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岗位需求的基础医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药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应随之发生改变,药学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关键词:医药产业结构就业能力课程体系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药学教育的人才需求,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层次、种类、数量有不同的要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医生岗位需求的基础医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医生岗位需求的基础医学论文 篇1:

新医科背景下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物信息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摘  要: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对医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实现医学向以“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生物信息学即典型的、前沿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医科专业。生物信息学专业在确立“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办学定位,明确“医工结合的新医科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成果为导向,紧跟科技前沿,创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整合、增加前沿课程、更新课程内容等措施,逐步完善建立以生物信息学知识技能为核心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从而培养适应中国高等教育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物信息学创新型复合人才。

关键词:新医工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ity; bioinformatics; course system

針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教育部提出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强调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对医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实现医学向以“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新医科是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融合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全面整合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方兴未艾的医学新领域,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教育新体系,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未来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

2015年,精准医学计划开辟了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组学大数据是精准医学发展的基础[1]。目前随着高通量检测技术不断改进和检测价格的不断下降,促生了以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为代表的大量多组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多组学大数据产生不再是瓶颈,急需解决的是怎样让堆积成山的多组学大数据变得对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具有意义,并最终惠及客户和患者。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应运而生,已成为精准医学中的焦点、精准医学前进的助跑器[2]。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由医学、生物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融合产生的交叉前沿学科,主要通过研发并应用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对海量生物医学大数据进行管理、整合、分析、建模,从而研究生物医学资源中蕴含的重要信息,阐明新的生物医学规律,获得传统生物医学手段无法获得的创新发现[3]。特别是随着高通量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生物医学组学大数据的不断积累,生物信息学不仅为解决复杂的生物医学问题提供可能,还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甚至新药开发等重要医学问题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随着大数据和精准医学的兴起及迅速发展,生物信息学也逐渐成为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交叉研究领域之一。

综上,产业界和学术界对生物信息学的认知发生了转变,促成了生物信息领域工作机会的增长。2014年science杂志有篇报道提到:“在大数据时代,生物信息学迎来了好时候,也是令人激动的时刻”[4]。黑龙江省历来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更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生物信息学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纵观国内外现状,生物信息学的人才极其缺乏,生物信息学专业教育越来越重要。在新时代,适应新医科发展理念,培养医工结合的生物信息学人才是“十三五”规划对黑龙江省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5]

一、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架构需紧跟时代发展进行更新

建立医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生物信息学人才的关键。由于生物信息学是新兴专业,目前关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生物信息学专业常规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序列比对、进化分析、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分析等内容。对于医学院校,疾病相关基因的识别、功能分析更受关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原有课程体系相对科技发展有些滞后,应该增加目前医学研究中生物信息学的前沿研究方向,例如单细胞组、疾病微生物组。

此外,生物信息学专业还需要扎实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而计算机编程语言发展日新月异,像Python语言已然成为大数据时代的新宠儿。Python语言可应用于数据分析、建模、平台开发等方面。因此,从事海量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自然要学习该编程语言。

(二)課程内容需增添前沿进展

随着科技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契合国家关于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战略需求,一些核心专业课程内容需要更新,提升生物信息学专业学生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例如,新开设Python语言课程后,相应的数据分析、建模、平台开发等课程内容也应该随之更新,教授Python语言为基础的数据结构、机器学习算法和网络平台搭建等相关课程。此外,有些专业课程内容也要随着生物信息学前沿进展进行更新,例如增加三维基因组学、环状非编码RNA等相关知识等。

(三)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内容不好理解

由于生物学信息课程知识体系庞杂,涉及到多个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融合,逻辑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理解,而现在课堂上一般以传统的讲授和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反映生物信息学专业课很难、不好理解,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最佳水平。

(四)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量身定制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国内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受依托的传统专业/学科学院的影响较为突出,更多模仿原有专业的模式,没完全凸显出新医科生物信息学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虽然有些院校综合全校优势开设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理科学等相关课程,但其他专业的授课教师对生物信息学认识不够深刻,课程内容传统,且课程之间衔接或整合还不够。

