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政物业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下提出的。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在“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培养理念指导下,从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课程体系、培养途径、评价方式、保障制度五个方面探讨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校企政物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企政物业管理论文 篇1:

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文章以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校企合作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建议,在理论和实践上能为当前的校企合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专业技能

[作者简介]徐明成(1965-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河南 郑州 450044)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国际上校企合作并没有严格的定义,通俗来讲,一般是指学校与社会相关企业之间进行交流研讨、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一系列的合作过程,它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的开展实施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多方面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作为重点,全面考虑、综合利用企业和学校这两类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以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满足不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双向参与,产学合作”是其基本要义;“顶岗实践,工学结合”是其实施途径和方法;“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是其要达到的目标。校企合作在本质上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是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键。由于高职类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快,实践性和应用性相对较强,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做好整体规划。校企合作规划,一定要围绕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立足于人才培养,全面开展校地对接和校企合作,与地方和企业共谋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一是确定工作重点。以郑州师范学院为例,该校紧密围绕地方性、应用性、教学型本科院校这一核心定位,坚持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及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理念,确定校企合作的重点。充分利用郑州市的政策、信息和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专业布局、地方服务和工学结合的深度改革;根据地方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师教学、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

二是明确目标任务。根据工作重点,规划具体目标和任务:开展产业情况调研,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学校办学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分析行业人才需求,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相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新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教学标准,使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满足岗位要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完善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加强学校对校企合作工作的领导。学校要成立校地对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机构,全面组织校地对接、校企合作、产学研联盟建设工作,统筹调配校内资源,协调相关部门间的配合,确保各项工作的实效性。其次,要完善产学研互动机制,动态管理合作项目。以学校教务、科研和就业指导部门为主体,组织政府、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相关部门召开对接联席会、项目专题研讨会,定期检查对接项目的完成进度,协调解决对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保证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项目的时效性。最后,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职称评定、工作量分配、科研激励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调动项目合作人员积极性,解决校地合作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其工作热情。

2.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郑州师范学院坚持“理论知识够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原则,变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改革教学内容。以职业要素融入专业教学为基本目标,课程开发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教学内容的组织真正围绕岗位任务展开。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标,要求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做好相应教学资源配置。同时,还应增加学生实验、实训、实习机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50%。如物业管理专业紧紧围绕郑州市物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在课程上设置了四大知识体系:管理类、物业管理类、工民建类和房地产类,从而把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是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在三年制非师范类专业实施“4+1+1”教学模式,即学生的前四个学期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训,第五学期校企共同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项目实训,第六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在软件学院的两年制专业推行“四层深入”实践教学模式,即把学生的实践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课堂实验。这是完成课程教学计划的第一步,也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课程集中实训。教师首先要构建课程实训技能库,在学期的最后阶段,拿出一到两周的时间,集中对本学期所讲内容的实践部分进行综合全面整体的技能培训,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实践技能成绩评定。第三层次:校内行业集中实训。在实习阶段,学校集中一两个月的时间,邀请富有行业经验的任课教师或企业人员走入课堂进行培训。第四层次:顶岗实习。各专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一般在最后一个学期或整个学年进行社会锻炼,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完全介入学生培养。在部分专业推行“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即根据“国培计划”,一线教师到我校接受为期三个月的提高培训,我校对应专业的学生到一线教师的岗位顶岗锻炼。通过顶岗锻炼,转变学习观念,增强岗位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是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学校在进行学业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生完成学业,取得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至少要获得一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实施,不仅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班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全面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性。在教学计划修订的过程中将“双证书”制度引入进来,做好规划,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技能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将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大有裨益。

