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论文

2024-05-04

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论文(精选6篇)

篇1: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论文

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俨然形成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由于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物质载体,借助网络才得以发挥其功能,所以本文着重阐述网络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休闲娱乐方式、性观念与性行为等方方面面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化 社会文化 网络特征

文化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产生、形成与发展并且深刻影响人的社会活动的社会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就是文化动物。网络文化是指人们在网络时代通过互联网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总称。互联网首先在新闻传媒和信息共享这两大前沿地带登陆,迅速地向整个文化领域渗透和拓展,使得人类社会的整个文化领域都在互联网的笼罩之下。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多媒体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使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一书中对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做出的预见正逐步成为现实。据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1―3月份,我国网民人数已经突破4。4亿,社交网站也已突破2亿个。网络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益全面而深入的渗透,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原有的社会文化形态,重塑更具有现代意味和网络特征的崭新的社会文化。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谈谈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一、网络对人们工作和学习方式的巨大影响

美国的威廉・达维多在《虚拟企业》一书中提出:信息的实质作用在于取代所谓的“实体流程”。这种实质作用已经开始得到实现,例如商业人员可以端坐家中,通过网络技术详细了解商业行情,天各一方的人们可以在电脑前与贸易伙伴“面对面”会谈,达成协议并立即签合同;教师可以在家里给各地的学生上课;读者可以不走进图书馆,坐在家里查阅自己需要的资料。有资料显示:全美国在家中办公的已经达到5000多万人。

即使在实现机械化的农业耕作领域,因为插上网络翅膀,使得原先的机械化耕作方式实现质的飞跃,步入新的时代。美国农民仅占全国人口1。8%,但是依靠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帮助,他们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生产网络化,在美国,大多数中型以上农场的大型拖拉机,都已经安装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使拖拉机从原来的人力操作改为完全由电脑控制作业。根据美国科学家的预测,后的美国农民,可以在家里坐在电脑前把大部分农活干完,用感应技术进行自动操作将成为现实。

随着网络的高速扩展,人们的研究性工作方式与网络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越来越“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研究者写作、运算与传授的效率。研究者可以借助网络,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大大节省过去耗费在手工作业方式中的极为庞大的劳动时间与劳动量,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使研究者如鱼得水,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成果,而且开创了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新天地,使研究性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更为重大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学校是最重要的基地。网络出现之后,砖瓦校园的学校功能正越来越多地被以互联网为核心,融各种传媒为一体的电子化学堂所取代。教学空间的电子化、知识的数字化是教育形式发展的最新方式,使教育的信息化达到了高度数字化的程度,这就使得“学校”渐渐成为一个历史的概念。网络教育形式的出现是一场深刻的学习革命,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日新月异,学校的实体形态已经演变为虚拟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化、数字化应用到教育与学习方式上,已不是简单技术层面上的变化,而是引起教育方式剧烈变化,使电子化网络教育成为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特征。

伴随着最初的无线电广播家族到电视家族,再到今天的网络教育,网络给人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网络媒介逐渐代替纸质教材媒介,原来的翻书查典逐渐让位于网络检索,极大地提高了了解信息的速度和学习效率。不仅如此,与网络媒介知识相比,纸质印刷版教材中的知识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而在

网络上,面对同样的问题,只要输入关键词检索和查找,就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获得相关答案,这就给学生创造了最为有利而便捷的学习手段。

二、网络对人们社会交往方式的巨大影响

与传统的交流方式不同,网络上的人际交流的方式从原来的必须见面进入虚拟交流,可以坐在家里上网,通过聊天室、E―mail、新闻组、论坛、个人主页、留言簿等交流思想和意见,其特点是流动性大、话题广泛、基本上不存在制约。交流方式的变化也改变着人际关系。其中聊天室种类繁多,但基本上都有自己所属的“专业”,进入聊天室的网民成分复杂,但大多数是对这个“专业”感兴趣的,因此其话题范围相对集中。

每个聊天室都会有一些相对固定的网民,都有自己几个“大师”级的网虫。这些人往往具备该专业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得到网民尤其是“菜鸟”级网民的恭敬。由于其专业知识丰富,因而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但也由于网络的特点,这种专业不具备上下级关系,这些“大师”级网民很少有人会仗势欺人,相反的,为了更好的得到众人的拥护和支持,他们热心助人,不求回报,会受到一般网民的尊重。

网络使人们的相互交流方式也发生变化。论坛和新闻组比较相近,由于论坛对话题具有限制,其交流对象也相对固定,话题有比较严格和明确的划分。这类交流场所里交流的焦点一般是观点,除了即时性和实时性特点外,还可以有各类有用的材料。在论坛里发表意见的网民往往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相对于聊天室,论坛里的网民往往都能根据其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某一事件做深刻剖析,提出相对专业的观点,这种看似虚拟的交往方式,却能够帮助其他网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所以深受欢迎。

BBS是电子公告牌系统的英文缩写,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在这个白板上,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十分普遍。就BBS情形来看,各类论坛中意见相同或相似的网民往往形成一个个规模不同的虚拟群体。

腾讯软件是较后出现的一种实时交流形式,既可以传输文件和打游戏,还可以用来聊天,寓交于乐,寓乐于交,信息与情感互动,增加信息的人性化色彩,是比较理想的私密化的网络交流形式,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网民的大力追捧。

