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特色大放异彩 学校德育铸就品牌

2024-04-16

诗韵特色大放异彩 学校德育铸就品牌(精选5篇)

篇1:诗韵特色大放异彩 学校德育铸就品牌

诗韵特色大放异彩学校德育铸就品牌

——殷店镇天河口小学2017-2018年上学期工作总结

在即将过去的一学期里,天河口小学全体教师在殷店镇中心学校的正确领导下,沿着学期初制订的目标,全体教师团结奋进,务实进取,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稳步、有序、健康地推进。

特别值得一提是开放周的成功举办,让我校形象在镇内焕然一新,我校的诗韵特色在开放周大放异彩,赢得参观领导的赞赏。

王林森老师在湖北省少先队辅导员技能赛喜获一等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我校的德育特色。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我们日常细致踏实工作的体现。现将本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德育,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1.巧抓师德工作,建设和谐团队

这学期,我校教师缺编,在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但老师们任劳任怨。如快要退休的陈文举老师在教学一线带主科,卢树青老师已到退休年龄,因岗位缺编,仍然坚持上岗。

这些和谐团结的现象与学校重视师德有密切关系。校长平时常与长者交心,讨教学校发展思路。例会上,组织教师政治、业务学习,要求每一位教师安心本职工作,树立以“人民教师”为荣的思想。生活工作中,处处关心年青的新进教师,告诫他们多向老教师学习;鼓励他们外出学习,观摩;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各项事务中去。

2.开展主题队日活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我们我校继续重视少先队主题日活动的开展,使德育在活动中得到落实。每月进行一个德育主题教育,并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九月份进行“红领巾爱校园”主题教育;十月份进行“红领巾爱祖国”主题教育;十一月份进行“红领巾爱平安”主题教育;十二月份进行“红领巾爱集体”主题教育。各种德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活跃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气氛,而且培养同学们的行为习惯。

(住读生中秋晚会)

二、抓常规管理,政教总齐头并进

1、常规教学月查制,月考制已成惯例。要求教师先周备课,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学校每月进行常规教学检查,对教师备课、作业批改做了详实的记载、分析。既对教学工作督导,也从中发现了老师们的优秀做法,让大家同学习,共进步。

每月初第一周星期二,学校统一组织月考,一学期共四次单元月考、两次期末模拟考试。平行班级循环交换监考,年级统一阅卷、登分,教务处对过程巡视督查,各教研组对综合指数作记载、分析和评比,结果在例会通报并公布在学校QQ群里。以扎实的教学常规保证教学质量。禁止对学生按成绩排名,更新质量评价观。

家校沟通已成为家校联系的重要纽带。每班每天利用QQ群和家长交流家庭辅导知识、发布安全营养小常识等。要求各班每次段考后在班级QQ群发布考试分析,更大程度地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地理解、对学生教育地关注。家长间交流育儿经验。

2、教研常规化。教务处确定以教研促成绩提升,促教师发展。鼓励教师将平常上课当作练兵场,坚持运用多媒体教学,积极主动探索“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完善我校“1223”教学模式,重视课堂评价。且每次讲课、听课、评课必须以此为重点。

推行小组教研制。每月拟定教研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研讨,防止盲目、随意。中低年级语数分开教研,保证学校周周有教研活动,鼓励教师打破组别参加教研活动。

随堂听课制常态化。例会上明确规定青年教师应主动听课,随机随堂听课,鼓励值日教师、干部在教室停一停,听一听。

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新老教师结对相互学习。将新老教师分组结对,让老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课堂组织、教学重难点的把握。积极组织新教师参加教研活动,鼓励、指导他们参与展示、锻炼。

3、诗韵特色常规化。诗韵广播、晨读、校歌韵律操、诗韵操、诗韵兴趣小组活动已成每日常规。成立“童韵”诗社,诗社成员值日,每天晨读、校歌韵律操时间到各班巡视,并作好记载和每日通报。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写诗,并在每周一上交语文老师。由语文老师整理上传,社长汇总。每班开辟诗韵园地专栏,语文老师每月将学生作品制作成诗配画、诗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交流。

4、德育活动细致有成效。我校要求各班主任每个星期组织一次主题班队活动,并积极与科任老师配合,把行为规范渗透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我校的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得到了有效的开展及落实。

我校利用每周一集会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文明礼貌”“言行规范”“社会公德”洁美校园、净化心灵”“了解祖国、爱校爱班”等教育。从实际出发,从细处着手,循序渐进,指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从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使学生体验到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重要及意义,树立信心,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小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我校在开展训练活动中推选出一批行为习惯较好、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监督员,组建了“少先队安全文明监督团”。监督团成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随时随地督促其他同学的日常行为。我们从教育队员坚持佩戴红领巾抓起,每天一次集体检查,日常多次抽查,再加上中队自行检查,现在90%以上同学都能坚持佩戴。少先队组织建设完备,大队、中队、小队都落实到人,并佩戴队干标志。队干们担负起队员们日常管理的重任,成为老师开展工作的小帮手。

通过学生监督,学校里违规犯纪现象逐渐减少,校园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学生的良好习惯也慢慢开始养成。

5、后勤服务精细化。开学初,重新调整了教室布局,提前搞好了校园环境卫生,购置必要的办公用品及劳动工具并及时发放到位,确保学生到校后能正常有序上课。

每月一次后勤工作会如期召开,总结本月最佳后勤职工,点评工作中不足。狠抓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注重餐厅环境卫生与炊具的消毒,将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做实做细确保师生饮食卫生安全,开放周期间,配合其他各处出色完成了新教育开放周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

坚持定期对校园校舍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解决。及时为损坏的课桌椅、门、锁、窗、水电等进行维修,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定期对学校供水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加强水电管理,规范教学楼用电和学生宿舍用电用水管理,节约水电避免浪费。

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绿化工作,将蔬菜基地苗圃内的树苗移栽至校园内花坛中定期为花草树木浇水,施肥、除虫、整形等,将教学楼前假山池修缮补漏并放养锦鲤等鱼苗使学校环境优雅舒适。

