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师德建设规划论文

2022-04-23

【摘要】师德不仅是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精神支撑。新时代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体现了中小学教师价值观的与时俱进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个人师德建设规划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师个人师德建设规划论文 篇1:

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探索

摘要:深入开展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总结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实践,对综合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完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

一、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实践现状

当前,加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起骨干作用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对于推动社区教育事业发展,发挥社区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自2001年以来,上海市闸北区围绕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质量,积极探索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的方法,坚持开展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专职教师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开展上岗培训,快速获取能力

11年间,闸北区始终坚持开展新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上岗培训。从中、小、幼学校转岗来到社区,首次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最迫切最急需的是了解社区教育的发展,感受社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社区教育的工作任务,明确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权益和职责。因此,闸北区在开展上岗培训中,重在增强每个教师为社区教育事业奉献的信念,尽快帮助其实现角色转变。上岗培训使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所必须的能力(包括社区教育专业基础能力和以业务为主的专业核心能力两大模块)。

(二)开展专题培训,掌握专门能力

社区教育工作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工作职责也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这就要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不断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面对新挑战,开展专题培训尤为必要。如,为完成“社区教育优秀活动方案评比”所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专题培训;为完成上海开放大学休闲文化系列社区教育学分银行课程申报任务而开展的“社区学校课程建设指导”专题培训;为配合完成“百万市民学环保、迎世博”等任务而开展的“学环保、迎世博”专题培训;以及“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撰写通讯报道”、“档案资料整理、分类归档”等培训。专题培训极大提高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项工作能力,有效推动了社区教育各项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拓展培训,有效补充能力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转岗前多从事中小学语外、数理化、音体美等学科教学任务,而社区内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居民的学习需求各异。这就需要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突破已有的学科知识背景,掌握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因而,拓展兴趣,挖掘潜能,发展技能,在社区教育实践中重新找回自信,获得成功,成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此,闸北区制定实施了“教师进课堂”计划。期间,闸北区开展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调查。根据专职教师需要,闸北区组织开设了电脑应用技术、手工编织艺术、数码摄影摄像、钢琴等拓展培训班,受到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普遍欢迎。他们“学以致用”,学成后在社区学校为居民开设相应内容的课程和培训,将自己所学服务于居民学习。

(四)开展互助培训,增加多种能力

成人学习形式多样。作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同伴中学习,积累经验,获得技能,已成为综合能力建设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实践探索中,闸北区开展了同类专业、同类需求的“学习圈”自学培训活动。该培训有两种活动形式:一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组长学习例会,主要通过学习交流,提高组长的班组建设和社区学校管理能力。二是以区教育局举办的计算机应用高级培训班为基础,以担任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高级教师为骨干,组织在街道(镇)社区学校担任计算机执教任务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形成“学习圈”。通过互学、听课、评课,提高专职教师的计算机教学能力。互助培训,促进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践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了他们的管理能力、教研能力、合作能力,使他们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包括队伍整体能力与教师个体能力两个层面。

(一)队伍整体能力问题

1.整体能力亟待提升

11年来,随着这支队伍每3年一轮换,一批多年热心于社区教育的组长、有能力者大多退休或脱离社区教育回到原来单位,以致“能者少、庸者多”。同时,个别教师的师德素质、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就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整体而言,综合能力亟待提升。

2.教师能力差距悬殊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参差不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街道(镇)之间的悬殊,二是教师之间的悬殊。整体能力强的街道(镇)完成社区教育任务较好,弱的则完成质量不高、甚至无力完成;个人能力强的教师忙不过来,而弱者则几乎无所事事。

3.能力提高意识缺乏

众所周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许多能力片面、水平不高的教师,之所以多年来没有拓展能力,提高能力,是因为他们在主观上存在排斥心理。在相当数量的教师身上存在一种普遍、典型的“自嘲”心理,具体表现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拒绝、被动、消极应付,其理由是“反正我们是从学校出来到社区的”,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自己当初从中、小、幼学校“被选择”来到社区从事社区教育,心理上的委屈和不满同时被带到了社区教育领域;二是自己不能胜任社区教育工作成为理所应当,只因为自己原来是中、小、幼学校教师。

(二)教师个体能力参差不齐,潜力有待发挥

1.优势能力类型多样

能力的类型多种多样,有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机械工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判断能力等。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擅长的能力类型多样,有的在口头表达方面见长,有的擅长书面表达;有的擅长与居委文教干部、学员打交道,有的则在此方面屡屡失败;有的善于团队组织管理,有的则处理不善等。

