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实践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互联网+”不仅是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将“就业从业”教育提升到“创新创业”的新高度,亦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新平台,拓展了专业教育的新局面,促进了师生共创、学科、校企的新融合,实现了“人才培养机制”的新高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项目实践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项目实践素质教育论文 篇1:

素质教育背景下空模项目教育内容创新的实践研究

摘要:作为校外科技教育中传统项目的空模,素来以技能性、实践性强,能较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身体协调性、环境适应能力等而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背景下,面对越来越大的需求群体、越来越高的培养要求,空模项目是选择固守已有的阵地,还是积极应对挑战,勇敢打破项目间的限制,创新教育内容,形成项目间的合作发展趋势,这是无法避免的一个抉择。本文从梦想引领,创新项目科普活动内容;纵通横拓,创新项目特长培训内容和融合渗透,创新项目探究实践内容3方面阐述了空模项目为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发展、深化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上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更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的初步实践探索,以使空模项目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更能适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素质教育、空模教育、内容创新

校外科技教育历来是青少年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作为其中传统项目的空模,也素来以技能性、实践性强,能较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身体协调性、环境适应能力等而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背景下,校内课程改革精益求精、如火如荼,各种科技类校本课程应运而生,以独有的视角、丰富的资源、系统的培养吸引了不少学生的参与,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夯实了基础。面对越来越大的需求群体、越来越高的培养要求,校外科技教育是选择固守已有的阵地,还是积极应对挑战,勇敢打破项目间的限制,形成项目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发展趋势,这是摆在每一个校外科技项目面前的抉择。而只有敢于接受挑战,根据时势的发展不断交流、融合,才能寻求到新的发展契机,促进校外科技教育的各传统项目焕发新颜。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发展、深化的要求,我们在空模项目教育内容上进行了开拓创新,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更有与时俱进的创新。

一、梦想引领,创新项目科普活动内容

科普活动是各科技项目用以普及项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活动之一。在校外科技教育中,空模项目所涉及的科普活动基本包括2类,以激发兴趣为主的模型表演和以技能普及为主的竞赛活动。其中,模型表演主要由教师向小学、幼儿园学生表演操纵类飞机模型为主,通过精彩的表演、高超的技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航模的兴趣;竞赛活动则主要由中小学生参与,涵盖了空模项目中诸如线操纵、橡筋动力、电动遥控和手掷等诸多类型的竞赛活动,通过活动,普及航模项目的基本技能。无论是模型表演还是竞赛活动,都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空模项目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但综观2类活动,虽然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段却集中于小学和初中,很少能吸引到高中学生的参与,为该项科普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丝遗憾。

为此,本项目开始尝试创新项目科普活动的内容,以梦想为引领,设计、开发、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以梦想为主题的探索活动。首届活动要求学生以团队参赛,创作一个“飞天梦想”的主题故事,并将纸飞机、气动火箭和创意气球3个主要计分项目穿插于主题故事中,在利用纸飞机、气动火箭项目检验学生空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利用创意气球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同时也提升高学龄段学生的参与兴趣。首届活动得到了全区中小学的热烈呼应,在经历了初赛、复赛2轮选拔之后,最终来自中、美、英、日、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中外师生参与了决赛活动。第2届活动仍然要求学生以团队参赛,利用1张A4纸折叠而成1架纸飞机,且A4纸不能撕裂、粘贴、剪裁、切割,也不能在制作过程装订或填装其他物品,最终考查的是这架纸飞机飞行的直线距离和留空时间。活动项目看似简单,对学生的空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却是不小的考验。最终,第2届活动吸引了国内外31支代表队、700余名青少年空模爱好者参与,使该活动不仅成为展现青少年梦想的舞台,更成为中外学生、中外学校交流的平台。如今,第3届活动即将举行,活动仍然秉承“梦想”主题,但活动项目已由原来局限于空模,而扩大至船模、创造发明等诸多其他常规校外科技教育项目。

