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时代性缘于它是对整个资产阶级社会运动规律的考察。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对比较优势理论与世界产业转移、贸易与发展问题、全球化问题等仍然具有充分的解释力。从方法论比较上看,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采用的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总体动态方法,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则采用静态分析,侧重个体和纯粹经济技术问题研究。

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事实上,作为国际化经营的两种基本方式,国际贸易主要以商品的跨国流动性表现出来,而国际直接投资则主要以资本为主体,进行生产要素跨国界活动。即使这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却能够通过近视的某种机制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可以融合的契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发生的限制贸易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自由化发展。下文就针对两者的理论展开分析,两者的早期一些交叉分歧进行研究,并指出两种融合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交叉分歧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早期分歧

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而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其在本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传统国际贸易主要建立在理想的分析框架背景中,使得市场成为了全部的竞争场所,这就导致很多重要的变量和客观的变量不被重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国际直接投资受到忽视。就传统的国际贸易来讲,人们普遍认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是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而随着全球化、自由化的世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却逐渐明显,这其中包括两者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以及共同发展。

事实上,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并不是直接由国际贸易中产生,这就需要寻找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就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创始人海默所说,对于某个企业来讲,要想获得生产要素平等权,就应该与市场中的其他企业一样,生产同类的产品以获得生产要素平等权利,而就单个企业来讲,引起不具备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所以对于对外投资仍旧有很大的困难。但就这种说法来讲,企业对外投资不仅不能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优势,更会因垄断优势而被广泛接受。而正是因这种垄断,使得企业可以实现跨国界,增加额外成本并提高竞争力的优势,这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出发点。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直接投资理论在发展中产生的交叉

由上述可知,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不同的,因而其实质上也有明显的差别,但其所处的经济环境都是在不断改变和发展的,经历了替代关系,互补关系等阶段,也在其理论发展中有一定的交叉。这种交叉包括替代关系阶段、互补关系阶段以及相互融合阶段,在替代关系阶段,因早期还未流行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时,各国间的经济往来还是主要通过两国之间的货币交换来进行的,而这种交流的投资行为主要还是以市场导向型企业,在国际贸易行为之后产生的。因此,人们普遍上就认为国际直接贸易可以作为国际贸易的替代。而针对这其中的主体,导向型企业来说,为扩大市场的需求,往往略去从国内生产到国外出口,并逐渐过渡到对外直接贸易的战略上去。

而在互补关系阶段,处于贸易自由化经济环境中的国家,不再是以简单的资本流动性是进行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了,他们逐渐转变成以包含资本、技术以及经营管理在内的综合性的形式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此时,假设投资国和东道国拥有相同水平的经济实力,那么技术就越容易被东道国吸收、普及,这样一来,投资国就能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行为来挖掘东道国的产业优势,并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市场,获得更多的优势。

此外,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相互融合阶段,具体来说就是世界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随之而来的便是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的明显减少,使得企业的这些方面逐渐变得简单,对于推动一体化经济管理有着帮助作用。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发展趋势

由上述可知,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两者在早期的产生上有着分歧,并在之后的发展中也存在交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是人类自觉行动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了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具有融合和发展的可能性和趋势。比如:伴随着一体化生产的逐步推进,一些跨国公司逐渐意识到贸易与直接贸易之间存在着很多实际关系,两者都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的选择方式之一。因而我们可以通过某种原则或者理论,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联系起来,协调两者的关系和解释,为促进企业扩大市场打下基础。

日本教授小岛清认为,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上,在国际分工原则与成本比较原则上两者具有一致性,而此时的国际分工既包含了对外国际贸易,又与国际直接投资行为有关,所以如果将两者的综合理论建立起来,势必对企业更有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国家对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就有了一定的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其得到一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纵向、横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框架分析,为促进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提供了依据,虽然至今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或是受到理论界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体化的认可和接受,但其发展过程是肯定的,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不仅仅只存在交叉分歧,两者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密切,再加上一些跨国公司在对于这两者的战略选择上考虑的因素也大致相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会呈现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建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研究路径及其拓展[J].商业研究,2005,15:22-25.

[2]汤金斯.蒙古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3]朱廷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轨迹[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02:5-9.

[4]高薇.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1.

[5]房裕,闫惠.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研究及述评[J].发展,2007,06:117-119.

