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理论拓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义乌小商品市场经历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基地,内向国际化也有充分的发展。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使其利润空间大大压缩。建立新型贸易方式,拓展利润空间是义乌国家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走出去,到外国设立子公司,不仅可以获得生产利益,而且可以获得贸易过程利益以及经销利益甚至是零售利益。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贸易理论拓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贸易理论拓展论文 篇1: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拓展的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转变

摘 要: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视角对中国加工贸易进行论述,分析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加工贸易中的不适应性,提出中国加工贸易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对策,以此促进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加工贸易

中国加工贸易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一直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中国大部分产业,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拓展

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革命性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是潜在的比较优势,表现的是各国在资源禀赋方面的有利地位,而竞争优势才是各国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现实态势,它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拥有比较优势未必就拥有竞争优势,而只有获得竞争优势才能够最终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效率的提高,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优势。波特也认为,在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坚实基础,但是仅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从宏观上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一方面,当只有两类因素有利时,通常就不能够保持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资源的可利用性并不总是一个必要条件。例如,日本就缺乏自然资源,但是日本却很繁荣。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波特的这个“国家竞争力”理论能够较成功地解释二战以来的世界贸易格局。

二、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加工贸易中的不适应性分析

(一)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

1.加工贸易仍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但加工贸易自身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总体而言,加工环节仍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等领域,劳动密集度较高,技术含量较低,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与模具以及品牌等环节上,多数被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所掌控,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国内价值链有待进一步的延伸。目前贴牌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因此,中国的加工贸易仅仅占有整条产业链利润总和的10%左右,充当着“世界的工厂”。这种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土地、能源、资源的占用和消耗以及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都是毁灭性的。

2.加工贸易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

外商投资企业约占来料加工贸易的54%,约占进料加工贸易的92%。来料加工贸易,国内企业只收取加工费,对于品牌、渠道等缺乏控制力。而进料加工的企业相对而言主导权较大,但只有8%的贸易额由内资企业控制。外资企业必须服从其母公司的全球战略,通常,在华企业只是一个加工工厂,其品牌、营销均由其母公司控制,或安排其境外其他子公司承担。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研发机构逐渐向中国转移,但在制造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只是从事简单的适应性研发,独立的研发机构仍由其母公司直接领导。总之,由于中国加工贸易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本土企业在品牌、国际营销渠道等重要方面均无控制权,从而大大限制了中国从加工贸易中获取的利益。

(二)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1.绿色贸易壁垒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从2004—2006年国家有关部委的统计资料分析,世界范围内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整套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与检测评价体系,客观上造成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很难进入这一市场。由于发达国家通过绿色贸易壁垒手段设置了重重障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该市场,客观上也直接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出口收入,造成了对这类国家的经济制约。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1—2006年间由于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外贸出口收入比正常情况下减少了35%左右。

2.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产品市场

就全球贸易而言,目前中国的贸易活动主要集中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欧盟以及南美贸易区,其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90%左右。其在进口商品的过程中,不仅运用国际环保标准与产品质量要求履行严格的检测过程,而且还制定了国家或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结合,从而给中国众多的国内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从2001—2005年底国家有关统计资料分析,短短五年内国内相继有168.39万家企业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困扰而使其原有的出口市场减少了30%左右,严重者递减了65%。

(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

1.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在中国加工贸易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拥有竞争优势。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成本较低,但是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这势必会出现比较优势“陷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了诸多贸易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也使得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从属和被动的不利地位,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2.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发展的引擎,这一点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关键是国际贸易在哪一方面起引擎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最有利。根据钱纳里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加工贸易战略与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相联系,一个国家加工贸易企业战略的调整又与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的改变相联系。这就是说,只有在国际贸易能够起到推动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时,这种引擎作用才是最需要的。那么,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能否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呢?目前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这种比较利益结构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使中国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是它强化了自己的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也进一步拉大了,由此进入“比较利益陷阱”。

三、中国加工贸易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对策

(一)积极提升比较优势是创造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因素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现有的建立在劳动力丰富基础上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后不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就要不断提升比较优势,使其真正带动经济的增长,从而成为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必要基础。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技术含量,实现劳动力价格优势,是提升中国比较优势的很好途径。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附加值较低,已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不断扩大原有的产业规模,很容易造成出口的“贫困化增长”。通过提升比较优势,既保留了中国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又能够创造出竞争优势产品,还为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产业机构升级积累了资金。

