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通過问卷调查、网络调查与资料查阅的方式,对陕西五所地方高校的部分一流专业建设“管评办”分离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分析地方高校在建设一流专业过程中“管评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篇1:

以地方需要为导向,完善中职学生就业指导

【摘 要】本文介绍了新时期强化以地方需要为导向推进中职学生就业指导的必要性和意义。之后,文章提出了以地方需要为导向推进中职学生就业指导饯行思路,包括:充分贴近地方经济发展改革专业设置思路;以促进学生服务地方发展的课程设置模式;提高就业指导人员自身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模式。

【关键词】地方需要 导向 中职学生就业指导 饯行思路

一、引言

中职教育是一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经济社会越发展,中职教育就越重要,而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说,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时期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之一。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开始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生产规模的扩大急剧带动着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长,因此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中职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用工的首选,再加之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大力扶持,进一步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中职学校当年计划招生860万人,当年毕业的学生数量突破600万人,为各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理念,强调教学内容贴近市场、贴近需求,使中职学生就业率连续4年达到95%以上。但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各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却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对人才需求理念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和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导致就业学生更换工作频繁,社会满意度不高,社会适应力与竞争力不足。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中职学校培养不能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更多的还是“闭门造车”式的,“重理论、轻实践”,沿用传统时代计划经济思路的方式进行培养。因此,如何完善中职学校培养模式,建立以地方需要为导向推进中职学生就业指导方案,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更好的使中职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成为新时期中职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以地方需要为导向推进中职学生就业指导饯行思路

(一)充分贴近地方经济发展改革专业设置思路

就业指导需要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就业,适于其发展的平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业”可就,细化的指导方案才有意义。因此,发展就业指导,首先要从学校专业兴办思路、办学模式上着手。中职学校的办学目的,主要是培养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当地的地方经济发展。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各学校的办学更需要深入的改革,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专业。比如在广东省,随着近年来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类似机电机械、汽车制造、艺术设计、商业摄影、制糖等行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中职学校就开始果断调整专业兴办思路。比如广东省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针对产业需求拓展和做强专业,充分跟上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在校生由2003年的40多人增至目前的1.2万人;该校在专业和实训建设方面紧跟社会需求,推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新培养模式,大力培养社会紧缺实用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最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就业稳定率高达83%,帮助不少家庭实现了“培养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的愿望。又比如,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也先后开设了化学工艺、精细化工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保护与监测、石油与天然气贮运、化工过程装备技术等特色专业。这些特色专业的开设,一方面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校办学模式的完善,使学校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以促进学生服务地方发展的课程设置模式

课程设置是办学最突出的特色,也是各学校学生能力提高的具体途径,而以往中等职业学校用的教材都是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统一教材,课程设置也是遵循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设置的课程,千篇一律,到什么地方,任何学校都是一样的教学模式,毫无特色可言。显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显著不同,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知识需要也不同。因此,各中职学校需要通过以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的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学生未来就业后的竞争力,这是中职办学达成学生个人与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必要途径。比如广东省近年来渔业发展迅速,以水产品生产、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特色产业已成为广东省特色农业的支柱性产业。数据统计显示,2009年广东省水产品产量近700万吨,是全国名副其实的水产品生产大省。为此,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航海捕捞、航海技术、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与质量、环境保护与水处理专业。尤其随着目前海洋养殖的转型,该校除了深入把原有课程比如鱼类学、池塘养鱼学、海水鱼养殖、虾蟹类养殖、贝类养殖学、水产动物疾病学进一步改进外,还重点加强了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观赏鱼养殖课程的开设,从内容上、教学方式上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加适应当地渔业的发展,强化了以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这种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的完善和调整,进一步提高了中职学校对学生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就业指导方法的可行性。

