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孔子哲学思想后的人生感受

2024-04-15

学孔子哲学思想后的人生感受(精选10篇)

篇1:学孔子哲学思想后的人生感受

学孔子的哲学思想我的人生感受

学习科学知识我们是一个明白人,但是学哲学是一个糊涂的过程,我们都不知道哲学是什么,没有办法去解释清楚哲学的真正含义,我学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后得到了一些感受。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虽然他自称“述而不作”,而实际上他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夕,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学范畴的逻辑展开,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

在天道观方面,孔子较少讲天道问题。关于“天”,《论语》所记确是不多。孔子所谓“天”,有时指主宰一切的上天;有时又指广袤的自然。关于“命”,孔子是肯定的。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并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不过孔子所说的“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绝对意志和命令,而是一种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历史必然性。可是孔子又不认为人是无可作为的,相反他主张人“命”面前应持积极的态度。正由于此,别人视他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他也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有这样的天道观,使他对鬼神持怀疑态度,这是不奇怪的。

在人道观上,孔子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重要范畴。从修身来说,他认为首先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并且要“约之以礼”,“克己复礼”。从治国来说,他主张“齐之以礼”。“为国以礼”。孔子独创性的贡献在于纳仁入礼,仁礼结合。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虽然“仁”的概念古已有之,但是孔子赋以新的涵义。他不仅以“爱人”来释仁,而且提出了为“仁之方”,即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其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纳仁入礼,使“礼”不单是作为外在的强制性的东西起作用,而且有“仁”作为内在的理性自觉的力量来支撑。以“仁”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不免使人有神秘之感。孔子又提出以知求仁。他把“知”作为求仁、达仁的必要条件,他说:“未知,焉得仁?”。

在认识论上,孔子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并且把“生知”列为认识能力的“上”等。可是他未予强调。在孔子认识中占重要位置的倒是他反复论述的“学而知之”。他称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强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在认识过程中,孔子注重多闻、多见、认为知识靠“多闻”、“多见”来获得。对闻见得来的知识,不可都信以为真,必须细加观察。他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他提出“视”、“观”、“察”三步递进的观察次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还进一点提出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的“思”。他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在闻道、得道、传道上的”一以贯之“的境界,就是靠学、思结合而达到的。孔子还主张在”思“的过程中,运用”反“的方法,即不断进行类比,并加以演绎推理,以取得”举一反三“之效。他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认识过程中,孔子不以”思“为止,认为在思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地”习“、”行“。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主张要”敏于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不过孔子所说之”习“、”行“,偏重于道德实践,即所谓”行义以达其道“。他所说的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似乎是主张以言行的统一作为判断的标准。但他又提出”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为”仁之方“,即认为每一个君子都具有理性,理性即能判断是非。后世儒者又进一步加以发展,提出以”仁“、”义“等道德原则作为判别是非的最高标准。

在方法论上,孔子吸收了西周、春秋时代的”中和“观念,把它发展成为”中庸“思想。”中庸“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中庸“作为方法论原则其基本内容包括:①”叩其两端“;②”执两用中“;③”过犹不及“。

孔子的”命--礼--仁--知--中庸“哲学思想体系,”仁“是其核心。但体系中每一部分,都是相互贯通的。它们各自都可以看作为”一"贯通于其他部分。孔子哲学思想体系中也包含着矛盾。后世的儒者或其他学派的学者,或发展其中积极一面,或夸大其中消极成分,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变化。

学哲学对我们并不具有直接的效用。从经济上看,哲学不能给人们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它的含金量最低;从技术上讲,它不能给我们解决操作工序上的一个具体问题。哲学的非实用性还表现在,对一部分人来讲,哲学纯粹是一种兴趣和志趣。

学哲学有实用性,但非实用性不等于无用性。只是哲学的功用与意义难以用实用的标准来衡量。实际上,哲学的一个很大的“功能块模”就在于哲学的务虚性上,现行谈论的许多哲学功能,都可以归纳在务虚性上。哲学能够提供和坚定人生信念;哲学能够培养人的宽容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哲学可以提高人的理论素质;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哲学可以帮助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学了孔子之哲学思想联系到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我们更需要规划这些蓝图,合理利用大学的空余时间,丰富自己的知识,勾画出一个完美的未来。哲学就像童话,而我们正像落日,童话不会有它的结局,却会一直向落日下的世界追问千年万年„„

篇2:学孔子哲学思想后的人生感受

所应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现代推销学 推销的本质 推销模式 推销的要素 推销的策略 如何成为优秀的推销员

推销学是营销学中的一个分支,应该可以说是在营销观念的转变中通过不断实践逐渐形成的一种营销方式。如果说营销是战略上的规划,那么推销应该就是战术上的实施。

现代推销学这门课主要就是介绍了一些推销实务方面的应用知识,我觉得这门课中对我有用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学了这门课就会有一股冲动,想要在推销方面大显身手的冲动。毕竟这是比较注重应用的课程,我觉得我们大学生现在最缺少的就是实践了。下面我把一些我觉得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列举如下:

