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不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政府应选择有发展前途且外部效应好的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促进一国产业发展,进而带动经济总体获得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系统的总结,并阐述了这一理论在现实实践中的运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论文 篇1:

试论“后过渡期”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摘要: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80年代实施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政策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实施条件和成功实践;其次就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目前国内存在“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两种不同的看法;最后对如何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作了思考。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条件;适用性;

文献标识码:A发展战略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经济已不仅仅是一般地互相联系和交往,而是互相交织,互相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的整体。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之一是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国际贸易量迅速增长。国际贸易手段、商品标准以及合同样式逐步统一和规范。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必须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尽快顺应WTO的规则。但是,在继续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贸易自由化不等于完全的自由贸易,在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的世界上绝对的自由贸易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入世”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的开放必然会使一些产业受到来自于国外的强烈冲击。自2005年起,经过三年适度保护的产业领域将陆续结束过渡期,开始到达“人世”承诺的终极目标,步入“后过渡期”。2007年,当我国全面完成WTO承诺时,后过渡期亦将结束。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走向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为促进产业发展,可以运用世贸组织的例外情形,在既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又维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对某些行业给予适当保护与支持,特别是对战略性行业来说,这种保护与支持更是显得重要。

既然中国不能实行绝对的自由贸易,不能毫无保留地开放市场,那么政府应当如何正确制定贸易政策?面对“人世”后的冲击,怎样的贸易政策才能对经济发展起到适当的保护与支持作用?政府进行贸易干预应当遵循怎样的理论依据?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现有的贸易政策,一般与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思想相符合,保护政策多以传统的幼稚产业保护论等为依据。但在西方理论界,近二三十年来,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兴起,作为该理论在政策领域的拓展,战略性贸易政策被提出,并引起了西方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兴趣与关注,其基本思想已成为实际贸易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实施条件与成功实践

按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一方面贸易利益不仅来自比较利益,而且来自对外开放产生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背离,使市场本身运行的结果处于次优的境地(Richard Lipsey,Kelvin Lancaster,1956),适当的政府干预有可能改变市场运行的结果,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占领市场的战略性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要求政府在制定这种贸易政策时把外国企业或政府的反应考虑在内(Brander,1995)。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实施条件

战略性贸易政策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政府的贸易干预提供了新的依据,但要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从西方学者对战略性贸易理论众多的研究文献中可以归纳出两类实施条件,一类是前提条件,另一类是约束或限制条件,前者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必不可少的。后者虽然不从根本上决定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否应用,但关系到政策能否正确制定和收到预期效果,因此这两类条件又可分别称为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战略性贸易政策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规模收益递增的基础上,这也是该理论应用必须具备的前提,与此相联系,还要求实施政策的行业具有较高的集中度,本国市场要有较大的规模等。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约束或限制条件,可以概括为经济和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经济条件主要是对企业竞争行为、企业数目、行业进入壁垒等方面的一些具体要求,例如寡占企业之间以古诺方式进行竞争,国内寡占企业的数目不能过多,进行政策干预的行业要有长期的较高的进入壁垒,该行业要有限地使用瓶颈资源,此外在实施战略出口等政策时应有足够的财政收入等。政治经济方面的条件主要包括政策的实施并未引发其他国家的报复;本国政府掌握制定政策所需的信息,并能独立决策和有效干预等(A·阿兰姆,1996)。

另外,战略贸易政策主张实施有选择的积极的干预,其贸易利益的取得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战略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实施有赖于正确的产业政策相配套,战略产业的确定以及保护方式、保护力度和保护时限的选择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这一切如同实施理想的计划一样,要求政策制定者掌握足够的信息;其次,战略性贸易使政府的政策操作成为一种博弈,博弈对手的策略选择很难料定,政府的效能直接关系到贸易的成败;再次,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引起不同利益集团的寻租活动,后者造成的效率损失有可能超过该项政策所能带来的好处。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成功实践