(三)提高就业指导人员自身综合素质

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是一门研究和解决个人职业问题的专门学科,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而且非常系统的工作,要求就业指导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换言之,学生在中职学校中学习,信息资源、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毕竟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因此,主要还是要依靠就业指导人员给予各方面的指导,尤其是从就业信息、方式、心理方面要更多的给予关注,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自身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需要更多的接近市场,了解市场,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信息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和知识,这样就业指导人员才能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第二是就业指导人员需要有较强的前瞻性,因为人才培养需要一个时期,而一旦等到社会上需要这种知识时再去培养,那就为时已晚。所以,就业指导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前瞻性,能够根据各行各业发展趋势,大致分析出未来一段时间里掌握哪些技术和知识的人才会得到更多的欢迎。这样就业指导人员才能为各专业课在日常教学中侧重那些方面知识的培养提供指导,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具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模式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育部在重新规划德育课程时已经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第一门德育课要求必须开设。为此,各中职学校需要为学生的就业指导单独开辟时间,让就业作为一门系统的知识进入学生的视野,融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过程中。而且,为了突出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使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更能贴近地方需求,教学人员需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足够的了解,而且还得熟知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各学校可以尝试聘请当地企业管理人员来校讲学,或者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进入企业实习,及让学生与企业工作人员多接触,了解他们个人事业发展的轨迹。另外,通过学生与企业工作人员的交流,也能给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反馈更多的新信息,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深入改革,还可以依据岗位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赋予实训教学新的内涵,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技能人才的培养宗旨,也才能真正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总之,中职学校未来的发展,必须要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中职学校的发展才会更具生命力。因此,需要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更加旗帜鲜明的对接地方需求,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及时的转换和完善办学思路,有的放矢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最终才能真正把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永亮. 中职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J]. 当代职业教育,2011(8).

[2]王英. 关于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J]. 职业,2011(12).

[3]校企合作给力中职教育[N]. 梅州日报,2011-2-1(3).

[4]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EB].

[5]白 丽,曾灼南. 提高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实效性对策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1(8).

[6]王 梅,王秀荣. 如何提升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 职业教育研究,2011(5).

作者:袁伟权

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篇2:

陕西地方高校如何做好一流专业建设中“管办评”分离

摘    要: 本文通過问卷调查、网络调查与资料查阅的方式,对陕西五所地方高校的部分一流专业建设“管评办”分离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分析地方高校在建设一流专业过程中“管评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陕西地方高校    一流专业建设    “管评办”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拉开了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序幕。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建设双一流提供政策支持。2017年5月15日,陕西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印发〈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教〔2017〕171号)。2017年8月,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720个入选陕西省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和培育项目。那么,如何建设和培育陕西省高校一流专业?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学校的二级学院是建设和培育一流专业的基本单位,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二级学院专业建设的“管评办”问题。

1.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网络相结合,对陕西五所地方高校(宝鸡文理、渭南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西安文理学院、榆林学院)部分院系的二级学院,从省、学校对二级学院的管理、学院对专业建设的方式和方法、专业建设成果的评判体系三个方面展开调查。本问卷共设计20道题。

2.问卷实测情况

2.1调查分析法

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这陕西地方高校在一流专业建设中的好方法和好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选取位于宝鸡地区的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地区的渭南师范学院、咸阳地区的咸阳师范学院、西安地区的西安文理学院和榆林地区的榆林学院五所高校的工科专业的部分老师和领导,共发放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共150份,回收135份;走访学院党政领导共计10人,主要围绕一流专业建设中陕西省教育厅和学校为专业建设所下的目标责任、经费投入、二级学院为完成目标责任所采取的激励措施、管理办法和评价方法等展开调查。

2.2文献分析法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上图书、收集有益于调查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鉴别、分类和整理。在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时,借鉴期刊中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等。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学校对建设一流专业的管理

