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农村居民消费论文

2022-07-03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本文以近20年来的一个周期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经济模型,研究模型中主要变量对模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出相关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石家庄农村居民消费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家庄农村居民消费论文 篇1:

我国面临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穷二白”社会历史背景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也是迫不得已实施的发展战略。这个阶段持续了30余年。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或根本性的改观,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积累,逐步改变了长期的消费压抑政策,国家通过收入分配、调整工资、提高农产品价格等多种途径,对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方面的历史欠账进行了补偿,使得我国的居民消费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突出地表现为居民消费率显著上升。

但即便如此,如前所述,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仍明显偏低,究其原因,并不是消费增长下降了,而是投资增长过快,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例高于用于消费的比例,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失衡。而在持续下降的消费率中,又主要来自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这是直接导致我国最终消费率长期偏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而消费则处于相对弱化的地位。但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在三十年间仍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近两年,居民消费并没有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明显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消费结构升级转型步伐还在加快,这主要得益于在严峻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党和政府均把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得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和热情不减。据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和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其下辖农村地区总计3803名16~60岁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访问的调查结果,2009年10月份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为3.24分,比上年同时期的3.19分略有提高;在预测今年居民家庭理财特点时,得知今年计划“多储蓄少消费”的家庭比例将比上年有所降低(2009年为50.9%,预计2010年降至46.4%),其中农村居民降幅明显(2009年为54.2%,预计2010年降至36.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经历和正在经历着三次升级转型时期,目前我国正面临居民消费升级转型重要或关键时期,即从第二次消费升级向第三次消费升级的优化和升级转型(详见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处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时期;从60年代至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居民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消费阶段,但总体上是低水平的维持温饱型的消费,属于典型的高积累低消费阶段,这个阶段在消费与供给的博弈中,消费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居民消费呈现典型的平均分配特征,这个阶段持续了30余年;从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我国居民消费进入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随着供给的增加和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急剧扩张,消费热点来势凶猛,持续时间较长,居民消费欲望和消费潜力均得到极大释放,许多经济学家称这一时期是我国居民消费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这个阶段居民消费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多数居民家庭有了一定积蓄,为进 入第三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开始进入以享受型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第三阶段。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应该进入了消费加速转型阶段,居民消费由原有的简单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行,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我认为这样的转型升级应该是我国居民消费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鉴于我国国情,这个阶段的升级转型持续时间较长,这个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居民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非物质消费为主,生存资料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这个阶段居民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家用电脑、现代通信商品等有效需求逐步上升,对服务消费(如餐饮、旅游等)的需求和质量要求意识大为提高等。尽管如此,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而决定居民消费主导因素之一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并呈不断扩大态势,因此居民消费水平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传统一代和新生一代居民之间以及不同收入群体的居民之间差距巨大,加之部分居民受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和消费环境的影响,又制约着居民的部分消费需求等,因此准确地讲,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应该是刚刚迈入第三次消费升级的门槛;要从总体上完成我国居民第三次消费升级转型,任重道远,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未来10~15年时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总量和规模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未来10余年时间也将是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黄金时期,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各级政府的责任就在于抓住机遇,多管齐下力促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协调与均衡地提高,促进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加速居民消费的转型步伐,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尽快地从整体上迈入第三次消费升级阶段,力争用最短的时间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赶上或接近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水平,使我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重新崛起。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石家庄农村居民消费论文 篇2:

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本文以近20年来的一个周期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经济模型,研究模型中主要变量对模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模型分析;政策建议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经济危机的直接影响并未彻底消除,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向依靠消费转变”。

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价格水平等因素着手,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進行多元回归分析。

2.理论模型的设计

2.1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Y代表居民消费水平(亿元) ;解释变量:X1  居民国内生产总值(亿元)、X2  人口自然增长率(%)、X3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社会可支配收入(元)、X4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X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100)

基于以上数据,初步建立模型log(y)=β0+β1log(x1)+β2log(x2)+β3log(x3)+β4log(x4)+β5log(x5)+μi

2.2数据收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了从2000年到2019年这2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

3.模型参数估计与样本回归结果基本数据分析

3.1模型参数估计(OLS)

根据样本数据建立设计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利用Eviews软件对分别对模型参数进行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得到了样本回归方程。利用Eviews输出结果为:

3.2回归结果基本分析

(1)回归估计的结果。可决系数=0.9997,修正可决系数=0.9996, 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好。

(2)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统计量的伴随概率=0<0.05,方程的显著性水平高,F统计量的值为10833.07,F检验通过。模型从整体上看各解释变量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3)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x1、x2,x3,x4通过t检验,x5未通过t检验,该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没有着显著的影响,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4.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4.1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

