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比较优势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文章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中药出口规模不断增长,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我国中药出口品种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亚洲仍然是我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医与西医比较优势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与西医比较优势研究论文 篇1:

中医“病”了?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老师的电视讲座《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热播,《从头到脚说健康》、《张其成讲养生大道》等书籍长时间排在各种图书排行榜前列的同时,中医行业却正陷入从业人员减少、“中医西化”的危机。

“太难了。”山东省烟台市的马玉君医生在接受采访时一声长叹,就在几天前,他的中医诊所刚刚被迫关闭了。

1998年,刚从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的马玉君在山东省烟台市开了一家中医诊所。他满怀振兴中医的理想,在诊所门前挂上了“只看中医专用中药”的门匾。10年来,凭借精湛的医术,马玉君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成为市里的名医,但是,由于只开中药,诊所盈利甚微,最终被迫关闭了。

“即使是著名的中医师,开一上午的方子,最多看十几个病人,每人开药不过百元上下,加起来给医院带来的收入还不如一个简单的西医手术。”马医生对本刊记者表示,地方上的中医院生存非常艰难,与他同时从医学院毕业的同学有一半以上都改了行,要不就是“现代化”,开西药了。

据科技部“国家中医战略研究”课题组统计,1949年,我国人口不足5亿人,中医人数为50万人。2008年,我国人口增至13亿人,中医执业医师人数不足30万人。另有统计显示,我国的著名中医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中医行业正面临传承危机。

中医被迫“西化”

“凡是闭合性骨折,中医全部能完成接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医院治疗骨折采用手术的只占15%至20%,其余全部为中医接骨,而现在即使中医骨伤科基地,采用西医手术的也占85%以上。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按当前医疗收费标准,运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费用才只有80元,而西医的手术操作,则是中医接骨的10倍以上。如此大的经济利益差距,医院当然会积极采用西医手法。”马玉君大夫举例说。

业内人士透露,医生为了收入、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医的医疗仪器设备与西药,并称之为“中医现代化”。西药价格高、仪器检验价格昂贵,医院创收要靠它们,医院评级也要靠它们。中医中药虽然简便廉验,但是,如果靠纯中医收费,按照当前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价格极为低廉,根本无法养活医院。因此,大量中医转行“西化”。

河北省徐水县大午医院中医师唐子植对本刊记者说,绝大多数患者到中医院来看病还是冲着中医特色而来的,但是地方上很多50岁以下的中医医生已不运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来辨证论治,而是以西医的标准来使用中药。

有一次,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来找唐大夫看病。孩子咳嗽两个多月,在西医院服用了多种抗生素却不见好转,她们怀着希望转到一家中医医院就诊。一位中医师根本没有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而是受了西医理论的影响,竟然给病人一边输抗生素,一边吃小儿清热止咳药。

半个月以后,病情仍不见好转。唐大夫给孩子诊断后,发现孩子是着凉引起的寒性感冒,应该服用温热止咳的药物,而小儿清热是清热解毒的止咳药,完全没有对路。于是给孩子开了三副中药,三天后,他的咳嗽就好了。唐子植表示,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一些所谓中医名医实际上早已不开汤药,而是以抗生素和激素治病,以达到迅速“药到病除”的目的。

科技部“国家中医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指出,目前已经基本上没有传统的中医医院,基本上都是中西医“结合”的中医医院,丢掉了中医特色。

贾谦还说,在这些医院当中,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和化验;诊断主要靠化验单的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照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具;抓药是中药西药并用,有条件的还大量做手术。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说法,我国中医人数为23.4万,但是经课题组抽样调查的情况显示,其中只有10%的大夫能够开出汤药,用望、闻、问、切的办法看病,以此为标准,中医仅有两三万人。而且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医师。其中的一些硕士、博士医生看病水平很差,甚至连十个汤头歌都背不下来,只会做老鼠试验和写论文。中医药现代化应当是把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手段和设备融入中药研究和生产中,而不是简单照搬西医模式。”贾谦对中医现状表示忧虑。

中醫之“病”谁之过?

