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本土文化文章

2024-04-12

汨罗本土文化文章(通用5篇)

篇1:汨罗本土文化文章

端午源头

龙舟故里

魅力汨罗

汨罗市位于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畔,地处“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内,因流经境内的汨罗江而得名,总面积1562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

汨罗,源远流长,人文荟萃。春秋时期境内就有罗子国,秦朝设臵罗县,唐朝省罗并入湘阴,1966年析臵汨罗县,1987年撤县设市。汨罗既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晚年生活、创作和投江殉国之处,又是开国元勋任弼时诞生成长之地,哺育了彭家煌、杨沫、康濯等当代文学名家,留下了宋玉、贾谊、司马迁、韩愈、苏轼等历代文化名人问祖寻根的足迹。龙舟文化、湖湘文化脉脉相承,求索精神、骆驼精神代代相传。境内的汨罗江被诗人余光中誉为“蓝墨水的上游”。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中国汨罗江龙舟节、中国龙舟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故事会(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七大文化品牌饮誉中外,被列为长株潭屈原文化旅游基地。

汨罗物产丰富,优势凸现。素有“麻石之乡”的美誉,沙金矿居华南地区之首,森林覆盖率达42.6%,形成了再生资源加工、保安设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和机电、化工、建材、冶金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特别是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列入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以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循环

经济,一个以再生资源加工为特色的湖南汨罗工业园区正在强势崛起。全市再生资源加工企业近200家,初步形成了铜材、铝制品、不锈钢和塑料回收加工四大产业链。

汨罗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西临洞庭,南接长沙,北靠岳阳,京广铁路、武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纵穿南北,汨罗江、S308线、湘慧线横贯东西。

汨罗发展迅速,走势强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努力践行“民本岳阳”执政理念,以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汨罗为目标,一心一意大办工业,一心一意招商引资,一心一意向上争项目,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8年,汨罗被列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政策核心区,全市实现GDP102.8亿元,工业增加值52.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超过8.3亿元。

今日汨罗,政通人和。全市人民正上下一心,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打响两张品牌,促进三项工作,紧跟长望浏宁,进军全省五强”的战略构想,加强政务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致力打造国家循环经济经典示范园区,向全省经济五强县(市)进军。

汨罗端午龙舟文化

为什么说汨罗是龙舟故里和端午龙舟文化的发祥地?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郢毁入敌手,悲愤交加,怀沙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悲痛不已,纷纷引舟抢救,沿水招魂。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当地群众都要在汨罗江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屈原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两千多年来,这个驾舟相救场面被沿袭演变,成为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并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和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孕育成深厚的龙舟文化,成为湘楚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因此,汨罗是龙舟故里和龙舟文化的发祥地。

端午龙舟文化有哪些内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龙舟竞渡的宗教性祭祀成份渐渐减弱了,逐步演变成一种纯粹社会性的娱乐,人们在通过纹身、纹船,并在紧张的龙舟角逐中享受着胜利的欢乐,龙舟竞渡从乐神到乐民的转化,使龙舟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此,以悼念屈原悲壮殉国和激发爱国情感,激励人们拼搏向上、奋发进取为精神内涵的龙舟文化活动,绵延不息,今天则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龙舟节也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

千百年来,由于屈原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所独具的人格魅力,屈原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诗魂、国魂和民族

之魂。正因此,以激扬屈原精神为宗旨的龙舟文化的内涵就更充实,更具有民族性,当然也更具强大的生命力。

有的学者认为,龙舟文化是人类对龙舟竞渡及其相关客观现实的感受、认识的升华和历史沉淀。它包含着人类对龙舟、信仰、心理、习俗、伦理、艺术等诸多物质的审美意识。熔科学理念、制作技术、艺术表达、体育竞赛、情感交流于一炉。因此,龙舟文化也是一种生态文化、一种水文化。龙舟竞渡习俗的传承,也张扬了华夏子孙“横大江兮扬灵”、傲视万物、奋发争先的精神动力。故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主要的审美透视,应表现为传承崇高。

与景点 端午龙舟文化相关的部分汨罗江 → 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

→ 屈原文化古城→ 屈子祠

汨罗江:汨罗江因主河道汨水和支流罗水相汇得名,流域面积5543平方公里,流长253.2公里,由于具有人文和地理的双重特性,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千古名江。中国江河大多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惟独只有汨罗江等极少江河四季江水向西流,这是它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汨罗江的第二大特性是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写作之地,又是他的归宿之地,他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屈原投江后,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步屈原之后尘,从潭州(即今长沙)乘坐一条小船,顺流而下,在病中艰难地来到屈原殉国的汨罗江,拜谒先生祠堂。

然后沿江逆流而上到达昌江(即今平江),因疾病和饥饿折磨,客死舟中,葬于汨罗江边。

汨罗江有幸吸纳了伟大的诗宗屈原和诗圣杜甫的灵魂,留下了宋玉、贾谊、司马迁、韩愈、苏轼等历代文化名人问祖寻根的足迹,哺育了彭家煌、杨沫、康濯等当代文学名家。汨罗江因屈原和杜甫等旷世之才而成为湖湘文化和浩瀚诗海的源头,被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誉为“蓝墨水的上游”。

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位于汨罗江红花大桥下游500米处,按国际龙舟竞渡标准建设。中心建有主席台、贵宾休息室、观礼台、表演广场、停车场、运动员休息室、运动员更衣室、6×1200米航道、龙舟泊位等设施。主席台位于中心南岸,占地面积335平方米,建筑面积880平方米,主体工程为框架结构,台顶为张拉膜结构,构图恰似屈原作品中描绘的凤鸟伏于山顶。整个中心可容纳观众近30万人。

屈原文化古城:屈原文化古城由屈原墓、普德观、普济寺等组成。

屈原墓位于范家园镇和屈子祠镇境内。相传屈原投江后,头部被鱼蚀去一半,女嬃为其配上半边金头,为防盗墓,故筑疑冢。女嬃日夜以罗裙兜土筑坟,感动天神,天神即派土地神以赶山杖驱土,一夜筑成12座疑冢。12座疑冢散布于约2平方公里的山丘上,均为五花土夯筑。如今,尤以范家园镇永青村赵家冲1座疑冢最为突出,形如小丘,高约6.5米,封土堆底直径40米,同

治六年(1867年)刊立石碑,上刻“故楚三闾大夫之墓”。屈原墓于1952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整修,195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入“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景点。

普德观毗邻屈原墓,始建于公元1669年,后遭毁弃,1993年由地方群众自发捐资恢复,取名为大通寺,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并更名为普德观。观内建有“辖神宝殿”、“五岳行宫”、“三视殿”、“吕祖殿”、“观音殿”、“真武殿”、“白鹤殿”、“万佛塔”、“白鹤塔”、“望江楼”、“日月楼”、“钟鼓楼”、“居士楼”、“慈善堂”和“孔子文庙”。观内古木参天,绿草茵茵,檀香缭绕,神光永驻,气贯乾坤。

屈子祠:屈子祠座落在汨罗江北岸的玉笥山上。屈原投江殉国后,乡人立祠以祀。屈子祠始建于汉,历代多有修缮,并两易其地,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迁建现址,是我国现存纪念屈原唯一的古建筑,素有“中华第一祠”之称。2000多年来,宋玉、贾谊、司马迁、杜甫、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毛泽东、郭沫若、曹禺、李铁映、胡绳、贺敬之、余光中等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和领袖人物曾到屈子祠凭吊屈原。如今,屈子祠成为了人们拜谒屈子忠魂、注入求索因子、饱览楚风巫俗、领略山水画卷的文化圣地。屈子祠附近还有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招屈亭等古迹,东侧新建了屈原碑林,内刊当代书法名家沈鹏、赵朴初、楚图南等所书屈原作品及纪念屈原诗文碑刻356块。

屈子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潇湘八景之一。

汨 罗 江习

畔 俗

端 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基本内容

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屈原在汨罗江上惊天一跃,汨罗江畔端午节就与一条江(汨罗江)、一位世界名人(屈原)、一座千年古祠(屈子祠)紧紧地连为一体,并由此丰富了端午习俗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派生了一项龙舟竞渡运动,使汨罗江成为蓝墨水的上游、龙舟竞渡的发祥地、民族精神升华的圣地、无数文人为之向往的地方。