(二)积极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技术创新是主要推动力

要提高加工贸易在华生产的附加价值,一方面要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向中国转移,另一方面要引导和促进从事加工贸易生产的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从简单的OEM向ODM升级。为此,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开展研发活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增强其研发能力,提升研发成果,从适应性研发向创新性研发转变。继续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从事面向全球的原创性研发工作。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积极支持从事加工贸易的本国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2.利用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

首先,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升其附加值,形成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差异特性。这时比较优势转化成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具特色,因而不仅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还具有非价格竞争优势。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先进技术与中国的劳动力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高技术产业集群,这时的比较优势转化成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但是在中国生产的成本更低,因此具有价格竞争优势。通过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从而确立高技术产业为新的主导产业群并参与国际竞争,为加工贸易企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实施差别化的出口市场战略

推进市场多元化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加工贸易企业要加强市场调查,做好市场策划,了解进口地区的贸易法规,加强客户资讯调查与管理。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制定能从整体上加强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方案;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国内企业的生产、销售、价格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联合行动,从而发挥集团军的优势;加强同国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建立与进口地区政府的关系,为企业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政府对开拓新市场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将加工贸易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担保范围;国家的驻外机构要在信息收集、贸易纠纷处理等方面给企业以必要的帮助。

四、结论

中国要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实现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而从中国现行的实际来看,中国既存在许多促进这种转变的有利条件,也存在许多阻碍因素。因此,中国不可能直接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还必须继续发挥中国现行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加强制度创新,积极培育中国的竞争优势,逐步实现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杨志龙.浅析中国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J].管理观察,2009,(4).

[3] 侯增艳.比较优势与加工贸易——基于中国各省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11).

[4] 郑宝银.加快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6,(10).

[5] 傅钧文.加工贸易发展战略及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8,(7).[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姚大鹏

贸易理论拓展论文 篇2:

贸易方式、贸易利益与外向国际化

摘要:义乌小商品市场经历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基地,内向国际化也有充分的发展。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使其利润空间大大压缩。建立新型贸易方式,拓展利润空间是义乌国家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走出去,到外国设立子公司,不仅可以获得生产利益,而且可以获得贸易过程利益以及经销利益甚至是零售利益。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四大竞争优势,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义乌小商品;贸易利益;外向国际化

义乌小商品市场拥有16大类、4202个种类、33217个细类、170万种单品,构成了世界上最丰富小商品族群。1.3万外商常驻义乌采购,3100多家外国企业设立了代表机构,在泰国 、乌克兰、阿联酋、南非、尼日利亚、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境外分市场或配送中心,韩国、中国台湾、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在义乌市场设立了进口商品馆,真正实现了买全球和卖全球的世界市场目标。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省义乌国家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义乌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探索义乌小商品的国际贸易方式、分析贸易利益的分配、推进小商品贸易的外向国际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从呜呜祖拉价格分配看义乌小商品的贸易利益

义乌小商品素以物美价廉著称,薄利多销一直是小商品销售的价格策略。这种策略在争夺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然而在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小商品的贸易利益空间被大大压缩,甚至使经营者陷入无利可图的境地。

章苒、冯源分析了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的中国(主要在浙江和广东)产呜呜祖拉的价格分配情况,该项分析具体展示了呜呜祖拉价格在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变化动态(见表1)。

表1显示,呜呜祖拉的出产价仅为0.6~2.5元,这是中国企业卖给外国采购商的价格。外国采购商运到南非后批发价格增至5~6元,价格上涨5~6倍,这是中间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价格收益。而在南非国内从批发到零售价格又上涨到10~20倍,这是南非国内批发零售环节获得的价格收益。可见中国企业仅获得微薄的生产利益,大量的贸易利益被流通环节获得。