虽然经济学家对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来保护和鼓励产业发展的成功之处尚不能达成共识,但是,战后日本通过实行战略性贸易和投资政策而快速实现工业化却是不争的事实。许多研究日本经济的学者认为,日本遵循的是一种分阶段的工业化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日本公司在技术开发和生产成本两个方面都处于劣势。面对国际竞争,日本保护国内公司,手段是进口壁垒和限制使用外资,国内市场是封闭的。如果不限制外资进入,外国公司将通过建立当地的子公司而跨越进口壁垒,外国公司在一国产业起步时进入该国,可能影响该国技术基础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地区实行的进口替代模式形成对照,日本激烈的国内竞争确保了国内公司不会成为骄傲自得的寻租者。第二阶段,日本公司借用国外技术来弥合技术差距,国家因而放松进口限制而继续限制使用外资,国家也通过特许贷款等措施把国家支持与出口效率联系起来而鼓励出口。这样在国内市场上已经建立起来的国内公司逐渐面对国际竞争。第三阶段,日本生产者不再害怕外国竞争者而建立自己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它们现在通过出口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外国市场,随着日本跨国公司的国际扩张,日本的零部件制造商也随着主要的制造公司进入各个外国市场。由于主要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仍然是在日本,其他国家的公司为自己难以获得关键的日本技术而烦恼。正是通过实行战略性贸易和投资政策,日本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被引进至国内,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并结合中国具体情况考

察该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得出了一些不尽相同的结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包括两种不同的贸易政策理论,一种是主要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另一种是主要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主要包括三个观点:一是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这种论点认为,向在第三国市场上同外国竞争者进行古诺双头博弈的国内厂商提供补贴,可以帮助国内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增加本国福利。古诺博弈的特征是,均衡产量水平由两个厂商反应曲线的交叉点所决定,这一水平对这两个厂商来说是最优的,而在国家层次来说是次优的。因此,政府可通过补贴降低国内厂商的边际成本,使其有更高的反应曲线,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增加国内利润而减少国外利润。由于利润更高,国家福利在减去补贴后也有所增加,而补贴本身只不过是一种转移支付。这一论点的关键在于这样一种信念:补贴使国内厂商采取进攻性市场战略,从而迫使外国竞争对手做出相应让步。

二是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垄断利润。这种论点认为,在存在潜在进入的情况下,使用关税来抽取一家外国寡头厂商正在享受的垄断利润是合理的。如果没有任何潜在的进入,关税只会扩大国内价格与外国价格的差距,是一项使福利恶化的措施。但如果存在国内厂商的潜在进入,则这种进入的威胁限制了外国厂商的定价反应,使它们执行一种吸收掉部分关税的定价,以此来阻止国内厂商的进入。只要关税被部分地吸收,价格上涨的幅度就会低于关税的幅度,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就会被征收到的关税抵消而有余。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外国公司将关税全部吸收掉,则本国既可以拿走经济租金,又不会造成额外的扭曲。

三是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这种论点认为,一个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为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本国厂商提供了一种相对于外国厂商的规模优势,使其能够增加在国内市场和没有保护的外国市场的份额,从而把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到本国厂商,使本国福利增加。这一理论以静态的规模经济为依据,将暂时的进口保护变成了出口促进的机制,它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国内市场应当大到足以实现所需要的规模经济。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某些产业或厂商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扩张,但由于这些外部经济不能够完全被有关厂商所占有,这些产业或厂商就不能发展到社会最优状态,如果政府能够对这些产业或厂商提供适当的支持和保护,则能够促进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优势,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

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可以看出,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两个前提假定。此外,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中还可得出一个结论,即无论是关税、补贴还是其它手段的应用,都离不开一国政府的积极参与。因此说,在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过程中,政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不完善、政治改革滞后的发展中国家中,许多条件就难以得到满足。要想使得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够在中国得以有效实行,我国政府的工作效率、信息搜集加工能力及管理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如何防止政府的寻租行为对经济造成的扭曲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贸易战略选择的理性思考

(一)壮大企业集团规模,培育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

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4221.2亿美元,据世界第三位,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到78%,外贸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左右。通过扩大进口弥补了国内资源和技术的不足,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由于我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内需型的。我国的对外贸易目标不是片面追求外向度,而是在扩大开放和扩大对外贸易中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通过国际竞争的考验和磨炼,改造我们的经济贸易及其制度安排,提高我们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

为此,我国应围绕提高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个核心,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对竞争能力与国外差距较大、但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产业,要充分利用人世“后过渡期”的保护措施,通过合资合作,实现自主开发,提升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对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生产集中度,发展竞争优势,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对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经努力可望在较短时间内具备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要以国内短缺和需要大量进口的产品作为切入点,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培育具有优势品牌,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对于后两种情况,应着重于壮大企业集团规模,培育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中的话语权

