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会财务会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会计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成为会计技术现代化必然要求。但是,一些单位及个人在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认识不足,配合不力,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工会财务会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工会财务会计论文 篇1: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财务会计课程社会调研和会计岗位技能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为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依据,实现基于岗位需求和会计职业技能考试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职 财务会计 课程改革 职业技能 研究

一、《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思路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会计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历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我国会计准则逐渐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这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这些给会计核算工作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经济发展以及高职教育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相关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通过工学交替等,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我院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财务会计》课程,进行了企业相关岗位及能力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为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体系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根据财务会计核心课程调研结果的分析,找出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实训安排中的不完善之处,从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案设计、实训教学的安排等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真正实现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能真正实现“零对接”。

二、课程改革过程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高[2006]16号的精神,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财务会计课程社会调研和会计岗位技能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技能的要求,进行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一)调研目的及调研对象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来能够更好地满足会计岗位工作的需要,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案中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法,完成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财务会计核心课程改革》课题的任务,启动本次调研活动。调研成果将应用在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和教学组织设计中。为了深入了解企业会计岗位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对各类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设计思路

1.设计依据及设计思路。我们在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下,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学内容要求,根据日常会计工作所涉及的会计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分别从单位类型、会计岗位设置、岗位技能要求、教学设计及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与现行会计岗位能力的适应性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试图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明确财务会计课程的岗位能力需求,完善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高职财务会计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为进一步推进财务会计课程的改革,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

2.调查主要内容。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1个问题,内容涉及被调查单位的类型,会计岗位、会计职业技能、职业证书、会计业务流程、会计实训、财务会计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比重等方面。

3.调查结果。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各占50%。被调查单位会计核算岗位设置、会计职业证书要求、财务会计课程设计、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设计、财务会计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比例、目前会计人员经常出现的问题分别在下页表1至表6中反映。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职业岗位分析

从表1会计核算岗位来看,出纳岗位每个单位都有,对于财产物资、成本核算等具体会计核算岗位,大中型企业由于业务内容多,会计核算岗位设置较为详细,而小型企业则往往只有出纳和一般会计人员,没有设置更为详细的会计核算岗位。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证书要求

通过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所有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都需要他们具有会计资格证书,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助理会计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比较注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也有一些单位对会计人员具有办税员证有一定的要求。

(三)财务会计课程体系设计

从表3看,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有必要将企业业务的具体工作流程(包括具体的单据流转及审批手续等)贯穿于会计理论课程中;有一半的被调查单位认为财务会计课程按岗位(财产物资岗位、资金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进行模块化教学更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有7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安排应该以突出会计岗位核算技能为核心,同时辅之以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

(四)实训课程设计

从表4和表5看,对于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的安排,有7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可以搞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有6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可以搞分岗位模拟实训。也有的单位建议先搞综合模拟,再进行分岗位实训。有7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可以通过让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实地训练,但这一做法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还很难做到。有8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会计师定期到学校进行指导。

(五)会计人员经常出现的问题

从表6看,对会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7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操作技能不够熟练;有5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账理不清,职业判断及账务处理不够准确,有3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缺乏职业道德。在调查中,大部分企业认为学生毕业后一般需要用较长时间来适应本岗位工作,还不能做到无缝对接。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在工作中不能灵活运用,不能融会贯通,稍有变化就不知如何处理,即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同时毕业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有待加强。

四、调研对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财务会计课程内容体系

从本次调研结果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对会计岗位的技能需求、学生的就业定位还存在一定偏差。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与会计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差距。改革传统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技能,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目标。