2.教师存在极大潜力

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发展的10余年历程充分表明,从中、小、幼学校转岗而来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经历了普通教育到终身教育的转变和适应,这本身就说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是有能力的。他们能开发社区教育课程、能组织管理社区学校、能组织开展各类居民学习活动等,说明他们具备无限潜力。社区教育事业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每个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具有极大潜力等待被发现、挖掘和发挥。

(三)综合能力问题存在的原因

无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还是教师个体能力,所存在的问题多与以下因素有关。

1.客观差异因素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中的绝大多数从中、小、幼学校转岗而来,缺乏必要的社区教育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这是一种客观事实。另外,这支队伍中的教师构成复杂,年龄、学历、知识和能力水平等跨度较大,以致造成街道(镇)之间、教师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所以,教师能力差异带有自然、基础、客观性的特点。

2.业务培训因素

在拓展、提升队伍能力方面,尽管闸北区常年坚持开展分门别类的业务培训,但也遇到了困难:一是经过10余年探索,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已经轮换了4次,相应开展了4轮上岗培训。对于4次均留任的老教师而言,存在“培训重复”问题。另外,培训中还存在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培训内容跟着当前任务跑,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这些也成为影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无法有效提升的因素。

3.管理体制因素

长期以来,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存在管理和使用之间的矛盾。这支队伍由区教育局从全区中、小、幼学校抽调出来,教师的编制在原来学校,派出管理单位是区教育局,使用在街道(镇),业务指导归区社区学院。以这支队伍的主阵地——街道(镇)为例,街道(镇)对这支队伍“使用多、培养少”、“使用不当”,甚至还有“只用不育、不好就退”的简单做法。表现为:个别街道(镇)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任意安排,有些工作与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个别教师对自己在街道(镇)的工作职责不甚明了,存在“打杂”现象。无论区教育局、街道(镇),还是社区学院,在这支队伍的切身利益——工资问题上,都无发言权。而这一点却是影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建设最为关键的物质因素。由此,不良的管理体制引发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诸多歪曲现象,如“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需要的人员进不来、留不住;不适用的人退不了,凑和用”、“社区”成为某些无为者不认真工作的借口等。另外,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制度,包括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也存在某些执行不力情况,给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建设带来阻碍。

三、加强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综合能力体系,指引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建设方向

加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体系为指引。目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体系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层面上尚未形成科学合理、普遍认可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体系。构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体系,应以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反思能力、自悟能力、总结能力为基础,以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立足区域社区教育发展需求,积极构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提升平台,以服务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访谈调研等方法,着力从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和专业核心能力(计划、组织管理、课程开发与教学、理论研究、指导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二)搭建专业发展路径,推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步伐

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而不是目前从普通教育转岗而来的基础教育教师。要切实提高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积极搭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把好队伍建设“入口观”,优化队伍建设“育人观”,践行科学“用人观”,树立长远“留人观”,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尽快出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岗位职责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加强社区教育学术研究力量,充分调研全国各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工作职责现状,结合社区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尽快制定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工作职责、任职规定,确保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有一席之地。二是开展社区教育专业建设。在现行师范院校增设社区教育专业,培养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其专业设置要能够结合区域社区教育发展实际,理论与实践并重。三是加强街道(镇)层面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和使用。街道(镇)社区学院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和主阵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要围绕街道(镇)居民终身学习开展工作。目前,街道(镇)管理者和使用者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安排仍存在一定的随意化现象,“用人不当”、“只用不育、不好就退”的管理模式存在缺陷。为此,管理者和使用者应转化用人方式,围绕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合理设计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岗位职责,搭建专业发展路径。四是加强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工作考核,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以社区教育事业留人、以人文关怀留人、以待遇保障留人,树立长远“留人观”。

(三)创新业务培训模式,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实效

开展业务培训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要充分借鉴以往培训经验,不断创新业务培训模式,更新业务培训内容。一是要在教师基本职业素质提高性培训的基础上,突出社区教育的特殊性;二是要努力开发和调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自身蕴藏的有效经验和培训资源,发挥其作为培训主体的能动性;三是要注重团队学习,将培训方式由街道(镇)单一团队培训拓展到全区培训,激发队伍整体活力;四是要充分考虑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差异,加强培训方式创新,建议采用分层分类方法,借鉴瑞典成人“学习圈”等新方式,以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实效。