(1)相关系数检验法。做多重共线性检验,得到简单相关系数矩阵法得到相关矩阵,通过矩阵可以清楚发现,各函数解释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很高,证明这个模型确实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变量x1 和x3之间的相关性很高,x1的相关系数最高,率先引入x1。

(2)逐步回归检验法修正。运用OLS方法分别求y对各个解释变量x1、x、x3的回归检验,由调整后的变量可决系数最大的原则,选取X4作为回归模型的第一个解释变量。保留变量X1,然后分别加入变量X1、X2、X3、X5进行回归分析。最终修正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后的回归模型为:

4.2异方差检验与修正

(1)BP检验

由上述模型结果分析可知,F统计量的伴随概率为0.03<0.05,且LM=n=6.69>=5.99,所以拒绝同方差假设,该模型存在异方差问题。

(2)怀特检验

①对于含交叉项的结果:F统计量的值为2.5925;LM值=n=9.6151;伴随概率P=0.07>0.05。

②不含交叉项的结果分析:F的统计量值为4.2743;伴随概率P=0.03 <0.05;LM值=n=6.69 ,所以拒绝同方差假设,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3)异方差的检验与修正(怀特检验):

①对于含交叉项的检验结果:F统计量的值为0.9807,LM值为n=5.1878,伴随概率p=0.4632大于0.05,所以接受同方差检验,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②不含交叉项的检验结果显示:F统计量的值为1.0261,LM值为n=2.1544,伴随概率p=0.3795大于0.05,所以接受同方差检验,不存在异方差问题。因此最终模型为:

5.政策建议

(1)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我国是一个现代农业发展大国,切实着力提高乡村农民收入,不仅是促进小康、改善乡村生活质量的重要关键,也是加快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稳定发展的着力点。要对农业产业经济社会结构改革进行结构调整,还要加快调整好在我国城乡之间形成的国民收入平均分配互补关系的新格局。

(2)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中国的人口自然经济增长率与实际我国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人口自然经济增长率的大幅波动也对实际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的长期影响。因此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应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3)控制物价水平。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消费愿望广泛降低;物价下跌,则购买欲望普遍提高。因此,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要继续着力保持稳定物价,控制国内市场物价上涨。

6.结语

从上述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目前我国的人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和我国人口自然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正负相关的变动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并且随着当前我国近年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消费商品价格指数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曹荻,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的计量分析[J],《商情》;2014年36期.

[2]高红丽; 李丹丹,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J],商讯2020年2月.

[3] 陈瑾瑜.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12年2月.

[4] 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

[5]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亭亭(1999.12-),女,河北沧州人,石家庄市新华区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

宗应浩雨(2000.04-),男,安徽淮南人,石家庄市新华区河北经贸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

白晓宇(2000.01-)女,河北张家口人,石家庄市新华区河北经贸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作者:李亭亭 宗应浩雨 白晓宇

石家庄农村居民消费论文 篇3:

运输对西藏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 要: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本文通过对西藏居民消费水平和公路运输的历史及现状研究,分别建立了西藏地区公路运输对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消费水平影响等经济模型。得出了西藏的公路运输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大于对农牧民消费水平影响,以及影响公路运输货运量的主要因素等实证分析结论。

关键词:公路运输;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回归模型

一、引言

公路运输在我国的综合运输体系中有着格外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连接着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发挥着基础和先导的作用。和平解放前的西藏,交通极端落后。在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正规的公路,西藏与内地交通阻隔,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979年全年进出藏公路客运量仅7万人,2012年激增到3739万人,尽管存在因统计口径改变而导致的数据暴增的情况,但公路客运量的巨大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公路客运周转量由1979年的0.58亿人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23.20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在1979年仅有52万吨,2012年则是1042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从1979年的4.41亿吨公里增长到2012年的27.87亿吨公里。从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公路交通运输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1956年西藏突破了“空中禁区”,飞机通航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航空运输的历史。目前,西藏区内有拉萨贡嘎、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和日喀则和平5个机场,已开辟拉萨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昆明、西安、西宁等14条国内航线和加德满都国际航线及香港旅游包机业务。尽管航空运输给西藏的运输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但鉴于航空运输的高成本,和其本身运载能力的局限性,不能使其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西藏由于其高海拔、自然环境恶劣、地理环境复杂、地势地貌多变等原因,修造铁路格外困难。但是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2001年开始全线开工修建格尔木至拉萨段铁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使西藏地区的运输能力得到改善,铁路运输能力逐年提高,2012年铁路货运量是2006年的42.3倍。但是2012年铁路货物运输量只占运输总量的7.4%。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比起铁路、航运、空运所占比重更大,尤其在内陆地区,由于铁路运输的非直达性、内河的缺乏、空运成本高、以及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等诸多原因,公路运输已经成为地区间更直接、更有效的主要运输方式。铺设公路促使西藏与其它地区进行物资、人才的交流,发展西藏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藏区居民生活水平,满足其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使西藏居民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好处,这也符合党所提出的经济发展要惠及全民的政策。