学生蔬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蔬菜基地不仅为师生补充了土豆、白菜、萝卜等新鲜的蔬菜供应同时也成为我校的第二课堂,师生在劳动中不仅能体验生活收获喜悦更能学到很多科学知识。

三、发展特色,重提升,树品牌。

1、诗润品牌

我们将师生诗作制成精美的展牌,贴在教学楼走廊柱子上,气势磅礴。诗韵长廊展示了师生作品,妆点了校园,以浓浓的诗韵氛围给同学们积极的引领。

我们用相框装裱师生诗韵作品。师生亲手制作诗画作品,图片精美,一首首小诗充满童趣,一幅幅插图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装裱更富有观赏性。

开办的诗谜小组,诗书小组,诗手工小组,诗词朗诵小组,诗画小组,作品精益求精,展现学校丰富的诗韵活动,诗韵活动提档次。

每班的诗词园地图文精美,诗画黑板报美观、洁净、大气,以良好的形象,提升了校园文化氛围。

2、德育活动品牌。

本学期成立红领巾合唱团。各中队“动感中队”创建工作也在火热进行中。少先队活动课也正式启动;

成绩显著:建队日活动,我校喜迎团县委领导莅临指导,是目前来我校指导工作最高级别的领导。我校王林森老师12月份参加省少先队辅导员技能比赛,获得一等奖的佳绩。这是我校长期以来德育特色的见证,擦亮了我校的德育品牌。

3、幼儿园阳光品牌

我校幼儿园通过优化常规管理,结合实际,修改和制定了各类规章制度,并通过考核奖励,骨干培养,校内组织学习等,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制度,调动每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将幼儿园办成真正让家长放心、满意的幼儿园。

幼儿园积极开展特色活动,家长会,亲子活动,亲子运动会,展示了幼儿的特长,受到上级领导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是对学校极好的宣传。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操场坑坑洼洼,晴天满校灰,雨天满场泥。

2、教师缺乏且年龄结构老化。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发展不是很平衡。

3、教学教研还不够浓厚,成果不多。

五、2018年展望

2018年,我们将坚持继承中创新,改革中发展的理念,稳步推进校本教研,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继续开展社团活动,为实现“学生有特长,教师有专长,学校有特色”办学理念搭建平台;继续勤俭节约办学,争取上级资金,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党建工作,增强教师的爱校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扬长避短,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把我们的学校办成教师向往、学生喜爱、人民满意的学校!

2017.12.28

篇2:诗韵特色大放异彩 学校德育铸就品牌

一、什么是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 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中根据学校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等, 遵循教育规律, 发挥本校优势和传统, 选准突破口, 以点带面, 实行整体优化, 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 具有明显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风格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个性风貌和优良的办学特征。

二、学校为什么要有特色

(一) 学校特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面对21世纪的挑战和世界人才的竞争, 只有实施素质教育, 才能改变“万人一貌”的状况, 培养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只有办出学校特色, 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千校一面”的单一学校模式和畸形发展。

(二) 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我国教育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形成了教育竞争的新格局。事实证明, 社会资金总是投向那些教育教学质量高、办学有特色的学校, 而那些办学无特色的学校则很难吸纳到社会资金和生源, 往往陷入教育经费短缺与办学水平偏低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 学校特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 社会各个行业、各种职业对用人的需求日臻多元化、实用化、个性化。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 必然波及教育领域, 学校不能不引起注意和思考。家长们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特色”学校, “特色”似乎与优质教育联系起来了。尽管人们对“特色”的理解不同, 但是要求学校办学有个性、有特色却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是人的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创办特色学校的建议

(一) 正确选择特色项目

1.从学校客观实际出发。

优势项目的确认, 不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专长和愿望, 还需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 诸如本校的基础、条件、传统、生源状况、教师素质等。新民市高级中学作为一所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高考任务繁重, 艺术特色教育活动却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寻求特色办学的道路上, 学校采取的策略是他无我有, 他有我精, 参与面广, 长期坚持。1983年以来, 学校坚持每年搞一次歌咏比赛和新年文艺晚会, 现新民市高级中学已成为辽宁省中小学中唯一的一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2.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特色创立的过程, 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全面铺开、齐头并进的过程。作为一所特色学校的标志, 它应显现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特色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支配力量。新民市高级中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大力开展艺术教育, 既体现学校特色, 又体现学校“训练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的办学理念。作为促进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起跑器、助燃剂, 特色应与教育尤其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作用。学校管乐队学生备受青睐, 在高考档案“特长”一栏只要填上“会某乐器”, 就会受到高校重视。如1993年届乐队38名学生全部升学, 且其中不乏全国重点高校。

3.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 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 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特色, 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有特色的教育, 这种特色教育不仅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和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 而且最终能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中体现出来, 也就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其标志就是培养出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新民市高级中学经过近30年的艺术特色教育已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特色活动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个性的塑造和品德的培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

(二) 有效开发特色项目

1.把握校内资源。

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资源可来自于领导、教师、学生群体、硬件设施以及一些传统文化之中。关键是学校领导要善于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资源,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2.开发地域资源。

地域特色资源是指某一地区具有特色的一切资源, 包括该地区的自然、社会、文化等资源。传承地方优秀文化, 使其连绵不绝、流传不息, 不仅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成员的共同的、不可推卸之责任, 更是这一地区学校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所在。

3.利用社区资源。

作为一所学校, 必然会受到所在社区的影响, 学校特色是社区文化特色的体现。创建特色学校是对社区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 学校要善于利用社区中众多潜在的教育资源, 包括地域、人文、社区人员素质等, 创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形成合力资源。