“中西医价格差异的背后,其实体现着以西医为本位的对中医技术含量的轻视:西医开刀手术,就被认为是高技术活儿,动辄上万元,但中医的望、闻、问、切,同为临床技术含量极高的操作,却被另眼相看,一次只有区区几元或几十元。”马玉君大夫解释道。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普通老百姓对中医缺乏理性认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一项临床统计结果显示,90%的病人不相信中医。

“中医行业萎缩,与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很多人印象中,只有在某些慢性病、西医没有好办法解决时,才考虑去看中医;觉得急性病如感冒、肠炎等,还是西医治疗快,中医疗效慢;外伤、骨折、肿瘤等疾病,几乎不会有人想到中医都可以治疗。而另一方面,中医虽然治疗急症有很好效果,但是临床上一般都是西医大夫先对急症患者进行治疗,久而久之,由于中医的临床治疗机会少,中医大夫的水平就会逐渐下降。”北医三院中医科大夫王春勇对记者说。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程金培提出,对于中医的认识和态度,隐含着对于与中医血脉相连的文化传统的认识。近代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导致了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摒弃,而中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说,“改革开放后,由于片面模仿发达国家的医疗保健模式,贪大求洋,由于对西医的全盘接受,以西医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致使中医药逐渐丢掉了自己的特色,被严重边缘化。”

“只有到20世纪后半期,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出现并略有进展,人们才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认识到中医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但是20世纪全盘西化的思想造成对中医学理论的轻视和曲解。中医学至今一直处在被审视、被验证、被质疑、被改造的地位。”贾谦说。

由于对中医的轻视与怀疑,专家提出,在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和医疗行政管理制度上,一直存在阻碍中医正常发展的因素。

贾谦指出,按《职业医师法》规定,必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者,方能参加职业医师资格考试。而中医药界大量医师不具备这种学历,不少人是学徒出身,因此,许多人即使有水平也拿不到行医资格,若行医即属违法。尤其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所考内容四分之一都是西医内容,而西医医师资格考试并不考中医内容,实质上还是对中医的歧视,要把中医改造、“提高”到西医水平。

在这种制度影响下,中医界为了生存,提出“中西汇通论”,简单模仿西医方式进行中医研究,使中医丢掉了自己的精髓,名中医减少,医术下降。

治“病”另辟蹊径?

如何“抢救”中医?贾谦指出,医疗绝对不能市场化,一定要在教育和制度上下工夫,在新一轮的医改中,尤其要发挥中医的比较优势,思索医学事业发展战略,建立中医药占重要地位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以此作为继承和发扬中医的重大契机。

今年年初,卫生部发布的2009年卫生工作要点提出,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中医药作用,并给予政策倾斜。

贾谦说,“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曾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公共卫生体系使医疗人口覆盖率高达85%,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一个基本原因就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典型例子是: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香花营,赵春芝大夫以中医非药物疗法为主,做了10年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康复五养’工作。在这10年当中,村里1700多人无一例因常见病输液者,更无住院者。”

贾谦表示,单从卫生经济学来说,中国也不可能走西方医疗保障模式,只有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新型医疗保健体系,才能保障13亿人、特别是9亿农民的健康。他说,“中医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其治疗费用大约是西医的十分之一,我们不能抛弃了‘简便廉验’的中医,去向美国看齐。像2002年,我国GDP总额才10.4万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医疗卫生费用总额却合10.7万亿元人民币。”

同时,他指出,由于西医治疗费用高昂,实际上,发达国家卫生保健体系已经普遍发生了支付危机。例如医疗卫生费用庞大的美国尚有15%(约4000万)的人享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不仅如此,美国虽然拥有世界最高级的医师、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却解决不了一般慢性病、老年病和大量疑难杂症,而这些病症大约占人类疾病的70%。

世界性医疗危机呼唤着医学模式的变革。

卫生部部长陈竺提出,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两百多年来,西医药为人类医疗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解决了细菌性传染病问题。不过,新时代的医改,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当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这当中中医将发挥巨大作用。”83岁的著名老中医陆广莘解释道,西方医学以病因、病理、病位为目标对象,致力于向微观层次发展,期望直接对抗性地消除病因、清除病灶。由于这种针对疾病的思想,现代医学非常重视技术发展,提高了精益求精的疾病诊断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日益昂贵的医疗费用,造成了世界性的医疗危机。