[责任编辑:李养正]

作者:杜君英

教师个人师德建设规划论文 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探论

【摘 要】师德不仅是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精神支撑。新时代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体现了中小学教师价值观的与时俱进性。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阐明其与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内在关联,并就此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建设过程的外部阻力与内部困境,最后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路径作出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 键 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师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其理应承载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而中小学教师又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实施者。然而,目前的中小学师德建设面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缺失与践行不力等种种困境,导致部分教师偏离师德建设轨迹,产生背离教师师德的行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内在必然

“在哲学范畴中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者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①从客体与主体关系的角度看,价值即是指客体的固有属性与主体自身需要的一种特定关系。人们的活动无不与价值问题相依相随,这就使得人在历史活动的进程中,必定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认识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②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新的概括,提出三个倡导,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思想观念错综复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凝聚社会的精神力量,引领人们的价值观方向具有划时代意义。

新时期下,中小学师德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含涉最新社会向度的发展要求。中小学教师除了“授业”之外,其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将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进行传授,使中小学生明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行动,以此促进全社会的进步。在此意义上,教师所承受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所被赋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愈加增强。而在价值观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些教育者由于受到各种异质价值观的左右,在价值观念、荣辱准则和道德标准等方面陷入了徘徊与迷茫,出现了价值观不明朗、道德感弱化、荣辱观分化等现象。因此,在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师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师德建设的全过程,使中小学教师积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神,进而将其转变为教师的自觉态度和价值追求,对指明师德建设方向、奠定师德建设基石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阻力与困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建设的外部阻力

1. 师德建设认识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的层面上呈有不同的现实表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提出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念,在融入师德建设的全过程中由于受地方差异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就难以做到真正的同步贯彻与深入。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才能真正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进而形成中小学教师的认同与共识?怎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部分中小学校对这类问题并没有形成合理的共识与有效的贯彻。如果缺失了地方层面上具有延续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就很有可能产生国家层面上的核心价值观在地方上的“断层”,从而难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地方学校师德建设中去。部分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仅停留在抽象的认识层面,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与价值追求更是不甚了解。这就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真正成为具有引领性的价值理念来促进师德建设。

2. 师德建设执行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失效。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片面地认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口号性标语呈现在醒目的横幅上、给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要求教师提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心得等,就是进行了新时代下的师德观念建设。而对于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切有效地深入到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下如何强化中小学校的师德自律?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领下的道德追求?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公正客观的师德评价等问题并未做到具体明晰。只有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而没有相应的学校保障落实体系,架空的、断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难以真正融入到师德建设中。因此,只有在师德建设的不同环节上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师德建设的完整闭合环路,才能保证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与时俱进和深度落实。

3. 师德建设过程中:“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这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教师队伍中也有明显表现。“以往教师所赖以进行价值获取的‘灌输’路径因为其被动性、强制性以及传播时空的局限性、传播内容的有限性,对当今教师价值获得所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③传统教师教育因为其具有的主导性和单一性等特征很容易在教师队伍中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但如今,价值观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丰富了教师的价值结构,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与摩擦越来越凸显,价值观念的异质多样使得教师的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致使一些教师产生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出现价值观选择的矛盾,以至于定位不准,偏离教师应该具有的正确价值观轨迹,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建设的进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建设的内部困境

1. 教师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缺失。“当前,一些教师人为地将教书和育人的职责割裂开来,片面强调做好‘经师’而忽略了‘人师’,致使育人意识淡薄。”④部分中小学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学习持厌烦的态度,只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讲授,不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不追求思想理念上的与时俱进性。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考核评价机制也往往更多偏重于对教师教学实效与科研能力的考察,而忽视了对教师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考察,以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与深化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这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师德建设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存在理解误区,认为师德修养是无关紧要的一部分。这种“自上而下”忽视核心价值观现象的存在使得中小学教师只关注讲授专业知识而忽视了核心价值观念的学习与传授。然而,“教师的使命,就本质而言,是植根于教师主体自觉意识的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对社会的责任担当,集中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出色的实践。”⑤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缺失不仅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缺失的表现,更是对中小学生时代性价值观念教育的消解。

