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教学电子专业论文

2022-04-23

内容摘要:面对从小伴随电子产品长大的“00”后新生代,需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多使用“00”后熟悉的信息化手段来进行教学。那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则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促进高职应用韩语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建设应用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内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文化教学电子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文化教学电子专业论文 篇1:

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

【摘要】在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实训课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有效、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从建构“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新型实训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发以职业能力本位为主的电子类专业实训课程;构建多元化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校企联手,加强电子类实训基地建设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为培养出符合电子企业、行业需求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以就业为导向,建构中职电子类专业“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

当前,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实训课程主要有:电子元件识别与焊接、电路板制作、仪器仪表使用、模拟电路实训、数字电路实训、收音机组装实训、彩电维修实训等。这些课程,與企业生产实际相脱离,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多数是进企业的生产流水线,需要用到的专业技能仅仅是元件识别、电子焊接,其他技能如电路分析、家电维修等并未用到,学生感到学而无用,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实训教学。

根据职业教育“与企业接轨,按企业的要求和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的办学思想,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实践教学有效融合,学校按企业模式办学,以行业(岗位)标准为依托,为学习者提供与企业相似的培训环境和实践环境,使教学设施设备与企业接轨,形成学校、实训基地、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以学校为本位,在现有教学实训课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企业实践环境。通过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一个近似真实企业生产的环境中训练必需掌握的技能,让学生进入企业后就能进行熟练生产操作,成为企业有用的人才。

依据这一理念,我校电子和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模式自2008年开始就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与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开展了深入地校企合作办学,在这两个专业中开设“纬创班”,每学期内的每个月都由纬创公司派遣资深讲师到校为“纬创班”的全体学生授课,时间为一周,授课的内容为:纬创公司的企业文化,不同岗位的基本技能和要求,职业素养和心理健康等。这些内容均为纬创公司员工进厂后的岗前培训内容,把公司的岗前培训提前引进学校教给“纬创班”学生,使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接轨并且有针对性,学生毕业后进入纬创公司就能进行熟练生产操作,学生和企业都感到十分的满意。

二、实施项目教学,使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搜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直至最终自己对项目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将其应用到教学中能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在电子类实训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使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彰显“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自2009年以来,我校在电子专业实训教学中就实施了项目教学法,如《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电子焊接实训》、《彩电维修实训》、《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实训》等实训教学均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学生普遍反应容易学、好操作、学得会。

三、基于工作岗位需求,开发以职业能力本位为主的电子类专业实训课程

课程开发又称课程编制,是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的全过程。它包括五个方面: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实施与评价。课程模式是指课程开发的构架与思路,是指课程内容和进程在时间、空间方面的特定形式或课程要素的时空组合方式。

中等学校电子类专业实训课程应采用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课程设置要基于工作岗位,其出发点是培养对象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技能。其课程设计的方法是根据国家、社会、劳务市场对职业的需求,确定应设专业,根据对专业岗位任务分析,确定所需的能力,然后据此开发课程,决定教学方式。其课程目标指向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教学过程和最终的培训效果均以能力为本进行衡量,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课程与现实的生产技术紧密相联。

四、依据行业(岗位)标准,构建多元化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中传统的电子类专业实训教学常常以掌握理论知识为基本目的,而现阶段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目的应以掌握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为出发点。因此,这种技能的掌握应放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来让学生进行训练,教师只讲授技能训练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在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时,要关注专业技能培养的效果,更应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一定要依据行业岗位标准,建立“项目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相结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严格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进行评价,要包含以下内容:突出技能、能力考核,加强过程考核,构建融技能考核、能力考核、过程考核、知识考核、职业素养考核于一体的评价体系;参照企业、行业用人标准,结合技能鉴定,制定以能力为核心、以作品(产品)为对象的考核标准;组建由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多方参加的评价机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五、校企联手,加强电子类实训基地建设,为“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中职电子类专业实训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内容以及体制、资金、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始终难以达到“职业能力本位”的目标要求,实训课教学往往是不到位的纸上谈兵,甚至有的实训课程只能在学校教室进行。所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电子类专业实训教学得以顺利落实的重要条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1.根据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完善现有的电子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2.新建电子焊接实训室(基于企业生产线)、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SMT装配车间、PCB生产车间等。

3.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由企业按照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要求进行设计,建成电子产品装配生产线。生产线实训管理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使学生感受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企業氛围。

