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性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人数不足、结构不合理、教科研水平亟待提高、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职业认同感偏低等。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夯实自我理论素养,加强自身政治建设,尤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加大保障机制投入,严格执行标准,配齐建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性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性分析论文 篇1:

新时代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 要】本文论述新时代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认为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内涵,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机制制度创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育、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双师型”团队建设、改善教师发展服务工作等措施,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新时代  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党、国家和人民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是职业院校重要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英国学徒制等国外先进模式,不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形势下“双师型”队伍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系列文件,为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高素質“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党的十九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发布的首个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意见》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和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保障《意见》各项举措的落实等方面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指出了工作的目标、重点和实施的路径。这是党和国家高起点谋划和推动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思路、方法和着力点,为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意见》释放新时代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强烈信号,对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内容和保障,教师的地位、待遇、培养等指明了方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不例外,不但总体上有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全面的要求,也专门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举措,热切回应了实践需求和社会期待,凸显了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二、正确理解新时代对“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意见》提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确保方向、强化保障、突出师德、深化改革、分类施策”,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等五部委《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把“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加师德教育实效性”作为第一目标任务,把“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作为第一措施。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必须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加师德教育实效性。要通过选强配优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党员学习教育等来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等,引导教师坚持“四个自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好教师。

三、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20多年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基本实现了从转型、提量到提质的过程,基本满足了职业教育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对教师数量的日益增加的需要,满足了社会转型、工业企业技术升级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质量提高的需要。但新形势下,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仍普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引进、交流、退出机制还不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对“双师型”的概念和内涵仍缺少统一认识,对“双师型”认定缺少统一的标准,“双师型”素质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中缺少高层次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承接重大实践项目的实力;兼职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等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职业院校对“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机制和制度不够健全,措施和标准不够完善和明确,职业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实还不够到位;“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思路仍不够清晰,缺乏对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和教师发展需求的深入研究,管理和服务机制不够健全,教师培养、培训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设计;人才引进的途径和渠道不够畅通,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制度不健全,行业企业对兼职教师的支持不够;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制度不完善,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不能较好地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

这些突出问题依然严重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亟待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得到改善。

四、准确把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新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概念用语,从1990年首次出现“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到现在,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在学术界和政策文本中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分别有“双职称”“双能力”“双素质”“双证书”等说法,在实际操作层面,个体与团队、评估与认定、项目与项目等之间都存在不同的标准和定义,在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和实际操作中,对“双师型”的对象范围、内涵确定、比例和标准设定上在不断发展变化。随着我国产业转移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提高,近年来不同地区的教育主管理部门相继推出如何认定教师具有“双师型”教师的文件,如吉林、江西、广西等已试点对职业院校教师是否具有“双师”素质进行认定,“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已呈现对象扩大化、内涵深入化、名称使用多样化、制度建设规范化发展。各地的认定标准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突出了教师师德师风。认定标准从教师师德师风、专业教学能力、专业操作和技术服务能力三个方面提出综合性的基本要求,特别突出了对师德师风的要求,强化了作为教师应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教育之初心。同时,把教师具有专业操作和技术服务能力作为认定“双师型”的重要条件,强化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导向性。

二是“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得到了拓展。“双师型”的概念从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进一步拓展到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对“双师”素质的“双师”和“双证”拓展到多种不同职业实践能力。如一些“双师”认定条件中既设置了必备条件,还设置有较多的拓展条件、破格条件。在实践能力条件上主要考核是否具有较强的项目研究、设计、发明创造、制作生产、技术服务、技能操作或其他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而不是仅仅考核是否具有非教师系列职称或技能证书。同时,对于不具备规定的教师职称条件,或不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条件的,也设置了可以破格的条件。

三是认可“双师型”教师之间存在水平高低的差异。认定标准根据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设置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不同等级的认定指标,而不是一个等级,对具有不同教师经历、教师职称,不同企业经历、不同科研项目水平、不同的职业技能资格、不同的职业技能竞赛获奖等级等认定到不同的等级。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切合实际,也能更好地发挥认定的激励作用,学校也可对不同等级的“双师型”教师提供不同的待遇,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务。