1、基本情况

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止,整个节日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广泛的群众性、丰富的多样性、浓郁的文化性、狂热的参与性和深远的影响。汨罗江边的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祭屈等都有神秘的仪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还留下了“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雄黄酒更有浓郁的地方含义。而且上述这些习俗和文化场景,自汉以来就有零散的文字记载,如在公元424年颜延之的《祭

屈原文》、公元六世纪初吴均的《续齐谐记》及《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等均有描述。

在这些日子里,从节日期盼、准备、参与、狂欢到回忆的全过程中,汨罗江畔的人们无不充满一种内在的情感冲动。如一家之主分工摘粽叶、打艾叶和采菖莆以及浸糯米的那份期待,一家几代围着堂屋包粽子时那份团聚的浓浓亲情,女儿女婿背着崽女带上粽子、鸡蛋、包子回娘家时的那份温馨,十里八乡老百姓争相观龙舟竞渡时的那份狂热……无不显示人们在这个喜庆节日里洋溢着的快乐。节日让一代又一代劳作的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富民安的祈求、对屈老夫子的深深怀念。还有青年男女和他们的父母,则把这个节日当成了相亲招亲的极好机会。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更受到了世界的关注。每年端午,台湾、香港、澳门、日本的新闻媒体常常以整版的篇幅进行专题报道,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原苏联、韩国等多家电视台还以专题形式推介龙舟竞渡、屈原、屈子祠和汨罗江,特别是龙舟竞渡运动现已传播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具体表现形态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丰富内涵是以文化空间的形态来表现的,具体有:

⑴ 吃粽子

屈原投江之后,汨罗江边的人们除了驾舟打捞屈原的尸首外,还纷纷将正在祭龙用的“竹筒饭”“麦面砣”丢到河里,祭祀屈原,以示怀念和敬意。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人们又

将准备好的竹筒饭和桃、李等鲜果,分发给各竞渡渔船,准备投放河里,忽然,西南方向一阵香风吹来,只见屈大夫神采昂然,面带微笑,头戴切云冠,身穿朝服,脚踏朝靴,锦带上佩着珍珠美玉,腰挎陆离长剑,来到了人群当中。众人问:“庶民每年向您祭祀的粗食顺乎?”屈原曰:“其意甚善,可惜祭品多为鱼虾所食。”众人闻知,心生怨恨,说:“捕尽江中鱼,杀尽水中虾。”屈原答曰:“不可也。”众人问:“何以为妙?”“可用竹叶裹饭,呈尖角,鱼虾误视为菱角,再系五色丝线,可镇蛟龙,”屈原答后忽然不见。众人叹为奇事,于是望空朝拜,依其言而为之。所以民间出现以角粽代替了竹筒饭。此后,每年端午节便向河里丢粽子,以祭屈原、慰忠魂、镇蛟龙。这一习俗由此向华夏各民族传播,相沿成为各地吃粽子纪念屈原的端午习俗。

⑵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汨罗江畔人民的伟大发明。相传屈原投江那天,两岸数百条渔船争相打捞尸首,直至十五方捞上岸。此后,人们每年都用龙舟竞渡的形式为屈原招魂,并慢慢形成了劳动人民一项十分喜爱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竞渡运动。唐初魏征编纂的《隋书·地理志》记载“荆州风俗”时,更有详细载述。

⑶ 插艾叶菖蒲

艾叶本是一种多功能的植物药材,在五月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俗有“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的说法,可浸米包粽子、可晒干代香、可煎水洗澡以治皮肤搔庠,可燃烧驱蚊除瘴,还可饮用艾叶水,清肝明目、治肠胃病。每年端午,当地各家主人都要清早起来割回许多艾叶,除插在门窗上祛邪除害外,还要准备家用。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用途亦

如此。故汨罗江流域就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之说。

⑷ 饮雄黄酒

至今这里仍流传有几千年的传说:每年端午节,汨罗人家家都要饮雄黄酒,并将酒洒在房屋四周。小孩不能饮酒,大人们就蘸上雄黄酒在小孩的额头上划一个王字,或在双眉间点上一点,或在两腮边抹上一片,以避邪镇恶,免生痱子、疥疮,便有端阳“饮了雄黄酒,百魔都远走”之说。

⑸ 抢龙水

五月初五,天刚刚放亮,家住汨罗江边的当家人,便争着到河里挑一担水回来,称之为抢龙水。龙水抢回后,一家老小都要用它洗脸梳头或洗澡沐浴,意味着洗尽一身的病痛。

⑹ 挂香囊

香囊是用五色碎布做成粽子、桃子、金锁、小猴、青蛙等形状的小袋,内藏大米、香料、大蒜、艾叶等。端午节一早,大人便把头天晚上做好的香囊挂在小孩或孕妇胸前,以示避灾。

⑺ 插栀子花

每年端午,汨罗江畔的年轻姑娘们不擦雄黄、不挂香袋,而是采摘栀子花插在头上、放在室内。栀子花端午特别香,姑娘们插在头上,以示去头屑、防虱子,也使头发青丝柔软,让人感觉清新美丽。传说此俗也源于屈原的女儿女嬃娘娘。

⑻ 抹露珠

端午节,江畔年轻姑娘清早起来,迎着初露晨曦,走到田坎或江边,用事先准备好的手帕放在青草上,吸上

晶莹剔透的露珠,蒙在头上擦头发。俗传端午露珠为龙珠,可祛头风、青发丝,也是源于女嬃娘娘。

⑼ 踏露水

端午节,江边农夫清早起来,都要赤脚去踏露水。据说踏露水可以祛风湿、防疾病、除脚气,下水田不感染病毒,蚂蟥不叮脚。其实这是人们对屈原九年间常常披着晨曦、踩着露水到江畔行吟的一种怀念。

⑽ 歇端午

“牛歇谷雨马歇社,人不歇端午被人骂”。这是一句在汨罗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家喻户晓的俗语,足见汨罗人对端午的重视程度。人逢端午节则不管工夫或工作多忙,都要休息一天,参加纪念屈原的活动。如果只顾自己手头工夫,不顾大局,便会被人骂为不懂世事的小人。

⑾ 采百草

端午节前后的傍晚时分,各家各户男女齐动手,采集车前草、水灯芯、金银花、葛藤、菖蒲、法夏等各种药材,称之为采百草。人们普遍认为,此季节的百草被屈老夫子点化了,抹了龙水,药性最好,可以治百病,药到病除。

⑿ 唱老戏

端午唱老戏,是汨罗江畔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初,汨罗人在端午节要祭龙,而祭龙中载之以歌舞,以娱龙神。随着龙舟竞渡的兴起,江边的人们便弱化了娱龙的成份,取而代之的是下午跳巫舞、唱楚歌。随着历史的变迁,老戏、皮影戏、地花鼓、扇贝舞、踩高跷、高故事、样板戏、歌舞会、电影则纷纷登场。这样上午水面上锣鼓喧天,下午江岸边琴瑟和鸣,使得观者流连忘返,沉浸在节日的狂欢之中。

⒀ 回娘家

旧时的妇女,地位是较低下的,不能随意回娘家。端午节,便让那些饱尝思念之痛的出嫁女们找到了回娘家团聚的机会。汨罗江一带一般是初四前,妇女们穿上平日垫箱的最舍不得穿的花衣裳,小孩穿上新做的衣服或布鞋,携着丈夫,带上精心准备的粽子、盐蛋、蒲扇等礼物一路欢歌笑语回娘家看望父母姑舅。传说此俗亦源于女嬃娘娘。

3、子项目介绍

汨罗江畔造龙舟及竞渡过程中的独特习俗:

⑴ 偷神木

汨罗人造龙舟,船底那根主木一定要在半夜去偷。因为偷来的木叫神木,通过偷神木过程中你追我赶的情形,寓意所造龙舟会划得更快。

⑵ 雕龙头

雕龙头要选一根优质樟木,然后由龙舟首司请来的雕匠沐浴焚香,对空朝拜后开始雕刻。龙头完工之后,就举行庆祝仪式,首司召集全境人员设香案、摆果品,以茶代酒,大锣大鼓,铳炮喧天,由4个儒生,俗称礼生,举行一堂儒礼,称之为行黄龙礼。庆祝仪式之后,由首司负责敬奉龙头,摆设茶酒果品,一天到晚香火不断。