虚拟社区是人们另类生存空间,也是一个广阔的、无国界的巨大虚拟空间。因为它把时间和空间压缩到近乎为零的地步,消解和超越传统物理时空、距离和属性等现实社会的规定性,使人获得更多的存在自由和交流自由。不但个体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上学、看书、工作、购物、看病、休闲、娱乐等需要在现实社区中才能完成的生存活动,网民之间还可以自由交换信息、互通有无,也能从中获取社会支持与归属感,获得自我认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以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可以在虚拟社区中相遇、相识、相爱,人们可以尽情随意地在这里谈天说地、讨论时政、交流信息、传阅帖子、发表作品,俨然使虚拟社区成为虚拟世界。

三、网络对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巨大影响

曾经有人将纪元以来的第一个千年称为人类认识自我的千年,迄今为止人类最有价值的`思想在这个千年中已经成型并得到完善;随后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耗去了人类的第二个千年,人们辛苦忙碌的结果,使得新千年获得了娱乐至上的可能性。

种种迹象表明,在未来1人类生活形态即将发生的诸多变化中,娱乐将会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成为继和平、发展之后的第三主题。

娱乐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本身就是娱乐,也是为了更好地娱乐,这是21世纪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最新辩证思考。人们通过不断缩短工作日、发明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等,目的是满足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如果娱乐不能成为人类生活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的话,那么人类从中获得的快乐终究是有限的。更好的娱乐需要更好的形式,于是网络游戏成为新宠。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娱乐方式。我们的父辈是听爷爷奶奶讲故事长大的,我们是看连环画长大的,我们的下一代将伴随着网络成长。网络时代的游戏品种之多,门类之齐、花样之新是任何前代无法比拟的。在网络游戏里,人类与生俱来的游戏本能终于找到了最为完美的释放。网络游戏既有科幻题材、畅销小说,也有惊险比赛、暴力搏杀等,通过精美的电脑制作,画面更加抽象浪漫、震撼人心,具有电影的特技效果。网络游戏虽与电影制作有相似的故事情节,却有不同的游戏角色,这些角色不是明星而是网民。网民在角色表演中能获得更深刻的刺激、体验与成功喜悦,从而使网络游戏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尽管网络游戏因为容易让人上瘾而影响人的现实学习生活工作而饱受非议,但是利弊相比,利远大于弊,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网络游戏不仅使人获得放松和愉悦,而且健康的网游往往还包含着更多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启迪。在哲学的范畴,游戏的本质恰恰蕴涵了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全部含义。从现实的意义上说,战争与体育,工作与生活等等,无不具有游戏性,只是因为在生活压力下,人们忽略了生活中的游戏本质。

四、结束语

总之,网络以及伴随网络形成的网络文化,正以其无以抵御的冲击力,迅捷无比地影响着我们所熟悉的一切事物,深深地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无声无息中迅即而深刻地改变当代社会。这是信息时代决定的,正如工业化社会不能没有交通运输一样,信息社会一刻也不能离开网络。因此,可以说生活正在被网络重塑。可以预见,互联网将继续帮助人们建设全新的生活方式。认清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从而自觉利用网络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服务,有着尤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2: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论文

外来文化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

外来文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质量,拓宽了跨文化交流的空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消极影响方面看,外来文化会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其中不良因素的进入会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并可能压缩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对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我们一方面应当以积极健康、宽容大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增强本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外来文化中不良因素的政治鉴别能力.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学习论坛英文刊名:TRIBUNE OF STUDY年,卷(期):200925(12)分类号:G247关键词:文化 外来文化 精神文化生活

篇3:网络“客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 网络“客文化”的出现也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它恣意彰显着人们的生活新欲求。

网络“客文化”意味着文化绝对主义的消逝

网络“客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一支强大生力军, 再一次印证了文化绝对主义的消逝, 昭示了当今文化的多元化格局。改革开放以后, 封闭保守的一元价值观被逐渐打破, 形成了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为格局的现代化文化。过去那种高度一致化的道德体系、价值体系已不复存在, 各种文化形态相互融合、补充, 从而使当今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风采。特别是网络的出现, 迅速成为文化多元化的催化剂。由于网络社会中没有时间与空间、形式与内容、种族与意识等的限制, 使得各种文化得以广泛地交流与传播、相互碰撞与融合。网络一方面使整个社会价值体系极度分化, 使其内部出现多元化、分层化的格局;另一方面又消解了传统的文化边界和价值垄断, 使个人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发挥。

众所周知, 在落后的农耕时代, 由于生产力的限制, 文化仅仅掌握在少数统治者手里, 大多数劳动者失去了受教育和享有文化的权利, 文化成了统治者愚民统治的工具, 因此只有统治者的单极文化;到了工业技术时代,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民主思想的蓬勃发展, 民众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权利, 文化开始有了广泛传播的条件。虽然文化并非少数人所垄断的单极文化, 但由于地域、民族、政治意识、传播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信息文化的建构和流动还是要受人为的控制和选择, 作为个体的人只能相对被动地接受。可以说, 当某种单一的思想处于绝对权威时, 文化就是个体的模板, 这样, 个体就成为文化模板塑造出来的千篇一律的同一性自我, 而真正的自我则完全退位于既定的价值秩序和审美规范之中, 自我的意义也完全陷入一种虚无缥缈的境地。