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内容体系是以会计的六大要素为主线,通过介绍会计的六大要素的核算,展开讲述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理论体系虽然完整,但不能体现会计岗位对会计技能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职业化”的要求,将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根据各个会计岗位的技能需求,确定具备该技能需要的主要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进行能力分解,根据能力分解,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排序,最终形成相应的课程内容体系,更加清晰地表现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总体结构。财务会计课程涉及的会计岗位有:出纳岗位、材料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工资薪酬核算岗位、税务核算岗位、债权债务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经营成果核算岗位和总账岗位等。以出纳岗位为例,课程内容的组织如下:首先应明确出纳的岗位职责,分析该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完成该职业技能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最终确定货币资金核算的相关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从调研结果来看,课程内容在理论上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对原有的课程内容按会计岗位技能进行适当的整合,同时注重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的平衡。通过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所有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都需要他们具有会计资格证书,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比较注重。而这些证书学生在校期间都有机会取得。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将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考试相结合。在校期间应将有关知识纳入课程模块。例如:我国助理会计师考试中不但有企业会计的内容,还有事业单位的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除了按会计岗位对企业会计内容进行安排之外,还应考虑到方便学生就业和会计职业技能考试,由于我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开设预算会计课程,因此把预算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内容单独作为一个任务增加到该课程中。因此该门课程的整体结构是“企业会计”+“非企业会计”。构建“知识——能力——证书”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运用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保障“双证融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这种以教学内容与行业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毕业即能顺利就业。高职财务会计课程体系应当从会计工作过程和岗位技能要求出发,按照会计实践规律重新构建,对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整合优化,考虑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强化会计职业技能,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从调研结果看,用人单位比较重视毕业生会计实践技能,在教学环节上也希望加大实训教学的比重。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组织上应强化职业技能,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包括: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单项实训即针对每个会计岗位的实践技能而进行的实训,比如出纳岗位实训、材料核算岗位实训等。综合实训是针对各个岗位的全方位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应积极探索岗位实训、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同时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的深度,要想学好该课程,仅靠理论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该课程在课内教学时,应该分岗位进行单项实训,每个岗位的实训资料都要按该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从填制或分析原始凭证开始,进行相应的确认、计量并在记账凭证上记录,通过分岗实训,增强学生对会计岗位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岗位技能。在该课程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应该针对该课程涉及的各个岗位,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也应从原始凭证开始,确认、计量、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3门课程内容的综合,通过模拟一个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完整的经济业务,提高学生综合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环境。以会计工作岗位为导向,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目前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有完整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资料,能满足手工会计实训的需要。会计软件实训室有财务会计单项实训(分岗位)软件和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软件,能满足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体现,并能提供相应的模拟操作训练,还可以将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校内模拟实训还聘请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等作为指导教师定期提供实训指导。同时,加强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技能考核和过程考核

我院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30%-40%)+期末成绩(60%-70%)”,期末考试成绩占有较大比重,而期末考试通常又是以卷面形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实践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当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第一,加大过程考核,提高过程考核的比重,可将过程考核的成绩提高到60%-70%。第二,注重技能考核,在考核体系中设计技能考核指标,并加大技能考核指标的分值比重。

基于以上两点,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应建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过程考核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过程考核可占总成绩的60%-70%,过程考核包括素质考核、基础知识考核和核心技能考核,其中素质考核可从课堂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率、课堂互动、团队协作、创新建议等方面评价;基础知识考核可通过作业完成率、上交及时率、正确率等指标来评价;核心技能考核可通过技能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评价的方法可通过考勤、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方式。期末考核可占总成绩的30%-40%,可通过卷面完成。Z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S].2006.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S].2011.

3.陈建宁.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7,(2).

作者:刘瑞红

我国工会财务会计论文 篇2:

关于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研究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会计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成为会计技术现代化必然要求。但是,一些单位及个人在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认识不足,配合不力,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企业 会计信息化建设 对策

财务信息化在空间上实现了远程处理、协同业务,使财务管理集中化远程处理;在时间上实现了会计核算动态化、实时化,使得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在效率上财务信息化使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财务信息化的这些特点都特别适用于现代化企业,尤其是分散的企业。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财务信息化必将在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必将为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内容

会计信息化理论是由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其中,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是构成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方法理论等;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是将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信息化实践、指导会计信息化实践的理论,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制理论等;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则是对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和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的理论,包括信息、技术和组织等环境的影响。

