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系统设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传统评价者角色应作出相应改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各类活动的“协助者”,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应成为学生成长记录的“研究者”,能够通过解读、分析学生的关键行为表现来判断其综合素质发展状况;应成为学生诚信行为的“促成者”,最终促进学生诚信自律品质的提升;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者”,为学生的未来指明方向。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诚信教育系统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诚信教育系统设计论文 篇1:

高校课程考试作弊问题的换位思考与对策分析

考试作弊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监管和处罚虽日趋缜密和严厉,但仍屡禁不止。作弊人数虽不多,但作弊现象的危害性却十分严重,它严重破坏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影响考风考纪和学风。目前相关研究论文关于作弊问题的研讨,大多从教师或教学管理者的视角和立场出发,把作弊学生作为对立面来进行论述,分析作弊的危害、手段、类型、特征、惩治对策等内容。从学生的视角反思教务管理者和教师在作弊行为发生的前、中、后各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及应采取的对策等内容的文章则很少见。本文尝试通过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视角来分析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教务管理者和教师在杜绝作弊时应发挥的作用及应采取的对策。

一、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非自身因素

学生明知考试作弊会被处罚,但为何顶风违纪?究其原因,固然有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自控能力差、诚信意识缺失等诸方面的自身因素,但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在学生学业评价、考试内容与形式安排、诚信教育等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也是导致学生作弊行为发生不容忽视的非自身因素。

1.考试及其分数的作用被过分强调,学生沦为分数的奴隶

目前,各高校对学生学业的考核与评价,基本上都是以考试分数作为核心依据。考试被作为考察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分数被看成学生能力及水平的量化体现,考分几乎可以说明一切。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评优评奖、入党、毕业、学位获取,还与其能否获得奖学金、能否获取推免生资格直接挂钩。这种过分强调分数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严重功利化,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包括部分老师只重考分不重能力培养,片面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分数,进而取得学分、毕业证、学位证等。

2.考试方式、内容及题型的设计使得作弊往往很便捷也容易得逞

近年来,各高校考试方式虽已呈现多样化的变革趋势,但一次性闭卷笔试仍是课程结束时的主要考核方式,考试内容片面、形式单一、手段落后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甚至有些实践环节的考核(如金工实习、物理、化学实验等)有时也采用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大多限定在教师课堂讲授内容或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固化知识,答案大多能在书本或课堂笔记上直接找到。评分强调标准化,得分以复述教科书或课堂笔记的准确程度为标准,作弊者只要将老师考前划定的考试范围或复习重点带进考场抄袭,就能轻易过关甚至取得“好成绩”。考试方式、内容及题型的设计的不合理,客观上助长了考试作弊现象的滋生。

3.作弊一旦得逞就可以“一俊遮百丑”,诱惑太大

目前高校课程成绩的评定采用的形式仍然是期末考试成绩和期中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7:3或6:4),或者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辅之以各种各样平时成绩(考勤、作业、课程论文等)进行综合评定。但是,无论哪种成绩评定方式都受到期末考试“一考定乾坤”的影响。学生平时即使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不交作业,不做课程论文或项目设计,只要卷面分合格,再找任课老师沟通沟通,就能如愿过关并掩盖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劣迹。为了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对家长和老师有所交代,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学生考试时往往就企图通过作弊,达到“一俊遮百丑”的目的。学校成绩管理和教师成绩评定方式的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作弊行为的发生。

4.诚信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对作弊处罚存在侥幸心理

为了从源头上遏制作弊现象的出现,各高校都会把诚信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范畴,将考场规则,处罚条例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宣讲并考核,或通过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等形式进行告知,有些还会在考前举行主题班会,告诫学生诚信考试。但执行过程中,由于认识不到位或执行不严,部分环节被异化为搞形式,走过场,教育过程流于形式,使得同学们对考试作弊问题的严重性、违背诚信所应承担的责任及所将受到的处罚缺乏清醒、深刻的认识。当受到周围不良风气的影响或监考不严使得作弊有机可乘时,就会有人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二、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和教师在杜绝考试作弊问题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作弊行为的责任主体是学生,作弊者理应受到批评教育及处罚,但作弊动机和作弊行为的产生,问题并非全在学生方面。学校管理部门和老师对考试分数的过份倚重,课程考试制度与方式本身的不合理,成绩评定方式的不科学及诚信教育的不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根治作弊,堵不如疏,“解铃还需系铃人”,学生是考试制度及规则的接受者,改革考试制度,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的主动权在学校和教师手中。面对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现状,学校和老师均应正视课程考试制度设计及运作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采取应对措施,以期从根本上杜绝作弊问题。针对上述原因,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淡化分数效能,使考试回归其本质,将学生从分数束缚中解脱出来

