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景观设计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乡村民居文化、人居环境、旅游业、农业产业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时也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启示。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居景观设计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居景观设计分析论文 篇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摘 要:乡村振兴能够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我国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具有战略意义。基于我国乡村景观发展模式单一、大多缺乏地域特色的现状,文章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出发点,阐述了乡村景观的概念、设计原则,提出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与规划要点,通过优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一、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央乡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乡村振兴“三步走”的时间表:到2020年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乡村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此后,乡村振兴成为社会关注和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2018年2月4日,国家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要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发展乡村产业、兴盛乡村民族文化、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等目标,目的是使乡风更加文明、农民生活条件更加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因此,乡村景观的设计必须以乡村、农民为本,利用科学技术指导,体现乡村独特的景观特征。

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且发展模式单一,现有的规划设计中,较大一部分是模仿与套用,缺乏明显的地域特色。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保护和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改良乡村景观空间布局、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对于保护乡村景观的地域性特色和历史文化方面涉及的不多。但是随着近年来逐渐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模式,例如永嘉模式、江宁模式、安吉模式等,对于乡村景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乡村景观与乡村景观规划

(一)乡村景观的概念

乡村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人们居住相对分散的地区;景观则主要来源于艺术学领域,指的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结合构成,在一定区域呈现的景象。余宁、王芳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认为乡村景观是包括生产性景观、自然生态景观和乡村聚落景观等在内的与乡村人居活动有关的景观空间;专家王鹏认为乡村景观是“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景观的融合景观。乡村景观概念,普遍认为是:以人工、自然和农业生产景观为基础,以乡土建筑景观、自然聚落景观布局和乡村文化生活景观为特征的田园景观。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

过去,在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乡村规划设计没有太多标本范例,多是依据城市设计的规范条例,广泛采用传统城市设计手法对乡村景观进行设计,但乡村与城市的景观规划存在很大的差异,盲目效仿会出现一些问题。一是现在的乡村居民对生活环境以及居住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不能按照城市的设计方法照搬套用。二是急功近利。现在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相关管理监督部门专业性不强,监督管理不到位,在建设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短期效果,出现了盲目攀比、跟风的情况,致使地域特征不明显,大量使用现代材料营造出人工痕迹明显且单一雷同的空间。三是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等现实条件,对现有的土地与植被开展简单粗暴的改造,丧失了生态环境的循环共生与环境的自然性。

因此,地方相关行政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应充分认识到现有的问题,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注重生态保护,秉承原地的民俗文化和乡愁传递,借助原有景观资源的先天优势,遵循乡村设计手法体系的基本规律,使传统智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延续下去。

三、乡村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

(一)因地制宜

基于我国疆域辽阔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与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社会风情、建筑风貌,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素养、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有较大差异,由此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景观风貌,如徐州的汉文化景观、福建的土楼景观、安徽的皖南古村落景观等。不同的地域需要不一样的设计手法,应该突出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不能把乡村景观设计片面化,应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施工工艺、环境特点、气候特征、建筑材料、地形变化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对乡村景观进行设计研究。植物造景方面应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使植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通过合理的分析规划,从当地文化中吸取精华,从而形成不同的景观,区分于其他乡村不同的景观,这样既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又代表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也能获取当地居民的认同。

(二)可持续发展

重构乡村景观是当前发展的大趋势。景观设计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就是“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在乡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生态效益为重,节能环保、资源再生是绿色设计的根本。坚持绿色设计可以节约更多的资源,做到资源的再生和再利用,将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如利用太阳能、风力、沼气发电等,这是乡村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在乡村景观生态设计方面,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源將成为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再利用将成为乡村空间景观设计的目标之一。

(三)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以人为本不仅是乡村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设计服务于人类所坚持的重要原则。田园城市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最大程度上满足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生存环境,体现出人文生态性。人是景观的使用者,乡村景观的使用者大多是本土村民,因而在设计中应考虑到他们的要求,注重乡村本土的风俗习惯,保证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设计中出现的矛盾,从而在景观色彩与建筑形态上尊重传统的乡土文化。

(四)协调共生

当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乡村景观设计出现空间布局混乱、人地关系紧张、乡村建设和环境保护不同步等现象。这就需要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协调多方面的关系,达到各个元素的融合共生。

