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电子商务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章首先界定了文化旅游的概念及特征,通过分析山西以至中国的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点以及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比法国发展旅游文化的成功经验,找出了我国今后发展文化旅游中应借鉴的经验和注意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旅游电子商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旅游电子商务论文 篇1:

基于A市全域物流规划下的物流产业联动

物流产业联动包括物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促进作用和其他产业对物流业的促进,结合A市产业特点,A市全域物流业发展必须与农产品和粮食行业、制造业、商贸行业、文化旅游业和电子商务产业实现产业互动,互相促进。

调查研究发现,A市拥有农产品行业、粮食行业、制造业、商贸行业、文化旅游行业和电子商务行业。但各个行业之间单独运营,未能实现很好的产业联动,造成了大量的成本浪费。因此,本论文提出以物流业发展为核心,积极促进各行业之间的产业联动,其中包括物流业与农业联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物流业与商贸业联动,物流业与文化旅游业联动,物流业与电子商务业联动。

一、物流业与农业联动

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企业改革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行为,为农业物流配送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借鉴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物流运作经验,以农业信息技术为核心,积极发展农产品储运技术、农产品包装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等现代化农业物流技术,逐步实现农产品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围繞以服务A市特色农副产品、冷冻冷藏产品交易为原则,畅通冷链上下游,打造集冷冻加工、冷冻储存、冷藏运输、冷冻销售于一体的全程无断链、专业化、规模化冷链物流体系。积极推动冷链物流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产业形态创新和市场结构创新。

扶持A市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物流企业开展农业物流技术研究,积极申报国家及地方各项自然科学基金,对农业物流技术研究课题的申报予以一定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加强对农业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强化培训,切实提高其从业能力与素质。

二、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

释放制造加工业的潜在物流需求,支持物流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提高适应制造企业需求的综合服务能力;推动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实现信息对接共享、业务联动,引导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释放制造企业潜在物流需求。

推动制造业物流服务社会化,鼓励制造企业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经营理念,加快企业业务流程优化整合步伐,剥离、分立物流资产和业务,将原材料采购、生产、成品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整合外包给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A市物流社会化水平。

三、物流业与商贸业联动

推动商贸业物流服务社会化,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剥离仓储配送业务,将物流业务交由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以实现仓配、配送一体化管理,推动大型卖场、连锁超市、专业市场走向交易与物流相分离的经营模式。支持物流企业建立城市配送中心,为商贸流通企业提供集中采购与专业配送服务,增强供应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间供应链一体化衔接能力,提升由供应商到零售商的物流集约化程度和专业化配送服务能力。

构建城市配送与快递网络,支持本地物流企业建设城市配送网络,开发小批量、多品种的城市配送服务产品,力争成为城市物流线路的核心提供商。政府应积极规划建设城市配送中心,大力引进物联网技术,实现在线跟踪货物、在线规划物流线路、在线物流调度,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城市配送,并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四、物流业与文化旅游业联动

推动旅游路网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环线建设,建成精品旅游线路。增强旅游路网在促进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三业”联动中的作用。

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开发生态体验、生态文化、生态科普、生态养生、生态休闲、康体健身等旅游项目,加快建设生态养生、生态科普、康体健身、山地运动训练基地。依托黄羊、富硒茶、金银花、核桃、蜂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和米仓古道、红叶等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不断满足游客需求,通过旅游产品的方式将A市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推向更大的市场,提高农产品物流需求,促进A市农副产品物流进一步发展。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推动餐饮业转型升级发展,大力发展“假日酒店、农家酒店、快捷酒店”等经济型酒店,积极发展文化特色主题酒店。高标准建设和打造集吃、住、行、游、购、乐于一体的旅游景点,配套建设生态度假营地、自驾车营地和集装箱酒店,促进物流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联动发展。