陆广莘说,西医是疾病医学,一定要等到人病得厉害以至有了“指标”改变之后才能确定你有病,然后再予以治疗。而中医并不仅仅是看病的技巧,是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

中医从古至今有三个任务。第一,养生;第二,保健;第三,才是治病。中医认为,最好的医生是养生的医生,医未病之病;一般的医生以保健为主,医欲病之病;庸俗的医生才是医已病之病。正所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也就是说中医首重养生保健,使人不害病;有病防传变,不致酿成大病。即使对疾病,中医也不是消除病灶,而是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用人体自身之力使人恢复健康。

所以,医改要依靠健康医学,让百姓健康不害病,這也应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思路。

作者:赵 菲

中医与西医比较优势研究论文 篇2:

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 要:文章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中药出口规模不断增长,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我国中药出口品种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亚洲仍然是我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中药出口面临的基本形势,进而提出了促进我国中药出口的政策建议:通过“以医带药”方式推进中药的国际化;进一步制定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及规范;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制定鼓励中药出口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中药 出口 国际竞争力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20世纪80年代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表明,中国拥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进行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1985年全国药材种植面积约30万hm2,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药材年收购量30~40万吨,其中野生药材占60%,家种药材占40%(李刚,2004)。2007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6万hm2(国家统计局,2008)。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的国际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

中药是我国非常传统的出口商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唐宋时期就向外大量输出药材,当时出口的药品种类多达几十种,包括人参、牛黄、朱砂、茯苓、附子、川椒、远志、甘草等(李璐瑒,2010)。中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及世界对传统医药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药出口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1.我国中药出口规模不断增长。建国以来,我国中药出口一直发展较快,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974年我国中药出口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1979年达到2.7亿美元,1985年增加到3.6亿美元,1974~198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2.35%,发展迅速。

1991~2010的二十年间,我国中药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下降回落、快速增长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中,1991-1995年我国中药出口表现为快速增长的特征,中药出口额从1991的3.1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7.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5.54%;1995~2001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及其他一些政策的影响,中药出口受到限制,中药出口表现为不断下降的特征,中药出口额从1995年7.7亿美元的高值,下降到2001年的4.5亿美元,年均下降8.6%;进入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中药出口进一步得到快速发展。2001~2010年中药出口表现为快速增长的特征,中药出口额从2001年的4.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9.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7.63%。虽然期间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药出口额增长率出现下降,但是从2010年开始明显复苏,出口额增长率进一步提高到32.9%。

2.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虽然我国中药出口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中药的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却在不断下降,表现为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以及中药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降低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额占整个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相对偏低,而且还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1995年中药出口额占全部医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6.1%。2003年,中国中药出口总值达到7.12亿美元,而医药类商品(包括中药、西药、医疗器械、医用敷料等大类)的出口总值达到79.99 亿美元,中药出口所占的份额仅为8.9%(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2004)。2008年中药出口占全部医药出口额的比重仅为4.1%(张中朋等,2009)。相对来讲,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及变化趋势,与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及变化趋势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明显低于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基本呈现不断下降的特征,而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呈现不断增加的特征。数据显示,2001年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8.62%。到2003年我国共有中药企业(包括中成药工业企业和中药饮片工业企业)1364家,全年中药工业产值达810.26亿元,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到26.1%。2008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1%。2010年我国中药实现工业产值3172亿元,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933.82亿元,中药工业产值占比进一步提高到26.58%。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选择了贸易竞争力指数TC(Trade Competition Index)这一指标来进行分析现阶段,分析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普遍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来分析,但是由于关于中药的概念、内涵和范围,我国与国际上的有关界定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统计口径不可比,难以准确计算上述其他两个指标,所以本文只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这一个指标进行分析。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进出口总额之比,可以表明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从而反映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供应的其它国家的该产品来讲,是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势的程度。其计算方法为:

式中:

Xij表示i国j种商品的出口额;Mij表示i国j种商品的进口额。

TC值小于零,说明该产品为净进口,其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不具有或缺乏国际竞争力;TC大于零,说明该产品为净出口,其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值越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TC值等于零,则表示该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均介于-1和+1之间,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具有可比性。

