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误区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人类生活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静止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为动态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人类居住环境从人造绿色环境走向自然的生态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要追求如画如诗般的美学效果,还要注重城市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景观设计误区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景观设计误区分析论文 篇1:

论景观设计中特色元素的应用

[摘要]影视景观艺术的设计使电影,电视的画面更加精美,这取决于影视设计中的特色元素的运用。当前,我国各地城市化进程很快,景观设计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园林,但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设计体会,借鉴影视景观艺术的设计方法,对于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特色元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景观设计 特色 元素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大自然景观绮丽多姿。历史文化的深厚沉淀,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近年来,在人文景观环境设计中,营造一个融于自然、具有当代文化特征的人居环境,是对现代居住环境人性化的共同追求,也是我国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与建设关注的热点课题。我们既要继承中国传统的设计理想,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完整性”,创造具有公众性的开放空间的居住环境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景观建筑,同时对于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借鉴影视景观艺术的设计带来的视觉美感,运用特色元素来丰富景观设计。

一、概念的探讨

景观艺术不应与景观设计相混淆。前者中,自然元素如水、石、植物材料被用来做出美妙的设计或美学的体验。景观设计所不同的是:它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其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的科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变革,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革新,也需要从相关的艺术世界和艺术家那里获取新的思想。同时,我们也必须及时地把景观艺术家的有限的和受人欢迎的贡献同景观设计师的无限的更宽广的使命区分开。

景观设计的主题是实现人居的人性化,要理解这个主题,首先要理解景观的概念,然后再回到景观设计的最深层次的目的——设计良好的人性化环境上来。什么是景观呢?景观,作为地理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泛指自然景色。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诸如建筑物、构筑物及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自然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即园林。

我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常遵循“人杰地灵”,“人与天调,天人共荣”,而且说“景观因人成胜”,不孤立地提以人为本。中国古代设计的思想和形态特征,其主题是尊重自然,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可概括为“取其自然、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山石、水面、林木,都是那么的自然生动,如同山水画,人在其中“可观、可游、可行、可居”。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是景观设计的总纲。

二、我国现有景观设计概况

优秀的景观设计不是就事论事,就地论地。优秀的景观设计应凭借得到灵感和激发灵感的视角去审视每一工程,将每一问题作为整体和能自圆其说的规划理念的一部分来考虑。现在的城市化建设给景观设计师带来了很多的实践机会。虽然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现在的景观设计与中国的古典园林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是一种精英设计,受众者都是当时的达官贵人。而现今的景观设计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设计,其目的是提高人们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目前国内很多项目投入很高,但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所用的设计理念大多还是来源于古代中国的设计思想。虽然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然而时代在前进,我们不仅仅要运用前人在园林方面的理论与经验,并且要不断的探索创新,处理好城市景观与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观设计在我国来说还是个刚起步的行业,所以还是有很多的实践没有达到设计的目的或使用者的要求。当然我们可以从中国几千年的景观设计历史中摄取很多为今所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现在的城市发展和古代时的城市已是天壤之别。我们如何在目前大楼林立的城市里面建设出一个更加健康、生机勃勃的环境,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祥和、富有成果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每个景观设计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对理论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使得我国很多景观建设项目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目前很多景观建设就是大量的种植草皮,做些水景、旱喷、花境等。这些虽然可以改善城市或居住者的生活环境,然而这离我们想要的人居环境还有这很大距离,这些也不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全部内容。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园艺或是简单的创造一些人为的自然景观,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特别是现在的人已不是原始时代居住在纯自然环境中的人。

三、景观设计存在的误区

影视景观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城市居住区的园林绿化以绿色植物为主,结合园林建设,能够创造优美的景观,为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提供了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但是,当前许多新建的居住小区对园林绿化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这表现在:

误区一:过分追求视觉效果忽略为人服务的根本。许多小区,为追求“卖点”,把注意力集中在景观的视觉效果上。大片的草坪占据了人们的休憩空间,满目青翠令人心旷神怡,却无路可入,“禁止入内”的围栏只能让人一饱眼福,无法切身享用。那些需要花费较多的资金购买设备,并需耗费大量水电才能正常运转使用的大型瀑布、大型喷泉等等,将增加日后的养护成本。这样的景观由于缺乏自然性、实用性,处于“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

误区二:品种单一。目前,环境绿化设计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大同小异的现象。绿化配置不考虑当地地理气候条件,植物种类简单,树木稀少仅做点缀之用。由于缺乏树木和绿荫,缺乏灌木和建筑小品而失去趣味。

