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师德魂分析论文

2022-04-19

教师的师德魂分析论文 篇1:

《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社会的高速发展进程当中,高等院校开始面临着越发复杂的育人形势。单纯地以专业育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地培育出德才兼备、素养出众的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本文就《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就《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探索中的问题予以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化实施路径。面对当前课程认知、资源开发等方面所出现的问题,高校《财务分析》教师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以卓越的政治责任感实现方法的创新和路径的优化,扎实推进《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合;财务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当中旗帜鲜明低指出: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最终做到各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共行[1]。各高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就课程与思政的融合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课程教育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财务分析》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着很高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专业学子们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的建设力量,处在企事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因此,《财务分析》课程的思政理应走到前列。就《财务分析》课程思政的探索当中,虽在理论探索、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践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实施效果上看还存在着一些显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就实践中的问题展开全面的分析,以路径的优化更好地推动《财务分析》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1《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针对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实际而生发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它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嵌入到高校各门类的课程教育当中,进而构建起一个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教育闭环,引导大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实现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涵养和塑造[2]。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要能够充分地挖掘专业教育当中的思政因子,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在提升课程内涵的同时,提高课程育人质量。财务工作在专业性和职业性层面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在2018年,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曾发文《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要以培养和践行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为根基,完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当中需从二元层面出发,即要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展开规范的专业技能教育,又需要对其展开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等方面的职业教育。就前期的实践来看,《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无论是对于思政育人,还是对于专业建设都具有者很高的推动意义。《财务分析》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当中的融入点较多且能够覆盖专业学习和岗位实践的全过程,经历了课程思政教学教育的学习,在工作当中表现出了更高的专业性,同时较好的展现了新一代会计人诚实守信、严谨踏实的风尚,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

2《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探索中的问题

2.1岗位教师课程思政认知不足

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课程思政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专业教师在教育中的出发点、发力点和落脚点。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了《财务分析》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对于专业教师而言然要能够担负起育人和育德的双重重任,充分地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实现对专业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的激发,并在实施专业教学的同时,完成对学子潜移默化的教育。但就前期的实践当中可以发现,《财务分析》的课程思政教学当中,专业教师仍未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脱离出来,对于课程思政的融入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方式,而不是融合式的方式,导致实践当中出现了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的两层皮。在这样的教学架构之下,思政教育的内容太过突显,导致学生对于思政版块的学习未免有心生抵触[3]。

2.2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相对滞后

优秀的职业素养是人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关键,这其中的素养既包括了专业素养,也内涵着对于思想政治的隐性要求。《财务分析》的人才教育当中,要从课程的维度加以丰富,从单一技能性学科建设向多元综合性学科建设迈进。资源是课程教育的重要支撑。这一资源在课程思政的显性要求之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财务分析》的课程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课程体系,也需要基于课程思政的发展要求实现对课程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就现实情况来讲,后者具有者明显的短板[4]。一方面,《财务分析》的课程思政资源的探索未能够实现顶层设计上统筹,导致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有个人的能动性行为来达成。另一方面,对于《财务分析》的课程教师而言,他们自身在思政层面存在着显性的专业短板,这在一层程度上限制了资源开发的深度。

2.3课程思政融合成效未能显现

就理论层面而言,课程思政不是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而是要在新的基础上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当中,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需要从基于二者的相同之处,实现以思政为内核的大融合,要通过思政课程来涵养课程思政,同时又要通过课程思政实现对思政课程的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在二元体系下对于思政教育的深度推动。而就当前的实践来看,这两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一是,课程思政的教师对思政课程内涵的引入不够,导致思政课程内涵在《财务分析》的课程教学中的体现不够具体,不乏有牵强之举导致未能够收到思政教育的实效。二是,《财务分析》的课程思政的内容对于思政课程的涵养不够,其价值应用未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挥[5]。

2.4体系的互融有待进一步发展

对于課程体系的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对于理论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更应该在宏大的时空之内为专业学子搭建课程思政的实践体系才能够更好地成上述目标。当下来看,这一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其主要问题有二:一是,课程思政实践平台虽以搭建,但教师对其后期的引导多是一种松散式的态度,由学生独立在岗位实践当中品悟思政价值,课程思政未能够实现对这一过程的覆盖。二是,随着互联网+向课程层面的不断渗透,课程思政与互联网+的结合开始兴起。互联网+能够给课程思政实践带来平台、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撑。现阶段,这一融合性的实践在开展层面相对苍白。

3《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化策略

3.1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实施者。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将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达成高度。因此,持续提高《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就显得尤为低重要。《财务分析》专业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有着高度的认同,深刻学习课程思政理论,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同向同行,自觉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育好人、为国家育好人、为社会育好人、为家庭育好人。高等院校在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升中,要做教师的引路者、知心人,常态化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邀请思想政治教师开展讲座,加大课程思政的跨学科、跨学院研究,进一步提升《财务分析》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用队伍素养的提升夯实课程思政深度发展的基石。

