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微观经济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2005年底,我国在上市企业范围内正式推行股权激励制度,标志着该制度的实施朝着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发展。十多年来,在政策支持和上市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实施效果逐渐显现,在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发展、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企业市场化经营能力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明显暴露出来,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努力加以解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期货市场微观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期货市场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1:

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及理论运用

摘要:经济学中弹性理论从量的角度说明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之间量的关系,并且弹性理论的应用很广,而且在不断扩大。本文通过微观经济学中弹性理论的相关知识点,介绍弹性理论在现实中的各种应用,为企业营销策略和定价以及国家制政策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需求弹性;理论运用

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可以分析价格变化时对需求量变化的调节作用,为运用价格这一经济杠杆来调节供需关系提供理论依据;还可分析价格变化对商品销售收入的调节作用,为企业制定价格策略,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和国家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一、弹性理论

(一)弹性的含义

弹性是指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弹性的大小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率/自变量的变动比率。我们计算的弹性系数可以被看成是百分比。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我们通常用价格弹性系数加以表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设:Q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P表示该商品的价格;DQ表示需求量变动值;DP表示价格变动的数值;Ed表示价格弹性系数,则:Ed=(△Q/Q)/(△P/P)。

二、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一)商品的可替代性。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替代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越大;相反,一种商品的替代品越少,替代程度越低,该商品的需求價格弹性就越小。

(二)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广泛,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相反,用途越狭窄,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如果一种商品具有多种用途,当它价格较高时,消费者只购买较少的数量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当它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增加购买,将商品越来越多地用于其他用途上。

(三)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而非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

(四)时间因素。同样的商品,长期看弹性大,短期看弹性小。因为时间越长,消费者越容易找到替代品或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

(五)该商品支出在整个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说,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支出在消费者整个总支出中占的比重越低,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若对该商品支出在整个总支出中占的比重越高,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

三、需求价格弹性分类

各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一般是不同的,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不同,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五种类型:当ed大于1时被称为需求富有弹性或者说需求的价格弹性充足,即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当ed=1时被称为单位弹性或者单一弹性。因为这时需求量的相对变化等于价格的相对变化;当ed小于1时被称为需求缺乏弹性或者说需求的价格弹性不足,即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小于价格的相对变化;当ed=0时,这种情况被称为完全无弹性。则需求完全缺乏价格弹性,表明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保持不变;当ed=无穷大时,这种情况被称为需求完全弹性。

四、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一)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1.商品价格下降对销售者总收益变动的影响。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销售量)增加的比率大于价格下降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增加。

2.商品价格上升对销售者总收益变动的影响。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的比率大于价格上升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

所以,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合降价销售。

(二)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1.商品价格下降对销售者总收益变动的影响。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小于价格下降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

2.商品价格上升对销售者总收益的影响。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小于价格上升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增加。

所以,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适合适当提价销售。

五、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应用

(一)进行价格决策与销售收益分析中的应用

在现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中,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做出各种有利的措施来吸引消费者。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很多,但价格是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在经济数学中,我们忽略其它因素,把需求函数看成是价格的函数,需求量的变化主要受价格的影响。商家通过调整价格来影响需求量,进而最终影响商家的总收益。而提价或降价都会有可能减少总收益,那么作为商家怎么做才能增加收益,商家应根据弹性系数的大小即弹性类别来做决定,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合降价销售,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适合适当提价销售,通过这种定价方式来提高总收益,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

(二)在营销策略中的应用

结合需求价格弹性正确确定目标市场,在产品销售中,目标市场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确定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成败。那么,如何来确定目标市场,这可以通过需求价格弹性来解决。如果该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富有弹性,则应当将高收入阶层及城市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反之,则应将低收入阶层及农村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三)在国家政策中的应用

1.丰收悖论与农业政策。“谷贱伤农”从弹性理论的角度分析是指: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化。由于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丰收将使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总收入下降。由于农产品供求弹性方面的特点及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国家就会制定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各种措施,如“支持价格”、“限制耕种面积、控制供应量”、“补贴”、“期货市场”等,以维持社会安定,因此也作为政府制定政策措施的依据。

2.利用需求价格弹性制定科学的税收政策。由于不同行业的商品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国家可以根据财政收支的需要和国家产业的发展规划,对不同的商品制定不同的征税标准。国家可以对那些需求弹性为零且不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征收较高的税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对那些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税率,已达到增加需求量,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对那些需求弹性小且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如,农产品,国家不仅不征税,而且还要提供财政补贴,鼓励这些弱势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慧.(微观部分)第1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8.