误区三:与环境分离,缺乏地域文化特征。任何城市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地域文化特征。然而在我国的城市美化中,缺乏地域文化特征,过分追求形式美,认为人工的种树铺草才是高标准、高水平、现代化。不论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忽视原有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地形地貌等因素,或挖土造湖,或堆山填沟,用全新的人工布局代替自然生态环境。这其实是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分离脱节的错误做法。

误区四:模仿之风盛行。目前很多人重“模仿”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的复制、翻版,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景观设计,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四、景观设计中的特色元素

特色元素,其本质特征就是与众不同。笔者在这里所论述的特色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是就具体某一个元素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或者滨水在居住小区中的应用,这些仅仅处于微观的程度,无助于解决目前景观设计中的雷同及抄袭现象。本文实际上从更为广阔的空间及抽象层面上提出如何找到特色元素,如果去使用这些元素。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同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设计心得,笔者认为下面三个特色元素可以在我们的景观设计中使用:外观形象、生态建设、审美心理。

与传统的园林风景设计并不割裂,上述特色元素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具体说就是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和生态建设规划: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设计的特色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国内外景观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特色元素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特色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这也从本质上区分开了成功设计和失败设计。

外观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这种元素要求的是“第一眼”,因为任何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必须从第一次的感受就让居住者喜欢上设计者的设计。

生态建设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出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审美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外观形象、生态建设、审美心理三个元素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设计对人们带来的感受和震撼,必定包含着上述特色元素的共同作用。如果缺少特色元素的应用,就谈不上成功的作品。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外观形象,首先需要的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生态建设,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大众审美心理,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我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难题和瓶颈。笔者见过很多优秀的设计,但是在处理上述三点时,缺乏足够的笔墨,造成我国目前真正优秀的景观设计很少。考察时下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把上述特色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五、结语

目前中国发展迅速,各个城市也是大力建设以提高城市形象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在这个大环境给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正因为如此,作为设计师在把握实践机会的同时也应该仔细研究和总结理论上的成果,理解和把握景观设计中的特色元素的精髓,创造出真正优秀的景观。

作者:邱 裕

景观设计误区分析论文 篇2:

生态环境营造与景观设计初探

摘 要: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人类生活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静止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为动态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人类居住环境从人造绿色环境走向自然的生态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要追求如画如诗般的美学效果,还要注重城市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到动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能不能吸引到小生物在此生存繁殖;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利用等。景观生态学理论 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比较科学的科技成果,通过景观规划和设计,达到景观的价值优化,从而使景观生态系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学;景观学;生态景观设计

一 生态学发展历史

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st Haeckel)于1866年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约从1900年开始,生态学才被公认为生物学中的一个独立领域。从一开始起,它就把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一直延续至今。按其发展历程,可把生态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和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期。目前,生态学的正朝着综合化、交叉化的方向发展;其研究对象亦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转变;研究尺度从中尺度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扩展。

二 景观学的发展历史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

现代景观学研究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强调分析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通过对景观各个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去解释景观的特征,综合研究则强调研究景观的整体特征,这一方向的景观学相当于综合自然地理;另一个方向是研究景观内部的土地结构,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景观。这一研究在苏联发展为景观形态学,在我国则称为土地类型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

需要说明的是,景观学与生态学是各自独立地平行发展的。生态学的研究尺度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及其以下的群落、种群等水平,侧重于系统功能上的探讨。但在处理生态系统以上尺度的问题时,又显得乏力,因而迫切需要从其它学科中吸收营养。正是现代景观学与现代生态学各自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发展需求的互补性,才促使了这二门学科的结合,正是这一结合才诞生了今日的景观生态学。

三 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

1 景观设计以获取生态效果为目的

景观是指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狭义的景观是指在几千米到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它是自然和人文的综合体。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这种多重性价值判断是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其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循环性与环境功能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可以寓于不同的人文艺术和社会主题。但这都是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而不能违背生态规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又向往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朴归真成为时尚。正是为了迎合人们这种亲近自然的心态,景观设计当以获取生态效果为目的。

景观设计的目的通常是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舒适的环境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景观也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等等,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2 生态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生态规划设计”是有意识地通过塑造物质、能量的过程,来满足人们的欲求的。它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生态规划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规划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景观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循环世界还是破坏生命循环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还是破坏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四 进行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的原理

1 遵循地方性原理

进行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地方的实际情况.不能千篇一律,张冠李戴。对于任何一个景观设计,设计者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当地自然允许的最大范围内我们应该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和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

2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时间周期限制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科学合理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3 尊重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自然景观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其日常行为的节制。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

五 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函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于在以生态价值为取向的景观设计学中应该加强实际理论的研究,科学理论与施工密切结合,最好来源于生活实践。避免造成潮流高于行动,理论多于实践。

