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区域人才资源的生产基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论述了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促进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区经济服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论文 篇1: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探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互为资源、互为动力的关系。对如何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出建议和构想。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经济;互动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地方高校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而地方高校的发展又与区域经济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如何构建一个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高等教育体系,使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特别是让地方性高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后备、技术转化与支持的有力推动力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二、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知识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而知识的传承与利用,离不开人才,人才是知识的载体,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国家、社会实现迅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之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链条的活力与发展,而企业的生存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就需要足够的人才的储备,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层次原因就在于要求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增强劳动者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以达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目前,在中国区域经济当中,东南部确为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最好的地区。这不仅仅因为这些地区属于东南沿海地区,有着特殊的政策关照,更为关键的是,这一地区的高等教育较为发达,高校林立,人口的总体素质较高,而高等院校又为本地区培养出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据统计,我国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的就业地区主要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及培养学校所在地。因此,高等教育的发达成为区域经济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

而地方高校正是承担了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输送任务。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作为南京市市属高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招生对象以江苏省为主,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的比率也占毕业生总数的90%以上,多年来学校为南京市及周边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2.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放眼全球,大量高新工业园区都设置在高校林立的大学城附近,方便企业方便快捷地运用大学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掌握先进的科技资源的转化,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比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这些成熟的发展经验,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示。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在第一时间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的相结合,高校的技术研究开发和创新设计时能够通过最为直观的生产流程,考虑到产出与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与技术性的结合,不仅为企业的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竞争力,也为高校的实践教学构建了平台,实现了企业产值与高校实践教育教学平台搭建的双重效益。由此看来,各个地区高等院校的科技产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地方高校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肩负着全面提升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历史任务。地方高校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也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功能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因此,地方高校要结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向与需求,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相关专业。”

作为南京的地方高校,金陵科技学院一直坚持以南京为依托,立足南京,扎根南京。在学校的“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南京战略”,将“对接地方”列入发展规划,这也是全国地方高校中的首例。学校党委书记陈小虎在学校的发展报告中指出“大学是以城市或地方为依托而产生的,只有在为地方发展服务中才能寻求更加崇高的价值。大学办学是否取得成功的显著标志,是看它是否真正融入社会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应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自身使命,发挥独特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南京是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核心区域,所谓“南京战略”就是从南京开始,把“南京”作为第一服务方向和目标,立足南京,深入南京,融入南京,服务南京,贡献南京,紧紧抓住南京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机遇,深度介入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与企业进行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新平台,与南京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起成长。

三、区域经济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影响

1.地方高校发展规模与速度受区域经济的影响。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高等教育的规模与发展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学校建设与发展更依赖于区域经济的支持。因此,地方高校要积极投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中,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发展动力,进而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

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本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我国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经济的较快增长带动了当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些地方性高校迅速崛起,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成绩突出;而在经济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虽然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但这些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还是相对缓慢。这充分证明了地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化地方高校学科结构。由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调整,进而也带来了地方高校在学科结构方面的不断优化与变革。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要求,对高校提出了新形势下学科建设优化与调整的新课题,要求高校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群,从而满足社会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

2011年,南京开始实施“四个第一”战略,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全力打造“软件名城”。金科院作为地方高校,全力支持南京市打造软件名城的发展计划,对学校现有的专业积极开展软件化改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储备人力资源与知识技术。

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1.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保障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良性。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涉及不同的主体,包括高校、企业、部门等,由于隶属于不同的社会子系统,其性质、体制、目标、价值取向、运行机制等也不尽相同。要促进各主体之间,特别是地方高校与相关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合作发展,作为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营造互动的氛围与环境,充当牵头、协调者的角色。

政府要在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间搭建互动的桥梁,为高校与经济的互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为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各个环节提供法律上的规范与支持,建立健全合作框架与相应制度,保护双方利益,同时规范和调控双方的合作行为。

提供信息沟通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地方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地方高校和企业间存信息不对称的客观问题,一方面,高校不知道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不知道高校有哪些科技项目、学科优势。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双方的合作提供引导和技术支持,营造良好便利的合作条件,全面促进地方高校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

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相互融合。对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前瞻性技术而言,政府的专项资金是校企合作中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政府应当鼓励各高校率先进行前沿的开拓创新实验,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校企的共同发展。