目前,世界市场中多数行业的竞争是一种不完全竞争。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织在一起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影响贸易流向和利益分配。我国对外贸易要实现更大效益,必须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中的话语权,力争制定对我国有利的国际经贸规则。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一是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和推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世贸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代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赋予其更多的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权。目前正在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涉及国际贸易的多个领域,其成功与否将影响未来各国的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格局。我们要充分利用不断增强的经贸实力,影响多边经贸规则的制定,并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二是要求我们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在多边贸易体制进展并不顺利的情况下,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各种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自由贸易区谈判作为战略选择。果我们不能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加快发展的趋势,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近年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迄今为止,我国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达到9个,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进展比较顺利。今后我们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贸易安排,逐步构建面向全球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

(三)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实施贸易干预要有助于实现产业高度化目标,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是使理论成立的必要条件,而隐含的实施条件还包括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完备、决策独立、干预有效的政府。具体而言,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微观主体(企业)和宏观主体(政府);国内完善、统一、有序的大市场及市场体系;健全有效的市场运行传导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但是,我国目前在以上各方面均大有欠缺。所以,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激励不同的产权制度,而这种新的产权制

度能使我国的人力资本的生成机制、企业的创新机制内生于经济之中并能规范市场行为、宏观政策的运行。

目前,我国实行战略贸易政策缺乏创新机制和企业家能力的推动。而且由于企业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往往缺乏进取的内在动力,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推行常常培养出更多的政策依赖性,甚至大量的“非生产性寻租”行为。而且各种机制不完善,常导致政策信号在传递中被延误、失真,政策工具的作用常被扭曲,反而恶化资源的配置。所以,我国的体制改革实际要解决的就是创造一个拥有上述激励机制的制度,只有这样,贸易干预才有助于我国的产业高度化目标。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由于我国政府本身存在信息不完整的致命弱点将使实行干预政策而无法获得事先预想的改善,并且时常受制于既得利益集团而难免在制度创新中迈不开步子,所以逐渐变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为市场主导型制度创新,并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才是改变我国宏微观基础的关键。

(四)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谋求互利共赢

妥善处理双边经贸关系。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强和改善大国经贸关系,努力维护和扩大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当前双边经贸合作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持续上升,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要求对华采取强硬措施的声浪不断。欧盟对华反倾销势头不减,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一再推迟。中日持续“政冷”局面导致“经冷”的苗头已经出现。发展中国家对我的期望值有所升高,一些发展中国家与我的利益摩擦上升。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区别对待、有取有予的国别经贸战略。

妥善处理各种贸易摩擦。近年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有所增多,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以及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有关,也是我国经济贸易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我国的国际经贸关系,也会影响经济贸易的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既要保持“平常心”,充分认识贸易摩擦增多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又要积极妥善地加以应对。要深入研究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建立健全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应对机制,制定全面、科学、长期、有效的应对战略,实现与贸易伙伴的互利共赢。

作者:柏振忠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论文 篇2: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实践应用

【摘要】 在不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政府应选择有发展前途且外部效应好的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促进一国产业发展,进而带动经济总体获得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系统的总结,并阐述了这一理论在现实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 战略性贸易政策 规模经济 不完全竞争 外部经济

1. 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内涵与政策主张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选择有发展前途且外部效应大的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使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贸易优势来提高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战略性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另一个是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

1.1利润转移理论

利润转移是指政府通过政策来剥夺外国厂商的出口利润,把它转移到本国厂商身上,以促进本国厂商和笨狗产业的发展,从而为本国厂商赢得国际竞争力,打开国际市场。该理论的具体主张主要有以补贴促进进口、用关税获取国外厂商垄断利润、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三个方面。

1.2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某些产业或厂商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带动进口的扩张,但由于这些厂商不能占有外部经济所带来的全部利益,因此这些厂商或产业就不能发展到社会最佳状态。如果政府能对这些厂商或相关产业提供适当的帮助、保护与支持,就能够促进这些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大国际竞争优势,以获得的长远的战略利益。

2. 丰富的成功案例

2.1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达国家的运用

在研究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基础上,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地区)不约而同地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1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践