然而, 在网络构筑的世界里, 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各种文化观念, 自由地宣扬各种思想观点和才能, 人们的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 这即决定了网络时代的文化必定是多元的文化。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 不再有绝对的理论, 也不再有固定的中心以及权威和深度, 无论何种行为都有自己足够充分的、可行的理由。文化多元的发展也使得任何人、任何角落对文化绝对主义的执著成为短暂的风景。

网络“客文化”正是基于文化绝对主义的消逝倏然而生。在海量信息充斥网络的同时, 新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交际方式和沟通途径不断出现、更新, 具有强烈草根性的网民们越来越强化对一种相对多元主义的选择, 强化与绝对性的价值标准相分离, 并依靠网络技术带给不同群体间彼此的认同。

网络“客文化”夸大了感性生命价值

人的生命本身即是感性的存在, 每一个人都是肉体的、情欲的、有生命力的、感性的和对象性的存在物,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在希望自我感觉的所有满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不仅通过思维, 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1) “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2) 而网络的出现, 恰恰凭借其人、机界面技术和虚拟技术构建了一个无可比拟的、充满着无穷魅力的迷幻世界, 使得每一个网民不断地延伸着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 不断地超越传统的感觉方式、感觉对象和感觉经验, 从而在这个美好的对象世界中尽情陶醉、沉迷、体味着身心的无限满足。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 人的任何一种延伸, 无论是皮肤的、手的、还是脚的延伸, 对整个心理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影响。” (3) 由此可见, 数字化作为媒介的一种特殊构成方式, 对人的感性的影响力绝对是不可估量的。

可以说, 作为新媒介技术的网络界面, 以其多感官的表象模式, 取代了以往如印刷媒介符号性、黑白静态性、去感官性的理性、知识性模式, 遵循着“人性化”的服务宗旨, 寻求着对使用主体的感官征服, 而作为使用主体的“人”也心甘情愿地被征服。在这一过程中, 人的感性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自我表现的欲望极度膨胀, 感性生命价值被彻底地夸大。人们借助于网络, 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获得了享乐的“合理性满足”, 追求着感官的愉悦和生命力的释放。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一个很长的时期里, 我们在价值观念上过分偏重道德、偏重遥远的理想, 而贬低个人的幸福、贬低现实的利益。在文化方面, 则是片面强调它的教育功能和政治意义。而诸多的网络文化形态则以其无需沉思的娱乐性和交互式的传受方式, 使人们从概念化思维的束缚和传统的时空距离中解脱出来, 使感性和想象得到极大的满足。

互联网将个人主义的性格发挥到了极致, 网络“客文化”无疑是其典型代表。无论是早期出现的黑客、红客、骇客, 还是如今流行的播客、博客、闪客、维客、粉客、炫客、赚客……都时刻体现着人们身上存在的马斯洛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需要。人们通过创造、输出各种“客”流, 不断地张扬着自身的个性, 进行着各种欲望的催生、欲望的复制、欲望的体验。网民在扮演着“客”这个角色时, 都不再采取理性的、道德化的评价标准, 而是采取了一种心理的、潜意识的、满足的尺度, 从而实现着自我的生命价值。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蒂所言, 在网上, 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人们可以尽情地在网络这个海洋中遨游、浮潜, 无所顾忌地展示着自己的本领和技能, 领略着自身存在的意义, 这是在后现代大众文化语境下获得的新的生活体验和文化体验。“在这种景观里, 消解了等级、标准、信仰、终极意义, 颠覆了权威及传统价值观念。它高扬感性欲望的旗帜, 张扬多元、前卫、时尚、差异、平等、平凡、自由, 追求快乐, 拒绝痛苦, 着眼流行, 引导风尚, 不再背负历史和道德的包袱, 有的只是随心所欲地自我展示。它是人们内在焦虑、孤独的一种心理释放, 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 满足了大众的精神和娱乐需求。” (4) 毋庸置疑, 网络“客文化”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支劲旅, 将人性成功与快乐的欲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极大地扩大了生命感性的领域和维度。

网络“客文化”构建了族群分类空间

从传播学角度来讲, 学界比较认同的传播类型有四种, 即: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其中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转化可谓媒体和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因为人际传播虽然有自身的优势, 比如双向性强、保密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等, 但它只是点对点的传播, 覆盖面小, 复制信息的能力不强。而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一点到多点的传播, 职业传播者利用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 可以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从而把个人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体现的是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意志。然而, 自从互联网介入人们的生活以后, 又有学者对当今媒体的生态和传播环境进行了新的思考, 认为现在正在步入“分众传播”时代, 并且认为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的转变也是一种进步。比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熊澄宇教授在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指出:“如果我们说历史上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转化是媒体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次进步, 那么今天正在出现的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转化, 就是社会和媒体发展的第二次进步。”