作为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立足于其会计反映与监控的基本职能,对其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环境理论深入研究,不仅是会计信息化的当务之急,而且对会计理论创新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研究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必须根据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分阶段加以进行。信息系统与组织内外部环境之间共生与互动的关系,决定了财务会计系统必须是一个活跃开放的系统。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与演化程度,直接反映出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根据会计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集成的程度,可将财务会计系统的发展阶段分为手工会计模式、计算机会计模式和网络会计模式三个阶段。而我国信息化财务会计系统至今经历了手工会计仿真模式与计算机会计模式两个阶段。30年来我国财务会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该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的信息集成,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内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进程。

二、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改进

在将财务会计的数据转换为信息的过程中,其基本程序必不可少。我国会计软件问世至今的30年,是一个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不断信息化的30年,财务会计系统的人机角色的转换程度高低,直接通过这四个基本程序表现出来。同时,它又从理论上丰富了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内涵与外延。

1.会计记录的信息化

在我国财务会计系统四个基本程序信息化过程中,以会计记录的信息化最为成功。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与无纸化。同时,会计处理过程的程序化与规范化,又使会计集中核算、代理记账,以及企业租用服务供应商信息系统成为可能。信息理论所包含的数据压缩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两个基本定理同样也适用于会计记录。在对数据的压缩过程中,当前财务会计系统在获取会计账户和报表的压缩信息中一方面保证信息的不受损失,同时,通过凭证模板和非法对应科目控制减少了信息失真。而在保证一个有噪音的信道中传递最大数量会计信息的设计之中,当前系统则多将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合二而一地归集于一个数据文件之中,以便账簿和报表提供更为详尽数据与信息,并注重会计处理过程中对有效编码方案使用冗余技术。

当前,应当探讨电子化原始凭证项目与格式规范化,财务会计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以及财务会计系统嵌入更为严密的会计记录控制程序,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要运用信息管理学理论,立足于财务报告需要,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会计记录压缩与冗余等问题。

2.会计确认的信息化

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信息化,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难点。如何将人脑对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逐步转化为财务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首要问题是要进行“初始记录的确认”(即初始确认),APB Statement No认为“初始记录”包括对进入会计程序的数据、作出分录的时点和通常要予以记录的金额等三项原则,其中前两项属会计确认问题,而第三项属于会计计量问题。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对数据电文及其发送时间与地点,以及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等从法律上予以认定。这种以电子替代手写的签名直接关系到上述的初始记录的确认。即使所有原始凭证都已实现电子化,对其是否进入以及何时何地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经济事项的人脑确认过程仍然必不可少。当前电脑替代人脑的会计确认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已被人脑确认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经济事项的会计要素的自动确认。这种有限的初始确认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具有其积极意义,它既可使系统远离人为的干扰,又可快速形成记账凭证数据(借贷方会计科目);二是对电子化原始凭证是否进入财务会计系统施行“有限度确认”,即对日常发生的采购、生产、销售各循环中的基本经济业务加以判断,在确认依据(如电子合同、付款单据等)完整的条件下准许进入财务会计系统之中。

在财务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将会计确认交由计算机系统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想象,那种缺乏完整的原始凭证数据仍可准许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做法。将给系统带来多大的危害。因此,制定“准入”数据的确认条件必须完整充分。

3.会计计量的信息化

选择计量属性是会计要素计量的主要问题,在当前财务会计系统提供以货币量度为主的信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能使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克服相关性不强的缺陷,而且可以使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尽可能同步地得以反映。这是因为,企业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以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进而使零库存、零距离、零营运成本(俗称“三零”)成为现实,由此使企业许多流动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相关性得以提高。同时,全球网络平台提供的众多资产和负债的活跃市场,信息中介的服务又能帮助企业形成基于各种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因此,通过建立基于以上五种计量属性相应的数据库文件,并根据各计量模式的要求分别生成不同计量属性的财务报表信息,对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计量过程的信息化,首先体现在记账凭证借贷方金额的计算。我国会计软件实现了转账凭证和部分收付款凭证的自动计算。例如对期末收益类账户结账、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职工薪酬的结算与分配等,都已借助会计模板方式自动进行计算生成。然而,会计计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完全依靠计算机技术目前尚难实现,做好人机的科学分工以保证会计计量合规性至关重要。