打造特色项目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 学校决策层需要打破常规, 建立特区, 给特色项目执行者以更大的创造的自由, 更要做好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让师生、家长、社会了解特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让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参与学校特色建设, 形成合力创建特色学校的良好环境, 不断扩大特色办学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 加强制度保障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特色是品牌, 特色是质量, 靠特色求发展”的思想, 认真做好特色学校建设的组织和实施。在特色项目确定、特色校长培养、特色教师培训等方面给学校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 建立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保障制度, 在各校的师资培养、项目建设、课程开发等工作中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制度上的充分保证, 逐步形成保障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走出学校特色的几点误区

(一) 定位不准确, 特长当特色

有些学校建立了一些兴趣小组, 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 或有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奖, 就自称为特色学校, 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特色学校必然会拥有一批特长学生, 但是仅仅拥有一批特长学生的学校并非就是特色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 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参与, 甚至是全体学生参与;应该是长期坚持, 并能巩固其特色成果;应该是高水平, 并在本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如今, 新民市高级中学已形成多元发展的浓厚氛围, 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在东北三省具有知名度, 并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目标不明确, 功利性过强

一些学校仅把特色作为中考、高考加分的手段, 或进入上一级学府的捷径, 或赢得学校政绩的砝码, 而不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办特色。其实, 所有学生都是特色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决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 超越道德底线。

(三) 校情不适合, 一窝蜂跟随

每一所学校, 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管是从哪方面入手, 都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 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 不能盲目效仿别人, “东施效颦”, 不会有自己的东西, 最终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篇3:和乐文化铸就特色品牌学校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提升和超越。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建设精神家园,办出学校特色一直是中心小学的办学梦想。为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主体的学校特色文化体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养,打造真正的文化特色品牌学校。

物质文化:塑造学校特色格局

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精巧的设计,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师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自然环境建设,打造花园般校园 学校按照高品位、精巧化的要求,合理规划校园自然景观,形成了多层次、主体化四区十二园格局,即生活区、办公教学区、功能区、运动区;春颂园、夏弦园、秋吟园、冬知园、桃花源、荷花苑、怡心园、百花园、百果园等十二园,每个园都赋予其独特内涵。校园内一棵棵挺拔的白蜡树,象征着中心小学的师生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荷花苑的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作为全体师生激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通过合理规划,校园中春天桃花吐芳,夏天荷花盛开,秋天硕果飘香,冬天梅花怒放……留恋其间,乐而忘返。

打造主题文化,使校园成为立体课程 根据校本特色,学校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主题文化,包括孙子文化、科技文化、德育文化、艺术文化、荷(和)文化、校园甬路文化、安全文化等。其中为了凸显本土文化,学校精心建设“孙子文化”,在校园西南角建设“孙子文化园”,内容涉及孙子介绍、兵法等,遵循小学生认知特点,以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予以呈现,并且在园中放置适合学生休闲、读书的石凳、石桌等。园内栽种的花草树木,使这里成为曲径通幽、氤氲书香、传承文化的地方。对于孙子文化的打造,学校不仅建设显性的文化,也将其中的精髓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这种隐形的文化也尤为重要。

注重班级文化,缔造完美教室 中心小学以“缔造完美教室,让我们走向卓越”为主题建设班级文化,突出以人文本,注重人文性、教育性、丰富性、独特性的有效整合。努力做到桌椅摆放情感化、班级形象个性化、活动空间多彩化,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教室环境始终保持生命不息的生态感,建设生活化、游戏化、学习化的空间。各班设立富有特色的班标、班徽、班级口号,打造个性班级。教室内建设“小书虫俱乐部”,建设立体展示墙,建成立体、多彩的学习园地,既美观又实用,满足多种需求,还可以种植盆栽植物,开辟种植角。教室内定做了多边形课桌,安置办公桌,安置照相机等设施,满足小班化教学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教室成为温馨的家园。

制度文化:构建制度保障系统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的过程中折射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为加强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制定了《丁庄镇中心小学章程》,为学校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精神文化:呈现特色价值体系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经过师生员工的反复讨论,学校提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理念价值观体系。

精神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重要作用。如果文化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在师生员工中大力展示、宣传、解读学校核心价值体系,让师生员工在思想上深刻理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以获得师生员工的共识和认同,并在教与学的行为中自觉付诸实践。

行为文化:共建师生幸福家园

行为文化是学校所有文化的集中反映,是师生在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部行为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风范和文化品位,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念和办学思想在每个人身上的动态反映。

打造和谐教师文化 一是用愿景凝聚人心。“做一个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人,不做可有可无的人。”建校初期,学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先后学习了《从终点处规划人生》《让生命不断增值》《享受为师的阳光》等一系列的文章,然后召开中老年教师座谈会,讨论并制定学校的办学愿景和中长期规划,通过各种活动让老教师重新焕发新的激情,找到做教师的幸福感。

二是加强班子队伍的模范带动作用。启动“班子建设六个一”工程,要求每个班子成员每月读一本教育专著并在班子教研会上交流,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学科组教研活动,每月至少在全校进行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每天和一名教师谈心、每天巡视每个办公室,每天推门听课一节。最终成就了一支事业心强、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

三是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干部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真诚、平等、宽容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进一步提升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打造高效的校本研修文化 学校深入实施和谐高效课堂研究,确定走“科研兴校”之路。先后建立起名师培养机制、名师工作室,并不断加大培养投入。通过实施“名师带动工程”,以构建“特型课”为载体,相继组织了“名师示范课展示”“青年教师阳光课堂评选”等活动,购置了大批特级教师录像,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观摩研讨。通过课题实验、读书学习、反思成长等活动,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支“学习型团队”正在形成。学校先后有1名教师被评为东营名师,4名教师被评为广饶县名师,8名教师被确定为市县重点培养对象,26名教师获得市县级教学能手,9人次执教市县公开课,并在《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山东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打造学生快乐文化 一是常规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的职能,建立了黑板报、文化长廊、校园广播,成立了“萌芽文学社”,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编写了《文明的种子》等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是社团活动。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成立了围棋、古筝、跆拳道、舞蹈等社团活动组织,既促进了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同时也为不同学生发挥和表现个性特长提供舞台。