3.2立足课程教学植入思政教育内核

在《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育的推进中,专业教育本身需要担负起“隐性思政”的教育内涵。应立足于《财务分析》课程的实际,来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地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学的内核融到了《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当中,进而有效地实现特色发展与特色教育的深度结合,专业发展与文化诉求的深度融合。个人认为,在这一实践过程当中,可以从《财务分析》课程和思政教育两个层面开始建设,既要找到《财务分析》课程教育当中思政的契合点,又要实现思政理念于《财务分析》课程教育的柔性体现,促成课程思政与《财务分析》课程教育融合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深入发展[6]。

3.3创新课程思政教學的方法与路径

《财务分析》专业教师以知识获得为基础,在严谨、细致的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的基础积累。思政课教师要以文化引入为导向,在自然、宽松的情景当中完成对学生的点醒[7]。这一教学上的互补,逐步使《财务分析》课程教学走向了一个理想化的情景。可以预见的是,在《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当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将能够更好地建立起知识与人、社会、生活的关联,对于提高育人的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必然会诱发新一轮的创新,《财务分析》课程教师和思政教师都应该清晰地意识到思政教育对于学生未来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意义,以更为宏大的视角来实现基础教育、文化教育中与思政教学层面的元素融入、内容发掘、价值迁延,这将对提高《财务分析》课程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3.4推动思政课程融合实践的深度发展

《财务分析》的课程思政探索即要保证《财务分析》的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又需要能够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教学的元素进行全面的发掘,并进行迁移模糊的实施。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要兼而有之。就当前课程思政融合实践当中所出现的浅层融合、形式化融合等问题,应从真正地从学生成才的需求出发来实现对形式、平台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持续优化,使《财务分析》的思政探索不仅有课程思政之表,更有课程思政之魂。如可展开对《财务分析》课程思政网络展现平台的自主打造,使学生在更具时代感的参与方式当中,实现对课程思政的学习和实践[8]。

3.5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的考评方案设计

在不断地推动课程思政的资源开发、平台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在课程思政的终端环节加大考核,以考评来倒逼《财务分析》课程思政的深度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财务分析》教师的考评力度,要在对《财务分析》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考核的基础上,就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展开课程思政实施专项能力的考察。同时,也要加大对课程思政的过程性考察,扩容思政课程教师的考核维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学子的考核力度,改变以往只注重书面考察、结果考察的形式,增设学生自评、互评等内容,以更为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来全面反映学生在专业技能及思想道德层面的学习成果。也需要就考核的结果加大运用的力度,以彰显考核的强度,更好地引领大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和实践。

4结束语

高校的人才培养当中,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这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国家和人民的重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在补强专业教育短板的同时,构建起一个更为宏大、科学的育人体系。这一体系的深入践行将能够助力高校真正地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发展目标。面对前期探索中所出现的认知不足、融合不够等问题,应在未来的实践进程当中通过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立足课程教学植入思政教育内核、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与路径以及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的考评方案设计等策略的实施来加以优化,以更好实现《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仲其安.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分析[J].才智,2022(03):32-35.

[2]者吉莲.TOPCARES-CDIO模式下融入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理念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02):184-186.

[3]彭贵芝.高职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化考核路径探索——以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05):79-81.

[4]翟一.高校课程思政的专业协同创建研究——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公关世界,2021(24):44-45.

[5]周移红,侯红英,张昱.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同向育人的实践探索——以《财务链管理系统》为例[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65-67.

[6]刘维华,刘丽梅,刘布天.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6):66-69.DOI:10.13787/j.cnki.43-1374/z.2021.06.017.

[7]邸砧.课程思政融入“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1,23(06):72-75.

[8]木宗香,桑智慧.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推进路径的思考[J].科教导刊,2021(32):139-142.DOI:10.16400/j.cnki.kjdk.2021.32.046.

作者:孙逢媛

教师的师德魂分析论文 篇2:

语义原词和“心”

摘要:依据NSM理论对汉语中有关“心”的字词分析发现,知晓、思虑、欲望和情感4个表示心理活动的语义原词有机地体现在具体语言形式中:

“心”、“心”部首字以及二者所参与构成的词语,它们或者表达这些语义原词的本义,或者表达这些语义原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以隐喻的形式承载着这些语义原词,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整体性和意向性特点;与“心”有关的相关字词的语义结构反映了心理活动与魂、魄、天、地、鬼、神等想象中的概念形象密不可分的特点,体现了心范畴的神秘色彩。汉语心范畴还有丰富的道德内涵。

关键词:心;心部首字;语义原词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然语义元语言(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简称NSM)认为,在人类语言中有最简单、最基本的语义原词(semantic primitives)。语义原词独立于任何语言和文化。事实上,Wierzbicka等人在跨语言研究基础上确定了包括时间、空间和心理活动等语义范畴的60个语义原词,并且明确了5条基本原则:(1)不能够被其他意义解释的最简单意义就是基本意义,复杂意义必须用基本意义解释才能够被理解;(2)基本意义在任何自然语言中都能够找到对应形式,它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个词素,也可以是固定短语;(3)具体语言形式的解释是否准确需要经过语言使用者的检验;(4)基本意义在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从一种语言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语言形式时意义不变;(5)任何人工语言的产生都以自然语言为基础,人工语言最终只有转化为自然语言才能够被理解。[1-2]

