业认为外包物流既可以扩大分销系统,又是一个可以不必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技术的解决方案。总之,75%的企业认为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解决了供应商和货运商不能协调货运和配送的矛盾,这种延误的发货将会导致资金和客户的损失。

关于加强对运输和分销的掌控从而对客户更具有竞争力方面,大约75%的企业认为重要,其中,36%认为非常重要,38%认为相关。三分之二的企业认为,通过外包信息系统可以解决货物跟踪问题,并可及时得到货运报告。50%的企业认为外包物流可以满足零部件快速配送、补货和维修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调查结果还显示,许多制造商和零售商更加关注服务的可靠性而不是价格。因为对于大部分公司,维护品牌的价值和安全更为重要。

2国外企业外包发展趋势

美国与日本企业对未来外包情况的对比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美国79%的企业反映目前外包物流的状况不错,将增加他们的外包活动。大概有52%的企业认为有可能增加或保持现状,32%的企业认为非常可能增加。尽管有21%的企业对目前第三方物流外包的水平不满意,但其中仍有不少企业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外包是将来可供选择的方式。

在日本与物流有关的业务,尽管外包比例有高有低,今后想扩大外包的占26.6%,与现在同样程度进行外包的占41.4%,今后想减少外包的占32%。从业种看,普通机械、运输机械、精密机械等的与机械有关业种,以及食品、饮料,纸浆、纸,消费资料批发等进行外包的比例很高。

从物流业务和物流周边业务、物流管理业务、物流系统构筑业务等各业务外包的实施状况看,物流业务的各项业务,以前委托给专业者进行,现在则是以外包为主;其次,从今后5年左右会有多少外包的意向看,根据目前实施外包的状况, 物流业务方面增加的余地较小,尤其在运输方面,与现在几乎没有变化。在物流管理业务方面,目前将部分业务外包的企业占近三成,全部外包的企业只占4%。另外,将物流系统开发业务外包的企业占6%。但是,打算在今后将物流管理业务、物流系统开发业务外包的意向很强烈,其中一些企业准备将全部物流管理和物流系统开发业务外包。

从上述结果看,可以认为与物流有关业务的外包今后将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从各业种的动向看,在欲扩大外包的企业的比例中,食品和饮料、化学和塑料、精密机械、消费资料批发中很高。

3影响成功外包的因素

在是否要扩大或延续第三方物流外包合同的问题上,第三方物流商的运营记录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物流商与货主在文化观念上是沟通的,如果这种合作给双方的关系带来了增加值,如果服务是安全的、价格是合理的,那么就会有非常好的机会续约。

物流外包取得成功的例子很多,但是如果管理不当仍会导致失败。一半以上的企业认为导致外包战略失败的最关键因素是管理与监督评估。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3.1信息不对称

30%的企业认为,潜在的信息不对称是外包战略的一个威胁,合作的双方必须都很清楚目标、动机和障碍。在第三方物流商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是一个基本条件,这样才能使第三方物流商努力达到所希望的水准。

3.2文化冲突

文化的冲突也是一个受关注的问题,32%的企业认为这是导致合约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据以往实践,合作伙伴常常对物流外包合同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期望。一些公司可能愿意把合同非常细化和严格化,另一些则可能希望有更宽松的管理。对于国际物流合约来说,地缘政治的差异也会出现,一些国家的企业文化可能是效率的源泉,而对另一些国家来说则可能不受欢迎。

3.3潜在能力的丧失

外包的另一个危险是,第三方物流商可能失去在运输线路、资源、方法和程序方面的创新能力,因为这样做的唯一结果是加大时间和成本。调查中25%企业认为担心物流创新能力的丧失是影响其外包战略的一个负面因素。

尽管有效的信息和操作过程的透明化可以减少对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失控,但是一些客户认为对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商存在担心。不过总的来说,过分依赖于第三方和对第三方管理失控的问题并不严重,仅有20%的企业认为这是阻碍外包战略成功的因素。例如,吉百列公司经理认为,由于在大多数外包仓库和公司网站上拥有详细的控制系统和管理规程,他们并不会失去对第三方物流的控制。

3.4隐含成本

当外包不能达到预期的成功时,39%的企业指出隐含的成本问题。确保第三方物流商完成其职责导致了大量的隐含成本。物流量不能预测、客户需求不可预估、需求经常变化、成本常常超出、新的条款经常出现,这些都增加了成本。因此需要更加密切关注伙伴关系,确保第三方物流理解公司的业务,并给予第三方物流商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机会,这样也增加了费用。

