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消费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逐年提高,养老保险支出也跟着水涨船高。文章基于Feldstein生命周期假,根据我国1989年-2012年基本养老保险数据,分析了增加养老保险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存在资产替代效应,无论从长期而言还是短期而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支出增加均促进消费增长,并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城镇居民消费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镇居民消费论文 篇1:

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研究

摘要:投资、消费、出口常被喻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比重难提高、居民消费率逐年走低、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等现状表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减弱,刺激消费,发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学界和决策层的共识。为此,将城镇居民消费动力概括为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提出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口城镇化率等7个可能成为城镇居民消费动力的指标,通过建立协整模型、分位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消费动力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出促进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城镇居民;增长动力;福建省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3.009

1 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代表消费(记作LNZC),利用eviews6.0软件逐一从静态相关和长期均衡等两个方面实证分析能够促进消费增长的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建立综合模型。

1.1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来源综述

综合国内外研究消费增长动力的成果,可以成为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有居民收入、市场价格、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镇化程度、金融因素、消费者偏好、经济预期、社会保障等,大致可分为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因素。为了能够准确反映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的实际状况,应该在考虑数据可获取性、可信度的前提下,将这些因素按照既定的技术路线进行实证分析,逐个筛选,使用筛选后的指标建立综合模型,才能比较完整、客观地得出福建省居民消费增长的动力。由于实证分析必须有可靠的数据来源,社会因素往往取决于人的心理等主观因素,本文拟采用指标主要以经济因素为主。

1.2 动力因素实证分析

本部分将可能成为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因素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逐一开展实证分析,以确定综合模型的指标。分别用LNSR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LNEGE表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LNJG表示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LNXJ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LNLL表示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LNCZH表示人口城镇化率、LNBZ表示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以上数据均采用1981-2014年的时间序列,其中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以每次调整时间日为准加权平均为年度利率;人口城镇化率在年鉴已有的时间序列数据基础上,结合第4、5次人口普查数据平滑为完整时间序列数据。

1.2.1 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用相关系数r和散点图表示,0|r|1,r值越大,相关性越强。图1分别是7个动力因素与城镇居民消费的相关散点图,并得出相关系数。

相关性分析结论:一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口城镇化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等5个指标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5、-0.8764、0.9928、0.9942、0.9786。由于恩格尔系数是一个逆向指标,其时间序列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消费结构变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正向线性相关。二是价格与居民消费不存在线性相关。虽然理论上是影响消费变动的重要因素,但是福建省的城镇居民消费与价格变动没有必然相关。三是利率与居民消费不存在线性相关。主要原因: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几次比较重大的利率调整主要是针对投资和基建领域的“过热”现象进行的,与居民消费间存在较长而复杂的传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很小。

1.2.2 协整性分析

经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后,对与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的5个指标进行协整分析,以检验这些因素与居民消费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1)单位根检验。

使用最常用的ADF检验法检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其他5个动力因素指标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这些指标在5%临界值水平下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一步建立协整回归方程。

(2)E-G 两步法协整关系检验。

第一步:按照yt=β0+β1xt+εt分别建立5个动力因素指标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协整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方程1:LNZC=0.3174+0.9334LNSR(Adjusted R-squared=0.9991)。

方程2:LNZC=28.2061-5.126LNEGE(Adjusted R-squared=0.7609)。

方程3:LNZC=-34.057+9.682LNJG(Adjusted R-squared=0.9852)。

方程4:LNZC=-4.7518+3.5644LNCZH(Adjusted R-squared=0.9876)。

方程5:LNZC=-1.2259+0.7093LNBZ(Adjusted R-squared=0.9563)。

第二步:对回归模型残差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以上5个回归方程的残差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回归模型具有可信度,协整关系成立。

(3)协整性分析结论。

5个动力因素指标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两变量协整回归方程成立,除恩格尔系数Adjusted R-squared=0.7609外,其他指标Adjusted R-squared均大于0.95,拟合效果十分显著;且5个回归方程残差都是1%临界值下的一阶单整序列。据此,可以认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口城镇化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可以成为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动力。

