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近年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以工科类高校为例,传统行业就业形势低迷,第三产业的发展迅猛,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存在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问题,新疆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从实际实际,探索出一些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办法。

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的思考

摘 要: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帮助大学生准确就业定位,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高校老师认真思考。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定位现状的分析,引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定位,促进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定位 对策探索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近十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随之而来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要想找到一份理想合适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现已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但纵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最大,出现较多的问题是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就业定位不准。大学生就业定位是否准确,缺乏自我认识和职业规划。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就得引导大学生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就业定位。通过了解就业定位的内涵与作用,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进行准确把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定位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定位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用人需求,对个人就业地域、单位、岗位、薪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大学生就业定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大学生就业定位应与个人自身特点相结合。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定位时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职业价值观等个人特征。二是大学生就业定位应与社会用人需求相结合。大学生就业定位属于社会活动,受到社会的制约,它不单体现学生的个人需求,还体现社会需求,任何脱离社会需求的就业选择都是不现实的。为此,大学生就业定位应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体现个人愿望。

二、大学生就业定位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调节的心理学基础。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很多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有时甚至会陷入迷惘状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认识,在大学期间没有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直到毕业那年才恍然发现自己得找工作了。在这种状态下就业的毕业生对自我没有一个清晰认识,更没有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微弱的就业竞争力就能将他们挫败。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低估自我和高估自我两个方面。低估自我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过弱,缺乏主见,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甚至自卑心理。例如,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认识不足,过低估量自己的优势,低估自己的价值,感到事事不如人,信心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不敢努力主动追求自己美好的将来,导致碌碌无为过一生。在一份关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调查中发现55%的毕业生择业信心不足,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自身专业不好、相貌平平、没有很好的社会关系、家庭比较困难,等等。而高估自我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过强,对自己能力做出过高判断,总是认为自己的条件比很多人要好,自己应该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事与愿违时就容易导致自暴自弃。

2.大学生对社会用人需求不明确。

大学生自主就业的过程也是用人单位择才的过程,双方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就业需要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明确社会的用人需求,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和社会用人需求不关注,受中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维影响严重,认为只要学到知识,就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等到快毕业时才匆忙了解就业市场、社会用人需求,只能仓促就业。这种大学生就业定位与社会用人需求要求不匹配的现象,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符合用工需求的人才,也是导致毕业生供大于求现象的原因之一。

3.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他们对就业单位的性质、就业单位提供的待遇、就业的区域、专业对口等都有过高要求。毕业生的期望值以自我为中心,就业定位过高,就业观念不切实际。与过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追求相比,当代很多毕业生存在虚荣和攀比心理,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的区分,一味追求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外资公司工作就业,而不愿到私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一味追求用人单位的工资待遇要高;盲目追求到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不愿到郊区、基层和西部就业;盲目追求专业对口,非本专业的工作不干等“高不成低不就”现象。造成大城市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无业可就”与“人才济济”,郊区、基层和西部地区“有业不就”与“无才可用”,以及“有业不就”盲目追求高薪酬、专业对口的局面,从而导致毕业生与合适的岗位擦肩而过,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4.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定位指导不够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仍沿用传统模式。很多高校只在大学生毕业那年给他们上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教程过于模式化。由于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紧缺而由辅导员兼任指导教师,他们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能力,对培养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定位指导不到位。同时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网页板块内容较少,一般由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指南和招聘信息三个模块组成,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指南模块的内容发布很少,或者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重视度不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工作,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三、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的对策探索