从学校和对外关系层面,通过调查,各个高校基本都能做到在省级教育厅的指导下自主办学,理顺高校和上级主管部门陕西省教育厅之间的关系,接受教育厅的管理和指导。但是部分高校在和当地地方政府关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一流专业的优势与地方企事业单位需求相距较远,也就是一流专业建设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地融入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高校虽然属于地方高校,但是从管理方面是属于省管高校,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政策及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一流专业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和政策支持,而且逐年增加,地方政府把更多政策和资金投入属于本地市管理的其他职业院校。这导致一些学校专业建设在办公用地、资金、技术转化等方面发展不足。

从学校和二级学院关系层面,各个高校从学校大局出发,根据自身发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加强一流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通过促进内涵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学校为二级学院下达专业建设年度指标,并配套相应的经费。但是存在一些问题:(1)学校对二级学院的专业发展有指导权,相对于学校,二级学院更是一流建设的主体,规划专业发展目标,接受学校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完成学校专业建设的任务指标,学校不能过多干涉学院专业建设,也不能用过多的其他事情干扰专业建设,学校要和一流专业建设的主体二级学院理清关系,明确权责;(2)学校虽然为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了相应的配套经费,但是提供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不够,学校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影响一流专业建设。

建议:(1)学校作为二级学院的直接领导,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二级学院发展实际情况,合理下达一流专业建设目标任务,在建设过程中不能有过多的其他事物干扰专业建设,同时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经费的足额按时下拨;(2)二级学院是一流专业建设的主体,在专业建设中要按照既定的目标进度完成,强化人才培养,把握专业建设方向,与地方企事业融合,促推地方经济发展。

3.2二级学院建设一流专业的措施与方法

二级学院是建设一流专业的主体,各学院都在分析已经取得的基础上,结合申报一流专业承诺,出台了一流专业建设方案。建设方案包括建设背景(行业背景、专业基础),建设目标(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教学质量保证与诊断体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预期成效(综合成效、标志性成效、突破领域)、进度安排、资金预算及保障条件(组织、制度和资金保障)。这些有力保证了一流专业建设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级学院在一流专业建设中,同样存在以下问题:(1)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大多数体制机制仍然采用传统的大锅饭模式,没有责任到团队到人,激励措施仍显不公,导致一些一流专业建设教师积极性不高,几乎是完成任务式的工作模式;(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大多数上是采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应用型的实践过程很多状况下是走形式,没有很好地与专业方向结合,应用型只是停留在纸面上;(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政策不够明晰。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二级学院的主导权不够,导致二级学院只注重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没有教师专业方向及团队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招聘、相应的待遇上的积极性不高。(4)一些制度、规范缺失或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如学生的日常管理制度过于笼统、教学的备课、上课、教案书写、作业及试卷的批改规范缺失,造成一些工作的反复,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建議:(1)进一步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二级学院活力。二级学院要发挥积极主动性,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清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创造性地完成一流专业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2)着力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深层次问题,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问题,解决好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问题,提高学生在本专业、本行业的就业率;(3)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引进、聘任和认定,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4)强化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建设,做到有法有章可依。

3.3对于建设一流专业的评价体系

对于建设一流专业的评价,一般由三级构成:一是学校各个院系开展专业建设的年度自评和建设结束的自评;二是由学校对二级学院根据各个二级学院的申请书及建设目标责任书进行年度评价和建设结束的考核评价;三是省级教育部门成立的评审小组对建设单位进行的考核评价。但是当前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基本都处于建设期间,主要评价还是以各二级院系开展的自评为主,部分学校开展学校对二级学院的年度专业建设考核评价。但是各高校普遍认识到,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一流专业建设,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个高校现在主要着手准备开展以专业认证为主要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建设。

通过调查,当前评价体现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当前的专业认证是采取自愿的形式,各学校对此认识不一,其权威性受到质疑;(2)有些学校根据学校自身发展要求,对二级学院提出一些建设目标要求,然后根据这些目标要求进行考核,没有考虑到各个一流专业建设的实际和发展状况,有揠苗助长之感。另外,有些学校根据各个二级学院申报的建设目标进行考核,没有严格审查这些建设目标的高度,造成一些学院在一流建设中的“吃老本”现象,没有有效促进专业建设;(3)学校对二级学院的一流专业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第一报考自愿率和学生毕业的就业率,对专业的宣传不够和对学生在本行业的就业率及对本行业的贡献重视甚少。