2. 教师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执行力的缺失。理论的认知是观念层面的东西,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必须依赖于教师个人的实际行动,并且在实践行动中获得认同、强化、巩固和升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师德建设全过程。即使部分教育部门进行了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不合拍现象在中小学校依旧存在。一系列性侵学生、虐待幼童的热点事件频频见于报端,而其折射出的教师道德沦丧虽是个别教师的行为,但其对整个教师队伍形象与教育声誉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极其恶劣的。部分中小学教师利用手中的教育资源和特权进行不公正的分配,例如,三好学生、班干部的选定以及班级座位的安排等根据家长送礼的多少进行划分,此现象使得学生家长敢怒不敢言,更加助长了部分教师的不良作风,造成社会对教师行业的蔑视与不尊重,扰乱了师德建设的健康向上发展。另外,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中小学教师暗地进行有偿家教,一些教师故意把问题留到“小班”上讲解,而对于课堂知识的讲授心不在焉。甚至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评定实施人为变动、故意加“水分”,以此使家长和学生欣喜于所谓家教补习之后的“成果”。如此这般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完全将师德抛在脑后的做法,不禁使大众对教师教书育人的信心大打折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建设的路径探析

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师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联系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建设的内外部阻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有效的师德培养机制

中小学校在引进教师时,应提高教师准入门栏,严格划定教师资格准入标准。除了考察其学历、教学能力等基本素质以外,还必须严格把握其政治素养和思想表现。通过参照其学习阶段的档案情况以及在读期间的行为表现等对引进的教师进行综合素质评定,并将其思想表现和政治素养至于重要的位置。消除惟学历是从的单一化选择标准,提升教师队伍来源的质量。开展有效的师德培养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动态化、全方位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需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中小学师德建设培养机制。师德建设的学习培养机制,必须要分阶段、分年龄做好规划。建立入职前、职中、职后的教师师德配套培训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念融入不同的教育阶段当中。

(二)落实领导、监督与评价机制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仅依靠教师的自我理论修养和师德培训教育等“软行动”,更需通过必要的制度化“硬措施”来保障实现。“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应研究制定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划定中小学教师基本工作要求和品德、政治、法律底线,深入开展教书育人楷模推先等活动,发挥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⑥为此,一方面要完善“中小学领导工作机制”。落实、强化中小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校长负责制,明确相关的责任人主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展开,提高教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的持久性和延伸性。其次,要建立“教师自我监督与学校领导小组监督”有机结合的监督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融入到中小学师德建设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是否积极认同与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问题在教师不断的自我责问与反省的同时,更需要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的监督与反馈,应积极完善校内师德建设的全方位监督机制。

(三)强化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对教师有着无比高的期待与要求,把教师职业称赞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新时期下的师德建设不应只一味强调教师的付出与奉献而忽视教师本身的需求。虽然多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尊师重教”,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感到待遇没有保障,生活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据调查显示,“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一般高出普通公司职员工资额的25%~35%;日本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同期毕业的其他行业职员平均工资高出16%左右,教师的工资待遇高于国家公务员的水平;法国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一般职员的平均工资高35%。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处于国内19大行业的中下等水平,教师的经济地位相对比较低。”⑦从中可以看出,在我国中小学教师较低的经济地位基础上,要求教师“牺牲自身利益、一心奉献学生”等此类崇高的教师行为是不切实际的,大多数的教师也表示对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确,进行师德建设,并不是以牺牲教师的个人利益为前提的,理应依法保障教师的权益,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建立教师身心保障机制,努力解决其生存和生活中的忧患问题,使教师在和谐有保障的工作氛围中开展教书育人的活动,进而更加珍视、热爱自身的职业。“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专业劳动者的主体价值,规范教师行为,保障教师有尊严的生活,让教师充分体验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确立在促进学生发展中成就自身人生价值的坚定信念和事业追求。”⑧

注释:

①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3.

②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5):42-45.

③吕寿伟.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81-85.

④蔡亮.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6):74-76.

⑤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⑥袁贵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发言摘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4-01-06(02).

⑦单志艳等.中小学教师学历和工资水平仍需提升[J].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与决策),2014(04)1-7.

⑧田爱丽.专业劳动视角下师德建设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2):19-24.

