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里戈金科学哲学思想论文

2022-04-26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仅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金融和货币格局,而且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经济思想,经济学乃至全部社会科学正在酝酿革命性的变化。我们需要反思和重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现代经济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以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为主要发源地,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一种居于支配地位的全球性思维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普里戈金科学哲学思想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普里戈金科学哲学思想论文 篇1:

循环运动与太极图混沌循环图式探讨

摘要:在我国,高度概括循环运动的阴阳鱼太极图有“宇宙演化模型”之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本文提出并初步研究了阴阳鱼太极图的混沌运行模式,认为阴、阳“鱼眼”分别为平衡点(阴极)和平衡圈(阳极)的太极图的运行规律属于混沌模式。文中给出了这种模式的最简陈述,并介绍了有助于理解该模式的一些概念和文献。同时,将这种混沌模式图式与“五层太极图”进行了初步的比较。

关键词:太极图;阴阳五行;混沌;循环运动;宇宙演化

Circular Motion and Taiji Diagram Chaos Cycle Map Study

Qiu Shuishe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Guangzhou510640,China)

一、循环运动与螺旋运动的普遍性

东西方哲学研究,都离不开循环运动。亚里士多德把移动分为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两大类,并认为圆周运动可以在有限区域内做永恒的、连续不断的运动[3]。后来,黑格尔形象地把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而黑格尔圆圈成为他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3,4]。他说:“哲学本身却无所谓起点”,“哲学就俨然是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因而哲学便没有与别的科学同样意义的起点。”可以说,这种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圆圈是特殊的闭合圈,是一种平衡状态。恩格斯在论述自然辨证法时指出[5]:“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对于循环运动来说,螺旋运动是其典型的一种形式。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哲学著作[6]指出:“通过实践与认识的不断的反复循环,人类的认识就像螺旋曲线一样无限地发展和上升。”另外,在自然科学中,已有大量的循环运动和螺旋运动的相关研究成果[7]。

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与混沌循环运动规律

20世纪以来,系统科学对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献[5]指出:“自然辩证法在当代的发展是全面的,在以下三个方面尤应重视,这就是系统科学对自然观的丰富问题…”,“系统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系统思维方式与还原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同”。另外,文献[5]关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的论述中,充分利用了“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和混沌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结论。同样的道理,“新三论”和混沌理论中的概念和规律,对于阐述和理解阴阳鱼太极图的混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普里戈金在深入研究热力学和混沌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自然哲学思想[1],讨论了自然界的平衡与非平衡,连续与分叉,涨落与平稳,决定性与随机性,稳定与不稳定,可逆与不可逆,有序与无序,周期与非周期,稳态与瞬态,以及吸引子,极限环和相空间,等等。该书中指出:“每当我们达到一个分叉点,决定论的描述被破坏了。系统中存在的涨落的类型影响着对于将遵循的分支选择。跨越分叉是个随机过程。

本文讨论的混沌是一种自然现象[8~10]。在国际上,混沌理论被称为20世纪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物理学的伟大学术成就。混沌研究成果不仅出现在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而且对自然哲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1,5,8]。文献[5]指出:“混沌可能是具有根本意义的积极因素…;对人脑电波研究表明,正常思维活动的脑电波是混沌的,而病态人脑发病时脑电波则呈明显的周期性。”利用系统学的概念,可将混沌吸引子的循环演化规律和随机性质概括如下:

(一)半稳定平衡态的性质。系统状态是由运动点(相点)形成的动态轨道(相轨)来表示的。静止点和闭合轨道都是平衡态。简单的混沌吸引子有一个平衡点和一个主极限环(周期最短的闭合轨道),后者是动态平衡态。(二)分叉点和极化作用。由于具有吸引和排斥相点的作用,在半稳定平衡态的邻域内必有运动相轨的最近点。就远—近—远的过程而论,这种情形与慧星“访问地球”的近地点是类似的。相点受平衡态吸引时趋于平衡态而走向最近点,而相点受排斥时则离开平衡态。如果最近点两边的相轨段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运动,则此最近点就叫做分叉点[9]。众多分叉点形成分叉区。半稳平衡态的分叉点转换相轨类型的作用,称为该平衡态的极化作用。(三)随机扰动引发随机过程。运动相点受极限环吸引时必然是周期性的螺旋运动。经过最近点后的相轨走向平衡点的吸引区,因而必定是单向运动(非旋转的曲线运动)。在此情况下,最近点就是分叉点。应该特别强调,在物理学和自然哲学上都确认系统中随机扰动(起伏)的存在[1]。(四)混沌循环及相对平衡态的产生。综上所述,如果一个系统没有稳定的周期运动,而其相空间中有一个平衡点和一个主极限环,且两者都是半稳定的,则该系统出现混沌循环运动。由于极化作用,运动相轨经过分叉点时将随机地选择走向某一个极限环的路径,并且可能以极小距离接近平衡态而处于相对平衡态。(五)混沌具有无穷多个半稳定周期轨道。一段螺旋运动及其随后的一段单向运动的过程,称为一个循环。若经过n个循环时相轨闭合,则形成一个极限环(闭合轨道)。n可取任意整数,因此这种闭轨道有无穷多个[9]。实际上,就n=1情况来说,由于螺旋圈数不同,闭合轨道也有很多种。因此,在理论上混沌吸引子有无限多个平衡态,它们是实际运动相轨可能任意接近的目标。

三、阴阳鱼太极图的混沌模式

阴阳鱼太极图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例如[11~13]。本文认为,太极图所研究的是复杂的循环运动,其中不存在稳定的周期运动。另外,由于太极图的思想来源于古天文,因而平面太极图所表示的实质上是三维阴阳循环运动。

本文研究的阴阳鱼图混沌模式的图式,如图1所示。图中,外圈为太极,所附文字表示了一个阴阳循环中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阳鱼眼”为平衡圈(周期轨道),称为阳极(阳中阳);“阴鱼眼”为平衡点(静止点),称为阴极(阴中阴)。阳气经过阳极后转变为阴气;阴气经过阴极后转变为阳气。于是,阴、阳两极均是半稳定平衡态,而它们各自邻域内的最近点都是分叉点。因此,阴阳两极均有极化作用,而阴阳变化过程是随机性的混沌循环运动。在这循环气流中,包含无限多个闭合轨道(平衡态),因而可能产生无限多相对平衡态(和态)。于是,五气顺布,四时变通,和态迭现,而万物生生不已。以上所说,就是阴阳鱼太极图混沌模式的最简陈述。在这种循环运动模式中,阳气趋向阳极(周期轨道),因而是螺旋运动;阴气趋向阴极(静止点),属于单向运动。一般意义上的螺旋运动与唯物辩证法中“螺旋式上升”运动相对应,两者的含义相同,而平衡圈(阳极)则与“黑格尔圆圈”相对应。在这种情况下,阳极邻域内的运动和极化的规律可以和黑格尔圆圈及其正、反题的演化过程进行对比。在黑格尔哲学中,后起的哲学体系把以前的体系作为自身的环节,而每一个环节被看成一个圆圈。其圆圈是闭合的,这就可能导致把“绝对平衡态”与“相对平衡态”混同起来的问题。从上面的相关叙述来看,对于阴阳鱼太极图混沌模式是不存在这种问题的。

阴阳鱼图混沌模式中经过分叉点的运动的随机性质可利用图2来说明。图中的三叉管是对称的,小球在管内自上而下运动。假定小球进入下面的两个叉管之一后又回到上头而再次下落,如此循环不已,则小球在随机扰动作用下将在下面两个叉管中随机选择路径。这种由分叉点产生随机性的原理,显然具有一般性意义。但要特别强调,混沌程度微弱的混沌循环运动和周期运动往往是很难区分的,而其随机性不容易检测出来。这就是人们把许多常见的循环运动都称为周期运动的缘故。

周敦颐的“五层太极图说” [11]没有涉及阴阳鱼图的“鱼眼”,也未提到随机性,因而不能直接用来说明阴阳鱼图的混沌模式。但是,为了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引入混沌概念而将周氏“五层太极图说”加以修改。现将稍作修改的周氏太极图说(仅采用其第一部分)叙述如下:

“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生两极。阴极者,平衡点也。阳极者,平衡圈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旋转而临阳极,极化而生阴;阴静直行而临阴极,极化复生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一循环也,阳气阴气一前一后者也。夫极化,分叉时刻难于逆料。是故,循环复循环,前后相异而变化莫测。故不成周期,而混沌生矣。“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其一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太极复生太极,乃至无穷。生成可期,当生之时方能生,能成之时方能成。“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上一段文字,包含了周氏“五层太极图说”第一部分中除“动极而静”和“静极复动”之外的所有句子(双引号之内的),因而可用以比较阴阳鱼图混沌模式和五层太极图。由对比可以看出,阴阳鱼图混沌模式的循环规律和随机性容易叙述清楚,而五层太极图的循环规律则难于说得明白。至于对这种图式的深入理解,尚需进一步研究。

在本文定稿过程中,得到了晋建秀博士、丘嵘硕士、李志忠副教授和涂用军教授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吾敬东,刘云卿,郭美华等.对话:东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十九章

[4]丁常春.黑格尔“圆圈运动”考察——读列宁《哲学笔记》[J].社会科学战线,1985

[作者简介]丘水生,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非线性系统及混沌理论。近年来研究循环论及太极图。

作者:丘水生

普里戈金科学哲学思想论文 篇2:

反思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仅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金融和货币格局,而且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经济思想,经济学乃至全部社会科学正在酝酿革命性的变化。我们需要反思和重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现代经济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以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为主要发源地,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一种居于支配地位的全球性思维模式。追根溯源,西方经济学是西方整体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西方哲学思维数千年演变和进化的产物。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直接来源于西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者一般而言的西方哲学思想,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哲学家熊十力说:“西洋形而上学是以宇宙实体当作外界的物事而推穷之。西洋哲学的方法是析物的方法,所谓一元、二元、多元等论,则是数量的分析;唯心唯物与非心非物等论,则是性质的分析。此外析求其关系则犹若机械论等等。要之,都把真理当作有数量、性质、关系等等可析。”分析的方法或析物的方法,实在是西洋整个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最殊胜之处。西方许多著名科学家将西洋科学方法总称为“约化论”(reductionism)。约化论让西洋科学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成就,绝不可轻视,更不可忽视。西方经济学实在是西洋整体哲学思想的支流,其哲学基础和分析逻辑也是秉承约化论的基本意蕴。

概言之,主流西方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五个方面构成:人类行为的自私决定论、经济体系的机械决定论、人类发展的西方中心论、人类认识的实证方法论、政策哲学的自由竞争论。从哲学角度来审视,上述五论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本体论、宇宙论、知识论和人生论。200多年来,经济学演变繁复,流派纷呈,恰如滔滔江河,又如涓涓细流,溯其源流,就是上述五论。

经济科学背后的本体论、宇宙论、知识论和人生论,直接源于西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7世纪欧洲兴起的科学大潮,彻底改变了西方世界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演进方向。科学和技术的兴旺发达,不仅让欧洲拥有了征服物质世界的绝对优势,而且让欧洲拥有了征服精神世界的最大优势。那些惊世骇俗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让全人类叹为观止。欧洲人凭借科学技术的神奇魔力,成功征服全世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胜利或许更加彻底。西方崛起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摧枯拉朽、雷霆万钧之势,迅猛席卷全人类。一切社会科学和精神学问,包括宗教、哲学、历史、法律、伦理等所有一切学问,无不深受科学方法论的影响。科学思维对经济学哲学基础的影响尤其深远和全面。若要探讨主流西方经济学的成功和失败、优势和劣势,若要为经济学的未来开辟新的方向,我们首先需要总结西方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理解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决定了经济学的基本价格。

西方科学世界观的核心就是决定论、机械论或命定论,此为西方学术界的共识。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非平衡热力学开拓者普里戈金和助手斯唐热出版的名著《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吹响了重新塑造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嘹亮号角。

决定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孕育出许多基本信念。我们将会看到,经济学和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命题,皆源自这些基本信念。