五、物流业与电子商务产业联动

建设电子商务投资环境,加强A市的物流配送设施、智慧物流平台、物流仓储设施建设,创新电商投资政策制度、提高电商投资项目办事效率、完善电商投资促进服务等。

培育电子商务产业链,以规划中的平昌县东城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为核心,大力培育以网上交易为核心,技术、物流、支付、认证、数据等支撑服务为外延的电子商务产业链项目。通过引进产业链,培育以电商服务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形成电商集聚效应。(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作者:舒锦屏

文化旅游电子商务论文 篇2: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 文章首先界定了文化旅游的概念及特征,通过分析山西以至中国的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点以及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比法国发展旅游文化的成功经验,找出了我国今后发展文化旅游中应借鉴的经验和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文化旅游 发展 对策 政府

对旅游产业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但对文化旅游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尽管从其作为人的一种行为和体验上来看,文化旅游活动古已有之,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旅游才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今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完善以及人类追求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并在文化产业带动下,开始逐步实现旅游的休闲化和生态化。在打造文化旅游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建立宏观的生态意识与措施,更需要中微观层面的努力。

1. 国内外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以及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对文化旅游的定义,文化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在西方,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对其研究也成为长期被关注的热门领域,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概括来看,他们对“文化旅游”概念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广义的观点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可以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狭义的观点为:文化旅游是一种对“异质”事物的瞬间消费,经常是比较异常的“那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旅游者迥异于那些芸芸大众旅游者。Jamieson认为文化旅游包括以下的内容:手工艺、语言、艺术和音乐、建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悟、古迹、节庆活动、遗产资源、技术、宗教、教育等。

国内最早提到“文化旅游”这一概念的是魏小安,但作者并没有明确界定“文化旅游”概念,只提到“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但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强调旅游业的文化特点正是为了使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综合性目标得以更顺利地实现”,并指出中国的的文化旅游活动具体体现在制度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四个方面。朱桃杏和陆林认为广义的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加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因为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次旅游经历,都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

2. 文化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1文化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原因

首先,地域差异性及不同的文化底蕴是文化旅游产生的根本原因。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地域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促使文化旅游的产生。其次,交通运输的改善在文化旅游的产生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年之前,许多地处偏远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地区鲜有人问津,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已经受到普遍的关注。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海陆空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普及,旅游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旅游地范围逐渐扩大,文化旅游受到了人们的追捧。最后,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加,闲暇时间增多,带薪假期增多也刺激了文化旅游的发展。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居民的个人收入每增加1%,旅游花费便会增加3.5%。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的增加,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文化旅游也在这个时候日益蓬勃发展。

2.2文化旅游产生和发展的主观原因

首先,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旅游产业质量和水平,我国旅游界响亮地提出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全国各地旅游部门纷纷将“文化”引入旅游产业,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大省(市、区)纷纷制定“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学术界举行各种研讨会和高端对话;各地政府纷纷发表各项文件,意见支持文化旅游的发展。其次,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人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对于“见多识广”的旅游者来说,只有体验性、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和旅游方式才具有吸引力。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现代旅游者寻求在旅游中积极体验生活,充分表现自己,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文化旅游应运而生,成了最佳的活动方式。最后,文化旅游的产生是旅游产业创意的产物。众所周知,许多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层次较低,由于规划、策划和开发水平不高,加上资金投入不足,使我国很大一部分传统观光型景区的资源品位没有得到深入发掘;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影响了旅游者的购物水平,削弱了景区的吸引力。

3. 山西省文化旅游现状分析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其间高山峻岭,丘陵纵横,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丰富的资源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资源不等于产品,要把资源转变成产品就需要开发。山西旅游业之所以滞后,并不是因为没有资源,而是没有做好从资源到产品的開发工作。开发旅游资源的资金投入量太少,开发的层次不够高、深度还不够,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主导产品。综合分析,山西省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整体旅游形象设计不好,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山西省和各市、地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定位和策划,各景区也缺乏这种意识,打不出能够代表自己形象、简明扼要、富有吸引力的旗帜和品牌。