其次,需要全方面客观地理解景观设计学的生态问题,改变对生态的理解仅局限于自然生态范畴而忽略人文生态、人工生态的景观元素的误解;走出将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人工景观的布景进行美化设计和简单地理解生态化的景观设计为种植设计、植物配置的误区。

第三,环境生态领域的原理与方法并不能直接用于景观设计实践,景观生态的研究成果与景观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法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对于景观设计中的生态问题,过分依赖生态环境工程范畴的措施,会使景观设计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迹。因此,需要加强生态化的景观设计手法的探索研究,使科学与人文艺术的追求在以生态价值为取向的景观设计学中趋于平衡。

第四,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地域特性往往被忽略,最多体现为对特定地区、特殊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的关注。忽视本土特性的景观设计,最易形成抹煞地域特征、甚至全球趋同的景观形象。因此,以生态价值为取向的景观设计学特别需要加强对本土性的研究,在注重自然生态的同时,关注人文生态环境,淡化单纯的技术决定论点,代之以适应本土环境特点的景观设计理念与方法,并在本土性的景观环境中获得内在的生命力。

五 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由于景观设计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在以后的景观设计当中,应该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后的景观设计当中会有更为科学的方法出现并发挥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The Art of Survival Recover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M]. Kongjian Yu and Mary Padua,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06.

[2] 俞孔坚.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生存的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4] 唐军.追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卡巴内(Pierpe Ca-banne).杜尚访谈录[M].王瑞芸,译.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

[6] 全国高等学校景观学(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筹).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 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等译.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8] 柯林罗,弗瑞德科特著.拼贴城市[M].董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给中国政府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建议[M].北京: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2005. [10] 李伟.城市—区域特色景观安全格局[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研 究生学位论文,2005

[10] 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中国园林,2001,4:34-36

[11] 刘洪良,李振学.关于建设生态园林城的探讨.黑龙江林业,2003,2:11-12

[12] 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林业调查规划,2002,6(4):95-97

[13] 关系部分和原理部分出自中国环境生态网 作者;高红燕

作者简介:崔金敏 从事艺术设计理论教学5年,获得高级景观设计师资格。

作者:崔金敏

景观设计误区分析论文 篇3:

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思考与展望

摘 要:优秀的桥梁建筑不仅体现出人类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而且往往成为时代的象征、审美的对象和文化的遗产。我国的桥梁景观设计存在的一些缺陷,导致景观设计实际效果不佳。本文对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桥梁;桥梁景观;景观设计;桥梁设计

1 引 言

桥梁是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兴建的一种公共建筑,它基于人类智慧、科技基础之上,是人类智慧与科技的体现。桥梁以自身的实用性、标志性、艺术性而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我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个桥梁大国,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泉州的洛阳桥、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广州的广济桥等等都是我国著名的古桥,代表着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千百年来桥梁在发挥其交通功能的基础上,跨越障碍的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形式构造也变得更加灵动、多样化,拱桥、斜拉桥、立交桥等等各式各样的桥梁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对桥梁的文化性、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桥梁的景观设计也被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2 城市桥梁景观的概念及特点

2.1 桥梁景观概述

桥梁是跨越河流、峡谷或者其他交通路线时的建筑物,不仅作为一种交通运输的形式而存在,也作为美学的法则而存在着,它是人文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艺术集为一体的产物,它不仅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以及伟大的创造能力,而且往往也作为一种时代的特征、文化的集聚。回顾我国以往的桥梁,其主要的设计以结构轻型化为主、和建筑高度薄型化来适应当地的气候以及地质条件,但是在设计的同时,必须要与环境相适应。将桥梁的使用功能与环境相协调的能力相统一也是我们当代桥梁设计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重点之一。

2.2 桥梁技术的美学特性

桥梁建筑有着强大的使用功能,但是也不能将其看作是纯粹的景观,这主要是因为桥梁最初只是承担的运输的功能,我国古代在设计桥梁时,满足的只是便于通行,现今,社会发展力的飞速发展,桥梁建筑随着交通功能的需要与科学技术而发展,在力学与美学的双重支配中,是集人文、技术、艺术于一体的产物,因此,桥梁在满足其使用功能后,也要考虑到其美观,并且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与周边景观相互印衬,使桥梁的要求不仅仅能通行,而且希望它看起来要美。

2.3 桥梁技术地域性

桥梁在建设的时候,主要是以两个基本点为基础的,以跨越地域为主要目标,而达到交通运输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修筑桥梁的地方都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这就要求桥梁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周边环境,采用合理的材料、结构来塑造桥梁,主要目的在于使桥梁建筑在视觉上与周边环境融洽,提升桥梁与周边环境的美化效果,虽然桥梁在设计的时候,桥梁的整体结构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决定的了桥梁的地域性特征。