决定天地万物或宇宙演变的是自然定律,自然定律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西方科学的伟大奠基者们始终强调自然定律的普适性和永恒性,他们虔诚追求的科学理想,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图式和普遍真理。

对普适和永恒自然定律的信念,激励无数天才物理学家穷尽毕生智慧去忘我地追寻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从而创造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奇迹。的确,物理学家们曾经多次坚信他们已经找到了那个神秘莫测却又充满无限魅力的终极定律。譬如,19世纪后期,物理学家们非常乐观地宣称,宇宙间的一切皆可以按照连续物质的性质予以解释和推断,物理学的天空只剩下微不足道的一点儿乌云了。然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粉碎了物理学家的乐观情绪,开辟了物理探索的崭新天地。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发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决定论的信念。

霍金的《时间简史》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全书激荡着那个意志坚强的残疾天才对自然世界普适和永恒定律的信念忠贞不渝的伟大情怀,激荡着对宇宙演化终极规律不懈追求的豪情壮志。当霍金论及“物理学的统一”时,他满怀信心地说:“在谨慎乐观的基础上,我们可能已经接近于探索自然中集定律的终点。”

霍金将决定论的科学观推到极端。他写道:“爱因斯坦曾经问道,在制造宇宙时上帝有多少选择性?如果无边界假设是正确的,在选择初始条件上它就根本没有自由。”初始条件的确定性加上自然定律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准确预测宇宙发生的一切,这当然也包括人类社会,因为人类自身不过是茫茫宇宙的沧海一粟,怎么能够逃脱自然定律的命令和规范?

因此,早在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早期,自然定律的普适性和永恒性,就一直激励着欧洲哲人去追寻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成就最突出者当属苏格兰启蒙运动的诸位大师。剑桥大学曾经出版一本专著《苏格兰启蒙运动》,详尽说明牛顿科学尤其是著名的力学三定律是苏格兰启蒙哲学家的灵感源泉。斯密和他的老师们坚信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着与牛顿三定律一样普适和永恒的自然定律,《国富论》的伟大贡献就是发现“看不见的手”原理。斯密为自己的奇妙发现惊喜万分,深信自己已经找到了支配人类经济活动的“自然铁律”。《国富论》因此成为经济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看不见的手”原理则成为经济学者最根本的精神支柱。

决定论和机械论的基本信念塑造了经济学的基本性格,牢牢统治着我们的理论思维和政策模式。第一,人类社会演变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完美市场制度,欧洲建构主义的理想社会,李嘉图的“完美静态经济体系”,马克思人类社会演变的“五阶段论”,直到20世纪后期所谓的“历史终结者”,皆源自经济学的决定论信念。第二,既然人类经济体系的演化有一个确定的方向,我们就一定能够准确推测人类行为的结果。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主旨,就是准确推测经济趋势。弗里德曼的著名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宣称检验经济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就是预测的精准。事实上,许多经济学者喜欢动辄就以“预言家”自居。第三,数学模型完全支配了经济学,哲学、历史和人文思考退居其次,甚至被完全漠视。近百位获奖者多数都是数学模型高手和数学家。第四,决定论和机械论思维经过复杂的数学模型,终于蜕变成为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有效市场学说,它们将市场描绘成一架精巧的机器,总是可以自动迈向完美均衡,给人类创造出最大的福利。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有效市场假说是过去半个世纪西方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直接催生了货币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金融危机。

作者:向松祚

普里戈金科学哲学思想论文 篇3:

建筑设计中的模糊性初探

摘要:在科学研究问题日益复杂深化的情况下,精确性已不再是研究的全部,模糊性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主题。同样,在设计领域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本文通过从模糊概念和中国哲学中的模糊性入手,对建筑设计中的设计构思、设计过程、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的模糊性进行初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模糊性 建筑设计 不确定性 整体性

一、模糊的概念

模糊在百度百科的基本义:(形)不分明、不清楚。

模糊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是事物差异之间存在着某种过渡过程的结果。模糊,即边界的不清晰。