1.健全大学生自我认识机构体系,引导大学生自我定位的调适。

自我认识是实现大学生正确就业定位的基础,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测是由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虛设,在校生不知道本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地址,并不敢或不愿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心理咨询中心并不是专门针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做咨询,心理咨询中心还承载引导大学生调适自我定位的责任。积极营造大学生调适自我定位活动的氛围,让大学生感受环境氛围的影响,使自我定位活动由被动转向主动。首先,高校应纠正心理咨询中心在大学生传统思想里的错误观念并积极宣传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安排心理咨询课程,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咨询活动,使大学生认真开展自我定位活动,知道自己的起点和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自我定位。其次,高校应配备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师,尤其是心理咨询领域专业背景较强、学生工作经验较丰富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同时,心理咨询师还可定期给大学生做自我认识的培训或讲座。再次,高校应充分借助测评工具,引导大学生调适自我定位。目前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目标不明晰、社会认识不全面等情况。因此,自我认识测评、职业兴趣测评、职业规划测评等工具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判断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帮助大学生准确就业定位。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定位。

大学生在调适自我定位过程中,还应让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从新生到校报到当天就开始,并贯穿他们整个大学的学习时期。在大一阶段,重点引导新生进行自我认识分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职业性质,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在大二阶段,重点引导大学生认清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设计职业生涯。在大三阶段,重点引导大学生提升职业修养,认清就业形势,深入社会,根据社会用人需求调整自己的目标,进行就业定位。在大四阶段,重点引导大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加强就业技能,促进其正确就业。同时,高校应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招聘信息发布制度,组织专场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将就业技能辅导与个别就业指导相结合,提供就业协议签订指导服务,开展创业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关心毕业生的就业与角色转换。

3.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在选择录用与使用培养毕业生的过程中,必然以毕业生能否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发挥应有作用,给单位带来实际效益。毕业生就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理清就业思路,拓宽就业视野,正确就业定位,以自己的实际能力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同时,大学生要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以主动的心态面对就业。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勇敢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不断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客观冷静地分析就业信息,结合个人的专长和兴趣爱好,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着力提升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身人格修养、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及时抓住机遇,选择最适合自己又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就业机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使自己尽快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高校还应引导大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对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有客观准确的分析和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从平凡的岗位做起,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工作,助力基层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之基。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定位,帮助大学生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张菊红.大学生自我概念、人格特质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899-1902.

[2]冯克明.论大学生就业定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8):24-26.

[3]文婷婷,唐凌.“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J].科技创业,2013,3:117-118.

[4]严碧峰,王斐.大学生就业正确定位的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4):67-68.

[5]杨林.准确定位、调整心态、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9)144-145.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东药学院人文思政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成果(编号:RWSZ201125)。

作者:邹燕芳 陈秀霞 张轩辉 曾瑜

第二篇: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的实践

[摘 要]近年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以工科类高校为例,传统行业就业形势低迷,第三产业的发展迅猛,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存在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问题,新疆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从实际实际,探索出一些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办法。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 就业困难群体 就业实践

项目编号:2014xgy241612。项目名称: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培育研究——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G647.38

新疆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分析系部历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找出就业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针对系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召开师生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调研,结合系部学生特点,积极转变思路,在实践中凝练经验,不断探索新的就业工作方式,千方百计地促进困难学生群体就业。

计算机工程系困难学生群体主要包括部分女性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家庭贫困毕业生和学习困难、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所造成的封闭保守的就业观念;二是缺少培养与实践所造成的就业能力不足、技能缺乏及创新创业意识的淡薄;三是就业渠道闭塞所导致的就业主动性不足。

一、夯实基础,梳理学生信息,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库

系部就业工作小组在就业工作中发现,建立一套完整地就业困难学生群体信息库是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系部学生特点,掌握学生的信息,系部就业工作小组才能分析出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而摸索出一套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帮扶的方式。

通过实践,系部就业工作小组要求辅导员与班主任从新生入学开始,在各班级中设立就业委员一职,梳理学生各项信息,建立班级学生就业信息库。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完善资料,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女生、学习困难学生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情况全面掌握。同时,安排一系列就业观念培养与转变的讲座;到大二时,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计算机相关企业见习和实习,安排一系列就业技能培养的讲座,并进一步梳理就业信息库。到大三时,为就业信息库中的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建立帮扶措施,指定系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帮助困难学生群体就业。毕业后,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稳定性进行跟踪调查,由就业辅导员进行生涯咨询。