二、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一)确立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适应生物信息学发展的广义课程体系

紧跟科技前沿,广泛征求本领域专家和用人部门意见,确立“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办学定位,明确了“医工结合的新医科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拆除学科壁垒,以多样化课程、科研训练与实践为核心,建立适应生物信息学发展的广义课程体系。在现应用的生物信息学的课程体系中,共开设各类课程80余门,80%的专业课为国内首开,包括基础课16门、专业基础课程20门、专业必修课程25门、专业选修课程10门、其他选修课18门。根据生物信息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课程体系均有较强的公共和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的分量,重视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的程度;突出对数学、计算机和生物医学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学;掌握的增加专业选修课,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生物信息研究高速蓬勃发展、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的特点。该课程体系涵盖必要的生物学、医学、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减轻学生负担,进行课程整合,凸显专业理论和方法在生物医学大数据领域的实践应用。

该课程体系包含生物信息学基础、生物医学大数据信息技术、综合生物信息学及前沿生物信息学等四个课程模块,并具有递进关系。生物信息学基础课程包含所需要的生物学、医学、计算机和数学等基础课程;生物医学大数据信息技术模块包含大数据编程语言、大数据挖掘算法、数理统计等大数据分析所需知识;综合生物信息学课程内容则进一步学习生物信息学相关的各种组学数据的预处理、分析、后续数据结果的可视化等相关知识,延伸到多组学数据的整合分析;最后的前沿生物信息学模块则是通过讲座的形式介绍前沿进展。整个课程体系,力求做到重点突出但涵盖面广,及时追踪学科最新发展但不忘基础知识。本专业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与基础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致;大学三年级开始接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药物基因组学等生物信息学相关专业课程,同时增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计算机相关课程。我们还将课程体系进行了结构化分类,将课程分为人文社会与职业素养、数理科学、生物与医药科学、大数据信息技术、算法与数据挖掘技术、生物信息科学和医药工程与科研技能七个课程群。

(二)更新生物信息学课程内容,增加实验课比例

课程的大纲内容、理论和实验学时的分配和调整等,根据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市场生物信息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反馈等不断做出与时俱进的改进和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方面,及时将前沿进展内容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增加非编码RNA领域的前沿知识,包括lncRNA、circRNA和ceRNA等新兴分子的概念、调控方式和功能预测方法,疾病ncRNA计算识别方法等;二代测序数据在DNA和RNA层面的应用和分析流程,疾病相关突变、差异表达基因的计算识别等;丰富目前流行的多组学整合分析的前沿方法,及多组学大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在重大疾病中的应用。为拓展书本知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文献作为参考资料,组织学生分组,指导每组学生合力阅读获取课堂内容的前沿知识,并做简短的PPT汇报,进而加强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领会,及同学间的讨论、合作和表达能力。

此外,生物信息学专业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因此,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为加强理论转化成实践操作能力,生物信息专业开设的61门必修课程中45门课程设有实验教学部分,占总学时的30%。实验课程内容选择贴近课堂理论教学、可操作性强的内容,并注重实验课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运用生物信息学知识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学习中强调实验与理论紧密结合,学院推广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实践操作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全面采用PPT与板书相结合进行教学,以音频、视频和网络技术等形象教学方式为补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以更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输专业知识,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更好。增加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进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在实验课上以理论课堂案例为完成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案例的思路设计和计算机编程实现,实行开放式教学,通过自己和前沿科研论文中结果比较,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突出学科交叉背景优势,实施团队教学,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

学院授课教师学历背景交叉有利于开展团队教学。教师有生物学、统计学、计算机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具备多种相关学科知识背景。为突出教师学科背景优势,根据学术方向划分教研室和科研团体,实施团队教学。目前,学院所授课程已完成课程组划分,并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各教研室讲授各学术方向特色专业课程,使高水平科研教师投身教学,发挥研究特长,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例如,以计算表观遗传学为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表观遗传相关课程。