二、纵通横拓,创新项目特长培训内容

特长培训是各科技项目用以增加学生项目知识、提升学生项目技能的活动之一。在校外科技教育中,空模项目的特长培训通常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加工能力,能自己动手利用已有的材料制作机身、机翼等,并最终将之拼装成一架完整的飞机。除了制作以外,对飞机的控制也是空模项目特长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投掷,如何操纵,如何使用遥控器菜单编程,如何观察天气,根据物候判断气流,等等,对学生来说都是需要有所了解、有所擅长的内容。此外,如何在各种不同的风力环境下,控制飞机达到最佳的飞行效果也是学生在特长培训中必须掌握的。但受各类条件的限制,空模项目在特长培训过程中一方面经常受天气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训中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次失误往往意味着一架飞机的损坏或损毁,维修、新建都需要再次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学生特长培训的效果。克服不了这些困难,又如何能适应时代发展、素质教育推行对学生成长的新要求?

为此,本项目开始尝试创新项目特长培训的内容,力争在将空模项目知识、技能纵向贯通的基础上,也能横向拓展,扩充空模项目特长培训的内容,使之更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一方面,在知识增进中,本项目增加了计算机应用中AutoCAD、CorelDRAW等软件的培训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自动化机械加工的培训内容,帮助学生利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在缩短飞机制作周期的同时,提升飞机各部件的制作精度。另一方面,在技能提升中,本项目在学生实训之前,引入了飞行模拟器的训练,在学生实际放飞之前,要求学生首先在飞行模拟器中进行练习,熟悉各种飞行条件下,相应类型飞机的操控技巧,建立初步的条件反射,在提升学生操控技能的同时,降低飞机的损耗。事实证明,在实施了这些创新后,学生制作飞机的速度与精度均有所提升,操控技能也有所增强,飞机的损耗率也确实降低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经历这样一段培训后,视野更为开阔,在遇到困难时,事事依靠教师解决的情况大大减少,更多的是依靠自身、依靠团队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主动意识有了较强的提升。

三、融合渗透,创新项目探究实践内容

探究实践是各科技项目用以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活动之一。在校外科技教育中,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在内容上却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极大的变化和扩充。在以往的空模探究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往往集中于飞机模型的制作过程,具体成果往往体现在对飞机模型某个部件的改进,或某类制作工具的改善等。不可否认,这样的探究实践确实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视野偏于狭窄,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使整个过程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社会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要求愈发严格,已有的内容已不能满足这些严格的要求。

为此,本项目开始尝试创新项目探究实践的内容,通过打破学科的限制,实现融合渗透,在发挥学生特长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体验研究流程、创新过程,并在不断体验、实践的过程中,丰富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思想,感悟科学精神。而要使这些创新内容得到落实,对教师与学生都是不小的考验。近年来,本项目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现象、社会热点人手,结合自身空模特长,依靠自身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开展工程类创新课题研究。项目“会飞的鱼”将气球、模型飞机、航拍技术与自动控制相结合,制作出了安全性高、能自动飞行拍摄的室内航拍器材,并最终获得上海市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项目“低空大气巡视员”将模型飞机与大气监测相结合,制作出能实时记录指定低空区域中大气PM2.5浓度的航空设备,并最终获得上海市第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同时获得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资格。项目“遥控驱鸟器”将模型飞机与仿生学相结合,制作出能用于机场的驱鸟设备,获得第9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比赛上海市一等奖。获奖只是这些创新内容实施后所获成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将自己的空模知识与技能学以致用,还深切体会了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在资料搜索、信息归纳、方案设计、制作加工、演讲展示等各方面的能力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科学素养的提升上有了切实的效果。

素质教育背景下空模项目教育内容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否事半功倍,首先在于深刻理解包括空模项目在内的校外科技教育的本质不仅仅在于科学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以上3方面的内容创新只是一个初步的实践,要与时俱进地适合学生发展的需求,仍需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断实践。

作者简介

顾允一,上海市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小学高级教师,电子信箱:gyy630@163.com。