(五)突出特色

在乡村规划、建筑设计、道路规划、水体设计、植物配置中,应注意保护和突出当地自然、地域以及传统民俗文化等特色,保护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这是乡村景观的灵魂所在,有利于塑造出特色突出的乡村景观。

四、乡村景观规划要点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提出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所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一定要保护好原有生态景观资源,从宜居性和宜业性的设计思路出发来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一)宜居性设计

1.生态环境层面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乡村景观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稳定且多样,生物、山水资源等可以共同生存生息的系统,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之一就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在乡村景观设计时应注重生态的循环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居住环境层面

居住环境方面应重点从居民点景观、道路景观、公共空间景观等方面开展设计分析,尊重当地独特的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以此为基础,综合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结合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提高乡村的宜居性。

第一,我国农村是以农业经营活动为主形成的乡村聚落,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全力保护乡村建筑与街道布局,如老街古巷、石雕等历史痕迹,保留当地独特的地方风格,以彰显特色文化,营造自然协调、祥和平静的景观特征。

第二,完善道路系统,结合村落布局结构,遵循安全、经济的原则,在原有乡村道路的骨架上进行规划,并对道路的材质、绿化、标识等元素进行综合的设计,实现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结合。

第三,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包括文化活动中心、祠堂、庙宇、戏台等文化基础设施,使其反映乡村文化和地域个性等社会属性,景观规划要加入适合当地的民俗风情、活动节事等。

(二)宜业性设计

宜业性设计指利用农田作为主要的设计对象,完成乡村土地资源的整合,在满足农业生产的同时,利用农田的肌理、色彩以及序列,形成当地独特的景观环境。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在保持农田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景观设计与保护,提倡自然生态美。通过合理的规划,利用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所呈现出的播种、生长、收获的过程,形成四季不同的景观美学景象。

五、结语

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设计师应根据国家相关战略和具体要求,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色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规划设计要点,丰富产业结构,挖掘出当地丰厚的地域民俗文化和丰富的乡村形态,彰显乡村原生态的景观特色与丰富的人文景观内涵,为村民建设更为富足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乡村景观的吸引力,提升居民对生活环境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陈琴,李名扬,李月臣,等.山地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

[2]童成程,吴冬蕾.浅析“三生整合”理念下乡村景观空间设计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

[3]张宇翔.美丽乡村背景下运城地区乡村景观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4]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5]孙锋祥.乡村景观的特点及其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意义[J].农业工程,2016(6).

[6]李建杰.基于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

[7]孫炜玮,贺勇.国外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模式解析与启示[J].建筑与文化,2016(2).

[8]韩伟宏.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7(16).

作者简介:

宋岭,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无障碍环境设计。

黄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读研究生,郑州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农艺。

作者:宋岭 黄洋

人居景观设计分析论文 篇2:

乡村振兴背景下陆河县城重要交通节点景观提升探讨

摘 要: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乡村民居文化、人居环境、旅游业、农业产业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时也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启示。该文以陆河县城重要交通节点景观提升为例,在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背景下,分析了陆河县城重要交通节点景观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景观提升的设计思路及策略,以期为同类型项目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陆河县城;重要交通节点;景观提升

1 引言

乡村人居环境是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人居环境的提升密不可分,旅游业在人居环境改善中得以振兴与发展[2]。在乡村提升改造中,要充分考虑其所在区域内城乡发展模式、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布局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联系,对乡村精准定位,预测其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乡村景观的发展,与城市景观相比,乡村景观自然性较强,而与纯自然相比,其又具有一定的人工气息[3],因此乡村景观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产物。合理的空间布局设计能够使得乡村景观在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发挥更大的效益,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蓝图 [4]。然而,在实际乡村建设改造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多方面、多系统的困难与挑战,这就需要跨专业合作与交流,设计者与建设者共同配合好。虽然政策与资金的双重限制使得乡村产业与旅游业面临基础配套设施及建设滞后的困难,但是全域旅游观念的提出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为深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供了助力[5]。