由于环境经常变化,合同需要更新和重新谈判。重新谈判和合约改变是最大的隐含成本。合同更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物流运作的每一个阶段和机会中都要仔细地审视合同和服务的要求,否则就要冒合同失效的风险。

尽管许多企业不太关注价格,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确保物流商的服务能够满足供应链的需求上,但物流商提高价格是另一个隐含成本。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隐含成本,例如转换物流服务商的成本,一旦雇用了不合格的第三方物流商,就不得不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

4如何确保物流外包质量

4.1严格筛选物流供应商

在选择供应商时,首先要改变现有的观点,即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需求商应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外包,通过外包既实现需求商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方双赢的局面。在深入分析企业内部物流状况和员工心态的基础上,调查供应商管理深度和幅度、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其中战略导向尤为重要,确保供应商有与企业相匹配的或类似的发展战略。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需求商务必认真分析衡量。报价应根据供应商自身的成本确定,而非依据市场价格,报价不仅仅是一个总数,应包括各项作业的成本明细。对于外包的承诺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供应商战略方面的项目,必须来自供应商企业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出现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的现象。

4.2加强物流伙伴关系

对于如何加强与物流商的伙伴关系,美国55%的企业认为,需要加强和改进与物流商在各种层次上的通讯和沟通,53%的企业认为,需求和程序必须严格地定义。大约30%的企业认为需要加强资源共享的程度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还有一些企业认为,还应增强有效的关系管理,形成稳固的伙伴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机制。

物流供应商对企业和企业的客户的服务能力是自身工作好坏的表现,外包意味着双方利益捆绑在一起,而非独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损。供需双方自我真诚的评估和定位、行为道德、相互信任和忠诚,以及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

4.3控制物流外包风险

外包风险如何控制,50%企业认为需采用绩效指标进行管理,43%的企业认为,信息共享是管理风险的一个途径,38%的企业相信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是好的方法,另外还有27%的企业认为,加强操作的计划性与战略性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认真细致地考虑未来发生的变化及潜在的问题,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要提出解决方案。

风险包括很多方面,在物流外包方面,文化、思想的多样化、差异性具有特殊作用,思想越趋于一致,企业越比供应商更容易出现工作官僚化,有时企业内部物流经理会把供应商当作威胁自己地位的竞争对手。当供应商规模越来越大时,也会出现工作官僚化的现象。例如配送方面竞争力的丧失,专门技能的缺乏,以及第三方物流商操作失误等。管理这些风险的办法是,与供应商探讨如何解决假设存在的问题,如何处理客户投诉、服务质量的下降、应变能力的降低等,与物流商一起制定详细的工作规程,委派人员到外包现场进行监督,并有少量的技术专家一起配合来共同应付第三方物流面临的问题。

4.4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

要想了解与掌握第三方物流商的表现是否已有改进,就要有一个高效的评估过程。摩恩公司的桑德斯说:“如果我们要把某项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商,我们就必须对自己进行评估。例如,我们对自己公司的期望是否现实。我们必须确信,其中需要评估的要素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我们的期望就无法实现。”

例如,摩恩公司在评估过程中,首先运用了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建立的合作模型。桑德斯解释说:“这个模型包括一份供应商协议,而且它还要求我们花时间与供应商共同设定双方的目标和期望值。我们把期望值与业务表现记分卡联系起来,每月一次对这些记分卡进行审阅,看看业务表现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当然,我们也乐意对双方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评估,如果初期制订的目标不正确,那么我们就对这些预期目标和记分卡再进行调整。”

4.5适时采用激励方法

绩效考核标准应立足实际,不能过高而使供应商无法达到,同时要有可操作性,但是标准应该包含影响企业发展的所有重要因素。良好的工作业绩应该受到肯定和奖励,供应商或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即使对所做的工作有自豪感,也同样需要得到承认和好的评价。管理者应充分应用表扬、奖励、奖品等一切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达到激励的目的。

总之,目前我国物流外包业务在统计上暂时缺乏统一的量化指标,根据对运输业务外包情况进行专门调查的数据显示,企业运输业务主要靠外包来完成,货主企业委托第三方完成的比例占67.1%,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尽管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外包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但在实践中却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从本质上来看,物流的外包就是专业化分工的表现,而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是受交易成本的水平制约的,一个交易成本低的系统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反之则会阻碍社会分工的深化。交易成本也是整合成本,所以也可以说易于整合、合作的社会才能发展外包。

参考文献:

[1] 罗文丽. 浙江:物流外包政策突围[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12):8-10.