作者:张田利

教师个人师德建设规划论文 篇3:

优质校建设视阈下高职教师发展路径的新思考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度,教师发展在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及各省在优质校建设当中对教师提出了突出六种能力、完善继续教育、着重双师发展、建设领军人才等方面的要求。在分析当前教师发展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现有教师发展的理论,从优质校建设中对教师发展的新要求出发,从四个方面思考教师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优质校建设

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確提出,鼓励地方建设一批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吹响了优质校建设的号角。高职优质校建设是继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计划之后,又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的提优工程,受到高职教育界高度关注。与以往的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相比,优质校建设更加注重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更加注重优质教育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更加有重点的发展、创新发展。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以来,湖南、广东、浙江、河南、山东等地先后启动了优质校建设工程,遴选了一批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更明确提出,按照鼓励竞争、扶优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优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双一流”建设相呼应,其目的都是在于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活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为受教育者提供更有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优质校建设成为骨干校示范校的接力版,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化发展。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和实施人员,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优质校建设对于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学术界一般认为,教师发展指的是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教师道德、教学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技能操作等方面的积累、更新、储备、提高的过程,是教师最重要的一种成人职后发展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新旧动能转换大背景下,优质校建设着眼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坚持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新思路,将教师发展放在基础性的地位。对照优质校建设的任务,体制机制创新、一流专业建设、技术积累和社会服务能力、信息化建设、国际合作交流、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特色文化等都需要通过教师发展来实现,同时也将教师发展要求提到新的高度。

(一)突出“六种能力”

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需要具备“六种能力”,即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主要指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由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也包括教师应对专业压力,缓解职业倦怠,积极面对新发展需求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将专业能力转化成技术技能的能力,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认知应用能力,以及在实践基础上对教学规律的创新,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指的是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探求教学的性质、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指导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主要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利用自身的教学科研人才资源、教学设施设备资源、教学技术及培训资源等条件,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人才培养、人才供给、技术供给等服务性活动的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主要指的是拥有世界眼光,紧跟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前沿,与世界发达职业教育国家教师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体现在走出国门不断提升教育话语权的能力。这六种能力在教师发展过程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作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发挥效应。

(二)完善继续教育

优质校建设要求全面落实五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教师应在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发展中,实现个人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提出,要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方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专业教师每5年在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强调落实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企业锻炼制度。教师的个人发展应同组织发展、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一样,受到相应的重视。此次优质校建设继续将这些具体的要求进行细化和深化,倡导教师发展全员化,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受到相应的继续教育,强化教师发展过程当中的归属感,树立继续学习的理念并形成自己特色的学习与教学风格。教师发展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继续教育是实现教师不断成长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三)着重双师发展

双师素质指的是既能够教授理论,又能教授实践技能,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教师最具特色的标识。20世纪80年代后,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初衷。究其根源,在于对职业院校教师技能素质的忽视,深层次的原因是双师教师发展的欠缺。提高教师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来源仍以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主,其专业实践经验不足,培养模式也比较单一。在优质校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经作为一项明确任务提出。

(四)建设领军人才

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优质”之一在于拥有一流的师资,一流师资的关键在于一批领军人才的出现。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优质校建设同样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社会影响大知名的“教练型”名师,凸显领军人才对于教师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优质高职院校领军人才需具备的素质包括:熟悉职业教育理念,具有高尚人品、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具有高超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既能引领青年教师发展,又能培养一流学生,还能培训技术能手。通过培养高职院校“教练型大师”,将高层次的技能人才和领军人才引入学校,尝试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技能大师的绝活传承,带徒传技,引领校内教学名师和专业群领军人才上水平,实现技术技能积累、绝活传承和高端带动作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端化发展。

二、当前高职教师发展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广大高职教师积极主动发展,教师发展质量也不断提升。美中不足的是,高职教师发展仍然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