在任何语言中,除了语义原词所得以体现的词之外,还有其他语义结构和体现民族文化的语言形式。通过这些具体语言形式,可以揭示出相应的语义体系,窥视其独特的文化面貌。[3]比如,Junker围绕着知晓、思虑、情感和欲望(knowing、thinking、feeling和wanting)这4个心理活动的语义原词的研究表明,东克里(East Cree)语中有一个标识心理活动的词素“-cyi-”。通过对含有该词素的词分析发现,所有表达思虑的动词、所有表达欲望的动词、大部分表达知晓的动词和几个表达情感的动词,它们都包含有“-cyi-”词素。而且,含有“-cyi-”词素的词还反映了东克里人的独特文化:重视思考活动的整体性,关于心的范畴具有超灵魂的内涵,尤其重视尊重他人。[4]

“心”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深藏于“心”。[5]213“心”是绝大多数“心”部首字中表达心理活动含义的类化符号。[6]124笔者参照Junker对东克里语的研究范式,从心理活动角度,以“心”、“心”部首字和二者参与构成的部分词和常用搭配为对象,分析知晓、思虑、情感和欲望4个语义原词在具体语言形式上的承载性,揭示汉语思维的整体性和意向性特点以及心范畴中关于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普遍性和汉文化独特性内涵。

二、对“心”的语料分析

独体字“心”象形心脏:“心”在甲骨文中写作“”,在金文中写作“

”,在大篆中写作“”,在小篆中写作“”。因此,“心”的本义为心脏,引申为思想和情感、胸部、中央等含义。[7]87“心”在偏旁化之后,除了在少数字中作声旁充当区别符号外,主要在合体字中充当类化符号,表示心理活动或思维活动的含义。[6]124“心”和以“心”为部首的绝大多数汉字以及它们与其他汉字组合而成的许多词,构成了汉民族心理活动的丰富语义结构。为了揭示“心”的语义结构,笔者做了如下语料分析。

① 汉字有8万多个,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1988年联合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3500个汉字的覆盖率达99.5%。掌握了这些汉字就具备了基本的识字能力。

(1)从3500个常用汉字①中选出全部“心”部首字,包括简体或繁体形式下归“心”部首的字,共有119个。根据《现代汉语词典》[8]统计发现,这些字的平均含义数量为2.76。不妨把这些常用字中具有表示心理活动含义和至少承载一个语义原词的字称为相关字(占89.92%),把没有表示心理活动含义的字称为非相关字(10.08%)。虽然承载不同语义原词的相关字的数量分布并不均等(χ2=176.93,p<0.001),但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围绕知晓、思虑、情感和欲望4个语义原词形成了字族。当然,有些字如“思”“情”和“虑”等10%的相关字同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族。

(2)对《现代汉语词典》[8]和《词通》[9]中都出现的双字词统计表明,在以相关字为成分字的2375个常用词中,半数以上承载这4个语义原词中的至少一个语义原词。而且,如图1所示,虽然承载不同语义原词的双字词的数量分布并不均等(χ2=1142.72,p<0.001),但它们分别围绕知晓、思虑、情感和欲望4个语义原词形成了词族。

在非相关字中,“德”“忠”“恭”围绕着道德概念形成了一个与思虑、情感等语义距离较远的字族,它们参与构成的双字词也围绕道德概念形成了一个与思虑、情感等语义距离较远的词族。

(3)《现代汉语搭配词典》[10]1115和《汉语大词典》[11]373对“心”和相关字以词素形式参与构成的常用搭配(以下称常用搭配)的解释表明,大量常用搭配以隐喻的形式表达语义原词。而且,部分带有“魂”“魄”“天”“地”“鬼”“神”等字的常用搭配还承载着一些想象中的、在形式上与“心”无关的和具有超自然力量的概念。

三、汉语“心”范畴的特征

不论是从“心”和相关字的含义上,还是从“心”和相关字参与构成双字词的含义上,知晓、思虑、欲望和情感这4个语义原词均得以承载。即,与东克里语中含有“-cyi-”词素的词的情况相类似,在汉语中,“心”、以“心”为部首的汉字和相关字参与构成的词语,它们围绕这些语义元形成了相应的字族或者词族,从而支持了NSM理论。然而,与Junker关于东克里语中含有“-cyi-”词素词中承载情感者较少的情况不同,在汉语中,不论是“心”的相关字还是相关字参与构成的双字词,它们当中承载有情感语义原词者最多。这种差异体现了汉语中表达情感的词语颇为丰富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在知曉、思虑、欲望和情感方面,具体词语及其语义关系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整体性和意向性,体现了汉语“心”范畴的特殊内涵。