2.地方高校主动出击,发挥促进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教育规律和技术创新进展更为熟悉,是推动区域经济,与其互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高校要遵循教育规律,考虑社会经济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教学和生产紧密结合,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主动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态势,以及相关岗位对人才技能需求的侧重点,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要主动围绕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难点、社会热点问题和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或积极开展研究,或将其科研成果投向市场并积极促进其转化为生产力。在技术创新领域,要主动走出象牙塔,通过邀请相关企业、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座谈等,寻求共同合作发展的途径,更好地为企业技术应用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企业要想生存,技术是关键力量,为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应当积极与地方高校合作,开展科研活动与实践应用。科技创新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并借此缩小与其他企业的差距。为了培养和吸收优秀的人才,企业应当充分与地方高校开展合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办学,深入地介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等前沿环节,可以根据实际岗位的要求,与高校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以来,就解决了企业获得高素质人才的资源问题,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学生就业率的实质性提高,达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作者简介:丁艳秋(1979-),女,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综合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作者:丁艳秋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论文 篇2: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区域人才资源的生产基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论述了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促进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区经济服务。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区域经济 社会服务 互动发展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当今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它从为少数人提供的专门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从学术的“象牙塔”到目前的社会化,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基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如何使高校建设直接服务地方,是当今教育领域中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1 地方高校发展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

(1)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是促进其发展的巨大动力。在我国各个省份地方高校数量与地区GDP排名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如表1)。

(2)地方高校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高校应成为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主力军。综观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无不以高校集中地区为依托,如美国的硅谷、波斯顿工业园区、法国的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地方高校都对本区高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清华大学也利用自身的科研实力,建设了中关村清华科技园,用以培养、孵化高科技创业企业。

(3)高校基础建设和学生消费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利益。首先,高校的基础建设投资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高校在征地建校过程中会投入大量资金,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次,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带动了地方需求和消费,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由于高校内学生及教师众多,可将其作为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加以开发,从而带动了高校及周边地区房地产业、商业、饮食业、旅游业及娱乐等产业的发展。美国对50所大学的研究显示,如果某所大学的预算为1000万美元,会产生1600万美元的地方消费,创造550个就业岗位。②

2 地方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已经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并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在发挥社会职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逐步暴露出以下问题:

2.1 办学模式单一,专业设置陈旧,办学自主权受限制

社会力量办学是公办学校的有力补充,但民办高校目前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及国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民办教育的偏见,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在这里比较了2007年美国及亚洲主要国家的民办高校在所在国高等院校中的比重,如图1所示,可看出我国民办高校占本国高等院校的比重仅为15.5%。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因此,现今的中国大力发展民办高校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迫切需要。

此外,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在办学上普遍存在着追求“大而全,重攀比、轻特色”的倾向,模式趋同单一,要么是办学目标过高,脱离学校的实际能力;要么是盲目模仿,贪大求全。许多高校并没有立足自身的办学特色、任务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而盲目设置所谓“热门专业”,造成资源和人才的严重浪费。

我国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1条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表明高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这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条件和动力,也是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要求。但许多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仍然难以改变缺乏足够的自主,无法充分享受办学自主权的现状,这也限制了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2.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地方高校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迅速,但却存在着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难的问题,③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又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约10%的成果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某些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甚至更低。④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师的科研动机仍仅局限于出论文、出成果、评职称及争取经费,却很少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高校科研选题在立项前未对市场作深入调查,忽视了市场的导向作用,片面追求学术价值和意义,导致科研成果市场适应性不强;三是许多地方企业不愿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风险,而宁愿去购买现成的技术设备,导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需求不足;四是缺乏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权益分配机制,科研人员的收益与成果转化效益没有直接联系,制约了高校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高校缺乏服务社会经济的意识和观念

一些高校并未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自身的重要性,仍按原有的办学模式发展,部分教学科研人员长期埋头教书,没有形成参与经济建设的意识。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及教师基本上不作社会服务方面的要求,考核评价时也不将其列入指标中,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缺乏了解,很难走出校门服务社会。

2.4 地方政府促进高校服务社会的政策和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对公共教育总体经费的投入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就处于一个较低水平,2000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1%,2004年这个比例上升为4.6%,而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足3%,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公共教育总体经费的投入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就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如许多地方政府制定的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着缺少激励政策,政策导向模糊等问题。⑤