(一)教师发展的全方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师发展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工程。19世纪初,美国的学术休假制度开创了教师发展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发展被定义为教师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个人发展等内容,其目的也是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能力。当前,教师的发展体系还存在着用教师培训代替教师发展,用业务培训代替业务提升,用被动提升代替个人主动发展等现象。特别是对于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上,重科研轻教学、多分裂欠融合、多统一少差异、重量化轻质性、重管理轻发展等问题,教师全面发展的全方位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教师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师发展应当以提升自身水平、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的发展应当坚持科学化发展的标准,用科学化的体系、方法来促进教师水平的全面提升。各个高校应当建立专门机构,培养专业人员,建立科学化的制度来促进教师发展。同时,还要深入研究教师发展理论以指导教师发展实际工作。教育家叶澜提出了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師发展阶段,分为非关注、虚拟关注、生存关注、任务关注、自我更新关注等阶段。这些新理论的建立,对于指导当前教师发展的科学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囿于缺乏研究人员、事务性工作较多、精力有限等多方面原因,对教师发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尚不足,教师发展的科学性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教师发展的心理层面关注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十年来,教师发展出现了两个重要趋势:一是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终身学习发展和继续教育;二是注重从个体学习转向实践共同体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教师发展应当以教师为本,关注教师的全面全过程的发展,强调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以及每个人心灵成长之路。20世纪60年代后,教师发展的重点和目标放在了关心教师的宏观层面整体提升上。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发展更多的重数量轻质量,重过程轻总结,重行为轻心理。对于教师发展的心理或者教师心理学尚未形成研究气候,过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也是一个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其教学策略、人格特征、工作动机、职业承诺、职业倦怠、发展心理等都存在着显著差别。特别是由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期,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长期处于职业压力下,容易出现挫败感、焦虑等负面情绪。根据部分学者的调查研究,高职教师群体普遍存在职业倦怠。但对于如何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强化自我效能感、提高归属感和激发教师发展的主动心理等方面还尚未进行深入研究。

(四)教师发展的特色有待进一步凝练

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388所。纵观全国高职院校,可谓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多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相适应,如工科类、经济类、机械类、文科类、旅游类、畜牧类等等。山东省就有78所高职院校,南方的省份高职院校更是格局多样,特色繁多。但从目前的教师发展来看,大多数教师发展还停留在参加培训、企业锻炼、在线学习、顶岗实习等,多是紧跟教育部、教育厅等部门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文件,真正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实际,探索走自己道路,进行特色型双师型教师发展突破的院校还比较少。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无特色发展必将带来道路发展的缓慢和僵化,探索和发掘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特色之路还任重道远。

三、优质校建设视阈下高职教师发展路径新思考

一流教师是优质校建设的基石,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高职教师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优质校建设中对于教师的新要求也为教师发展带来一种可借鉴的新路径。

(一)以夯实六种能力为基础,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能力是教师发展的基础条件,教师能力提升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适应优质校建设对于教师发展能力的新要求新变化,即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能力。一是增加教师发展机会,不断提升专业发展能力。根据2016年一项高职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的调查显示,目前高职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高职教师1年内参加培训次数最多的是2次,大部分高职教师1年内参加培训的次数为1~2次,没有参加培训的教师与3次以上的相对较少。为高职教师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实乃当务之急。通过教师专业培训,使教师具备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的专业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崇高的专业道德。二是不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激发教师创新动力,深耕企业行业服务。积极关注国家的发展战略,比如中国制造2025等方面,积极培养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才,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最新生产力生产技术的学习,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三是努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全面开展信息化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到教学的能力,比如微助教、雨课堂、微课、慕课等,引导学生适应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加大教师信息化能力考核的内容,比如滨州职业学院已将信息化应用能力列入部门考核的内容,对于信息化应用管理不到位的部门,实行年度考核一票否决。同时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在职称评聘中将信息能力作为赋分项目,激励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资源库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四是搭建平台提高激励水平,促进教师提升教学研究能力。采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搭建教师协作平台,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不断提升反思能力,在反思中不断进行知识的重构,不断提升研究能力,多出高水平成果。五是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意识,主动开展与社区的联系,不断健全服务体系等。比如学校可以主动对接社区及周边地区的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学校设备可以与社区联动使用,不断促进设备的转型升级,教师应主动关注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紧跟专业前沿,重点发挥好教学设备的服务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六是加强教师国际交流能力。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开展国际专业认证,提升全球竞争力,注意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关于教师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比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关于教师发展成长的先进理论,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

(二)以教师发展中心为载体,促进教师发展科学化

教师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提升层次的关键所在,教师发展中心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2年根据国务院、教育部有关要求,各高校开始尝试设立教师发展机构,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发展委员会、教学促进中心、教师发展委员会等,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核心目的都是为促进教师全面发展而建立的。近年来,已经建成的教师发展中心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开展教学业务咨询指导建议,在促进教师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省级示范中心也陆续建立,但各高校建立的情况参差不齐,机构也各异,有的高校还尚未建立。以山东省为例,2017年山东省首批公示立项的16所拟建设优质高职院校中,有5所尚未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拟建设的优质高职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尽快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完善促进教师发展的载体,通过教师发展的载体建设来推动教师发展走向科学发展。具体措施: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设置相对独立的教师发展中心,以充分发挥其咨询建议、教师发展提升等方面的功能;二是要加强教师发展队伍建设,配备科学完备的专兼职人员;三是强化教师发展中心的研究和咨询建议功能,为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等提供不同的发展建议;四是不断加强教师发展的需求调查,增强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喻教学研修坊、沙龙论坛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水平。