⑶ 关头

龙舟制作成功后,用桐油擦好,再用晒油覆盖,画好龙鳞,安上龙头和凤尾(用竹片制成羽毛状后涂有彩色油漆),旌旗、锣鼓、桡子、长招则安放在舟上,一切准备妥当,就举行龙舟制作竣工的关头仪式。

⑷ 亮舟

龙舟关头之后,当天晚上就要亮舟,即举行龙舟竣工仪式。亮舟陈设物品有香案、茶盘、大米、菜油(俗称青油)、灯盏(没有灯盏就用茶碗)等物。

⑸ 下水

龙舟下水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一进行,时间选在辰时之内。背龙头的人一直冲到河中间,抱起龙头五沉五起,参拜五方,称之为龙头洗澡。龙头洗澡之后,背龙头的人游回到岸边浅水处,由首司跪拜三叩首,上一块花红,再上岸将龙头安装在龙舟上。

⑹ 赞龙舟

去朝庙途中,沿河各家各户都放鞭炮、系红绸,有的亲戚还送红包或烟酒。上红之时,鞭炮一响,在河中间的龙舟,便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河边抢红。赐红之人手捧香盘对着龙舟三作揖后,龙舟上的桡手才能上岸。双方对面作揖,由东转向西、由西转向东、互换位臵,互相递交香盘,称之为“把钟”。“把钟”之后,赐红者开始赞龙舟。

⑺ 回赞

龙舟上红后,桡手也要回赞:“小小龙舟,游来贵地,承蒙盛情接待,喜听先生金言,龙游贵地,百草皆青……”回赞之后,龙舟起鼓,摧桡,再在河中划一个圆圈,表示回敬。

⑻ 朝庙

每年五月初一日各龙舟下水,都要划到“屈子祠”前敬奉屈大夫英灵。因屈子祠俗称汨罗庙,故称“朝庙”。

⑼ 竞渡

汨罗江龙舟竞渡一直是选在五月初五的上午举行。过去组织人员是地方绅士、大户家主和有名望之人,设起点和终点。参加竞渡龙舟首先抽签,按左东、右西为标准,第1签属东,依次类推。竞渡时辰一到,三声炮响,各龙舟方可起程,各自沿直线逆江奋勇争先。后来,竞渡就只有起点,不要终点,这种竞渡,史料中称之为“飞凫式”竞渡。

二、端午节的发展、演变、传承

从屈原投江之日起,端午节便与屈原紧紧相联,到公元前250年已开始由汨罗向楚地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逐渐成为南方尤其是楚国民间纪念屈原的节日。至隋唐时已成华夏各族人民为纪念屈原而过的节日,并开始向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地区传播至今,成为全球华人及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人民共有的传统佳节。

新闻宣传参考资料之六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非遗”价值初探

中国俗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众多古老的传统节日,但唯有端午节是纪念一个人物并派生了一项竞渡运动,而且把这个节日里所有的习俗都献给了这个人物,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展示了汨罗江畔端午节的杰出价值。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承了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什么吃粽子、赛龙舟、办盛宴、插菖挂艾等端午习俗千百年来在全国各地世代相传,长盛不衰,除了因为它是一个民族沿袭千年的风俗习惯外,更重要的是它和一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凝聚和传承了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列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他“忠而见疑,信而被谤”,但他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他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自己的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屈原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对爱国主义伦理观念的形成,具有无法估量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在人民反抗强暴,维护正义的时候,在外族入侵,国难临头 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屈原爱国精神与人格操守的充分体现。如南宋、元末、明末、清末,“抗战”时期。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继承和发扬端午节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习俗,继承和发扬屈原的爱国精神,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派生了一项独特的竞渡运动。两千多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个楚人祭龙的日子,屈原怀沙纵身跳进了滚滚波涛中……巨星陨落,悲风四起。屈原投江的消息立即在汨罗江畔传开,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驾起渔舟,赶往落水地点打捞抢救,并向江中抛洒竹筒饭和麦面坨,以防鱼虾、蛟龙吞噬屈原的躯体。此后,每年的端午节,汨罗江畔的人们就不断重复着这个“故事”,并由此形成沿袭千年的著名节日。这一活动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中记载甚早、甚多。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唐初魏征编纂的《隋书•地理志》记载“荆州风俗”时,更有详细载述:“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竞渡之戏。其

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岳阳市借助龙舟竞渡运动发祥地在汨罗的优势,大打端午文化品牌,20年内举办了8次大规模的国际龙舟赛事,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来宾,极大地提高了岳阳的知名度,促进了岳阳的改革和开放。2005至2007年的端午节,汨罗江上再次擂响国际性的龙舟战鼓,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俄罗斯、美国的朋友都惊呼“中国的传统文化了不起”。如今,龙舟早以从汨罗划向华夏民族、划向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一项现代体育文化运动,被列入了2008年奥运会表演赛项目。

第三,成就了一条世界级的文化名江。汨罗江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经平江县、汨罗市、屈原管理区而汇入洞庭,全长253.2公里。公元前278年,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只是从两岸绿色环抱之中走来,滋养着流域内为数不多的人们。可当屈原在这条江的下游惊天一跃,从此,年复一年的五月、载复一载的端阳,这里的人们便在重复着一个故事“龙船竞发追挽屈子忠魂”,这条江便随着龙舟竞渡的鼓点声响彻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这条江也就随着龙舟竞渡运动而闻名全球。

第四,创造了一个东方人的“狂欢节”。传统节日应该是民族文化的盛典,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是来自历史深处不可磨灭的记忆。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里,其节日的氛围各有不同:清明节是一个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强调的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孝文化内涵,营造的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情趣氛围;中秋节是一个含情脉脉的节日,强调的是亲人 的团聚与思念,营造的是一个月光下赏月、读月、祭月的静态氛围;春节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强调的是辞旧迎新与祈福来年,营造的是一个欢乐详和的喜庆氛围;端午节则是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强调的是百姓的参与,营造的是一个竞渡、食粽和除旧布新的动态氛围。如果说近代西方人有自己的“狂欢节”,那么古老的汨罗人则早已创造了一个东方人的“狂欢节”,也就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汨罗江畔端午节。这项传统的节日文化经过历史的演变、积淀、传承、发展,如今已形成了“北有孔圣庙,南有屈子祠”的文化格局,“世界龙舟看中国,中国龙舟看汨罗”已被全球认同。

汨罗江端午文化产业园的建设项目和建设分期

(一)建设项目

端午文化产业园建设主要有13大项目,总投资约4.85亿元。

1、汨罗江拦河大坝。汨罗江作为汨罗城市的纽带和龙舟节的主要平台,由于常年水位不高,给龙舟竞渡和旅游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拦河筑坝将进一步提升汨罗的城市魅力,带动水上游乐中心等项目的开发,还可进一步将汨罗江申报为全国龙舟训练基地。年前我们已请湖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的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考察,并拿出了初步方案,今年内将作出完整的设计,计划利用枯水季节正式动工。

2、水上游乐中心。龙舟竞渡中心附近河段地理位臵得天独厚,是开发水上游乐项目的天然场所,投资小,见效快,前景可观。目前已有一些企业有投资该项目的意向。近期主要是要做好规划、项目申报和招投标工作。同时要在今年把部分投资小、娱乐性强、有标志性的项目建立起来,如水上双轮船、电瓶船、水上行走桥等项目。逐步配套建设龙舟拓展训练基地、登舟码头、水上民俗乐园、运动员村等。

3、屈原文化广场。在红花大桥至竞渡中心地段,建设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多功能特色文化广场,包括求索雕塑、千古名人颂屈原雕塑群、集会演出中心、喷泉、市民健身场等。该项目