的确, 越来越多的现象和越来越多的声音告诉我们:网络时代已经不再是大众传播时代了。信息传播中心的弱化, 进一步导致了公众自发性的信息传播行为的强化。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强大无边的信息磁场中, 表面上看, 似乎信息的传播更富于“大众性”, 实则是越来越呈“分众化”趋势。分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多点到多点, 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在网络这个世界里, 人们的自主选择性大大增强, 主体性意识明显提高, 受众双向交流的效果也很好, 信息的双向流通和反馈很容易实现。从必须‘求同’到允许‘存异’,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重大变化, 这种转变是技术的进步, 是文化的进步, 也是社会的进步。” (5) 由于互联网搭建了一个虚拟的平台, 这就使得置身于其中的人们抛弃了现实中的种种顾虑, 自由地去选择信息、发布信息、自由地寻求感兴趣的交流对象、浏览内容、目标群体来互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虚拟空间中制造新的自我, 创造新的人际交往模式, 并使之与现实构成一种互补。

网络“客文化”的出现, 极好地验证了这种传播方式及人们的心理特征。其实, 每一种“客”都是一类族群的体现, 都是一类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目标追求、共同心理期待的群体的集合。他们有秩序地、分层次地组合在一起, 从而在互联网上构成了一个个迥异的小空间。在数字化时代, 时间的定义已让位于空间, 网络中的一切都趋于空间化。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现实生活中的人群, 总能在网络中找到与他们对应的符号与影子。于是, 热衷于将自己的网络日志、创作及自身信息向受众实时传达的人构成了“博客”群;陶醉于利用网络制作自己的节目, 传播原创音频视频的人就构成了“播客”群;喜欢Flash动画并将自己创作的Flash作品发布到网络中与他人共同分享的人就形成了“闪客”族;热衷于用文字和照片将私人物件以及私人生活放在网上曝光的网友就形成了“晒客”族;善于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就形成了“威客”族;乐于对社会中有争议的事件作出强烈反应并通过各种方式在互联网上表达情绪、思想、言论的一类人就构成了“哄客”群;敢于放弃辉煌的事业、专心享受生活的人群也即成为“悠客”族……种种完全自发的“客”群, 如一个个旁逸斜出的枝丫, 点缀着互联网这棵大树, 使其越发地茂盛。

以上对网络“客文化”的认识并非是对其的多维观照, 事实上, 网络“客文化”作为时尚文化的网络呈现, 有着所有流行元素的特性:追求新奇、引导潮流、传播广泛、欠缺深刻、更新迅速, 等等。但不管怎样, 它都使人类文化获得了崭新的交流空间和表现形态。因此, 面对此起彼伏的各种“客文化”现象, 我们理应以宽容的心态来接纳。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1979年版, 人民出版社, 第125页, 第168页。

[3]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2000年版, 商务印书馆, 第21页。

[4]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37页。

[5]吴俊:《对走向新媒介时代的异化传播及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之思》, 《北方传媒研究》, 2006 (4) 。

篇4: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沟通、购物买卖、视听阅读等等,网络文化也应然而生。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网络的便捷性、广域性、丰富性、虚拟性、开放性对学生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效应。网络文化对学生生活的渗透正在悄悄影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一种隐性作用,但作用力往往较大。本文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分析等方法,阐述网络文化渗透校园文化的原因、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正面影响、负面效应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

文化是以人类物质创造为基础的一类精神创造,它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物质发展的推动,同时超越现实的物质存在方式。网络文化则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精神创造,它以网络为媒介,以信息为核心,自由地获取、交流、创造多样文化信息。虽然是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空间文化,但它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全球性的特点并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技术新,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应该讲,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最初的网络文化还有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类社会文化的特征以及计算机文化的特征。[1]因此,网络文化可以说是现有文化的一种隐射,中小学校园生活所特有的文化氛围也会在网络文化中有所体现,因此针对网络文化对中小学校园生活影响的分析有助于为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开辟新道路。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渗透的原因分析

2007年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青少年学生网民已达到5800万人,占总体网民的35.8%,青少年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6.9%,在各种网名职业成分中比重最高。青少年学生上网时间每周平均时长11.6小时,其中每周上网超过20小时的青少年学生占网民总人数的16.6%,超过40小时的占5.9%。[2]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青少年学生正在长时间的上网过程中,逐步接受网络文化的熏陶,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常常使用网络语言,诸如“囧(尴尬无奈)”、“大虾(大侠)”、“斑竹(版主)”等词,如同接头暗号般让不上网的人无法理解。事实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网络文化渗透中小学生校园生活的原因在何?笔者将从三方面入手分析:

互联网本身特点是导致网络文化渗透校园的根本原因。

互联网的特点有:

1.资源共享性

资源共享包括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信息)资源,是计算机网络最有吸引力的功能。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业,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来支持专业学习,互联网就如同巨大的资料库,使学生能便捷地获取。除了学习之外,生活、社会实践、交友等也需要资源共享,互联网能满足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

2.自由平等性

在互联网中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不分老幼,不分贫富,每个使用网络者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享用网络。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在互联网上不用受到束缚,可以发挥个性,而个性的张扬对于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他们是需要被理解却又难以受鼓励的,他们的喜怒哀乐需要宣泄,网络当之无愧成为最好的平台。

3.虚拟性

网络中的不真实性可以给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特别是在网络游戏中,可以尽情操控人力、财力、物力,虚幻飘渺的网络世界具有神秘色彩吸引青少年学生。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自我肯定,特别是那些在长辈和老师眼里不出色的孩子,更容易为了填补心里些许的自卑,而通过网络的虚拟世界来树立自信。