三是读书活动。学校注重建设图书室,实现图书阅览一体化。在走廊内设立了开放图书架,增大了借阅流量。各班设置了图书角,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共享。每学期开展一届读书节,开展征文、手抄报、诗朗诵、课本剧等活动,让书籍的芳香浸润着学生的心田。

四是节日活动文化。学校结合传统节日,构建积极向上、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们感受民族传统中健康向上的节日文化,了解民族历史、认同民族文化、培育民族意识、传承民族精神。

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实施“星光工程”。为实现“让每个学生能找到做好学生的感觉,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到张扬”的教育目标,大力推广实施“星光工程”,对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在学习习惯、个性特长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褒奖。

体育艺术“2+2”活动。学校进一步整合课程,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葫芦丝课和篮球课、软笔书法课,同时阳光大课间组织了集体舞、竹竿舞,使每个学生掌握多项体育与艺术技能。多元、开放的校本课程,丰富、拓展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互为补充,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特长。

篇4:诗韵特色大放异彩 学校德育铸就品牌

这是一处根植和谐, 充满阳光的热土。

在“八女投江”的故地——乌斯浑河畔, 有一面省森工教育系统的旗帜——林口林业局子弟小学, 她以鲜明的办学特色、靓丽的办学成果, 广泛赢得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赞誉。伴随着建设“大、新、强”林口的奋进历程, 近年来这所林区小学先后被授予省一类学校、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学校、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成为森工系统和县域的一所名校。学校占地面积19 344平方米, 现有24个教学班, 在校学生1 147人, 教职工144人, 拥有总局级以上骨干教师、优秀教师23人。自2005年3月起, 该校实行“一校三部”式办学模式, 集走读、寄读、幼儿园三部于一体。近年来, 学校坚持改革创新, 抢抓机遇, 积极努力争取林业局投资 400余万元, 改善办学条件, 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操场实现硬化、校园实现美化;建有高标准的校园信息网和闭路电视系统, 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功能设备齐全, 教师的教学办公条件良好;拥有设施齐备的现代化语音室、微机室、综合实验室、多功能活动室、电子琴室、图书阅览室等。办学实力达到森工系统和县域内一流水平。

一、理念篇:一位女校长的哲学思考

这是一位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女校长。

她带领她的团队致力于阳光教育, 立足于“特色立校、质量强校”, 率先在森工林区和林口县域闯出了一条“开展国学教育, 构建理想课堂”的特色发展之路, 开启了师生心灵智慧之门, 激扬了师生生命艺术潜能, 促进了师生成长发展, 扩大了学校美誉信誉, 叫响了“阳光林小”品牌。2005年以来的四年里学校又跨越了三大步, 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森工林区和林口县域闻名遐迩。其特色办学经验和成果多次被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林业报》、《牡丹江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

这是一位富有哲学思考、追求完美的女校长。

一所林区小学缘何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这样一句话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特色就是一个品牌”。了解这位女校长的人都知道, 她对素质教育有独特的解读:“教学成绩好的老师, 不一定是好老师, 学生、家长满意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要让学校适应孩子, 而不是让孩子适应学校”。她对办学方向有独特的定位:“开展国学教育, 构建理想课堂,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这一独特的定位, 凝聚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抓住了人本关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实现了开发学生潜能, 张扬学生个性, 关怀学生发展的教育愿景, 建设了一支“业务精、爱心浓、素质高、师德好”的教师队伍, 规划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促进了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美誉度、满意度持续提升, 在县域内异军突起, 树起了内涵外延建设协调发展的“阳光林小”教育品牌, 并且誉满系统内外。她本人也赢得一个个耀眼的荣誉:省巾帼标兵、省优秀教师、省骨干教师、省模范教师、省师德标兵……她就是林口林业局子弟小学校长刘晓玉。

如今这位事业有成、荣誉满身的38岁女校长, 正以她独特的办学理念、出色的治校才能, 坚定地带领全校师生满怀豪情地走在铸造阳光品牌的特色发展之路上。

二、特色篇:两个显魅力的办学特色

国学经典, 儒韵校园。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清晨走进林口林业局子弟小学校园, 耳边总会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教学大厅里孔子慈眉善目地看着你;走廊里是经典文化长廊;古代先哲圣像与教诲, 经典格言、经典故事、经典人物、经典赏析比比皆是, 充满了民族文化气息。“国学经典”作为必修课程进入课堂, 每天清晨20分钟经典诵读, 雷打不动;每周一节国学课, 做到教材、教师、考核“三落实”, 并设有剪纸、民乐、篆刻、书法、舞蹈等二十多门拓展课程。与此同时, 学校还要求学生把“明礼行孝”当成一项作业来完成, 使国学经典教育深入到了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之中。2009年3月, 王淇“青少年领袖训练营”的成功举办, 又将该校的国学经典暨传统文化教育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理想课堂, 个性飞扬。

该校坚持改革创新, 以学生发展为本, 近年来大力推进理想课堂的深度探索, 加快构建人本关爱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 实行了“三层六度”的课堂的评价体系:教师层面——亲和度、整合度, 学生层面——参与度、练习度, 师生互动层面——自由度、拓展度。理想课堂的实现, 创设了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快的课堂气氛, 落实了由知识本位转向学生的发展。从而探索出适合林区学生特点、符合教学要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形成了个性化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自主探究, 导学达标”的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引导下, 老师活起来了, 学生动起来了。如今走进这个学校, 每个教室都有一幅闪亮的班训:我参与、我成长、我快乐。这班训写出的是学生那份走向课堂教学主人地位之后的雄心壮志, 以及一展才思的无限快乐。

2009年春, 森工总局党委书记高金芳、总局教育局局长沙启龙等先后莅临该校检查指导, 并对学校的特色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鲜明的特色扮靓了学校, 更给学校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三、发展篇:三步铸品牌的创新历程