生物信息学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教师时刻保持科研状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开展教学科研一体化。同时,学院还鼓励教师将团队教师科研课题的实验方法设计为本科生实验的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科研空间,把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让科研辅助教学,创造出更贴近学科前沿的学习科研环境。通过采取引导性教学,开拓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五)致力于开展生物信息学专业的教材建设和打造在线课程

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教材选用执行开课教研室-学院审核程序,双层把关,保证教材质量。生物信息学专业是新兴专业,很多专业课程缺乏相匹配的教材作为依托。因此,在选用优秀教材的基础上,为丰富教学资源,学院初步完成全套课程的电子教案。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教师编写专业相关教材及专著。近几年,我校作为主编单位编写了国家首部《生物信息学》规划教材的第一版及第二版,该教材被众多院校相关专业使用,成为各大高校生物信息学专业学生的必备书籍,被广大读者誉为“红宝书”[6]。此外,主编了医学院校各个专业一年级本科生高等数学课程的必备教材《医用高等数学》(第一、二版)[7]、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医学实践》专著一部,并主编springer出版社的《复杂疾病与非编码RNA》英文论著等国家级教材和专著十余部。目前已与出版社接洽,拟编写生物信息学专业系列教材,使其能更加适应生物信息学教学与研究现状。

另一方面,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相关视频资源建设相对较晚,视频资料更是缺乏。近两年,学院大力推进课程视频资源建设全覆盖的计划。目前,学院大力推进基因组信息学、数据可视化技术、生物医学网络资源等特色专业课程的建设,努力打造为专业特色精品课程。此外,学院一直在努力建设课程视频资料,计划实现“一课一视频”,即每门课程至少录制一个视频资料,逐步实现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全覆盖。为填补生物信息学在线课程空白,已组织并完成校在线课程——基于生命组学大数据的生物信息学的录制。

(六)实行导师制度,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对青年教师实行教学和科研导师帮带制度。新教师入职以后,安排教研室主任作为新教师的教学导师,负责指导教师的教学业务工作。教学导师指导和帮助新教师掌握备课、授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考试组织等教学环节的基本方法和工作要求,重点突出钻研大纲和教材、安排教学进度、编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掌握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等教学业务要求。并负责指导新教师跟班听课和参加工作见习,引导新教师参与评课、议课等活动,将良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传给新教师,促进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工作作风的养成。科研导师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辅导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实践,使其在科研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青年教师通过配合科研导师进行相关课题的基本科研资料的收集工作,提高了自己的科研素养。同时协助科研导师进行毕业生论文和学年论文的指导工作,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此外,学院还定期组织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和科研论坛,加强教师教学科研相互交流,形成推动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的合力,实现专业技能互补,建设高端化、知识结构多元化师资队伍。

三、结束语

生物信息学作为高度交叉的新型学科已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国内外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也是我国生物信息学赶上甚至超越其他国家的一个好机会[8]。加强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为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生物信息学授课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将前沿生物信息学的知识带进课堂,让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创新“新医科”背景下的现代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才能保证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我省及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不断飞跃。经过实践,学院在“新医科”生物信息学卓越人才培养上取得显著成效。在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2016-2017年全省本科就业率“十强”榜中连续两年榜上有名,其中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课程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学院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已趋于成熟和完善,建立了目前全国成熟完整的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国内学科领先的示范性,成为全国相关门类专业教学模板。

参考文献:

[1]张华,詹启敏.精准医学的需求与挑战[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5,2(5):17-25.

[2]陈润生.生物信息学[J].生物物理学报,1999,15(1):5-13.

[3]徐娟,李永生,邵婷婷,等.关于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J].赤子,2017(25):88.

[4]Elizabeth Pennisi. Bioinformatics.New way to look at life[J].Science, 2012,338(6105):317.

[5]寧康,陈挺.生物医学大数据的现状与展望[J].科学通报,2015(Z1):534-546.