[2] 纪春礼. 基于消费者感知视角的物流外包与企业品牌损益[J]. 物流技术,2009(6):28-30.

[3] 柴伟莉,宿恺. 基于经营偏好的物流外包决策[J]. 价值工程,2009(6):81-83.

[4] 王鑫. 我国物流金融需求浅析[J]. 商场现代化,2009(18):62-63.

[5] 赵静宜. 中国流通产业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1):11-12.

作者:董 雷 刘 凯

国外物流发展论文 篇2:

国外逆向物流发展的经验分析与借鉴

逆向物流这一概念最早由Stock于 1992年在一份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它是指一种包含了产品返回、物料代替、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置、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目前国外逆向物流的发展较为迅速,尽管我国也对逆向物流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从整体来看逆向物流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未引起企业的普遍重视,仅有少数企业具备相应的产品回收体系。因此有必要对逆向物流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加快我国逆向物流体系的建设,更好地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国外逆向物流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美国逆向物流的发展做法

目前,逆向物流在美国已形成产业,涉及了产品的回收、拆卸、再制造等领域,从事回收再制造业务的公司有7万余家,直接参与的雇员达500万人,涉及的产品有50大类,年销售额近530亿美元,许多著名大公司,如施乐公司、惠普公司、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等均积极参与逆向物流业务。

首先,逆向物流的发展得益于美国政府制定的大量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2003年颁布了《电子废弃物回收法》,主要规范易对环境产生破坏的电子废弃物的处理,近年来又先后通过了《资源保护和恢复法》、《综合环境责任赔偿和义务法》、《危险品材料运输法》等,引入了2000多个固体废品处理法案。在政策方面,美国制定了详细的逆向物流中长期规划:到2010年时,保证100%再制造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过原产品;到2020年时,在制造业基本实现零浪费,并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美国国防军工生产中,也将“新的再制造技术”和“有利于装备延寿的设计方法”列为重点发展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

其次,美国零售业逆向物流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分区域设立返品处理中心,集中处理返品业务,大大提高了返品的流通效率,降低逆向物流的成本,像沃尔玛、宜家等一些大型连锁零售商已在全美各地设立了近百个规模不等的返品中心,目前美国通过返品中心处理的返品已占60%以上。另外,发展专业化逆向物流管理公司,如美国的Genco公司以其更完善的专业管理技术,使得逆向物流专业分工更细,为Best Buy、西尔斯等众多企业提供逆向物流业务,其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每年处理的退回产品达6亿件以上。

(二)欧盟逆向物流的发展做法

欧盟在促进逆向物流、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有着详细的总体发展规划。2015年2月欧盟委员会主管能源的副主席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宣布着手建立欧盟能源联盟,并确定了加强利用再生资源、创新绿色技术等几项原则,这一计划会大大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欧盟国家中德国的逆向物流及循环经济的发展一直备受推崇,德国政府针对逆向物流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如德国《包装法》明确规定,如果一次性饮料包装的回收率低于72%,则必须实行强制性押金制度。自实行此制度以来,顾客在购买所有用塑料瓶和易拉罐包装的矿泉水、啤酒、可乐、汽水等饮料时,均须支付相应的押金,1.5升以下为0.25欧分,顾客在退还空瓶时领回押金。

另外,德国企业也积极参与逆向物流建设,由企业、垃圾回收部门组建的用于废物回收的德国双元系统(DSD)将企业组成网络,由DSD委托回收企业对废弃包装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生产者和销售者则须支付一定的处理费用。DSD系统充分体现了“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它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

(三)日本逆向物流的发展做法

为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日本确立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包括基础层面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综合性层面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以及针对各种产品的具体法律法规,如《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等等。同时,日本政府针对其物流发展的不同阶段,每四年制定一次《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作为日本物流业的纲领性政策文件。2013年制定的第五次《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提出要致力于构建高效的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环境的压力,促进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建立。