吴华丹、兰洋进一步分析了呜呜祖拉的利润分配情况,从生产商到贸易商再到零售商的利润分配如下(表2)。

表2显示,在呜呜祖拉的利润分配中生产商仅获5%的利润,而贸易商、经销商和零售商获利却分别在10%~50%之间,尤其是贸易商和经销商获利最多。

无论从价格分配还是利润分配情况看,中国企业在呜呜祖拉的生产和国际贸易中都是获利最少的,大量的利润在流通环节,并被贸易商和经销商以及零售商分割。被称为呜呜祖拉大王的吉盈塑料文具厂邬奕君说:“一个喇叭生产出来,工人赚一毛钱,我当老板的赚一毛钱,我们都是一毛钱利润”。章苒、冯源的采访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的理论分析,中国的生产商和外贸商获得的利润实在过低。近年来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资源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小商品生产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甚至使经营者陷入无利可图的境地。

中国企业之所以获利微薄:第一,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薄弱,缺乏自我开发能力;第二,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只能在国内进行交易不能将营销网络延伸到国外市场。

总之,义乌小商品经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不仅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而且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成为世界上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是中国与世界经济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小商品经营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在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能力薄弱,不掌握产品国际定价权以及不能控制市场营销,使得中国企业获利甚少。义乌国家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获得国家批准并实施,为义乌小商品国际贸易方式的变革提供了难得的战略契机。应深入研究小商品的国际贸易方式与贸易利益的关系,为建立新型贸易方式拓展贸易利益空间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二、贸易利益分配的理论解释

贸易价格及贸易利益与贸易方式密切相关,《2000年国际贸易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列举的13种国际贸易术语显示,承担义务越多的贸易方,相应的商品价格就越高,获得贸易利益也越多。义务最少的贸易方式是EXW,即工厂交货。卖方在其所在处所(工厂、仓库等)将货物置于买方处置之下,即履行了交货义务。由于承担的义务最少,商品的价格也最低。义务最多的贸易方式是DDP,即完税交货。卖方负责商品的进出口清关手续,运输保险,支付进出口关税,并承担所有的贸易风险。该种贸易方式价格最高。

义乌小商品的国际贸易绝大部分是外商驻在采购,这种方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讲相当于EXW。中国企业当然获得最少的贸易利益。徐锋从国际竞争力强度和经济国际化程度两个维度分析了这种贸易方式产生的原因,指出这种贸易方式大大降低了市场经营户开展国际贸易的门槛,使更多的市场经营户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实际上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从事贸易活动的商户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知识、拥有国际贸易技能、熟练使用外语开展商贸活动的国际贸易人才少之又少。这是义乌小商品国际贸易处于内向国际化的根本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知,如果在各进口国建立了营销网络,则可将贸易利益和进口国内的流通环节的利益纳入自己的手中。而实现该种贸易方式的基本途径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即在世界各国建立子公司从事贸易和营销活动。

三、外向国际化拓展利益空间

国际投资理论为拓展义乌小商品贸易利益空间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实施“走出去”战略、开辟国际市场营销实现跨国经营可以使义乌小商品的经营从内向国际化转变为外向国际化。不仅获得生产利益,而且获得贸易过程利益—即经销利益,甚至是零售的利益。具体过程如图所示。

那么义乌小商品是否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呢?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我们展示了企业国际化的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海默认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这些优势包括市场垄断优势、生产垄断优势、规模经济优势、政府政策支持优势。具有这些优势的企业,可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义乌小商品城经营具有的优势有:第一,义乌小商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优势。义乌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小商品生产和销售基地,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市场和部分国外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国外市场设立子公司时表现得更加明显。第二,具有自成一体的经营垄断优势。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过三次战略创新,使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成为集产品展示、代理批发、厂家直销、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制造中心、会展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科研中心。这也逐步形成了中国义乌小商品城的核心竞争力。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地管理了营业面积400余万平方米、16万商户的商业市场,积累了丰富的大型商场管理经验,形成了独自的商品城管理能力。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总股本为27亿元人民币,市值218亿元人民币。是商品流通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第三,义乌小商品具有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优势。在义乌小商品城建设的第二次战略转变中实施了 “贸工结合”战略,通过纵向一体化使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更加紧密,极大地提高了运营效率。浙江省的256个产业集群以小商品城国际贸易中心指向的产业发展使小商品城具有了良好的生产基础。这种独有的规模经济优势是小商品品种丰富而价格低廉的根本保障,创造了义乌小商品特有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具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务院批准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赋予义乌在国际贸易重点领域先行先实权,为义乌市场更加繁荣、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的新的强大动力。

站在全局战略高度,大力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健全海外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是义乌小商品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外向国际化的战略措施