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首先要明确校企合作双方各自的利益点,学校的目的是通过合作达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并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而对于企业,更多的是想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学校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不提倡太多商业元素的加入,两者之间的矛盾便是当前校企合作的症结所在。怎样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效处理双方的利益冲突,进而达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郑州师范学院的经验是:第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实践育人。学校各院系加强与对口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的沟通与交流,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定期选送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同时也邀请企事业管理、科研、工程技术人员走进学校举办各类讲座,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情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的了解,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第二,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联合攻关重大课题。依托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与有关企业共建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共同申报、攻关重大科研项目。学校内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地方实际需求的科研课题。第三,加强人才交流,共同提升素质。根据政府安排和企事业单位需求,积极选送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工作,担任科技特派员,学习先进经验,帮助解决问题,并要求他们将获益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第四,积极开展合作培训。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积极承担中小学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教师进修培训项目,帮助企事业单位培训人员,提升他们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

4.创新合作实验项目。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受实验条件及学校师资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而偏离生产活动的制约,往往是“重理论、轻实验;重课堂教学、轻实验实践”,实验项目按理论课程需要而设置,各自独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实验内容主要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非常缺乏,满足不了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需要。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企业的介入满足了创新研究型实验室条件,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实验环境,创新了实验项目和内容。教师、学生能参与到项目研发等生产过程中,丰富了教师的生产指导经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增进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的共赢。同时,设立学生专项应用性科研项目,实行科技活动学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应用性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三、校企合作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对于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越发显示其独特的优势与活力,然而这种模式在其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缺乏制度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校企合作法规和制度均不够完善。发达国家历来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来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德国颁布《职业教育法》为基础的同时,针对每个行业特别制定一系列详细制度,如针对手工业的《手工业法》。除了法律手段,美国还通过税收、行政等手段维护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体制机制,法规和制度监督不力,政策和法规的不衔接大大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企业在缺少制度保障和约束的现实情况下,可能会在合作的过程中随意退出,且不会付出多大代价,然而却给学校或企业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当前社会中校企合作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合作双方都会考虑各自得失,最终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

2.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深度,没有形成一套有机融合的机制。合作常常仅局限于实训基地的建立,基地建设情况暂且不论;学校仅仅是为了安排学生实习而找个地方,专业合不合适暂且不论;学生实习方式也常局限于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实习效果暂且不论。鉴于对管理流程和技术保密等原因,企业对进入到本单位实习的实习生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种类较少且技术含量较低。学生只能在某一个岗位实习训练,没有机会操作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机会掌握先进的流程,实习效果较差,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由于在项目研发和专利发明的知识产权方面容易产生矛盾,企业和学校对相互合作、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也存在忧虑。

3.企业合作共建的积极性不高。目前,一些企业在招聘任用技能人才时很下功夫,但对人才的后续培养却没有积极性,更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为校企合作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帮助学校培养学生,于企业本身没有什么好处,甚至认为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工作。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愿望强烈,但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即使一些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学校和企业,合作维持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如郑州师范学院的动漫专业,曾经和郑州几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有些公司认为学生在公司实习需要老员工的指导,这样会影响公司的业绩,因此提出对学生收取一定数额的实习费用,以至于后来没有学生再去那些公司实习。也有一些公司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期的工资待遇,实习期过后,如果学生表现较好,能力较强,公司就把学生留下成为正式员工,但这样的公司少之甚少。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首先,健全法律法规。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来指导校企合作,进一步规范和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在校企业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建立校企合作主管机构,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沟通与协调,政府制定有力的税收等一系列优惠制度,促使企业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开展参与校企业合作的评比及奖励机制。

其次,形成互动机制。在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与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聘请企业负责人、学者、专家担任委员会成员,定期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及实践基地建设进行研讨和布置实施,并非停留在一纸空文、应付评估、谈而不做的层面上。实施过程中,院校教师要积极参与企业研发,带动学生实施校企联合生产、合作共赢,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最后,完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评价体系。在政策指引下,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条件,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经费投入,突破比例、年龄、职称和身份方面的种种制约,不拘一格打造实用而专业的师资队伍。各行政部门要重视这一活动的相关费用,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审计工作,长此以往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

总之,校企合作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发展和学生顺利就业的内在需要。只有做好校企合作,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到真正融合,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标,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鲍东杰,许光,李静.综合性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11).