(三)以继续教育为抓手,促进教师心理发展

职后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是教师发展的三大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教师的技术层面得到改进,同时低层次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才能得到实现,从而不断走向成熟。优质校建设为教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广大教师在抓住机遇这个外因的同时也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主体性意识。从自身发展的主动意识出发,用积极的心态培养完善的人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预防职业倦怠。教师主动发展,教师内在的态度、专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才能从较低层次不断发展到较高层次,实现教师整体的不断发展。具体措施:一是完善《继续教育条例》的实际执行力度。根据国家和省里的继续教育条例相关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专业教师要完成一定的继续教育学分,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紧缺的问题,许多教师疲于应对教学工作任务,许多高端的继续教育研修班无法及时参加,在今后的教师发展当中,要创造条件加大继续教育条例的实际执行力度。二是要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各行业的职业教育培训集团,比如机械行业职教集团等所联系的企业,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建继续教育基地,进一步落实新进教师先进企业锻炼后上岗的制度,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接受继续教育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三是完善教师心理发展咨询服务。优质校建设是一项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程度心理迷茫和职业倦怠,教师发展中心或者教师发展指导委员会等要积极提供心理发展咨询服务,帮助教师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心理成熟发展,提升发展质量。

(四)以高水平双师为重点,促进教师特色发展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的特色所在,双师型教师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评价优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具体措施:一是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学历层次水平。从目前调研情况来看,本科院校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是高职院校教师的2倍,加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鼓励现有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现有的学历水平。二是结合本地实际,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各地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区特色,与本地区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有重点地建设双师型培养基地,尤其与一些高科技产业相结合,积极鼓励高学历教师走进企业,通过合作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培养高层次的双师型团队。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每年选派青年教师采取跟岗实习、顶岗实训、企业兼职等方式进行企业实践锻炼,强化操作技能,提升教师的双师能力,结合情感关怀、物质奖励、职称评聘等多种激励方式,保障实践成果的有效性。三是建设特色双师型技能大师工作室。将高技能领军人才引入高校,由企业大师带引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技术技能任务,给双师型教师带来全新体验,有助于突破职业倦怠。比如,广东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双师型工作室建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了92%,培养出10余名有影响力的南粤名师等高水平人才,探索出了自己的特色“五四”模式。

优质校建设是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应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简单发展走向精细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教师发展的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做好教师发展,才能在知识、学识、技能、能力、师德等方面全面提升,促进高职教育质的飞跃发展。

參考文献

[1]何俊峻,陈森锵.自主评聘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88-92.

[2]郭琴.职业院校名师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93-96.

[3]李佳.优质校建设视阈下高职教师礼仪素养的价值内涵与教育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9):72-75.

[4]张海波.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有效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9):64-66.

[5]张燕.高职院校师资培训质量提升的困境与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88-92.

[6]王中向.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探索——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5-9.

[7]蒋新革,薛胜男,许爱军.高职院校双师型工作室运行机制“五四”特色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26):8-12.

[8]吴红,祝木伟,孙婷婷,苏晓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8):72-74.

[9]王晓东.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专题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5-18,42.

[10]曾东升.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实践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0-24.

[11]郝天聪.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必要性、价值标准与行动框架[J].职教论坛,2017(22):5-11.

[12]王宇航,王宇红,王斌.优质高职院校“教练型”教学名师培育平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7(29):9-12.

[13]周建松.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点与路径研究——基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到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演进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7(12):5-11.

[14]马树超.产教融合:从示范到优质院校建设的主线[J].职教论坛,2017(1):32-35.

[15]卢玲.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内容和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18-22.

[16]李方安.论教师自我发展[J].教育研究,2015(4):94-99.

作者:张峰 李婧怡 王洪彩 王毅

上一篇:企业文化教学电子专业论文下一篇:知识经济成本核算分析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