[2]韩燕雄.微观经济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唐继碧

期货市场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2:

我国制造业股权激励机制实施情况研究

摘 要:2005年底,我国在上市企业范围内正式推行股权激励制度,标志着该制度的实施朝着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发展。十多年来,在政策支持和上市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实施效果逐渐显现,在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发展、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企业市场化经营能力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明显暴露出来,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努力加以解决。本文围绕这方面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建议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在行业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股权激励;两权分离;市场经济;人力资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宏观经济质量逐步进入世界前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我们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感到担忧,又希望借助中国巨大的市场资源空间给本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好处。于是,渐渐形成了中西方经济既融合渗透、相互借力,又在某些领域、某些市场互有屏障的国际经济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在此情况下,中国唯一能够获取发展主动权的途径在于实现关键业务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在一些重点的基础产业能力方面,实现质的提高,制造业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以此为背景,2015年5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标志着中国迈向更高经济发展层次的脚步加快,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美国政府,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来自中国发展的巨大压力,于是从2018年6月开始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抑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阻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其意图之明显、经济手段之严厉,为世界经济史上所少见,特别是2018年美国对中兴公司的打压制裁,2019年对华为公司的限制,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间的较量推向了高潮。在此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没有退路,只能紧紧依托国内市场,切实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深挖企业内部活力和潜力,增强企业经营绩效,保持制造业发展良好势头,实现宏观经济继续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因此,我国制造业中的上市企业,要充分利用好股权激励的经济管理手段,将企业的发展与核心管理能力的发展一致起来,统筹起来,形成合力,在纯经济层面实现跨越式进步提升。下面,从几个方面对我国上市企业股权激励进行初步探讨。

一、股权激励制度发展概述

股权激励制度是市场经济中的管理手段之一,是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经济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现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标志之一。特别是在我国,其市场认知、市场推行和市场成效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性、阶段性和特殊性。

(一)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实施背景

股权激励制度最早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实践证明,该制度的实施充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有权和管理权相互分離的市场形态,人力资源生产要素资本化的体现。同西方社会相比,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到30年,实行股权分配制改革的时间则更晚,不到20年的时间。因此,经济体系完备程度还不够高,上市企业成熟度还不够理想。为此,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资本为切入点,对经济领域进行深层次治理,包括:提高股票市场层次、规范债券市场运营、加大私募市场培育力度、改进期货市场经营模式、降低资本市场开放内外部风险等。这些举措为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市场条件。

(二)有关股权激励制度的基本假说

股权激励制度是在两权分离市场现象出现后产生的,有三种基本利益假说,也可以看成是该制度的最原始的理论基础。

——利益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企业职业经理人与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向代理人支付年薪回报和附加奖励,形成一种既固定又灵活的市场买卖关系,一定时期内,这种市场认知和实践方式得到市场主体的承认。但是,一定时期后,所有者获得的收益规模与经营者薪酬整体额度之间的不对称性,引发经营者对于自身资本价值市场公平性的质疑,并影响到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能力投入状态和潜力发挥程度。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该矛盾,有学者提出,加大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绑定程度,将一部分企业经营收益以股权让渡的形式分配给实际管理者,使双方利益目标趋向平衡,虽然所有者利益分配比例有所降低,但由于经营者实现的价值增值,最终双方都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此学说也称利益聚集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杰森和迈克曼。

——掘壕自守假说。该学说的核心观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即便让公司管理者持有一定的股份,对其实施利益激励,便也不一定能取得方向趋同的利益,反而会随之产生一些新的不可控风险。一种情况是,公司直接管理者持股后,通过职位获取经济利益条件更为便利,利益空间更大,方式更多;而且,其对公司日常业务决定权的增加同时消费了所有者对公司重大事项决定的影响能力,因而,产生了双边负面效应,对所有者极为不利。所有者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监管和制衡,代理成本同原来相比不降反增,与股权激励实施的原始目标相背离。