3 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现状思考

我国城市桥梁的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在1957年建设完成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景观设计时,就有较多建筑师、桥梁工程师和艺术家对桥梁景观进行设计。在桥梁桥塔、桥型、两侧观景台和硬质的景观元素进行比较分析,对雕塑、灯具、桥栏等进行斟酌。时至今日,武汉长江大气依旧以完美的桥梁姿态、独特的景观成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建成永久性公路桥梁22.4万座。如此众多的桥梁,理应为景观设计提供广阔舞台。然而,桥梁建设的功用传统往往使人们忽视了景观亦或对景观心有余而力不足。90年代末,厦门高格路桥景观设计研究中心设计的厦门海沧大桥被认为是桥梁全面引入景观及环境美化设计的先驱。此后,该公司承担的武汉军山大桥、京珠高速公路的湖北段桥梁以及宜昌夷陵长江大桥等工程将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建成桥梁的总体效果看,经景观设计后的桥梁有更好的观感,更少的遗憾。我国桥梁设计的建筑师在五六十年代曾为桥梁的景观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桥梁建设活动急剧增加,桥梁设计部门的建筑师由于数量不足,景观设计工作受到制约,致使桥梁景观跟不上社会的要求。

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①“包装”式样设计不合理。国内对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普遍具有“景观设计是对桥梁设计完成后的包装”思想,导致桥梁主体设计完成后,才开始景观设计,以至于桥梁景观无法融入城市桥梁和周边环境中。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应该融入桥梁全过程设计中,在桥位勘测阶段,应使桥梁和引道路提、调治构筑物、引道线等成为有机整体。桥梁方案设计时,要从政治、环保、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景观层次对桥梁方案进行论证,作出方案深化和科学决策的依据。②存在“伪桥型”现象。由于过分追求保持时尚和时代接轨,导致桥梁设计时不考虑实际功能和结构形式,注重桥梁装点,导致桥梁形式和结构安全存在隐患。

现阶段,桥梁不仅仅为了实现其通行的基本功能,同时其桥梁本身具有的超凡尺度、强烈形体表现力和巨大跨度对城市和大地景观产生较大影响。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时,在保持桥梁基本功能和形态美学、构造技术及材料肌理等基础上,还需要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实现桥梁景观和环境品质高要求相适应。

4 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展望

(1)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及桥梁美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桥梁将成为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产物,逐渐成为江河、陆地、海洋上的新景象,也将成为具有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

(2)逐步将国外先进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理论引入国内,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产生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文化和理论。在注重桥梁形式塑造的同时,综合考虑桥梁外观、承载荷载能力、桥梁功能、桥梁结构力学和美学等因素,力争创造完美桥梁。

(3)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舒适度要求的逐步提高,对城市桥梁的夜景更加关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中,夜景景观和照明科学逐渐成为桥梁建设和艺术结合的产物,为满足人们对景观的多样化要求,需要逐步拓展城市桥梁的景观魅力,实现桥梁夜景景观时间和空间的延伸。

(4)开展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专题课题研究越来越多,从事桥梁景观设计的人员也逐渐增加,投入景观建设的资金也越来越多。高效和大专院校陆续开始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理论和设计实务研究,将出现一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景观建设实践中。

(5)城市桥梁的景观设计相关规范、技术标准及技术規程等指导性文件相继颁布,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从无章可循的时代逐渐走向规范化。

(6)西方发达国家的景观桥已经进入人行桥为主的时代,并且更加强调行人体验,不是单纯由桥型带给人的视觉感受。而国内的景观桥大多还停留在以桥型为主要创新点的层面上。这种落后既是由于结构技术和美学艺术层面的狭隘,也是受限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当前社会生活更多的还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反观发达国家,由于其服务业的高度发达,人们所追求的是更好的休闲方式。桥梁也成为这样的一个载体,它突破了桥梁在传统意义上的交通连接概念,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纽带。

5 结束语

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时要确保桥梁景观和城市景观和谐统一,要尊重当地的文化环境,实现共存共融,结合桥梁建设特点,综合考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融入美学、技术、文化及桥梁功能与一体,立足现状着眼未来,谋求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穆祥纯.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内涵诠释及发展趋势[J].特种结构,2008,25(1):92~96.

[2]赵国强.关于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21.

[3]姜群.关于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2(8):192,194.

[4]杜艳韬,朱春凤,南松霖等.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2).

作者:沈子友

上一篇:支付改革科学管理论文下一篇:税法的经济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