第二,没有充分理解几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和扬弃。发展旅游,必须珍惜自身的文化本底,从而获得和把握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只有对旅游文化进行理智的而不是浮躁的,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历史反省和进行科学总结才能在现代化轨道上腾飞。

第三,投入严重不足也是山西旅游文化建设的一个障碍。尽管山西对于旅游文化建设一向比较重视,但是融资渠道单一,旅游文化建设的资金注入方式基本靠自身微薄的收益滚动发展,加上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即使有好的创意和策划也只能束之高阁,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 中外文化旅游对比分析及对策

4.1我国文化旅游业的现状

虽然这些年来我国文化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地发展,在文化资源,经济实力和市场方面都有相对优势,但同法国等西方旅游强国相比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不当。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供观光的旅游景区约 1 万余处,现在已开发并可以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仅有 1800 余处,不足 1/5,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其次,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交通业、饭店业, 也包括融入新技术的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交通问题、饭店旅店业问题、文化旅游信息化问题等。最后,法规体系不健全。中国旅游法律体系应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居主导地位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除旅游基本法外,还应当包括旅游业的各个方面。但目前看来,这一体系的框架结构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各项旅游专业法规也不够健全,主要是范围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具有暂时性,后续法规缺乏。

4.2法国文化旅游业的成功经验

4.2.1注重文化普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在法国,文化的普及教育被称之为“文化民主化”,是法国文化工作的一项基本政策,其目的在于努力促进公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艺作品,尤其要为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经济收入较少或远离大城市的人提供更多的接近文化生活的机会。为了普及文化教育,法国非常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发展文化建设的工作。

4.2.2 实施多样性的文化战略

一直以来法国在欧洲带头抵制美国文化的冲击,且大力强调提倡文化的多样性。这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法国将文化活动、资金和设施分散到全国各地,而并非是集中在首都巴黎或其他个别大城市,以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均衡发展。他们提出要努力实现三个平衡,即巴黎和外省的平衡、城市和乡村的平衡,市区和郊区的平衡。

4.2.3积极实施文化旅游促销宣传

每年法国旅游部门在国外来法旅游价格优惠的宣传上要花费约6000万美元。法国以制定低于意大利、英国、德国和瑞士的旅游价格来吸引国外旅行者来法旅游和消费,使其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此外旅游地增加更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加强对旅游专业人员的再培训,以争取用更高质量的服务吸引国内外旅游消费者。

4.2.4强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可持续是文化旅游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自1987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来,“可持续”在旅游业受到高度重视。为了使旅游政策和环境政策相互衔接,法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订各种法案以保护社会文化的持续性和完善性。

5. 外国旅游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法国在重视发展文化旅游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举措,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更应把我国独有的文化融入到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我国的特色文化旅游。根据我国自身情况,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应采取如下几点措施。

5.1在整合中发展旅游文化特色

任何一种文化旅游的形态,其整合力越强,其特色越加显明,其文化个性越加突出。有了自己的个性,有了自己新的美学价值,文化旅游特色才能产生轰动效应,才可能转化为更好的经济效益。文化旅游特色的发展对旅游市场占有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旅游市场化又带来了文化旅游整合的机遇, 促进文化旅游特色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无疑要求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之时,预先就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文化旅游特色观念,然后在旅游市场的建设中进行文化旅游的整合。

5.2提高政府对文化旅游业的重视

首先,我国应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在对文化旅游区进行开发时重视旅游资源开发生态化,并不断提高公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实现全民参与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其次,我国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规划交通路线,积极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交通服务质量,推进交通运营的现代化,优化交通与旅游间的互动,旅游和交通需要协调发展,彼此兼顾。

5.3加大文化旅游促销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针对不同国家的游客心理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方式,通过信息化营销手段和旅游电子商务,在网上进行预定机票、车票、酒店房间,以及旅行路线、景点介绍等服务,以提高旅游服务的效率,使客源市场不断放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西部省市特色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旅游的范围,既能分解旅游密集区的客流,又可推出新的特色旅游,吸引更多客源。