1.2.3 ECM模型分析

ECM(误差修正)模型是对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线性调整机制。根据格兰杰定理,ECM模型可以将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特征结合到一个模型中,使偏离长期均衡状态的变量修正到均衡状态。将两变量的ECM模型简记作:Δyt=β1Δxt-λecmt-1+εt,建立ECM模型如下:

ECM模型分析结论:只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支出之间能够建立ECM模型,表明收入与消费间存在着十分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即使短期偏离后,也会以每一标准点0.4325的力度自发修正回均衡状态。而其他4个变量虽然与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内经常偏离这一状态,且无法自发修正。

1.3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综合模型指标筛选结果

通过对拟采用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筛选结果显示,7个指标中,价格、利率与城镇居民消费不相关,不适宜作为城镇居民消费动力综合模型的分析指标;而其他5个因素与城镇居民消费都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因此,将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产业结构、人口城镇化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等作为建立城镇居民消费动力模型的指标。

1.4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综合模型—分位数(QR)回归模型

由于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因素较多,为了详细地反映各种动力的影响力度,使用分位法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LNZC)为因变量,分别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LNSR)、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LNEGE)、产业结构(LNJG)、人口城镇化率(LNCZH)、财政社会保障支出(LNBZ)为自变量分别在20%-80%区间以每10个百分点为刻度,建立多元线性分位法回归模型(表2)。

2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实证分析结论及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化进程、社会保障等是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动力。这些动力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和特征有所不同。

2.1 收入是城镇居民消费最重要、最直接的动力

在分位法回归模型中,收入对消费的正向影响参数总体上呈现逐步提高趋势,表明随着消费规模的增长,收入对消费促进作用越发明显。从ECM模型来看,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0.9699个百分点,在短期中偏离均衡趋势后,以0.4325个百分点的力度自发修正,说明收入对消费作用不仅长期影响很大,也能够明显影响当期消费。

2.2 消费结构改善较强地刺激居民消费增长

分位法回归模型显示,代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呈现“V”型反转,在消费水平由低位向中位发展时,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突破中位后,迅速加强,其加强力度超过前期减弱力度。如福建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62.6%(贫困)发展到514%(温饱)时,居民消费性支出增幅高达15.1%,从51.4%(温饱)发展到40.9%(小康)时仅为7.4%。

2.3 产业结构升级刺激居民消费增长

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呈现出由低分位向高分位逐步增强的趋势,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会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升级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有效的供给,使居民消费欲望增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Iphone系列智能手机的出现引领了整个智能手机的行业发展,从而改变了手机行业格局。2015年以来,国家决策层也注意到供给对消费和经济的影响,多次表态要注重“供给侧”改革。

2.4 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增长起“托底”作用

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增长的正向作用随低分位向高分位发展过程迅速减弱,意味着低消费水平下,社会保障的动力很强,高消费水平下,社会保障的动力迅速衰减。在社会保障完善的情况下,居民可以不必专门进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会刺激近期和远期消费需求;同时,社会保障通过直接给予低收入者补贴、补助的方式提高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来拉动消费,这就是社会保障的“收入替代因素”。

2.5 城镇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在分位法回归模型中,城镇化对消费除了中分位水平上略有拉动外,其他分位水平呈现负影响关系,并且在高分位水平上负影响关系还有扩大化趋势。究其原因,福建省当前的城镇化进程没有彻底解决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端,反而出现了外来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新迁入居民与原居住居民的新城乡二元现象,并且在居住、养老、医疗、就业、教育等保障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限制了新转移人口的消费增长。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而出现的住房价格上涨对其他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反而限制了居民其他领域的消费。

3 促进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

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收入水平仍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促进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首先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同时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1 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