点评

结合2014年青辅协征文主题“创新科学教育内容的实践探索”,本文作者通过自身航空模型教育实践研究,努力探索从科学知识的单一性传播和学习,开始转向以知识、方法、技能、思想和精神整体的综合传播和培养,即将科学教育内容的变革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紧紧扣住了本次征文的主题。

作者面对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背景,积极应对挑战,勇敢打破航空模型项目间的限制,形成项目间的合作发展趋势,并从梦想引领,创新项目科普活动内容;纵通横拓,创新项目特长培训内容和融合渗透,创新项目探究实践内容3方面阐述了自身在航空模型项目教育内容领域的创新探索,对广大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具有较好的启示、参考和示范作用。

如果作者能够进一步结合相关教育和科普理论进行探讨,完善参考文献等相关论文格式要求,则会使本文的学术性更为明显。

——翟立原(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作者:顾允一

项目实践素质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探索

[摘 要] “互联网+”不仅是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将“就业从业”教育提升到“创新创业”的新高度,亦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新平台,拓展了专业教育的新局面,促进了师生共创、学科、校企的新融合,实现了“人才培养机制”的新高度。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新途径,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深度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创业精神,多元整合“双创”教育体系,全程高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多功能;生态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高职院校‘6+4’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育人体系研究”(XJK20CDY022)

[作者简介] 刘志红(1976—),女,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宜居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刘 媛(1979—),女,湖南衡南人,学士,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职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伴随“互联网+”全球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起云涌,高等院校主动适应时代呼唤,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探索“双创”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双创”教育不是一阵风,更不能流于形式,而是未来提升全球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与关键。作为高职院校,我们该如何利用“互联网+”扎扎实实、持续有效地抓紧和抓好“双创”教育呢?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中,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要求和嘱托,肩负时代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探索,将多元互动的“双创”教育项目实践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1]。

一、厚植家国情怀,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实践的动因与对策

首先,从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打赢全球經济战争的关键。我们必须通过“双创”教育项目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以“双创”精神创造“复兴路”,践行家国情怀,展现人文关怀。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在后疫情时期“互联网+”创新创业全球化日益崛起。

其次,中国高校毕业生近20年数据显示:1999—2021年翻了9倍,即从100万到909万,可见“双创”教育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必须有时代担当,敢于教育创新,勤于改革实践。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的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针对“毕业就等于失业”,一面是毕业生难于“找工作”,一面是乡村振兴中小微型企业用人单位苦于“找员工”等系列问题。通过持续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可拓展创新大学生“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局面:“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创新创业成为乡村脱贫迈步走向乡村振兴见效最快的方式。

最后,从传统专业教育到“双创”教育的创新融合,理论联系实践。借助“互联网+”创新课程教学,拓展创业空间,结合市场需求,延展校企合作,创建网络平台,普及开发“双创”教育课程,从专业的创新设计角度解决社会痛点,开创专业教育新理念。

二、打造大国工匠,培养“双创”能力:统筹规划,精准实施“双创”教育项目实践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生力军,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新时代,不仅要具有“双创”意识,更需要具备“双创”能力,才能让“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让中国真正“强起来”。

(一)树立创新思维:开创未来、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勤于创业

通过通识教育,宣讲“双创”文化背景、国际发展形势、国家优惠政策,明确“双创”教育目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激发主动创新创业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创新项目,借助“互联网+”大赛模式,创新课程开发与“双创”教育实践。

1.设计定位:“五W”设计思路,其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通过专业课程实训,科学指导学生运用专业技能,广泛关注社会热点,借助市场调研和团队协作、校企联动[2],深入解决生活痛点,最终完善创新思维、开展项目实践,进一步提高创业能力,为日后步入社会就业创业提升自信心与竞争力。