5.4严格旅游行业的管理,建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我国应制定产业政策,建立监管机制,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安全,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向其他文化旅游发展迅速的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文化旅游机构的竞争力,强化行业组织及行业协会的力量,创建旅游服务办公室以加强旅行社对旅游服务过程的质量管理。

结语:

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是世界旅游强国发展旅游业的共同经验,也是当前研究讨论较多的热点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也是以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强国,大力扶植新型支柱产业为战略目标。随着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浪潮,我国文化旅游業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项目支持: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冲突与共生的博弈分析 校UIT(编号:xj2012027)

全球化文化旅游产业冲突共生问题的博弈分析 省UIT (编号:2012233)

循环经济视角下山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要素研究 省UIT(编号:2012234)

参考文献:

[1] 《世界遗产名录》 2011

[2] 张春香;刘志学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分析[期刊论文]-管理世2007(05)

[3] 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蒲红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 1985

[4] 朱桃杏;陆林近10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5(06)

[5] Resigned Y Tourist-Host Contact as Part of Cultural Tourism 1994(summer)

作者简介:田正南(1992-),女,河北邢台人,学生。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经管学院)

作者:田正南 侯晨玮 汪丽 岳晋阳 阮伊多 李静

文化旅游电子商务论文 篇3:

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摘 要:辽宁省作为全国温泉资源大省之一,温泉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展温泉文化旅游的现实基础。然而,尽管温泉文化旅游在辽宁省旅游整体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其发展并不成熟,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做大做强。只有正确认识、合理配置、科学开发温泉文化资源,促进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发展,推动辽宁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才能保障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温泉资源;开发

辽宁省作为全国温泉资源大省之一,温泉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展温泉文化旅游的现实基础。积极开发温泉文化旅游不仅是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辽宁省建设旅游大省的需要,更是对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需要。然而,尽管温泉文化旅游在辽宁省旅游整体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其发展并不成熟,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做大做强。正确认识、合理配置、科学开发温泉资源,促进温泉文化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是目前辽宁省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分析

(一)有力的政策扶持

辽东省是我国北方温泉相对集中的地区,近年来,辽宁省政府对温泉地温泉文化旅游项目在立项、招商引资、政府支持、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均提供积极支持,建设温泉文化旅游大省成为辽宁省实现旅游强省目标的重要支撑。

2010年5月7日,辽宁省政府在营口鲅鱼圈召开了全省温泉旅游现场会,陈政高省长提出了建设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目标,宣布了全省温泉旅游工程正式启动。2011年1月13日,省政府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温泉旅游的意见》(辽政发[2011]2号),进一步明确了全省温泉旅游发展的目标和推进措施,为温泉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起上下联动、互相沟通的组织保障体系:省旅游局成立了领导小组,沈阳、大连、鞍山、本溪、丹东、营口、辽阳、盘锦等市也相继成立了主管领导牵头的温泉领导机构,把温泉旅游开发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便利的交通条件

辽宁省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铁路、四通八达的公路、通达世界的沿海港口和航空港口等多种运输网。全省交通以铁路为主,以省会沈阳为交通枢纽,且放射性状向东西南北延伸,是沟通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及关内的纽带和桥梁。交通是连接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通道,其发展程度决定了温泉地的通达条件与可进入性。辽宁省交通四通八达,公路网、铁路网及温泉地内部便捷的交通线路,为温泉地的可进入性提供了保障,为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

(三)优质的温泉资源

优质的温泉资源是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辽宁省温泉资源遍布全省14个城市,已探明储量并具备开发的大约110处。这些温泉各具特色,无论从数量、水温、流量还是水质来看,都属上乘的优质温泉资,形成了辽宁省百里不同泉的风格。例如,鞍山汤岗子、丹东五龙背、辽阳汤河和营口熊岳并称“辽宁四大温泉”。这四大温泉自然风光优美,且周边有良好的旅游服务设施,建有理疗医院或温泉度假村,服务系统完善。