去年11月已上报省发改委批准,近期将上报国家发改委以争取到国家项目建设资金。

4、端午龙舟文化博物馆。主要展示我国传统节日端午习俗收藏展出国内外龙舟精品,展销与端午、龙舟和屈原文化相关的传统手工艺术精品。

5、楚人风情街。在屈原文化广场东西向各延伸1公里,按照春秋战国时代的建筑风格布局设计,建设楚人风情一条街,彰显楚风民俗和湘楚文化。并在风情街内建设四星级以上酒店等高品味的休闲服务区。

6、屈子祠的保护维修、周边环境建设及屈子祠旅游公路建设。

7、汨罗江核心景区段两岸美化、绿化。

8、汨罗江及两岸5公里基础设施。包括河道疏浚、江岸护坡、水上码头、两桥两路(省道S201线、京珠复线及两座跨江大桥)、旅游公路、江北岸堤防公路。

9、按原貌修复屈子祠周围21处景点。主要有玉笥山门、屈原故宅、饮马塘、桃花洞、望爷墩、绣花墩、剪刀池、濯缨桥、陡仑湖、河泊潭、寿仙台、战国墓、南阳寺、太史公垂涕处、沧浪亭、十二疑冢牌楼、屈原塔、女嬃祠、烈女桥、三尺墩、屈原墓。

10、古罗子国遗址修复。主要是城楼、宫殿和战国车马场。

11、恢复屈原书院。借鉴孔子学院、岳麓书院运作经验,建好屈原书院,开设讲坛,招收学生,使之成为一个研究屈学、研究楚文化、传授国学的权威学府。

12、“汨罗江系列旅游产品”开发。如汨罗江龙舟、汨罗江甜酒、汨罗江粽子、汨罗江虾、汨罗江神(余光中神化的屈原)等。

13、其他旅游景点的开发和保护。筹建大圣庙,开发八景、红花、玉池等旅游景点等。

(二)建设分期

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汨罗江端午文化产业园将分二期进行:第一期工程,完成1、2、3、4、5、6、7项建设,大约投资1.7亿元;第二期工程,完成8、9、10、11、12、13项工程的全部工程,大约投资3.15亿元。

进度计划可作如下考虑:第一期工程用三年时间完成,即2008年6月前申请岳阳、省、国家立项;2010年12月完成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建设期为五年,即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完成二期工程设计及施工。

新闻宣传参考资料之八

汨罗循环经济

早在晚清时期,汨罗新市、城郊、古培一带,就有不少“破烂王”,一根扁担两箩筐,结伴成群走南闯北收购废品。改革开放后,“破烂王”队伍不断壮大。正如安徽“保姆”、攸县“的士”、监利“擦鞋嫂”一样,汨罗“荒货佬”、“破烂王”在全国各地名气越来越大,新市镇也逐渐成为中南五省最大的再生资源集散中心。

2001年,汨罗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将再生资源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重点培育,先后投入5000万元,建成占地5万平方米的“中南再生资源大市场”。在传统带动、政策激励、市场吸引三股力量的催生下,再生资源产业迅速扩张,集群效应日益彰显。如今,全市再生资源收购网点发展到2000多家,覆盖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市,从业人员突破4万人。

自2002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奖励加工企业。同时,组建了再生资源行业财务服务所、行业信用协会和会计咨询公司、担保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为收购户和加工企业的融资、管理、发展提供服务,引导再生资源行业由市场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单品种、低技术、低质量产品向多品种、高技术、高质量产品转变。

为构筑一个有效、有力、有序的产业集聚平台,2003年7月,汨罗又挥出大手笔,动工兴建汨罗工业园。市里对入园企业

一律实行限时办结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使工业园产生了令人惊喜的“洼地效应”:一批来自广东、上海、深圳、浙江、福建等地的知名企业纷纷把招牌挂到了汨罗,初步形成了铜材、铝制品、不锈钢、塑料回收加工四大产业链。

2005年10月,首都北京传出喜讯: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随后,“建设湖南汨罗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和加工示范基地”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目前,园区已初步形成以“平桂制塑”、“衡联铜材”、“长江铜业”等为龙头的再生资源产业加工区;以“松菊油漆、九喜日化”为龙头的生物化工科技加工区;以“中天科技”为龙头的机械制造区;以“音品电子、创意欣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产品制造区。园区工业企业发展到115家,其中再生资源加工企业92家。

如今,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量提质的强大引擎。2007年,再生资源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2亿元,实现税收3.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1%。

汨罗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对入园企业严格执行“五不准”原则,即重污染项目不准入、高能耗项目不准入、产能相对过剩项目不准入、投资强度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不准入、技术含量未达标的项目不准入;在项目引进时,坚持“三不政策”,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园区经济,不以突击治理取代长效管理,不以引进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而损害汨罗人民的长远利益。

汨罗工业园区将在未来4年内投资近9亿元,重点建设废旧物资预处理场所、产品展销交易中心、物流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研发中心、给排水工程、污水收集管道、循环水系统、固体垃圾处理系统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等,引导和扶持回收网点向清洁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废旧物资集散市场按年现货总交易量200万吨的规模进行设计。到2010年,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将建成比较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废品分拣、拆解、再资源化技术明显提高,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样板。

新闻宣传参考资料之九

汨罗市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07年,汨罗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践行“民本岳阳”执政和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各项建设,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加快、效益提升、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良好态势,再次荣膺建设民本岳阳先进集体第一名,并被评为六县市中唯一的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和全省内联引资先进单位。

增长加快。全市完成GDP85.1亿元,人均GDP达13507元,增幅名列岳阳六县市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长30.9%,达39.3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亿元,增长18.8%。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第九,实现了跻身全省十强的奋斗目标。

效益提升。循环经济试点取得新成绩,再生资源产业实现税收3.7亿元,比上年净增1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税收3.3亿元,增长22.2%。财政总收入突破6亿元大关,达到6.118亿元,比上年净增近2亿元,增长45.5%,增幅再创历史新高。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7.2%,比岳阳六县市的平均水平高出3.4个百分点。

后劲增强。全年引进项目99个,到位资金17.3亿元;上争项目108个,到位资金2.2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亿元,增长48.1%。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硬化通乡公路16.5公

里、通村公路265公里,衬彻渠道620公里,整修病险水库27座,新建沼气池4700口。城市承载力明显提升,改造中信广场、屈原南路,硬化背街小巷,完善城西排污渠,推进城区亮化、绿化,夺得全省甲类卫生城市三连冠。

民生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10元,分别增长10%、30.6%。认真办理省、岳阳市和我市的各项实事,使更多的老百姓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421人,安臵零就业家庭203户。新增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保险参保人员14943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4.4%,全年补偿参合农民医疗费用1653万元。城镇低保再次提标,农村低保全面启动。落实“两免一补”资金2120万元,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资金2691万元。新建和改造乡镇卫生院14所、敬老院3所。

社会进步。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顺利通过双基国检;率先在全省农村县(市)进入高中教育普及期,市二中晋升省示范性高中。再次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政务公开、档案、血防、供销、广电、统战宣传、森林防火、职教就业等工作获全国先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全省先进。

新闻宣传参考资料之十

汨罗市2008年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今年来,汨罗市委、市政府按照在民本岳阳和谐崛起的道路上全面提速前进的总要求,突出经济建设,全面加快发展,开局十分良好。一是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增势强劲。一季度,全市完成GDP22.72亿元,同比增长16.7%。完成工业增加值11.28亿元,增长23.7%,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8.58亿元,增长39.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2亿元,增长50.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10元,增长19.2%。截止4月25日,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52亿元,增长68.3%。二是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态势良好。工业园区15个在建项目,全面加快建设,今年将陆续竣工投产。12个在谈项目,全部签定意向协议,近期将陆续入园。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决定在汨罗工业园建设1平方公里的“飞地工业”,端午节即可签约。三是圣火传递紧锣密鼓,有序推进。以“喜迎奥运、欢乐端午”为主题,认真筹备北京2008奥运圣火汨罗传递活动暨中国汨罗江端午节。目前,节会总体活动内容已经敲定,配套工程全面启动,系列活动正在策划实施,安全保卫开始全线布防。

汨罗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践行“两个忠诚”,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干部任用导向,把有能力的干部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选拔123名有培养前途的干部进驻工业园,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园区