4.校园为网络文化提供生长环境

中小学校园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统一思想目标、统一作息安排,使得学生朝夕相处中有了相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无形中也就产生的某一学校特定的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文化不仅是显现于表面,而且隐藏于学生精神之中,当学生通过网络交流时文化也在传递。校园网络的完善也使网络文化的发展更迅猛,BBS、校内网、博客、QQ、MSN等网络平台、交流工具是网络文化的催化剂。另一方面,校园生活并不能完全合乎学生心意,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也有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对于学校的不满敢怒不敢言者,就会通过网络,利用其自由性、虚拟性来表达。

5.青少年学生的特质是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生理发展表现为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肌肉、骨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 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也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社会又是什么等。在这种不断认识和探索中,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由于价值标准受到同辈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大于来自父母的影响,因此,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摆脱家庭束缚”的倾向。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在伙伴关系中,同伴之间对共同问题的讨论及反面的经验提供了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术。

正因为青少年希望了解社会,试图摆脱束缚,渴求得到朋友,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去观察世界,可以无拘无束畅游网络,可以广交朋友,所以网络对青少年影响更大,而网络文化也同时灌输到他们的脑海中。

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相对大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严谨的教学课程、短暂的课间休息基本构成学生在校生活。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和机会上网,但笔者认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所谓校园生活可不仅指在校的八小时,离开校园,有网络通讯的存在,与同学老师的沟通交流构成了虚拟校园,这是对在校生活的一种延展。那么网络文化对校园生活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二、网络文化对校园生活的积极推动作用

(一)从教育教学角度来看

网络教育能实时或非实时任意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及协作学习;教学空间的无限扩展、教育对象的空前膨胀,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

网络促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更方便、轻松地学习他人的经验,寻找各种信息和教学材料。

网络教育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分布,其素质、能力、学术水平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呈现出不平衡现象。我国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和大城市,一般中小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教育专业门类不齐全,高等学历人才极度缺乏。而网络教育则不受地域限制,能够集中最优秀的教师资源,使最优质的教育传递到全国各地,推进师资力量薄弱地区的教育发展。

(二)从生活娱乐角度来看

网络拓宽了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范围。学生原本的人际交往只局限在学校和家庭,但通过网络可以使他们接触到那些日常生活中并不熟悉的群体。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擅长与人交往的学生来说,网络能使他们暂时放下自己的羞涩,大胆地与人交朋友,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的拓宽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自身的眼界和思路,更加全面地、客观地看待生活和社会。

网络让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网络覆盖面的广泛,使学生离开了校园仍然能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网上沟通,感受校园群体的气氛。网络能带给学生更多共同话题,例如:如何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娱乐,都可以成交谈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发展。网络还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宣泄内在的情绪,使老师家长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

武汉某中学初三学生晓辉自从家里购买电脑后,就迷上了网络,先是上网闲逛、聊天,继而疯狂地迷恋上了网络游戏。现在,到街头网吧泡上四五个钟头是他每日的“必修课”。“明知沉迷网络会影响学业,多次告诫自己不能再泡网吧,可还是身不由己,也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可是越是自责越想逃避,越愿意躲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这样就不会想那些烦心事了。”晓辉觉得网络就像精神鸦片,一旦上瘾向戒除非常困难。在那个世界里,晓辉过五关斩六将,获得快慰和满足,但在现实世界中,却是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已经有7门功课“红灯高悬”,面临着被退学的危险。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2006年12月27日前公布的研究成果表示,人们之所以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主要是因为网络游戏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像上述案例中的晓辉就是为了逃避“烦心事”,才在网络中越陷越深,网络世界的奇妙无穷能弥补青少年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足,但同时让他们无法自拔。

(二)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性

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统计,2006年2月,在对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中关押的500名失足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有28.2%的失足少年经常去网吧上网聊天、玩游戏或阅览色情内容;因在网吧玩网络游戏或浏览黄色网站而直接导致犯罪的占33.5%。[3]

不可否认,网络文化有其消极、堕落的一面,充斥着暴力血腥黄色内容的网页往往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青少年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很容易被诱导犯罪,加上教师家长管理的不到位,没有及时将青少年从消极网络文化的阴影中拉出来,青少年因模仿而导致犯罪可能性大大提高。

(三)网络语言引发的交流障碍

伴随这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隔着屏幕交流,认为这样更轻松自在。并且,网络语言以简练形象生动增添了网民之间交流的幽默感。但是,打字飞快的青少年当他们提笔写字的时候却常常惘然。字迹歪歪扭扭,词不达意,说话拿腔拿调,都是需要纠正的问题。一种源自台湾的交流语言深受90后的喜爱,谓之“火星语”,例如:鸥孩油拌歌笑事菜克讷(我还有半个小时下课呢);誰赖佩龌廖添(谁来陪我聊天);呕惠嘉贾喽(我回家了),如果用这些语言和长辈交流,估计没有人能看得懂,但不少青少年学生却乐此不疲,认为这类语言够个性、够神秘。无可厚非,这是属于年轻人的语言,但如果长期使用这样的语言进行交流,是否会造成语言表达能力的弱化,以及交流障碍?