二、转变观念,开展就业讲座,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成长

计算机工程系就业工作小组通过调研,把邀请企业人员来系部讲座作为有效抓手,累积邀请企业来系部开展就业专题讲座12场次。每场讲座均邀请IT行业技术工程师、企业HR经理、创业成功典型人物、毕业生校友等的来学院开展“激情IT,就业开讲”系列讲座,专题包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HR教制作简历与面试、传授实用IT知识、培养创业意识等。

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在听讲座的过程中,逐渐地转变了保守的观念。在一场场讲座后,他们的潜意识里留下一道关于就业和生涯规划的印记。部分原来只想通过考编制就业的学生,知道了可以通过培养职业技能进入企业做一番事业。原来就业观念不切实际的学生,明白了原来工作需要一点一滴的付出才有回报。

通过开展就业讲座,系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对自身的认识更加明确,有意识的寻找自己的职业方向,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职业定位。并踏入实习实践的队伍中,找寻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开拓市场,建立合作基地,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自2015年至今,系部师生走访近20余家企业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实习就业和创业平台。鼓励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利用大二年级的寒暑假时间进入企业见习与实习。

目前,2013级进入新疆熙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恒和久远信息公司、立昂技术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神舟同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公司实习的7名就业困难学生,在經验和职业技能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成长,在2016年的就业中,这些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满意度都非常高。对于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了解2014级学生在即将来到的暑假中会全部进入企业见习与实习。

四、重点帮扶,组织专场招聘会,促使学生精准就业

系部就业小组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就业时,确定了一对一推荐就业,就业导师咨询,组织专场招聘会等帮扶措施。在毕业生就业期间,系就业小组积极与计算机相关就业企业联系推荐毕业生就业。将掌握的困难学生群体与企业对接,一对一的推荐学生进入合适的岗位工作,对仍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系部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会主动与学生进行谈心,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开困惑,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系部连续三年组织计算机工程系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专场招聘会,只要有可能涉及到计算机方向的招聘单位,系部就业领导、就业专干及班主任都会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在交谈中推荐毕业生就业,积少成多,促成了毕业生稳定的就业形势。

总之,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工作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与将学生就业放在心中的一份热忱,这也是每一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6—79.

[2] 仙米西努.阿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D].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2012.

[3] 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05):60-61.

[4] 付永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8):129-132.

[5]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J].西北民族研究,2009(03): 216-219.

作者简介:

在职:禹会环,女,1983-04,籍贯:甘肃,硕士学位,工作单位:新疆工程学院招生就业处, 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讲师,830001

在职:张磊,男,汉,1985-11,籍贯:陕西渭南,学士学位,工作单位新疆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讲师,830001

在职:张令勇,男,1984-07,籍贯:山东省临沂市,硕士学位,工作单位新疆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助教,

作者:禹会环 张磊 张令勇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宏观和经济学分析,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太少,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现象。另外,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得还不够、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是造成暂时困难的原因。中国的大市场完全能容纳下更多的大学生,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不能放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理论模型 市场均衡 就业思维

[作者简介]周世学(1957- ),男,辽宁大连人,天津大学在读博士,天津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陈士俊(1946- ),男,河北徐水人,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天津 300072);邓蓓(1962- ),女,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天津 300191)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众多、经济体制改革而带来的就业形势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就业人口数量过大、比重过大已经逐渐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而新增劳动力尤其是大学生人群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突出的新问题。2003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2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495万人。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就业率逐年走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超出教育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

1.劳动力需求的理论模型。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建立Ito随机微分方程预测劳动力需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M·Solow)、斯旺(T·Swan)和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Meade)所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既有凯恩斯经济学成分,也有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成分。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是:劳动者人数增加越多越迅速,经济中要求追加的投资量就越大,人均的消费水平就越难以提高。假定把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作为目标,那么,或者应当控制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率,或者应当提高资本生产率,否则就只好降低人均的消费水平。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从经济学视角看,它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