建议:(1)在当前评价机构较少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专业认证机构的权威性,一流专业的发展围绕专业认证进行,随着评价机构的多元化,进一步发挥各评价机构的作用;充分协调学校、二级学院及专业认证机构的沟通协调作用,保证专业一流专业的顺利建设和培育。(2)学校应该依据专业已有的发展基础,结合学校发展规划,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加权系数,补齐短板,做到既考虑学校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又促进二级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的平稳发展。(3)强化对一流专业建设的宣传,引导中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明确各专业的发展前景,重视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

4.结语

通过调查和分析,一流专业建设是国家发展大计,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的必由之路,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教师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1)教育部及省级教育厅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组织者和评判者,协调各种关系,加大对一流专业建设的资源配置力度,同时建立合理的评判体系;学校和二级学院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主体,为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平台,为广大教师发挥作用及学生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平台;教师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实施者,要充分利用一流专业建设的契机,发挥积极主动能动性、创造性,为一流专业建设发挥力量。(2)学校和二级学院要积极主动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制度改革,提升活力,提升教师的积极主动性,采取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3)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尽快建立合适的、统一的一流专业建设评价的指标及体系,为一流专业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程斯辉,江俊伟.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管办评”问题的考察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11):85-91.

[2]周海涛.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缘由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3):3-8.

[3]孙燕,胡弼成.“管办评分离”:大学走向善治的契机[J].大学教育科学,2015(05):13-18.

[4]袁益民.“管办评分离”改革与教育质量保障[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2(01):8-21,119.

[5]史华楠.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条件、目标和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07):65-72.

[6]刘利民.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5(03):1-6.

[7]满建宇.管、办、评分离: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系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9):25-30.

[8]李国强.“管办评分离”进程中的高校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6(01):12-20.

[9]吴仁华.建立促进应用技术类高校发展的管办评分离机制的思考[J].教育评论,2014(08):3-7.

[10]赵渊,孙朝仁.管办评分离:基于学校视角的调查分析与政策建议——江苏省连云港市管办评分离制度调查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2015(Z1):36-40.

[11]刘隽,范国睿.基于知识图谱的推进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6(09):24-28.

[12]许青云.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4(21):92-94.

[13]李博.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机制与建构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4]史华楠,沈娟娟.政府“元治理”角色的职能定位与实现路径——基于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09):31-38.

[15]李金星,赵敏,蔺海沣.教育治理中“管办评”分离及其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6(16):9-12.

[16]袁益民.关于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政策建议[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33(01):34-49,128.

[17]魏海深.管办评分离中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的困境及其突破[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06):165-169.

[18]高兵,杨小敏,雷虹.管办评分离的本质探析与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15(03):7-9.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XGH17165)。

作者:黄四平

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篇3:

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主导产业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自主创新能力可促进主导产业发展。文章以郑州市为例,在分析地方主导产业创新能力内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一种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正态分布统计分析法,并给出分析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实施步骤,为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数据分析和政策性投资咨询。

关键词:投资咨询;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评价;正态分布

一、引言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政策性投资是提升地方科技与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决策,而政策性投资对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则是开展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政策性投资决策咨询的基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讲,由于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政策性投资对象往往针对地方的主导产业,发挥地方政府政策性投资对各类投资的引导作用,是激励自主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增加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产业化示范工程的投入是政策性自主创新投资的重要方向,对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评价并进行危机评价预警,以化解投资风险和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南地处中原,其发展的快慢已成为牵动中部乃至全国的重要因素。河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的缩影,郑州又是河南的缩影:人口众多,整体经济实力强,平均水平较低,市内各区自主创新能力强,辖区县市能力和意识较差。另外,笔者在郑州工作多年,收集数据更加翔实,可提高结果科学性、决策可信度。