二、数据选择及建模分析

1.数据选择及变量说明

笔者从1984年~2011年统计数据中选取出以下变量:公路里程LC(公里)、公路货运量HYL(万吨)、公路运营载货汽车吨位数DW(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NMSR(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ZSR(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NMXF(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CZXF(元),将1984年作为基期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城镇据村民消费水平两个变量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了剔除。从1999年~2011年的统计数据中选出变量机动车驾驶员人数JSY(万人)。

2.计量建模

笔者以分析西藏居民消费水平为目的,着重考虑交通运输因素对西藏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思,在建模时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底对数处理。

时间序列模型的自回归过程如果是一个线性随机过程可表达为:

模型一:

使用1984年~2011年数据对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分析,而影响居民消费水平(XF)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SR),在建模过程中使居民收入影响滞后一期,考虑公路运输水平对西藏居民的消费影响,因此代入公路货运量HYL,考虑西藏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途径的不同,分别对城镇居民和农牧民进行回归分析,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模型回归得:C=0.522459(5.283485)、C(1)=0.699292(18.38664)、C(2)=0.069692(2.286527)。拟合度R2=0.965009,F-Statistic=137.8957。

农牧民消费水平模型回归得:C=0.379668(2.199576)、C(1)=0.826503(8.392299)、C(2)=-0.030563(-0.990037)。拟合度R2=0.987972,F-Statistic=410.6797。

可以看出公路货运量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有正影响,公路货运量每增加1%,城镇居民消费增加0.07%。公路货运量的变化对农牧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这是由于西藏地广人稀,广大农牧区居民聚居程度低,农牧民进行商品交换时在小范围内完成,对物流依赖程度较低。对比发现城镇居民收入增加1%则消费增长0.699%,而农牧民收入增加1%则消费增长0.827%。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中“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城镇居民收入有更大的比例用于储蓄,而农牧民由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收入有更大的比例用于消费。

模型二:

使用1999年~2011年数据对公路货运量进行计量建模,解释变量有驾驶员人数、运营汽车吨位数和公路里程,分别代表劳动力资源、资本和影响公路运输的公共产品。回归结果如下:

C=1.310971(0.729739)、C(1)=0.578329(4.466416)、C(2)=0.092094(1.020908)、C(3)=-0.040166(-0.053707)。拟合度R2=0.937732,F- Statistic=45.17923。

可知驾驶员数量每增长1%则西藏公路货运量增加0.578%,而货运汽车吨位数和公路里程数则对货运量影响不大。说明现阶段制约西藏公路运输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驾驶员数量即劳动力供给。

西藏农村收入与消费情况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整体购买力弱、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单一、消费环境差等特点。总体来看,现阶段西藏农村消费市场还处于市场发育的初级阶段。这是由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影响,这样就造成了区内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付能力、消费倾向、消费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广大农牧区、农牧业发展缓慢,农牧民收入渠道窄,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慢。特别是偏远的农牧区,当地农牧民的消费支付能力较弱,消费总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对策建议

1.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发展农牧区市场体系,引导农牧民形成积极的消费观念。完善西藏农牧产品交易市场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加牧区商业网点,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改善农牧民的消费环境,增强社会诚信意识和市场监管力度,从运输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牧区,维护农牧民的消费权益。

2.提高货运从业人员待遇。对驾校B1及B1以上驾照学员进行补贴,调动货运机动车驾驶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从业人数,满足货运需求;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从事公路货运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应当普及货运驾驶员的三险五金。且应该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能够切实保护货运驾驶员在工作过程中人身安全方法,为驾驶员提供充分的保障。

3.公路建设避免重复浪费。在已有的公路覆盖网区域可以适当减少新修公路建设,应当向未被公路网覆盖的农牧区延伸,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广大农牧民,整体提高西藏居民的消费水平。合理规划西藏公路建设项目,将西藏有限的资金资源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西藏人民对货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云,孙启鹏,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3.

[2]周汩,肖卓.基于分工理论的物流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7(5):94.

[3]吴迪.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关系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4]焦政文.西藏交通事业三十年[J].中国藏学,1995(3):98.

[5]田祖海,苏曼.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8(4):124.

作者简介:刘书特(1988- ),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区产业资源配置问题

作者:刘书特

上一篇:人文素质医学心理学论文下一篇:幼儿生活化数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