发展提供贴身服务,选拔10名30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

二、围绕进军全省五强,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率先发展,领跑岳阳”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响两张品牌,推进三项工作,紧跟长望浏宁,进军全省五强”的战略构想,出台了《汨罗市加快经济发展奖励暂行办法》,设立1000万元奖金,鼓励群众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干事业。一是建好园区,打造竞争有力的发展平台。今年,力争实现“三个三”的目标,即新增园区面积3平方公里,引进规模工业企业30家,新增税收3个亿。二是做亮试点,培育集群发展的企业舰队。建设再生资源二期市场,扩大回收网络。继续发展再生资源行业“一会三公司”,尽快建好商业银行汨罗支行,尽快争取开发银行在我市建设村镇银行。支持长江、衡联、湘北等企业创造条件,上市融资。三是夯实基础,发展特色鲜明的乡镇工业。把乡镇工业放在全市工业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来布局,大力推进107国道沿线工业走廊建设。

三、围绕唱响龙舟文化品牌,精心组织系列活动。在剩下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将按照“集中干部办节,引导全民办节;集中时间办节,组合财力办节;明确责任办节,完善方案办节”的思路,强化“汨罗光荣我光荣,我为汨罗争光荣;汨罗发展我发展,我为汨罗促发展;汨罗美丽我美丽,我为汨罗添美丽”的理念,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强化措施,重点抓好环境整治、气氛营造、素质提升、安全保卫等工作,向国内外嘉宾展示汨罗一流 的城市环境、一流的喜庆氛围、一流的接待水平、一流的精神面貌和一流的组织能力,确保圣火传递活动圆满成功。

新闻宣传参考资料之十一

相 关 背 景 材 料

全省有100多个县市,列入奥运圣火传递的只有汨罗和韶山。汨罗为什么会被北京奥组委列入火炬传递点?

汨罗是端午源头和龙舟故里。自2005年以来,汨罗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龙舟节,龙舟故里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令每个炎黄子孙怦然心动的龙舟盛会,“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已超出了体育运动范畴,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国际龙舟联合会主席张发强称为“独一无二具有湘楚文化内涵的体育赛事”。北京申奥成功,龙舟竞渡列入奥运会表演项目,作为龙舟故里的汨罗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倍感祖先留下的这份龙舟文化宝藏的丰厚和珍贵,期望与圣火同行,以抒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情感,把龙舟故里这张中国名片送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北京奥组委官员来汨罗实地考察后,认为汨罗作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湘楚文化的重要源头和伟人家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奥运圣火在汨罗传递有着特殊的意义,汨罗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共同肩负起传递圣火、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友谊与和平的使命。

为什么称汨罗是端午源头?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的起源,迄今为止影响最广泛的是纪念屈原汨罗投江之说。自隋唐以来,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节日,与一个历史人物、一项体育运动紧密相联,就只有端午节与屈原和龙舟竞渡了。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充分显示了屈原的深远影响和汨罗江两岸人民的巨大创造力。今天的汨罗江畔,吃粽子、雕龙头、偷神木、赛龙舟、办盛宴、挂菖蒲、插艾叶等端午习俗更是沿袭千年,长盛不衰,成为“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在端午节这一天,全世界的华人只要是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没有一个人不想到屈原,不想到汨罗江,不想到吃粽子,不想到插艾挂菖,不想到赛龙舟,不想到喝雄黄酒。2006年,中央电视台10套《传奇中国节》栏目推出“我们的节日·仲夏蒲月话端午”纪录片,对以汨罗为主的端午习俗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专题报道。

目录

1、活动指南……………………………………………………1

2、端午源头

龙舟故里

魅力汨罗………

3、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实施方案…………………………5

4、中央文明办关于在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

主题

动的通知………………………………………9

5、汨罗端午龙舟文化………………………………………13

6、汨罗江畔端午习俗……………………………………18

7、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非遗”价值初探…………………26

8、汨罗江端午文化产业园建设总体方案…………………30

9、汨罗循环经济……………………………………………37

10、汨罗市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40

11、汨罗市2008年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42

12、相关背景材料……………………………………………45

“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启动式暨 “浏阳河杯”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

闻宣传参考资

新 汨二 ○料

市委宣○ 八 年

传部 五

篇2:汨罗本土文化文章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2

作者:李凤香 欧阳晓晴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龙舟文化是扎根于龙文化基础上,以龙舟为载体,以龙舟竞渡为表现形式,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汨罗地方特色的龙舟文化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巧妙地将传说、民俗、艺术、节庆等文化元素结合到一起,使汨罗龙舟文化旅游资源独放异彩。

一、美丽的古老传说

龙舟文化的起源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听说楚国国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后,万念俱灰,毅然怀沙自沉于汨罗江,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出以后,当地的老百姓争相划着渔船去抢救,并且将糯米团抛到江中吸引鱼虾,以免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于是才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当时,人们捞了三天三夜,也没捞到,屈原的尸体已随江水飘到洞庭湖内,洞庭湖里的龙王爷被屈原的精忠爱国之心所感动,于是施神威发大水,将屈原的尸体送回汨罗江边的三尺墩上。从此,每年五月,汨罗江江水就有自西往东、从下游往上游倒流30 公里的奇观。此外,还有“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头”、“女嬃一夜作十二疑冢”等美丽的古老传说广为流传。

二、独特的民俗风情

端午期间,汨罗江一带的人们除了进行龙舟竞渡之外,还有喝雄黄酒、挂香袋、悬艾叶、吃粽子等习俗。在汨罗江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门缝里,菖蒲青剑吊花窗。挂香包,呷雄黄(酒),老班子笑,后生子忙,一忙忙滚哒汨罗江。这也端阳,咯(那)也端阳,俏妹子眼望哒龙船上,端阳里选情郎。”这唱的就是悬艾叶、挂菖蒲、饮雄黄酒、挂香包、会情郎等民间风俗。菖蒲和艾叶都含有芳香性树脂和挥发油,它们的特殊气味使蚊蝇不敢接近,因此人们常在端午节将菖蒲、艾叶挂在门旁。“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端午佳节亲人团聚时,都要喝一杯雄黄酒以示庆贺。还以五色线系香包挂于小孩胸前,可以驱邪恶,保平安。所有这些风俗,都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至今仍很流行。

三、丰富的艺术形式

两千多年以来的龙舟竞渡过程中,诞生了一系列歌谣、鼓乐、诗词、对联、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尤其是咏龙舟和纪念屈原的诗词歌赋、对联文章多不胜数。其中著名的文章有《屈平列传》、《吊屈原赋》,唐诗有《竞渡歌》、《岳州观竞渡》,较典型的民歌和鼓乐有《龙舟歌》、《招魂曲》,反映龙和龙舟竞渡的著名的绘画艺术作品有北宋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和元代王振鹏的《金明池龙舟图》,以及长沙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帛画》和《人物御龙舟帛画》,龙舟雕刻及纹饰有整木龙头和先秦“铜鼓船纹”出土文物等。此外,古朴的祭龙仪式,著名诗人的吟诵,九龙狂舞,高跷和故事表演,彩船抛粽等等,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四、奇异的制作工艺

汨罗的民间龙舟一般是以村或是家族为单位建造的,所以船的大小和长短不一,式样和花色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参赛人数也不同于国家竞赛22人的硬性规定,而是30几人甚至50几人不等,而最奇异的还是它渗透着当地原始巫术和神奇色彩的制作工艺。

首先是选材。龙头龙尾要用樟木造(当地人认为樟木是神木,有灵气、能通神)。龙舟舟身即船体要用优质杉木打造,轻巧而又快速,而且这种树木不能采本村的,要到外村去偷。因为当地人认为,偷东西势必有人追赶,而偷者就会使劲逃,在追与逃的过程中,最终能逃走,就意味着这种木头制的船会划得快。首先派出有经验的长者,深入深山老林“侦探”,选好适合做“龙骨”的树,打上记号,次日带领一班人马,携带祭祀品,砍伐这株“龙骨树”,斧响树倒,七手八脚砍完树枝后,燃放鞭炮,一声“哟嗬”,将大树拖下山。山民们发现后,也会全村出动,大声吆喝、追赶,却又不会真的追上去逮着。追赶的人越多、越快,预兆要制造的龙舟越吉祥快速。