结果表明,我国中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不是很强,而且国际竞争力正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98年的0.72下降到2010年的0.48。

3.我国中药出口品种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附加值相对偏低。从产品品种结构上来讲,我国出口中药产品主要包括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含中药酒及营养保健品)三大类。近年来,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额不断增加,但是从结构上来看,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中成药所占比重相对较小。1996年我国中药出口额中,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含中药酒及营养保健品)三者所占的比重为73.5%、9.7%和16.7%,中药材出口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超过70%,中成药出口所占比重不足20%。之后,中药材出口额所占比重基本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96年~2006年中药材出口所占比重从73.5%下降到37.6%;提取物出口额所占比重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1996年~2006年提取物出口额比重从9.7%提高到43.8%;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在波动中呈现小幅提高的特征,1996年~2006年中成药出口额比重从16.7%提高到18.7%。但总体上,1996年~2005年以来,以中药材为主的出口格局一直没有改变。

2006年中药提取物出口额所占比重第一次超过中药材,成为第一大出口来源,中药材成为第二大来源,中成药成为第三大来源,中药出口格局发生明显改变。2006年~2010年一直维持这种出口格局。

总体上来讲,1996年~2010年间虽然中药材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但是仍然占到近40%的份额,同时,中药提取物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已经超过40%,二者合计的比重超过80%。相对来讲,中成药的出口比重一直偏低,不足20%。实际上,早在1989年, 我国中成药出口就达到了1.1亿美元, 占中药出口总额的30%,1991年~1993年间,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一直都维持在30%以上,不过逐渐开始表现出下降的特征,从1994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比重降到了20%左右,之后,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基本都维持在20%以下,例如,2010年中成药出口额增加到3.54亿美元,但是占中药出口总额的比重仍然不足20%。现阶段,我国中药出口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的特征非常明显,意味着我国中药出口品种的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依然偏低。

4.亚洲仍然是我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目标市场相对单一。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覆盖国家和地区范围进一步扩大,2003年中药出口覆盖到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50个,2008年进一步增加到160个。但是,我国中药出口的目标市场仍然比较集中,相对单一,亚洲市场一直是主要出口市场。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中药对亚洲出口38985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71.9%,是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出口3207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5.9%;对美国出口9124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6.8%;其他市场出口2872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5.3%。1998年以来,出口亚洲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从1998年的71.9%下降到2010年的65%;出口欧洲市场的比重有所提高,从1998年的5.9%增加到2010年的16.0%;出口美国市场的比重出现下降的特征,从1998年的16.8%下降到2010年的10%;出口其他市场的比重从1998年的5.3%增加到2010年的9%。

总体上来讲,我国中药出口市场结构近年来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亚洲市场仍然是主要出口市场,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很小,1998年~2010年12年间,仅仅下降了6.9个百分点,欧洲出口市场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增加10.1个百分点,美国出口市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6.8个百分点。

二、我国中药出口贸易面临的形势

1.世界对中药的认识有所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药出口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影响,而无法得到快速发展。中医和西医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很多理念和做法难以理解,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也导致了我国中药特别是中成药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中药出口受到限制。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西医药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开始更加关注传统医药领域,使得世界对植物药及中药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国际市场对植物药和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WHO在2002年发布的报告中认为,世界基于传统医药的植物药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00亿美元,国际植物药市场潜力巨大。

2.中药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出口贸易壁垒增加。现阶段我国中药在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很多方面还属于空白,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标准,但是存在标准偏低、范围有限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国际上认可的中药管理标准体系,中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偏低,质量标准难以得到国际的认可,国内标准还难以发展成为国际标准。例如,历史上曾出现过小柴胡汤事件、麻黄事件、马兜铃酸事件、御之堂减肥药事件等不良反应和中药副作用事件,被国际媒体大肆炒作,对我国中药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我国中药依然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我国中药出口。