4.拓宽校外实习基地。争取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的支持,建立多层次的校外实习基地:第一个层次是校企联办,通过与企业直接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形成十分稳固的实习单位;第二个层次是校企协作,发挥行业的间接作用,建成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第三个层次是临时挂钩,根据校企双方需要临时协商,形成临时实习基地。

5.建成实习性校内工厂。学校与企业合作建成校内电子工厂,由企业投资经营,学校参与生产和管理,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便利。

通过与纬创公司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我校于2010年在校内开设了纬创烙铁手班并建立了烙铁手实训基地,烙铁手班的教学内容和考核认证过程完全按照企业烙铁手岗位技能要求定制,教材和培训的设备均由纬创公司提供;授课讲师由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3个月左右的培训,并通过国际企业的A级烙铁手考核认证获得A级证书方可担任;学员从“纬创班”学生中选出,每班20名,学员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和培训后方可进行考核认证,考核认证的考官均由纬创公司派遣,学员通过考核后可获企业认证的A、B、C三个等级之一的烙铁手证书,进入企业烙铁手岗位工作后,所获烙铁手证书与岗位津贴直接挂钩。烙铁手班的学员看到了实惠,在学习和训练中十分投入和刻苦,所掌握的烙铁手技能也很扎实和熟练,进企业后得到企业的肯定和好评,特别优秀的学员更是得到了企业的提拨和重用。纬创烙铁手班这种订单式的教学模式在我校的成功开设和之后的持续发展,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双赢。

总之,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主要是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素质为目标,把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引入校园并融入实践实训教学,掌握企业对中职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制定电子类专业实训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培、校企共建巩固和扩大实训基地,引进先进设备、生产线和管理方法,形成一套科学的电子类专业实训新模式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姚安.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M].2010.

[4]徐宗敏.工学模式下中职电子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作者简介:

覃伟(1976—),壮族,广西河池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电子类课程教学。

岑启忠(1971—),壮族,广西河池人,大学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电子课程教学。

作者:覃伟 岑启忠

企业文化教学电子专业论文 篇2:

高职高专应用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构想

内容摘要:面对从小伴随电子产品长大的“00”后新生代,需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多使用“00”后熟悉的信息化手段来进行教学。那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则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促进高职应用韩语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建设应用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内容。

关键词:高职 应用韩语 专业资源库

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現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求越来越高,数字教学资源极大丰富与资源共享不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以应用韩语专业为例,目前网络上有大量的韩语学习网站和学习资源,但海量信息会让使用者迷失学习方向,消耗大量时间,收获却微乎其微。针对这一问题,将建设一个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将分散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便捷、高效利用以及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目标。专业教学资源库避免单门课程信息传递的单一性、局限性、满足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零起点”的高职韩语学生者对“集中、有用、海量”信息的迫切愿望,储备更多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各类知识技能。

一.应用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韩语类学习APP,网站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很多韩语APP及韩语学习网站对韩语入门知识、韩国文化、新闻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搜集。研究后发现这些学习资料以韩入门初中级知识点为主,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韩语专业学习者去学习韩语。缺少韩语专业学生所需求的高级知识点,没有涉及贸易、旅游、酒店等行业的专业词汇,更没有韩语招聘的最新资讯。可以说目前网络上存在的韩语类APP及韩语网站对韩语专业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帮助,学习者在海量信息中消耗大量时间,收获却微乎其微。

专业教学资源库会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就业需求等,从实际教学出发,充分发掘高职韩语学习者感兴趣的、对语言学习、职业规划有帮助的各项信息,强化学生韩语基础,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知识+技能”人才毕业即可走上工作岗位。

二.应用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特点

1)多样化

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一个信息多样化的平台。不仅有韩语教学学习相关的信息,还会实时更新韩国的相关资讯,发布最新韩语招聘信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最新韩语招聘要求,根据市场需求,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行业竞争力。

2)专业性

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一个专业性的信息平台。与网络上大量的韩语学习网站不同,并不会止步于浅显的韩语知识,而是会以韩语教材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韩语能力考试为目标,建设一个“听、说、读、写、译”的专业性资源库。同时完善韩语考级题库,梳理各类考试要点,帮助学生进行系统、专业地复习、测试。