一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实现技术创新新突破。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树立外投资优势的根本保障。应实行倾斜政策,将科技三项资金、技改资金、创新专项资金集中支持一部分企业,用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现技术、产品的国际化,培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义乌市玩具行业协会与浙江大学联合建立的玩具创新发展中心的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的研发设计机构,抢占技术制高点,使玩具产品快速突破国际技术壁垒进入国际市场。无缝服装行业协会建立的服装科技研究发展中心,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开发、检测、技术培训等服务。华鸿控股集团和浪莎针织有限公司分别取得了700项和200多项专利,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

二是实施国际化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品牌代表了商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质量,代表了产品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代表了企业的信誉和影响力。它是国际市场竞争战略的基础,义乌小商品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很少,极大地损失了产品的利润空间。近年浪莎、梦娜等知名袜业品牌的崛起使企业从单纯价格战中脱身而出,迈向品牌化发展道路。

三是培养国际商务管理人才,提高跨国经营能力。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最重要的是国际商务管理人才,需要一批通晓国际运作规则和惯例、懂得国际风险管理、跨文化管理、世界法律体系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可以指定专门机构,针对义乌小商品国际贸易的特点,设计专门的培养方案,进行有特色的国际商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四是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支援体系,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义乌市政府也应建立对外投资支援中心,在技术、资金、人才、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方面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面支持。应积极拓展国际经济合作关系,与国外友好省市签定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争取在当地建立国际商贸中心。积极争取商务部、省商业厅、义乌市商务局的对外贸易专项资金,支持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形成国际营销网络。

参考文献:

[1]章苒,冯源.呜呜祖拉神话背后的无奈[J].玩具世界,2010(08).

[2]吴华丹,兰洋.呜呜祖拉何时吹响中国制造[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

[3]徐锋.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1).

[4]何旋.义乌企业如何塑造品牌核心价值观[J].浙江经济,2010(02).

[5]李洪江.义乌小商品外向国际化的战略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08).

*本文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科研课题——专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管理研究(KY304112026)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作者:李洪江 毛卫东

贸易理论拓展论文 篇3: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以Melitz(2003)模型为基础,对异质性企业的研究形成了两个分支: 一支是沿着Melitz(2003)假定不断发展,推出了众多可以进行实证检验的假说; 另一支是由Antràs开创,沿着厂商内生性边界展开,将新制度经济学的不完全契约思想纳入一体化和外包的商业模式选择。文章对异质性企业理论及其拓展模型进行梳理,并对 Helpman(2008)加入劳动力异质性变量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最新拓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异质性厂商;异质劳动力;贸易自由化;企业组织

[[[

The Review of Heterogeneous Firm Trade Theory

Zheng Liming 1, Zhang Yanlin 2

(1. School of Economy, Southwest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74;

2.School of Internation Business, Southwest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74)

Key words: heterogeneous firm; heterogeneous labor; free trade; firm organization

一、 引言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 从不关注厂商。新古典贸易理论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其模型假定不存在产业内贸易, 然而经验数据表明,大部分世界贸易正是被其忽视的类型。 新贸易理论研究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 但为了分析简化, 未考虑厂商间的差异。传统贸易理论假设所有的企业是同质的(homogeneous),即所有的企业都从事出口, 然而近期的实证研究则表明在一个行业中出口企业占很少的份额, 而且往往比非出口企业规模更大、资本更密集且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即世界贸易存在“在典型化事实”(Bernard,2007):无论从企业规模、企业生产率还是企业的组织形式上看, 企业都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近年来, 以Melitz(2003)模型为基础,Melitz、Antràs和 Helpman等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将“企业”(firm)作为研究单位, 将企业生产力的异质性、企业组织形式的差异引入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从企业的微观层面上解释企业的贸易、对外投资、一体化及离岸外包等行为,开创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领域。