在我国中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对中药安全卫生、技术含量、疗效、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限制我国中药的出口。加之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中药出口的贸易壁垒有所增加,进一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例如,2004年3月31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颁布《欧盟传统植物药(草药)注册程序指令》(200424EC指令),其中规定中药出口企业必须提供“待批药品或同类相关药品在申请日之前已有至少30年的药用历史,包括在共同体内至少15年的使用历史的文献或专家证据。”,该指令首次承认了中药的“药品地位”,对于目前已经在欧盟市场上以“膳食补充剂”等身份销售的草药产品,允许再销售7年,并在此期间允许采用传统草药简化申请的途径来获取“药品”的合法地位(李璐瑒,2010)。但是我国的中药产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基本都难以达到上述要求,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国内企业基本都无法出具产品在欧盟安全使用15年的相关证明材料,导致我国中药出口依然受到很大限制。截至目前,在欧盟植物药注册中,我国仅有个别产品完成了简化注册,而大多数产品只能继续以“膳食补充剂”或“食品”等形式出口。近年来,日韩也在不断提高中药进口质量标准,对我国中药出口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3.我国中药出口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从事中药出口经营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但是规模普遍较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内部竞争激烈,整个中药行业集中度不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直接影响我国中药的出口。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企业总计有2766家,其中,出口中药材及饮片的企业有1000家,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规模的企业仅有7家(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篇,2010),大部分企业的规模都偏小,出口额相对偏低。近年来,韩国、日本等国家在传统医药方面发展较快,这些国家生产的中药在药品质量和包装设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优势,加之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品牌的建立,对我国的中药形成了较大的竞争。

三、促进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促进中医在世界各国的发展,通过“以医带药”方式推进中药的国际化。中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草药,中药是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所以中药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的发展,中药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医的国际化,现阶段,通过“以医带药”方式,在促进中医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药的国际化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2012年从7月1日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医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意味着澳大利亚已把中医药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范畴,中医在澳大利亚的发展为我国中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中医在国外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外民众对中医药行业的整体认识水平,有利于中药在国外的注册和应用,进而扩大中药出口。针对中药出口市场相对单一的问题,要积极在亚洲以外的欧美等国家大力发展中医服务,进而带动中药出口。总体来讲,在中医与中药的国际化问题上应始终坚持“以医带药”的模式,促进医药产业的共同发展。

2.进一步制定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及规范。进一步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特别注重将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我国中药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竞争力,通过标准化进一步提升我国中药的国际化水平。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相关技术,在中药标准制定方面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来促进我国中药的国际化,进而促进世界中药产业的科学发展。

3.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中药企业技术创新不足是基本现实,为了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快中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使我国中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实现新的突破,不断生产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尽快摆脱中药出口以中药材等原料性产品为主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中成药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中成药这种高附加值产品在中药出口中的份额。

4.制定鼓励中药出口的政策措施。近年来,我国曾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中药贸易。2005年,国家八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若干意见》。2009年4月出台《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明确了新时期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要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2012年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4个部门联合制订《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中都涉及到中药出口贸易,对我国中药出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政策文件都没有针对中药出口贸易提出明确规定。为了促进中药出口贸易的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我国中药出口,给予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优势的企业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WHO/EDM/TRM/2002.1.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2005[M].WHO.Geneva,2002.11-12.

[2]李刚.中药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上).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10

[3]李璐瑒.传统中药如何走向世界——再谈中药出口.首都医药,2010.19

[4]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2003年中药出口情况分析及2004年预测. 医保信息,2004.02

[5]张中朋,刘张林.做大国际市场促进中药出口——中药出口二十年回顾与策略探讨.中国现代中药,2009.10

作者简介:李荣(1980- ),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研究生,专业:国际贸易;李瑞锋,男,北京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作者:李荣 李瑞锋

中医与西医比较优势研究论文 篇3:

中药企业的国际化突围

中国加入WTO后,中药界也在主动创新和进取,认识到中药需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跨越,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大企业、大品牌”为主线,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促进企业有序竞争,加快形成我国技术先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中药产业。因此,中药企业的国际化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和和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中药企业如何选择国际化突围策略更显重要。