[6]李霞,李亦学,廖飞.生物信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7]李霞,彭继世.医用高等数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8]赵方庆,方向东,李亦学.转化生物信息学研究前沿及挑战[J].遗传,2015,37(7):619-62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规划课题“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创新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编号:GBC1317079)研究成果;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创新性人才培养一体化平台的构建研究”(编号:SJGY20180313)研究成果;哈尔滨医科大学2019年教学课题“面向生物医学大数据的生物信息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编号:XY201912)研究成果;海南医学院2020年教育科研课题“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HYYB20204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娟(1984-),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医学生物信息学。

作者:徐娟 李永生 张云鹏 李霞 陈丽娜

医生岗位需求的基础医学论文 篇2:

基于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研究

摘 要: 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药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应随之发生改变,药学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医药产业结构 就业能力 课程体系

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药学教育的人才需求,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层次、种类、数量有不同的要求。医药行业发展在新的产业规划布局刺激下发生变化,人才的供应无法实现同步提升,必将出现供应缺口。传统药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对市场需求反应慢,岗位指向宽泛而导致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弱,将很难适应新的医药市场需求,为避免产生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实际需求的时间差矛盾,保证药学毕业生就业率不受教育滞后现象影响,树立超前意识,科学预测未来新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类别,超前调整课程安排,使人才的供求尽可能同步。

目前有许多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机构对于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开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药学本科生近年来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在91%~100%之间[1-7];也有部分高校对药学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预测研究[8-10],认为未来生物药学、临床药学、医药市场营销学、循证药学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将会大幅度提升,对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指出应该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个人能力[11];对江西省6所高校药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创新能力培养、毕业实习及就业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应加大选修课及实验课比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药学专业培养方案[12]。上述研究工作未基于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药学人才就业能力需求变化的新特点开展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根据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拟针对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变化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提高药学生就业能力。

一、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人才就业能力需求变化

2010年11月,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随着国家“十二五”相关政策的出台,医药行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良机。未来国家医药产业结构将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国际化四个方向调整,“优质化”重质量;“学术化”重循证研究;“集中化”重GMP、GSP认证;“国际化”重品牌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未来药学专业人才需具备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循证研究能力、临床用药服务能力、创新药物研究能力等。随着医药市场的迅猛发展,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及医疗机构药房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药物研发、药品生产、质量监控、物流销售、医院药品调剂及药学服务相关岗位是药学专业人才的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就业岗位群。针对医药产业结构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和国际化四大趋向调整,就业能力需求将随市场发生变化。

(一)药物研发岗位。新药研发的特点、现状、发展趋势决定了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我国的新药研发环节是医药产业链上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受研发投入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创新体系不合理等问题的困扰,我国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水平低。但我国研发成本低、技术人员多,疾病谱和临床样本丰富,在中药新药研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药研究和开发阶段高层次的药学人才为主,但在新药研发申请和上市等环节,需要大批既懂药学相关知识又懂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层次要求不一定像新药研究阶段及临床前实验阶段那样高,药学本科生经过培训就可胜任。在临床试验环节,需要拥有基础医学知识、药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药学本科生也可胜任。考虑到我国医药专利环境的建设,还应加强对制药企业专利代理人或专利律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提高专利保护意识,加强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药品生产岗位。自2011年3月1日起,凡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均应符合新版药品GMP的要求。而目前相关人员素质、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版GMP要求。根据药品生产组织过程、现状及发展趋势,可以判断药品生产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要求毕业生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是熟悉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的就业能力。能够根据药品的性质,筛选出包括质量监控,检验化验,自动化仪表控制等合适的设备,设计出各种参数。

二是熟悉生产工艺设计的就业能力。具备将实验室的药物生产工艺中试、放大,直至确定规模化大生产相应条件的能力;选择最合理、最经济的生产流程。在进行生产的同时还要进行工艺验证,采取周密的计划、严格的实验寻找出那些恰当的要素,包括最优的生产条件、操作参数、工艺限度及原材料的投入;何时、怎样对其进行评估;每一个重要工艺步骤应做的检测(中间控制、放行和特性)及验收标准,确保产品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