2 陆河县城重要交通节点景观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陆河县城重要交通节点位于陆河县地处广东省汕尾市东部沿海與兴梅山区结合部,汕尾市东北面,主要提升的内容包括宝山村村口、火山嶂森林公园入口、河唇路与北环路交叉口、高速东出入口及高速南出入口等5个节点,提升总面积约5.3万m2,此外还包含高速东出入口至河唇路路段景观设计,提升面积约3万m2。

2.1 场地景观单一,缺乏主题特色 陆河县城重要交通节点景观整体形象普遍不够美观,设计手法相对单一,基本上以草皮覆绿为主,目前处于杂草丛生、凌乱萧条的状态,没有过多的景观设计痕迹。随着各地景观规划等行业的兴起,专业设计师们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然而由于缺乏对当地风土人情、村容风貌的深入挖掘及研究,大多数乡村环境整治只能源于表面的浅层设计,建设后的样貌大多为千城一面,缺乏主题特色与亮点,无法让生活在此的居民产生共鸣及归属感。

2.2 忽略地域文化,缺乏整体协调性 陆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21.5℃。历史悠久,是“中国青梅之乡”和“中国建筑装饰之乡”,陆河是典型的客家县,长期演变出独有的客家风土人情化。陆河县森林覆盖率达70.7%,拥有全国最大的红锥林自然保护区,田园风光优美。但是陆河县城重要交通节点的绿化植被严重缺乏,忽略了地域文化的挖掘设计,并且在开发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破坏着原有的绿化景观,缺乏与整体山水环境的协调性。

2.3 山体风貌破坏,陆域环境较差 陆河县民居多在山中,民居聚落与所在自然环境的山水环境通常能够形成良好的相宜关系。陆河东出入口和陆河南出入口节点周边均有山体,由于开挖和破坏,现状山体破损严重,黄土裸露,存在塌方危险,景观效果较差,与陆河县整体山水大环境难以融合。此外,作为进出陆河县的重要交通节点,本该作为门户形象来展示,然而山体风貌被破坏,路域观赏效果不理想。

3 陆河县城重要交通节点景观提升思路与策略

3.1 整体思路

3.1.1 注重景观生态性 景观提升过程中要与自然发生紧密的联系,这就必然牵扯景观、人类、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场地现状自然地形地貌进行提升改造,对于破损山体进行生态复绿处理。植物配置上,使用陆河乡土树种,适地适树,保护并形成生物多样性。模拟自然生境系统,从生态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有生命力。

3.1.2 挖掘地域文化性 乡村景观形式多样,不仅包括乡俗乡情等人文要素,还包含土地、林地、地貌等自然要素。在景观营造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将本地的风土人情等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中来,满足人们需求,延续乡村文化。

3.1.3 增强交通功能性 对于重要交通节点的提升改造,要注重交通功能性的考虑,从交通通行的角度思考满足驾乘人员的观赏视线引导及优美路域环境的营造,同时注意留出转弯处行车安全视距,满足安全交通的需求。此外,作为陆河县城重要平交口节点应注重入口形象的打造,运用景观小品、标识系统、陆河Logo、交通标识、地形营造、绿化组团等造景要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城入口形象展示,凸显陆河山美水美地方美的自然风光特色。

3.2 提升策略

3.2.1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 在景观提升改造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陆河县的历史文化及地域文化要素,充分考虑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这样才能使乡村景观建设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如在宝山村村口节点景观提升中,我们发掘其客家文化和当地田园景特色,设计渔网状矮墙,上面放置“宝山村石坑尾欢迎您”的Logo,并在村口一侧设置美丽乡村标识牌,上有客家文化标语,增加辨识度,展示陆河新农村新面貌,景观提升总面积约4000m2。在北环路与河唇路交叉口景观提升改造中,将党建文化元素融入客家“火龙节”文化,展示陆河客家特色的党建文化,同时拆除广告牌,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3.2.2 合理运用景观元素 景观设计工作者们应细心观察生活,在设计中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景观元素有序组合,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的同时[11],也能减少建设成本。在陆河东出入口节点提升中,设计“花泉林歌,悠然陆河”的白色亚克力发光板,结合代表陆河特色的各类花卉展示花带,放置于微地形斜坡上。对配套建筑外立面及室内空间进行改造,外立面材质选用客家人常用的文化石材质,素雅古朴,室内空间按照当地居民的习惯设置。此外,设计可以展示陆河当地文化的景观灯柱和梅花廊架,材质选用钢化夹胶透明玻璃,搭配锈板,灯柱上刻字代表陆河县城市形象的“中国青梅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生态养生之乡”,字体内置白色LED灯带。梅花廊架顶面为梅花造型,代表陆河作为青梅之乡,材质选用钢化夹胶透明玻璃,最外围的圆管采用淡紫色氟碳漆,柱子采用钢构架,不锈钢材料。结合现状山体,营造景观地形,绿化配置以精致花境小组团为主,品种选用陆河当地乡土树种,颜色以红色、黄色、紫色等鲜艳热闹配色为主,点缀当地常用石材的景石,营造欢快的迎宾入口形象。