案例背景

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和最大的生产、使用国,中药产业在世界上也是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之一,但多年来中药国际化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目前,中医药在世界上生存有三类状态:一是融入。如在韩国、越南等国家,传统医药和西药均受到政府支持,大众认可。二是立法。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部分省(州)出台法规,保护中医中药的合法地位。三是放任。既非合法也非不合法,比如希腊、瑞典等国规定,只要不出医疗事故,就不会受到干涉。即使在中医药有合法身份的国家,中医药还属替代医疗,不能与西医药平起平坐。显然,中国中药企业国际化,就是中药以处方药的身份走出去,而不是以保健食品的身份走出去,需要进入对方的主流医疗体系。

同仁堂、兰州佛慈、天士力、地奥集团都是我国著名中药制药企业,在开发国际中药市场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仁堂和兰州佛慈均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店,同仁堂一直坚持“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管理理念和中医理论,不断地发展;兰州佛慈秉承“以佛入药、济世养生”的情怀理念,用独创的中药浓缩丸塑制法工艺,以生产“品质优、疗效好”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赢得了世人的关注。天士力和地奥集团作为两个后起之秀,天士力运用现代化技术打造了新式中药制药模式,产品不仅包括中药产品,还有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地奥集团则以“务实、创新、诚信、奉献”的地奥精神,以共同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奋斗目标来引导和激励全体地奥人为地奥崇高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实现无限的创造。

案例分析

(一)抓住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点

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每一部分都与别人有差别是不可能的。在发展过程中,环境的因素,如社会或消费者,总有一些相同的特性。立足这些相同的特性制定策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确立基础。同仁堂、兰州佛慈、天士力、地奥集团在中药走出国门、开发国际市场中都经历了成功抓住一些关键的关口,通过对比四家企业国际化的策略,发现它们都将生产线的国际认证法律程序、上市融资跨越高注册门槛、标准制定的先行者、跨越文化差异作为国际化过程中四个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

⊙ 生产线的国际认证法律程序

由于缺乏合法地位,在一些国家,中医不能行医,中药不能公开出售,中医药的使用无法进入医疗保险。中药未能纳入医保体系,是制约其国际化的一大瓶颈。因此,中药企业走出去首先要合理合法,中药企业的产品出口要获得国际认证,即生产线国际认证。2009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确立了《中医法(含针灸)》,这是全球首部中医立法,并由此产生了该州的中医监督管理局。澳大利亚因此被称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澳大利亚是对药品管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而且澳大利亚是PIC/S的成员国,与英国、法国、德国等二十个多国家签订了互认协议。通过了澳大利亚TGA的GMP,也意味着获得这二十多个国家的认可,有助于以后欧洲市场的拓展。中医药国际化,立法是基础。目前,我国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地区)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合作的政府协议90多个。

目前,同仁堂有十条生产线得到澳大利亚药物管理局(TGA)的GMP认证。天士力则在2005年获得了TGA的片剂与硬胶囊剂的GMP认证。兰州佛慈先后获得澳大利亚、日本厚生省的GMP认证证书,取得美国FDA保健品的产品注册证书,在加拿大获得40多个产品的药品注册,成为我国通过国际认证最多、以药品身份注册产品最多的企业之一。地奥集团通过欧盟GMP标准认证,有望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欧盟、美国、日本等主流市场的治疗性中药产品。

⊙ 上市融资跨越高注册门槛

中药走出国门,多数企业会选择去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进行药品注册。通过美国FDA三期临床试验,约历时5—8年,花费5亿—6亿美元,国外药品注册门槛越来越高。FDA拥有健全完善的药品评审法律体系,是全球医疗机构以及消费者所认可的新药审批的“金标准”。一旦成功进入美国市场,也意味着可以顺利进入欧洲、日本等其他全球重要市场。2011年以后,中药在欧洲注册的成本提高了100倍。之前中药在欧洲通过简易注册的费用大约是1000万元人民币,大中型药企可以承受。而2011年以后,要通过欧洲药品注册,需要花费大约10亿元。如果没有在2011年之前通过简易注册,日后想要通过常规渠道注册难上加难。