一是要使居民收入水平整体提高,首先要关注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者间的关系,扩大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进一步降低政府、企业的份额,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二是完善最低工资制度,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正常的科学的工资增长机制,根据企业利润变化及市场物价波动情况调整劳动者工资水平,调配工资指导线的基准线和下线,为企业薪资增长提供制度支撑。三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同时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适当的政策倾斜。四是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3.2 加快“供给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发挥创新精神,培育和提高创新能力,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创新,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增加公共消费品供给,带动和刺激个人消费需求等。二是运用政策工具引导市场需求,拓展新兴消费领域,让新产品、新技术逐渐被市场认可,被消费者接纳,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3.3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城镇化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对消费增长促进作用不明显,甚至会降低居民消费。这就要求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考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即城镇化规模和速度的确定应与所在区域人口的消费需求能力相适应,与所在区域人口消费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相适应,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以此来综合确定城镇化规模,把握好推进城镇化的速度。

3.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社会公平

增加居民收入,进而增加居民消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增加城镇居民转移收入。要统筹完善现行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对城镇贫困群体的保障水平。多渠道筹集资金,探索建立覆盖面更广、保障程度更高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俊英.促进中国居民消费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1923,8185,120122.

[2]付荣,伍湘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消费增长动力研究[J].商业研究,2013,(12):5660.

[3]李绍玲,栗建松.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4):69.

[4]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53,77,191,211,246.

作者:谢婷

城镇居民消费论文 篇2:

增加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关系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逐年提高,养老保险支出也跟着水涨船高。文章基于Feldstein生命周期假,根据我国1989年-2012年基本养老保险数据,分析了增加养老保险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存在资产替代效应,无论从长期而言还是短期而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支出增加均促进消费增长,并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此外,研究同时表明,居民年末储蓄增加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养老保险支出 增加 城镇居民消费 影响

201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表明,2015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为2220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6.1%,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占比为10.5%。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相对于上一年分别增加958万人和631万人,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养老保险支出日益提高。2015年末全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472万人,增加36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支出1973.83亿元,比上年增长23.2%。统计数据同时表明,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712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以Feldstein(1974)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养老保险有着资产替代效应,该理论认为年轻人预期国家会在自己退休后给自己支付养老金,而不需要现在就开始将自己的收入过多地储蓄起来养老,从而促进居民减少养老储蓄而增加当前消费。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大幅增加和养老保险支出迅速攀升,大量学者开始关注老龄化及养老金支出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徐勇、谢琼(2008)通过中国养老保险的机制——由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进行了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研究,并从微观经济与总量经济两个层面进行分别研究。其微观层面指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有着保障效应和收入效应,而通过总量经济层面指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呈正影响。部分学者通过生命周期理论对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影响进行了研究,虞斌、姚晓垒(2011)和孟祥宁(2012)通过生命周期理论对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影响进行了研究,均得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影响,当养老保险增加时,居民的消费也会存在着相应的增加。其中部分学者认为之所以会导致养老保险与居民存在着较强显著性的原因是在国内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不高以及居民对养老保险的收益率不确定导致的。朱波、杭斌(2015)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更明显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40岁年龄以上的居民,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具有习惯性的影响,相比为参加养老保险的居民而言,其消费曲线更加平缓。

大量学者则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对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进行分析。其中陈汪茫(2010)研究得出养老保险跟居民的消费支出具有乘数效应,当养老保险的支出增加时,居民的消费支出则会较大的提升。石阳、王满仓(2010)通过对省际面板数据(2002—2007)的研究发现,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指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储蓄有“挤出”影响。苏春红、李晓颖(2012)采用山东省17地市2003—2010年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认为居民养老保险每支付1元,其中城镇居民的消费则会对应的增加0.0197元。邱俊杰和李承政(2014)运用1991—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传统消费模型和生命周期储蓄模型分析发现提升养老保险覆盖率并未显著提升居民消费率。张国海、王枫林(2015)通过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具有拉动作用,但是不同的省份,其拉动效力不同。马晓彤(2016)也通过面板数据对社会养老保险对于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与前期的研究学者结果几乎一样,认为养老保险的支出增加,其会导致居民消费的增加。也有学者对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中认为养老保险对消费具有负面影响。如白重恩、吴斌珍、金烨(2012)在研究中指出,在考虑居民家庭可能面临信贷约束时,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以及总消费呈负影响。

参考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本文根据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说构建计量模型,然后以我国1989-2012年24年的时间数列数据为基础分析养老保险支出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情况。