日本精确的物流统计信息收集工作也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其有很多连续性的物流调查报告,如每年一次编制的《日本物流成本调查报告书》、五年一次编制 《全国货物纯流动调查报告书》,定期推出地区间货物交流表(OD表)等,日本政府通过对这些物流信息的连续调查与分析,可以获知逆向物流相关的发展状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范。

二、我国发展逆向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逆向物流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操作性差

目前,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 《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但是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关于逆向物流的专门性的法律。现有的逆向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多是针对某种特定产品的回收,如《旧水泥纸袋回收办法》、《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立法层级较低且比较分散,导致现有的法律法规之间有时还会发生冲突。并且,现有法律权责分配不均,可操作性差,除了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初步建立起生产者责任制度以外,其他品种的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责任制度尚未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各方责任义务也未划分清楚,十分不利于逆向物流的发展。

(二)逆向物流的技术开发与应用不普遍

长期以来,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与逆向物流技术发展严重滞后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逆向物流技术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软硬件技术两个方面。硬件技术方面,主要是绿色设计技术和绿色回收技术处于初级阶段,多数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不注重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导致产品包装不够环保、零部件通用兼容性差、产品可回收性与重复利用率较低等,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较大。软件技术方面,缺乏一个完善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现有的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水平仍比较落后,难以满足逆向物流活动对信息系统的要求;缺少逆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没有统一的信息、设备、技术标准,对回流物品的追踪信息管理较为混乱,进而导致退货处理效率较低。

(三)逆向物流的渠道不通畅

完善的逆向物流市场体系是资源可回收、可重复利用的保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废纸回收为例,国林业及纸业协会(AF&PA)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以再生利用为目的的废纸回收率达65.4%;日本的废纸回收率为78%以上;芬兰城市旧报纸、杂志回收率几乎达100%;而我国的废纸回收率仅为46%。如此大的差距在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整套的废纸回收系统,多数回收企业回收方式原始落后,缺乏规范的回收、分拣、打包程序和有效的管理机制;废纸回收网点普遍规模小、回收环节多,废纸从居民到最终用户要经过多次转卖,回收成本较高。此外,回收企业出于逐利考虑,对回收物品“利大抢收,利小不收”,废纸、废金属等价值较高的物品回收率可达70%,废玻璃等价值低的物品回收率仅20%左右,大量可用资源遭到严重浪费。

(四)循环经济体系不健全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尖锐,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反复循环地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够尽可能缓解资源短缺与枯竭的问题。目前天津生态园、曹妃甸工业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地均推行循环经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缺乏健全的体系,在推广过程中存在较多障碍,主要表现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机制不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企业的积极性;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对违反规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不能起到有效警示作用,加之监督管理机制不清晰,导致出现“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怪象;推进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薄弱,我国在循环经济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发还相当薄弱,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水平的仅占15%,难以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

三、加快发展我国逆向物流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在我国,生产者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尚比较淡薄,许多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违法排污、非法排污的现象严重,大部分公民对于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也不爱惜,不注重垃圾分类,造成资源浪费。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大众媒体如电视节目、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开发资源回收APP游戏软件,将逆向物流的观念渗透到企业、个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使开展逆向物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另一方面,要从教育入手,加强中小学生、大学生等循环经济与逆向物流的知识学习,有利于从小培养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政府还需要通过开展社区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方式宣传逆向物流的重要性,使更多行业进行逆向物流的系统建设,从而实现全社会理解并自觉参与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中。

(二)大力提倡回收利用废物资源

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据权威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废钢铁回收总量为1.5亿吨,总价值为3392.6亿元;回收废塑料0.14亿吨,价值888亿元;2014年我国废钢铁回收总量为1.52亿吨,总价值3122.2亿元;回收废塑料0.2亿吨,价值1100亿元。如此可观的资源回收再利用情况,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废钢铁为例,相关资料表明,用废钢直接炼钢和用矿石炼铁后再炼钢相比可节约能源60%、节水40%,并大幅度降低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可分别减少86%、76%和97%。充分利用废钢铁资源,具有节能、节资、降耗、减少环境污染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充分回收利用废物资源,相比简单地焚烧、拆分等方式处理废弃物而言,该方式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值得提倡与鼓励。

(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园区

生态经济园区是以产业聚集、循环生产,尽量减少生产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工厂的原材料,通过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要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园区的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是加大发展生态经济园区和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尤其是要重视发展生态经济园区各类知识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二是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园区先进的规划理念,引入循环经济“3R”原则及供应链全过程的控制手段,建立新型的园区环境管理模式;三是构建发展生态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再利用回收和再循环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和零污染排放技术等。

