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类大学入学教育论文

2022-04-21

(1、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214064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在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推广研讨课,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促进师生互动,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利途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纺织类大学入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纺织类大学入学教育论文 篇1:

浅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

摘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个集光、机、电、算、控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目前,国内各高校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精密机械,有的侧重于光学仪器,有的侧重于电子信息。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于2006年建立了光、机、电相结合。以电子信息为主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体系。同时,对新生的专业入学教育也进行了加强。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入学教育

前 言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已发展为包含信息获取、存贮、传输、处理和控制等综合功能的测控系统。因此,教育部在1997年版《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中,将原来十几个仪器仪表类专业整合而形成一个新的综合性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该专业是一个集光、机、电、算、控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测控专业名称虽然相同,但培养目标和侧重方向却差别很大。有的侧重于精密仪器,有的侧重于光学仪器,有的侧重于电子信息。西安工程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采取以电子信息方向为侧重的宽口径通识教育方式。

专业培养目标

从字面上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研究两方面内容,一是测控系统,二是仪器仪表。从技术基础来看,“测”指测试技术,“控”指控制技术,“仪器”是指仪器仪表技术,如图1所示。将这三方面技术有机结合,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测控专业涉及到多种学科,包括光学、机械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信息与控制等。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科学的、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建立以电、算、信、测、控五方面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个模块为一个课程组,以后的课程改革、课程建设都以课程模块为单位。

具体来说,电子技术模块的课程有三电(电路、数电、模电)、测控电路、EDA、电磁兼容设计等。计算机模块的课程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LC原理及应用、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DSP原理与应用、虚拟仪器分析与设计、ARM嵌入式计算机原理等。信息处理模块的课程有信号分析与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现场总线技术等。检测技术模块的课程有: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控制电机、现代纺织印染检测技术等。控制技术模块的课程有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等。

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而不是针对某门课单独建设,有利于课程内容本身的衔接与完善,也有利于师资队伍团队的建设和其他各项与课程有关的活动的进行。

实践环节建设

 测控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经过探索、实践,我们认为应从三方面改进实践性教学环节:①课程实验。对于长实验学时课程,如《测控原理与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等,压缩验证性实验量,加大综合型、设计型的长学时实验。目前很多实验设备都是“黑箱”式的实验箱,学生只需按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操作,并不利于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创造精神的培养。②专业综合实验。应该分别设置检测技术类、控制技术类和仪器仪表类等全面包含专业技术要求的实验内容,通过实验,真正达到具备专业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时,综合实验的内容也应足够丰富,以备学生选择。③毕业设计。如果说课程综合性实验是一门课程内容的综合,专业综合实验是课程模块内容的综合的话,那么毕业设计应该是整个测控专业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大综合。首先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体现“测试技术、控制技术、仪器仪表技术”的专业培养目标,其次在硬件支持、教师指导等方面都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原则。

其他方面

专业建设的内容还应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与专业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所有内容。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根本。我们拟制定整体优化方案,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创造必要条件尽快使一批年轻骨干成为学术带头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

实验室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目前测控专业的基础实验室有两个:控制理论与仿真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在学校的支持下,正在申报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专业实验室。

教材建设方面,我们的原则是尽可能使用获奖教材或规划教材。特色专业课,如现代纺织印染测试系统,则自编配套教材。

对新生的专业入学教育

高校教育的最终成果是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再科学、再完善的教学计划如果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都将是一纸空文。而要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充分利用大学宝贵的学习时间,首先应该尽早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的内容。因此,专业入学教育对于经过十年苦读、刚进校门的新生来说十分重要。据报道,国外入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国内,澳大利亚的一些高校入学教育需要两周时间,哈佛大学等名校更是安排了四周时间,教育内容也很广泛,除了专业教育外,还包括什么是大学,在大学学什么等常识问题。在此,我们为新生编写了一本《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入学教育指南》,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应用现状及前景、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已毕业学生的一些经验等等,以期使新生对所学专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兴趣。

总之,专业建设是一项涵盖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又需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工作。所有的工作都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教育部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学指导委员会,仪器仪表学科战略发展研究报告,200425

[3]潘盛辉,陈政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教论坛,2005

作者:郭亚青 黄新波 刘曙光

纺织类大学入学教育论文 篇2: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研讨课的教学探索

(1、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 2、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在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推广研讨课,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促进师生互动,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利途径。文章提出在民办高校开展研讨课的思路,首先正确认识研讨课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积极作用,大力建设师资队伍,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其次结合民办本科高校和研讨课的特点,建议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门研讨课。

关键词:研讨课;应用型;民办高校

一、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时代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研讨课作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1]的“做中学”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我教育”的开放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培养批判思维,有助于构建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新型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1世纪初,我国以清华大学为首的研究型大学相继开设新生研讨课,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己任的民办本科高校开设研讨课,还非常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人误认为研讨课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属;另一方面,民办本科高校各方面条件有限,如何发挥研讨课的积极作用,还需进一步探索。