一、经济模型与数据来源

Feldstein(1974)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支出会产生“资产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前者会促进人们减少防老储蓄并增加当前消费;后者会促使人们选择提前退休并导致退休后的生存时间延长,为了防老从而增加储蓄并减少当前消费。显然,其假说表明消费和储蓄是模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鉴于此,我们建立如下模型

二、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1.平稳性分析。根据数据,得到C,YD,W和SSW的线性趋势图(见下页)。

显然,上述四个变量都是不平稳的。同时,ADF检验表明,针对C,YD,W和SSW数据序列检验的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所以均接受原假设,四个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由于此处C,YD,W和SSW是时间序列数据,在不改变变量的变化趋势的情况下,为消除异方差,对这四个序列分别取对数,分别表示为InCi,InYDi,InWi和InSSWi。进一步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InCi,InYDi,InWi和InSSWi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四个序列对应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10%的临界值,分别记为I(1)。

2.协整分析。由于InCi,InYDi,InWi和InSSWi为一阶单整序列,故其分别差分后序列平稳,差分后的序列分别记为△InCi,△InYDi,△InWi和△InSSWi,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以△InCi为因变量,以△InYDi,△InWi和△InSSWi为自变量构建如式(1)形式的回归模型,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得到如下估计结果:

△InCi=0.64+0.87△InYDi-0.05△InWi+0.11△InSSWi(2)

式(2)中所有参数估计量在0.05显著水平均通过检验。模型调整可决系数R2=0.999,说明拟合程度非常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和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支出几乎解释了所有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自相关检验统计量DW=1.734,说明模型干扰项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问题。对干扰项的估计值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为-3.398615,对应P统计量值为0.027,检验结果表明干扰项估计值在临界值为5%的时候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检验表明模型干扰项序列是平稳的,同时表明△InCi,△InYDi,△InWi和△InSSWi存在着协整关系,由此证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

由回归方程估计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呈正比,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每增加1%的时候,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就会增加0.87%,所以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起着推动的作用,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可以推动着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这个结论支持经济学一般结论,即收入增加会促进消费。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则呈反比,当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增长率每增加1%的时候,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则会减少0.05%,所以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起着抑制的作用,这符合投资增加会“挤出”消费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估计结果同时表明,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呈正比的,当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增加0.11%。显然,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表明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存在明显的资产替代效应。模型中所有参数估计均符合基本经济含义,故而模型设定不存在偏误。

3.误差修正模型。根据协整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和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有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由于长期的均衡关系可能存在着短期的不均衡关系,构造误差修正模型旨在分析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和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的短期失衡状态。构建如式(3)误差修正模型为:

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所有系统对于t统计量在0.05显著水平均通过检验,调整可决系数为0.87,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方程F统计量为5.74,表明线性模型有意义。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前面系数为正,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前面系数为负,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前面的系数为正,误差修正项前面的系数为负,说明模型建立正确,符合经济意义。其中响应序列的当期波动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短期波动影响:受输入序列的当期波动短期变动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受可支配收入序列、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序列和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序列当期波动的影响。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序列InYDi的二次差分项系数为0.62,表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产生正的影响。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序列InWi的二次差分项系数为-0.002,表明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会抑制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支出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的的弹性系数为0.07,表明短期类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支出增加会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同时,误差修正项ECMi-1估计结果表明,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29)的力度从非均衡的长期均衡状态,拉回长期均衡的状态。

在式(2)中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序列的系数为-0.05,而式(4)中城镇居民的该变量系数估计值为-0.002,说明城镇居民年末储蓄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长期抑制作用影响大于短期的抑制作用。式(2)中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处理变量系数参数估计量为0.11,而式(4)中其对应系数为0.07,说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的长期推动作用大于短期的推动作用。显然,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以及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相对于长期而言,短期的影响更弱,则体现出中国城镇居民在短期的消费中仍处于比较消极的状态,较多的城镇居民选择把短期的收入储蓄起来,计划着长远的打算,从而导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上不去,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现象。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基于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说,本文构建了估计养老保险支出、可支配收入和居民储蓄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计量经济模型。模型估计参数符合基本经济理论和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设,说明模型设定基本正确。同时,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和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有着均衡关系。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均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并且长期促进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29)的力度从非均衡的长期均衡状态,拉回长期均衡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具有較大的影响作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存在资产替代效应的作用,当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增加时,相当于城镇居民对以后生活的资金保障增加,即国家从某种方面上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的储蓄增加。