众所周知,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手段。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课程成绩,而是作为前期学习效果的总结。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考试进行自我衡量、自我提高,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尚未掌握的部分及时补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杜绝作弊现象,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教务管理部门和教师均应转变考试观念,不应把考试当成管制、调教、量化评价学生的手段,而应努力把考试过程变为一种教育和激励过程,通过考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内在动力,使考试成为学生挑战自我、发挥才智、展现成果的平台,实现以考促学、推动学习的目的。特别是要摒弃依附在考试分数上的多种评优评先功能,将学生从追求分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考试。

2.优化考试方式、内容,使作弊难以得逞,让企图作弊者自动放弃作弊念头

考试内容的教材化、笔记化使得作弊容易得逞是诱使学生屡屡作弊的主要原因之一。杜绝作弊应从考试方式及内容的调整与优化入手,把考试的重点放在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方面,命题范围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应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强化综合分析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大幅减少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与复述,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让作弊者即使翻阅教材及笔记也无法直接作答,使作弊难以得逞。学校可考虑出台课程考试命题指导意见,引导老师在命题时,减少死记硬背的记忆成分,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应当避免过于侧重对知识的机械地记忆,多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机会,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评分时重点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与融会贯通,鼓励其敢于质疑与批判,大胆进行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解答,并以创新度作为衡量答题质量的主要指标。在试卷中设置附加题,给有创新和独特见解的学生额外加分,使课程考试从知识测试转向能力和素质测试。当考试制度、试题内容和评分标

准的变革使作弊行为变得毫无效果也没有必要时,学生自然就会打消作弊念头。

3.改变一张考卷定乾坤的成绩评定方式,实现课程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现行的成绩评定方式使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分数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成绩的合格及优劣与否,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表现容易被忽视。学生作弊一旦得逞,一份试卷的分数就能掩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劣迹,在诱惑面前,考生很容易以身试法。教务主管部门和老师应考虑将目前单一的终结性考试改变为形成性考试,使考试由一次变为多次,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开闭结合、口试、答辩式、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课程论文等考试方式,把“全面考核”、“过程考查”等理念贯彻到考试过程中,实施全学期开放式、动态的考核管理。将平时表现和卷面分数综合考虑,以加权叠加的方式综合核定学业成绩,逐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至50%以上,使得作弊者即使卷面分合格甚至优秀,如果平时综合表现不佳,总评成绩依然不合格,期末闭卷考试时的作弊行为势必逐步减少。

4.强化考生诚信教育,加大处罚力度和警示效果

诚信涉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人格人品的培养与形成问题。对学生而言,学会诚实考试,诚信做人比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要。考试诚信教育应常抓不懈,学校应以强化诚信考试为切入点,严格落实诚信教育环节的目标与任务,引导学生将外界的约束力化为自律,唤起其内在的驱动力,启发其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诚信意识,使诚信伴其终生,受益一生。作弊处罚不是目的,但处罚作为一种手段,该使用时还是应该坚决使用,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作弊始终采取高压态势,只有通过严格执行考试规章制度,才能树立起诚实、守信、严肃、认真的考风和学风。学校在严肃处理作弊行为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违纪处罚的警示、教育作用,使处罚行为不仅对作弊者本人起到教育作用,对身边的同学也能起到充分的警示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长清,王汉忠,汪晓彤,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原因和控制策略,山东农业教育,2006(1):39-41

[2]王金兰,傅国华,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112-114

[3]李凡,徐慨,王玲玲,改革考试,把竞争引向更高层次,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3):65-67

[4]徐爱萍,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趋向探讨,理工高教研究,2009(1):13-15

[5]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中国地质教育,2010(2):18-20

[6]邵进,吕浩雪,陈云棠,大学课程考试的功能、形式及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01(6):59-61

作者:蔡忠兵

诚信教育系统设计论文 篇2:

综合素质评价中教师的“应为”与“勿为”①

摘要在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传统评价者角色应作出相应改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各类活动的“协助者”,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应成为学生成长记录的“研究者”,能够通过解读、分析学生的关键行为表现来判断其综合素质发展状况;应成为学生诚信行为的“促成者”,最终促进学生诚信自律品质的提升;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者”,为学生的未来指明方向。

关键词教育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诚信教育;差异评价观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政策的确立,综合素质评价的“落地”迫在眉睫。在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新的评价理念与方式给教师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那么,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评价初衷?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教师应是活动的“协助者”,而不是活动“包办者”

综合素质评价是基于学生在课内外各类活动中的表现来评判学生全面发展程度的一种评价方式。据笔者调研显示,综合素质评价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几乎包揽了从活动开始设计到活动结束后的所有工作,这一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和能动性。这样的推进方式不仅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更有悖于在活动中锻炼提升学生素质的评价初衷。尽管教师在活动开展阶段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就综合素质评价活动的设计本意来看,教师更多应该是学生各类活动的“协助者”。

1. 协助学生做好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是一项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系统设计和安排,从活动的目的、意义,到具体任务、实施步骤、条件保障,再到注意事项等,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是考查学生整体规划、顶层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将活动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同时给予其恰当的引导和协助: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在实践中锻炼规划、设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势潜能,提出更为合理的分工建议。针对方案中学生考虑不周之处,教师应该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方案。

2. 帮助学生做好活动协调

教师在校内外的活动协调统筹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的开展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各类社会机构的协同配合和大力支持。以上海市为例,学校与经由市县(区)认证的各类社会实践场馆和基地对接后,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好统筹工作,如协调进入时间、活动形式,确定领队教师以及确保学生安全等。即使是校内活动,如艺术节、跳蚤市场、校园歌手大赛等,也因为活动性质、参与规模、开展时间的不同而涉及校内多个部门,需要教师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为活动提供支持与保障。

3. 指导学生做好活动总结

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是学生实现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在调研中看到,不少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对于应该总结什么、如何总结常常没有明确的思路。笔者认为,活动总结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学生对完成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承担任务以及成效等关键信息进行系统总结和客观记录,这是综合素质评价中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其次,不同学生在活动中承担的角色任务不同,其行为表现也有所不同,学生对自我表现的亮点、不足及原因进行总结思考,是学生自我反省、知识重构的过程。最后,学生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能够实现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前行中进步的根本评价目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以上这几方面出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做好活动总结的指导工作。

二、教师应是成长记录的“研究者”,而不只是档案信息的“浏览者”

成长记录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档案式再现,能够全貌呈现学生成长发展的动态过程。根据“内外符应”理论,人的外部表现与内部素质具有一致性,即某种素质能通过相应的行为表现出来,某种行为能够说明人具备相应素质。[1]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解读、分析学生的关键行为表现来判断其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真正读懂学生,做学生成长记录的“研究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浏览者。

1. 从行为的“目的因”考量学生的内在素质

行为的“目的因”,可以理解为构成未来希望达成结果的行动原因,是学生行为实践的目的、意图,即行动的理由。目的因对教师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次数等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但如果只是根据学生行为持续的时间、发生的频率来进行综合评判,那么无异于把学生视为“物品”,把学生的行为等同于没有任何目的的机械反应。对学生行为的目的因的追寻,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支持学生行动背后的那些信念和欲望;通过对这些意向的深度挖掘,教师们可以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与思考路径,能够更加深入地考量学生的内在素质。

2. 在意义脉络中把握学生的整体表现

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体验是持续不断的,而教师在解读学生成长记录的过程中却只能了解到其中几个孤立的镜头,对学生行为的把握是片段性的、非連续性的。教师只有将成长记录置于一定的意义脉络中,才有可能使其变得有秩序、可理解。为了理清学生的意义脉络,教师需要对片段化的成长记录进行合理的补充,不断寻求、确认学生不同行为与其素质的内在关联,由此把握学生行为表现的来龙去脉,对学生的内在素质做出准确的评判。

3. 以行为的一致性推断学生的发展状况

人的某些素养与能力无法像长度、时间、重量那样通过测量得出结论,但会在人的行为活动中有所体现,也就是说,通过外显行为可以推断人的内隐特质。因此,教师在研究学生成长记录时,需要高度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一致性:一是不同时期的行为表现是否一致,那些在长时间内保持一致的个性特质才有一定的可信度;二是不同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是否一致,包括他人在场与独处、课内与课外、预先设定的与偶然发生的、顺境与逆境、压力情境与无压力情境等。这些可为教师准确推断学生的素养特质等提供更有力的证据。[2]