二 、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以 Melitz(2003)模型为基础。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性企业下动态产业内贸易模型是Hopenhayn 动态产业模型与Krugman的产业内贸易模型有机结合。 其基本理论思想是,存在一个异质性企业和垄断竞争的世界里,贸易开放会导致厂商间的资源再分配,从而能提高整个经济的平均生产力。Melitz(2003)模型假定:(1)存在两个对称的国家,各国均有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L;(2) Dixit-Stiglitz 垄断竞争和冰山贸易成本τ≥1(任何运输的产品在运输途中都会有部分被损耗掉);(3)贸易成本用φ表示,0<φ<1,存在不变的边际成本和三种固定成本:FI为开发一种新产品需要支出的成本(支出之后要转化为沉没成本)和两种类型的抢滩成本,即进入市场的固定成本。如为了满足市场的特定标准和规定,以及建立一个品牌的成本。FD为进入国内市场的成本,FX 为进入国外市场的成本,且FX>FD。根据边际成本或者生产力的差异,将厂商分为X型厂商(Export firm)、D型厂商(Domestic Firms)和N型厂商(Non-producers)三种类型。X型厂商边际成本最低(生产力最高),同时在国内外销售;D型厂商边际成本次之,只能在国内市场上销售;N型边际成本最高,最后会被驱逐出市场。

贸易自由化通过选择效应和再分配效应会使整个产业的总生产力水平提高,选择效应包括国内市场选择效应和出口市场选择效应。国内市场选择效应是指边际成本最高的企业通过竞争被驱逐出市场,而出口选择效应是指边际成本最低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再分配效应主要关注异质企业条件下的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在不同厂商之间的分配。通过选择效应和再分配效应,整个产业的生产力得到提升。

三、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拓展

(一)Melitz 模型的拓展

1.企业出口行为与FDI行为选择分析。引入异质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拓展了对FDI的研究。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拓展了Melitz模型,考虑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企业是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行国际化。研究表明企业选择出口还是FDI是由企业其生产力预先决定的。引入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后,就可以将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区分开来,确定哪些企业从事出口而哪些企业成为FDI。由于FDI的固定成本要大于出口成本, 企业生产率的差异使得企业进行自主选择, 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能承担起高额的固定成本从而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

2.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Baldwin&Forslid (2006)对Melitz(2003)模型进行简化, 将厂商的边际成本异质性和抢滩成本异质性引入Krugman(1980)模型, 并对Baldwin(2005)建立的标准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该模型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贸易自由化会影响一国厂商的生产力及整个产业水平,如厂商数目和类型的变化、贸易量与价格和生产力效应;(2) 贸易自由化会产生正的效应和规范效应, 主要有贸易总收益、收入分配效应和要素市场价格变化的类斯托尔珀—萨缪尔森效应(Stolper—Samuelson like effect);(3) 贸易自由化会使一国的边际成本和抢滩成本(beachhead costs)下降,从而会使贸易量增加;(4) 贸易自由化会使一国可消费的产品品种下降,即贸易自由化的反多样化效应(anti-variety effect)、国内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及规范效应(normative effect), 反产品多样化效应虽然使一国可消费的产品种类趋于下降,这与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多样化效应(Krugman variety effect)相反,与反全球化通常所持的批评一致,但与封闭经济相比, 整个国家的福利还是增加了。

3.双边贸易量的估计。Helpman,Melitz和Rubinstein(2007)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预测两国之间的正贸易流量和零贸易流量,由于每个国家的出口企业数目有所不同,贸易摩擦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深度边际(intensivemargins)和广度边际(exten-sivemargins)。深度边际是指每个出口商的贸易额,广度边际是指所有出口商的数量。该模型利用一般化的引力方程对两国的贸易量进行估计,由于贸易成本与贸易两国的距离成正比, 得出两个国家的贸易量与两国的距离成反比,当两国的距离无穷远时, 两国的贸易量趋向于零。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进一步拓展很好地估计了贸易的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而传统贸易模型忽视了广度边际。因此,一个国家出口企业数目的多少,成为决定这个国家与其贸易伙伴国贸易流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研究结论对于研究双边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Antras基本模型及其拓展

1.企业FDI与外包行为选择分析。传统贸易理论对企业的边界几乎是不涉及的,现有的企业理论仅限于部分分析并且忽视了公司内贸易的国际维度。以Antràs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在企业的全球化生产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理论突破。Antras(2003)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边界的不完全契约产权模型来研究公司内贸易。在其所建的跨国公司产权模型中,国与国之间的要素价格不存在差别,均衡时会出现跨国公司,其公司内贸易与目前国际贸易的现状相吻合。Antras模型界定了跨国公司的边界和生产的国际定位,并能够预测企业内贸易的类型。该模型强调资本密集度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在企业国际化过程决策中的作用,并据此对公司内贸易类型进行了验证。