根据本文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提出以下两点政策建议:

首先,提高养老保险财政支出,促进消费可持续增长。研究表明,国家提高中国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从而扩大内需,使得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所以为了保持消费可持续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政府可以在财政支出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政府对养老保险的补助,增加居民的养老保险的政府补助。

其次,保持收支平衡,解决“空账”问题。由于我国过快的老年化,导致我国存在养老保险的资金上“空账”难题,年轻人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中,虽然账目上存在着资金,但实际资金已由国家作为养老保险发放给上一辈。导致空账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一起管理,再加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提前进入老年化,老年人口过多,老年人所缴纳的“社会统筹账户”不足以发放给老年人,从而挪动年轻人所缴纳的个人账户上面的资金,去弥补发放给老年人在养老保险上面不足的资金,从而造成了“空账”现象。由此国家可以通过实行“个人账户”与“社會统筹账户”分开管理,加快全国统筹来解决“空账”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国企的经营利润,从而从国企获得更多的红利;由此使得在养老保险现收现付的体系下,收支平衡,从而解决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勇,谢琼.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乡镇经济,2008(5)

[2] 虞斌,姚晓垒.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城镇居民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纵横,2011(8)

[3] 孟祥宁.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说模型[J].桂海论丛,2013(2)

[4] 朱波.社会养老保险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5] 杨河清,陈汪茫.中国养老保险支出对消费的乘数效应研究——以城镇居民面板数据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0(3)

[6] 苏春红,李晓颖.养老保险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7] 邱俊杰,李承政.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与居民消费: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

[8] 张国海,王枫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1)

[9] 马晓彤.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城镇居民面板数据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6(2)

[10] Feldstein M.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a correction and upda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5)

(作者单位:陈桥,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事业总部 广东广州 510000;冉晗,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 重庆 400000)

(责编:贾伟)

作者:陈桥 冉晗

城镇居民消费论文 篇3: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摘 要:文章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因素的选择,以为后续研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以NY市为例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计量经济学基本方法剔除冗余变量。最后,确定影响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关键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能够拉动城镇居民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旨在为城镇经济良性循环提供思路。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影响因素;建议

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成效凸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但影响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因素繁多,不仅包括城镇居民收入情况,还包括城镇失业率、利率等。仅凭经验或人工方式难以保证影响因素分析的精准性与全面性,因此需要以计量经济学基本方法为前提,从经济学理论视角出发,从各项经济数据中挖掘出关键信息,并构建城镇居民吊费价格水平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回归、剔除无关变量等一系列程序后确定影响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关键因素,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关政策。下文将以NY市为例分析影响该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因素及相关政策建议。

一、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影响因素的选择

结合当前国内外关于城镇居民消费价水平的研究成果、NY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人口规模等,选择如下因素进行研究:

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1。经典消费理论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其消费水平的关键性因素,通常情况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价格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2、消费价格指数x2。该消费价格指数是上年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对值,体现出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消费价格指数越高,居民消费水平则越高。

3、失业率x3。失业率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间接影响作用,一般情况下失业率越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越低。

4、NY市GDPx4。GDP反映了NY市经济繁荣程度,与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5、NY市居民在岗平均工资x5。在岗平均工资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在内的在岗员工平均工资,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其呈正相关关系。

6、NY市人口数量x6。人口数量规模越大,整体消费水平越高,但个人消费水平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7、利率x7。利率会影响居民的储蓄额,因此也可能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二、模型建立与求解

在分析NY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影响因素时,将NY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作为因变量y,将上述所选择的七大因素分别作为自变量x1-x7。为了弥补自变量对模型解释不足的问题,在模型中引入随机误差项ε,表示除去上述影响因素以外的所有其他影响因素。