首先,学了了这门课让我改变了推销比较功利面的观念,以前我总觉得推销注重的是产品的销售。就拿以前兼职时推销过光明牛奶来说吧,目的很是明显到小区一家家的敲开门就是希望顾客订购牛奶,一上来就给顾客介绍了产品的优点以及服务(送货上门等),所以大多是被拒绝的多。现在我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明白了推销的本质:推销不是把产品和服务强加给别人,而是希望帮助顾客解决问题。所以要从顾客的需求出发,推销追求的是双赢,即1+1》2的理念。

其次,这门课中介绍的有关电话营销的东西也让我很有感触,也是令我受益匪浅的。上学期在平安保险公司做过两个星期的话务员,还在南京凯越培训常州分公司也干过一段时间。本来打算干一段时间的,没有坚持下来的原因想必也不用说了,天天打人家骚扰电话太痛苦了,一天被拒绝个上百次甚至弄不好还被臭骂一顿。我想出现上面那种结局完全是由于当时经验不够,缺乏对电话营销的了解,现在我才基本掌握了一些电话营销的技巧,相信以后再做话务员的话应该情况会很不相同了。

第三,学习这门课我领略了销售的八大要素:人际关系、能力、市场研判能力、服务、质量、品牌和信誉、价格以及库存。这是按照老师上课的讲解按对于一名推销人员这些要素的重要性来排序的,我觉得这样的排序不无道理,所以也把它列入对我有用的东西这一行列。在推销中最为关键的应该就是跟客户打好关系了,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靠关系吃饭的社会,这句话不无道理。销售员的个人推销能力以及其对市场的研判能力也是促成他推销成功的关键因素,每个推销员的能力差别也就从这边体现出来。

第四,掌握推销洽谈的策略技巧也是对我非常有用的,这就要学会去揣度顾客的心理。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或是奥尔德佛的“ERG”理论来对顾客心理进行分析。在推销时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从顾客的角度为顾客着想,要学会察言观色,能够让顾客参与到谈话活动中来从而产生兴趣。

第五,对准客户的信息收集方法和选择的原则也非常实用。这里要记住,购买力、购买需求和购买决策权是寻找准客户的标准,这三个标准没有或缺少某一个、两个就需要进一步来分析给予重新定位了。

第六,在现代推销学这么课中介绍的有关推销初访的知识很是有效。它主要介绍了一些接近顾客的方式以及在初访时应关注的问题。初访时有以下几个程序是重点,应该给予关注,首先要对顾客进行约见,即约见顾客。还有就是要确定约见的事由、访问时间以及访问地点等。第七,对顾客异议的处理也是非常实用的,掌握了这个可以有助于在推销过程中更好更及时地帮助顾客解决问题,也是促成推销成功的关键技巧。因为顾客比较注重的是购买你这个产品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能否解决顾客的问题,所以能够及时处理好顾客的异议就能够更好地取得顾客的信任,取得顾客的信任是成功的基础。

最后,我还想提出的是非常有助于推销的几种推销模式,爱达模式、迪伯达模式、埃德帕模式以及费比模式还有这门课程重点推出的SPIN大客户模式。针对这些模式课上都进行了推销话术的演练,效果非常明显,所以受益匪浅。这些推销模式都是前人在推销过程中一点点积累的经验,是推销员们留下的宝贵财产,很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掌握。这些推销模式都一反以往重点推销产品质量、性能等的常态,而是从顾客的需求出发,灵活分析不同情况选择具体模式来对症下药。是现代推销学中比较流行的方式。

从以上列举推销的一些方面就不难看出来这门课带给我的收获了,要评价一门课程好不好,我觉得主要还是得看它教会了学生什么,所以对于现代推销学这门课程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就得我得到了很多!

学习了现代推销学这门课程,我了解到在以后的推销过程中应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一个好的推销员销售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带给顾客的好处,所以要以为顾客着想的宗旨来进行推销。这才是一个好的推销员该有的素质。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谈到推销员为什么人们脑海中就感到厌烦,是这个世界上的推销员太多了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想只要你是真正摆着为顾客着想的态度,顾客是会接受你的。

众所周知,推销的最终目的是成交,想要达到最终的成交,那么在推销之前就得要先做好充分的调查准备。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要做到在推销之前明确顾客的现状挖掘出他们的隐藏的需求,从而来寻求办法使他们的需求扩大,这时再进行推销效果肯定会不一样的,不信可以试试。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充足的准备在推销活动中真的是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至于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我看过一本书叫《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里面介绍了好多推销大师成功的经验以及一些推销的技巧,里面讲的比较详细,也是比较不错的一本书。这里通过现代推销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除了掌握上门提到的推销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技巧外,我认为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就得有永不言弃的精神,通俗地讲就是要有干劲。许多优秀的推销员都是从吃闭门羹开始的,被拒绝的多了也就获得了更多的经验,没有人是一直顺利着的。特别是做销售,因为要不断地去跟人打交道,被拒绝是常有的事,所以不要有害怕被拒绝的心理是很关键的,更是作为推销员该有的心态。

篇3:孔子人生哲学探析

孔子的一生极度的坎坷, 他在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 十七岁父亲去世, 他也仅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 他同样是一个伟大、奋斗一生、学习一生为我们留下重要财富的伟人。在春秋末期, 社会动荡, 当时很多的学者看到那样满是疮痍的社会纷纷选择了避世, 做一个隐者, 而那时的孔子依旧站出来, 周游各国, 尽自己的努力说服各国国君免征免战来拯救当时千疮百孔的社会。孔子一生在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学习, 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在不断地努力, 他没有作为一个隐士安稳避开尘世的烦扰, 他将自己投入到社会中去, 不停的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而奋斗。