2.项目简介——关爱儿童,共创未来:多功能生态儿童床。(1)项目名称——BabyBed童伴床。(2)创业理念:少年强则国强,生态兴则民富。(3)创业宗旨:关爱儿童,专注专业,共创未来。(4)创业目标:励志打造多功能生态儿童家具民族品牌——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二)组建创新团队:使命担当,凝心聚力;强强联手,分工协作;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创新项目再优秀,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创业不是单打独斗、个人英雄主义,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根据项目特色、实践需要,引导学生组建优秀团队:团队成员不仅具有共性——有共同的创业兴趣与学习爱好,同时又需要具有个性、特性上的互补——有专业、特长、年龄、性格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因此跨专业、跨年级、跨院校组团,多学科融合是势在必行。注重规范管理,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共进的特色团队[3],是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共性——分工协作,美美与共:共同的价值观、创业理念,秉承共建、共商、共赢、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实现共同目标。

2.个性——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尽管每个人的能力特质不同,兴趣爱好亦有所不同,但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断遵循差异性互补的原则,强强联手;在责任面前,共同向前;在利益面前,个人向后,集体向前。

3.特性——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创新工艺+创新销售——以创新思维为导向,与时俱进;以创新技术(设计、工艺、销售)为核心,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以使命为担当,共同构建新时代创新创业标杆。

(三)规划创新项目:统筹规划,分层实施;细化目标,分步实施;精准施策、系统推进

根据2021—2026年中国儿童家具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4],儿童家具将拥有3亿潜在消费

群,蕴藏巨大商机。儿童家具将成为中国家具行业的一大重点。针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必将有着深度思考与创新探索:儿童家具的创新设计,不但要坚持时尚、益智、本真,更要坚持生态至上,从原材料的采掘、运输、加工,家具的制造、包装、运输、使用以及用后的废弃物处理,都需要考虑节约资源与能源,降低环境污染。

本项目从儿童生态床的创新设计探索起步,不仅考虑到生产中的生态环保问题,木材的综合利用、减免油漆涂料的有害物质,还要以人为本,针对儿童日益成长特质,设计可持续使用的多功能性与智能化床具[5]。一方面降低成本,减轻客户的消费压力,提供健康、环保、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另一方面,提高企业公众形象,即产品自身竞争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保,缓解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1.前期——设计准备阶段:市场调研,明确市场定位,即一至三线城市中端二胎小户型。多措并举,利用互联网线上搜集资料;去校企合作单位观摩学习;市场调研,对本地区儿童家具市场进行目标细分。科学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调研方法,整理归纳资料,梳理信息,高效创新实践,统筹规划,分层实施。(1)市场需求倍增:关注消费,创意生活——强调产品设计的多功能性,青睐高效利用空间的多功能儿童组合家具,存在高涨的房价,二胎(三胎)政策,养老育儿(三代同堂、二胎同房)等中低收入人群面临的经济压力、空间压力;(2)产品质量堪忧:关注生态,创造环境——强调减少因产品设计、制造、运输等一系列产品生产链给环境造成的消耗与污染,倡导全球环保节能,共建生态文明美丽家园;(3)高品质儿童智能家具需求迫在眉睫:关爱儿童,创新设计——强调产品设计的生态可持续创新运用,高效利用空间,强大功能,符合人体工程学,从视觉、触觉上满足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需求体验,达到安全健康、环保节能、生态可持续发展观,解决市场上儿童家具品牌众多、鱼目混珠、参差不齐、安全和环保性能没有保障、时刻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的问题,如甲醛超标导致儿童白血病层出不穷。

2.中期——设计创新阶段:学科相互融合,校企研发合作,催生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可持续智能家居产业(多功能同伴床)。以创新为核心,以创业为目标,以振兴为使命,将创新多元化融入产品设计与工艺制造、原材料采购与市场销售,匠心打造品牌特色[6]。注重拓展创新项目实践:利用室内设计专业优势,创新产品设计,强调多功能生态可持续使用;利用计算机(智能家居方向)和电子商务(电商营销)“互联网+”优势,进行线上与线下产品的销售与推广。