——风险回避假说。该学说认为,在两权分离的经济环境中,通过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可以抑制单方面逆向选择风险,避免公司运营过程中出现全局性错误。同时,从时间取向上看,股权激励机制实施后,由于管理者和所有者目标利益趋向一致,可以增加管理者采取局部短视行为的机会成本,从而在整体上保持企业经营过程的平稳性和高质量状态,维持各利益主体的经济状态的平衡。在金融学领域,“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风险回避理念,也是这种学说的一个体现形式,它主张要采取积极策略回避风险,避免所有者和管理者均由所有者单一角色承担,以免严重影响公司现实和长远利益。

二、当前我国股权激励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较典型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股权激励制度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股权激励制度实施的主要地区分布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几个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大多数地区则没有参与进来,因而呈现出极为突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根据2017年和2019年股权激励公告发布的统计数据看,东部地区的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西部地区四川股权激励实施企业占到了全国总份额的80%左右,超过全国其他23个省区的总和,区域数量分布不均衡程度可见一斑。

(二)股权激励度水平还比较低

股权激励水平是衡量股权激励制度实施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广义上讲,可以有两方面的表现:一个是股权激励程度,即激励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票数量的百分比;另一个是股权激励制度的人员覆盖比率,即被激励者总人数占公司总人数的百分比。据统计,2017—2019年,我国股权激励度平均值分别为2.8%、2.7%和1.9%,而西方发达国家该项指标平均值在10%左右,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覆盖人数指标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

(三)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股权激励制度的法律法规方面还很不完善。全国上市企业中,享受股权激励的管理层的激励回报方案原则上由公司董事会独立决定,但实际上,由于人员身份重叠,职责分工交叉等原因,实质上是同一团队以两身份做出的决策。相当于从根本上失去了股权激励制度公平合理原则,这种情况不是个别存在,而是普遍现象。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滋生了内部人控制现象。

三、股权激励制度现存问题的解决建议

股权激励制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和结果,因此,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可能短时间内一下子解决。解决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既要照顾一般情况,也要顾及到特殊情况,既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利用资源的权威性控制好整体结构,也需要企业积极投入,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一是在国家层面,要积极推动全国范围内经济的高速、平衡、平稳发展,为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创造必备基础条件。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看,股权激励制度是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绩效的经济管理手段。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则是提升整个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源动力。而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必然是要以坚实的经济发展为条件,高质量、大范围的经济发展区域越多、产业结构越健全,越有利于股权激励制度的普遍实施,政策制度的宏观作用越明显。二是在市场层面,要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保证股权激励制度实施主体的质量需求和数量需求。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路径中,作为被激励者的公司高管人员至为重要,是整个制度实施成败的核心环节,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则是必然选择,有了该市场,职业经理人的数量和质量才有了客观保证,才会形成公开透明的行业竞争机制。

四、结束语

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加快,股权激励制度必定会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变得更为成熟和完善。虽然会遇到更多的风险和问题,但是,只要坚持创新驱动,科学施策,大胆实践,就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使制度的实施水平越上新台階。

参考文献:

[1]吴文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5(12):113—116。

[2] 陈凡,浅析股权激励及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J],科协论坛,2013(4):141-143。

作者简介:

田也(1990—),女,内蒙古,北京中指讯博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劳动经济学专业。

作者:田也

期货市场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3:

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关键问题研究

【摘要】自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一直是阻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借鉴国际先进做法,于2013年相继成立“两省五市”碳交易市场,通过政府与市场双“手”合作引导企业自觉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缓解环境压力。但是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国际通病与中国特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运用会计学,经济学等方法理论,通过对相关问题与案例的研究思考,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进言献策。