四是强调了队伍建设的“双师”结构。认定标准把校外兼職教师纳入认定对象,而且要求与校内专任教师不同,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认定,不再只以教师资格证为条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实际,为更多的兼职教师参与认定创造了条件,鼓励了更多的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入兼职教师队伍。认定标准更加认同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即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构成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策文件要求,结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来源、培训培养体系、教师典型工作任务、教师职业发展等实际,就当前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应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于教师个体,是指教师具有双重素质和能力,即教师既具有常规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还应具有工程师、技术专家或技师、技能大师般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能在课堂上讲好课,传授知识,又能亲自动手完成实践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维修等,能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二是对于教师团队,“双师”是指教师团队中,既有学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学校的专任教师既能讲理论,也能带实践,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除有娴熟的操作能力外,同样具有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和技能的素质和能力。

五、新时代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意见》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很多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为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参考,职业院校自身应着重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加快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机制制度创新。一是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师德师风标准、规范、制度,建立师德师风评价考核建档制度,建立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和“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规范教师行为。二是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基地共建、人才互聘、资源共享、课题共研、学生共育等系列制度,切实保障校企合作共赢。三是健全学校教师引进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引进、培养培训、考核、评价、激励等管理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做好“双师型”教师认定和激励,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四是落实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招聘制度,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教师人事管理改革,完善教师职称自主评聘制度,大力引进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建立师德师风标准。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的总体要求,各职业院校应参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学校本身的文化和精神,制定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教师师德师风标准,并以此要求全体教师按标准履行教师职责。二是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制度。职业院校应加快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等,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细则,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存入个人师德档案。建立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制度、师德申诉机制,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和“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制。三是开展一系列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包括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举办师德论坛、组织新教师入职宣誓、学习培训、演讲征文比赛、思政教育创新案例评比、师德工作创新案例评比等,以活动营造氛围,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三)加强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育。一是大力引进人才。从高校毕业生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中引进高端人才,或是通过设立“特设岗位”,聘请客座教授、首席专家、建立专家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形式,柔性引进高水平专家、技能大师和科研团队。二是完善人才分类管理办法。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实行不同的工作制度、薪酬福利待遇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等,建立高端人才定向定期联系制度,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助搭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从服务、待遇、建设资金、工作环境条件建设等多方面保障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出成果。三是搭建平台培育领军人才。依托国家及各级政府人才项目、学校优秀人才工作室建设项目等培育领军人才,对领军人物培育实行项目管理制,根据每个培育对象的特点建立培育项目,制定培育目标计划和管理办法,每个项目由专人负责,定期跟进,并协助做好相关协调工作,从学习发展、待遇、研究经费、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与知名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推进在知名企业建立“双师”教师培训基地,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参加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组织开展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组织专业教师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拜师结对,与知名企业或认证机构联合开展教师职业能力认证。

(五)强化“双师型”团队建设。一是建立兼职教师特聘岗位制度。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企业高水平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开发针对兼职教师的教育培训项目,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参与教改科研活动、申报教学研究项目、申报教学改革成果。二是完善专兼教师互补互助互促机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完善专兼教师合作授课机制,根据课程内容要求,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共同承担同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鼓励专兼职教师合作开展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组织专兼职教师结对学习,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及工作经验、教学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聘用有效对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六)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提升。一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培训。通过专题培训研讨、教学观摩、工作坊等形式,帮助教师进一步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本质、并将教学理念其实落实到教学行为中,真正使学生受益。二是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培训。进一步推广专家引领下的翻转课堂工作坊研修,移动学习等线上+线下混合式信息化教学培训,帮助教师切实掌握信息环境下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的策略和方法。三是开展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根据教师教学工作需要开展微课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通过在线课程平台使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师生互动等专题培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七)改善教师发展服务工作。一是建立教师成长发展机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能力特长选择专业技术、技能、管理等发展方向,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各发展通道阶段标准并开展发展诊断,发展标准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服务、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素质标准和业绩标准,对教师成长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同时,畅通各类人才的晋升渠道,打破按职称和级别定收入标准办法,给教师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二是系统设计教师学习培训体系。根据教师发展阶段主要任务设计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专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等学习培训项目,学习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师德师风、学校文化、教学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國际化、身心健康等方面,促进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引领教师发展。