从郑州市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万分之九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87%的企业没有专利、56%的企业没有商标、4%的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以及8年以上的技术落后状态,形成了“有了制造没有创造”的被动局面。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迫切需要针对郑州市的经济主导产业有效地开展政策性自主创新投资。因此,以郑州市为例,更具参考意义。

二、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创新的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的,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其中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基于创新概念分析,自主创新是对科研主体、科研对象和科研管理所包含的各种科学技术要素进行创造、重组、革新和应用的过程。而郑州市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郑州市主导产业科学技术要素的创造、重组、革新和应用能力,直接表现为郑州市主导产业对地方的科技水平和区域经济的作用和影响能力。

近年来,国内对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日益重视,有关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创新实效性、自主创新管理平台、对策研究和危机评价预警的研究开始涌现,但有的侧重指标体系的研究,有的侧重评价方法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效性中的应用,有的仅从企业实用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些调查来反映问题,有的探讨了自主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式,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甚至也考虑相应的预警方案,但未真正地开发系统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

可见,关于地方性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管理模式和实效性的研究不多,尤其是面向政策性投资咨询的地方性主导产业自主创新决策咨询的智能化服务和提高实效性的对策,以及关于危机评价预警的研究不多。

三、郑州市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类型与筛选

第一,评价类型选择。科学地评价与分析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是郑州市主导产业科技竞争力提高的关键所在。郑州市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包含个体评价和整体评价两个方面。

就郑州市主导产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评价而言,需要考察和分析郑州市主导产业群整体自主创新现状,科学地评价和比较郑州市主导产业在全国其他省市区主导产业群自主创新竞争力中的位置以及自主创新的特色和优势,找准主导产业与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结合部,发现主导产业的科技潜力和科研主攻方向以及自身的劣势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郑州市主导产业宏观自主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优化宏观自主创新环境和合理分配资源,提高整体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和效益。

第二,正态分布统计分析法。符合此评价类型的很多,正态分布统计分析法符合此问题,且可优化。此法最早由A.棣莫弗在求二项分布的渐近公式中得到。

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正态分布统计分析方法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不平衡的,其自主创新能力的等级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属于主导产业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弱之间大致呈现这样一种形态,自主创新能力非常强的企业与自主创新能力非常弱的企业数量较少,而介于强弱之间具有一般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占相对多数,接近于正态分布。即使一个地区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地区内属于主导产业的企业各自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同样可以用正态分布规律进行统计、评价和评价分析。如果一个地区所有的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的较低,或者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和较高,主导产业之间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同样可用正态分布曲线进行拟合分析,从中发现某些规律以作为决策依据和参考。如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级分布图偏离正态分布较远,说明该地区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或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需要进一步调查分析,以便正确地决策。

郑州市的基本情况和河南省甚至全国的基本情况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如把郑州市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级分布状态放到全国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正态分布图中进行考察,可以进一步发现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内的地位和形态,找出差距和因果关系,为提升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整体能力提供决策参考。

四、郑州市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正态分布评价分析

(一)统计方法

1、数据准备

地方主导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态分布评价分析法所使用的数据是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竞争力评价结果数据。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三种评价类型。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评价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每种评价方法都必然产生评价结果数据,这些评论结果数据都可以作为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正态分布评价分析方法的源数据。

2、数据整理

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正态分布评价分析过程中需要对评价结果数据进行整理,数据整理分为三个步骤。

(1)数据标准化。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就能力评价结果数据存在离散性和非标准性,必须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将其进行线性变换以减少数据间的跨度,将这种非标准化的数据转换为标准化的数据,才具有等距意义,从而使数据正常对应到评价等级区间之中。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就能力评价结果数据中排在第一位得分可能是三位数,而排在末位得分则可能是个小数点后三位。这样大的差别很可能造成多数得分差别不大因而拥挤在一起难以分辨,因此可以采用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标准数据的方法来消除数据之间的离散性。

