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文范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贸易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从当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实际着手进行研究,指出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继而提出通过案例教学,以真实任务驱动,以工作过程指导为牵引的仿真教学,以及创新评价指标和方式等教学设计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来改变当前惯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建议。

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文范文

论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

摘 要:国际保理是一项新的国际结算手段,近20年来它在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这项业务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与我国迅速提高的国际贸易地位极不相称。在介绍国际保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状况,并进一步提出了推广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国际保理;应收帐款;现状;对策

1 国际保理概述

“保理”一词来源于英文Factoring,在国内又译为“保付代理”,是指供应商以赊销( O/ A) 、承兑交单(D/ A)等方式,向买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服务而产生应收账款,保理商( Factor) 对这些应收账款进行核准和购买,并向供应商提供账务管理、应收账款收取和坏账担保等一系列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国际保理是指供应商与债务人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保理业务。具体而言,是指保理商向以赊销方式向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买方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供应商提供的综合性的金融业务,供应商将其与买方签订的货物买卖合同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的所有权转让给保理商,保理商则为供应商提供资金融通、账务管理、应收账款收取和信用风险承担中的两种或全部服务。

在国际保理业务中,供应商与其客户位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保理商与供应商的地理位置关系对于确定一项保理业务是否为国际保理并不重要,即使保理商与供应商分别位于不同的国家,若供应商所做的是国内贸易,那么,他们之间的保理业务仍属于国内保理。国际保理的国际性由所服务于的贸易的国际性所决定,这与国际商会的划分方法一致,也为《国际保理公约》所肯定。贸易的国际性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所规定的“营业地标准”确定。

2 我国保理业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1 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简况

我国的保理业务起步较晚,1992年中国银行率先将保理业务引入国内,并于1993 年2 月加入了FCI,之后交通银行也加入了该组织成为正式会员,但总体来说保理业务的发展非常缓慢。2000年全球的保理业务量为623840百万欧元,我国内地的保理业务量只有212 百万欧元,而我国台湾地区同年的保理业务量已达3650 百万欧元。

2001 年,南京爱立信公司以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等中资银行无法提供“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为由,提前偿还从几家中资银行贷出的19.9 亿元人民币,转向外资银行签订贷款协议,引起了国内金融机构的强烈反响。“爱立信倒戈”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之后,众商业银行纷纷加强了保理业务的推广与拓展,我国的保理业务量逐年增加,成为全球保理业务量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2.2 我国发展保理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1)能夠开展保理业务的主体少。在FCI中,我国目前共有12个正式会员。保理业务只是它们的诸多中间业务之一,而且这些银行并没有设置独立的部门来开

展保理业务,而是由相关职能部门兼营。

(2)保理法律法规不健全。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保理业务法律体系。虽然在实务中我们已经接受了FCI的《国际保理管理规则》以及国际上颁布的《国际保理服务公约》、《仲裁规则》等国际统一的操作规则,但这些法律规范还不能直接用于指导和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开展。到目前为止,对保理的债权转让只能依据《合同法》中的有关规定;在外汇转让方面,直到2003 年7 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才发布了《关于出口保付代理业务项下收汇核销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用以规范出口保理项下的核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做的保理业务作为中间业务在人民银行备案,人民银行也没有规定保理业务的操作模式。也就是说,各商业银行都是按照自己对保理业务的理解在操作,人民银行在政策上给予许

可,这使得保理业务的操作一直处于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状态。

(3)保理业务范围窄。目前我国保理业务的种类主要是对进出口的国际贸易活动进行有追索权的双保理,即由进出口保理商分别负责向进出口商提供对资信的评估、对信用风险的担保、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追收及其对贸易的融资等。至于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对于绝大多数相关保理商来说,则难以提供。主要是我国目前尚无保险公司为保理商开展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提供保险,这就意味着保理商必须独自承担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从而使得风险成本增加,实际收益率降价。推及更深层,主要是保理商、保险公司既无业务准入,又无合作经验所致。

(4)缺乏开展保理业务的专门人才。在我国从事保理业务的人员大都未经过专业的保理业务培训,并且由于我国保理业务量少、开展时间短,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造成整体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保理业务在我国的推广速度和应用范围。