创新1:功能与造型——功能强大,收纳组合:强调功能性。(1)尺寸转换功能化:一床伴成长,全程搞定——智能模式1婴儿-摇篮床(适用于0~3岁,附加收纳功能:收纳柜);智能模式2幼儿-沙发床(适用于3~6岁,附加亲自娱乐+学习收纳柜);智能模式3青少年-单人床(适用于6~18岁+榻榻米收纳床)。(2)收纳空间多样化:增加了床下的收納抽屉,归纳柜加上可以调节的功能隔层板,功能细分,更加便于合理使用,培养宝宝从小归类整理的好习惯。

创新2:材料与工艺——安全健康、环保节能:强调环保节能。(1)环保材料:材料采用实木板(竹纤维复合生态材质),原木框架结构,环保更节能。(2)精细工艺:工艺边角处理成弧形倒角,护栏设计为圆形实木条,方便把握,符合人体工程学。婴幼儿使用过程中,避免孩子受伤害。(3)环保免油漆:原木原材料,免油漆,杜绝甲醛等有害污染成分,材料表面打磨上蜡抛光,绿色、生态、环保。

创新3:色彩与风格——自然纯朴、童趣益智:强调教育性。(1)天然配色:色调可以根据喜好,适当配色,一般建议用原木色,原竹、藤纤维色,更加环保,彰显自然主义,质朴无华。(2)自然益智:原木框架、圆木护栏、原木色,弧线形倒角设计,自然天成;特意在圆木护栏上加了1~3个圆形且可上下移动的圆形转珠子,不仅可以培养宝宝的好奇心,认识数字,感受形状,刺激触摸按摩感觉,提升动手能力,还可以为整体风格增添情趣。

3.后期——设计实施阶段:学科融合,校企合作,精耕细作,共育“双创”成果。强化校企合作“市场调研—设计—工艺—销售”一体化,创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多学科融合模式,构建“双创”课堂实践特色:理论(艺术设计)与实践(工艺技术)紧密联系;校内(产品设计)与校外(生产销售)紧密联系。利用“互联网+”优势,创新项目实践,运用不同专业课程技能与方法,逐步演绎、展现产品系列特色。创新产品系列展示如图2所示。

三、“互联网+”全面构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项目实践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大赛项目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育紧密融合,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教师(企业专家)为指导,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学习兴趣,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如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分析问题、敢于解决问题、勇于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本项目从团队的组建(学生、教师、企业专家)到设计(产品与功能)、施工(材质与工艺)、营销(策划与宣传)各个环节都积极尝试运用创新的思维指导创业实践。首先,夯实专业基础实践——市场调研与采风写生、设计创意方案与手绘表达、企业观摩与交流学习;其次,深入专业项目实践——以人为本,参考人体工程学,结合材料工艺学,进行空间分析设计与模型制造;最后,拓展专业综合实践——利用专业实训、企业实习、校企导师制,不断完善项目实体设计、专利与论文,深化创新创业项目成功落地。

四、結语

室内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实用型、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新锐的创新思维,还需要扎实的创业实践。因此,面对时代不断更新迭变,利用“互联网+”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专业与“双创”教育的实践能力,树立“我敢闯,我会创”的“双创”精神,是实现室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燕,张李平,郑金兴.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教育融合[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2):177-179.

[2]于小越.“互联网+”视域下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J].科教文汇,2019(9):60-62.

[3]梁晓航.“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导报,2020,28(7):120-121.

[4]蔡雯雯,朱剑刚,王国坤.我国儿童床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家具,2020(4):35-39+43.

[5]张笑影.基于儿童可成长性的生态家具设计分析[J].明日风尚,2019(14):34-35.