[2]蔡天作,蔡冬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体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

[3]侯素美,王雷.高职高专多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

[4]李宏林,李明玲,万新军,等.构建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J].科学实验与技术,2009(6).

[5]李起潮.校地“三层对接”,系统推进工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6]王锐.职技高师计算机专业网络工程方向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7]温小明.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导刊,2009(12).

[8]许霆.论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

作者:徐明成

校企政物业管理论文 篇2:

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下提出的。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在“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培养理念指导下,从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课程体系、培养途径、评价方式、保障制度五个方面探讨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35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从转型思路、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等方面明确了下一步的转型工作,可见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已经逐渐从“试点推动、示范引领”阶段转向全面推行阶段,因此研究转型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本文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1“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总体思路

“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分别发挥校企两者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育人”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建立起学生与职业岗位的联系,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知识水平、提升岗位能力的教育活动,即实现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相结合。在“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培养理念指导下,首先建立校企資源共享联合培养平台,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并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进行职业能力分解,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其次,强化实践育人的培养途径、使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采用学校和企业双标准对人才评价,实现人才评价立体化;最后,制定完善的保障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平稳化,由此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校企深度融合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参见图1。

2搭建校企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平台,实现校企合作长效化

“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校企长期可持续的深度融合。物业管理专业在与多家知名的物业服务企业多年合作、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找到校企双方合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共同利益的契合点,即学校的人才输出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吻合。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驱动,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从人力资源、教学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搭建校企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平台,为实现校企合作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平台参见图2。

3跟踪行业发展精准定位,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动态化

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模式中起指导作用,决定着整个培养模式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制定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时,时刻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在国家教指委专业指导规范基础上,通过参加行业协会(学会)论坛会议、学习行业最新研究报告、到国内其他院校调研学习、利用校企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平台对行业企业系统调查和深入研究,同时结合毕业生就业反馈等多渠道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变化特征,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实现了培养目标的动态演化。同时将职业标准融入其中,及时反映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新特点,使培养人才的目标更清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行业企业的要求更契合。

4深入分析职业标准设计能力培养模块,实现课程体系系统化

校企双方专家通过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高等学校大学生通用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建立起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涵盖了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物业管理、服务、经营能力模块、物业综合能力模块等。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展开联合人才培养,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行“3+1”模式,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物业管理、服务、经营能力模块培养3年,其中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以学校讲授为主、企业参与为辅;物业管理、服务、经营能力模块在校企资源共享联合平台上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物业管理综合能力模块培养1年,以企业顶岗为主、学校指导为辅。具体内容参见图3。

5强化“实践育人”,实现人才培养途径层级化

确定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育人”的理念。首先,要实现实践育人“三个结合”,即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专业性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相结合。其次,遵循“认识-训练-能力”递进式学习规律,构建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第一阶段为认识阶段,采用认知实习和社会实践方式;第二阶段为训练阶段,采用课程实习、参加竞赛项目、模拟创业项目等方式;第三阶段为能力培养阶段,采用综合实习、参与校企联合培养平台项目、毕业设计等方式进行提升。具体内容参见图4。

6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评价,实现人才评价立体化

人才评价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结合物业管理专业“3+1”的培养计划,校企专家融合高校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起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以企业评价为导向的,综合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水平的立体化评价体系。首先,校内的理论教学环节,以学校的评价要求和评价标准为基础,并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评价;其次,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需求,企业参与评价是必然结果。由企业根据课程特征,结合实际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设计出企业视角下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按照企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企业评价指标的导向下,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当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课程性质,校企合作考核的侧重是不同的,例如专业基础类课程,企业大多以讲座报告、现场参观、学生进行企业调研等形式参与,然后校企共同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而管理、服务、经营能力模块中的专业课部分,则由校企双方共同结合岗位需求,对学习内容进行任务分解,模拟岗位情境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和考核;最后的岗位技能模块,则由企业担任主角,在真实岗位上进行学习和评价。