2.3 对发展我国保理业务的建议

(1)逐步放开保理市场,允许成立独立的保理公司。目

前国际上的保理业务大多由专业保理公司从事,并且它们中90%以上是FCI 的会员。这些保理公司主要有两种组织模式:一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拥有独立的保理子公司,二是由附属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个部门来开展保理业务。但无论是独立的保理公司还是不独立的保理公司,其授信体系、营销体系和品牌知名度等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我国目前只有商业银行从事保理业务,这就意味着,保理业务涉及的融资标准必须服从于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要求,保理业务的优势也因而丧失殆尽。由于目前保理业务还无法立即从银行中分离,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成立专业部门,充实专业力量,遵循独立的规则,对保理业务进行独立操作。而监管部门应尽快放开对保理业务的种种限制,以便保理业务从银行中独立出来,由独立的保理公司来开展。

(2)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一方面,要清理、修改、完善保理业务涉及到的《合同法》、《公司法》、《银行法》、《担保法》、《破产法》等多项现存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保理体系建设的外部法律环境。另一方面,要借鉴参考已有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和国外成熟市场针对保理业务的专门法律法规和案例,为保理业务的开展辅之以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完整规范的法律制度和具体的业务操作流程,以便规范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

(3)拓宽保理业务的范围。首先,应进一步发展双保理,并让出口国保理商和进口国保理商建立合作关系,这是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必要条件,也是借鉴与学习国外保理公司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开发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更乐于接受无追索权的保理,一方面可以免除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又能及时获得现金。在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中,银行由于丧失了对销售方的追索权,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风险分散。而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尝试开展保理业务保险,是积极有效地分散风险的有效措施。

(4)培养专业的保理业务人才。保理专业人才需要有很高的素质,银行等保理商要对自身的保理业务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人员参加FCI组织的保理函授课程学习和考试,以获得FCI颁发的合格证书。同时还可邀请国外专家来国内授课或派人员到国外学习等,利用国外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丰富的交易经验培养专业人才,以紧跟保理业务的最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宏文.国际保理法律实务[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9).

[2]陈本寒. 担保法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王家福. 民法债权[M].法律出版社,1988.

[4]彭万林. 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黄斌.国际保理——金融创新及法律实务[M].法律出版社,2006,(8).

作者:耿 琪

第二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摘要】 本文从当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实际着手进行研究,指出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继而提出通过案例教学,以真实任务驱动,以工作过程指导为牵引的仿真教学,以及创新评价指标和方式等教学设计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来改变当前惯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讲授必须革新教学观念,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社会对从事进出口业务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为前提,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满足广大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适应企业对进出口业务岗位的技能要求。

1、《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以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具体过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也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课程,还是一门方针政策与业务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综合性的应用课程。该课程是绝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要理论联系实际,二要注意业务与法律的联系,三要贯彻“洋为中用”的原则,四要把“学”和“用”结合起来。

2、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是培养服务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在从事进出口业务相关岗位群的工作中,由于进出口业务有很强的涉外性,因而具备较强的外贸英语运用能力是其主要的专业优势,但他们也存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知识相对匮乏的劣势。另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都表现出比较活跃和外向的性格特点,因此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理实一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要立足学生商务英语专业的特长,着力打造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弥补学生在国际贸易专业方面的缺陷,实现专业英语与国际贸易实务的优势互补,提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格。

3、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高职教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在授课过程中依然过于强调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其应用性。主要表现在:没有灵活地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纳、融合,形成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齐头并进的课程脉络,忽略了在课程讲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对各种单据填制能力的塑造。在教学设计中,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全过程的机会,这对于原本少有相关经济贸易知识基础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更是加大了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难度,难以活学活用,学习效率较低,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对实际外贸业务无从下手,无法满足外贸公司对毕业生“来则能干”的要求。

基于课程和学生特点以及目前的教学现状和问题,本文认为,随着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提高,如何实现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强化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应用型外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为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在国际贸易实务课中既有大量的概念和规则等陈述性知识,如还盘、运输标志等,也有大量的程序性知识,如运输流程、磋商流程、支付流程等,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国贸实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悉了进出口业务的专业术语等内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顺利地展开实践操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让学生理解国际贸易的相关界定,同时将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比如,国际贸易实务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国家贸易术语,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国际贸易术语出现的背景、作用及定义以后,然后利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安排他们练习国际贸易术语的中英文互译练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巩固其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教学内容是规则,应着重引导学生将新学习的规则广泛运用于各种实际的国际贸易情境中,达到适当的条件反射。同样,在国际贸易术语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的概念以后,要让学生了解有关国际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及其应用,特别是《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正本》这一在实际业务中易引起争议和纠纷的解释惯例,只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或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都要想到对于FOB价的解释是否适用该惯例。此外,国际贸易的每笔进出口业务都是由交易前的准备过程、贸易磋商过程以及合同履行过程组成,每个过程又都分别包含繁琐的操作环节,比如,合同的执行对出口方来讲就包括备货、装运、制单、结算等环节,因此学生一般可先练习局部技能,然后进行整体练习,实现学生从全局上系统把握完整的国际贸易流程的能力培养。国际贸易实务基本理论的教学特别对于较少具备经济贸易基本知识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一定的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学生就无法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但必须注意,作为非经济类专业,理论教学适度够用即可,教师应把握理论教学的难度,增加其趣味性,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深奥又枯燥的抽象理论。