(一)汉语“心”范畴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整体性

在汉语中,“心”是人的思想、感情和欲望等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表现的统一体[5]24,这一整体性思维特征也体现在对“心”的相关字和常用搭配的典籍解释中。关于“心”在心理活动含义方面的解释是:“心”指思维、情感及思想的器官,指人的主观意识[11]369;“心”是思想、意念、感情的统称,也指思虑、谋划[11]369;“心”有思想、感情等含义[11]369;“心”指思想、心意、内心、性情和思谋[7]87。可见,在汉语中,“心”同时承载着思虑和情感两个语义原词,是思虑和情感两种心理活动的统一。同样,根据《现代汉语搭配词典》,“思”具有考虑、想念、希望和想法的含义;“想”具有思考、推测、希望、惦记的含义;“意”具有意义、心愿或意识、料想的含义。[10]946这3个“心”部首字都涵盖了思虑、情感和欲望3个语义原词。不论是“心”还是相关字,它们许多作为词素参与构成的常用搭配也涵盖了至少两个语义原词。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心意”具有意思、心情、思虑、想法、主观想象和情意的含义,涵盖了思虑和情感两项语义;“心寒”具有害怕和失望的含义,涵盖了情感和欲望两项语义;“思绪”具有思路和心情的含义,涵盖了思虑和情感两项语义;“意思”具有心思、心情和意图等含义,涵盖了思虑、情感和欲望3项语义。[11]389

汉语中与“心”有关的大量常用词体现了心理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知晓影响思虑和情感。知晓能够引起思虑,如“见色起心”“见贤思齐”“睹物怀人”和“居安思危”等;知晓能够导致情感变化,如“触目惊心”“触景生情”等。思虑也能够影响知晓和情感。思虑会削弱人的知觉意识,如“思念得食不知味”;还能引起人的情感变化,如“想起来叫人心酸”。同样,情感也能够影响知晓、思虑和欲望。情感能够削弱人的意志力,如“乐而忘返”;能够改变人的思念对象,如“乐不思蜀”;还能够使人改变欲望,如“玩物丧志”和“悲痛欲绝”。一种情感是另一种情感的原因,如“乐而忘忧”“乐极生悲”和“转忧为喜”;一种思虑是另一种思虑的结果,如“忧国忘身”和“忧公忘私”。思虑和欲望有时候也同时并存,如“思梅止渴”和“投鼠忌器”。

“心”是人的心理活动场所。心理活动失调将会伤害心的功能。[5]70巨大的心理变化会导致人的思维混乱、心态失常,严重时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思虑会干扰人的生理节律,如“忧愁得夜不成寐”和“想得茶饭不思”。情感会外显于面目表情,如“愧色”“怒色”“惊慌失色”“大惊失色”“怕得面无人色”“惊慌得目瞪口呆”“愁容满面”和“愁眉苦脸”。强烈的情感还会影响人对肢体或器官的控制,如“慌作一团”“慌不择路”“慌得手脚无措”“怕得全身发抖”“惨得催人泪下”和“心惊肉跳”。长时间的持续激烈的情感活动还能引起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如“积忧成疾”和“忧愤而亡”。

(二)汉语“心”范畴还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意向性

在汉语中,大量的隐喻表达了人内心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过程,使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显现为具体的时间进程、可以感觉或可以操纵的实体或空间范围。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这一类表达方式体现了思维的意向性。[12]思虑可以体现为一种有始有终的或有生有死的生命过程,如“闪念”“起邪心”“贼心不死”“万念俱灰”“旧念复萌”和“滋长自私自利的思想”;思虑能够像泉水一样涌动,如“心泉”;像浮云一样飘动,如“浮想联翩”;像大海一样波动,如“心潮”“心波”和“心荡神摇”。思虑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如“日夜想念”“朝思暮想”和“眠思梦想”。思虑是一种运动,能够来去回转,如“心到神知”“归心似箭”“心驰神往”和“回心转意”。“心思”可以被追赶,如“追怀”“追念”“追想”“追忆”和“追悼”;可以被留住,如“留念”“留意”和“留心”。心思还能够像动物一样不受约束,如“心猿意马”。

思虑可以是一种空间。它可以体现为立体空间,如“挖空心思”“鬼迷心窍”“心虚”“心里”“内心”“实心”“心尖”“心扉”“心坎”“心底”和“心中”;可以体现为二维空间,如“心迹”“心田”“心路”“心地”“拓宽思路”“左思右想”和“前思后想”;还可体现为一维空间,如“语重心长”“心长发短”“心细如丝”“聊表寸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思”和“幽思”。