2.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Antràs和Helpman(2004)建立一个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模型。在该模型中,最终产品的制造商控制着总部服务,中间品的供货企业控制着中间品的生产质量和数量,不同产业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差异和不同产业部门的技术和组织形式差异对国际贸易、FDI和企业的组织选择产生影响。模型中,设有两个国家,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最终产品的生产企业位于北方国家,企业根据生产率水平差异分四种类型:在北方生产中间投入品的一体化企业(不从事投入品的国际贸易),在南方生产中间投入品的一体化企业(从事FDI和公司内贸易),在北方进行外包的非一体化企业(不从事投入品的国际贸易),在南方进行外包的非一体化企业(以市场交易方式进口投入品)。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在北方外包而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通过FDI形式在南方内包。上述四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普遍程度取决于南方和北方的工资差距、中间投入品的贸易成本、同一产业内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程度、议价能力的分布、所有权优势的大小(在两个国家会有不同)和总部服务的密集程度等。相对而言,在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而总部密集度较低的产业中,更多的最终产品制造商依赖进口中间投入品;而在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而密度较高的产业中,更多的最终产品制造商一体化。生产率差异较大的产业中主要依赖进口投入品,在总部密集度高的产业中一体化现象更为普遍。一个产业部门的总部密集度越高,就越不会进口获得中间投入品。模型也可以解释南北差距不断加大和中间品贸易成本不断降低的影响,从而解释了现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3.企业一体化和外包行为选择。一体化和外包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体化对特定关系投资产生的成果会给予知识产权。Antràs and Helpman (2004)对Melitz(2003)进行拓展, 认为不同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会使企业选择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和供应商位置, 契约制度质量对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被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中间投入品的相对重要程度是企业决定自己制造或者购买(一体化或外包)的关键因素, 企业要想通过一体化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则要求为最终品厂商提供中间品的投入要充分的密集。更有趣的是不同中间品投入的契约度在一体化抉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被最终产品厂商提供的中间投入品的契约改善有助于外包,而被供应商提供的中间投入品的改善有助于一体化。然而这与Williamson(1975, 1985)的交易成本文献相反, Williamson得出的结论是任何类型的契约制度的改善都有助于外包。

Antràs and Helpman (2004)模型假设世界由两国(南方和北方)组成,在这个世界里, 最终产品生产商可以和本国的供应商联系,北方的工资比南方高,而且北方有更好的契约制度,即北方进行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契约化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南方契约制度的改善提高了北方企业离岸外包中间产品的份额;相反,北方契约制度的改善降低了外包企业的份额。这些结论与最近的扩展模型(Helpman,2006)的结论一致,即契约制度的质量影响了比较优势。

四、异质性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 ——贸易自由化产生的收入不平等及其失业

传统贸易理论中,研究贸易的分配影响主要是Stolper-Samuelson定理和Heckscher-Ohlin模型。Stolper-Samuelson定理得出贸易自由化会使技能丰富的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加剧,使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不平等下降。然而最近的实证表明贸易自由化会同时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不平等加剧。在Heckscher-Ohlin模型里, 资源在各个产业的重新配置会使人们的收入不平等, 从而会改变要素的相对价格,而最近的实证得出的结论是贸易自由化会使资源在各个厂商间重新配置,会提高不同厂商间的收入不平等。

从Melitz (2003)对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研究开始,近几年来侧重于异质企业生产力研究的Melitz 模型拓展以及侧重于异质企业组织形式研究的Antràs模型及其拓展,都假设劳动市场是高度典型化的,即劳动力是同质的,而且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配置是没有成本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企业支付给观察到能力相同的工人相同的工资而不管企业生产率的高低。然而这与大量实证得出的结论矛盾,即工人和企业是租金共享的,相同能力的工人得到的工资不一定相等。

Helpman(2008)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将劳动力的异质性引入来研究贸易自由化产生的分配结果。模型假设世界由两个国家组成,两个国家的很多方面都是非对称的,尽管他强调劳动力市场摩擦的非对称性, 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共有两个生产部门:一个同质产品部门被用作标量,另一个是差异化产品部门,差异化产品部门由许多水平上差异化的产品构成。同质产品部门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生产,使用的是单位劳动力,因此在同质产品部门工作的工人收到单位工资。