二、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环保意识,温泉资源保护工作不到位

温泉旅游属于资源依赖性较强的旅游类型,温泉资源破坏和衰竭将对温泉旅游产生毁灭性影响。目前,我国除了现行的《矿产资源保护法》以外,还未有专门的温泉立法及行业规定。尽管辽宁省的安波、熊岳、珏龙背温泉地也实行了温泉水的统一管理制度,但毕竟法规建没上尚没有形成体系,存在很多漏洞。

从辽宁省已开发的温泉资源来看,对资源脆弱性的认识明显不够,众多开发商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旅游开发中往往忽视环境保护,温泉资源利用的规范化措施不完善、科学化程度低等问题较为突出。例如,有些温泉旅游区没有合理配置足够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将洗浴后的脏水直接排入河道或农田;有些温泉旅游区为片面迎合温泉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重开发、轻保护,导致旺季资源过量开采等情况,极大地破坏了周边环境和资源本身,给温泉资源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对辽宁省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开发起点偏低,温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辽宁省的温泉旅游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县城或是乡镇之内,由于对目前温泉文化旅游的特点与潜力认识不足,其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发展还远跟不上城市的中低等消费水平,温泉文化旅游区的建设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辽宁省境内的温泉文化旅游地有几十个,但各自为阵,自发进行,缺乏高水平的统一整体规划和设计。虽然开发出的宾馆众多,但功能单一、优化组合不力、洗浴方式雷同单调,还停留在注重温泉的“疗效”方面,SPA、健身房、酒吧、餐厅、景观步道等户外设施增值项目开发不够。甚至部分温泉区连宾馆都不设置,出现了旅游者在温泉区泡温泉、到别的地方游玩、住宿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温泉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

(三)开发模式单一,温泉文化旅游产品雷同

现阶段,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单一化,多是模仿日韩的模式,在主要的活动内容中基本上都是“温泉+滑雪”或“温泉+农家乐”等模式,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起具有当地特色、反映当地传统的创新型模式。温泉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大多雷同,局限于疗养、洗浴等功能,很少开发休闲、健身、会议、观光、科普等综合型项目,未能很好地整合温泉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各地温泉旅游地建设相同定位、相互模仿,缺乏个性化和地域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四)宣传营销力度不足,温泉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

辽宁省除了冰雪旅游外,旅游的旺季一般集中在5—10月,进人11月、12月之后基本处于淡季,而完全可以活跃冬季旅游市场的温泉文化旅游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温泉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不到位,缺乏鲜明而具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在网络、电视高度发达的今天,宣传营销对一个区域的旅游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打好宣传营销这张牌,才能使旅游地迅速融入市场、并占领市场。目前,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还不是很到位,各温泉旅游地很少利用媒体来宣传自己,或是宣传营销只在某一时期,而没有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就造成了人们对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认知度的不足,成为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

(五)专业人才匮乏,温泉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低下

温泉文化旅游是集养生、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与传统酒店的接待、景点观光相比,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目前,在辽宁省众多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中,温泉文化旅游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并不多,温泉文化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主要靠民间企业进行独自培养。由于辽宁省温泉地所处地区多是较偏僻的农村小镇,城市青年进人温泉度假区的酒店及餐饮业相对较少,温泉文化旅游服务人员多为当地居民,其个人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服务行业的学习和训练,为客人提供的仅仅是功能服务,在人性化服务方面较欠缺,甚至有些服务人员对技能的掌握还不十分全面,造成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低的局面。

三、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温泉资源保护工作

其一,制定相关法规制度,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引导温泉资源的有效开发。由温泉地资源管理条例建设入手,尽快颁布辽宁省温泉资源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通过广泛的实践,促进作为“公倍数”的温泉法的出台。