思虑还可以是一种实体。它可能没有固定的形状却可以积蓄,如“蓄意”和“处心积虑”;它可以收散和消释,如“收心”“散心”和“消愁”。思虑甚至是可以穷尽的东西,如“尽心竭力”。思虑也可能是有形的而且是可以偏倾的,如“倾心”;可以牵挂的,如“放心”“挂心”“牵心”“系念”“悬念”“挂虑”。思虑甚至是可以抓取的物体,如“揪心”“挠心”“提心吊胆”。思想可以束缚,如“禁锢思想”,可以放开,如“解放思想”;可以熏沐或洗涤,如“利欲熏心”和“洗心革面”;可以集结或分配,如“集思广益”和“分心”;可以隐藏或舍弃,如“包藏祸心”“暗含恶意”和“丢掉幻想”。思想甚至还可以计量,如“一念之差”“一意孤行”“三思而行”“三心二意”“百思不得其解”“千思万想”“千虑一得”“一心一意”和“半心半意”。心思有时候像是丝麻一样的东西,如“心绪”和“思路紊乱”。心思像是人体器官,如“心体”“心胸”“心怀”“心肝”“心肺”“心肠”“心骨”“心眼”“心目”,或者像植物,如“心苗”和“心花”。

情感可以是一种感觉。它是一种软硬感觉,如“心软”“心硬”“柔情似水”“情意绵绵”和“铁石心肠”;是一种冷暖感觉,如“热心”“热情”“热爱”“温馨的爱”“冷心”“悲凉”和“心寒”;是一种轻重感觉,喜悦的心情使人感觉轻快,如“畅快”“凉快”“轻快”和“松快”;悲伤的心情使人感觉沉重,如“悲沉”和“心重”。情感还可以是一种痛的感觉,如“痛心”“痛恨”“痛愤”“痛惜”“悲痛”“惨痛”和“萬箭穿心”;是一种醉的感觉,如“心醉”;还可以是一种味觉,如“悲苦”“悲辛”“悲酸”和“柔情蜜意”。

情感可以是一种实体。它是河,如“坠入爱河”;是火,如“怒火”“心火”和“爱情之火”;是气,如“怒气冲冲”;或者是沸腾的水,如“民怨沸腾”。它是花朵,如“心花怒放”;是丝网,如“情丝”“情网”“心绪”和“恩断义绝”;是声音,如“心声”和“怨声载道”;是琴弦,如“心弦”和“拨动春心”。情感可以交叠,如“羞愧交加”和“惊喜交集”;可以填充空间,如“满腔的怨愤”和“让人间充满爱”。它可以是空间,如“开心”“开怀”“心窄”“心宽”“心境”“情场”“意境”“心实”“心虚”和“心满意足”。它有深浅,如“深情厚意”“恩深义重”“深厚的爱”“交情浅薄”“薄情寡义”和“情深似海”;它有大小,如“大德”“洪恩”“盛怒”“深仇大恨”“大惊小怪”和“极大的民愤”;它甚至可以大得没有边际,如“愁山闷海”“愁云惨雾”“无限懊丧”“无限的爱”“无限的悲哀”和“莫大的悲哀”。

情感还可以操纵。它可以隐藏,如“隐忧”“潜藏在心中的痛苦”和“将爱/恨埋藏在心底”;可以传递,如“传情”;可以偷窃,如“偷情”;可以飲,如“饮恨”;可以含,如“衔恨”“含情”和“含怒”;可以言说,如“谈情说爱”“打情骂俏”和“莫名的悲哀”。爱可以割舍,如“割爱”。恨可以化解,如“解恨”和“感化”。恩惠可以施受,如“施恩布德”“施惠”和“受惠”。惧怕可以承担,如“担惊受怕”。愤怒可以激发,如“发怒”和“激怒”;可以触动,如“动怒”和“触怒”;可以迁移,如“迁怒”;还可以停息,如“息怒”。怨恨愧疚之情可以挟抱,如“挟恨”“怀恨”“抱愧”“抱憾”“抱恨”和“抱怨”。

心智和愿望分别也是一种实体。心智可以是感觉器官,如“心明眼亮”“心灵手巧”和“慧眼识英雄”;可以是明镜,如“心照不宣”。心智有空间性,如“外愚内智”;也可能有不健全性,如“缺心眼”。愿望可以得失,如“得志”和“失志”;可以遗留,如“遗愿”“遗志”;可以树立,如“立志”;还可以归还,如“还愿”。

(三)汉语“心”的特殊内涵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汉语中一些具有心理活动含义的词中都有“魂”“魄”“天”“地”“鬼”“神”等字眼。魂魄是古人想象中的能够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11]380古代人认为魂是阳气,构成人的思维才智,魄是粗粝重浊的阴气,构成人的感觉形体。魂魄(阴阳)协调则人体健康。人死魂(精神)和魄(形体)脱离,魂(阳气)归于天,形体骨肉(阴气)则归于地下。许多含有“魂”“魄”字眼的词表达了人们强烈的惧怕心理,如“吓掉了魂”“惊魂未定”“魂飞魄散”和“魂不附体”。