三是熟悉生产管理的就业能力。能确定生产计划指标、计算和核定生产能力、安排产品的生产进度、确定各车间的生产任务、组织实施、总结计划完成情况;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控制生产进度、测算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之间的偏差,并纠正偏差。

(三)药品流通岗位。根据《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要求及药品流通情况分析,药品流通环节注重的是从业经验的积累,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并不高。《纲要》提出要加强药品流通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国内药品流通人才培训机制,支持和鼓励药品流通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层次多元、市场需要、企业欢迎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全国药品流通职业经理人和其他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药品流通领域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实施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培训高级职业经理人2000人,中级职业经理人5000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5000人,药学技术服务人员10000人,其他重点岗位20000人。药学高等教育应紧密结合这些要求,培养适用于流通环节的药学人才。

(四)药学服务岗位。目前我国药师数量不到40万名药师,而2020年我国共需要药师100余万名,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工作显得任重而道远,成为药学人才缺口最大的一类。在药学服务方面,需要高层次人才要面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药学服务。这类人才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用药知识,了解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善于与医生沟通和协作,可以作为医药结合的桥梁和枢纽。要熟知药物性质和作用,能够审核处方和指导合理用药,参与药物治疗决策并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临床用药利用与评价研究;参与查房和会诊;听取病情,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案,询问用药史,监测病人的用药。

除了医疗机构所需的高层次药学服务人才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社区诊所、零售药店,这些机构需要大量的药学服务人才。依据我国药师缺乏的程度和药学教育的现状,可以培养大批药学服务人才充实这些岗位。每一位走进药店想购买药品的消费者都希望从药店获得用药方面的指导,而实际上能够得到的正确指导不多。药学高等教育应该认识到这种潜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

二、就业能力需求变化,课程体系研究

药学类专业的知识结构经历了“化学一药学一工程学”到“化学一生物学一医学一药学”的过渡和发展。这类变化的动因是产业发展和产业需求,包括产业关联的发展和产业关联的需求。在医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有许多相关联的理论和技术手段逐步应用的药学研究中,逐步形成在药学教育中新的课程,或者作为新知识被纳入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文献进行研究,归纳出下列的知识内容极有可能在将来的药学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临床药学服务方向开设药学心理学、药物基因组学、时间药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生物药学方向开设生物信息学、代谢组学、药物代谢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医药市场营销学方向开设药物计量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循证药学方向开设循证药学作为选修课程。

三、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探索构建岗位技能培训模块

采用情景模拟或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中探索新增包括药房服务情景模拟、药厂制剂生产观摩及药品模拟营销等内容在内的岗位的技能培训模块,以适应不同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在《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模块;在《药剂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厂制剂生产岗位技能培训模块;在《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品营销岗位技能培训模块。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学生比较系统地联系用人单位药事活动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药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①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扮演药房工作人员和患者,完成收方→审方→配药→复核→发药等药房调剂实践环节。②病区药房调剂情景模拟。由学生扮演护士角色,进行病区药品的核对,通过实战训练提高药房服务岗位的就业能力。

(二)药厂制剂生产岗位技能培训。以课外科技活动形势参观药厂GMP生产车间,制剂生产线,学习大型仪器设备操作方法等,提高药厂制剂生产岗位的就业能力。

(三)药品营销岗位技能培训。采用药品营销模拟实训,学生角色扮演药品推广销售人员、临床处方医生、药房进销管理人员等,拟设计两种情景模拟培训。①商务谈判情景模拟。学生两人为一组,自拟谈判课题,进行模拟商务谈判,最后撰写合同,拟定协议书。②医药促销情景模拟。学生自拟背景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电话邀约方案,并结合电话沟通的技巧按照邀约方案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并模拟药品销售场景。观察者对销售人员所提出问题的质量和问题的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掌握电话邀约的步骤和方法及拜访客户、进行产品演示的技巧。

四、在第二课堂环节增设拓展知识讲座

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临床药学服务进展、生物制药技术前沿、药物营销管理、循证医药学等前沿热点进行专题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药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质,就是解决高等药学教育供求矛盾、公平与效率问题。根据“十二五”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向适时调整课程结构与教育模式,明确药学专业教育目的,才能提供高素质的药学人才服务于大众,才能形成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药学生才能把学习作为提升自己人力资源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本文根据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的药学生就业能力完善课程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龙亮.药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J].华夏医学,2007,03:581-582.