(四)大力发展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

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缺乏从事逆向物流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经验,无力投资进行逆向物流系统建设,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逆向物流活动更加便利。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专门从事物流业务,专业化分工更细,可以同时为多个公司提供逆向物流服务。因此,政府应当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支持,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发展;另外,应当采取措施提高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的规模。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市场准入限制等措施,限制小规模企业的进入,或通过鼓励合资、兼并、整合等措施,扩大现有的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的规模。

(五)积极培养逆向物流人才

逆向物流专业性较强,参与逆向物流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系统构建的能力,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物流知识,熟悉不同行业中的退货过程。因此,在构建逆向物流系统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高校、科研单位可以开设有关逆向物流的专业或相关课程,为社会和企业储备逆向物流人才;企业应成立相关的逆向物流技术与管理的培训业务,提高从业者的对逆向物流行业标准的认知,进而提升业务水平。另外,制定吸引人才的有关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引进紧缺的专业人才,更有利于促进逆向物流的发展。

作者:张童 于晓梅

国外物流发展论文 篇3:

国外应急物流发展现状与特点

世界政治经济战略格局的调整变化,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宗教冲突等所导致的各种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使得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力求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其中。应急物流就是一个弥足重要的内容。在国外,一般都将应急物流的保障等有关内容融于应急管理中加以研究和建设。

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物流发展现状

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且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使得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1、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

经过多年的努力,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美国建立了完备的应急体系,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活动发生时。美国政府就会立即宣布进入联邦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救灾事务由联邦应急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实行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统一应对和处置。2003年3月该署随同其他22个联邦机构一起并入2002年成立的国土安全部,成为该部4个主要分支机构之一。对于各种防救灾工作,美国强调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强调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同时。针对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以及人口稀少的地区灾害。均有不同的预案以及救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救灾规划还有相应的治安组织体系,该体系平时配合警方承担各种治安任务,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转变成紧急救灾体系遂行救灾任务。

在国内救灾方面,FEMA设有物流管理的专门单位,平时主要负责救灾物资的管理储备、预测各级各类救灾物资需求、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以及救灾物流中心设置等工作。当灾害发生时,物流管理单位便会迅速转入联邦紧急反应状态,根据灾害需求接受和发放各类救灾物资。美国法律规定应急行动的指挥权属于当地政府,仅在地方政府提出援助请求时,上级政府才调用相应资源予以增援,并不接替当地政府对这些资源的处置和指挥权限;当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和资源不足时,州一级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支持;州一级政府的应急能力和资源不足时,由联邦政府提供支持。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绝大部分联邦救援经费来自联邦应急管理署负责管理的“总统灾害救助基金”。

在国际救灾方面,美国设有对外灾害援助办公室(Office of US Foreign Disaster Assistance,OFDA),负责处理各种紧急事务。目前,OFDA在世界范围内设有7个应急仓库,这些仓库紧靠机场、海港,存储基本的救灾物资,诸如毯子、塑料薄膜、水箱、帐篷、手套、钢盔、防尘面具、尸体袋等等,一旦某个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OFDA就会从距离最近的仓库调拨救援物资送至灾区。

2、日本对救灾物资分阶段管理

众所周知,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设计防灾、救灾计划,以及开展防灾、救灾演习上,日本政府形成了以“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日本的防救灾体系分为三级管理,包括中央国土厅救灾局、地方都道府以及市、乡、镇。各级政府防灾管理部门职责任务明确,人员机构健全,工作内容完善,工作程序明确。每级组织都会定期举行防灾汇报,并制订防救灾计划,包括防灾基础计划、防灾业务计划、地域防灾计划等。日本非常重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在每年的国民“防灾日”都要举行由日本首相和各有关大臣参加的防灾演习,通过全民的防灾演练,一方面提高国民的防灾意识,另一方面检验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关机构的通信联络和救灾、救护、消防等各部门间的运转协调能力,并对各类人员进行实战训练。可以说,日本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救灾体系。