陆河南出入口设计客家文化展示景墙3组,左右2座景墙材质采用砖砌刷白漆,上面为手绘版文化展示,中间为党政文化展示,采用树脂发光体。另一组景墙采用不锈钢红色镀锌漆,整体造型为陆河民居缩影,上刻“陆河欢迎您”欢迎Logo,白墙灰瓦,右侧设计“畅安舒美”字样树脂发光体标语,营造热闹的迎宾氛围。绿化配置以精致组团为主,结合景观微地形,前侧预留开敞的草皮空间,结合景石点缀。

3.2.3 加强山体修复 陆河东出入口周围为山体环绕,山体破坏严重,存在滑坡隐患,生态山体修复应用在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工作,恢复其原本的面貌。山体生态修复的设计注重与自然空间的和谐处理,因地制宜,因借山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同时注重突显陆河人文与自然环境的特征。陆河南出入口景观提升面积约2万m2,山体破坏严重,景观效果差,亟须恢复自然景观风貌,设计中修复自然山体,进行喷播植草技术复绿,焕发原有山体景观生机,搭配平交口3个象限的微地形和组团绿化设计,以精致乔灌草搭配景石,营造色彩丰富、简洁大气的入口效果。

4 结语

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着这一战略背景来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增加产业收入,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物阜民丰的美丽家园。本文从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入手,以陆河县城重要交通节点景观提升为例,在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背景下,分析了陆河县城重要交通节点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景观提升的设计思路及策略,以期為同类型项目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法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2019(02):80-85.

[2]赵华勤,江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37(02):9-14,93.

[3]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4]张仁鹏,李东徽,尹小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分析[J].南方农业,2018,12(21):87-88.

[5]丁立江.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动力源[N].学习时报,2019-04-24(007).

(责编:张宏民)

作者:毛立萌

人居景观设计分析论文 篇3:

居有所安,居有所乐

摘要:基于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水平提高的精神需求,居住者更加渴望有细致的功能空间划分、深刻的人文关怀感受、生态环保的技术手段应用的居住环境,由此提出了对居住区景观多样化的设计要求。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内居住区景观的调研分析,总结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特点,并从人居角度出发,分析总结居住区景观多样化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景观空间、人性化、生态自然、景观多样化

一、引言

“凡人所居,无不在宅”,居住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它为人们提供居住、生存以及享受多层次生活方式的需求。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为建设目标。单纯的植物绿化和简单的设施建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水平提高的精神需求,人们更加渴望的生活空间是有更加细致的功能空间划分、更加深刻的人文关怀感受、更加生态环保的技术手段应用,以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二、居有所安——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民以居为安,居住区除了提供建筑住所之外,住宅的外部空间,即居住区环境景观空间,为居住者活动及交往提供空间,是兼具保护感和归属感的场所,舒适是第一要务。

居住区的景观空间及景观设施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居住其中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休闲、娱乐、活动以及邻里交往的场所,所以景观空间的划分要注重空间尺度与氛围营造,景观设施的设计在兼具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具有观赏性和舒适性。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居住者获得轻松、愉悦、平静、安全的感受,身处居住区内获得平静安宁的体验。在对多个居住区的调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居住者对居住区景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标识系统、服务系统、灯光照明、健身娱乐等设施的设计,需要从外形、色彩、功能、材质、分布位置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打造居住者满意的环境空间,满足其日常活动的需要和感官体验的精神需求。

居住区环境区别于其他城市公共环境空间,其景观设计也具有更分明的特点,一般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人们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就是自己的居住环境,因此居住区的布局对居住者的