1. 孔子的人生写照

在《论语. 为政》中有这样一段孔子叙述自己的话。“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这是孔子在晚年时候对于自己一生经历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所说的一段名言。从孔子的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一生在不断地追求理想与进步, 如今这段话也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人们学习的目标与方向。学, 强调的是励志学习, 在我们青少年阶段与社会的接触不多, 社会稳定, 为我们创建了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现如今的学习环境与春秋末期的孔子所在的时代来说, 有了太多的优势, 我们有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稳定的学习环境, 更是应当在最好的年纪里注重学习, 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多读书、广读书, 不断思考, 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立, 在我们的人生阶段中, 此时已经步入社会,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融入整体的社会中去, “立”代表着我们要自立, 这也符合了现代发展人们应当对自己该有的要求。在现如今的社会中, 我国出现这样一种状况, 很多青少年的独立自主能力较差, 对于父母的依赖性过强, 甚至生活中的小事自己也难以独立完成。这是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病态, 生活在现状下需要的是我们学会独立自主, 自立自强。在现如今社会“立”应当是指我们自己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要拥有自己的价值观, 人生观。在众多职业中, 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都应当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要有个人道德、社会公德堂堂正正为人[1]。“四十而不惑”只有在经历过社会的洗礼之后, 要能够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社会是一个大染缸, 每一个步入社会的成员在进入社会之前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是在社会中, 不能依照自己的性格任性做人做事, 要学会融入到社会之中, 在经历过社会的洗礼之后学会思考问题保持头脑清醒。“天命”“耳顺”“从心所欲”, 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成长, 对于自己的人生要学会自己支配;学会包容;有字的思想, 随心所欲。

孔子通过他一生的经历说明了人生各个阶段该做何事, 在每个阶段我们有自己要完成的任务, 在每个阶段做好自己在该阶段该完成的事。

2. 孔子的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 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 孔子的对于学习是欣然接受的, 他认为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与我们常听到的“学习乃是人生快乐之本”不谋而合,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能够使人聪慧。学习能够使人快乐是孔子的最大感受, 反观现如今的学生来说, 很多同学对于学习感受是苦、累, 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当下的学生应当重新调整自己关于学习的态度,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要在学习中摆正好自己的位置, 学习是为自己而学, 能力的提高是为自己而提, 在学习中发现其乐趣, 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人生乐趣。孔子有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学思结合, 求真求新。孔子是一个注重思考的人, 将学习与思考结合, 探索真理。这一条名言一直运用至今, 只学习或是只是思考对于人生的探索都会带来不利, 只有将学习与思考进行结合, 大胆追求真理, 勇于创新, 这正符合了当下我们追求真理的境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论语》) 。孔子对于学习上强调了学习与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关于学习上, 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就是不知, 我们大可不必因为不知道而有所隐瞒扯出谎言, 不懂装懂, 这对于学习的长远追求极度不利。孔子的学习态度, 值得我们去学习, 对于学习我们就应当时刻保持着谦虚, 思考的态度。

3. 孔子的人生理想

孔子是坚韧与执着的, 春秋末期, 那正是一个处于乱世的时期, 很多隐士选择了消极避世, 而孔子仅凭一介布衣依旧选择在乱世中风尘仆仆的奔走呼告, 怀着热忱的心情解救人民与水生火热之中。孔子推行上位者实行德治, 取信于民。在《阳货》、《尧曰》两篇中突出了“恭”、“宽”、“信”、“惠”、“公”、“敏”六个字, 强调上位者要公平公正、勤奋敏捷、待人宽容、敬业、守信等去对待国家人民。用于现在社会, 教育了领导人对待下属要公私分明、宽仁。在孔子那个动荡的社会中实行它的理想是不可能的, 如今放在我们现在的稳定的社会中, 他的理想已经可以逐步实现。我们要借助稳定的社会环境共同创建出一个和平、民主、富强的社会, 共同完成我们的中国梦[2]。

结语

孔子一生虽仅为一介布衣, 但却用一生诠释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探索。孔子的人生哲学对于现今影响甚大, 无论是他的人生经历、学习态度、人生理想都令人热血而沸腾, 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下, 我们要做的是在该有的阶段做好自己的事, 不断地提高人生高度, 探索真理。

参考文献

[1]郑敏.孔子人生哲学探析[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5, 15:77+79.