(2)定义评价等级区间。评价等级区间的定义和划分可繁可减,区间的数据跨度可以按一定的数学方法设定,如等分法、分类法等,要求各类一级指标采用统一的数学方法。评价等级划分得越细,正态分布曲线拟合越精确。评价等级名称可根据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等级期间的定义及数据来源中原评价指标体系所给定的评价类型来确定。

(3)曲线拟合统计。先计算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分值变量ξ落在各等级之间的概率,也就是各等级间的面积比例,再乘以主导产业总数量,即得各等级主导产业数量。由分布函数的定义可知,服从一般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别为:

当随机变量ξ落在区间(-∞,a),P(ξ

当随机变量ξ落在区间(x1,x2),P(x1<ξ

当随机变量ξ落在区间(b,+∞),P(ξ>b)=1-P(ξ≤b)=1-φ

(二)分析方法

通过整体指标分布状态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地方自主创新竞争力的整体状况以及所处的整体水平。

1、整体指标分布状态曲线形状分析

观察曲线形状如果属于标准正态分布图,这说明地方主导产业整体自主创新竞争力发展比较平衡;如果不属于标准正态分布图,如偏正态分布、不规则正态分布等等,则说明地方主导产业整体自主创新竞争的发展不平衡。

如果曲线的峰值非常高,反映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竞争力绝大多数处在同一的水平上,相互之间的差距没有明显拉开,可能出现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均处在较高的水平上和均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这在某一个方面反映地方主导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的没有明显的特色。针对这种情况,在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方面需要加大特色项目的培育和促进工作。如果曲线过于平缓,也不太符合标准正态分布图,则反映了整体指标评价结果可能存在一些不科学性或片面性。因此,可以把正态分布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2、整体指标分布状态曲线的峰值和的两端逐渐消减的趋势分析

如果曲线的峰值较高,则说明绝大部分的主导产业落在某一等级的位置;如果该等级属于良好和较好,这反映地方主导产业整体科技竞争力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如果该等级属于中等和较差的位置,则反应地方主导产业整体科技竞争力不强,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以激励和促进。如果曲线两端逐渐消减的趋势是规则的,则说明属于优秀和较差的两个极端的主导产业分布比较均匀,可以认为是正常的发展现象。如果曲线两端逐渐消减的趋势是不规则的,可以认为处于自主创新竞争力好坏两个极端的主导产业参差不齐,需要运用综合平衡策略加以管理,以推动主导产业自主创新力的均衡发展。

3、曲线的突变分析和数据分析

如果指标等级分布状态曲线出现突变点,则说明该突变连所在的等级区间存在异常现象,集中在这一区间的主导产业数量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标等级分布状态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有相应的数量标识和所占的百分比,通过这些具体数据的分析可以更精确地找出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竞争力的整体状态。

4、曲线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把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竞争的指标等级分布状态曲线与全国的主导产业自主创新竞争力指标等级分布状态曲线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的地位和状态,找出当前状态所揭示的内在规律以辅助教育管理决策。

五、结束语

可见,在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中运用正态分布统计分析法可以从定性的评价转化为直观的定量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政府更客观地评价和评价地方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还为提高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去研究、探讨有关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提供一些参考,从而促使政府政策性投资咨询决策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林俊航.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理论及其应用——基于SSM确定深圳主导产业的实证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9(2).

2、(美)熊彼特·约瑟夫著;何畏,易家详,张军扩译.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1.

3、(美)米特洛波尔斯基.正态分布[M].科学出版社,1959.

4、李六全.正态分布在岗位测评中的应用[J].管理科学文摘,2003(7).

*本文属基金项目:2009郑州市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评价和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对策研究与实现(0910SGYG25231-5);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主导产业创新能力与绩效评价及其政策性投资咨询研究(2009A630085)。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作者:付永华 刘 永

上一篇: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发展论文下一篇: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