【关键词】碳交易市场;环境问题;碳经济;碳会计

【文獻标识码】A

1、碳交易市场的形成与运行

为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提高企业环保意识,七大试点相继对纳入体系的控排企业实施碳排放配额以及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以下简称“CCER”)管理。所谓碳排放配额就是规定企业在一定区域时间内二氧化碳(其他温室气体可以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衡量)排放的总量,于是碳排放配额也被称作碳排放权配额。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通过价格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碳排放权本质是行政许可即是一种权力,而权力是一种无形资源,因此碳排放权就形成了碳配额交易市场的基础。与行政命令不同,通过碳交易市场机制,企业不必拘泥于某种减排方式或者减排任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另外,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资源只有具备稀缺性并且符合科斯定理,就会自发形成竞争市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政府应严格控制碳配额发放总量,做好企业注册登记,引导市场形成碳排放权定价,吸引资本流入,形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企业在期初获得政府发放的碳配额,到了期末,要根据期间二氧化碳排放额上交对应数量的配额,称为履约,这样就形成了一级市场的交易循环。CCER作为补充机制,可作为清缴配额用于履约,抵消企业部分实际排放量,因而也具有市场交易价值。企业的减排成本较低,就会剩余部分碳配额,基于利益最大化目的,企业可以留待下期抵用,或者卖给减排成本高的企业,促进企业碳减排总成本的降低,逐渐形成了碳配额交易的二级市场。由于企业只需要在履约期拥有对应的碳排放配额,而在持有期间,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波动自由买卖碳配额,形成投资收益,因此吸引了金融机构与投资机构介入形成交易平台,并逐渐出现碳债券,碳期货等金融产品,比如上海试点的远期产品,广东试点的碳债券等等,极大丰富了碳交易市场体系。目前,各试点的监管主要以当地政府为主,主要是各试点交易范围不广,虽然总量巨大,但市场间流动性不强,因此并不具备设立专门监管机构的条件。综上所述,碳市场就是以碳配额,CCER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为交易标的,控排企业与金融机构为交易主体,政府主导,监管,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碳交易市场。

1.1碳交易市场流动性问题

经济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适度的流动性能够促进市场交易,是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运作效率的必要前提。从实践来看,碳交易市场也是如此。国内多名学者指出,中国碳市场流动性较差,交易量集中在履约窗口期,而在平时交易较少。以北京试点2017年交易情况为例,北京的履约窗口期为每年的6月1日-6月30日。在该期间,北京试点碳交易量为951459吨,而全年的交易量为2323443吨,窗口期占了全年交易量的40.95%。临近窗口期交易数量大幅增加,带动价格的剧烈波动。另外,由于各试点间政策,核算方式等差异,试点间的流动性更差,几乎形成了区域壁垒,这对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带来了巨大挑战。

1.2 碳价格波动与企业价值问题

以2008年为时间段,在八个试点(福建试点于2017年成立)的碳交易价格情况中除了湖北,天津,广东外,其余试点价格波动频繁。依前面所述,企业有关碳配额的期中计量均以公允价值予以调整。由于碳价的剧烈波动,极有可能造成企业即便减排了也会企业价值减损,不利于企业参与碳配额交易的积极性。而对于超排企业,有可能造成超排带来的效益超过购买碳配额带来的损失,造成整体效益的提升。下面我们以在上海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01088)(下面简称中国神华)为例,具体阐释碳价波动与企业价值问题。由于企业并不披露有关碳交易的具体数据,因此本文主要是借实际公司的交易与碳价的数据来说明问题,具体的交易数据都是不失一般性的假设。

根据北京试点碳价变动,再结合上述内容,不妨假设中国神华还在2017年启动锦界电厂“十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中初始投入为100万元,后续的管理测定为10万元,在18年3月20日顺利通过国家测定,当日CCER交易价格为25元/吨。在2016年-2017年发生以下碳交易业务:2016年6 月30日,中国神华收到政府免费分配的碳排放配额500 万吨,持有目的不明,可能在市场状况比较好的情况下将其出售或将来在减排任务较重的情况下用于履约,6月30日北京碳交易价格为39.45元/吨。2016年7月18日,中国神华在碳交易市场花费 5500万元购买1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排放权(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理),该日市场价为53.56元/吨。中国神华决定暂时持有碳排放权,根据自身排放情况确定该排放权用途。

针对情况一,先对碳固项目进行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碳固项目 100 (初始投入) 贷:银行存款 100

借:碳管理费用 10(管理测定费用) 贷:银行存款 10

借:碳无形资产 250 (10万*25)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碳固项目 100  碳递延收益—碳固项目 150

下面对16-17年度的碳配额进行会计处理

对于期初政府免费发放的:

借:碳无形资产 19725(公允价值入账)  贷:碳递延收益 19725

第一季度:

借:碳无形资产 6775(公允价值调整)  贷:碳递延收益 6775

借:碳递延收益 6625(按季度分摊)  贷:碳营业外收入 6625

借:碳管理费用 5300(根据第一季度的实际排放量确认负债)

贷:预计负债—碳排放 5300

第二季度:

借:碳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40(第二季度根据公允价值调整已确认的预计负债)

剩下的会计分录方法同上

期末:

借:预计负债—碳排放 32714.5(根据实际排放量履约)