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尺度适宜、布局合理的景观空间,不单可以满足人们的多层次活动需求,还可提高人们的场所认同感和幸福感。

2、景观设计的实用性。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协调好景观的观赏性与实用性,是影响居住者使用感受

的重要因素。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对空间的功能定位不准确,偏重于设计的平面构图效果或追求局部视觉上的观赏性,而忽略甚至丢弃了实用性,使居住者不能充分感受舒适、自然的居住空间。

3、景观的趣味性。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往往会侧重于趣味性的体现,例如在居住区中常見的结合动物造型的小型喷泉,充满文化寓意的小桥汗溪,或是造型别致的种植花坛,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使用人群,在不同的功能空间中,用趣味性、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强调景观空间的特点,丰富景观空间的变化,调节景观空间的氛围,使居住者对空间的体验更加生动有趣。

三、居有所乐——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发展

在当今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质量的情形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已经不仅限于“有所安”。从国外较为成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看,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结合的绿化和设施配置已经成为常态,人性化的考虑更是设计中的首要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居住区景观的多样化设计也已成为越来越明显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从人的行为、生活方式、文化品味等方面入手,依托不同的风格定位,结合区域人文内涵,因地制宜,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提高人们居住环境的品质,通过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法,营造参与性强、舒适度高、特色鲜明、邻里社区和谐发展的居住环境景观。

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让不同人群对居住环境空间有了明确、清晰的不同需求,即居住者的需求从“有所安”发展为“有所乐”。每个居住区的人群构成是复杂的,但从整体来看,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居住区的居住者们,又有着相近或相似的环境空间需求。居住区环境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不同类型的居住区满足了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目标受众不同,居住区景观设计定位也就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空间特征必然也有所差异,这些差异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设计风格的展现。

当前省内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主要风格多以新中式、简欧、现代等设计风格为主,根据居住区的层次定位不同,设计风格的表现差异较大,然而综合当前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趋势,都是向着更有效、更细致的功能空间划分,更人性化、人文化的景观空间营造,更生态化、环保化的技术手段应用而积极发展,并体现“居有所乐”的设计趋势。

针对不同层次的居住区环境景观的研究,我们分析总结了居住区景观多样化的几个设计原则:

1、建筑与景观互相衬托协调,加强场所感。

场所感是人与自然秩序的融合,是居住者对环境空间体验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感受,它是景观空间和设施与居住者的社会经验、文化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作为“景中人”,归属于场所,认同于场所,那在景中的沉浸感受就会越强烈,从而增强认同感。居住区中住宅建筑作为空间主体,其风格也决定了景观空间的设计定位,建筑与环境景观共同构成了居住区场所空间,彼此依托,协调互衬,共同组成易被居住者接受和认同的居住环境。

2、合理利用现状自然条件。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场地内的地形条件,量身定做具有鲜明特色的不同类型的居住区景观。根据场地现状条件去布置不同功能的核心景观点,以多功能、生态、细致为主旨,强调居住者与居住区场地景观的对话,营造和谐的居住区景观氛围。

3、生态、低碳的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的本质就是对人类生活环境的生态设计。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需要合理有效利用各种设计元素,例如现今居住区景观中水景的应用不可避免,考虑到北方气候,可只在重要的节点出现小面积水景,满足居民视觉享受,并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地面铺装设计,尽量选择有利于生态循环的景观材料,施工设计也要注意铺装材料与场地尺度之间的模数关系,为后期节省人力与物力等等。

低碳景观设计也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居住区作为与居住者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环境空间,更需要加强低碳设计的理念。例如在居住区景观中,创造区域性植物群落,利用不同树种和植物种类,丰富高、中、低的植物配置,用良好的植物群落达到生态互补的作用,丰富居住景观的同时,使同等面积生态效益大大提高,达到“低碳”理念的设计原则。

四、结语

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始终以“人居”、“人性化”为出发点,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与品位,创造不同居住区环境的独特景观,强化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的景观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将“以人为本、科学居住、健康生活”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创造温馨、亲切、生态、自然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杨喜生.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6(6):30.

[3]郭小飞,闫鹏飞.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分析[J].风景名胜,2019(11):233.

作者:李少静 刘媛媛

上一篇: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相关分析证券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