2.5 企业与地方高校缺乏相互了解和信任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与本区企业间存在着联系脱节,缺乏有效沟通等问题,导致企业对一些高校的办学性质、人才培养缺乏了解,从而对其社会服务持怀疑态度。尽管有些地方高校完全有能力提供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但许多企业却舍近求远,宁愿寻求区域外重点高校及其他专业院校提供服务,也不愿向当地院校寻求帮助。

3 加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具体对策

3.1 高校应树立服务意识和观念,增强服务能力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地方高校要想获得持续发展空间,就不能处于封闭状态,这不仅需要从区域获得大量的资源,还要反哺于区域,帮助区域社会应对各种挑战、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区域服务观念,增强服务能力。⑥

高校区域服务能力是人才培养能力、教学服务能力、科技服务能力、信息咨询能力等诸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这要求高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人才和科技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

3.2 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对高校的支持和协调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适当制定保护和倾斜政策,鼓励高校与社会和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为地方高校服务本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政府应加强各行政部门间的联系,建立并完善地方高校与区域各企业合作的途径,使企业与高校经常交流、共同探索,引导企业依靠科学技术增强实力。最后,地方政府可牵头设立相关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以推动区域高校经济服务项目的具体落实,并联合高校和政策研究机构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及管理办法,做到资金与政策的组合投入,提高投资效益。

3.3 高校应创新办学模式,以地方经济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

地方高校不要盲目“求高、求大、求全”,应从本区域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特色应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是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支撑点,地方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设置,应该以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和调整,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⑦

3.4 高校与企业应互为科研基地,做到优势互补

高校可与地方企业联合创办高新技术研究机构,互为科研基地,实现校企双赢。对于科研能力强、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可推行高校在企业建立科研和实习基地的形式,由企业为高校提供科研所需的实验设备和研究经费,高校提供研究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应用研究及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并将企业的科技攻关内容作为高校科研项目的重要来源,而企业可优先获得科研成果、专利等的使用权。对于研发能力和信息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小型企业,可由高校出研究人员和实验设备,企业提供经费,在高校建立研发基地,并将基地的工作纳入双方工作计划,按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研究开发,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⑧

这两种模式均可使资源得到最佳的互补和配置,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

3.5 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一些高校集中的城市和地区兴建了很多大学科技园区,比较著名的有中关村科技园和杭嘉湖科技开发实验区。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不但促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促进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力。因此,地方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创办科技型企业,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符合当地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大学科技园区,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园“孵化器”的功能。高校要鼓励教师及科技人员创办、领办企业,或以专利、技术和发明等自主知识产权入股,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管理。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金,加速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实现高校优势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本文为2008年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项目“地方教育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2522)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陈茂光.人力资本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7):86-89.

② 高山,王静梅.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索[J].大学教育科学,2007(2):49-54.

③ 夏跃平.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服务区域经济[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5-36.

④ 吴洁,解洪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3(10):16-17.

⑤ 李先武.湖北省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互动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⑥ 张正义.增强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6):52-53.

⑦ 王立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51-52.

⑧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0,地区生产总值和指数部分及各地区高等学校部分.

作者:王达萌 刘红 张波 刘朋 李杨威 齐野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论文 篇3: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地方高校能够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因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协调发展是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协同发展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阐述当前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协同瓶颈,从而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协同发展制定完善的机制。

【关键词】地方高校 区域经济 创新 协同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创新必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而高校涵盖多元化的创新元素,尤其是高校智力资源为区域经济创新提供了核心要素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因此构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在本质。

一、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关系

协同故名思议就是合作共同,创新的本质就是突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区域经济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要依赖于完善的智力支持,因此在新常态阶段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关系表现为:一是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创新提供支撑。高等教育改革方案提出高等教育要服务地方经济。国外先进国家经验表明高校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高等院校是我国智力资源的代表,通过强化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有助于激发高校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例如越是高校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就越强;二是区域经济创新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政策支持以及人才支持。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强的区域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本地的高校就职,而且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吸引高校学生选择就业,这样对于形成浓厚的教育资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二、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协同的瓶颈

(一)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实力有待提高

地方高校是促进区域经济创新的重要因素,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是高校重要职能之一。但是在新常态下我国地方高校参与区域经济创新协同的实力还有待提升;首先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基础比较薄弱,科研成果转化不足。长期以来高校存在培养理论型人才的局限,高校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缺乏对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的调研,尤其是忽视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例如高校的科研条件投入不足,甚至部分地方没有品牌高校;其次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范畴有待加深。在强调创新背景下,虽然高校教育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但是根据对高校参与区域经济创新的成效看,地方参与地方创新的范畴紧紧停留在简单的人才培养上,而缺乏对经济创新的深层次合作;最后地方高校的自觉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足,难以为区域经济创新提供创新性产品。