四、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对中小学生校园生活的管理以及校园文化建设

在上文中,笔者分析了网络文化渗透校园的原因,阐述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园生活的管理是更需要探讨的一个话题。

青少年学生的校园生活牵涉到方方面面,小到上学要准备什么必需品,大到升学择校、招生录取,管理者再细致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满足学生要求。然而,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资源共享,互相帮助解决疑问,也能使管理者清楚了解到学生对什么满意,对什么有意见,从而调整管理策略和方法。网络文化透露出的是青少年学生最单纯的需要,管理者应该把目光投向校园网络,不仅利用校园网络来公布学校的动态新闻,更要利用网络来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感。

从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见表1)来看,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网民占到了49.4%,大专本科生占47.7%,而硕士博士学历的网民只有2.9%,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网络文化的主导者并不是高学历高水准之人,更多的是普通学历人士营造起来的一种氛围,没有高深的学术问题,没有奥秘的理论分析,青少年学生在这样的网络文化中得到的是轻松愉悦,但是否在网络文化中得到积极的教育就需要有人加以引导。[4]

因此加强学校网络建设的管理十分必要,对于一些不良的信息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加以屏蔽,使学生在校园中上网能够避免吸收“垃圾”。强制手段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要建立更有意义的网络平台,以其独特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在网络中寓教于乐。例如,校园网BBS,校内网等以校园为主题的网站,不仅能让学生在其中互相交流,可以通过发帖来发表自己的大作,或者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可以说出自己遇到的麻烦,通过与其他学生探讨得以疏解,加上网络管理员制度的完善,使得学生能在这样的平台中得到更多积极影响。

网络所具有的快捷方便、信息丰富、交互性强等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新载体和新途径,但网络上信息庞杂、交往匿名、空间虚拟、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又使得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等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要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二要坚持学校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坚持继承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道德教育与违规惩治相结合。三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四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领导体制。五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5]

网络不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内容与实质。在这个意义上,网上资源的建设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基础。完善校园网络办公管理系统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库,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网络联系,提供文件、资料、数据的网上传输和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满足学科齐全、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等要求,以适合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或个别化学习的需要。构建网络信息发布和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精心设计校园网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广阔空间,而且营造了一个理解、信任、和谐、开放的情感氛围。[6]此外,教师和家长应该加入到青少年学生的网络群中,建议可以使用虚拟身份,因为这样能够了解到更多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和最渴求的愿望,并且能够通过对网络文化的接纳和理解,更贴近青少年学生心理,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07年07月18日来源:新华社.

[3]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蔡建国.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N].湖南日报,2007-11-13.

[5]刘云山.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新华网,2007-6-4.

[6]黄玮.开放式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N].北京教育报,2000,10连载.

篇5: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在文化发展水平上也有很大差异。因而要把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建设中统一起来,肯定需要有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因为文化的发展还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即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都必须有经济的发展才能有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的发展也非常之快。但各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非常不平衡。因此,要使我国的文化全面走向现代,从各个层次和方面都走向世界先进文化的前列,无疑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使各民族的文化继续各具特色,又必须扬长补短,升优汰劣,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广泛参照中,坚决把人家先进的东西“请进来”。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更丰富多彩并在科学技术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素,深深融入到中国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作为社会整合的精神遗产、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道德建构的再生资源和生活观念的导向因素,对现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道德文化生活和贯穿三者之中的生活观念有着极大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和凝聚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借以凝聚的力量,既有经济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种族血缘的亲和力,还有政治政权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推动力,而且提供某种“制动力”,使中国经济不致脱离常轨,保证社会各方面协调运转。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市场游戏规则没有完全建立,导致经济生活中的种种负面现象,如某些企业唯利是图,某些个人为谋利不择手段,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些行为有种“纠偏矫正”功能,它的一些经济道德资源让参与经济活动的土体有了主观的自主的软约。

“孝”是中华民族古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孝”的内涵是对父母的瞻养、侍奉、善待,养老送终等。“孝”在中国历史上是源远流长的。束,警戒人们不致失去控制,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地运行。在传统社会,“孝”对维持宗法秩序、维持群体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社会的“孝”也有很大的消极与局限性。“孝”的观念与规范是人类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总结。其中自然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陈旧糟粕,但也保存着人类对两代人人际和谐认识的有

价值的因素,这引起永续性的东西,应传承下去,并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成为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的推进器,成为家庭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

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入世精神,是以儒道法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它有利于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

所谓“实用理性精神”,是一种普遍现实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开始就是一种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就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使用兼具、内外无

二、本末一贯的“实学”。后人们秉承着这一精神,无论是在行为方式或者是思想观念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理性特质,“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一直是儒学固有的内在品质。正是在有着这种内在精神的儒学的熏陶下,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勤劳实干、践履笃实、不尚空谈、朴实坦诚、反对虚妄的务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远胜过其他东方民族。

所谓“乐感文化精神”是指一种乐观的生活心态。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务实精神都是为了追求和保持今世的幸福与快乐。在复杂矛盾的现代生活中,在时间、空间与心态的交汇中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凡事不强求,讲求适度,力求理性自觉、主体意识去缓解人们因价值观念剧烈变革而产生的不适感和焦躁不安的情绪;以知足常乐、恬静自然去化解人们的迷失感、疲于奔命和不满足感;以传统的深沉感情去抚平人们的逆反心理、怀旧情绪。乐感文化是人们精神的“制衡器”和“减压阀’,给现代生活以一定的启示意义。