[6]李爽,徐伟,詹先旭.儿童床设计分析与创新设计实践[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20(10):60-64.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terne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the “Multifunctional Ecological Children’s Bed” as an Example

LIU Zhi-honga, LIU Yuanb

(a.Ecological Livable College, b. Medical College,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5, China)

Key words: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roject practice; multi-function; ecology

作者:刘志红,刘媛

项目实践素质教育论文 篇3:

“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摘要: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制定的培养模式,与传统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不同。通过“三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结合人文素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优化以及产学研项目实践,达到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的互动转化,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关键词:

三创 视觉传达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视觉传达设计从艺术设计专业中单列出来,作为独立专业进行招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有了自己更为明确和直接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社会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必须结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应重视学生创意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对视觉形态的审美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等,培养出市场能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着我们教育环节中的核心竞争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成败的关键,我们认为应用型院校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境,有其固有特色功能并与传统大学共同塑造国家可用人才,所以应用型设计教育的专业性加强其整合力度,重视人文艺术修养的训练,职业实践能力等培养,能够满足和适应国家社会发展、能够进行创业、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并在社会上有立身之地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1.2 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型人才的不足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投入教育的经费也逐年上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扩招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变化还跟不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市场需求,学校注重根据教学大纲传授为主的知识能力框架,学生在学校所学理论根本无法完全应用于市场设计上,而企业市场需要能够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将学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和市场之间无缝接轨,促进我们探索“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路径之一。

1.3 学生缺乏创造力与敏锐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创新的再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受到了束缚。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思想上注重设计的创新,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过于懈怠,难以对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与观察,因而无法有效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创新最终沦为空想。另外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不善于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钻研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创造力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发现并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与独特的创造力,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造就了只会填写答案的学生,在标准答案下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视觉传达设计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急需改革的一环。因此,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以敏锐的观察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2.“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创”是“创意、创新、创业”的简称。创意:老师、学生具备创新的思想,进行教与学;创新:老师用创新实践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用创造性的实践行为自主学习;创业:老师教授学生以实际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与管理,培养具备设计制作、管理、创业的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众多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对创业定义的理解不一,提出的创业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创业,主要代表是哈佛大学斯蒂文森(Stevenson)的定义,强调对机会的追求;从广义上讲创业,以欧洲共同体为代表,注重个人的能力。与此相对应,本专业将创业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侧重即培养学生的创业态度、行为和技能。创意、创新与创业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创业能力离不开创意创新能力,而创意创新能力又会体现在创业能力上。从创意过程中学习、好奇、灵敏。创意不会有一定的标准答案,从课堂视觉传达专业知识外学习创意的敏感度,培养对问题的探索,从已知的知识中,学习找到新观点。从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互动过程中学习、热情、勇敢。从分组团队过程中,体验在团队创作过程中的投入指数,你是否能以兴奋的心情去接收任务,用乐观与热情的态度去感染他人。当困难来临时,会协助甚至鼓励他人,以积极与不服输的斗志,对未来与挑战永远兴致盎然。从实际项目过程中学习与合作。以期末大作业的创作过程为例,通过研讨交流和分工合作,增进学生们的观摩学习。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知道忠实于自己工作所代表的价值,懂得团队合作的价值;在推销自己理念时也善于倾听与学习;不但扮演好在团队的角色;同时全力照顾团队中其他的伙伴。本专业推进“三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视觉审美观和创造性潜力的发展。

3.“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宁波大红鹰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扎实的视觉传达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平面设计、新媒体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与制作能力,能在广告装饰、文化传媒、网络等中小企业从事新媒体广告、平面设计、交互界面设计、展示设计、品牌策划与执行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就业目标的优势互补,重视学生的知识变成智慧的过程和方法,基本涵盖学生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尤其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拓展课,以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重视拓宽学科基础,突出“三创”能力,强化实践教学和项目训练,增加专业认知、实践实训、素质拓展等学分,为学生提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化培养空间。结合学生自身兴趣特长,选修专业拓展课程,强化专业目标特点,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计划,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

为保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创”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创意、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优化及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与整合,课程体系和课程群的设置既要考虑到专业内在的综合性,又要考虑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2 优化应用型课程体系