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日本的主要做法有:制定灾害运输替代方案。事前规划陆、海、空运输路径(因海运和空运受震灾影响小,所以多利用这些资源);编制救灾物流作业流程手册,明确救灾物资的运输、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分工合作等事项;预先规划避难所。平时可作他用,一旦发生灾害,立即转成灾民避难所。并作为救援物资发放点;对救灾物资进行分阶段管理,将救灾物资的配送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政府行政单位负责,包括救援物资的收集、存放和运输;配送中心24小时作业;要求军队协助进行交通管制,维护紧急物品的运输。第二阶段由物流公司负责(根据政府要求采取较主动的方式进行配送),选择车站等4个配送中心,重点关注提升配送效率;委托物流公司进行专业配送、存储管理;配送中心的配送频率控制在每天不超过50辆次;选择2个地点作为储存性仓库。第三阶段仍由物流公司负责(但根据灾区需求采取较为被动的方式,即依据订单进行配送)。配送中心减少到2个;委托物流公司进行专业配送、存储管理;配送中心的配送频率控制在每天2辆次。事实上。日本的救灾物资管理,已经充分利用了现代商业的物流发展成果。此外,根据救灾物资性质分送不同的仓库,对社会捐赠灾区的必需物资,经过交叉转运站(Cross-docking)分类后直送灾民点,对社会捐赠的非必需物资或超过灾区需要的物资,则送到储存仓库,留待日后使用。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日本非常重视应急物资储备,基本形成了从国家到家庭各个层面的储备体系。

3、德国民间组织发挥巨大作用

德国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最高协调部门是公民保护与灾害救治办公室,隶属于联邦内政部。在发生疫情以及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时,消防队、警察、联邦国防军、民间组织以及志愿组织等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对于救灾物流,德国是建立民防专业队伍较早的国家,全国约有6万人专门从事民防工作外,还有约150万消防救护和医疗救护、技术救援志愿人员。这支庞大的民防队伍均接受过一定专业技术训练,并按地区组成抢救队、消防队、维修队、卫生队、空中救护队。德国技术援助网络等专业机构可以为救灾物资的运送和供应等方面提供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帮助,并在救灾物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德国还有一家非赢利性的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即德国健康促进会,长期支持健康计划并对紧急需求做出立即反应,在救灾物流管理中也发挥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据了解,该组织每年通过水路、公路、航空向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配送300多万公斤的供给品,并利用计算机捐赠管理系统,保持产品的高效率移动。一旦需求被确定。供给品通常在30~60天内就会迅速运送到指定地点,避免了医药物品的库存。同时,一旦有灾难通知,德国健康促进会就会立即启用网络通信资源,收集灾难的性质、范围等信息,并迅速组织救灾物品配送到指定救助地点。

国外应急物流发展的特点

尽管各国应急物流模式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但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1、建立协调有效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各国都依据法律建立立体化、网络化的应急管物流理体系,从上到下的常设专职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抢险救援队伍,严格而高效的政府信息发布系统及明确的政府职能和部门合作,超前的灾害研究和事故预防机制,普遍的灾害意识培养和全社会的应急培训,充足的应急准备和可靠的信息网络保障。

2、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

由政府统一负责指挥自然灾害预防、救治的所有工作,包括制定防灾计划、定期开展防灾救灾演习、开展应急物流演练等,预案还根据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事先规划陆、海、空运输替代路线,如在地震灾害中,会伴随发生道路阻断、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常规道路交通将难以发挥机动灵活、“门到门”的优势,这时需要选择空运或海运等适宜的替代运输方案,实现救灾物资的及时运送。此外,还将民间组织以及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部门纳入到防灾救灾体系中,配合政府工作,齐心协力顺利完成应急物流的全过程。

3、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

各国根据可能发生的不同灾情,对各类救灾物资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依此建立规模适中、布局合理的应急救援物资库,这些应急救援物资库平时储放应急物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则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迅速从应急救援物资库提取救灾物资,送往灾区;灾害发生后,社会采购或捐赠的救灾物资需要汇集至应急救援物资库,在应急救援物资库分类拣选后统一配送至灾区。

4、运用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理论指导应急物流管理

将现代物流知识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充分运用到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中。自然灾害发生前,通过预测救灾物资需求量和实施救灾物资库存的动态检测,避免了过高的库存水平和较高的储存成本;自然灾害发生后,根据灾害实际,适时地选用物资供应的供应推动方式或需求拉动方式。(全文完)

作者:蒋 宁 张 军

上一篇:元素网页设计论文下一篇:学生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