模糊与精确是一对矛盾,模糊是事物类属的不确定性,它既非彼、又非此、而是相互渗透,亦此亦彼的中间过渡状态。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模糊概念一直都不被重视。只要与模糊概念想关联,它就难登大雅之堂,受人鄙弃。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模糊正以它无穷的潜力影响着各种科学门类。模糊数学的诞生,就是最典型的证明。1965年,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专家查德发表了《模糊集合》一文,为模糊数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志着模糊数学的诞生,为数学史开辟了新领域。模糊数学的首创让人们对各个领域都存在的模糊现象有了科学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模糊学。因此,模糊性成为了我们当代科学技术中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正像美学家普里戈金所说:“在我们的宇宙中,稳定的、永恒的、规则的安全性似乎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危险的和不确定的世界中。”[1]

二.模糊性概念在中国哲学中

模糊性在中国哲学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标准深受儒、道、禅宗的影响,其中道家尤甚。把道的状态归于“虚无”、“混沌”,从理论上揭示了道的模糊性。在道家,庄子 “天人合一”、“有”与“无”等模糊性观念整体的形象特征是似是而非,亦此亦彼、朦胧不定的。世间万物又相互依存,恰如我们都颇为熟悉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与中国哲学中的“有生相无,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具有阴阳两面性,他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都在相反相成的作用中实现。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是道的模糊性特点的总结。如果说道家思想为阴,儒家学说为阳,那么由道家思想和儒家学说构建的中国哲学主干所呈现的融合共存、相互生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宇宙观,正是导致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模糊性特征的哲学观。

三、建筑设计中的模糊性

(一)设计构思中的模糊性

建筑设计构思过程中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不确定性方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世界上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设计也一样,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建筑设计,我们都需要构思。设计构思是设计的灵魂,也是人类思维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只有一个缜密的、可行的、有创新的前期构思和规划,才可能会有后面按部就班不慌不忙的成功设计。比如指南针的发明、火药的发明、电灯、电视、飞机与轮船的发明等等。这些划时代具有创造性的设计产品无一不外乎都是经过人类设计构思活动的物质表现。设计构思说白了也就是对于一个设计任务的最初思考,然而往往我们的设计命题即设计任务给出的又是一个很大的相对模糊比较笼统的方向。只是一个相对的限度,而我们最终的设计目的是要有一个具体的物化的、相对清晰的设计成果,即可执行的设计方案。在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之前,都是在绝对清晰的范围之外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没有达到最终目的之前都是相对模糊的、模棱两可的、是不确定的。但这也并不可怕,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模糊概念比清晰概念更富于表现力”。[2]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非常大的空间余地让设计师来发挥。

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都会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的过程。相对的模糊将逐渐转化为相对的清晰,而原本相对清晰的东西会随着设计思考的进一步的发展都会慢慢的转化为相对的模糊。这说明在设计构思过程中,设计思路是一直在模糊与清晰之间转化的。同时,构思也是在“无中生有,有中生无”中徘徊。黑格尔说:“有过渡到无,无过渡到有,是变易的原则。”[3]在变易中,相互渗透,有无相生。“所以‘有’中有‘无’,‘无’中有‘有’”[3]。我们就拿建筑方案设计为例,具体的就以我在武汉袁培煌设计事务所工作的时候参加的一个竞标的项目来谈。这是一个公建的项目,招标人是十堰广播电视台。首先我们拿到的是设计招标文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任务书。招标文件足足有38页,上面非常清楚的介绍了关于投标的关于项目的所有的东西,非常的详细。作为方案设计部,我们最关心是设计条件及要求,比如项目的概述,设计条件,项目功能要求,方案设计成果要求等。当然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会考虑到技术,考虑到其他影响整体的因素等。每一个设计都是从无到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最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模糊性。从地形考察到资料收集、从资料交换到相互交流、到最初的设计构思方案等等都是充满模糊性的。比如资料收集,这就是一个很模糊的任务。你根本就不确定什么资料能在这个项目里绝对能用上,什么资料根本就没有参考性。因为这中间没有一个确定的边界,它就是一个模糊概念。所以说设计构思的过程就是一个模糊的、不确定的、不清晰的过程,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二)设计过程中的模糊性