3.2.1 人文素养课程的优化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发展史,而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目前,较多专业理论知识是引入西方国家的,国内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当下更多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将实践技能放在首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片面,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社会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如何做到视觉传达设计人文素养课程设计的本土化。

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绘画等与视觉传达设计是紧密相连的,将其融入统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精华,赋予视觉传达设计精神内涵,而并非是只懂设计技法的操作工匠。本专业在学科基础课程多采用翻转式和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创意、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开发与培养。在公共基础课和拓展课程中融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美学教育,开设专业史论必修课程等(见表一)。以史为鉴,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元素、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能够较好地进行本土化视觉传承,更系统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学习,为专业设计课程的创意、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人文素养课程的融入与优化,被赋予了“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形态新的时代面貌。

3.2.2 专业核心课程的优化

专业课程构建了‘‘人文素养+专业核心+实践项目”教学模块结构,来体现“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转化。核心应用型课程特色乃是培养专业一技之长,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核心能力的应用为重要指标,这些课程强调视觉传达设计各种媒介应用与表现进行专门的教学实践,强调以品牌设计与开发、交互界面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围绕核心能力及岗位需求,进行整合和优化为交互界面课程群和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群(见表二),明确了核心能力在相关课程中的体现,结合实际案例与应用技术项目的连贯与延伸,对现有核心课程内容作进一步的调整与拓展,逐渐减少课程课内总学时,加大课外调查、学习、设计与制作辅导。除了专业核心课程之外,寻找校外实习的机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广泛吸收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经验,从新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对原有单一核心课程进行了优化,形成现在专业课程组之间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交叉、有机结合,开发大视觉核心应用型课程群。

3.2.3 实践课程的优化

以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实习实训凸显“三创”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本专业实践课时比例占总学时的56.7%。其中课内实践包括专业课程实践环节、集中实践课程实训、综合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课外第二课堂的实验室、工作室、产学研合作项目实践(见表三)。对学生完全开放实验室、工作室,学生课外自主实践项目操作;运行管理由本专业应用型教师主持负责,如手工创意实验室、交互界面实验室、印刷工艺实验室等;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选拔优秀学生,分层次、分时间段的进驻学习,在工作室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另外,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关社会服务项目,吸收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学生参与到项目实践中来,以社会服务为载体提高学生设计技能和水平;并且作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的选择确保广告设计公司、品牌策划与营销公司、交互设计公司的平衡与相互补充,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大视觉设计范围实践与实习实训需求,培养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

根据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加强和优化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形成科研成果向教学活动积极渗透与转化的良性机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方面,不断推进国内国际间的校际合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需要接触世界的设计前沿、设计潮流。鼓励和支持高年级学生参与国际专业竞赛项目、学分互认学习、教师互派访问学习以及学术论坛交流,并且尝试开展创业计划,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社会,了解市场,理解视觉传达内涵,培养具有国际前沿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4.“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创”教学理念的推行,首先是优化教学师资团队。对现有团队教师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分析,通过柔性引进、外聘、企业兼职等方法进一步合理化师资队伍;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的国内外培训、进修和业务交流活动;督导青年教师制定并实施教学和教学改革研究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其次,有序推进“三创”教学理念。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激励政策,组织团队成员高质量有序地完成教学改革任务,坚持高职称的教师为学生授课;积极聘请行业内的设计师兼课教授,并担任实训项目和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等。以逐步推进,层层递进的方式,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三创”应用课程教学体系。最后,应用型课程与应用型教师团队建设。本专业开展以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为重要支撑作用的课程组,可以申报为应用型课程,结合应用型教师团队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主动性参与度高,突出创意创新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立完善、系统、科学的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保障与评价体系等,同时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教师队伍。

5.结语

纵观以上全文,通过“三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建设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创意、创新、创业”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基础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三层次进阶培养,在不断深入探索和实施中,结合学校专业建设激励机制,该培养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中反映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三创”人才模式对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强大推动作用。

作者:梁伟 吕焕琴

上一篇:语文教学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铁塔企业成本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