随着欧洲和日本的崛起,美国开始转向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美国在全面实施“国家出口战略”的同时,还选择了部分产业作为其扶持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向相关产业扩散技术,推广管理经验,带动了各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协调发展,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和就业的增长。同时,在传统产业,美国政府积极引用“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迫使别国开放市场,并以反补贴、反倾销、保障措施等形式,限制进口,保护了本国市场及相关产业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美国国内市场,为其钢铁等吸收大量就业的夕阳产业得到调整的时间,并促进了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及美国出口的增长。

2.1.2欧洲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践

欧洲则早在欧洲共同体时期,由于意识到自身与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竞争关系,就曾运用产业政策试图改变旧有分工格局,形成对本国有利的新的均衡。20世纪60年代,欧洲在飞机产业再次成功地实践了战略性贸易政策。飞机产业具备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学习曲线等特征,是非常“标准”的战略性产业。此前,美国在飞机产业一枝独秀。欧洲先是通过英法两国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共同开发协和型超音速飞机,实现了技术外溢;而后通过欧洲九国政府大量补贴“空中客车”的研发经费,提供出口信贷,并在制造过程的其他方面提供帮助。最终,空中客车公司在飞机产业成功地成為可与波音和麦道公司竞争的寡头之一。

2.1.3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践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将钢铁、基础化学,石油精炼等基础原材料和电机、汽车、造船、电子机械等高附加值制造业等确定为战略产业部门。 80年代,日本将发展尖端技术部门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点,旨在提高研究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例如在具有外部经济的半导体产业,日本政府采取封闭政策和对通用研究项目进行金融资助等政策予以扶持,其结果是推动了产业发展,并由美国的追随者转变为领先者。总体而言,日本政府通过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加快了电子、石油化工、原子能、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并帮助这些产业保持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相对优势,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

2.2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不但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较多应用,在韩国、印度等参与国际竞争程度较高、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深的国家也有成功的案例。

2.2.1韩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践

由于韩国产业多为面向出口,因此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体现为对出口产品和出口产业的扶持与补贴。韩国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产业为重点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20世纪60年代韩国首先实施大规模发展轻纺工业的产业政策,形成了高就业、高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70年代,韩国在特定产业实行扶持和补贴大企业的政策,在当时收效很大。随着技术在国际贸易中逐渐成为决定性要素,韩国开始通过扶持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政策以实现“技术立国”,并在2005年8月,制定了《韩国2015年产业创新战略》纲要。但是,由于韩国的几乎所有大企业,涉足的行业领域特别庞杂,采取的是“百货商店式”的经营方式,因此,韩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形成规模经济的效果并不明显,且造成了“大而全”的弊病。

2.2.2印度战略性贸易政实践

印度实施战略性贸易的成功实践主要是在其软件产业。印度政府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对软件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重视对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的研究,为有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开辟软件出口渠道。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印度软件业的快速产业化和国际化,在世界银行对各国软件出口能力的调查中,印度软件的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三项综合指数位居世界首位。为此,比尔·盖茨曾感叹:“除美国外,下一个软件大国既不是欧洲国家,也不是日本,而是印度。”

各国的实践表明,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促进一国产业发展,进而带动经济总体获得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韩国的实践也同时证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应以确定战略性产业为前提,并根据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政策措施,否则将出现寻租行为,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毛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五版.

[2]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 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58年.

[4]黄基伟、鲁莹,保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开创者,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李宾,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对外经贸大学,2007.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作者:王芸 马麟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论文 篇3:

国内外战略性贸易理论与政策文献评述

摘 要 我国近几年由于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逐步完善,已具备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条件。而外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则应用得比较成熟,尤其是“碳关税”的出现,引发了又一轮贸易保护。

关键词 战略性贸易政策 迪克西特模型 碳关税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关税、配额等进口保护政策和出口补贴、研究与开发补贴等出口促进政策,来加强本国厂商的竞争地位,扩大本国厂商的国际市场份额,从而实现垄断利润从外国向本国的转移,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实质上,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象征,它和发展中国家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其贸易保护的借口①。

一、理论起源

7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的克鲁格曼提出了 “新贸易理论”,他认为当今世界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传统的贸易理论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由于规模经济的客观存在,在一些特殊行业里垄断是不可避免的。90年代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分析企业的要素构成.用他的“菱形结构图”,表明了一国国际贸易与企业组织之间的紧密关系,这两个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被称为“战略(策略)性贸易理论②”。