3)跨学科性

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一个跨学科性的信息平台。应用韩语专业所需要的学习不仅仅是韩语,要想以后成为一个出色的韩语翻译人才或胜任韩企工作,还必须具备相关的跨学科知识。要做好经济、旅游、酒店、设计等行业的韩语翻译,除了需要出色的韩语水平外,还需要各个行业的知识体系结构。即需要经济、旅游、酒店、设计等各行业的中文知识结构及掌握相关韩语专业词汇。因此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会提供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专业词汇等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三.应用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内容

(一)课堂教学类资源库

专业课堂教学资源是应用韩语专业教学中最基本的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课堂上所需要学习到的知识资源,这一资源库的构建必须以专业需要特点为核心进行构建,通过网络课程等模式,以精品教学资源为载体进行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韩语口语资源库,听力资源库,韩语语法及词汇资源库,韩语能力考试等级资源库等等。

韩语口语资源库和听力资源库可以引进韩文原版音声及影视资料,例如韩剧,新闻等等,也可以适当加入与各个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相符的听力教程音频资料。韩语语法及词汇资源库。可以主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加进教室的电子档案、课件等,以便学生能够成分地理解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韩语阅读资源库可以加入美文阅读、时文阅读、日语泛读等模块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韩语阅读材料。

具备了以上几个教学资源库模板,不仅能为广大师生提供肺腑的教学学习资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去查阅自己所需要的韩文资料,也可以自主进行听说练习,提高韩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韩国风情库

韩国风情库是帮助学生了解韩国的一个重要资源。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那韩国风情库里将分为韩国历史、韩国风俗、韩国衣食住文化、韩国时事等模板,集中展示韩国人文历史,文化,时事新闻等各种资料,让学生了解韩国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民族信仰,民族精神,当下韩国,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对韩语的理解力。

(三)就业资源库

就业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也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来设定我们的教学内容。就业资源库包含行业知识和企业职场两大版块。行业知识资源库中会根据市场需求选出五大行业。每个行业分为基础知识结构和韩语专业词汇两个部分。介绍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方便学生深入的了解此类考试,为获取语言能力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做好准备。企业职场资源库全面介绍韩国知名企业,展示企业文化内涵。侧重于培养未来“职业人”的专业素养。发布各种就业信息,拓宽就业信息来源的渠道。

(四)交流互动区

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自由上传下载各种学习资料、交流分享,教师可进行线上教学评价、答疑解惑。线上的点评及答疑恨到的回避了传统方式的延迟性,使学生在有疑问时立即可以提出问题并得以解决。

四.结语

高职高专应用韩语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能够更好得促进教学资源的集中和融合,提高教学的高效化和实践性。各高职学校应积极推进资源库的构建,从教师、学生、市场需求出发构建一个完善合理的高职应用韩语专业学习资源数据库。

(作者单位: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作者:刘蓓

企业文化教学电子专业论文 篇3:

以“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要]文章分析了电子专业现有培养模式的一些不足,介绍了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信息应用本科以“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改革及实训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的探索与实践,为今后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电信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谢辉(1969-),女,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业测控系统及电子专业教育教学;陈立万(1964-),男,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及电子专业教育教学;陈强(1971-),男,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及电子专业教育教学。(重庆404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单片机课程‘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3013)和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项目编号:1032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工程素质”是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工程知识及实践经验等综合形成的内在素质,从哲学意义上讲,工程意识是客观工程事物的主观反映,并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工程。“创新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综合体现,表现为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中,能够不断创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基本素质的一体两面,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是衡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程职业教育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应用本科起步较晚,但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用本科发展迅速。重庆三峡学院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凝聚共识与总结提高,形成了以“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及实践教学创新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做了大胆改革与实践,并取得可喜成绩。

一、制定符合应用本科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总纲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划分为知识结构、素质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四大模块,并制定了具体的实现目标。

1.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应用电子技术知识等。通过四年专业学习与训练要达到: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掌握基本的语言工具,能使用英语进行一般技术资料的查阅与学习。

2.素质结构。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的个体心理素质和技能应用素质。

3.技能结构。掌握常见电子线路、家用电气等设备的原理分析、故障排除与维修技能,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单片机技术、EDA技术的实践技能。具有就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