由于劳动力在不同部门可以流动,进入差异化部门的劳动者的总报酬就等于平均工资乘以这个部门就业率。在差异化部门,企业的异质性产生于企业不同的生产力,劳动力的异质性产生于劳动者不可观察的能力。因此,每个企业会选择一个筛选能力门槛去权衡:是通过提高工资来提高生产力进而增加产量还是在减少工人雇佣削减筛选成本的同时带来产出的减少。在均衡条件下,生产力高的企业有更大的收益并雇佣更多的工人,筛选能力门槛更高而且雇佣平均能力相对高的工人。由于生产力更高的企业雇佣平均能力更高的工人,工人可以和企业对生产剩余进行讨价还价,因此要替代这些工人成本很高,企业会支付这些工人更高的工资。

由于出口可以提高企业的收益从而使更多的企业进入差异化部门,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会提高出口产品市场的竞争,从而相对地降低了国内低生产力企业的收益和工人的工资。该模型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与封闭经济相比,贸易自由化能提高一国的福利,但无论是产业内部还是产业之间工资将变得更加的不平等。该模型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与封闭经济相比,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失业无论是产业内部还是产业之间将更加严重。与同质产品部门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相比,差异化产品是在垄断竞争和劳动市场存在摩擦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从而会产生均衡的失业。贸易自由化产生的失业主要是由于劳动市场的搜寻摩擦和筛选摩擦的存在, 工人失业要么是因为他们和企业不匹配, 要么是因为虽然匹配但是由于他们的能力低于企业的筛选能力边界。同时,由于中等生产率的企业只能服务国内市场,高生产率的企业的出口会扩大。因此,高生产率企业会提高企业的筛选能力边界,他们比低生产率的企业雇用相对少的工人。这种变化使生产率高的企业提高了差异化部门的失业。

五、研究展望

以Melitz(2003)和Antràs(2003)为代表建立和拓展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对贸易自由化下异质性企业生产力差异、贸易产生的选择效应和再分配效应等经济效应、贸易流量的变化,对在制度不完全契约约束下的企业组织形式如FDI、一体化及离岸外包,多角度全方位地在理论上进行了研究,为解释现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新近的Elhanan Helpman(2008) 模型中加入劳动力异质性变量后解释了贸易自由化产生的失业和不平等,进一步拓展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的研究范围。

异质性企业贸易是国际贸易最新的研究领域,未来的研究可能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利用更详细的企业层面的数据对目前已有的异质企业贸易诸多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判断模型的有效性;二是目前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是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国际贸易为基础,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出口贸易不断增长的新兴国家,这些模型是否适用;三是新近的Elhanan Helpman(2008) 模型中加入劳动力异质性变量后对失业和不平等的解释目前还是初步的,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如该模型尽管假设世界由两个国家组成,主要研究了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失业和不平等,而没有研究究竟是什么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失业和不平等。此外,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服务贸易的比重在不断上升,Melitz(2003)模型中的冰山贸易成本不断降低并且可能趋近于零,这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Melitz(2003)模型中的假设,这些都是可供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Antras and Helpman. Global Sourc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2:3,552-580,2004.

[2]Antràs. Firms, Contracts, and Trade Structur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8(4):1375–1418.2003.

[3]Baldwin and Forslid. Trade Liberalization with Heterogenous Firms[J].NBER Working Paper

[4]Baldwin and Nicoud. Trade and Growth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J].CEPR Discussion Paper 4965,2005.

[5]Bernard,Jensen,Redding, and Schott. Fir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NBER Working Paper No. 13054 ,2007.

[6]Helpman, Melitz and Yeaple. Exports vs.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1),300-317, 2004.No.12192,2006.

[7]Helpman,Melitz and Rubinstein. Estimating Trade Flows: Trading Partners and Trading Volumes[J]. NBER Working Paper, No.12927, 2007.

[8]Helpman. Trade, FDI,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Firms[J]. NBER Working Paper 12091,2006.

[9]Helpman, Itskhoki and Redding. Inequality and Unemployment in a Global Economy[J]. NBER Working Paper 14478,2008.

[10] Melitz.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Econometrica Vol.71, 1695-1725, 2003. Fir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责任编辑:梁小楠]

作者:郑礼明 张燕林

上一篇:公共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出镜记者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