4.财务报告的信息化

当前,通过公式定义方式使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表内信息能够自动取数生成,但附注内容的完整披露完全依靠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却尚待时日。同时,注重其他财务报告多元化与实时性,进而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质量,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在财政部和中国证券会等部门推动和组织下,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取得较大的进展。王松年和沈颖玲、张天西、潘琰等学者对XBRL的基本原理、作用与贡献,以及在我国应用等展开研究。无疑,XBRL对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财务报告模式变革、财务报告分析、会计准则选择、实时监控和持续审计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技术在我国财务会计中应用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是今后的重点。

三、结束语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务必思想重视, 上下齐心, 措施得当投入足,培训全面,评估科学,更新及时,以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全面实现,达到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信誉及对国家的贡献持续上升,股东的分红及职工的收入(福利)稳步增长。

财务会计是一个以处理价值信息为基础的控制系统,因此,按照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建立一个合理的信息技术治理架构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要运用会计学、信息管理学、信息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和观点,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重构为主线,以业务流程集成、组织结构集成和服务集成为重点开展研究。而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目标,则是要探讨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建立一种以过去为重心。既面向过去又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进而在实现财务会计子系统与ERP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的功能与信息集成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财务报告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郭金林,史纪元.会计电算化[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聂守艳

我国工会财务会计论文 篇3:

关于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会计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成为会计技术现代化必然要求。但是,一些单位及个人在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认识不足,配合不力,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对策

财务信息化在空间上实现了远程处理、协同业务,使财务管理集中化远程处理;在时间上实现了会计核算动态化、实时化,使得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在效率上财务信息化使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财务信息化的这些特点都特别适用于现代化企业,尤其是分散的企业。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财务信息化必将在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必将为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内容

会计信息化理论是由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其中,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是构成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方法理论等;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是将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信息化实践、指导会计信息化实践的理论,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制理论等;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则是对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和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的理论,包括信息、技术和组织等环境的影响。

作为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立足于其会计反映与监控的基本职能,对其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环境理论深入研究,不仅是会计信息化的当务之急,而且对会计理论创新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研究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必须根据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分阶段加以进行。信息系统与组织内外部环境之间共生与互动的关系,决定了财务会计系统必须是一个活跃开放的系统。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与演化程度,直接反映出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根据会计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集成的程度,可将财务会计系统的发展阶段分为手工会计模式、计算机会计模式和网络会计模式三个阶段。而我国信息化财务会计系统至今经历了手工会计仿真模式与计算机会计模式两个阶段。30年来我国财务会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该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的信息集成,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内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进程。

二、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改进

在将财务会计的数据转换为信息的过程中,其基本程序必不可少。我国会计软件问世至今的30年,是一个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不断信息化的30年,财务会计系统的人机角色的转换程度高低,直接通过这四个基本程序表现出来。同时,它又从理论上丰富了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内涵与外延。

(一)会计记录的信息化

在我国财务会计系统四个基本程序信息化过程中,以会计记录的信息化最为成功。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与无纸化。同时,会计处理过程的程序化与规范化,又使会计集中核算、代理记账,以及企业租用服务供应商信息系统成为可能。信息理论所包含的数据压缩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两个基本定理同样也适用于会计记录。在对数据的压缩过程中,当前财务会计系统在获取会计账户和报表的压缩信息中一方面保证信息的不受损失,同时,通过凭证模板和非法对应科目控制减少了信息失真。而在保证一个有噪音的信道中传递最大数量会计信息的设计之中,当前系统则多将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合二而一地归集于一个数据文件之中,以便账簿和报表提供更为详尽数据与信息,并注重会计处理过程中对有效编码方案使用冗余技术。