其次就是造船。在开工之前要选好日子、请好工匠、选择好场地。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左右选择一个良辰吉日,请了当地比较有名的工匠做“掌墨师”(即为头的工匠,相当于总工程师),在宗庙祠堂里或是公共的晒谷场等比较大的地方准备打造龙舟。到正式开工,要举行在当地称为“伐木”的仪式。开工仪式要放很多鞭炮礼花进行庆贺,东家或主持人打了礼金红包给工匠,掌墨师口念祭词,接着安排工匠做底、龙头、龙尾、橹等活,各司其职,然后才正式开始干活。

在制作中,龙舟头要用樟木精雕而成,颈部雕有一个上覆木盖的空洞,类似菩萨“肚藏”的结构,里面放上大米、茶叶、木炭甚至碎银子,另放两张红纸片,注明龙舟打造的日期、主持人姓名等,还要放三味中药:蝉壳、钩藤、连翘。蝉壳喻龙舟轻如蝉衣,钩藤表示龙舟头、体相连,连翘则预兆连连获胜。龙头雕好后要举行接龙头仪式,从雕匠家开始,一直到龙头安置在新船头上,一路铳炮喧天,锣鼓欢鸣,人龙相随,热闹非凡。龙舟尾类似橹,以两条长3 米,宽4 厘米的楠竹片装点成凤尾,故称“龙头凤尾”。楠竹片还要用红油漆涂成一点一点的红斑,因为相传当年屈原投江之后,他的女儿女婿参加了江上的救捞,终日坐在船尾用竹片划水,磨破了手指,血染在竹片上。龙舟舟身涂之以漆,成黄、红、蓝、黑等,再用不同颜色绘出鳞片,称黄龙、黑龙等。中部交叉立两根木杆称“将军柱”,一根粗大的缆绳穿过将军柱的交叉部位系于船的首尾,使船身如紧绷的弓弦,将军柱上和缆绳上挂满了彩旗,彩旗上大书某姓或某龙。

船造好后要“关头”,即举行竣工仪式,只有办了“关龙”仪式之后,龙舟才不再只是木头,而是一条龙,具有了灵气。总之,整个龙舟制造过程异常复杂,制作工艺充满了神奇色彩。

五、别具一格的活动形式

在举行龙舟竞赛前,按照惯例要“朝庙”,这是汨罗独有的仪式。“朝庙”即朝拜屈子祠,因屈子祠又称汨罗庙,故曰“朝庙”。每年端午节前夕,汨罗江两岸的龙舟都要划到玉笥山下,为首的扛着龙头,划手们肩扛桡子(桨),排成纵队、敲锣打鼓,攀登到屈子祠的屈原神龛前,将龙头放到神龛前的香案上,再摆上供品、祭品三牲(猪、牛、羊肉)等。主持仪式的有东、西礼宾各一人,主祭一人,司鼓、司金(即船上的鼓和锣)各一人,鸣钟、击鼓、敲罄各一人,乐队若干人(吹唢呐、拉二胡等),司炮一人,都身着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净手后各就各位。仪式开始后,张祭联,挂彩绸、击鼓、鸣钟、敲罄、焚香、燃烛、鸣炮、奏乐,主祭唱赞辞,祭奠屈子英灵,众人和唱,进香、叩首,祭拜。接着,鼓乐鞭炮声中,众人依次敬酒,叩拜,各复其位,鞠躬礼成。祠内主持人为龙头系红绸,唱赞词,预祝旗开得胜。然后,总指挥扛着龙头,率众划手绕神龛一周,列队出祠,在鞭炮锣鼓钟罄声中,飞也似地向山下奔去,一直扑向汨罗江,名为给龙头洗澡,当地人称为“下水”。龙头下水之后,再将其安装在船首,这样即可参加竞渡了。整个仪式过程既热闹非凡,又肃穆隆重。此种仪式自汉代在汨罗兴建了屈子祠以来,就一直是在祠内举行,延续至今,既为纪念屈原,也包含祈求平安取胜意思。

“朝庙”之后,端午节这天就正式比赛了。首先在汨罗江边举行歌舞表演、祭屈仪式等活动,接近中午时,就鸣炮开赛。顿时,在鼓手的锣鼓声中,划手们的吆喝声中,一艘艘龙舟有如离弦之箭,逆水而上。在舵手的把控和众划手的齐心协力之下,在两岸成千上万观众的震天喝彩声中,很快到达终点。这种比赛一直从中午进行到接近傍晚时,初赛、复赛、决赛才能全部结束,一整天都热闹非凡、高潮迭起。而最有趣的还是民间赛事的“上红”、“抢红”等活动。“上红”是在龙舟划入竞渡点途中,河岸附近的村民中有本龙舟所属村或祠堂的亲戚(特别是女儿女婿家),为表示对亲戚家族的尊敬,就会准备了红布、红包、烟、酒、包子、粽子、鞭炮等来慰劳龙舟队员。通常是在河边竖一竹竿,上系红绸飘带和鞭炮,待亲戚家龙舟划近时,燃炮祝贺。鞭炮声中,亲戚家一边唱着赞龙舟的祝福词,一边把准备好的礼品送上龙舟,龙舟划手代表也回一段感谢词,再接过亲戚家的礼品,而把红绸布系在龙头上,这就是“上红”。“抢红”是在竞赛当中进行的,当龙舟在人声鼎沸中快接近终点时,本村人举着挂了红布的长竹竿,在岸上等着本村取胜的龙舟来取。这时竞赛的龙舟队员都异常兴奋,不顾一切奋力往前驶去,去争夺竿上象征吉祥和胜利的红绸布。有些龙舟队不仅划得最快取到了本村、本祠堂的红布,而且抢到了其他村的红布,抢到的红布越多就越说明他们实力强。一时间,龙舟上、江水里、河岸边,激烈争夺,热闹沸腾,欢呼不断。汨罗江一带的老百姓把一年一度的端午划龙舟看得特别重,有句俗语叫“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一年田没种好是小事,但倘若这年划龙船输了,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六、浓郁的宗教色彩

在汨罗龙舟文化中,中华民族龙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纪念屈原的意识等,逐步演变为正式的宗教祭祀等活动,例如龙舟“朝庙”,还有请泥神、祭龙头、偷木、抢青、龙船菩萨、龙船庙、龙舟下水时请道士念经、龙舟赛前晚请巫师作法等等,都属于图腾崇拜影响下的宗教范畴。而打造龙舟的过程中,不许女人和小孩进入工场等禁忌,祭龙头等仪式,还渗透着楚地巫术等思想。如祭龙头时,抓一只雄鸡,把鸡冠掐破,把鸡血滴在龙舟的各个部位,并把三尺三红布挂在龙头上,称为“挂红”,接着掌墨师念祭词,唱赞歌。祭词大致是祭祖先、祭祖师鲁班,祭五方,而赞歌是围绕龙舟而作,赞龙头龙尾等做得好,祝福龙舟每次竞赛都拿第一名等。再撒饼干、糖等于船内船外,人们纷纷来抢拾,洋溢着喜庆气氛。这其中,如雄鸡避邪、挂红象征吉利等,可以说是楚文化的“活化石”。

美丽的古老传说、独特的民俗风情、丰富的艺术形式、奇异的制作工艺、别具一格的活动形式及贯穿其中的浓郁宗教色彩,使汨罗龙舟文化旅游资源有着自己显著的特色。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使汨罗龙舟文化旅游资源在汨罗旅游中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篇3:汨罗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初探

一、汨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汨罗文化底蕴深厚, 旅游价值较高, 待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 汨罗高举“旅游兴市”大旗, 大力实施旅游开发带动战略, 积极探索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途径和方法, 旅游业这轮产业朝阳正冉冉升起。其中取得的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一) 举办了富有特色的端午节庆祝活动

2005年, 汨罗市投资近4000万元, 新建了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 同年, “汨罗江畔端午节”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汨罗以此为契机, 全力打造龙舟故里国际品牌。2005-2007年, 汨罗市连续3届成功举办了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先后对龙舟节开幕式进行现场直播, 每届均有100多家媒体, 近300名记者参与跟踪报道, 近50万观众观看赛事盛况, 而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则为发展龙舟文化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 利用现有资源, 向海内外展示了7大文化品牌