天、地、鬼、神是古代凌驾于世人之上具有超力量的形象,人们对之怀有崇拜的心理。虽然这些概念的迷信色彩现在已经淡薄了,但是,世人却仍然在借用它们的权威性来表达自己无奈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天、地、鬼、神均含有知晓心理。人类的言行不能够回避天地的知觉,如“天知地知”和“天高听卑”“人在做,天在看”,人在绝望时会发出“苍天啊,睁开你的双眼看看吧”的呼喊;而有时候,人类的行为极其隐秘,难以觉察,甚至能够逃脱鬼神的知觉,如“神不知鬼不觉”和“鬼神莫测”。神也有思虑心理。人类的思考能力如果发挥超常,有时候竟然能够与神相媲美,如“神机妙算”和“料事如神”。天、地、鬼、神亦具有情感,世人借助于它们的喜怒哀乐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如“人神共悦”“人神共愤”“怨气冲天”“惊天动地”“神怒人怨”“天怒人怨”和“感天动地”“惊天地,泣鬼神”。天亦具有欲望。天的愿望不能违背,如“天意难违”“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天有时会顺从人意,帮助世人实现愿望,如“天遂人愿”。“天无绝人之路”表达了一种信念: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得到上天的帮助,克服面临的困难,实现自己的愿望。

“德(直心)”,甲骨文从彳(街道)从直,会视正行直之意。[7]679金文另加“心”意符或以“心”代替“彳”,突出心地正直的含义。“德”的本义是真诚、表里如一,引申为道德。道德是心范畴的重要内涵。[13]在《大学》中,就有关于重视和提倡道德修养的论述。人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过程进行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言语行为符合仁、敬、孝、慈、信等社会道德要求。在汉语中,以“心”或相关字为词素的大量常用词反映了人们丰富的道德心理。人对道德有审美意识,如“美德”;有公私界限意识,如“公德”“公心”和“私心”。道德是社会人品行的组成部分。品德高尚的人受到推崇,而不讲道德的人被贴上“缺德”的标签;各个行业都要讲究职业道德,如“医生要有医德”和“教师要有师德”。人类的言行要受到良心的制约,如“人不能昧着良心做事”和“恶人有时也会有良心发现”。人有善、恶之心,如“善心”“邪念”“歹心”“贼心”和“黑心”等。人要忠诚,对待祖国和人民要持以“丹心”“红心”和“赤心”;对待上级要“忠心耿耿”;对待朋友要“以心换心”,要“虚心”,要保持“恭敬心”。

四、结论

通过有限的汉语语料分析不难发现,汉语中有关“心”的具体字和词承载着NSM中提出的心理活动普遍语义原词的同时,还反映了汉语文化的独特性:与“心”有关的具体字、词往往涵盖着一个以上的语义原词,许多常用词表达了不同语义原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整体性。以“心”和相关字为词素的词构成的大量隐喻,形象地表达了知晓、思虑、感情和欲望4个语义原词,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意向性。以“心”和相关字为词素的词反映了心范畴突出的道德内涵;含有“魂”“魄”“天”“地”“鬼”“神”字眼的词体现了汉语心理活动的形象性,给心的内涵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除了“心”和“心”部首字之外,汉语中还有大量表达心理活动语义的非“心”部首字,如“喜”“乐”“哀”和“嫉”等。如果对所有相关的字和词进行系统考察,将能够更加细致地揭示汉语心理活动方面的语义结构。[14]可以肯定,对其他语义原词进行类似的考察也必然能够从更多层面上显现汉语文化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Wierzbicka A. Semantics: Primes and Universals[M]. Oxford: OUP, 1996:15-50.

[2] 张积家,姜敏敏.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 内容、发展和面临的挑战[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96-108.

[3] Wierzbicka A. Understanding Cultures Through Their

[4] Junker M O. A Native American View of the "Mind" as Seen in the Lexicon of Cognition in East Cree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3,14(2-3):167-194.

[5] 張立文.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 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7]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 吴水祥,邢志建,严麟书.词通[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10] 梅家驹,等.现代汉语搭配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11]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7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12]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1-155.

[13]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

[14] 张积家.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和基本情绪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2):62-70.

责任编辑:曹春华

Key words: Heart; Chinese characters; semantic primitives

作者:李德高 许锦民 张积家

教师的师德魂分析论文 篇3:

高职生信仰宗教现状及其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五所高职院校学生信仰宗教及理想信念状况的调查, 分析了高职生信仰宗教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的严峻挑战,提出了高职院校在高职生信仰宗教趋于升温的新形势下搞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宗教信仰;理想信念;挑战;对策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1] (P.67)近年来,随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国信仰宗教的高职生人数呈现增长趋势,这给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高职生信仰宗教的现状和成因,分析高职生信仰宗教对理想信念教育遇到的挑战,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現状及其成因