资金是发展海外业务的重要一环,仅凭借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要打造国际中药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困难很大。因此,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在上海上市集资,开始部署开发国际市场。2000年,又拆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是全国首家使用同一国有资源进行二次融资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也于200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由于较好的前景而备受追捧。1997年底,天士力公司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正式通过美国FDA临床研究批件,成为中国第一例通过该项审批的复方中药制剂。2010年初,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完成美国FDAⅡ期临床试验,现已启动Ⅲ期临床试验。2011年佛慈成功上市后,通过资本运作进一步重组整合甘肃医药产业,依托甘肃丰富的药材资源,做大做强西北药材基地,延伸和壮大产业链,打造产、销、研为一体的现代化药业工业。地奥集团通过10余年苦练内功,2012年成功取得地奥心血康胶囊欧盟(荷兰)药品上市许可,实现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药产品进入欧洲市场零的突破。

⊙ 标准制定的先行者

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中国在中药标准主导权上的弱势,与中医药在国际上所处的尴尬地位不无关系。国外以安全为借口设置“绿色贸易壁垒”。

历史上,西医对中药的认可度不足主要是因为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疑虑。我国70%以上和全球绝大多数医疗资源属于西医治疗体系,争取西医认可是获取产品最大市场效应的必经之路。中药有别于一般的化学药物,主要特点是多组分、多耙点、功能不明确,但是它经过多年试验的累积,证明了有效性。中药产品要打造国际市场,不能靠化学药的一套标准,很难采用大规模量化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只有走一条差异化的路线。以我为主,制定和推广中医药国际化标准,是企业国际化的关键。为此,同仁堂以身家性命担保药品质量,采用最高标准的宫廷制药技术,磨炼出诚实守信的制药道德,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形成了“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并得以世代弘扬。天士力自建药材基地、提升中药生产标准、进行以FDA全球公信力为背书的循证研究,扫清中药获得西医认同的障碍,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先行者和标准制定者。当前地奥在研药物达56个,已申请专利146项,其中国际专利18项。

⊙ 跨越文化差异

中药配方来源于几千年经验积累,很难像西药那样解释清楚到底是哪种化学物质在起作用。阴阳、虚实,这些国人尚难说清的中医概念,如何让外国人听得懂?中医药“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中医药的国际推广。但是,美国FDA验证的规定要求必须说清楚,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药进入美欧市场很难。中药企业国际化,文化认同是根本。

以文化推动发展:“创建百年不倒的品牌,必须靠文化”。同仁堂作为一家有300多年历史的企业,拥有悠久的文化,倡导以文化来推动发展。“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是同仁堂的管理信念。天士力虽然是一家新兴企业,但企业文化的建设也不甘落后。提出了“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的经营理念。两家企业都使企业文化在企业本身发展中不断巩固,进而影响到企业人员、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心理。佛慈制药是一家具有84年制药历史的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二)结合东道国实际,建立网络关系,实施差异战略

除上述的共同点以外,我们认为生产线的国际认证,这是对制药企业生产硬件的认可。通过国际的相关认证,就意味着拿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上市融资除了达到筹集资金的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购股情况,了解投资者对企业的认同程度。如果制药企业的产品在国内的认受程度都不足,那么国际上的认受性就不言而喻了。中药标准和文化,它不仅要在企业内部表现出来,更要在自身产品上体现出来。当然这四个方面如能很好地整合,就能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

1.企业国际化网络关系与资源获取

四家企业国际化策略的突出之处更在于:在国际化过程中建立的网络关系,在关系网络的视角下,企业可以采取关系渗透的战略,延伸企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并充分利用已经比较成熟的行业关系网络获取国际化经验知识,促进企业自身国际化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客观地说,四家中药企业作为后发型企业在国际关系网络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和非网络中心位置。北京同仁堂迄今在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至少41家统一店面的零售终端。这家百年老字号向海外零售店派遣了100多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以服务来店咨询的海外患者。目前,同仁堂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分店分别有20%、10%的顾客为当地人,同仁堂的网络结构性嵌入优势不明显。

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特别是国际化运作经验和公司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使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采取关系整合的战略,对企业目前已经构建的国际商业网络进行系统性的调整与提升,特别是要构建一些对企业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战略关系,推动企业国际商业网络向全球战略网络方向发展。