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走向产教融合,落实专业规划、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从实施“双元制”“学徒制”人才培养,到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和学生学徒“双身份”,关键也在于“双师型”教师。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意见》的重要性,建构一整套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制度体系,打通职教、高教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工程师转换或兼顾的一些制度障碍,不断探索形成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新方法,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管理,以及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立发挥作用,从而为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范例。

作者:唐冬雷 唐诗

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性分析论文 篇2: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摘  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人数不足、结构不合理、教科研水平亟待提高、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职业认同感偏低等。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夯实自我理论素养,加强自身政治建设,尤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加大保障机制投入,严格执行标准,配齐建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习近平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性,认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二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放发展到精细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高校思政课评估、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后,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新时代发展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学生诉求和社会需求之间依旧存在着不适应性。

一、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05”方案以来,思政课建设经历了从出台全国统一建设标准,到各省评估、调研,加强自身建设等一系列飞跃式发展;思政课教师地位不断提高,其所属部门,从原来的基础部、社科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甚至有条件的高校逐步成立马克思主义主义学院。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教育部于2018年决定实施专项工作,提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2]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截至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2631所,其中民办高校一共有749所,占比28.13%,在校生649.60万人,占全国比例22.95%”[3]因此,承担了全国22.95%的大学生思政课,占全国高校28.13%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发展快速,规模日益壮大,但质量参差不齐。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其受众群体,尤其是与民办高校学生的特殊性不相适应。民办高校学生和公办本科学生相比, 理论素养较弱,自信心不足,接受抽象理论知识相对困难,自我约束能力有待加强。相对于公立本科学校,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讲好思政课,让学生愿意接受思政课所学内容,做到真懂真信,这既是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职责,也为其进一步搞好工作提出了更高期望。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民办高校要想取得长远发展,需要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底子薄、基础差, 学科建设水平比较低,目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仅停留于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的原始阶段。以H学院为例,思政课教师队伍虽能满足正常教学运转需要,但其建设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数量不足

从数量上看,很多民办高校教师总量无法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1:350配备专任教师”[4]的要求。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既难招进来、又留不住优秀人才的尴尬处境。以H学院为例,在校生13000余人,专任教师应达37人,实际上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仅11人,其他为党办、院办、辅导员、书记等行政人员兼课。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H学院思政课发展,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大量行政人员兼课,不利于学院队伍建设和思政课教师管理,不利于提高思政课课程建设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人数不够,只能合班上课,学生人数过多不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也不利于教学管理。

(二)结构欠合理

从队伍结构来看,部分民办高校教師年龄、职称、学历等分布不平衡,青年教师职称和学历水平普遍偏低,且晋升难度较大。以H学院为例,11位专任教师中4人是退休返聘教授或副教授;30-50岁这个年龄段长期没有高级职称,4人为讲师,办学近二十年来只有1人在职期间被评为副教授,2人为30岁以下硕士研究生。从年龄结构来看,民办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其余均是退休返聘教师;从职称结构来看,H学院思政课教师多是讲师或助教,高级职称的均为退休返聘教师。这样“两头大,中间小”年龄职称结构,不利于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阶梯人才结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从学历结构来看,以硕士研究生为主,无博士学位教师。以上问题在民办高校中较为普遍。

(三)素质水平偏低

从教师队伍素质水平来看,由于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民办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普遍较低。以H学院为例,其青年思政课教师每年标准工作量为:620教学工作量(即每周实际上课14-16节)+310行政工作量(即3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每学期2-3天的学生宿舍值班)。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量要求总体上高于公办高校,工作多、压力大。且教师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养育子女、照顾老人,用于科研的时间精力更加不足。事实上,由于教师们大多数时间都忙于上课,同科组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等教学科研的时间都很难保证,科研能力提升更无从谈起。