二、研讨课的基本特点

研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分组选题,通过课下查阅大量文献进行课上报告,学生、教师围绕课题自由讨论的课程形式。研讨课主要分为两类,新生研讨课和高年级研讨课。新生研讨课强调入学教育功能,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术品质、感受研究的乐趣、接触著名教授、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认识大学和熟悉学校环境、资源,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阶段的转换过程[2]。高年级研讨课面向大学高年级学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师生就专业领域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深化学生对课程主题和学科知识体系的认识,促进学生学思结合、认知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讨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立体多元的,可分为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演示和参观教学等。案例教学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情形,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实例,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项目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收集信息、设计方案,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演示和参观教学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让学生直接接触或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

研讨课一般不使用常规教材。课程考核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在课程全过程的综合表现,以学生的参与度为重要标准,多采用等级制,如“通过”和“不通过”。每班人数不超过20人,总课时数一般小于20。

三、在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推广研讨课的必要性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定位介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专科院校之间,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文化修养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在生产经营一线发挥作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而上述的研讨课是以“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应用和实践操作相互交融”为基本特点的一种学习形式,与重在培养学生理论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是高度吻合的。因此,在教学中探索和推广研讨课是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切实保障。

研讨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在民办高校,学生是根本,学生的保留率(即减少退学或转学率)、满意度将直接决定学校的发展前景。新生研讨课的主要功能正是提高学生保留率、促进学生之间联系、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促进校园服务的利用、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学分绩点、提高学生毕业率[3]。笔者所在的无锡太湖学院,是江苏省首家从独立学院成功转设的民办本科高校,也是无锡市唯一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其中的工学院为例,定期举行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生活状况和意见,发现许多学生,包括高年级学生还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情况、课程的设置和作用、就业前景等。可见,强调入学教育的新生研讨课能促進学生认同学校、服务学校,对学校的发展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研讨课促进师生互动和教师的“再培训”。研讨课的主角是学生,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如何巧妙的主持使课堂讨论流畅和谐,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巧妙主持讨论,是指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引导讨论方向的技巧,包括如何创造“问题情境”,如何搭建知识框架,以及如何让爱发言的同学有节制,让爱沉默的同学有表达等等[4]。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多作努力,多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充分调动现场的研讨气氛[5]。另一方面,研讨课上,教师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教师查漏补缺改进自己的不足,也可能从讨论中得到新想法,促进教研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的“再培训”。尤其是民办高校,先天师资力量不足,而通过研讨课的师生互动,促学促教,教学相长,一举两得。

研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我国传统教育以应试为主,学生缺乏开放性创新思维,课堂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在教学中基本处于被动,独立思考的机会较少,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民办本科高校的生源质量在本科高校中处于底层,问题更显得突出。而研讨课,将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相融合。

四、在民办高校开展研讨课的思路

充分认识研讨课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积极作用,消除对研讨课只适合于研究型大学的思想误区。研讨课对教师的主持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开放思维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需要集中力量,首先保证新生研讨课的师资力量,以专业学科带头人为主组建教学队伍;专门研讨课,可由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采用团队教学的形式来开展。同时,两类研讨课都要注意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在新生研讨课中介绍行业发展和就业前景,在专门研讨课中引入企业技术和项目经验,使研讨课更切合市场与企业的发展需求。

建立研讨课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以研讨课为切入点,改进课程考试制度,以学生参与课程的全过程为参考,以等级制为主,分数制为辅。研讨课一般要求学生通过课后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相关专题报告、心得体会,这类文字报告可采用分数制;而课堂上的讨论环节才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这部分可采用等级制。考核方式除了报告和现场讨论,还可以结合实验实践、项目应用和校外实践等。

结合研讨课的分类和特点,在民办高校适合开设新生研讨课和部分开设高年级研讨课。新生研讨课强调入学教育的学生适应性转换,包括介绍院校历史、专业发展、课程设置和作用、行业需求、就业前景、熟悉校园环境和资源、认识专业教师等。同时,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可在新生研讨课中介绍行业发展和就业前景,在专门研讨课中引入企业技术和项目经验,使研讨课更切合市场与企业的发展需求。

对于高年级研讨课,鉴于民办高校应用型的定位,还可以采取更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例如通过比赛组织专门研讨课,如我校参加机器人大赛的学生队伍,虽然来自于各个年级,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不等,但这些学生都对机器人非常感兴趣,为他们开设专门的研讨课,实践表明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推广研讨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和教师的“再培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教育面临许多挑战。在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研讨课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通过实践不断总结优化,让研讨课在人才培养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陈荦,吴秋云,熊伟.基于建构主义的新生研讨课教学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4):76-79.

[2]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09,11:93-96.

[3]徐波.美国高校新生研讨课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2,2:69-74.

[4]杨国华.论“因材施教”与“教学相长”[J].中国大学教学, 2015,9:12-13.