应用SPSS软件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估计参数可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设置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99],经拟合优度检验及显著性检验后发现X4系数估计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得出结论:该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应用SPSS软件进行逐步归回,得到回归方程及标准化方程,发现X1对于因变量y具有显著影响。将方差贡献率达90%以上的主成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主成分回归方程及变量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根据最小二乘法确定主成分与原始变量间的关系,最后得到变量标准化的最终回归方程为:

经拟合优度检验及显著性检验,模型决定系数[R2=0.898]。

三、模型的比较分析

上述模型中,主成分回归的系数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应用主成分分析能够比较真实且客观地反映因变量 y 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于实际应用和分析。因变量y与自变量x1 x2 x4 x5 x6呈正相关关系,与x3 x7呈负相关关系。而且人均可支配输入对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影响显著。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价格指数、GDP、在岗平均工资及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失业率及利率呈负相关关系。基于此,建议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科技创新,切实提高地方区域经济水平,以此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通过产业结构改革为农业生产及农产品销售提供支持,在最大程度上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此外,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家庭税后可支配收入。另外,适当扩大城市人口规模,通过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一方面可以改善当前城市人才结构,为城市经济发展及科技创新蓄势赋能,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可拉动城镇居民消费。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减少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城镇居民的收入将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也会影响到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应该有效地提高城镇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加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减少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仍然有巨大的上升空间,所以居民消费水和消费层次目前也都只停留在中低档消费服务阶段。有效的改善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将极大地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欲望,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层次和城镇居民的消费价格水平。通过有力的政策调整,提高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尤其要提高普通劳动群众的收入;缩小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严格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法律法规,杜绝不合法收入源头;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机会,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优秀就业;支持居民自主创业,增加各类合法性收入。与此同时,也应该严格落实失业保险制度,有效地保障城镇居民的合法权益,给予充分的收入保障,保障城镇居民保持良好的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因素对于城镇消费价格造成的干扰作用。

(二)优化居民投资环境,稳定金融市场调整投资

经济快速发展进步,为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提高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环境,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金融市场所带来的投资消费活动。确保金融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是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消费信贷的不断优化和升级,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持。政府应该进一步地鼓励各大商业机构在合法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城镇居民有关消费行为的贷款繁琐性,以更为便捷的方式和渠道保障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地扩大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也能够使消费行为得到有效地保障,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整个市场金融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应该给予城镇居民消费更多的有利条件,不断开发出新的消费贷款项目,在原有的房屋贷款、汽车贷款等业务行为上,适当增加子女教育贷款、奢侈品消费贷款、旅游服务消费贷款等,能够进一步刺激城镇居民消费,也能够丰富城镇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加大教育和医疗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能够影响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因素有很多,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将来自于社会保障的力度。必须要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也是确保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稳定的重大前提。完善科学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城镇居民的收入稳定性,降低居民收入風险,进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消费欲望和信心。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采取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降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动影响,增强城镇居民对于预期稳定的信心,降低由于社会保障制度造成支付行为的约束干扰问题,进一步促进消费效用的价值发挥。与此同时,应该进一步提高教育和医疗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强化义务教育的普及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和环境。加强医疗方面的监管力度,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对医疗体制进行进一步地改革,对各项药品和医疗服务的价格进行进一步的控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强化市场竞争行为。真正的保障城镇居民的生活稳定,为提高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带来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不同城镇因经济繁荣程度、教育水平、科研技术能力等有所差距,因此在分析影响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因素时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不仅要考虑经济性指标,还需要考虑居民消费习惯及心理。文章并未将消费心理纳入模型中,因此该模型的普适性较差,分析结果仅具有区域代表性。因此未来研究将着眼于影响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全要素,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与方法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曾铄寓,牛玉俊.南阳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06):138-139.

[2]刘华军.基于多水平模型的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3):57-58.

[3]蒲元林,王皓晔,刘世娟.影响四川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13):34-35.

[4]刘柏森,刘艳.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5):227-228.

作者:白丽洁

上一篇:幼儿声乐教学论文下一篇:投资风险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