篇4:学孔子哲学思想后的人生感受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孔子的“学”不仅包含了知识学习和做人实践两个方面,而且还别有深义地阐释了“学”的生命意义,从根本上揭示了“学”的本真状态,即“学”是人的本质和价值体现,是人的生命的内在需求。所以,“学”不仅是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其教育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他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毕生追求,是他价值观的体现。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圣人”,—个重要原因也是他所具有的好学精神。

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孔子对于“学”的理论认识和人生定位,还是其自身的好学精神,对于当今社会学习和研究的浮躁功利之风都有警醒作用,也是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非常有益的资源和理论依据,可以有效增进大学生对于学习观和人生价值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孔子论“学”

孔子论“学”的思想,主要包括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如孔子所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学而》)即在做人之余还要加强学习。这是因为,孔子要培养的对象主要是治国安邦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如果不学习,不求多闻博识,就会心胸不开阔,志趣不高远,难以达到很高的道德境界,难有很大的作为。此外,孔子著名的“六言六蔽”,更是全面指出了狭隘地理解做人的美德而不学习的后果:“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可见,孔子认为,知识学习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增长才干,而且也是确立和提高道德水平的基础。

当然,在孔子看来,知识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贵能用,而且要把知识学习贯彻到做人修德的实践中,通过亲身践履,把理论内化为真知并借以提高德行,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孔门论学,以成德为最终目的,而与这一“成德”的学习目的相联系,学习做人(德)就比学习知识(才)更重要。在孔子那里,对“德才”主次地位的认识是明确无疑的。君子当然要有才能,否则如何治理国家?但仅仅有才能,没有高尚的道德,却又不足以成为君子、大臣。孔子希望他的学生成为“君子儒”,而不要做“小人儒”(《雍也》),评价仲由、冉求是“具臣”而非“大臣”,都是在强调道德的主导作用,因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而“具臣”和“小人儒”都主要是有才干,做事却并不一定能完全合“道”。所谓不能合“道”,也即履行职责多满足于自己一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能完全顺应历史趋势和民众要求。

孔子的这种“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思想,早已成为我们的常识。可这一思想中包含的“德”“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思想,还没有得到我们全面深入的理解。孔子认为,一方面,学习知识是提高道德水平的基础,即才能有利于促进道德发展;另一方面,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对才能和成就有巨大甚至决定性作用。例如,“仁”是孔子心目中的至德,他很少以“仁”许人,但高度赞扬管仲的大德和大功为“仁”。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又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也就是说,孔子虽然也曾认为“管仲之器小哉!”(《八佾》),有小节不当,但因为他有公心,做事合“道”,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所以还是有“大德”,也因此成就了伟业。可见,“做人”(德)和“做事”(才)是密不可分的,做人不是空谈,做^就在做事上见。

因此,能否学好知识,不完全取决于智力的高低,而是与做人品格、与是否具有刻苦不懈的学习精神密切相关。但刻苦不懈的学习精神又来自哪里?个人的功利目的能否维持这种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学习的更根本的含义、学习与人的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本真关系。而孔子正是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阐释了“学”的生命意义,从根本上揭示了“学”的本真状态,即“学”是人的本质和价值体现,是人的生命的内在需求。

“学”是孔子不断展开和永不停息的生命过程

孔子不论是评价自己的主要特点,“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还是自述自己的人生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都是从“学”的方面来讲的。《论语》一书中类似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

钱穆先生曾这样概括孔子: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而为人之道以孝悌为本。这里,不论是学为人之道还是具体在生活中做到孝悌,都不仅限于道德实践,而同样包含理论学习、认知和理解的环节。“学”在孔子那里不仅是手段,而且更是一种生活目的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就是他的人生进程,学习主要不是为了获得知识、才能以维持生存需要,更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生命本身所要求的,是展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唯一途径。只有基于这种认识的学习,才可能是快乐的、自愿自觉的,也才可能好学不已,乐此不疲。

《论语》首篇《学而》篇的首章就不仅是论学的,而且还隐含着好学的根本原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孔子那里,学习不是什么吃力痛苦的事,而是快乐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要求(“说”在心、在内,“乐”则见于外)。为什么是快乐的?因为说到底,学习是提高充实自己,使自己具有吸引力的唯一途径,也即是展示生命潜力、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朋友正是因为你的学识人品才会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你这里。如果这一点似乎还有些许功利算计的味道,那么下面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再明确不过地强调了学习的非功利性:即使无人知道我的才能学识,我也会很坦然不生气,而且仍然会始终如一地继续学习。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为己”之学,也才是君子的作为。孔子在批评当时人们的功利学习风气时曾明确区分了“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两种情形。“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赏或利益等。完善自我,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达到“仁”的人生境界,正是孔子的价值追求,而这一追求正是在学习中体现和完成的。

只有把学习理解到“个体的生命体悟及其完成”的

高度,是人的生命和价值的体现,才能真正理解孔子豁然坦荡、执著坚定的胸怀和信念,即使终生不得见用、颠沛流离,却仍然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对自己的追求无比自信和坚定,如“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述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生价值观、信念等对人生的统领作用。

正是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宪问》中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是《论语》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了孔子通过学习来修养道德、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人生路径。有了理想信念乃至信仰,人就可以择仁安仁而不去仁,真正实现人生目标。所有这一切都来自对“学”的本真状态的揭示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学”是不断展开和永不停息的生命过程。

孔子为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孔子对学的理解是深刻和广泛的,他把领会生命意义的一切过程都看作是“学”。这就是孔子的学习思想和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重要启示:学习主要不是获取功利的一种手段,也不只是一段时间的学习,而是一生的事情,其本身就是一个人生命形态的具体体现,直接反映—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人的一生就是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精神境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终点就是成为“仁人”。“学”与理想人格的等级和人生境界的展开过程,不在知识的多寡,而在觉与不觉,即是否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自强不息的奋斗,这才是学习的本质和归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明白“仁”是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最高标志,是人生的信念或信仰,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不断展开的生命过程,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生命价值,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这里的“好”和“乐”,不仅是指学习的状态,而且也指道德追求的境界。