三、教师应是诚信的“促成者”,而不是真假的“鑒定者”

综合素质评价是否真实、教师和学生能否在记录过程中保持诚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笔者调研显示,大部分教师履行诚信职责的主要方式是对学生成长记录信息的真假进行审核或鉴定,如活动、获奖证书是否真实等。笔者认为,教师不应仅仅做一个信息真假的“鉴定者”,而更应该做一个学生诚信行为的“促成者”。教师应积极发挥诚信制度与诚信道德的内外合力,大力提升学生诚信认知,有效激发学生诚信动机,努力促成学生的诚信表现。

1.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教师需要紧密结合评价工作以及学生认知特点,从实效性和长效性的角度出发科学设计诚信教育活动。如举办诚信教育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在班级范围内形成诚信小生态;开展诚信相关话题的辩论赛,引导学生对诚信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交流,充分利用同伴影响效应,营造诚信环境。

2. 公平公正履行评价、审核职责

综合素质档案是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高度浓缩的精华,最能说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也是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应确保客观、真实。一方面,教师要基于客观事实对学生进行评价,做到有据可查、有证可依,避免刻意抬高或有意贬低;另一方面,教师要秉持客观公正的评价立场和态度,避免过多个人主观色彩的意见出现在评价之中。由于档案内容与学生的切身利益高度相关,为了防止学生对档案的“过度包装”,由熟悉学生情况的教师对档案内容进行鉴定和审核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助推者”,而不是优劣的“评判者”

《意见》指出,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记录活动内容、遴选活动材料,教师本身更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可见,教师作为学生发展“助推者”的意义远大于“评判者”。他们应该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不断地“推波助澜”,为学生的未来指明方向。

1. 秉持差异评价观,尊重独特性

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学生是作为“具体的人”出现的,个体差异性是其主要特征。与传统的差距评价观不同,综合素质评价不是简单地比较学生之间的差距,而是承认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各有精彩之处。在此差异评价观下,评价的结果不为选拔所谓的“优秀学生”,而是发现学生的亮点,为每位学生搭建进一步成长和提升的平台,帮助他们在不同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获得更大发展。

2. 科学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强调发展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要以成长记录为基础,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夸大或掩盖事实;二是要捕捉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典型表现或关键事件,突出个性特点;三是要抓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深入挖掘、分析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与价值,强调发展性。

3. 客观撰写学生评语,强化针对性

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是为学生撰写评语。这一质性评价方式具有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等优势,可以对学生不易测量部分的评价信息进行有效弥补。教师撰写评语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基于客观事实,要有据可查、有证可依,避免言过其实或有意贬低;二是具有针对性,应结合学生个人发展的实际情况,多个学生多把尺子,避免评语千人一面;三是重视指导,评语应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把握改进方向,避免一味找缺点和不足。

总之,较已往的教师评价者角色而言,综合素质评价中教师评价行为的导向性、辅助性、选择性、发展性特征更为显著,这些都对教师的评价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评价角色,有效改进评价行动;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有可能真正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罗祖兵.内外符应理论对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8).

[2] 柳夕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怎么看?怎么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DHA120223)的研究成果。

作者:张红霞

诚信教育系统设计论文 篇3: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内容摘要

在对我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转行业的践教学改革,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诚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专业 实践教学 诚信 岗位能力

个人简历

王丽云 1973年04月 女 籍贯天津市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会计专业带头人 讲师 主要从事会计基本核算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和研究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与确定,其课程体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通过对会计岗位及能力的分析,会计电算化专业全面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以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环境和真实业务为载体,采用“互映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诚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而体现出“诚信是会计人员立身之本,能力是会计人员发展之源”的教育宗旨与理念。