4.能力结构。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具备应用性技术岗位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突出以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素质、重创新”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学院开展了以单片机课程为主的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更新课程设置、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做了有益的研究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更新课程设置。传统的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课比重较大,一般都在70%以上。重视原理分析和推导及内部单元电路的讲解,但对电子工艺流程和电子系统的整体设计和性能分析等涉猎较少,学生学到的是条块分割、非系统化的知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通过企业调研及兄弟院校经验交流,探索更新课程设置,将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技能课三大模块。将本专业必修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设定为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增设电子工艺学、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等职业技能课程,并大幅提高技能实训课的比例,以精心设计的典型“实例”(尽量贴近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的课题,融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质量检测等子项目于一体,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开一些能力提升的课程,如“科技文献检索与方法”“科技英语阅读”“现代音响技术应用”等。新课程设置的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基本达到1︰1,突出了应用本科教育的应用性、技能性特点。通过必修、选修和技能三种课程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更好地投入学习,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为自己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课分开授课,如单片机课程。理论课在教室讲授,以单片机结构为主线,进行硬件及软件知识介绍及单片机系统扩展的设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均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对单片机的直观和感性认识,往往觉得晦涩艰深。而实验实训学时少,且与理论课程不连贯,实验课往往只能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很少能够自己创造性地学习。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不能体现应用本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一些技能型较强的课程,如单片机、EDA技术等课程,探索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单片机课程已经全面进行了项目化改造,即将理论课和实验课有机融合在一起,将课程教学内容按实际工程项目的方式进行优化和整合,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项目开发,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基础知识逐步过渡到复杂接口设计及算法研究。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钻研精神,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潜力与实践经验的培养。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应用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程体系增强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原有的实验课依附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专业知识的条块分割,必须进行改革。根据电子专业培养目标,将原来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整合为“实验基础知识”“电子电路实验”“EDA工具应用”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的实践教学单元。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统一设计及层次划分。第一层次是以工程基础理论和工程基本概念为课程核心,培养基本的工程素质;第二层次是对电子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基本动手能力的训练,搭建专业学习平台;第三层次是对电子专业技术结构理论的学习和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工程技术素质;第四层次是对电子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综合学习和训练,实现工程应用和创新。通过对学生进行的逐层递进式培养,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规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各门课程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监控评价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必须要在考试模式上做大胆探索和改革。对基础通识课,如数学、英语等,可以采取闭卷考核的方式,但增强对电子专业必用的知识点的考核。对专业基础课,如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等,则采用理论和实验按比例折算的方式计算总成绩。理论考试以闭卷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实验成绩以单元实验按难度加权计算,主要考核学生对电路分析、测试、调试和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将理论和实验的折算成绩过渡到1︰1,并实行理论和实验双合格才计算总评成绩的方式。专业技能课,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造的课程,课程考核更多地从工程应用出发,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查阅资料、系统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成绩的评定由平时的小考和各项实验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同时,还可以通过免修、免考或部分免修、免考等方式将学生参加各种电子实践活动和竞赛的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1.建设校内开放性、综合性电子设计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校内电子设计训练基地,提供常用仪器仪表和主要电子元器件,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进行,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自由进行实验实训。同时,基地开展灵活多样、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验实训活动,如学生自选实验、趣味项目设计、学生科学训练项目、学生科研实践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基地建设,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学生骨干,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发挥其专业导向作用;同时,通过训练,为参加各类设计竞赛选拔和输送人才,扩大学校和专业的影响,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实施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应用本科教育的特色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作为三峡库区应用本科教育的骨干院校,我院已与库区的重要产业集群,如大全单晶硅、宜化万州基地、三峡光电科技及长安跨越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多方面与实习单位建立起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顶班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受“真刀真枪”的训练;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阶段,也可到校外实训基地,由有经验的工程师指导,参加工厂的技改项目,既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生产技术问题,密切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也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培养考察实习实训学生,更好地挑选出自己满意的人才,并通过提前的企业实境熏陶,缩短毕业生的不适应期,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是一条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应用本科办学之路。

四、结语

教学改革之路是漫长的,不断适应时代需求,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教学改革不懈的追求。未来,会在课程体系修改和完善、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继续做出更多的探索和改革,并将已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逐步推广到机械设计制造及更多的应用本科专业建设中,使应用本科教育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林雅清,李英.工业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形成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

[2]谢辉.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探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3).

[3]孙小强,曹荣,陈权,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兼谈对常州科教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江苏工学院学报,2008(1).

[4]付家才,郭明良.“本科”+“技师”+“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

[5]彭菊香,唐勇奇.以工程素质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探索,2008(6).

[6]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7(6).

作者:谢辉 陈立万 陈强

上一篇:大学英语实践自主学习论文下一篇:教师个人师德建设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