7制定完善的保障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平稳化

为了实现“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培养模式的长期平稳运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聚集效应,双方在组织、人员、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合作,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在引入行业、企业专家、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高校教师的基础上,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及章程。章程中明确培养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建立“多向互动”运行机制,进行定期沟通与交流,实现校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进政、行、校、企多方集群联动。

“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物业管理专业应用以来,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均有所增强,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得奖励,同时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表了多篇论文;毕业生、实习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同时与中海物业建立了辽宁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佳兆业物业在我校开设“订单班”;这也为下一步校企深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

[2]罗文广,胡波.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3]吴元欣,王存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联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作者:王海燕 马云俊 何景梅 魏双燕

校企政物业管理论文 篇3: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困境突破路径

摘 要:产教融合是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产学研结合要求学校和企业利用有利局面,实现密切合作。当前,校企合作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具有“经济人”属性的双方收入成本为负,导致双方积极性不高。本文分析了校企在产学研领域深度合作出现的困境,并提出了克服校企深度合作困境的相关建议,期望能对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改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困境

引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当前高校的一种主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但是由于这种模式提出的时间较短,很多方面都还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现状概述

产教融合,是指高校为了按照专业化的要求积极启动专业产业,紧密结合教学,让生产与教学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经营实体,培养教育与创业产业相结合的办学方式,这种模式具有诸多优势。近年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越来越受到政、校、企等主体的关注。三者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深度合作的模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才供给和需求方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然而从当前高校在實行这种教学模式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专任教师,对于产教融合的内涵认识不清,而且大多数还秉持着传统封闭教学的观念,对于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有了较多的不信任,这就导致在实际合作过程中,高校的管理机制、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与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对于学生来说,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与企业合作,自己到企业实习是属于廉价劳动力,从心里反抗这种培养模式。

当然,从国家角度讲,我国还是十分重视校企合作的,特别是在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个文件中明确指出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路径,并鼓励企业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互补不足。近年来,对于这种模式也组织相关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深度合作的重要性

1.促进教育与工业的融合

从就业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并不完全与时俱进,学生的就业效率不高甚至过低。至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实际需求可以进行相互联系,校企合作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生产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就业率。

2.推进高校特色专业创建

当前,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在这种技术的冲击下,存在着较多的机遇和挑战,很多高校顺应这种潮流,对自身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比如一些新型的高等院校出现,如网络继续教育等,这种类型的院校具有时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很受当前学生的喜爱。

3.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的储备以及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企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高校从中也能获得一些发展,比如就业率的提升,学生从中也能极大地提升实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这个方面来说,企业、高校、学生三者属于合作共赢的有效模式。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困境分析

1.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式及模式之一,在地方高校中最为常见的合作形式就是签订合作协议,比如二级学院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将学生集中送入企业实习。当然,单个企业的接收能力十分有限,因此高校还需多找几个相关企业来签订协议,每年都需大规模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这种合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缺陷体现:首先,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这种深度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的形式以及涉及内容还比较浅化,大部分的企业都不会涉及到高校的课程设置、职业规划以及相关实训计划,而且对于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双师型导师培养等,企业都不会涉及,有关学生的专业培养及实习计划等都由高校一方承担,这就使得企业一方合作热情比较低沉,完全没有发挥出教育主体的作用与优势;其次,是校企合作的强度不够,由于学生的个人经验有限,导致校企合作的实习内容均比较浅显,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也不能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技术革新;最后,校企合作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高校的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宏观环境基本没有任何改变,国家也没有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双方合作的效果不明显,长效合作机制不强,预期效果始终得不到有效体现。

2.高校配套制度不完善

现有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与校企合作人才的管理和培养需求的管理方式存在诸多不一致,校企合作的支撑体系不完善,使得校企合作举步维艰。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着灵活的公司实习时间要求与高校理论教育整体性、系统性要求的矛盾,传统的课程体系、学分标准、学籍管理和学期制等,限制了学生参与企业实践的阶段性。在两三个月的工作实践中很难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同时高校教师管理体制不完善,对专业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科研水平。在绩效评估中,不存在双师型教师倾向。因此,大多数专业教师不愿浪费时间在企业中锻炼自己的技能,也很难为企业提供创新支持。