[2]万忠兴,李荣科.我院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医教育,2009,05:20-22.

[3]李常玉,吕雄文,张媛媛,等.药学(临床药理学)专业本科已毕业五届学生就业状况及分析[J].安徽医药,2009,07:847-849.

[4]李刚,姜汪维,王露,等.石河子大学药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09,05:411-413.

[5]焦淑清,侯巍,于莲.药学系200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药学教育,2004,04:56-58.

[6]叶桦.历届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药学教育,2006,05:58-60.

[7]马晓匡.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研报告[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S1:154-155.

[8]王春玲,李民胜,黄贵华.广西药学类本科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03:55-58.

[9]陈雁,符崖,王羚郦.药科类学生质量追踪与毕业生需求调查[J].药学教育,2008,02:60-62.

[10]庞挺.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1]荆玉君,吴闯,黄仁彬.谈新形势下药学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对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S1:114-115.

[12]褚洪标等.江西省高校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32:33-35.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2YB054)

作者:曾红 梁兆昌 褚洪标 周秋贵 涂薇薇

医生岗位需求的基础医学论文 篇3:

藏大临床本科医学实习生对临床带教老师需求的调查

[摘要] 目的 更好地了解临床实习生对于带教老师的需求,充分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带教老师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为改善临床实习氛围,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抽取西藏大学医学院2007~2009级临床本科班192名临床实(见)习生。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运用19.0版本SPSS统计软件包对问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大多数同学对带教老师的要求是:学历为硕士以上;工作年限多希望为10年以上;有较强的时间观念;说话语气随和、常用师生互动形式、带教内容新颖前沿等。 结论 临床实习生需要有较高学历、有一定工作经验、耐心的带教老师执行带教工作。

[关键词] 临床实习生;带教老师;需求

临床医学是一门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临床实习是连接医学生与医生的桥梁,是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它拉近了医学生与医生之间的距离。多年从事临床带教的老师认为,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仅带教老师的专业学识、医德医风、带教意识与学生的实习质量存在直接关系[1],同时其处理医患关系及医疗纠纷的方式,对临床实习生毕业后是否从事医生职业的抉择有一定影响。了解临床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需求及需求重心,按需作出调整,如定期开展师资培训讲座,教学观摩,耐心讲解,正规示范;建立师资队伍考核等制度[2],尽量多让学生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严格进行质量把关; 努力学习各科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身教胜于言教,做到亦师亦友。必将更好地协调实习生与带教老师间的关系,充分调动老师和同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实现实习的价值和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西藏大学医学院2007~2009级临床本科班192名临床实(见)习生。

1.2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题目为自主设计、文献参考、网络查询,预调查中获取。经预调查,证明有可行性。

1.3 调查方法

匿名调查: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由专人负责,讲解问卷的目的与要求,解释问卷的内容,在实习生理解后填写完成,共发放问卷192份,回收188份,回收有效率100%;运用19.0版本SPSS统计软件包对问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2 结果

2.1基本情况的需求分析

见表1。表1反应学生对带教老师基本情况的要求:①衣着装扮中端庄得体(占70.7%)最高,时间观念中强烈(占69.7%)最高,语气中随和(占83.5%)最高,学历中硕士及以上(占57.4%)最高,职称中主治医师(占41.0%)最高,工龄中>10年(占45.2%)最高。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带教老师的衣着装扮、时间观念、带教语气、学历、职称及工龄的认同一致性较高;②带教态度:端正严肃(占30.3%),温文尔雅(占36.5%),谦虚谨慎(占28.7%);性别中男(占16.0%),女(占21.8%),无要求(占62.2%)。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带教老师的带教态度及性别的需求一致性较低。