2、实践教学

(1)重视案例教学。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案例教学非常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实际性和有分析价值的经典案例,结合小组讨论、角色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活跃性引导至对进出口贸易操作的实践技能上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讨论分析法为例,教师可将全班同学按寝室或者男女分组的方式进行案例讨论,讨论后由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这不仅可以避免案例课无人发言的冷场,还可以实际考察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案例讨论时,教师应在课前精心设计,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讨论及时进行恰如其分地启发,因势利导地调控讨论的节奏,多运用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

(2)强化仿真教学。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进行仿真教学,要以典型产品出口、进口和加工贸易方式业务程序重组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以典型产品实际的外贸业务导入来构建一个平台,以学生自我实践和自主探究为中心,着力打造一个开放的、主观能动的、发现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根据典型产品贸易的实际工作任务,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参照相关法规及国际贸易惯例,在综合实训的项目中经历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操作,感受进出口业务的真实情境与氛围,将有效提升他们的操作技能。仿真教学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巩固并学以致用。以价格核算为例,预先给学生提供两份外贸函电,一份是报盘,另一份是还盘,以及其他与成本核算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回复还盘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外贸函电的阅读理解以及写作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问题就在于,根据还盘的内容,尤其是关于价格的还盘,应如何做出回应。在此教学设计中,以完成贸易磋商这个具体项目为线索,将成本核算的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其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接受或拒绝?学生肯定会指出如果还价高于我方的成本则可接受,反之,应拒绝。此时,教师就可水到渠成地将解决问题的重点引到成本核算上来。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加上学生对此前关于成本核算相关理论知识的回顾,就可以自己进行成本核算,回复还盘,最终独立解决进出口业务中的实际问题。目前,随着各种版本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软件的不断涌现和更新,已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利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仿真模拟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学生对于在电脑上进行单证的操作具有极大的积极性,比过去复印大量的空白单据,然后手工填制、校对前进了一大步,趣味性更强。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实现了与当前进出口交易电子化的对接;另一方面锻炼和增强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突出了计算机应用的教学特色。同时也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3)创新评价方式。首先转变通过试卷考核的传统评价方式,引入小组讨论表现、项目完成效果等实践环节的综合考评,也可以尝试融合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证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证代考,在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还可获得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为将来从事进出口业务工作岗位增加就业的砝码,为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华丽转身,以及加快从学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速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懈地探索、反思和总结,深入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力求从学生的角度,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点转化为相应的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的突破性转变。模拟进出口业务的主要步骤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建立强化学生模拟操作能力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张君斐、蒋紫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情境训练教学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0(21).

[2] 刘婷:情境模拟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3] 章安平:外贸单证操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杨育文、孙国忠: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陈力

第三篇: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汇率理论及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与评价

摘 要:文章将近百年来汇率理论中与国际贸易理论或与国际贸易收支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与评述,分理论与实证两大类,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寻找汇率理论与贸易理论或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 汇率理论 汇率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商品和服务的发展、国际间的资金流动,使各国间的交流与摩擦集中地体现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當前环境下,除了国与国之间的产品、技术、消费者偏好等对国际贸易有影响以外,另一个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是国与国之间的汇率。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总量的大小。现有国际贸易理论和汇率理论之间的本质联系的研究并不深入,而对于国际贸易与汇率的实证分析枚不胜举。本文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与评价。

一、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汇率理论

汇率理论分为汇率决定理论和汇率制度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又可以从国际收支流量角度的传统汇率理论和从资产市场角度进行研究的现代汇率理论。本文只讨论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流量角度的相关理论。