“逼”出来的办学模式。

2005年3月, 面对新一轮企业办学与地方办学的“生源大战”, 学校审时度势, 用创新发展的眼光实行了“战略转移”, 果断做出了适应企业经济发展需要, 面向全社会招生的决策。他们在林业局大力支持下, 克服了校舍不足、资金缺乏等许多困难, 成立了住宿部与幼儿园。几多汗水几多收获, 全校师生义务献工, 年内改建六个教室、七个寝室, 招收幼儿学生220人、住宿生100余人, 形成了“大面积走读、小面积寄宿, 寓幼儿园、走读、寄读三部于一体”, 即“一校三部式”的办学模式。截至2009年3月就园的幼儿达到400余人, 就读的寄宿生达到317人, 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1100人。几年来的发展事实证明, 幼儿园、寄宿部的建立是成功的, 它的持续发展遏制住了生源的递减, 也保证了林区基础教育的生源质量, 更为学校的生存竞争和转型发展开拓了充满生机的空间。

“管”出来的办学效益。

2007年9月, 森工教育改革之后的学校, 既给学校增添了新鲜血液, 也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 怎样让新来的教师尽快适应环境, 怎样使落聘的教师心有归宿, 怎样让学校的整体工作步入正轨?……面对诸多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局面, 学校党政一班人坚持人本管理, 形成办学合力。一方面本着教育是服务的理念, 按照“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模式, 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个性发展的环境, 让学生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学得好。如今, “人文化、人性化、家庭化、亲情化”的“四化”公寓以其不是家却胜似家的管理和服务, 成为吸引生源的一个亮点。另一方面, 实行民主管理, 改善办学环境。校领导把维护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从实际出发, 温暖了教职工的心灵。“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在阳光林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 而是让全体教职工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到的一种真情行动。由于实行了民主管理, 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谐了, 教师参与学校整体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因此,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许多村屯的学生也慕名前来就读, 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闯”出来的办学特色。

林区小学, 现代气派, 这是阳光林小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2008年以来, 阳光林小开始步入“快车道”, 他们以“和谐、发展、阳光、书香、快乐”为目标, 深化创新办学理念, 倾心打造“阳光校园”、“书香校园”、“数字校园”。阳光校园——让校园成为师生的幸福乐园。该校抢抓机遇,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在林业局投资支持下, 全校师生期望已久的多功能操场主体部分完工并先期投入使用, 红白相间的彩砖甬道、紫红的火山岩跑道、水泥铺筑的白色篮球场地、即将完工的文化长廊、绿色植物园和动物园、四周遍布的绿树、彩墙……“整容”后的校园环境更显和谐、雅致, 育人环境大为改观, 也成为林业局环境建设的新亮点。同时局投配置了高标准、现代化的电子琴室、民乐室、舞蹈室以及公寓多功能厅内部设备, 学生可以人手一台电子琴, 免费上琴课, 每周开设形体课, 享受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 培养孩子具有艺术家的气质。此举进一步拓展了校本艺术教育, 有力地促进了该学校可持续性的特色发展。该校并且通过实施“阳光校务”、“阳光课堂”、“阳光评价”, 建立了“和谐、信任、民主”的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学习无处不在。学校坚持开展经典诵读, 举办“读书节”活动, 开办“国学大讲堂”, 打造“书香教师”、“书香班级”、“书香学生”、“书香家庭”, 增强人文底蕴, 提高人文素养。全校师生和家长在诵读经典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生活的快乐。师生与书结伴, 与经典为友, 与博览同行, 在读书中与大师对话, 用知识装点自己的人生。数字校园——让多媒体走进课堂。2008年9月这个学校建成连接所有教学班和大部分办公室的阳光校园网, 实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 教师轻轻一点鼠标, 不出教室之门, 就可以掌握到国内外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 教学信息源源而来, 网络平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打造阳光品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还被吸收为“黑龙江省小学教学UC教研网合作体学校”。2005年以来的“三个校园”建设把林口林业局子弟小学打造成了有品牌、有特色、一流的新型林区小学和林业局示范窗口单位。“三个校园”达成了优良的办学条件, 带来了温暖的阳光环境, 成为这所小学“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的根本, 更为学校增添了竞争力和吸引力, 在与县域公办、民办学校生源竞争中, 频领风骚, 林业局周边慕名前来就读的学生络绎不绝。

篇5: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

“特色引领发展,品牌成就事业”,我们期待“品牌工作室”能成为将特色变为品牌的摇篮。

主持人简介:

广东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云南省“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导师,佛山市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导师,广州市番禺区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导师;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社区与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学校特色品牌与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等。主持全国及省市重点科研课题十多项;在品德形成交汇点研究、创意学教、道德整合教育、叙事德育、学校德育创新和特色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与实践指导工作,成效显著。

品牌营造相关业绩:

(1)主持广州市教育发展战略、原广州市越秀区优质教育资源调整与学校布局、番禺区沙湾镇学校特色营造等项目。(2)成功指导和打造“活力教育”、“叙事德育”、“有为教育”、“阳光德育”、“活动体验德育”、“创意教学”、“精细德育”等10多个学校和区域德育特色品牌;(3)指导培养8名名班主任培养对象获得广东省名班主任称号,其中2人获得全国“双优”(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4)为教育部“师培计划”、北京、四川、河南、云南、湖北等省市及广东省各地市作德育及骨干班主任培训讲座200多场,深受欢迎。

成果及代表著作:

《中国教育病》、《智慧:内在财富》、《教育蓝图》、《创意学与教》、《童心解读》、《班主任基本功》等10多部著作;《道德整合:德育的素质教育取向》等100多篇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在核心期刊发表,其中《教育研究》5篇。

本期主题:德育创新与学校品牌建设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是指在鲜明的个性特点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校德育模式和德育文化。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在现代教育或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学校德育优势资源诊断,核心主题提炼,校本行动研究,德育模式构建,特色文化营造等环节,进而形成德育特色品牌的自主创新过程。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中小学德育发展的新取向,是德育管理的实践智慧,是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行动策略和有效途径。