[5]俞丽莉,程海正,程先华.开设纳米技术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13,8:38-40.

基金项目:无锡太湖学院2015教改项目(编号:JGYJ2015027)

作者简介:李莎(1981-),女,汉族,讲师,碩士,主要从事电子技术与物联网应用研究。

作者:李莎 俞科静 汤峥

纺织类大学入学教育论文 篇3:

激发学生职业规划和自主学习措施的实践

摘 要:围绕激发学生职业规划和自主学习,笔者在所在学校相关专业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本文在此进行总结。

关键词:职业规划;自主学习

当前如何激发学生职业规划,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笔者近年来针对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措施有:

一、构建“会、信、管”理念

通过对中小企业、知名软件公司、政府机构等组织的调查和走访、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了解和观察,我们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情况,而我校相关专业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且学生生源较好、教学环境完善,毕业的学生基本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我们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以会计和信息化行业所需为目标,以岗位要求为依据,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狠抓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了解企业、关注会计、工商管理和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掌握会计准则、会计及信息化技术规范、管理软件标准、企业业务流程、财务流程等,提升办学质量。针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树立“会、信、管”理念。

“会、信、管”理念,强调从会计信息化职业目标出发,以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群的工作知识为起点,设计课程体系,从而构建以财务会计类、信息技术类、工商管理类知识为支撑,集会计与信息技术、工商管理于一身,融操作、维护与实施为一体,形成专业与学科、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互动,产学研相结合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会、信、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

面对“会、信、管”理念和现在的就业竞争压力,我们认为学生必须从大一刚进校就要尽快有效率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与社会无缝对接。

会计信息化专业新生刚进学校时很多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会计信息化是干什么的?”,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觉得很有必要去启发和引导学生,首先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怎样让学生去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会计信息化岗位的要求和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的。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是“集会计与信息技术、工商管理于一身”,“融操作、维护与实施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我们应该明确,必须坚持“会、信、管”理念去引领学生,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岗位工作知识和能力,从而明晰学习的方向,学会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在教育思想上形成我校不同于全国其它财经类院校会计信息化专业的独特观点。为了让学生树立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会、信、管”理念,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我们便对各个班级进行入学教育和企业认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大二通过岗位实验和主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热爱专业,了解岗位。大三通过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创业计划实训、企业实习等课程,让学生理解岗位、融入岗位,自觉投入到岗位实践之中。

二、开展定期的学术讲座

教育者的眼光不仅只停留在本地,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学术讲座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无疑可以让学生开阔思路, 增强创新意识,给课程改革注入新鲜血液。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讲座介绍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信息储备,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尤其在专业教学中我们适当采用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就重点、难点内容,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促成其强烈的创新欲望,打破了传统的学生被动式的单向“接收”,使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研究”问题的习惯。

三、学生职业规划与目标设计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准确选好就业方向,我们将专业学习与学生职业规划放在一起考虑。根据工作知识的特点,首先给新生树立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 “会、信、管”理念,让他们逐步理解会计信息化广义的内涵和相关的知识组成,明白会计信息化有哪些具体岗位,知道要学习什么。然后班级导师在班上会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目标设计和职业规划。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现在新入学的大学生中有相当部分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不足,也不知道今后有什么样的打算和安排,对大学学习方法和过程不了解、不适应,缺乏思考和规划,不知道怎样去融入社会,许多学生只是盲目的学习,缺乏对专业、对社会、对企业的了解,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学生之间的综合素质、水平和能力差异也很明显,学生的未来规划也需要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建立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生职业规划与目标设计”,即通过学生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后,设计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学生和学校为此要共同努力。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想从事的岗位方向等来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与目标设计。在目标设计中总体目标一般在第一学年中期进行制定,学生本人大致确定自己的未来基本规划和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达到的高度,职业导师将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适时的评价和修正,然后学生再进行阶段目标设计,对于每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如下:

大一:第一,思考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和价值观;第二,掌握良好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思考怎样扩大学生会计电算化视野;第四,努力学好通用知识课程,开始接触“会、信、管”综合知识。

大二:第一,明确学习兴趣点与岗位方向;第二,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掌握良好;第三,进一步加强学生“会、信、管”的综合知识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融入社会的能力,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大三:第一,加强即将从事的岗位工作知识掌握;第二,围绕岗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第三,在岗位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

第四,实现成功就业。

四、导师制

从2007年开始,为了顺利实现各阶段目标,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疑问,引导学生走正确的发展方向,学校实施了专业导师制度,为不同的岗位方向配备了相对应的专业老师指导,以便根据学生个人愿望把他们培养成适合未来岗位需求的人才。同时我们也根据导师的专业和特长对导师进行了分类。在导师制下,学生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消除和引导,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

徐涛(1976.2~) 男, 硕士。汉族。现任职于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会计信息化。

作者:徐涛

上一篇:中学生德育缺失探究论文下一篇:经济学双语教学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