(一)高职生信仰宗教的现实状况

为深入了解高职生信仰宗教和理想信念的现状,我们课题组从2011年10月—11月,对杭州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不同类别的高职院校838名高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课题组梳理了杭州市高职生信仰宗教的基本现状:一是从总体情况看,宗教信仰不是高职生信仰的主流。在被调查的838名学生中,在回答“目前您是否信仰某种宗教”的问卷时,628人选择了“不是” ,占被调查人数的74.94% 。二是从信教比例看,高职生信教人数比例较高。在被调查的838名学生中,在回答“目前您是否信仰某种宗教”的问卷时,210人选择了“是” ,占被调查人数的25.06% 。三是从政治面貌看,高职生宗教信仰者绝大部分属于共青团员。在对210名宗教信仰者的调查中,共青团员占93.33%, 中共党员(包括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占 0. 95%,群众占5.71%。四是从性别结构看,高职生信教比例女生明显高于男生。目前已信仰某种宗教的,男生占19.48%;女生占29.8%,女生信教比例高出男生10.32个百分点。五是从信教种类看,高职生信教主要是信仰佛教和基督教。在信仰宗教的高职生中,信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和其他教的分别占74.76%、19.05%、3.81%、0.48%、0.48%、1.43%。在有皈依某种宗教想法的高职生中,以后打算皈依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和其他教的分别分别占57.38%、26.23%、5.56%、3.28%、3.28%、3.28%。六是从信教途径看,主要是家庭和亲朋好友介绍。在对信教者“信教的途径”的调查中,可以发现通过“家庭和亲朋好友介绍”的占61.9%,通过“宗教组织的宣传”的占3.33%,通过“阅读宗教类书籍杂志”占6.66%,其余通过“其他”的途径的28.1%。七是从信教程度看,高职生信教虔诚度较低。在被调查的信教高职生中,认为信教就是信真理的仅占9. 52%,认为对于人生更愿意去信仰宗教的仅占12.38%。八是从宗教态度看,高职生对宗教的宽容度较高。调查显示,对身边宗教信仰者,表示“基本理解”和“非常理解”的分别占53%、 31.57%;而“不理解”和持“鄙视态度”的仅分别占15%、3.5%。九是从行为表现来看,信教的高职生大多数趋于理性,但也有极少数行为极端,影响恶劣。十是从发展态势看,高职生信教比例有逐步增高的趋向。在大一、大二、大三这三个年级中,信仰宗教的比例分别30.16%、23.31%、19.8%。

(二)高职生信仰宗教的成因分析

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什么力量驱使那么多的高职生信仰宗教呢?在对高职生信教者“信教的原因”的多项选择调查中,89.52%的认为是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20.95%的认为是内心需要精神寄托,9.52%的认为信仰宗教就是信仰真理,7.14%的认为是其他原因。可见,高职生信仰宗教是多种因素、多个方面相互影响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这里的客观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从国际社会大背景来看,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渗透作为他们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和渗透颠覆的重要手段,而当代大学生是他们渗透的重点人群。”[2](P.19)另外,国际上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问题的存在,也是部分高职生在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的重要原因。国内环境看,高职生宗教观念的形成,首先与社会上“宗教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其次与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压力增大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社会转型中,社会矛盾凸显,消极腐败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高职生的心理。其三与地域环境和学校环境也有着密切联系。从地域环境来看,浙江省地处沿海, 对外交往频繁,信教群众为数较多,并且是以信仰佛教、基督教为主,这也是促使信教高职生人数比例较高和信仰佛教、基督教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从学校环境来看,教师、同学等的言行举止对高职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是宗教家庭环境的熏陶。在宗教信仰的家庭里面,父母往往要求下一代追随他们接受相同的宗教信仰,特别是来自信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广大农村地区的高职生,他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亲身体验着浓浓的宗教氛围,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宗教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些人也自然追随父母辈走上了宗教信仰的殿堂。

三是自身认识心理的错位。一些高职生对宗教的认识往往只看到宗教教人弃恶从善等好的教条教义,不能全面认识宗教的本质,看不到宗教对人对社会的束缚、麻痹作用。而且,高职生与大学本科学生相比,心理上较易出现自卑感。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苏志刚近十年来对该校高职生的调查显示:高职生有70%缺乏自信心,60%缺乏自律心,10%有严重心理障碍,其中1%为重度。他们面临如就业、升学、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旦这种压力无法通过积极渠道缓解和释放,他们就会选择一种消极方式来逃避,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

四是宗教文化魅力的诱引。宗教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具有净化人的心灵、教人弃恶从善的特点。在“宗教世俗化”特别是宗教“现代化”的进程中,宗教逐渐由神道向人道靠拢,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些新的适应性特点。首先,宗教政治色彩淡化(从形式上看),使得宗教的“宗教价值”更加得到强化和为人所需。其次,宗教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引发了高职生的兴趣。并且宗教都宣称是“善”的事业。这对一些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高职生也很有诱导力。特别是宗教具有一定的心理调适功能,能给人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这恰恰是高职生最为缺失的。