篇6: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论文

邮编:424206单位:湖南省宜章县里田乡学校作者:欧先恒职称:中教一级联系电话:***

[提要]:

本文系统阐述了网络丈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的影响,深入剖析了网络丈化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产生的复杂成因,网络文化具有个人文化特征,网络丈化本身没有错。为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出了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积极作用的基本思路和克服网络对未成年人消极影响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化:未成年人;影响

网络文化环境下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此,我进行了探索性的调查、分析、研究,以期待能够引导未成年人在网络文化社会中趋利避害,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协调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一、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未成年人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我试从网络文化对未成年犬的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探讨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

1.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未成年人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络文化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人们“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未成年人的求知途径,有助于未成年人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文化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未成年人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文化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未成年人的潜力。网络文化对未成年—天身体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未成年人通过网络文化获取一定的医学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是最便捷的。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为未成年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文化的聊天有效地帮助未成年人解除烦恼和疑惑;网络文化为未成年人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健康研究动态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文化使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未成年人良好个性的发展。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 1

引导未成年人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文化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未成年人扩大交往的范围:网络文化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未成年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文化还为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未成年人的社会化。

2.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信息泛滥可能造成未成年人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未成年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络文化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未成年人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F降:网络文化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未成年人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的聊天是许多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未成年人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未成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文化挤占了未成年人读书和思考的时间,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未成年人从网络文化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这就大大降低厂未成年人学习的认真态度:现实中存在不少未成年人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文化的不健康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期上网会引发未成年人对网络文化的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文化的聊天会引发未成年人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未成年人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文化的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文化的成瘾症,使未成年人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对网络文化的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未成年人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未成年人还可能患上“网络文化社交障碍症”;在网络文化环境影响下,未成年人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未成年人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文化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控,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甚至导致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失败。

二、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的复杂成因

网络文化之所以对未成年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并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有着极其复杂的成因。

1.网络文化自身特点的两面性

网络文化具有新颖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超时空性、信息传播的高速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些特点既可成为优点,又可成为缺点。如网络文化的新颖性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甚至使人沉迷其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互动性有利于民主的发挥,但也容易带来无序、混乱、危机;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了网络文化犯罪感的虚无化,进而使网络文化犯罪增加迅速;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使用户有更多的自主性,也使网络文化的犯罪手段更隐蔽,更难以控制;

网络文化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丰富的网络文化信息开阔了未成年人的眼界,但伴随着网络文化信息爆炸、信息污染,各种冗余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性,网络文化黄毒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2.未成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性,未成年人好奇心极强而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在网络文化上通过各种途径观看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的暴力、色情信息等来满足他们好奇心及对刺激的渴望,也会沉迷于,惊险、刺激的网络文化游戏中流连忘返。未成年人个体意识逐步形成,竭力想摆脱家长、教师的管教,自己管理自己,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看问题常常带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未成年人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有了网络文化,未成年人可以在网络文化上聊天、恋爱,但由于他们比较单纯没有成年人那样理智和冷静,往往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以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由于被网上恋人拒绝而走向自杀、杀人的也大有人在。未成年人逆反心理强烈,家庭、学校讳莫如深的信息常常会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黄、暴、邪”是当今网络亚文化中对未成年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未成年人追求时髦,在未成年人中流传着“没进过聊天室就是老土。没有一两个网上情人也会被人瞧不起”,网络文化精英也成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未成年人网络文化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网络文化鱼龙混杂的复杂状况及危险性认识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3、网络文化对人的需要满足的多层次性

由于社会道德的约束,性欲、攻击欲等这些人的本能,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充分实现的机会和空间,但在网络文化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们却可以很轻松地释放自己的这些本能欲望。黄色、暴力信息之所以泛滥,不能不说与此有关。网络文化的黑客猖獗,也是人的攻击本能欲望的一种发泄。社会交往的需要是比较高级的需求。网络文化大大拓展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规范

围,给人们提供了倾诉的空间和对象,提供工二种毫无顾及的交流方式。有些人正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与苦恼,成了病毒的制造、传播者。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现实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但人们却可以到网络文化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达到实现自我的需求。有的未成年人在现实中老师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学习也不好,但在网络文化世界中却表现得相当高明,甚至成为黑客,以获得成就感。网络文化满足人多层次的需要适合于任何人,只不过对于求知欲极强、身心都不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讲更强烈罢了。

4、当今世界社会的复杂性

当今世界,一球两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竞争共处,又对抗斗争。西方许多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支化来与我们争夺新一代,他们在网络文化上散布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信息,对未成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西化”、“分化”我们的战略目标,实现“不战而胜”的政治图谋。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还未完全成熟,优秀的民族文化还未在其思想中扎根,对许多观点缺乏辨别能力,整日接触这些网络文化信息会出现“西化”的倾向。

黑社会组织通过网络文化,大肆渲染暴力、恐怖。未成年人喜欢模仿,网络文化暴力信息极易诱发他们使用暴力的冲动而走向犯罪。一些邪教组织也通过网络文化宣扬邪教理念,如散布“网络传销”,致使许多人包括大量的未成年人执迷不悟,危害社会。