若以学习的本真状态来观察现实,我们不难发现,现在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在专业选择、学习兴趣和动力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学习的认识过于功利,始终陷在个人利益权衡的漩涡中,没有对自己人生价值有更高定位,更没有把学习与人生价值追求联系起来。很多事实都证明,如果不了解学习与人生价值的深层联系,缺乏学习是“个体的生命体悟及其完成”的本质认识,就难以放弃眼前暂时利害的算计,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生命潜力。很多学生虽然学习也很刻苦,但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能逃避就逃避,或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或通过作弊等手段不劳而获,就说明这一点。

其实,科学研究的任何一个领域对于短暂的个人生命历程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宇宙,用心一点,会发现自己涉足的那个领域,有着数不清的谜一样的未知的事物。只要坚持下去,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进而喜欢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人们很多时候往往就是因为执着于一个领域,了解一个领域,进而喜欢一个领域的。而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不仅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知识收获,而且那种对目标的坚持,对一个领域不间断的探索本身,也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可见,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不可改变的,而是会因为对学习本质的正确认识而改变。

王选先生曾经说过,献身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这些“乐趣”就是创造的乐趣,就是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乐趣,也就是人之为人的真正乐趣。任何物质生活的享受都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乐趣和生命喻悦感。精神的享受却是无限的,越是有创造成果就越有创造热隋,也就会越爱学习、爱科学、爱钻研,从而必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钻研中而不知疲倦,就像孔子的自评一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由此可见,那些献身科学、献身事业的人,并不是他们很刻意地要求自己不去关注利益得失和物质享受,而实在是一旦他们置身于生命创造的乐趣中,物质的享受和利益得失就自然处在他们的视野之外。王选先生因为自己的科技发明和学术贡献获得了很多荣誉,但他自己最初的科研动力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即是源于生命内在需求这一根本动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作用的认识,不仅可以进一步印证这一专业选择、学习和人生价值的内在关系,而且对于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也提供了具体而鲜活的例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不仅是为了参加现代化的生产劳动,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他的学生维拉深得其思想的精义,在《对未来生活的展望》的辩论会上这样说道:“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他们常对我们说:‘要好好学习,知识是拖累不了人的,首先知识对你们将来工作有用,等等’……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干什么还要去学习复数几何解释、诗歌理论、法语和斟酌字句的修辞学呢?可能老师和家长们认为,只有确信所学到的一切知识都能运用到劳动中去,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但是我们明白,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用于劳动,人也并不是单纯为劳动而生存的。也许,我之所以想懂点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就是因为我是人。也许,劳动越是简单就越是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这样就可使生活变得更有乐趣,更加明朗……”

这也与孔子的为学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相一致:人只要活着,就要以学习、实现崇高的人生境界为终生追求,不能有丝毫松懈,直到“死而后已”,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对比现在的学术浮躁和学习功利之风,孔子为了提升生命价值、满足丰富的精神追求而学习的态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篇5:论孔子人生哲学的主体意识

论孔子人生哲学的主体意识

孔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广泛而又悠久的影响,对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追求,对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强调,对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重视,乃是孔子人生哲学思想的主体精华所在,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这些思想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作 者:张连举 作者单位: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刊 名: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AN UNIVERSITY年,卷(期):20013(3)分类号:B222.2关键词:孔子 道德修养 社会实践 完善自我

篇6:学孔子哲学思想后的人生感受

“从欲”与“思义”--论孔子人生哲学的逻辑矛盾

人性论是孔子人生哲学的逻辑起点,相近之性与不移之性的设置使其人性观出现分裂并为其人生哲学体系的自相矛盾埋下伏笔.人性学说中的对立致使孔子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与态度出现两重倾向,他有时肯定利欲,认为利欲合于礼义,有时又割裂利欲与礼义.当肯定两者的统一时,他便主张通过学、习消解矛盾,使其统一;当割裂两者时,学、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学、习的目标是理想境界.境界是自我人性的.充分展开的理想状态,当承认统一性时,孔子认为境界体现了自我理性的自明与情感上的自得,体现了理性与欲望的统一,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当割裂两者时,境界只是一个抽象的理性假说而已.

作 者:孙华 沈顺福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刊 名:管子学刊 CSSCI英文刊名:GUAN ZI JOURNAL年,卷(期):2000”"(1)分类号:B222.2关键词:孔子 人性论 境界 矛盾

篇7:哲学与人生学习感受

当我第一眼看到课本的时候《哲学与人生》看起来就很无聊枯燥。哲学?人生?这么抽象的词语放到课堂上讲也必定无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师没有按部就班的一上来就讲课,而是给我们先介绍了一下哲学的来源以及它的意义。

我的学习态度

记得第一节课老师讲了一些小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那则“守株待兔”我们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是在语文的课本上,那时候它还只是一则寓言故事,然而今天老师把它放到哲学课上讲,却赋予了它哲学领域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凡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切不能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把偶然当成规律。顿时让我大彻大悟,自那时起我每节课都带着饱满的热情以及积极的态度来上这门课。有的时候思维太过活跃了影响了老师,在此我希望老师能够理解并且原谅我的过失。我很喜欢这门课程,可是在一起学习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会依然带着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去上好下一门课程的。