一、促进内涵发展: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的意义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打造优质高效德育品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校德育和教育教学工作内涵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提升育人品质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具有增强德育本体功能,促使德育价值增值的意义。德育的本体功能,指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它的树德育人功能。前者指德育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应有的作用。后者指德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功能。“德育首位”、“德育为先”是人们对学校德育地位的认识。然而,因受升学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无位”局面,“德育首位”、“德育为先”成了空话。德育“无位”(首位不到位),导致了德育“无力”(软弱无力)、“无效”(缺乏效果)、“无用”(毫无作用)、“无为”(无所作为)和“无奈”(无可奈何)的状态。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都在这“六无”怪圈中打转。德育缺位,必然导致德育本体功能的整体弱化而出现德育低效、知行脱节、“5+2≤0”等现象。德育低效成为困扰学校德育的老大难问题。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过程,实质是学校德育的树德育人的效益、效能、效果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力和有效地强化了德育的本体功能,使德育产生价值增值效应,促进和保障了德育核心地位的落实到位。

其次,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具有拓展德育自我发展功能,扩大德育作用,创新德育理念的功能。现代德育除了树德育人的本体功能外,还有与其他各育协调发展、互动促进的功能;现代德育除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之外,其内涵外延、方式方法、载体途径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安全、心理健康、法制法纪、公民意识、社区文明、生态环境、网络行为、国际理解、全球意识成为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体验德育、叙事德育、对话德育、精细德育、心灵德育、网络德育,等等,社会大德育观念、思路和格局逐步形成。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根本的和核心的内容。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德育的本体功能,而忽视它在学校教育整体发展中的“个体”协同功能,忽视它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指导功能和整合作用,因而导致了德育功能狭窄化、德育与教学质量分离的“两张皮现象”,以及“德育在不断加强声中不断削弱”的怪圈的出现。通过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拓展德育自我发展功能,是破解德育与教学质量分离的“两张皮现象”的根本出路。

第三,德育特色品牌创建具有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意义。20世纪末我国“普九”大业完成后,全民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学校优质化发展与均衡化教育时代,即从“人人受教育到人人受良好的教育”,从普及教育走向“人人享受优质、公平教育”的时代。 “等级学校”、“示范学校”、“学校教学水平评估”等制度的实施,是促进学校优质、均衡教育和学校改进最主要的政府督导性教育行为。通过“挖角”(引进人才)和“挖潜”(加大工作量和作业量)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学校促进自身发展的主要策略和措施。然而,这种得益于等级学校评估杠杆和过度教学资源挖潜这两大举措开发营造出来的优质学校,在同类型学校比例越来越多,彼此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其质量优势会日渐减弱,步入发展的“质量高原期”。因此,如何超越学校发展的“质量高原期”,成了学校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通过德育创新营造德育特色品牌,“迂迴”促进学校改进的探索引人注目,成为引领学校突破“质量高原期”围栏的一匹黑马,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和新生长点,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寻求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办学策略和学校改进的有效的实践模式。

二、特色自主创新: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的策略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在某种德育理念指导下的个性德育模式的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一般经由八个环节:(1)理念指导。理念是特色品牌的灵魂。德育特色品牌的理念通过特色主题来体现。学校德育特色品牌的营造是在现代德育或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模式构建和自主创新实践。(2)资源诊断。在对学校德育的各要素和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与科学分析基础上,找出特色与优势资源,为创建特色品牌奠定目标和方向的基础。(3)目标定位。确定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取向,明确其对引导与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4)主题提炼。依据特色品牌营造的主要理念、资源诊断得出的特色优势和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定位,进行整合思考,提炼出特色品牌的核心理念与主题概念。(5)整体规划。依据核心理念与主题概念,对德育特色品牌创建进行整体构想和系统设计,制定总体创建思路及实施方案和具体策略。(6)行动研究。通过开展校本行动研究,落实特色品牌创建方案;同时,保障创建活动在科研引领下更科学地达成预期目标。(7)模式构建。模式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德育特色模式是德育特色品牌的载体,学校德育特色模式构建是实现从特色到品牌目标跨越的主体工程。(8)营造文化。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构建的全过程,实质是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营造和形成的过程。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表现为显性的和隐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的和制度的、行为的和精神的文化氛围和传统,它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形成的标志和最终体现。

自主创新,像一根红线贯穿在这八个实践环节之中,自始至终起着引领、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德育特色自主创新,既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动力,也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的策略。品牌营造策略是为实现既定品牌目标所选择的途径和采取的措施与方式。从特色到品牌的发展,是学校德育的内涵发展和科学发展过程,是德育特色自主创新的过程。因而,也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基本策略。

所谓特色,是指一种独特的风格,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可见,特色的发掘实际上是特色的创新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德育特色,不是硬件,不是外在形式,而是独特文化,是丰富内涵;德育特色不是昔日辉煌,不是历史陈列品,而是传统积淀与传承创新; 德育特色不是简单模仿,不是仿制品,而是制造品,生成品;德育特色不是追求时髦,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与众不同。因此,我们把学校德育特色定义为: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稳定性的德育理念和模式体系。德育特色品牌营造过程是学校德育的自主创新实践过程。

德育特色品牌是在德育特色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示范性、推广性、应用性和影响力的德育理念和模式。如果把特色比作是一缕阳光,是百花丛中一点红,那么品牌就是彩霞满天,就是万紫千红满园春。特色以品牌为追求、作指引,而品牌则以特色为个性、作基础。由德育特色到德育品牌的创建过程,是学校德育“由内而外”的内涵发展与彰显个性的过程,是特色创新营造德育特色品牌的过程。因而,特色自主创新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核心策略。

德育特色自主创新,指在德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新的德育理念、模式、途径、方式、方法等,以拓展德育功能、提高育人效果、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德育特色自主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实践创新。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过程,是德育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实践创新的自主创新过程。