2.企业的国际化差异战略分析

实施差异化战略。四家中药企业从产品进入模式,到产品平台的建设,再到国际市场路线和海外合作对象中,所选取的方法都各具特色,适应自身企业的发展需要。

⊙ 产品进入模式

同仁堂产品以中成药为主,依照不同的市场选择不同的产品角色。在中国和大多数亚洲地区以非处方药为主,在欧洲和北美洲则以保健品为主。消费者可直接购买同仁堂的产品。天士力是一个以生产处方药为主的医药企业,因此在开发国际市场时,法规的要求更高了。天士力在20世纪90年代就积极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复方丹参滴丸。经过认真准备,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个以药品身份通过美国FDA临床用药申请的中成药。虽然它尚未获得美国的药品资格,但它打破了一直以来FDA拒绝接受中药的历史。此后,复方丹参滴丸又先后进入韩国、越南、阿联酋等1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目前中成药产品销售之冠。

⊙ 营销模式

由于中医理论运用不同,其国际营销模式也不同。同仁堂的产品大多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说明相关的治疗目的。如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之症。业务需要依靠中医服务来推广,故需设立医疗服务。2006年北京同仁堂通过竞标方式,获准在新加坡亚历山大医院开办中医诊所,第一次在海外跨入国家级西医医院门槛。因此,同仁堂的业务设有零售行业,在营销上,在自己的旗舰店中设立中医坐诊服务。并由本部选派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到海外坐诊,已成为同仁堂销售产品的一大特色。结合中医理论的发展模式。这一路线首先需要企业具备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人才,拥有较深厚的中医基础。在业务开发中,需要引入中医的服务,以保健为目标开拓市场。

天士力则以系统性疾病为治疗目的。如复方丹参滴丸,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天士力打造的是“现代中药”,虽未在产品研发上明确运用中医理论,但研发治疗目的是以产品的中药特色为导向。如复方丹参滴丸中的丹参,在中医理论上是活血化瘀药,现用作治疗心绞痛。因此,天士力以直销为龙头,带动分销国际市场的经营模式,主要的策略分为三大块:对发展中国家以直销方式覆盖市场;在不具备直销发展条件的市场和欠发达地区利用代理制分销;在发达国家走临床医学推广道路,通过发达国家的药政法规,进入处方药主流市场。以疾病谱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这一路线注重临床疗效,一般定位为药品。企业就需要着力打造自己的科研力量,除了自身科研团队,更重要的是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既可借鉴国外较高的科研水平,也可使在国外取得成果后能尽快提高在该国的认受程度,有助于开拓该国的市场。

⊙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同仁堂的海外发展战略是“站稳亚洲,迈进欧洲,渗透美洲,开辟大洋洲”。基本路线是“循序渐进”式,始终坚持先易后难、先贸易后合作、先周边后欧美的原则,对不同市场的限制程度,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出口形式。例如,东南亚市场政策较宽松,就正式以药品注册形式进入;美国等市场限制较多,就以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入。目前同仁堂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零售网络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主要是亚洲的国家和地区,亚洲的销售额占海外业务的80%。

天士力的海外战略则是实现“四区一点”,即以马来西亚、韩国为中心的亚洲区,以荷兰、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区,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区,以南非、尼日利亚为中心的非洲区;以俄罗斯为“一点”。基本路线则是“双管齐下”式,凭借其主打产品的强势,多个国家都允许以药品身份进入。其中于2000年就进入俄罗斯处方药目录,是我国首个以药品身份在俄罗斯上市的复方中药制剂。

天士力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尤其是在非洲市场中更多地是选择自建销售渠道和网络、建立诊所等进入模式实现其国际化目标。

⊙ 跨海外合作对象

作为投资者,合资是一个相对低风险的市场进入模式。同仁堂拓展海外业务以合资方式为主,如与韩国药品株式会社、与新加坡科艺公司的合作等。合作对象大多以企业为主。天士力则与海外的研发机构合作为主,如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Aston大学、日本庆应大学、澳大利亚BAKER医学研究所、欧洲欧亚中心等国外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

作者:方洁 杜萌 方虹

上一篇:林木种苗建设和林业发展论文下一篇:农村社会道德的建设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