(二)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协同机制不完善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协同发展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但是它们之间存在制度不完善的缺陷:一是协同主体隶属部门管理体制不清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协同发展的主体是高校与企业,然而由于二者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体制,造成协同合作停留在“口号”阶段;二是协同创新缺乏合理的运行机制。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协同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但是在运行机制建设上存在利益分配问题、成果所有权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协同平台运行机制就存在诸多缺陷,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运行平台多数集中在高校的实验室内,而产业化则集中在企业,这样受限于不完善的运行机制导致二者在利益追求上会出现矛盾与纠纷,影响协同创新的成效。

(三)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协同动力不足

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参与区域经济创新的动力不足。根据调查大部分高校不愿意参与区域经济创新,当然这与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是有很大关系的。由于地方高校参与区域经济创新需要很长的过程,这需要高校消耗大量的资金、人力等,而政府对此没有相应的资金补贴就会给高校的运行造成巨大的困境,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不高。在新常态环境下虽然企业认识到高校资源的优势,但是由于高校科研创新受限于体制影响,因此企业在很多时候不愿意与高校合作,他们认为与高校合作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例如企业认为对高校科研的投入不足与支撑企业的回报,因此在协调创新合作上表现的不积极。

三、构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策略

在经济新常态阶段,构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对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协同机制必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强区域政策导向,强化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

首先要加强区域政策的导向性,构建以地方经济需求的战略体系。开展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围绕地方经济创新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在参与地方經济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地方院校要将区域战略需求以及科技发展问题作为科研的重要内容。当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尤其是要服务实体经济,对此高校在参与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调科研的实效性;其次强化科研奖励机制,激发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动力。高校在创新驱动中发挥重要的主体作用,而高校科研则是激发高校创新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不断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下,高校还必须要及时出台完善的科研奖励制度,例如对于重大科研项目不仅要给予经费的支持,而且还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深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合作层次。校企合作是高校参与地方经济创新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

(二)健全协同创新体制,构建多元化参与机制

首先针对经济创新所存在的不确定,为了消除地方高校参与经济创新而产生的风险,我国要建立健全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降低高校的风险,激发高校参与创新的动力。例如针对科研研发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如果风险由高校独立承担,这样在巨大的资金投入面前,高校必然会存在较大的困境,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要构建风险承担机制,形成多元主体承担机制。当然在构建风险分担机制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明确科研创新成果效益的分配制度,例如在制定分配制度时应该按照“贡献程度、投入比例以及承担风险水平”等方面考虑;其次要积极构建创新协同运行平台管理机制。立足高校、经济等需求构建完善的平台运行机制,实现资源的優势互补,达到共赢。

(三)创新协同模式,激发创新动力

我国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要在持续的转型和升级中获得发展。当前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面临协同创新交流沟通缺位、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滞后等问题。为此,需要改变当前短视的“点对点”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多对多”的模式取而代之,以满足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需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地方高校和区域内的企业要以长期的协同关系实现共同发展,通过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搭建合作多方的交流合作平台,通过构建覆盖地方高校所有专业和区域内企业所有技术领域的数据库,使技术创新和转移的渠道更加顺畅,以此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与竞争力。

(四)发挥政府引导,构建多元培养模式

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协同必须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为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例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校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投入到地方经济创新发展中。另外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科研合作中心等部门,以此带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高校科研评价。通过科研评价体系激发高校参与地方经济创新的积极性。另外高校也要打破校际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平衡人才、学科以及科研的协同发展。例如高校之间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为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实践化而提供基础。当然高校也要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也进入深水区,加快转变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切实调整产业结构方向,通过与地方高校的联合,振兴实体经济、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在新常态下要切合时机地找准协同的接口和缺口,才能及时、有效、高效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地方高校的进步,提供可供借鉴的管理信息。

参考文献

[1]蒋晓霞.地方高校区域性协同创新现状及策略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赵哲,董新伟.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以辽宁地方高校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08).

[3]张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4]吴战勇.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1).

作者:陈敏

上一篇: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校企合作下采矿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