此外,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专业不对口等问题,要想成长为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教”的思政课教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夯实自身理论素养,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高职称退休返聘教师虽大多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但囿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制度束缚及年龄偏大等因素,难以承担起带动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大踏步发展的重任。

(四)师德师风有待提高

从师德师风角度来看,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职业认同感偏低。经济收入长期得不到保障所引发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职业信念。习近平强调,“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5]。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作为思政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同样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任务,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榜样示范作用,若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模糊,自己不能真懂真信真实践,就很难让学生真懂真信、入脑入心。

三、“配齐建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对策

以H学院为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丛生,原因如下:一是盈利性民办高校过渡追求经济效益,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节省开支、精简人员、控制人力成本是其主要方法;二是民办高校薪酬福利普遍低于公立高校,待遇较低,工作量大,无法吸引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也必然留不住优秀人才,导致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是第一资源,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是思政课教学改革,核心都是人的问题。新时代加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努力,共同投入建设。

(一)加大投入,专款专用,为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专项经费支持,对思政课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等要有明确规定;对课程设置名称、学分课时安排、教材编写使用、人员比例、经费投入、授课班级等要有明确标准。加大投入,是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第一,加大投入,可以解决民办高校留不住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尴尬处境。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和保障都与公办院校存在巨大差异,适当增加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薪酬待遇可有效解决民办高校人才资源流失现状。

第二,加大投入,可以优化队伍结构。通过改善待遇等措施引进或培养高职称、高学历优秀思政课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

第三,加大投入,适当减轻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量,减轻教学工作量,青年教师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提高学历和职称。

(二)制定并严格执行针对性标准,为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和内涵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比公立高校,民辦高校有其特殊性,要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标准。“05”方案以来,国家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尤其是从机构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硬性指标。近年来,各项针对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评估检查,一方面让思政课教师感受到了来自上层力量的支持和重视,这有利于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贯彻实施,以评促建。根据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制定“踮起脚尖能够达到”的标准,以及制定实施细则,逐步达到理想状态;另一方面,标准要得到严格执行。民办高校的董事会在学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民办高校党委要保证“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等相关文件精神在民办高校决策中落实,需要保证党委在民办高校中的作用,特别是涉及到财力支持时更是如此。

(三)开展教师培训,为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内涵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6],思政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更需要先受教育。相对而言,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缺乏骨干教师,需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7],所以,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很难讲好思政课。由于各方面原因,民办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信仰缺失、职业认同度低等问题,这不利于发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要增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担当感和获得感,除了需要提高待遇,提升发展空间外,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学习培训。

第二,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学生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看清社会热点事件的本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要把学生的目光从手机上吸引到课堂上,提高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思政课具有理论性强、多样化、现实性等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多元化信息传播途径的发展,使教学难度加大,这也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思政课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理解程度和信仰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品质和教学效果。作为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真懂才能真信,只有真信才能言传和身教。真懂的前提就是学习。作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知识能力和水平, 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通过互联网等多途径加强自身理论建设。

第三,加强教科研培训学习。教学科研相辅相成,没有教研很难上好课,没有科研就很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方面,要发挥民办高校退休返聘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教研科研活动中;另一方面,尽可能解决参加培训和研修活动经费少、经费难的问题,为加强教学科研的培训提供更多机会。

第四,加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要面对诸多挑战, 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从而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7]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EB/OL].(2019-05-06)[2019-11-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5/t20190505_380642.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年教育事业发展有关情况[EB/OL].(2019-02-26)[2019-11-2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340/mtbd/201902/t20190227_371502.html.