屈原和汨罗江使得这里自古即享有盛名, 如今的汨罗更是以7大文化品牌享誉海内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屈子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任弼时纪念馆;中国汨罗江龙舟节;长乐故事会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龙舟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另外, “长乐甜酒”、端午粽子等特色产品也因脍炙人口的典故为游客所喜爱, 而神鼎山等宗教旅游开始形成新特色, 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 使得龙舟文化产业在良好的条件下开始了发展之旅。

(三) 着手开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本要素已初具规模

继汨罗江大道竣工后, 2005年, 汨罗市委、市政府筹资2000多万元修建了汨罗江龙舟竞渡中心, 2006年又增加了骚坛、巨石等配套设施, 汨罗江大桥纳入了省道路建设规划圈。旅游业获得了稳步发展, 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5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7100万元, 旅游业占全市GDP达1.2%。目前, 汨罗市“食、住、行、游、购、娱”6要素均已初具规模。

二、汨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从初步开发的结果来看, 汨罗的旅游开发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应该指出的是, 在汨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有些地方问题还严重制约了汨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旅游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文化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各级地方政府并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表现在旅游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 没有深度开发、充分利用。例如, 2005年, 汨罗市投资近4000万元, 兴建了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 2005-2007年, 连续3年成功举办了热闹非凡的端午龙舟赛事, 但是盛况每年仅此1天, 其余时间则少有人迹, 景区连工作人员也没有, 浩荡江水只有寥落看台守望。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政府没有对其进行长远周密的规划, 导致景观利用率低, 投入多而回报少。

(二) 旅游投入有限, 大部分景区景观结构层次单一, 景点层次低

从全县范围来看, 大部分旅游景区景点规模小、层次低、开发深度不够、接待能力低, 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景点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迟迟未作深度开发。2001年耗资3000万元兴建的屈子公园定位为运动休闲, 项目总占地88.13公顷, 包括水域, 门楼、龙舟看台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稀有看点, 园内除了黄昏时当地居民在此活动之外, 很少有外来游客在此停留, 大部分时间园内草木稀疏, 人丁寥落, 空旷安静, 因而很难吸引并留住游客。

(三)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大多仅仅停留在表面

目前汨罗对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旅游文化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和完善, 资源配置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整体旅游形象不完整、不鲜明。汨罗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以及与自然旅游资源的配置上, 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汨罗江被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誉为“蓝墨水的上游”, 形象地体现了汨罗江与屈原、楚辞、中国诗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但虽处处打着屈原的旗号, 除了屈子祠与骚坛外, 其他景区景点很难让人联想到这种关系。屈子祠由屈原墓、诗墙等组成, 采取的是传统的表现形式, 面向对象单一, 很难收到广泛的、深层次的效果。

(四) 旅游形象定位不准确, 形象体系不完善, 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 汨罗文化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 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汨罗旅游业的发展。龙舟竞渡、屈原投江之地一直以来是汨罗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近年来更是打出“蓝墨水的上游”的牌子, 但是汨罗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 汨罗文化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 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旅游形象, 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此外, 宣传力度严重不够一直是汨罗文化旅游的一大弱点, 地方政府将“龙舟故里”作为主要宣传牌, 但是在广告宣传上远远做得不够。

三、汨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 摒弃落后的观念, 加快体制改革, 加大资金投入

更新观念, 增加旅游筹资渠道, 在传统文化旅游中大胆引入新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可以建立专门的旅游发展基金, 重大旅游项目建设, 重大旅游节庆活动, 旅游人才培训与引进, 优势旅游项目促销, 向景区、旅行社、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基金的筹资方式上, 应不限于争取国家投资, 要扩大社会融资渠道, 包括向社会、企业和个人融资, 探寻旅游开发的新渠道, 创造好的投资环境。

(二) 加紧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

在深度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深入挖掘资源层次, 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 实现游客的多种选择。依据汨罗的文化旅游资源, 可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旅游、生态旅游、怀旧旅游、宗教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为保证信息系统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有必要组建研究机构, 聘请研究楚文化、龙舟文化、宗教文化、汨罗历史地理、民俗、艺术及企业发展战略、营销等各方专家, 专门研究该问题, 并对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内容与实施过程进行监控, 及时研究反馈信息并实时调控, 促使实现汨罗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 要同时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汨罗的旅游是以汨罗江为血脉的, 因此保护汨罗江沿岸景区的生态环境, 保护汨罗江水质优良至关重要。近些年来, 由于片面强调经济效益, 汨罗江受到市内工业排污, 生活垃圾等问题的困扰, 水质越来越差。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像汨罗旅游业的发展。因此, 现实要求我们把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 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开发, 适度建设加强生态保护。

汨罗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蕴涵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 大力开发旅游文化精品, 打造文化旅游形象对于拉动汨罗旅游业发展, 全面提升汨罗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也是汨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汨罗文化旅游资源必须立足现实, 尊重历史, 对汨罗文化旅游资源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 注重对汨罗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和选择,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便于对民族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更好的开发及利用, 使旅游企业建立合理、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

摘要:随着汨罗市连续3届国际龙舟文化节的成功, 汨罗的旅游价值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合理开发利用汨罗的文化旅游资源已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实地考察法和文献查阅法分析了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供了解决的途径, 旨在对汨罗的旅游业初步探索出一条发展道路。

关键词:汨罗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吴楚材.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社会科学家, 2000 (7) .

[2]、李宝祥.文化观建设与旅游地开发[J].人文地理, 1999 (7) .

篇4:汨罗:文化软实力升级

这里有文艺晚会,表演者各显身手,挥洒激情,观众们欢声雷动,如痴如醉;

这里有他们独立创办的《和谐人地》专业报纸,采编人员布局谋篇精心策划,读者竞相传阅,认真点评;

这里有感人至深的学习情景,领导带头学习,干部职工你追我赶啃书本,考资质……

摸索了近一年的时间后,2009年,文化建设在汨罗市国土资源局全面开展。

2011年11月25日,汨罗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叶光辉讲述着他们的文化故事。

用 报

“重视文化建设,是在2009年我应同学之邀到他工作的地方上海某福利院参观,发现他们院内到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我认为他们一个福利机构能做得这样好,我们作为行政机构又何尝不可呢?”叶光辉说。2009年,他刚一上任,就发现了《中国国土资源报》妙用。

“我是从乡镇党委书记来国土资源部门的,不懂业务,但是,我发现《中国国土资源报》的信息非常及时,也很实用,比如有详细的土地登记、矿业登记、土地转让、矿权转让、国土资源执法等案例,就决定每期必看。”叶光辉一直有看报的习惯。

他不仅仅是自己读报,而且发动全局的干部职工读报。这不是一个形式,因为他会常常组织业务探讨。在他的影响下,全局干部职工基本上都养成了读报的习惯。

《中国国土资源报》的订阅量从2009年的3份,提高到了2010年的60余份。

不仅仅是读报,叶光辉还灵活用报。

今年7月,地籍股遇到了一宗土地登记的案例。当时,汨罗市房产局直接给一宗土地发了房产证,土地已经从张三那里卖给了李四,而地籍股和分管副局长也不敢肯定初始登记到底是先发土地证还是房产证。

最后,找到了叶光辉。他们知道叶光辉喜欢学习,喜欢看报,希望他能够有个解决的办法。

叶光辉听了情况后,马上说:“前几天《中国国土资源报》上就有这个情况的详细介绍,这个肯定是要先发土地证的。”

于是,他们找来报纸看后,建议房产局先吊销这宗地的房产证,要先办理土地证。

这是有法可依的,汨罗市房产局和土地交易人也都心服口服。

叶光辉还常常用到的一份报纸就是《人民日报》,他曾经用此报解决了局党组好好先生的问题。

“我们局党组一共9个人,刚好有3类性格,一类火爆型的,有3个,我就属于这类。一类平和型,有3个,还有3个是属于‘好好先生’类型。”叶光辉介绍说。

对于“好好先生”类型的,叶光辉是不赞成的,因为局党组是要给予自己意见的。之前的几次会议他也提到过,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刚好那次,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社论《不要当“好好先生”》,如获至宝。马上将这片社论复印3份,自己分别交给局党组3个“好好先生”,并笑着说:“好好看看,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们立刻就明白了叶光辉的意思。从此以后,彻底改变了作风。