贷:碳无形资产 32714.5

由于超排了150万吨,中国神华决定将在16年7月18日市場购买的100万吨配额再在市场购买50万吨用于履约。

借: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516.5 贷:银行存款 2516.5

将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入碳无形资产

借:碳无形资产 7549.5  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67

贷: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8016.5

情况二会计处理类似。

最后总结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情况一虽然企业超排了150万吨,但是碳所有者权益依然是正的,这是由于碳配额的价格波动,预计负债变动(1733.5)即履约成本的减少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67)所积累的结果。而在情况二下,中国神华16-17年度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但是碳所有者权益却减少了378.5万元,这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的提高导致企业履约成本的增加。另外,企业由于减排,账上还有碳无形资产2766.5万元,如果碳市场碳价下行,会导致企业价值再度受损。由于这是政府免费发放的配额,所以即便账面上是亏损的,但是企业并没有发生真正的现金流出。但是,政府有偿发放配额必然是大势所趋,还有如果这是从碳交易市场上购买的配额,可以预见,企业的损失将会是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不能协调,加重了企业减排成本。由于碳市场刚刚建立,上述假设的交易与价格波动在实际中经常发生,那么上述不合理的情况就会影响市场正常运行,打击了减排企业的积极性,给了超排企业钻漏洞的机会。

当然,即便成熟的市场,价格波动也在所难免,我们不能为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失误而买单,但是我们必须为市场不合理的运行而付出代价。因此,为了杜绝上述情况的发生,建议如下

(1)补偿机制:政府通过有偿发放获得的资金和对超排企业的处罚获得应该用于弥补市场不完善导致的企业亏损。

(2)价值提升机制:上述两种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于碳配额公允价值的降低。因此,政府应该适度收紧碳配额的发放,预留部分配额或者通过有偿发放,给予二级市场一个价格信号,限定碳配额的最低价格。政府也可以通过扩大拍卖发放的数量,充分发挥市场的定价作用,提升碳配额价值。

(3)价格稳定机制:扩大控排企业范围,做大市场的同时提升市场流动性。

较强的流动性可以起到稳定碳价,减少大起大落的作用。加强监管,坚决防止内部交易或者市场操纵的现象发生。内部交易与市场操纵对市场运行的破坏是巨大的,会造成碳价的剧烈波动从而引起企业不必要的价值变化,加强监管的目的最终还是要稳定碳价。

2、结论与展望

根据此前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碳金融工作组发布了《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测算了未来中国碳金融市场的规模,初步分析显示,2017 年后如果能够推出相关的碳金融交易工具,保守情景下交易规模能达到 600-800 亿元;2020 年后,保守情景下交易规模能达到 1000~1200 亿元。可以说,碳市场会是中国下一个投资“风口”。但是碳市场的主要目的不是让企业或者金融机构获利,其主要目的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降低企业总的减排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但是碳市场与金融市场不同,经济效益是次要的,环境效益才是主要的。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减排任务得以实现,环境适宜,没有污染,那么碳市场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但是,在当前环境下,我们还是需要积极参与碳市场的开发,做好顶层设计,建好基础设施,解决上述问题。尽快建成中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与国际接轨,就像习主席所说:“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参考文献:

[1]徐企昭.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及构建统一碳交易市场的若干建议——基于欧盟的国际经验[J].商场现代化,2014(32):286-287.

[2]李卓,李晓芬.浅谈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抵消机制的运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6(11):133-134.

[3]王静.中国碳交易试点实践与政策启示[J].生态经济,2016,32(10):57-61.

[4]李奇伟.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履约期的市场特征与政策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5(05):130-136.

[5]朱晓丹.基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国际碳期货市场价格研究[D].

[6]胡倩倩.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8):138-139.

[7]张婧.碳排放市场下钢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体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6.

[8]操群,孙玥璠.不同会计计量属性下的碳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6(21):44-45.

[9]王晓宇,罗东坤,接桂馨.国内外碳交易市场价格联动性分析——基于DCC-GARCH模型[J].生态经济,2017(8).

[10]母远达.碳会计的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11]姚奕,吕静,章成果.湖北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及价格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7(19):168-171.

[12]郑爽,孙峥.论碳交易试点的碳价形成机制[J].中国能源,2017(4).

作者简介:

胡松,男,江苏扬州人,南京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18_1379)

作者:胡松

上一篇:八荣八耻八荣八耻论文下一篇:人口问题统计调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