[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2015-09-16)[2019-11-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

[5][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作者:汪淑娟 殷石龙

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性分析论文 篇3:

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要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环节。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工作会议精神,应进一步提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入手,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支撑教育教学;下决心设置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者、研究者和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各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党的领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在思想理论素质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密切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总结以往教育教学的经验,又结合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效果有了一定改善,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些高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成立,开始了一种新的尝试。

但是,在我们充分肯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承认,高校这支队伍目前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种不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适应,二是不平衡,三是不到位。所谓“不适应”,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方案,全面使用中央审定的新教材的新情况下,这种不适应就更加凸显出来。所谓“不平衡”,是说各个学校之间、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发展情况还不平衡,甚至很不平衡,教师队伍的状况参差不齐,尤其是在一些高校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所谓“不到位”,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一些高校中还被忽略,一些高校的领导程度不同地存在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以至于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都不健全。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影响教学效果的瓶颈。

2008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李长春同志亲切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明确要求。刘延东同志在题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讲话中,深刻论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根本目标、总体要求、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会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要从选配好教师、培养好教师、完善好激励机制、建设好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等几个方面加强工作。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进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认真学习并坚决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的精神,必须把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重视。

其实,这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要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有好的教材,可有了好的教材,为什么教学效果还不一样呢?这里更关键的、更基础的、更重要的在于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政策性、理论性很强,而要使大学生对这样的课程爱听、能懂、有启发,还需要教师的讲授有艺术的水准,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理论与实际联系,教学内容要鲜活,教学方法要得当,教学手段要新颖,等等。只有做到了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实现教学内容进学生头脑的目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从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宏观指导等方面开展工作,而在这所有工作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决定性因素,是重中之重。认真抓好这项工作,既是着眼长远建设的战略任务,又是目前工作需要突破的重点。

这次中宣部教育部、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学科研组织建设为平台,以选聘配备为基础,以培养培训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实现教学状况明显好转为目标,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是一个很清晰的思路,我们应该认真贯彻落实这个思路;这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二、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

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日常的中心工作。这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如何才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使这种课程受到学生的重视和欢迎呢?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得有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弱点。解决这个问题,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力争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去支撑教学,这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需要突破的重要一环。

为什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开展科研?这里除了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所必须具有的研究品位之外,还有几个特殊的原因:

一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有科研。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本身就是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长久的和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指导作用又必须同当时当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和展现出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也会有新的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随着形势的变化也会有新的发掘。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而这种新进展又有着丰富的新内容和新的表述形式。所有这些,都需要不断地提出研究的任务并开展研究,否则我们就跟不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就反映不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同其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比较中要求有科研。在这里,首先遇到的是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为此,除了有一些是新的理论观点外,对于原先学生已经知道的那些理论观点再来教授,一定不能简单重复,而必须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研究的意蕴。我们要在大学生中提倡研究型的学习,首先教师得有研究,否则教师就不能对学生的研究发挥应该发挥的指导作用。其次,还必须注意党团组织活动和大众传媒也进行了很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工作,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宣传,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有研究的层面那就只能形成一种与之简单竞争的局面,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党团组织活动那样的纪律要求,也没有大众传媒所特有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在于把道理讲透,以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再次,还要注意高校其他专业课程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也具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一般地说,其他专业课程中都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对于大学生具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加强研究,讲授中没有多少科研含量,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寓于学术性之中,其结果可能不仅仅使自己的形象受损害,还可能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受影响。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需要研究各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这是必须下气力搞懂弄通的。如果教师对理论都认识肤浅甚至错误,那怎么去要求学生有正确和深刻的认识呢?其次是需要研究与这些理论相关联的实际以及还没有进入理论研究视野的实际。人们对理论问题的很多不理解往往并非是理论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实际与理论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实际与理论的反差。实际是一个十分广泛的领域,古今中外都在其内。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教师了解并使自己具有研究的层面。当然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国际国内形势。在这里,还必须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搞好教学必须研究教学对象,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服务。我们常常会觉得,如今的大学生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但是我们也从很多实例懂得,如今的大学生,不论是“80后”也好,“90后”也好,尽管他们存在思想认识上的种种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但不存在同马克思主义天然的隔阂。他们存在的问题是青年人成长中的问题,用不着大惊小怪。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怎么为学生服好务,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教师对所教课程的科研成果去说服学生、打动学生、启发学生。这样的教师,就是对学生有帮助的教师,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要想达到高水平,必须把科研搞上去。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着一条单纯教书匠的路子,很辛苦,也有贡献,但教学效果不理想,以至于自己在学生中和社会上的形象不高大。在历史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重新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形象,对其科研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其中包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作为重要选题,列入国家和地方教育教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单列,单独评审,单独检查,力求不断推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有信心,经过艰苦努力走出一条科研与教学并重的路子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学贯中西、功底深厚,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师德修养好、富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年龄结构合理、教学领军人物不断涌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三、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核心问题。