为了配合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构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诚信+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把知识运用、职业判断和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备应有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新课程体系的需求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会计职业认知,先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会计职业有一个概况的了解和体验,即入学第一堂课以游戏的形式,以沙盘为教学载体,让学生带着“诚信”去体验“职场”,感受会计岗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对今后的会计职业进行憧憬,以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会计单项任务技能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经济业务拆解,重构成符合能力递进的单项任务,实施于会计专业基本职业道德、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的方法与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会计从业的标准,该阶段的学习考核形式采取以证代考,从而开始步入“会计殿堂”。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须的“诚信、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为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在此阶段进行会计单项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虚拟与现实,分工与协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校企双课堂:变“传统教学场所”为“企业财务部式的专业教室”,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场,走入各个会计岗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虚拟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完成会计单项岗位技能的學习与训练;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坚持“诚信”的职业素养渗透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同时培养严谨的职业习惯和创新的精神并且让学生通过电算化会计等级资格的考核,准备迈进助理会计师的队伍。

第三阶段(第五学期)会计综合岗位训练:进行会计综合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现实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财务室”搬进课堂,体验企业的真实业务处理过程;将课堂嵌入企业,体验真正的企业文化,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处理,以比赛的形式考核,综合的考查学生诚实守信、会计职业技能、分工与协作、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的综合职业素养,使之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

第四阶段(第五学期第11周至第六学期)顶岗实习: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打造实践教学的就业平台,达到形成会计职业态度的目的。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纵深改革的重要环节。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这一真实的工作环境由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该实训基地基本由中小型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中介公司组成,每年可向学生提供在企业财务、内部审计等岗位的顶岗实习,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及实践的需要。其财务人员的已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及较高的职业道德,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融入顶岗实习的各个方面,实现“师傅带徒弟”的顶岗实习模式。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经济实体,融入职业现场,强化校内知识的运用,逐渐形成会计职业习惯,培育会计职业素质,实现岗位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全接触,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它是学生各种能力的集成运用和综合体现。这一过程的实训安排,是使学生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作为合格会计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态度”。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对企业的会计岗位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与适应,根据完成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选择毕业设计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

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与实践技能

(一)以“诚信”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系统设计

职业素质也称之为职业素养,它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发生职业行为而形成的一种职业品质。一般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包括:思想道德意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竞争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其中除了个人素质和专业精神之外,职业道德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伴随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将二者相溶,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各种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教育,使得高职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设计实践课程过程中,融入了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课程系统,诚信是为人处世、社会交往、治国理财的根本要求。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曾经高屋建瓴地概括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高职会计诚信教育,即高职会计专业领域实施的诚信教育,就是将会计诚信与诚信教育予以有机耦合,是一项基于财会专业技能培养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将会计诚信作为从事会计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进而培养掌握财会知识技能和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与品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其中包含:诚信教育、严谨与创新、企业文化、职场压力分析与应对、沟通与协作等课程。这些内容分散在每个学期,使得每学期形成一个关于会计职业素养培养和学习的课题,通过讲座、实践、讨论、专业课程学习过程的渗透和学生管理过程的渗透等全方位的进行培养与教育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会计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距离,该系统按照“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形式,层层递进的实施“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三位一体技能训练过程,以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详见下表:

通过本学习领域的学习,采用“轮岗制”的方式,将以前学习过的各个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到一起,以实务的形式,并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手段,让学生进入虚拟的工作空间去,真正体会会计的每个工作岗位的内容、职责。

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 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顶岗实习

及毕业设计 行业综合模拟实训实践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掌握了会计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经过一系列实践环节训练的基础上,开展的面向社会的专业实践。通过顶岗实习,真实锻炼学生处理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和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为其毕业后从事会计核算业务操作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新型会计实践教学系统的顺利实施,我们结合着我院的特点,提出了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的保障

由于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模式,将原有的学科体系变为岗位技能体系,这不仅要求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求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要提升。采取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分批次下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二)会计教材的保障

“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教学形式,“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使得必须配备与之相符的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安排实训内容、实训时间、实训方法和实训地点等。

(三)实训基地的保障

真实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此,要想实现该时间系统的教学效果,必须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基地。以我院为例,为了配合“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的实施,我们建立了“会计技能训练中心”,即会计手工训练中心、会计信息化训练中心、会计岗位综合训练中心和“校中厂”等校内会计技能实训中心,该中心既可以完成会计的手工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既可以完成会计分岗位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岗位的综合训练,既可以完成虚拟岗位的技能训练又可以体验真实岗位技能训练,同时还建立校外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 侯丽平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教育与职业 第21期

[2] 李杰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內蒙古自治区兴安学院财经分院 社会教育 2011年11月28日

[3] 王艳丽 杨静秋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作者:王丽云

上一篇:德育循环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大学校园环境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