此外,布兰德(Brander)和斯潘塞(Spencer)(1985)建立了战略出口政策模型。该模型假定一个寡头行业中有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并且二者的产品均在两个生产国以外的第三国市场上销售两国内部无消费,企业在该市场上利润的增加就等同于国民福利水平的上升(如下图所示)。

布兰德和斯潘塞(1981,1984)建立了战略进口政策模型,其主要观点是对进口的寡头垄断产品征收进口税,关税带来的进口价格上升会小于关税本身,这相当于政府利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垄断厂商的垄断利润。克鲁格曼(Krugman)(1984)建立了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模型,它被认为是传统的幼稚产业理论的扩展。

二、经典实证研究

迪克西特(Dixit)(1988)评估了战略进口政策在美国汽车行业实施的效果。迪克西特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建立行业内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该模型的前提条件是整个经济分为两个部门,某行业内和行业之外,其中该行业内部产品有替代性,而该行业内部产品与行业外部产品替代性很差。

主要函数关系为:

需求方面:

消费者效用函数:

预算约束:

指数包括:

产品数量:

价格水平:

供给方面:

成本函数:

其中,1/(1- )是行业内部各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 大于0,小于1; 为固定成本,c为不变的边际成本。利润最大化的两个条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新厂商自由进入直至净利润为零。

鲍德温(Baldwin)和克鲁格曼(Krugman)(1988)以日本和美国的半导体产品贸易中所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为例对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政府的贸易政策确实对保护和促进本国行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有关战略性贸易理论的研究现状

经济发展稳定度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决定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在前些年规模经济不明显,不具备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战略性贸易理论不断地被引入,事实证明,战略性贸易理论是新贸易条件下实现贸易盈利的必要手段。

(一)适用性的研究和适用产业研究

孙文远《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文章首先从战略性贸易理論的适用条件即是否垄断或寡占行业(按照美国学者贝恩的划分等级,对照中国CRn指数,可以列入寡占行业的大类企业有5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气生产和供应);是否有行业进入壁垒;行业规模经济水平是否高来判断我国是否符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条件。其次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以及政治经济条件(包括:独立地决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政府职能的合理化和效率;政府对经济信息的掌握程度)来综合判断。结论是,我国在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但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到是否适用的问题。

胡昭玲(2002)《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相关产业的适用性问题》,梁滢(2008)《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产业选择》,和苏映蓉(2003)《战略性贸易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等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条件在中国已经基本具备,并且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我国的特定行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

佟家栋和丑立新(2007)《论我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和谭智勇(2004)《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前瞻性分析—一个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解释》分别对石油产业和服务行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问题进行说明,但他们的局限是只有定性分析没有定量分析。许统生(2004)《开放中的贸易保护准则与实证分析》,从战略贸易政策的角度分析贸易保护问题,他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借用迪克西特(1988)“校准刻度法”,计算出最优关税,最优补贴和最优福利再与现实中的贸易政策进行比较,最后评价我国汽车行业的贸易政策效果。

四、“减排”背景下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延伸

广义的“减排”是指减少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物、粉尘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狭义的“减排”是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提到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碳关税”便是狭义“减排”背景下出现的新名词。

(一)碳关税

“碳关税”是碳税的边境调节,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之竞争,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表面上看,碳关税是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盟)要求公平竞争的表现,实质上却包含了对没有承诺减排额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国家)的贸易歧视,没有发达国家的技术支援,短时间内,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达到欧盟要求的贸易平等。

(二)碳关税与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的关系

碳关税是符合布兰德和斯潘塞的“关税抽取租金论”的,会给征收该税的国家带来收益,当产品完全由国外垄断厂商提供时,只要其边际收益曲线比本国需求曲线陡峭,尽管可能引起该产品价格提高,然而税收带来的利益会远远大于由此造成的损失。此外,发达国家不仅靠碳关税收取了大量“租金”,同时避免了本国产品面临不含减排成本的产品的低价冲击。碳关税事实上成为了发达国家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工具,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再度抬头。

★基金项目:北京工业大学第八届研究生科技基金。

注释:

①LU Chang—chun.The choice of strategic trade policy in China under the WTO frame.China-USABusinessReview.2009(03).

②王艳霞.战略性贸易理论与政策述评.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0(2):58.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1:45-80.

[2]胡昭玲.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相关产业的适应性问题.经济评论.2002(4):79-106.

[3]王艳霞.战略性贸易理论与政策述评.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0(2):58.

作者:马 冀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