其二,加强对温泉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引导温泉资源科学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必须综合考虑开发的合理性,进行可行性论证,要以不破坏资源本身和周围的环境为前提,制定好保护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遵循有限开发的理念,科学勘探温泉资源,实现资源允许开采量与实际开采量的相对均衡状态。

其三,加大资源保护宣传,加强资源保护意识,引导游客参与温泉地保护。要建立有效的机制让游客参与温泉资源保护,通过经济手段来保证游客能够参与保护,将温泉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自身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温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水平

现阶段,辽宁省的经济活动程度以大连为先导,以沈阳市等中部城市群为依托,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为温泉地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辽宁省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各地温泉旅游项目的立项、招商引资、政府支持、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积极支持,变资源为资本,吸引投资商来实地考察,投资辽宁的温泉旅游业。

只有拥有一定的资本,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改变原来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改善温泉场所各种硬件没施,提高温泉文化旅游档次,从而满足不同消费水平的旅游者,为旅游者创造舒适、轻松的氛围。

(三)创新开发模式,丰富温泉文化旅游产品类型

辽宁省温泉资源分布广阔,各地水质条件和资源特征各不相同,完全可以在开发模式上大胆创新,将辽宁省各地的温泉资源与当地特色旅游组合推出,形成温泉+生态旅游项目、温泉+农家乐项目、温泉+观光项目、温泉+民俗体验项目、温泉+冬季滑雪项目、温泉+养生项目、温泉+运动休闲项目等“1+1模式”。例如,本溪市在发展以水洞温泉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辽宁省山水旅游休闲基地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太子河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做足水文章。同时,将在现有的地质文化基础上,将满族文化、养生文化、宗教文化融入到水洞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中来。

在具体设计温泉文化旅游产品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收入结构、知识结构、地区的消费水平设计出不同消费时段、不同消费档次、不同消费内容的系列产品,并根据客人的喜好对产品进行整合、打包,体现个性化消费理念。

(四)强化宣传营销,提高温泉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

1.塑造温泉文化旅游地形象,开展品牌宣传营销

为保持和扩大温泉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加旅游受众,建议将辽宁省优质的温泉资源整合起来,树立整体形象与产品主题,挖掘温泉历史内涵,突出产品品牌吸引力,加强对外促销的力度。

2.建立温泉文化旅游地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网上宣传营销

一方面,充分利用各温泉酒店和度假村已有的电子信息平台,将全省所有温泉文化旅游信息集中发布,尽可能地让网上的潜在客户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著名旅游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的合作,全天候滚动式宣传温泉,不断增加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此外,还要利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平台,建立起完善的旅游咨询服务系统。

3.开展温泉文化旅游节事活动,开展事件宣传营销

结合各温泉地的人文、地理、文化资源条件,积极举办各种节事活动,借势聚力,提升辽宁温泉文化旅游自身的知名度。如可利用辽宁清文化的积淀开展清温泉文化节活动,在节日中可以把泡温泉与欣赏清歌舞、品味清史文化结合起来,也可举办与温泉有关的书画、诗词展览活动等等。

(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温泉文化旅游服务质量

1.加强温泉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

要以“温”字为基础大做文章,利用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外派培训等多种渠道和途径不断提高提高温泉度假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确保温泉文化旅游服务人员的每项工作都能让旅游者感到“温馨、温暖、温情”。

2.加大高校或旅游培训机构对温泉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辽宁省培养旅游人才的相关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应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增设温泉文化旅游专业或方向,加大温泉文化旅游专业性人才培养力度,为市场输送高素质、强技能的毕业生,以提升整个温泉文化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温泉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同时,温泉文化旅游企业也可以加强与辽宁省内高等院校或旅游职业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委托培养、培训人才,使温泉文化旅游服务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法义滨.辽宁温泉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2] 黄芙蓉.我国温泉旅游文化的建设[J].中国市场,2011,(9).

[3] 朱玉华.温泉旅游发展趋势及对策浅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责任编辑 高惠琦]

作者:邱瑛

上一篇:行政公正制度保障论文下一篇:师专教学管理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