3.企业利益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为加快推动落实关于人才引进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内容,签订校、政、企合作备忘录,主要围绕引入奖学金设置、举办专场招聘会及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三项内容明确各方责任义务、规范要求和工作内容。为扩大企业在学校的影响力,加强专业人才引进,面向需求主流专业,设立人才引进奖学金,每年组织奖学金评选工作,并保存申报评选材料;政府、企业及时提供园区发展动态情况、人才政策及人才需求情况,学校通过宣传栏、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积极推介市区、区情及人才政策,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定期举办校园专场宣讲、岗位推荐等活动,引导学校人才和毕业生向园区流动。

4.公共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不到位

政策保障是高校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校企合作的基本保障,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提出了相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些制度,但是仍旧还是比较不完善,特别是一些具体的政策基本没有得到落实。目前,鼓励教育机构间合作的政策不到位,政策的总体思路落后,仅限于沟通、原則等层面,权利义务不明确,难以保证合作的最终效果。以湖南省为例,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校企合作的意见》,但没有出台完善地方性法规、公共政策体系、鼓励和促进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细则。2015年,湖南省开始实施专为技校建设“教育企业合作研究平台”项目,而且仅实施了四年就停止了,所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四、产业教育融合背景下克服深度合作困境的途径

1.合作形式多样化

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形式必须多样化,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合作方式,通过联合合作建立管理教育和科学研究体系,建立学生安置等教育机构,产品开发、创业和员工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有效培养人才。针对以上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困境,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 签约共建引才工作站

政、校、企签约共建引才工作站,铸造政、校、企命运共同体。为加强双方人才交流合作,加快人才招引及培养,在学校挂牌“引才工作站”,明确引才工作站组成人员,建立联合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沟通工作站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人才招引培养合作中的重要事项。学校进一步围绕产业基地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努力构建学校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与教学资源优势,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贯通融合。依托人才引进工作站,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校“双师”队伍建设和学生技能提升搭建平台。探索深化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模式和路径,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融合的人才共育新模式。立足“三融入”,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融入产业的发展,搭建应用技术创新平台;融入行业企业发展,搭建技术服务平台;融入人才培养,以专业群为依托建设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专题网站,开展校园招聘信息、优惠政策发布等引才宣传活动。在教育事业的合作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应该能够理清人才培养与企业经济利益的关系,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明确教育的要求和使命,可以构建一种明智而完善的教育方式,从而强化教育企业合作的文化和精神意义。

(2) 高校的基本职责

高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首先就应当摆正态度,提高认识,正确意识到企业在合作中的地位,并借助企业提供的资源,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改变学生对于企业的态度,让学生不再认为自己只是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切实地从实习中获得丰富的专业经验。此外,学校要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学校学习完相关理论之后,让学生立即进入企业锻炼,用实践来促进理论的理解深度,还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工作上的创新,能切实地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让校企合作持续发展。

(3) 实践训练

高校应当多组织一些实践训练,在课程教学中,将合作企业的相关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向学生进行宣讲,并引导学生快速地明白合作企业的办企特色与理想。企业也应当承担一部分实践教学的任务,在学生实践中不断地给予帮助,让学生产生新的想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

2.鼓励学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机制才是决定价值的重要方面,只有进行有效的市场资源配置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校一直以来都想实现自治,但是如果不对传统的资源依赖问题进行解决,自治模式永远也实现不了。因此,高校只有对自身的办学模式进行变革,由综合性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进行转变,才能有效地应对市场淘汰机制。创业型大学具有较大的优势,首先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的自主性,并提升大学的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并与企业模式在性质上有些相似,增加了市场竞争机制,有效提升了适应能力。当然,并不是说研究型大学不具有竞争优势,而是要在保留研究型大学的相关优势基础上,与创业型大学结合,使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此外,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每个企业也有自身的产业特色,两者只有在充分结合以及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良好有效的合作,总之不同的大学与企业应当灵活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才能将各自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依托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以产学研合作成果推动人才培养,只有坚持分类发展的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双方的利益面。