2.2对临床带教老师知识能力体系需求

见表2。

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带教老师知识能力体系需求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专业操作技能、基础医学理论、医学法律知识(分别占71.8%、58.0%、69.1%)。此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学生对高素质的带教老师即具备较强专业操作能力及扎实医学理论的带教老师有较高期望。而对于医学法律知识的需求较高则反应了学生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2.3 相关带教能力的需求

见表3。

关于相关带教能力各项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带教老师能传授一定的急救措施、医患沟通技巧、定期答疑解惑以及做必要的科室介绍关注度的一致性较高(分别占80.9%、69.1%、59.0%和55.3%),对于带教时间及内容的具体安排需求度则相对较低(占45.7%)。

3 讨论

有调查表明,在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需求中,高学历、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的带教老师对实习质量有很大帮助[3],在临床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基本情况需求中(表1),要求具备硕士以上学历、职称为主治医师以上、工作年限大于10年的均占了很大比例(分别占57.4%、41.0%和45.2%),因此,选择学历较高、有一定资历的医生来担当带教任务尤为重要。通过对于带教老师衣着装扮、时间观念和语气的调查则可以看出,学生希望能有一个严肃而又和谐的实习氛围,因此选择工作态度严谨而又平易近人的医生从事临床带教工作,既是对实习工作的促进,也是对病人的负责。然而对于带教态度和老师性别的需求则因人而异。

带教老师知识能力体系与带教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临床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知识能力体系需求中(表2),要求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业操作技能均占了很大比例(分别为58.0%和71.8%),因此学生对选择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医生从事带教工作具有较高期望;在当下学术论文造假、评估职称泡沫满天飞的情况下,同学们对带教老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也仍然不低(占28.2%,表2),可以看出临床实习生对医学发展前沿的关注,对从事医疗行业学无止境的严谨要求。从分析结果不难看出(表2),临床实习生要求带教老师宣传一定的医学法律知识呼声很高(占56.4%),笔者分析,这与现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疗纠纷逐年上升的社会背景有关。分析影响实习质量下降的因素中,医患关系紧张占有很大比例[4]。患者惧怕不负责任的医生,不敢让技术还不纯熟的实习生动手,医院也为了减少医患纠纷而限制实习生动手机会。愈演愈烈的医疗纠纷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医患关系,使医患之间的信任不在,对临床实习生选择医生职业生涯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一现象也使得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获甚少,专业技术不能很好的提升,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加强临床实习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也就理所当然了[5]。

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的带教工作态度与实习质量也有很大关联(表3)。带教内容、时间的安排,相关的科室介绍以及定期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均对实习效果产生影响。实习时间相对不足,换科过于频繁让实习生想深入学习的脚步嘎然而止,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6]。而带教老师由于工作繁忙,与实习生交流甚少,双方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甚至以无空闲时间为理由,无暇顾及学生提出的问题等等,都会打击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对于老师传授急救措施的呼声最高(占80.9%),则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医疗技术,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担。

总之,了解临床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需求及相关背景,让带教老师认识到带教工作中的不足,使之及时作出改正调整,更好地与实习生交流,尽到带教责任,带领实习生了解、热爱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有重要意义,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较新的研究结果与临床相结合,紧跟医学理论的更新,为社会做出贡献。如果我们能坚持做到这一点,相信临床实习质量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哈斯高娃. 带教医学临床实习生的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 21:49-52.

[2] 王红军. 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613-616.

[3] 王芳. 临床带教老师行为对临床护生实习质量的影响及分析对策[J].医学教育,2007,45(15):163-165.

[4] 徐凌凡,沈慧,余皖婉,等. 医学临床实习生实习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的探讨[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98-99.

[5] 吴秋歌. 加强临床实习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8:39-40.

[6] 张艳萍. 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因素与对策[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4):131.

(收稿日期: 2012-12-10)

作者:刘章程 盘允 程美乐 段亚平

上一篇: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下一篇: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