我的学习成果

这门课程使我懂得了在今后的道路上很多必不可少的知识。在以后,在未来,在我们升学以及我们的人生当中,都应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目标,只有你明确目标才有动力才会取得成功。记忆犹新的是那节老师给我们布置的自学课程,我欣喜若狂的回到家中,结果悲剧发生了,走得太快忘记带书了,于是乎我就投机取巧借鉴了网上的资料看了看,结果在成果展示的时候被老师看出了端倪,并且对我进行了教育以及对我的学习态度进行了批评。我并没有因此气馁,并且因祸得福我仔细认真的对比两种教材的差异深入地学习强化了我的记忆使印象更加深刻。这下我可真真的设施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做“在知行统一中取得成功,在反复实践中体验快乐。”只有不断的反复努力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我们都不能投机取巧,要脚踏实地,稳稳地走好每一步道路。

我自我评价

篇8:从“人生三戒”看孔子养生思想

一直以来,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除了思想学术、教育方面的巨大贡献, 孔子在养生方面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他提出:“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这句话清楚地指出了人们在不同时期, 年龄不同, 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 所以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孔子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少” (二十九岁以下) 、“壮” (三十至五十) 、“老” (五十岁以上) 三个阶段, 强调在不同的阶段, 人的生理特点不同, 所以要遵循不同的养生规律, 这也开创了后世养生领域“阶段养生”的先河。

二、“人生三戒”的中医养生之道

孔子的“人生三戒”理论将生理功能的不同归因于人体血气的变化。“血气”是用来说明人体能量的名词, 中医认为, 血气包含人体的许多物质。而这些物质, 在不同时期,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变化。

(一) 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青少年时期, 气血未定, 是发育不成熟, 能量尚不充足的时期。什么是影响青少年发育的主要因素呢?中医认为, 是肾精。

肾精是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 能决定生殖能力盛衰。人出生之后, 肾精渐充, 各脏腑组织随之生长壮大;至壮年, 肾精不断充盛, 身体发育达到极致, 随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 使得人体生命活动呈现出生长壮老的规律性变化。

中医历来以养精作为健康长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少年之时, 肾气逐渐强盛, 虽已具备生殖能力, 但是生理结构尚处为发育成熟, 即所谓的“血气未定”, 过早沉湎色欲之中, 易耗损肾精, 纵欲过度, 耗伤肾精, 必致髓海空虚, 耳窍失于充养, 可见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可见“少之时, 戒之在色”, 是大有裨益的。

(二) 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壮年之时, 血气正盛, 身体发育完全, 精力充沛, 是好胜善斗的年龄, “斗”, 并非一味争强斗狠, 不愿服输, 内心算计, 激烈竞争等都是在“斗”。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中医认为, 人的精神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肝失疏泄, 人就容易出现精神抑郁、多愁善感、胸闷、胁部胀痛等症状;疏泄太过, 则会心烦气躁、头晕、失眠多梦等。肝失疏泄, 还会导致气机阻滞, 若气郁日久化火, 火邪伤阴, 严重者可导致肝阳上亢, 从而肝风内动, 引发中风。

壮年之人, 身体强健, 精力旺盛, 本是大干一番事业, 追逐自己梦想的好时候, 若一味地好胜善斗, 终会劳伤身体, 影响健康, 所以, 壮年之人, 应平心静气, 和谐宽容, “戒之在斗”。

(三) 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得”字指的是“贪得”。人生步入老年, 血气逐渐衰退, 特别应该注意顺应天道, 安其天命, 切忌贪心不足, 欲望过多, 因此应该“戒贪”“戒得”。

为什么老年人要特别戒“贪得”呢?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 会从社会上获取到友谊、财富、情感、荣誉等很多东西, 然而欲望是无穷的, 越多越想多, 越富越想富, 最后就会累于“得”。

人到老年, 身体各项功能都开始衰退, 对名誉、金钱、地位的追求以及这些巨大利益所带来的刺激, 对老年人身体来说, 是很难承受的。

“血气既衰”这几个字不仅有生理上的意义, 也有心理上的意义。老年人年轻时服务社会, 贡献自己的力量, 步入老年后应该学会返璞归真, 放空心灵, 享受家庭和社会的回馈。而“得”, 是人的欲望的表现, 欲望是无底洞, 会吞噬老年人本该拥有的恬淡安适的生活。

我们国家现在正逐步走进老龄化社会, 老龄人口持续增多, 所以, 除了身体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这几年来, 社会上各种针对老年人群的骗局层出不穷, 可仍然有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因为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进入老年期, 生理机能逐步下降, 开始出现健康问题, 因此为健康担忧, 怕生病, 怕离开这个世界, 所以老年人成为了社会上诸多骗局的欺骗对象;另外, 社会地位发生转变, 老年人不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心理上出现巨大落差, 若再缺少家庭成员的尊重和关爱, 很多老年人会把精力集中在一些琐碎小事上, 甚至心理上性格上出现极端固执现象, 甚至对子女出现逆反心理。这些都给骗子们提供了骗取钱财的机会。