德育特色品牌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借鉴某些知名特色模式或受到其启示而形成自己的德育特色主题。如,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学校的“有为教育”特色模式,就是受到“成功教育”模式的启迪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特色模式都是特定的文化资源和客观环境的产物,特色的独特性说明它的不可复制性,它的形成需要自主创建。然而,一种新的特色模式的形成往往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它需要借鉴、借助或参考传统的或现代的教育模式或经验,至少可以从中找到它的理念基础或文化渊源。因此,德育特色品牌构建,可以采取借鉴的方式。但是,特色模式的构建主要是自主创建的过程,自主创新是德育特色模式建立的主旋律。“经验借鉴”和“自主创新”不是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三、校本行动研究: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三部曲”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一种校本行动研究。实施过程的立足学校、服务学校、发展学校的“优势诊断”、“主题提炼”和“模式构建”是三个关键环节,是谱写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这一“交响乐章”的“三部曲”。

(一)优势诊断

诊断是对学校德育资源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和提出优势发展方案的教育管理行为,内容主要包括“目标定位诊断”和“优势资源诊断”两部分。前者主要了解和确定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定位及实施方案;后者侧重寻找和开发学校德育特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优势,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奠定基础。

德育资源指具有德育功能的影响源和德育过程的所有构成元素,特别是管理、师生、课程、文化、传统等要素。德育资源的诊断包括发展性诊断和风险性诊断,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诊断、显性与隐性资源诊断,现实资源与潜在资源诊断,等等。受“木桶短板理论” 和“取经”思维模式与传统习惯的影响,学校在品牌营造过程中,最常用的是“短板”诊断法和“他山石攻玉”法,即迁移别人的成功经验以弥补自己不足的做法。事实上,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一种创建品牌过程。因此,德育资源诊断不仅是问题和差距的诊断,更主要是优势特色资源及创新发展的诊断。寻找特色资源,发掘优势资源,形成德育特色,应该是优势资源诊断的本有之义。因而,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要进行“特色-优势资源诊断”。一所学校的德育特色资源,往往也是它的优势资源,所以“特色诊断”实质是“优势诊断”。

资源诊断是一种发展性诊断,因为诊断是面向未来和服务于特色品牌创建的目的。学校德育优势诊断,可以有专家诊断、自我诊断和专家指导下的自我诊断。德育诊断是在校长领导下的学校自主性组织行为,而专家引领有事半功倍和少走弯路的作用。学校德育发展诊断是一种科学的德育管理方式。诊断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德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发展的目标与措施。诊断过程包括提出发展设想、调研师生发展需求、分析存在问题、寻找发展优势与资源、论证德育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形成德育促进师生和学校特长特色发展与整体发展的规划等环节。诊断的内容包括:学生发展需求诊断,教师发展需求诊断,学校德育课程、环境与文化诊断,学校发展优势与资源诊断,学生品德、心理发展需求与管理诊断,教师、班主任德育需求与专业发展诊断,学校、家庭与社区德育文化环境影响诊断,学校德育组织与常规管理诊断,等等。诊断维度越多,优势挖掘越充分。

(二)主题提炼

主题提炼是从学校德育特色资源中抽象概括,总结归纳出主题词或主题概念的过程。主题提炼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形成的关键环节。主题提炼是教育理念、特色资源、科学思维和教育智慧有机融合的结晶。近年来,我们在开展“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和德育模式创新实践中,指导不少学校总结提炼了自身的德育特色,作为这些学校的科研指导、教育顾问和实践见证者,我们以此为案例来探讨德育特色主题提炼的基本原则,特色定位和具体方法问题。

1.主题提炼的基本原则。主题提炼要遵循“三确”原则:正确性原则——主题理念要正确体现主流教育理念;准确性原则——主题内涵要准确把握特色资源本质;精确性原则——主题语言要精确概括主题内容。

正确性原则,要求主题概念要正确体现现代主流教育理念、理想、目标,德育理念或学校办学思想、育人宗旨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如,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的“活力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的“立社会志,做有为人”的“有为教育”模式,体现了生命教育、励志教育、人生理想与价值教育、成功教育的理念,而且,就价值取向而言,“有为”比“成功”更关注人生价值的社会导向,更侧重于激励未成年人对实现人生价值过程的追求;广州朝天、东莞朝天和时代朝天小学的“心灵德育”模式,体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现代德育理念;广州花都狮岭镇冠华小学“创作教育”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理念;广东顺德一中的“高雅教育”模式,反映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导向的时代精神。

准确性原则,要求主题概念要准确把握特色资源的本质内涵。如,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的“阳光德育”模式,准确把握了“以阳光文化育阳光人格”的“阳光小北人”育人目标;深圳市罗湖外国语学校的“四自”德育模式——“行为自律,管理自治,活动自主,精神自强”,用“立社会志,做自为人”的“自为教育”加以概括,更明确、准确和更能反映由“他律到自律,由自律到自主,由自主(发展)到自为(人生)”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与自我构建的现代品德发展与教育理论。

精确性原则,要求主题概念要用精确的语言概括出主题内容。如,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的“立社会志,做有为人”的“有为教育”模式,比原来的“健康有为”模式更加精炼简洁;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河源市第二小学和江门市第九中学等学校正在实施的、由我们倡导和指导的、被誉为“草根德育”与“原生态德育”的“叙事德育”模式,比原来的“小活动,大德育”的做法更加精准明确。

2.主题提炼的特色定位及具体方法。特色定位是对优势德育特色资源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特色定位是德育特色主题提炼的核心环节,特色定位是否恰当、准确,直接影响主题提炼的正确性、准确性和精确性。而特色定位是否恰当、准确,关键在于对现代教育或德育理念的把握,对学校或区域特色资源的审视、提升和对学校办学思想的理解。将这三大因素整合思考和分析,找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往往就可以作出准确的特色定位。这是一种道德整合教育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以广州朝天小学的“心灵德育”模式为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是现代德育理念,“明德归仁”是这所前身为“广州同文馆”、有140多年历史的学校的传统,而团体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它的一项德育特色,“朝着未来,天天向上”是它的“朝天精神”和办学理念。将三者整合起来,“心灵德育”的特色定位就会在头脑中呼之欲出。在上述三大因素中,对学校或区域特色资源的审视和提升,是特色定位最关键一环。最常用的审视和提升方法有:

“溯源法”——寻找特色资源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根源而创新形成新的特色主题。如,广州市天河区猎德小学的“立德教育”,溯源于宋代杨雄的“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名句和猎德村的尊崇道德的文化传统,加上广东话“猎德”与“立德”谐音,“立德教育”便水到渠成;东莞市中堂潢涌小学的“德本教育”源自明代以来“德本之乡”的传统资源;广东鹤山职中的“自强教育”则源自咏春拳一代宗师李小龙、叶问的“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武德传统;广州市番禺区沙湾三善小学的“塑美教育”模式,来源于具有800年历史的沙湾古镇的传统民间艺术——灰塑。溯源不是复古和回归历史,就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是颂读经典一样。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溯源只是弘扬传统和寻找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它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精神为取向,这样的特色定位才有生命力,才能成为学校或区域教育发展的生长点。以“塑美教育”为例,“灰塑”民间艺术只是它的源头,“灰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然与追求审美价值为使命,而“塑美”——塑造美好人生,更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温家宝总理2009年在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让我们对“塑美教育”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拓展法”——根据特色资源特性开发其德育特色主题内涵。如,把“四自”德育模式拓展为“自为教育”模式;把“高雅校园文化”扩展为“高雅教育”模式;将“活力校园”拓展为“活力教育”模式;广东河源市第三小学将班级自主管理拓展为“自主教育”模式;广东顺德陈村职中将“精细管理”特色扩展为“精细德育”模式。

“升华法”——在特色基础上提升其教育理念内涵而成为特色主题。如,把“健康有为”模式提升为“有为教育”模式;将中山市石岐区烟燉小学的“威风锣鼓”学校文化提升为“鼓舞教育”模式;将“阳光小北人”提升为“阳光教育”模式;广州花都圆玄小学将“本善本色”学校文化提升为 “至善教育”模式。

“概括法”——把德育经验或做法用总结的形式加以概括而形成特色主题。如,南海九江中学把“小活动,大教育”概括为“活动(体验)德育”模式;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把“亲子义工”志愿者文化和家校合作模式概括为“以爱育爱”的“育爱教育”模式;广州市109中学将“三感”(感动、感激、感恩)总结为“体验教育”。

“生成法”——学校德育特色在原有办学理念、教育理想、实践经验或特色资源某一亮点基础上,自然生成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特色主题的内涵。如,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河源市第二小学和江门市第九中学的“叙事德育”模式,就是在他们原来的叙事式主题班会和学科教学基础自然形成的;广州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的“创作教育”模式,也是基于学校在皮革皮具作品制作设计方面的基础而生成新的特色内涵。

(三)模式构建

德育特色模式构建,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从特色到品牌跨越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相当于在三级跳最后的踏板上起跳。一个完整的德育特色模式体系,由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特色德育理念系统,目标、内容、途径、方式等结构系统,以及特色德育评价系统等三部分构成。

模式构建的第一步是形成理念。理念是模式的灵魂,是模式构建的向导。以活力教育为例,“活力”是学生素质“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核心的原动力。因此,是一种充分体现中小学素质教育宗旨和目标理想的特色理念。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活力教育的理想和理念,笔者专门为此作了一首《活力教育之歌》:

活力是生命的象征,活力教育是鸣奏生命乐章的旋律;

活力是成长的动力,活力教育是实现成长梦想的桥梁。

活力是理想的风帆,活力教育是扬起理想风帆的桅杆;

活力是创意的翅膀,活力教育是创意展翅飞翔的蓝天。

活力是智慧的源泉,活力教育是流淌智慧源泉的河床;

活力是求知的渴望,活力教育是满足求知渴望的乐园。

活力是生活的激情,活力教育是燃点生活激情的圣火;

活力是学习的热情,活力教育是激发学习热情的鼓点。

活力是开朗的微笑,活力教育是传递人际关怀的使者;

活力是人格的魅力,活力教育是期望唤醒希望的智慧。

德育特色模式理念的形成,是对德育特色模式本质内涵的界定、概括和理论依据的寻找。以“有为教育”为例,“立社会志,做有为人”是对“有为教育”内涵的界定。有为教育的实质是“有为人生”教育,是立志成才与人生规划教育,以“有为人生教育”为基本理念,以教育学生立志做有为之人为己任;以丰富和成就儿童少年的人生基础为内涵;以培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自主发展,创新有为”的现代有为少年为教育目标。“人人可为,人人有为”—— 多元智能理论是有为教育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模式构建的第二步是建立模式内容结构。内容结构是模式构建的主体工程,是模式形成的实质体现。例如,“有为教育”的内容结构,是“有为人生”教育、教学体系。目标——引领学生追求有为人生;基础——打造有为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班风学风;环境——树立“有为精神”,形成有为校园文化和有为家庭文化;关键——培育有为之师,让教师发展学校,让教师成就学生;方向——营造有为之校,树立奋发向上共同愿景,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

模式构建的第三步是建立模式评价系统。评价系统是模式构建的检验系统,是模式体系是否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模式评价系统,模式体系才能完善。以“有为教育”为例,配合有为教育的有为人生、有为教师、有为班级、有为家庭、有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建立相应的“有为之星”评价制度,构建“有为少年”、“有为之师”、“有为班级”、“有为家庭”、“有为学校”评价体系。

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将特色资源、德育理念和时代精神,用教育智慧加以整合的自主创新实践,其更广泛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学校通过自主创新式的实践行动,走上一条由德育特色品牌向学校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发展之路,相信这将是一条越走越宽广的“星光大道”。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学院 广东广州510600)

上一篇:致公司所成功上市的贺信下一篇:医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