5.家庭、学校教育引导不力

家庭和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但当前面对网络文化,家庭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力的问题却严重存在着。

许多家长对网络文化一无所知,却错误地认为上网是学知识,比看电视、玩好多了,而不加任何限制。当出现问题时,家长又强行将孩子与让计算机分开,以为那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现行教育无论在内容、手段、方式上与滚滚而来的网络文化浪潮相比都存在滞后性或不足。有的教师对网络文化知之甚少,对上网行为深恶痛绝,被学生称为“从未上过网的古董老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他们强行制止学生上网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强烈逆反心理。还有的教师对学习差和调皮的学生有偏见,容易让这些孩子脱离正常的生活环境而沉溺于网络文化中。

6.网络文化控制手段不健全

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网络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全球性、瞬时性、异地性等特点,对网络文化的社会问题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加以控制。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常用有效的道德、法制、管理等手段,在网络文化社会中也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蔽性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挑战。未成年人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对于是非的认识处在懵懂阶段,在缺乏必要、正确的引导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下,往往产生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行为,如网络文化的盗窃、网络文化的传毒、网络文化的色情、网络文化的黑客等。

网络文化所产生的许多问题,使传统的法律制度显得无能为力。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国制定了一些法规,但从总体上讲,网络文化的立法还相对滞后,人们的网络文化的法制观念也还很薄弱。

三、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积极作用的基本思路

网络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我们必须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1.加强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网络文化普及力度

首先,搞好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业“三驾马车”的作用,全面规划,统一建设标准,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文化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实现网络文化由单点应用向“相互共享、共同应用、互联互动”多点应用的根本转变。

其次,加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未成年人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摄取知识、学习做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我们要为他们在校园里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建设高质量的校园网络文化。为此,要保证中小学校计算机韵配置数量;解决好校园网络文化硬件设施建设问题:正确处理好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关系,立足于功能与效益的发挥,在“用”字上下功夫:认真实施“校校通”工程。

2.尽快建立一批适合未成年人浏览的网络文化站,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网络文化活动互联网络文化上的网站浩如烟海,各式各样的网站都在努力吸引未成年人的注意力,形形色色的网站都有他们忠实的“网虫”。有人曾经把互联网的竞争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牢牢掌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动权。

首先,建设一批适合未成年人浏览的网络文化站,全面推进“未成年人绿色网络文化工程”。为此,要坚持以网站提高未成年人素质、让未成年人参与建设网站的整体思路,把网络文化的特征和未成年人特点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架构未成年入网络文化站,并不断创新,及时更新,建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阵地。

其次,在网络文化上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是支撑未成年人网络文化站的重要支柱。如果一个网络文化站缺少未成年人参与的网络文化活动,就像人没有眼睛一样,没有“神”。我们要根据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未成年人工作的实际,坚持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统一的原则,组织网络文化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网络文化作文大擂台,让广大未成年人参与作文比擂;开展网络文化论坛,对近期跟未成年入有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建设方案征集活动,让未成年人参与建设网络文化站等等。

3.加强对未成年人值息素养的培育

信息素养是处在信息时代的未成年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在未成年人信息素养培育方面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和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未成年人信息素养教育的进展缓慢。能否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信息素养的培育,关系到未成年人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未成年人教育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信息素养的培育,应注重培养五种能力:一是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科学认识、评价信息的能力:三是吸收、积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四是驾驭信息和创新的能力:五是遵守网络文化道德规范的能力。加强对未成年人信息素养的培育,必须应让未成年人有机会接触电脑和网络文化,还要做好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要注重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

4.加强网络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众多原因,目前未成年人上网寻求信息资源陷入了两大困境:一是“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要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在网络文化上找不到很多为自己所用的东西;二是“不能够从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化信息中,准确、及时、有效地找到与自身信息需求相关的、适合的信息”,可谓是老虎吃天,不知从哪里下手未成年人。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未成年入网络文化教育发展的“瓶颈”。

为了未成年人能够有效利用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社会中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切实把未成年人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投入大成本搞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综合多媒体、数据库、网络文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中国教育信息资源的“航母”。与此同时,要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开发未成年人的学习资源。对任何人而言,要完全掌握网络文化的信息资源都是十分困难的,有效利用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必须熟练掌握综合性网络文化通用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5、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文化时代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者队伍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这给未成年人工作者带来巨大的挑战。怎样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文化时代的未成年人工作者队伍,引导未成年人在网络文化的“摇篮”中健康成长,成为网络文化时代我们必须认真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首先,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网络文化时代的意识和能力。为此,一要树立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培育的意识,积极学习网络文化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网络文化技能:二要多从网络文化上搜索有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站和信息资料,并定期推荐给他们;三要对网络文化思想渗透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防范意识,找到对策,提前给未成年人“免疫”:四要培养自己敏捷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思维力。

其次,政府、社会、学校要为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文化时代的未成年人工作者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大对学校网络文化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二是采用脱产进修、在职培训、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作讲座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三是各级师范类学校要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总之,网络文化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它。如何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积极预防和克服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就一定能够应对信息时代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的挑

战,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合格人才。参考资料:

上一篇:丑女无敌爱情诗歌下一篇:中河中学第一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