从社会发展和老年人心理的角度来说, 人一旦上了年纪, 退休是必然的, 要舍去过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角色。这时, 老年人一定要在心态上做一番调整, 客观地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如果仍不能从容放下过去的社会角色, 或者在心理上仍然追求名利和物欲, 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老年时, 机体已经衰弱, 再竭力去追求名誉、金钱和地位, 甚至贪婪无度, 挖空心思地谋取不法利益, 就会大伤元气, 损身折寿, 于家庭, 于社会, 均百害而无一利。所以, 老年人要“戒之在得”。

三、小结

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 孔子的“人生三戒”是深符中医养生之道的, 不但影响着后世人们的生活, 还影响着后世人们的思想, 是孔子养生思想中, 更有助于后世子孙健康长寿并且有助于社会和谐的思想。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除了思想学术、教育方面的巨大贡献, 孔子在养生方面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他提出的人生三戒主张, 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养生道理, 我们就来浅析一番。

篇9:论孔子“仁”学思想

本文主要论述了“仁”学思想的若干重要问题。首先,论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涵义,“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次,从“仁”是社会的轴心;追求“仁”的境界,首先做到孝悌;人的尊严和价值要用人自身的道德人格来证明;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亲友之间的关系时,要以“仁”为原则。

—、“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孔子“仁”的学说,实际上就是人学。“仁”被规定为多方面的伦理原则,包括了义、礼、智、信、勇、恭、宽、孝、悌、恕、忠等,成为一切优秀品行的总汇,故“仁”为“全德”之称。孔子认为凡是人就应该具备“仁”,“人而不仁”,不仅难以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为世所不容,而且领悟不了人生的真正乐趣。人应该是具有一定道德的人,否则就够不上为人的资格。《中庸》、《孟子》都说“仁也者,人也”。据清阮元《研经室集论.<论语>仁论》谓:周初但写“人”字,至《诗·国风》时期“仁”字方才形成,“人”具有“仁义”之义。而仁、人互训。这就是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孔子还认为人有道德自我升华的潜能,“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①,“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矣”②。认为实现仁德的愿望,并付诸实践,总可以达到崇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永远不会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状况。

按照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地说,应该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孔子之道,在于“仁”。我国古代“仁”字就是这样写: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个人没有问题,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只有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立志于仁德,就要舍弃不仁不义;舍弃不仁不义就不会为非作歹。只有立志做仁者的人,才可以无恶。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深刻。一个人怎么能够弃恶,不应该整天想着如何限制自己身上的恶,而是要去充分发挥出人身上的仁。

二、深入理解“仁”学思

儒家核心伦理理念凸显社会协调性道德,孔子所建构的儒学是以仁、礼互动互摄为中心的社会伦理体系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学既是仁学,“仁”在实际上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协调性道德。

1.“仁”是社会的轴心。孔子在人类文化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仁”范畴,并把它置于其思想的核心地位,“仁”同礼、义从此成为整个儒学三位一体的“内核”。首先,就“仁”的本义而言,在孔子那里,爱人为“仁”的最基本含义。孔子还从其他不同层面阐释了“仁”的社会本位主义特征,孝亲和敬兄乃是仁道的基本要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③;爱亲是仁兴的条件:“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④。就“仁”的价值和意义而言,孔子十分推崇仁,认为只有具备了仁性,才能成为扬善抑恶的伦理人,才能成为舍己为人的君子,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⑤。就“仁”的实施方法而言,儒家从仁爱出发,要求人人亲其亲,注重对自己亲人的爱,做到孝悌慈祥。而施爱的方法是从关心自己的人做起,亦即“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⑥,然后由近及远,由己推人,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及爱其他的人。就“仁”的地位而言,当己与他、己与群发生矛盾冲突时,儒家主张“杀身成仁”,舍己为人,牺牲个体以保全他人和群体,做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充分体现了儒学的“仁”学思想。

2.追求“仁”的境界,从孝悌开始。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⑦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⑧。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孔子认为,只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弟友爱才能组成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如果没有孝悌,家庭就会乱。没有孝悌,就没有了上下尊卑,人类就会倒退,与动物等同。孔子从伦常出发,奉劝人们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然后再扩大为国家、为整个全人类而奉献。历史上说“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如果首先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做到爱国了。如果人人尽孝,天下必然大治,国泰民安。所以孝悌也是治国的根本策略。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指一个人本来就具有的善性。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⑨!”并非说孝悌就是仁,仁是事物的本质,孝悌是事物的表象。用古人的话来说,仁是体,孝剃是用。通过实践孝悌,可以走向仁的境界。人之初,性本善。通过孝悌,只是恢复人本来面目的方法之一,而且是走向仁的境界的最根本的方法。一个人在生活中做到了孝悌,那么他就能够站稳脚跟了,终究会大彻大悟,发现人道的本源。如果一个人一生追求仁义,并且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即使不识一个字,在孔子那里也是大学问家。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在实践中去认识真理,在实践中去追求仁的境界。所以他提出了从身边做起,从脚下做起。那首先就是在家里做到对父母孝敬,与兄弟友好相处。