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我国在2005年底正式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前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二级学科。现在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6个二级学科设立博士点103个、硕士点453个,其中少量在社会科学院和党校系统,绝大多数在高校。这是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举措,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成果。如果说,这些学科的设置只是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要求,那肯定是片面的,因为这个学科在更大的领域中承担着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进程的任务,承担着不断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人才的任务。但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的确是这个学科设立和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和首要的任务。

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是最具有整合力和影响力的工作,是各项工作中起龙头作用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只有抓好学科建设,高校教师才有科研的平台和学术的家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和建设,就是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自己的学科阵地,同时也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来,从而为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奠定人才基础。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还远远不够,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没有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作为学科建设

的首要任务来对待,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没有真正解决学科归属问题,还游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之外,这个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意图和要求,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进入学科建设的前沿阵地,尽快找到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位置,明确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任务,力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科地位,增强他们的学科归属感和成就感。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教育教学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支撑教育教学,这是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面起码应该达到二级学科的范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应该具有一级学科的领域。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要再以某一门课程论教学,而应该以某一学科论课程。已经具有的学科点应该明确学科规范,凝炼研究方向,扎实推进工作;对于那些正在申报新的学科点的高校,更要注意学科要求,注意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即使是目前尚没有设立学科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能游离于学科建设之外,也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学科建设中来,密切关注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自觉用学科建设的成果来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学科建设这个问题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有全员意识,学科建设、人人有责。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有希望获得双丰收,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就从单纯教书匠的角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的形象。

四、理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

中宣部、教育部这次工作会议做出了一项明确的规定:各高等学校应该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这是认真分析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的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来的,这个规定对于搭建高质量学科平台,凝聚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很不统一,大体分三种情况:第一种,设置有独立的二级机构,集中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第二种,虽然设置有相对独立的机构,但只是学校某一个学院管理下的三级甚至四级机构,这种情况目前还比较普遍;第三种,没有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散在不同的专业院系,很多教师是作为第二职业来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比较混乱,名称也五花八门。特别是,一些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高校,将这个学科设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之外,使得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分割开来,而且使得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关系不直接的教师当上了这个学科的研究生导师,从一开始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起着一种瓦解作用。这种情况很不利于中央有关精神的贯彻落实,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统筹规划,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领导和管理。

实践证明,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要完成统一规定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为了完成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以及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没有一个独立的教学科研组织机构是不行的。从实际情况看,组织机构不落实,教师分散在不同的单位,一定程度上弱化和边缘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也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1992年以来,北京大学等40余所高校陆续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新尝试。这些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于在我国高校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凝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集中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这次中宣部、教育部工作会议精神,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的名称可以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不管是叫这个名称也好,还是叫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好,需要明确把握这一组织机构的定位和职责,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教学组织机构,而是教育教学与学科建设融为一体的单位,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单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这个机构要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其主要任务是开好全校公共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时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而再也不能是“两张皮”。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在主管全校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担负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必须设在这一组织机构之中;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骨干必须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必须同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

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此项规定已经很明确。可以预见,随着此项工作的落实到位,而且获得在政策上的更多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会出现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大好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建设必将开创新的局面。

作者:陈占安

上一篇:机动车经销行业税务管理论文下一篇:科研创新能力与青年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