(一)汇率决定理论

1922年Cassel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PPP,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Cassel认为,汇率是由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E=P/P﹡。而两国货币的购买力由两国各国的物价水平表现出来。Cassel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价定律基础上,分别从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两方面内容阐述。此后,Balassa、Samuelson、Mundell、Johnson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1964;Samuelson,1964)在PPP理论上增加了两个假设:一是可贸易品部门与不可贸易品部门之间生产率差异会导致这两大部类间相对价格变化;二是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国家,不可贸易品与可贸易品价格之比上升得更快。理论由Balassa、Samuelson分别在不同的论著中提出,其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中的商品包括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不同的贸易部门对汇率的影响不一样。

(二)汇率均衡理论

均衡汇率是能够使国际收支实现均衡的汇率(Nurkes,1945),同时均衡汇率的条件是国际收支的均衡是在不受国家政策干扰、自由贸易条件、就业从分、没有过度失业、资本流动自由的前提下实现的。

斯旺图是Swan(1963)建立在二维空间,以产出和经常账户代表内外部均衡,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汇率的具体水平。一共划出四个象限,不同象限中失衡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在斯旺的基础上,威廉姆森有了新发展。基本要素均衡理论(FEERs,the 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探讨的是与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相适应的均衡理论。理论认为宏观经济均衡方法的核心是经常项目ca和资本项目ka的恒等关系:

决定经常项目的中长期因素主要包括本国总产出( y),国外总产出(y*)和实际有效汇率(e)。上式中, α1<0,α2<0,α3<0。横杠表示均衡水平值。求解出上式方程最终得:

由于威廉姆森的理论过于理想化,FEERs进一步发展到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s, Behavior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Clark and MacDonald(1998)区分了短期的临时性因素的影响,中期内的基本经济因素的影响和长期的基本经济因素的影响。

Stein于1994年提出的自然均衡汇率理论(NATREX,Natural Real Exchange Rate)指在不考虑周期性因素、投机资本流动和国际储备变动的情况下,由实际基本经济要素决定的、使国际收支实现均衡的中期和周期间的实际汇率。NATREX是一种动态均衡。在资本高速流动的情况下,节俭程度、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以及对国外的净负债等经济要素会影响长期资本流动,来影响均衡实际汇率。

国际收支均衡理论(BPEER,Balance of Payments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由Mischal Rubaszek(2004)在研究波兰汇率失调情况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国际收支衡等式即经常账户余额、资本账户余额以及外汇储备余额之和为零。BPEER将经常账户余额定义为净贸易余额和净国外资产的利息收入之和,且净贸易余额取决于本国的实际汇率与国内外需求。

(三)汇率与贸易收支关系的理论

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是汇率变动对一国价格的影响;二是价格变化对贸易数量和对贸易余额的影响。有关汇率变动贸易效应的理论主要分为以下方面:

1、弹性分析法。弹性分析法(the Elasticity Approach)是涉及贸易收支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即如果一国的出口值大于进口值,为使顺差消除,贸易余额恢复平衡,其通货将升值;反之也成立。弹性分析法是以进出口的供给弹性,说明汇率变动如何改变进出口的价格及数量。Marshall 1929年在《货币、信用和商业》运用需求弹性原理对汇率和进出口变动的分析,成为后来国际贸易收支弹性分析理论的基础。“马歇尔-勒纳”条件认为只有当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本币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Bikerdicke(1920)、Robinson(1937)、Metzler(1948)认为本币编制能否改善贸易收支、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贸易收支,不仅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还取决于供给弹性,只有当进出口攻击弹性都趋向无穷大时,“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才于“马歇尔-勒纳”条件一致。

2、吸收分析法。吸收分析理论(the Absorption Approach)说明的是支出与产出之间如何变动,以影响贸易余额。着重于宏观经济总量水平而不是相对价格水平,着重于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而不是相对价格效应。

二、国际贸易与汇率的相关国内研究

(一)汇率对我国对外贸易收支的影响

在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额影响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和外国进出口额的变化的联系上。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认为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额有影响。卢向前、戴国强(2005)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的分析方法证实1994-2003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实际汇率波动与我国进出口存在显著影响。徐明东测算1997-2006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得出两者关系显著。二是汇率的变动与进出口额的变化没有显著关系。王胜、陈继勇、吴宏(2007)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人民币在短期难以对中美贸易顺差产生调节作用,但人民币升值的长期影响不明显,中美贸易顺差在短期主要取决于当前贸易收支的现实情况,而中长期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姚枝仲(2003)认为美国的财政因素、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引发的大规模的资本流动是美国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刘林奇(2007)选取2001-2007年中美两国对贸易进出口额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后,利用比较分析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按照中方的数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的变化对中美贸易净出口的变化没有统计上的影响,而按照美方的数据有统计上的影响。