3.以“仁”为处世的准则“仁”从根本上看,是属于以“礼”为中心的政治伦理范畴,是有礼法、有序的社会秩序。同时“仁”也具有人伦之间,道德的理想境界和谐的关系的内涵,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讲:“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认为品学兼优的人,用文章广交天下学友,和同仁共同为社会奉献,为大家服务。在《论语·尧曰》中进一步提出:“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表示虽然身边有亲友,但比不上有仁慈之心的人;百姓有错,那是领袖的责任。领导者的个人品德和表率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论语·里仁》中有:“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认为邻里仁爱就是美好的事。而如果选择居处不与仁慈的人在一起,能说是智者吗?现实中,择邻而居并非易事,但若能与邻里和睦相处、互相照应,对任何家庭都是有利的。指出无仁爱之心的人难以长期过简朴的生活,也不会长久地享有安乐。缺乏爱心,常表现为缺乏责任感。贫时不安,常有取不义之财的想法,从而危害他人;一时得志,难免追求享受,挥霍无度,因此就会很快招致祸患而身败名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⑩认为仁爱的人,自己首先遵守的,才要求别人遵守;自己做得到的,才要求别人仿效。从自己做起,是办好一切事情的根本。以“仁”当先,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亲友之间友好相处、保持友谊的重要原则。

注释: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里仁》。

③⑦⑨《论语·学而》。

④《论语·泰伯》。

⑤《论语·里仁》。

⑥《论语·雍也》。

篇10:在旧金山感受孔子

在这里,中美文化交流盛宴——“孔子文化世界行”活动即将精彩上演。

美国加州旧金山,是“孔子文化世界行”的第三站。本次活动是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由山东鲁菜研究会、美国加州孔子委员会、美国鲤鱼门饮食集团共同承办。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副总领事陆文祥、加州众议员马世云等3位议员、加州孔子委员会主席谢汉平、旧金山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谢家新、山东鲁菜研究会会长王兴兰等与400余名加州各界代表、嘉宾出席活动。

这是一场来自孔子故乡的文化盛宴,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良机。陆文祥在致辞中说,文化交流是中美两国间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文化世界行”活动将对美国人民进一步了解孔子、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加深友谊、深化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州议员马世云也激动地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美国的、加州的。加州是多元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孔子文化深受大家喜爱。2001年加州通过议案立法,将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定为加州‘孔子日’。我们共同纪念这位伟大的圣人,传承他的精神。”

中国孔子基金会交流与合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康承宝具体介绍了这次“孔子文化世界行”活动情况。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活动将“孔子生平事迹影响图片展”与反映孔府饮食文化的“孔府菜”作为主要展演内容,给大家献上弥足珍贵的一顿孔子文化盛宴、饮食文化大餐。

这是一场集看、听、演、播、品于一体的创新型文化传播。展厅悬挂的40余幅图片给观者一目了然又铭记于心的深刻印象。

而作为孔府菜传人的王兴兰用精湛刀工创作的经典佳肴无疑是锦上添花。这位中国烹饪大师一时成了众星捧月的焦点。她亲自为本次活动烹饪制作了“孔子官府宴”,其中,“当朝一品”、“诗礼银杏”等经典品牌菜品,深得大家喜爱。他们还当场即兴表演了鲁菜刀工,精湛的技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地道纯正的孔府菜美食,令在座的人赞口不绝。加州议员马世云还亲自向王兴兰等颁发了证书,表彰他们的高超技艺和贡献。

其间,有很多慕名求书的,王兴兰慷慨地将自己亲自编撰的《中国孔府菜》一书赠与大家,并在扉页上签名。文化的交流并不局限于语言,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于菜品中也是一种精彩体现。

一曲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和《茉莉花》又带来了浓郁的中国情愫。伴着扬琴、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的精彩演奏,悠扬的曲调幻化成快乐的音符,听者闻其声,仿佛置身于孔子的故乡。而当中国孔子基金会制作的《永远的孔子》中外语版DVD光盘播放后,视觉元素转化成智慧符号,使人们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人格和博大精深的思想。

无疑,美国对中国孔子是顶礼膜拜的。在美国旧金山KTSF26台的热情邀约下,“孔子文化世界行”代表团一行人走进了演播室,接受当地媒体采访。谈到孔子文化的影响,康承宝感触颇深地说,“我看到当地很有影响的星岛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大标题很醒目,写到《争取用十年的时间让美国高中生都能上大学——奥巴马签改革有教无类法》。有教无类是2000多年前孔子首倡的。他杏坛设教,教书育人,提倡人人都可接受教育。可见,孔子文化不仅能穿时空隧道,为当今社会服务,还能跨越国界,成为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San Francisco in the USA was the first leg of “A World Tour of Confucius.” The exhibition attracted more than 400 visitors and distinguished guests from all over the USA.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exhibitions held in Europe, the exhibition held in San Francisco made a display of the traces of the life of Confucius and the dining culture of the Confucian family.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孔子哲学思想后的人生感受】相关文章:

听孔子一课的感受04-23

国培后的感受04-20

国学与人生孔子04-28

初考后的感受范文05-24

读书后的感受范文05-25

国培后的点滴感受06-30

期末考试后的感受07-12

军训后的感受作文10-01

孔子论人生哲理下07-08

看舞蹈表演后的感受04-08

上一篇: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山西毕业生暂未就业,户口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