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英语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022-09-12

一、高校公共英语教育现状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 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 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在此背景下, 全国高等院校外语界掀起了新一轮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热潮。但问题也是存在的, 最突出的就是大学英语教育的“费时低效”问题,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差, 尤其是实践应用能力, 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各高校组织开展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教育部于2007年制订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纲考虑的是所有高校的基本教学能力和水平, 但是学校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因此大纲中的某些要求不太具备针对性和特殊性, 这就高校在开展公共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要在大纲的指导下, 探索一条适合本校的特色教学模式。

二、当前高校公共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公共英语是大学本科阶段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它不是一门专业, 而是一门应该与不同专业配套, 服务于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和科研需要的工具。然而, 当前我国高校的公共英语教育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传统教育观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非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中,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消费者, 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应对各型各类的考试上, 将卷面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在《中国高校英语教育40年反思--失败与教训》[1] (2017) 一文中指出,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正面临深刻的生存危机。大学英语教学效率低, 大多数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只能对付日常生活交际, 很少能够用英语开展自己的研究或工作。

(二) 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当今社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推进, 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走进大学校门, 接受高等教育。然而, 学生人数的激增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师资的缺乏。有数据显示, 高校公共英语的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数量。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 这些学校吸引不到优秀的外语人才前来任教, 而近些年东西部高校之间发生的“抢人”事件更造成了这些高校教师资源的流失。此外, 由于缺乏资金和资源的支持, 这些高校没有足够的能力为教师的进修和学习提供支持。

(三) 高校没有考虑自身情况, 教学模式大同小异

我国高校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组织外语教学的指导纲要, 这是一个基于全国高校的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大部分高校的公共英语课程没有特色, 制定的培养方案大同小异。普通高校一般都会盲目照搬重点院校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但是本校的学生基础、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法和重点院校的相比, 一味模仿而不考虑自身情况只能是学生学着吃力, 教师的教学无法开展。

(四) 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学生在进入大学前,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个人学习能力和基础的影响, 开始本科阶段的学习后, 老师们不难发现, 尽管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专业, 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存在较大的差距, 对于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毕竟每个人水平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办法照顾到每一名学生, 并且大学的专业门类繁多, 但是公共英语的教材却是同样的, 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公共英语和高中的课程没有什么差别, 而基础差的学生却认为教学进度过快自己学习吃力, 这种情况致使教师无法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

(五) 考核评价方法不全面

在现阶段, 衡量公共英语教学的唯一标准就是大学英语等级考试,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些高校一味地将四六级考试作为衡量老师教学质量的标准, 并且简单地将通过考试与否作为学生是否能够毕业和评优的依据。一些学生在通过四六级考试后, 就把英语书束之高阁, 不再学习。这样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特别大的影响。

三、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已经有的研究成果多为高校办学特色和品牌专业的研究, 但对于结合不同高校的特点和优势以大学英语这一个学科的特色教育展开研究的还是比较少见的。我国高校特色英语教育实践虽然尚且未成熟, 理念探讨也亟待深入, 高校应从自身办学特点出发, 以公共英语教育的创新和特色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具体高校情况, 进行特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积极地开展实践活动, 促进特色教育理念的深入, 踊跃地进行理论研究, 以大学英语教育这个“点”来带动“面”, 进而解决高校在教学管理和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促进高校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的革新。

四、特色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 加大高校对于特色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高校公共英语的特色化建设离不开高校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一, 提高公共英语教学的基本设施, 保障物质基础;二, 加大对英语教师的培养的力度, 从源头着手, 毕竟这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果;三, 我们都知道环境的重要性, 因此高校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对加大高校特色化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二) 必须以大纲为依托, 寻求一条适合本校的具有不同特色的英语教育道路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 一些高校的特色英语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形成, 如河北师范大学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 在课程设置上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需要;云南农业大学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并在方法上进行革新, 采用模块教学法;吉林农业大学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技能选修课并与线上学习相结合, 还有一些高校则是以通过四六考试为目的, 开展大学英语通识课的同时弹性附加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选修课。

(三) 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

其实高校公共英语特色化的建设核心就在于教学模式的改变, 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英语教学的成效, 那么为了使公共英语的教学更进一步, 就要为此做出改变, 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那么如何做到教学模式的创新呢, 可以从以下几点说明, 一, 不局限于课堂, 传统的英语教学就是在课堂上的进行, 我们可以打破这一观念, 走出课堂, 而具体的如何操作就要看教师的安排了, 二, 多借助辅助工具, 英语计算机软件就是其一, 通过借助辅助工具, 提高教学质量, 这也是一种创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应用有效的软件, 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公共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高校公共英语特色化建设一项内容, 革新评价体系和标准并不意味着摒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只是不能单一地将四六级通过率作为衡量公共英语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在日常教学中应适当加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 学生自然会在此方面进行练习提高。

五、结论

特色化建设的目标不考虑专业和学校资源而盲目的开设课程, 而是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设不同的具有特色的、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从学生的专业水平、英语素养、实际应用技能、探究能力等方面着手, 使学生具备别的院校的学生说没有的知识和技能, 这也是增强学校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力武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飞正在速发展, 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 应该让学生具备用英语去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而公共英语特色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 而特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旨在阐明高校开展公共英语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性, 指出高校如何结合本校优势, 利用现有资源, 在教育理念和管理上强调本校特色, 构建与传统大学英语教育不同的、适应本校具体实际的特色英语教育, 为今后高校的英语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反思。

关键词:公共英语,特色化,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中国高校英语教育40年反思--失败与教训[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05) :1-7.

[2] 周丽.高校英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15 (S2) :335-337.

[3] 高岩.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特色探讨[J].编辑之友, 2012 (05) :41-43.

[4] 朱琦.培养特色商务英语人才:以创业教育为视角[J].巢湖学院学报, 2014, 16 (04) :152-155.

[5] 姜怡佳.高校公共英语课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7 (52) :212-213.

上一篇:企业的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下一篇:论生物课堂的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