还有一次,在2011年2月份,叶光辉打算处理两个干部,因为在元月份的考察结果上,这两个干部工作懒散,工作效率低下、作风不正。

于是,在大会上,叶光辉向200余名与会干部职工每人印发了《人民日报》社论《从严管理干部是对党和人民的负责》。

“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然后,我又在会上强调了对干部管理不严是犯罪,是辜负了领导和人民的期望,也是放纵干部的表现。不但害了少数人,也严重影响了我们国土资源干部的形象。”铺垫做完后,叶光辉将两个国土资源所所长降职调离了岗位。

到这时候,所有人才恍然大悟。有干部职工事后非常赞赏叶局长的这种学报用报、有的放矢的举动。

课 堂

国土资源大课堂也是汨罗市国土资源局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2010年初开始,国土资源大课堂每个月举行一次,一直持续到现在。国土资源大课堂在每年年初定好主题,主讲人都是汨罗市国土资源局各股室股长或者业务骨干,对象是全局的干部职工。

叶光辉自谦地认为“这是我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年初定好选题后,各主讲人就开始准备,最长的准备了半年时间。

“我们的很多股长和业务骨干都是老职工了,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不需要学习了。但是,在我们大课堂的备课当中,他们常常会发现,哦,原来自己以前的经验是错误的,因为现在的政策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叶光辉说。

然后,他举了几个例子。汨罗市国土资源局执法大队大队长是从一般职工做起的,是典型的老经验主义。今年讲课后,他感叹地说:“幸好讲了课,不然我还会继续犯经验主义错误。”还有一些股长,在平常开会的时候,连一句话都说不出,表达能力很弱,但是,通过准备后,却能够将一个小时的课讲得很精彩,反响很好,极大提升了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有些讲课人对公开讲课不放心,便提前在叶局长等局领导面前试讲,然后,要他们评价讲课的效果,态度非常认真。

不过,对于一些政治敏感问题,比如胡锦涛书记的“七一讲话”,这些股长和业务骨干都把握不准,局里便请了省委党校、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党史教授来讲课,以提升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

考 证

国土资源是一个业务和专业性都很强的部门,只有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

叶光辉想的办法是发动全局职工考取各类从业资格证书。这样可以让他们不得不去学习,比如学习土地交易、土地登记、矿权交易、法律顾问、会计师等。同时有了从业资格证书后,将来也可以独挡一面,不会全部依靠局里。

最开始发动考证的时候,叶光辉为了提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做了两个动作。首先是自己带头考证。

“去年我报考的是土地登记代理人资格证书。这样做除了带头作用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如果我都可以拿到证,那么一般的干部职工就再不能够找借口说忙没时间考证了。当然,年龄超过45岁的就不做要求了。”叶光辉最后拿到了资格证书。

其次就是奖励。以前有证书的,比如律师证、会计证、工程造价师等,都统一发给奖金,按照考试的难易程度,给予不同的奖金。最高4000元,最低2000元。然后,新报考的干部职工也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奖励,叶光辉的土地登记代理人奖励了2000元。不过,这个举措要求在报考期间的所有费用都自理,只有通过了才有奖励。

之后,整个汨罗市国土资源局干部职工考证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一共有63人报考各类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尤其是,副局长阳舟在已经拿到了土地造价师资格证的基础上,今年又拿了土地登记代理人资格证书。

氛 围

如果说用报是实用,那么办晚会和办报则是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6月30日,汨罗市国土资源局自办了一台庆祝晚会,这个晚会的最大特色就是“所有的表演人员全部都是汨罗市国土资源局的职工和家属”。从排练到上台,仅仅用了不到两月的时间,从搭台子到最后唱戏,只花了一万余元钱。

“当时,我们邀请了汨罗市政府、政协,岳阳市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领导出席晚会,他们的评价都非常高,尤其是岳阳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黄琪说‘没有想到汨罗市局还能够搬出这样的晚会来。’”叶光辉提起5个月前的那台晚会,至今仍激动不已。

其实,这台晚会在汨罗市国土资源局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决定要举办晚会的时候,除叶局长外,局党组其他8位成员各自都分配了一条线,负责数个股室或者国土资源所的节目收集,然后再由局节目组统一进行分配和安排。

最开始的时候,有人提议说请几个外面的专业歌唱或者舞蹈人来,这样会好看些。叶光辉当即就否定了这个意见,因为“我们要展示的是自己干部职工的风貌,要自己活跃起来。

晚会结束后,知道了领导和同事们对晚会的评价,所有汨罗市国土资源局的人都感到很骄傲。

直到8月,还有人在谈晚会的话题。

另外一个营造文化氛围的举措就是自己办报纸。

刚进汨罗市国土资源局的时候,叶局长便拿着自办的《和谐人地》,说这是局文化建设的直接产物。

“我们不想办一份正规的党报党刊,今天局长讲话,明天副局长到哪里视察,这些都不要的。我们办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给予干部职工一个工作的指导。二是谈工作感受,希望给干部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感受局里对每个干部职工的关爱。”叶光辉说。

不过,叶光辉在主张办报的时候,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当时,有的同志认为办报,搞文化建设是作秀,不会有什么作用,还不如抓好业务来得实在。但最后,叶光辉说服了他们,先办几期看看效果。

报纸出来后,在局里引起很大的震动。大家都觉得这是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产物,都非常爱惜,有个职工一次就投了3篇稿子上去,离退休干部也非常踊跃,各展其才。

有一次,老局长还打电话给叶光辉说第三期报纸没有收到,要他留一下,希望能够尽快送到。以前持反对意见的几个同志,每次收到报纸都会非常认真地看,有的发现了错别字,还很重视地指出来。

“这说明《和谐人地》已经成为离退休老干部与在职干部职工交流的一个平台了,也成为我们在职员工施展才华的一个平台,文化氛围就慢慢开始形成了,文化能够将全局干部职工团聚在一起。我们的下一个举动就是办一个文化小册,打算将汨罗的屈原求索精神、龙舟拼搏精神和骆驼奋进精神结合在一起,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服务大局。”叶局长自豪地说。

篇5:汨罗本土文化文章

2013年,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学习全面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样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根本的变革。

二、“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的科学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2.新的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根本要求

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的“合作”开发正是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见、愉快地成长为宗旨。

4.教师成长的需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么在新课程中,如何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

三、“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时,主要采用学校内部合作开发,即自行开发模式----学校内部在适当地借用外部力量帮助的前提下,更多地依赖学校自身的资源与条件,利用学校内部的领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领导与教师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是指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核心力量的领导与教师两种力量的合作,共同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遵循“民主、开放”原则。倡导人人平等,每个人的意见都应得到尊重,反对“一言堂”。

实践证明此类合作,一方面我校领导的个人风格、办学理念、管理方略使得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彰显地方特色;另一方面,我们教师最知晓自己和学生,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师师之间的“合作”。

这种“合作”是多学科教师的一种“合作”。我们的队伍是由旅游专业教师(5人)、历史(1人)、语文(1人)、地理老师(1人)、政治老师(1人)教师教师组成的“合作”队伍。改变了校本课程一般由同一学科1人或2人来开发的局面,大大减轻了老师负担,保证了教学效果,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这种方式的开创,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辟了一条宽广大道。

(三)生生之间的“合作”

开设“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最终目的让学生了解汨罗,学会向游客介绍我们的家乡。因此,生生“合作”方式成为“实践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乡土教材研究的首选。

学生在进行旅游参观、走访调查、综合实践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于是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与人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师生间的合作

师生“合作”方式是“补充型”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开发内容的首选。所谓“补充型”,就是补充一些旅游方面知识。“补充型”是进行某个活动之前,由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目的是为了给后面的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完成了近20个教学案例的设计,基本上囊括了汨罗境内的乡土文化和习俗;以学科的发展、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要为课程开发的基本维度;探索出校本课程“合作”开发的思路,构建出校本课程“汨罗乡土文化和习俗”的知识体系和校本课程“汨罗乡土文化与习俗”的资源库。

上一篇:与改革开放同行故事下一篇:林清玄全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