2.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我们国家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近二百年的经济发展之路,时空的压缩使所产生的矛盾迸发出来。虽然每年毕业生人数很多,但是我国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事实上,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发达国家为30%~50%,其中,美国为60%,日、韩为30%;不发达国家为8.8%,如印度为16%),在世界上排在倒数位置。连北京这样属于全国人才最密集的大城市也才刚刚达到北京总人口的20%,比起发达国家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总体上,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指标均处于世界欠发达国家水平,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人力资源水平的要求。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1.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市场的均衡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均衡没有本质的区别。图1横轴代表劳动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纵轴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出和实际工资。在产品价格为既定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将按照劳动边际产出的价值等于实际工资的原则来决定劳动需求。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出曲线就是厂商的劳动需求曲线。用Nd代表劳动需求,W代表货币工资即名义工资,P代表价格水平,K代表资本存量,劳动需求曲线公式可以表示为:

在古典经济学中,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实际工资越高,劳动的供给量越大。用Ns代表劳动供给,劳动供给曲线公式可以表示为:

在上图中,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E就是劳动市场的均衡点。当现有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实际工资时,劳动市场上供过于求,存在失业。当现有实际工资下降到均衡实际工资时,失业就会消失,宏观经济将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达到均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这只是劳动市场的正常现象。这种均衡在不断变化,靠经济发展和劳动市场自身的不断调节,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产生的暂时困难。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处于受雇佣状态以及自我雇佣状态就是就业。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就业再充分也有失业。自愿失业是由于不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就业而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现有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后就业岗位的要求而引起的失业。目前大学生失业中就有这两种情况,特别是结构性失业更突出。2006年空客A320项目落户天津,空客公司从7000多应聘者中招聘,只有104人通过面试,有些工种严重急缺所需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而企业找不到所需人才的社会现象。

2.就业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理论在揭示当今社会经济现象中占有重要地位。就业系统中学生、学校、企业、政府之间存在着严重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系统角度来说,每个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它们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和社会各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只有交流才使系统打破封锁和自闭。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已完成体制改革,运用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管理企业。经济转型时期,教育系统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与社会脱节并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资源。就业信息不对称,造成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难“交心”。有项调查表明,近七成的大学生不清楚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信息不对称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准确,大学生在求职心态、就业观以及对自身和企业的认识方面,均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大学生的诚信度表示担忧,频繁违约和跳槽成为最令企业头疼的问题。大学生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发展潜力,其次为薪金福利和诚信度,分别占74.26%、41.12%、27.81%。认为自身的专业水平是应聘时最为重要的占68.48%,而超过五成的企业最为看重的是大学生的“道德诚信”和“发展潜力”。

三、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的对策

1.转变就业思维。新阶段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有新理念,新理念源于新思维。要有科学的定位,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理想与客观现实、自身的素质与职业特点是否符合,对主客观条件认真分析,做出合理的选择。要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真正产生就业的机会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到西部去,到中小城市去。就业对个人来说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结果。当客观现实给了你机会,主观是否能把握住机会,关键靠自身平时就业技能的训练。充分认清自我,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实践经验,就能把握机会。

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供求错位、结构失衡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改革。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定位和设置,培养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和专业层次上与社会需求不接轨。培养模式过于单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在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划方面做出调整,使毕业生的创造能力、竞争能力和承受能力不断提高。应将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安排和制订招生计划。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依据就业市场上反映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要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应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组织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开展“订单式”培养。

3.就业与创业并重。就业岗位已成为稀缺资源,根据经济学分析,劳动量的增加与投资成正比,现有的劳动岗位已趋于稳定。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就业与创业并举。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为学有所能者提供创业平台。政府要积极出台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经济转型期出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要理性地思考问题,用新思维去认识问题。要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认识到大学生不是多了,人才也没有过剩,要坚持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大战略。

[参考文献]

[1]李涛,符新伟.毕业生就业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2]何军峰.大学生就业力与高等教育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6).

[3]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刘嘉 .应用随机过程[M].天津:科学出版社,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周世学 陈士俊 邓 蓓

上一篇:关于现代学徒制的论文下一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