3.改善合作的组织方式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必须需要高校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何谓有效,就是合作对于两方来说,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高校与企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进行磨合,高校方面要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企业要对实践岗位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针对具体的合作模式,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阐述:

(1)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属于高校的重要构建内容之一,针对这个方面,高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建立专业委员会,定期组织相关教师来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就是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同时企业方面也需给出相关意见,主要是从实践角度来进行考虑,建立“管理实践+”模式,创新课程体系。

(2) 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应当改变教学方式,特别是传统教学模式,明显要进行变革,只有引导学生多进行实践,并结合合作企业的相关管理理念、办企原则等,在学生实习时才能良好融合进合作企业的工作氛围之中,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中就理解了操作技能,对一些生产设备有更深的了解,在实习时才能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工作状态。

4.加强成果互认与衔接

校企合作涉及到两个教育主体,高校主要负责理论培训,企业主要实施实践锻炼,校企双方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相关学生工作和课程安排。在合作的过程中,教育成果的转化是关键所在,校企双方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成果互认与衔接工作。

(1) 专项调查

在专项调查中,高校与企业要进行分工合作,高校负责收集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以理论形式教给学生;企业应当要搜集相关实践技术信息,以实践引导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校企双方只有依据自身的优势来完善教学信息库,才能有效提升合作的流动性。

(2) 系统建设

在这个方面,政府要发挥协调作用,对于高校,应当结合当地社会特色以及高校的办学特点,来辅助参与决定其办学目的制定,以此来保证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针对企业,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并对企业因为学生经验不足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给予一定补偿,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3) 确定法律法规

在法律法规的确定方面,政府同样要发挥出较大的作用,校企合作双方主体必须在合法范畴内,来进行有效合作,特别是在涉及到一些社会经济效益方面,更要使得合作内容进行透明化处理,这样才能有效打消学生的顾虑,提升学生学习实践的环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5.强化校企特色和需求,促进产教融合

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和所辖企业的实际需要,积极拓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优势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人才输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学校将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基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把产业资源、产业优势与学校的专业、人才、信息优势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构建学校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贯通融合。形成專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确保政、校、企深度融合与引才工作站常态化运行。目前,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很多企业都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极度缺乏,且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领导自由行为”现象,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除了人力资本的选择外,还应尽可能为企业提供补贴,企业应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和不同的发展周期,自主选择合作内容和相应的制度、政策、资源条件。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把合作选择权交给高校和企业,政府要把制度设计作为补偿手段,实现动态平衡。政府作为一个咨询服务机构,可以充当学校和公司之间的中介,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相互了解的合作目的和比较优势,通过法律程序自愿决定是否合作,以改善双方的沟通。政府可以监督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做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构建地方高校教育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需要高校、企业、政府共同努力,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有效地实施了校企合作建设,实现了互利合作。

参考文献:

[1]王旭,同利平,关佳音.新时期高职教师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0):142-143.

[2]贺琛.试论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3):71-75.

[3]谢长法,于子悦.推拉理论视角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困境与突破[J].当代职业教育,2020(05):4-10.

[4]周杰.校企合作全面升级的困境与对策[J].职业,2020(25):24-25.

[5]全海英,郭子萌.“校企合作”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机理、困境与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5):24-31+48.

[6]刘仁云,赵志欣,李东平.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困境与出路[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6):179-180+183.

[7]艾斌发.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与困境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6):142-143.

[8]董鲁菲,苏荟.高职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困境:表征、成因与对策——基于227所试点院校的扎根理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28-33.

作者:曾丽莉?张鸿雁

上一篇:供应链企业信任论文下一篇:银行卡经营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