作者:邹欢 邢计振 潘林林

第二篇: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

摘要: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时代性缘于它是对整个资产阶级社会运动规律的考察。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对比较优势理论与世界产业转移、贸易与发展问题、全球化问题等仍然具有充分的解释力。从方法论比较上看,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采用的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总体动态方法,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则采用静态分析,侧重个体和纯粹经济技术问题研究。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并不排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在一定层次和一定范围内的科学性,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也决不能推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都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关键词: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时代性;现实意义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刘厚俊 袁志田

第三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引入双语教学之比较

摘要:这里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引入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教学形式进行比较探讨,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实务 双语教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各高校涉外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理论课与实务课在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上不能一概而论,各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这两门课程开设双语课堂充分比较论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实施双语教学,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进行双语教学必要性之比较。为培养学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参与经贸活动的适应能力,响应教育部关于“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或专业课教学”(教高[2001]4号)的文件精神,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改革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学校的条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双语课程应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开设。就《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而言,由于两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英文使用能力的培养侧重点也就不同。《理论》注重的是,学生对英文学术文献的查阅能力,《实务》注重的是外贸实践中英语读、写、听、说的综合使用能力。掌握贸易实务专业英语知识,是学生以后顺利进行外贸业务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选择设置双语课程时,宜优先考虑开展《实务》的双语教学。这种选择既符合“适应职业”的大学教育思路,又适应本专科院校涉外专业“向社会提供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的目标。

进行双语教学可行性之比较。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涉及到教材选用、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学生语言素质等多方面的教学条件。对于《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引入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考察,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比较选择论证。

1.英文教材选择之比较。教材是实施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元素,选择符合教学大纲及学生层次的教材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双语教学原则上,应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原汁原味的英语可以避免语言表达上的偏差。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外文原版教材使用量小、价格昂贵、难度大、脱离中国实情等等。国内外学者合编的双语教材往往能够克服以上的不足。目前,国内编著可供使用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版本较多,且内容体系日趋完善,而《国际贸易理论》目前尚无国内编著的专用双语教材,主要使用国外原版《国际经济学》,其内容与我国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有较大出入。

2.师资的基本要求之比较。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专业精深、还要英语好。与《国际贸易实务》相比,在《理论》的双语教学中,更多的要求教师将学术性的书面语转换成浅显易懂的口语,从而教师授课的难度相对更大,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更高。

3.教学计划安排之比较。通常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实务》的先行课程,分别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通过《理论》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理论及专业词汇有初步的了解,这就为《实务》的双语教学做了铺垫。此外,专业英语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的并行课程,这样两门课程相辅相成,通过《实务》的双语课堂,学生在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能够巩固专业英语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际贸易理论》是学生结束大学一年级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后初次接触的专业课程,如果采用双语教学,学生的适应程度不及对《实务》双语课的适应力强。

4.教学环境之比较。在营造双语教学氛围上除了使用课堂英语交流、影像资料、英语竞赛等方法外,与《国际贸易理论》相比,《国际贸易实务》还可以利用外贸模拟软件,创造相对真实的外贸环境。利用模拟软件,让学生扮演外贸交易中的各种角色,完成从交易的磋商、签约、合同的履行乃至争议解决的整个交易流程,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

5.学生反映之比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普遍属于“高分低能”,因而对双语课程的学习常有畏难情绪。许多高校的双语课问卷调查反映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支持率高于《国际贸易理论》。《实务》中的贸易术语都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而来,开展双语教学既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又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外贸业务的各环节多用英文表述,各项单证也多以英文书写,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从学生的学习目的来看,在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以有助于就业为导向,因而对《实务》课的学习热情高于《理论》课程。

教学形式之比较。目前,受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限制,《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多采用“翻译”式或“混合”式。如前所述,鉴于理论课和实务课在各方面的差异,两者在教学模式上也有所不同:《理论》可采用“翻译”式作为双语教学的起点,首先要保证学生听懂理解理论知识,然后向高级形式逐步过渡。《实务》双语教学的起点宜从“混合”式开始,注重激发学生英语表达的热情,习惯英语使用环境,循序渐进减少中文的使用,当授课条件成熟时转为“浸入”式(全外语型)。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哪门课程,对于“混合”式的使用只能是权宜之计。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中坚持完全使用外语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混合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时,学生上课较易忽视他们不懂或懂得较少的语言。如果用两种语言同时给出相同或类似的信息,学生就不愿听外语传递的信息。[2]

参考文献:

[1]宋银秋.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4,(1).

[2]俞理明.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3).

[3]张小平.国际贸易双语教学几个基本问题研究[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6).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作者:马 澜 杨小燕

上一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