五是学校信仰教育的缺憾。尽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各类学校普遍重视信仰教育工作,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由于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传统的办学方式、方法等原因,信仰教育至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对人生信仰、人生价值等深层次问题少有说服力的回答;教育形式单一、说教意味重,人文关怀不够, 缺乏亲和力,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个体的差异, 致使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失去信心,认为宗教信仰更为简单、纯粹、真实,转而追求所谓“至真至美至善”境界的宗教。

二、高职生信仰宗教给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首先,高职生信仰宗教,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了现实冲击。虽然我们不能把宗教徒与非宗教徒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高职生信仰宗教,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出了挑战。调查显示,在宗教信仰者中,只有1.43%的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是一种荒诞学说”,而认为宗教对“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影响”和“其他影响”的分别高达33.81 %和42.38%; 90%的认为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之间并不冲突, 大学生既可以信仰共产主义,同时也可以信仰宗教; 69.52%的认为共产党员可以信仰宗教;甚至有16. 67%的认为在大学校园内可以公开传教。在对838名全部调查对象中,与上述对宗教信仰者几组调查数字相对应,分别是9.64%、31.12 %、30.89%、59.01 %、35.5 %、11.52%。

其次,高职生信仰宗教,消解了部分高职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内在动力和进取精神。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宗教教义中的保守和消极成分必然对高职生宗教徒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一些信仰宗教的高职生,由于过分倚重教义,在人生观上产生了宿命论思想,对世俗之事表现冷淡、漠不关心,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过于片面。调查显示,13.49%的认为人生目标是“生活安乐,与世无争”; 7.98%的坦承“本来就没有理想”;16.61%的没有为自己的大学三年制定目标;19.1%的在大学三年没有入党动机;14.12%的认为成功的标准是“有财富地位”,而认为成功的标准是“有贡献”的仅占9.6%;24.47%的或不知道能否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回答“您为实现理想的动力信念来自于哪里”时,60.71 %的认为是“让家人能过上好日子”,而回答“报效社会”的仅占7.53%。在“倘若您毕业了政府号召你去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支援建设当地你会去吗”时,只有28.83%的选择了“会”,而选择“不会”、“ 还不知道”的竟分别占42.34%和28.83%。在回答“以下六项在您的大学课外生活中花费时间比例比较高的三项”时,竟有57.76%的选择了“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远远超过“完成课内作业”、“ 课外阅读、学习、读报和浏览时事等”、“ 体育锻炼”、“ 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等)、“社会工作”(兼职等)五个选项的百分比。

其三,高职生信仰宗教,促使高职院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环境更为复杂。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形、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为高职生多元信仰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既为高职生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宗教传播、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高职生信仰宗教以及宗教在高职院校的逐步升温,无疑使高职院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环境更为复杂。调查结论显示,高职生宗教信仰途径具备多样公开、社会性强的特征。这种更为复杂的环境,对搞好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当前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图谋“西化”、“分化”、“分裂”的形势下,如何努力提高高职生的识别能力和抵御能力,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

三、增强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3](P.9)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对于搞好理想信念教育十分重要。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科学无神论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宗教知识和宗教政策的教育,使高职生了解宗教、认识宗教、掌握宗教发展规律,消除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丢掉对宗教信仰的盲目性。要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要根据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 通过各种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讲座及其它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高职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搞好形势政策教育。“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4]

其次,要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我们不能把高职生中少数宗教徒与绝大多数非宗教徒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不能因为他们的信仰特殊而歧视他们,应当尊重他们的信仰。要加强人文关怀,切实解决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努力消解高职生信仰宗教的现实根源。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模式,更多地引入启发性、研究性以及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激发起高职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兴趣,而使其远离那虚无缥缈的宗教世界。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要进行更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和针对性的引导。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帮助高职生正确地认识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消极腐败现象等,使他们对社会现实有全面、科学、辩证、积极的认识。

其三,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队伍的素质。要搞好高职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从事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师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以方永刚同志为榜样,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深入实践,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在宗教文化已对高职生思想产生着广泛深刻影响的情况下,从事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师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自觉维护这种政治信仰的责任感;要深入了解宗教知识、宗教特征,从而使针对宗教活动的理想信念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实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进而使自己成为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宗教知识和心理知识的有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行家里手。

其四,要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机制。搞好高职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努力形成全方位教育管理新格局。从社会方面来说,就是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减少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消极腐败现象和其他一些负面问题,同时,还要对各种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从高职院校方面来说,就是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保持师生互动,打造学习型、和谐型校园氛围,让不断学习成为高职生的动力和乐趣;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生在社会实践中寻找归属感和价值实现的平台;加强高职生社团或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归属感,要通过各种学生社团为高职生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提供机会,为发挥他们的各种兴趣特长打造平臺,学校党团组织对高职生的思想应给予有效引导并成为其思想归属地。从家庭方面来说,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自己不仅要学科学、学文化,还应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无神论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淑珍,张俊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多维透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3).

[2]吴泽娟.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分析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

[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徐治彬

上一篇:公众参与新闻传播论文下一篇:产业组织理论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