当前,应当探讨电子化原始凭证项目与格式规范化,财务会计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以及财务会计系统嵌入更为严密的会计记录控制程序,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要运用信息管理学理论,立足于财务报告需要,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会计记录压缩与冗余等问题。

(二)会计确认的信息化

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信息化,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难点。如何将人脑对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逐步转化为财务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首要问题是要进行“初始记录的确认”(即初始确认),APBStatementNo认为“初始记录”包括对进入会计程序的数据、作出分录的时点和通常要予以记录的金额等三项原则,其中前两项属会计确认问题,而第三项属于会计计量问题。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对数据电文及其发送时间与地点,以及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等从法律上予以认定。这种以电子替代手写的签名直接关系到上述的初始记录的确认。即使所有原始凭证都已实现电子化,对其是否进入以及何时何地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经济事项的人脑确认过程仍然必不可少。当前电脑替代人脑的会计确认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已被人脑确认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经济事项的会计要素的自动确认。这种有限的初始确认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具有其积极意义,它既可使系统远离人为的干扰,又可快速形成记账凭证数据(借贷方会计科目);二是对电子化原始凭证是否进入财务会计系统施行“有限度确认”,即对日常发生的采购、生产、销售各循环中的基本经济业务加以判断,在确认依据(如电子合同、付款单据等)完整的条件下准许进入财务会计系统之中。

在财务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将会计确认交由计算机系统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想象,那种缺乏完整的原始凭证数据仍可准许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做法。将给系统带来多大的危害。因此,制定“准入”数据的确认条件必须完整充分。

(三)会计计量的信息化

选择计量属性是会计要素计量的主要问题,在当前财务会计系统提供以货币量度为主的信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能使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克服相关性不强的缺陷,而且可以使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尽可能同步地得以反映。这是因为,企业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以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进而使零库存、零距离、零营运成本(俗称“三零”)成为现实,由此使企业许多流动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相关性得以提高。同时,全球网络平台提供的众多资产和负债的活跃市场,信息中介的服务又能帮助企业形成基于各种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因此,通过建立基于以上五种计量属性相应的数据库文件,并根据各计量模式的要求分别生成不同计量属性的财务报表信息,对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计量过程的信息化,首先体现在记账凭证借贷方金额的计算。我国会计软件实现了转账凭证和部分收付款凭证的自动计算。例如对期末收益类账户结账、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职工薪酬的结算与分配等,都已借助会计模板方式自动进行计算生成。然而,会计计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完全依靠计算机技术目前尚难实现,做好人机的科学分工以保证会计计量合规性至关重要。

(四)财务报告的信息化

当前,通过公式定义方式使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表内信息能够自动取数生成,但附注内容的完整披露完全依靠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却尚待时日。同时,注重其他财务报告多元化与实时性,进而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质量,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在财政部和中国证券会等部门推动和组织下,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取得较大的进展。王松年和沈颖玲、张天西、潘琰等学者对XBRL的基本原理、作用与贡献,以及在我国应用等展开研究。无疑,XBRL对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财务报告模式变革、财务报告分析、会计准则选择、实时监控和持续审计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技术在我国财务会计中应用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是今后的重点。

三、结束语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务必思想重视,上下齐心,措施得当投入足,培训全面,评估科学,更新及时,以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全面实现,达到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信誉及对国家的贡献持续上升,股东的分红及职工的收入(福利)稳步增长。

财务会计是一个以处理价值信息为基础的控制系统,因此,按照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建立一个合理的信息技术治理架构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要运用会计学、信息管理学、信息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和观点,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重构为主线,以业务流程集成、组织结构集成和服务集成为重点开展研究。而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目标,则是要探讨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建立一种以过去为重心。既面向过去又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进而在实现财务会计子系统与ERP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的功能与信息集成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财务报告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郭金林,史纪元.会计电算化[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作者:聂守艳

上一篇: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论文下一篇:材料创新产品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