(二)汇率对我国国内各产业的影响

1、汇率变化对纺织业的影响。王晓红、胡英帆(2005)认为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价格优势削弱,纺织品出口减少,短期内会给行业中的出口型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姜树博(2007)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一方面使利润减少,出口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使出口纺织品的贸易条件改善。王瑞泽、宁玉富(2009)通过对1994年汇改以来的纺织品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纺织品行业的J曲线效应的存在性,认为传统的J曲线效应并没有如期出现在我国纺织品进出口上,但这并不意味这在未来不会出现。

2、汇率变动对农业的影响。陈龙江(2007)构建农产品出口需求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引入实际汇率水平和Garch(1,1)模型计算实际汇率风险变量,得出人民币升值对农产品实际出口将产生负效应和汇率风险所引致的负效应。李岳云、宋海英(2004)認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能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并根据J曲线效应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恶化农产品贸易状况。相反,曹永峰(2007)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对我国1980-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和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农业的关系进行检验,证实人民币实际汇率一定程度的升值不会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并对农产品出口有促进作用。宋海英(2005)也有类似结论。

3、汇率变动对工业制造业的影响。许和连、赖明勇(2002)以Bahmani-oskoose的实际汇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78-1999年人民实际有效汇率,利用协整方程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国际实际收入与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平衡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实际人民币编制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平衡有利影响,改善了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平衡状况。罗芳(2009)选择人民币有效汇率、世界实际收入、广东省实际收入为变量,说明这些指标对广工工业制成品有不同影响。

4、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李辉(2008)对1981-2006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加工贸易关系研究,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回归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证明人民币有效汇率下降会刺激加工贸易进口、出口的增长。

(三)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叶迎、孟祺(2009)认为人民币升值对垂直专业化程度高的行业没有影响;对垂直专业化程度低的行业的出口和贸易顺差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李晴(2007)使用二元选择模型分析我国1999-2006年期间我国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对日本出口受汇率变动影响的概率,结论是我国比较劣势商品出口受到汇率变动影响,并体现在即期和远期,处于出口比较劣势的商品受到出口汇率影响程度更大。王相宁、王利(2008)认为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额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但从弹性系数的绝对值看,其影响程度小于进口国的真实收入和相对价格水平。汇率波动对基于SITC标准进行分类的产品出口额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依次为:资源密集型出口、劳动密集型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食料品出口。

(四)汇率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李洪梅、谢朝阳(2007)选取了2005年7月之后人民币升值以来的美元对人民币的每月平均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参考指标,得到收入贸易条件的总体走势比较平稳,没有大幅波动。李惊雷(2009)基于协整检说明农产品实际有效汇率与价格贸易条件呈反向关系,与收入贸易条件则不具备相关性,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条件。

三、评述及展望

当前的各种资料显示,关于贸易理论对汇率及汇率理论的研究存在忽视的现象,对它们的内在联系没有深入的探讨。

在国内研究方面,大部分的学者都是通过计量经济学办法解决研究受汇率影响下,国内某一行业或某一产业的具体的进出口状况。

在实证分析上国内基本都是研究人民币有效汇率与我国国际收支或具体行业的影响。由于以下方面的原因使得结果大相径庭:一是研究方法不同。在实证分析时应对所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分析,因为在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大部分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因此直接使用这些数据是导致谬误回归的可能性之一。二是采用数据时期长短不同,不同的时期的具体情况不同,从而对得到的结论产生影响。不同时期国家的不同政策也是影响到结论的重要因素。

汇率对不同种类产品的贸易影响也不一样。这类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是否是要素密集型,以及国家的出口政策是出口替代型还是进口替代型,具体在什么产业上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求状况、劳动力状况、工资率水平、国际市场需求情况有什么状况等等,都将是汇率对不同类产品或者国际贸易收支影响的外因。而内因是主要原因,所以从理论层面探求汇率理论与贸易理论的关系将来可能会在指导贸易政策或者汇率政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Cassel,Gustav.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M].Macmillan,1922.

2、Paul A.Samuelson,Theoretical Notes on Trade Problems[Z].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4.

3、王瑞泽,宁玉富.人民币升值下我国纺织品进口未产生明显的J曲线效应的原因探析[J].现代财经,2008(11).

4、陈龙江.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与农产品出口:以对日出口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7(1).

5、曹永峰.农产品进出口、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0).

作者:吴 彦

上一篇:非医药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cad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