设计过程中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整体性方面。

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就开始进入方案设计了。根据前面阶段的立意构思和意念简图加上对项目的条件和建筑内部功能的分析,我们进入模糊性意向草图。不管我们的模糊性意向草图如何,它始终都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反馈到前面的构思而放弃;另一个就是往更深层次的发展,从模糊性意向草图到控制性方案草图到表现性草图到最后的确定方案。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模糊性意向草图。在广电大厦这个项目里面,我们根据前面的构思和实地的地形分析,有了一个模糊的意向。项目处于多山的十堰,场地内高差较大,有10米左右。对于这个高差加大了我们的难度,如果划分台地分别布置建筑,这样不利于建筑群的整体统一效果。又考虑到甲方的招标要求,划分台地的方向就被放弃了。这个时候我们的方向还是混沌的、模糊的,但也还是有种种的可能。有人提出做成斜坡来统一地形,但这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想法。怎么斜?怎么来统一?这都是不清楚的。草图,这个设计师最好的伙伴上场了。画草图,建草模,在模糊中找出口。

要达到气势磅礴的整体效果,所以决定用斜坡来处理高差。通过不断的草图,又有了新的模糊的想法。因为高差太大的原因,考虑用景观来缓一缓感觉上带来的高差疲惫。有了这一系列的想法,建筑体量最好能将景观坡上下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相当长的横向体量把景观坡高差统一在一起。确定了这个横向的体量,在我们眼前的还有大片朦胧,其他的功能空间布置依然不确定。考虑了广播电视建筑需要独立的特点,我们大胆的将它放在长向体量的东北侧尽端。远离路口,形成多层次的整体效果。就这样,紧接着考虑演播中心和会展都是需要比较大的空间。相对来说,演播中心与各部门联系的更密切,为了整体统一,我们暂且把它规划在场地的中间。考虑到会展与长体量交错统一,最后把它布置在场地的西南角。这时整体的模糊意向已经形成,在整个构思过程中,无时无刻不都在考虑着整体性。这些可能是设计师的职业经验构思出来的,也可能是大胆冒险的结果。不管这个模糊性的意向会怎样的发展,我们是不可预见的。接下来的控制性方案我们就不在此讨论。

(三)建筑设计完成后评价标准的模糊性

广电大厦经过体量推敲、空间组织、细节的设计、后期的制作等等,最后成功并出色的完成了最后的方案。我们也按照标书规定的时间去参加了竞标。最终以第一名的好成绩中标了,这也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

任何事物都必须从不确定性出发的,依据不同的时间、空间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应该看到好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好坏是否有绝对的标准和相对的标准,这常常让我们迷惑,让我们感到模糊。

到底怎样来评价建筑设计的好坏? 以美来作为建筑好坏的评价标准?但美的准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由于美的本质是属于感性方面的,它本身的评价标准就具有模糊性,所以用美来评价一个建筑方案的好坏是相对比较困难。以功能布局的合理作为建筑好坏的评价标准?但是这仍然是难以量化的标准。又因为有精神的审美因素,我们可以认为一个方案的功能合理,却不能认定丑陋的方案也是好的设计方案。以特色创新作为建筑好坏的评价标准?但是创新仍然是难以量化的。以运行成本低廉为标准?以造型特异和另类作为标准?

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充满了模糊性,不确定性。正是因为充满了这么多的模糊性,所以才让建筑设计方案的评价更公正、合理、更科学。它没有以单独的一个或者两个作为衡量标准,它考虑的更周全,更理性。只有当一个设计方案在各个方面都非常的优秀的时候,它才能说是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在我们的这个广电大厦设计方案里面,它中标了被甲方采纳了。我们暂且可以把它看做是好的设计方案。建筑设计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它克服了主观定性分析的弊端,它以模糊的方式实现了复杂现象的准确,它为建筑设计方案的优选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59

[2] 王明居.模糊美学[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92

[3]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258

作者简介:

阳雪姣,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李 丽,大连大学副教授。

作者:阳雪姣 李丽

上一篇:地产企业避税见解研究论文下一篇:制定目标成本实现效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