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培养的大学生创业论文

2022-04-15

摘要: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背景,认为大学生情商的教育应该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并形成完善的情商培养体系,使情商的培养制度化、日常化,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大学生情商培养的基本机制框架。情商的高低可以说与智商一样,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情商培养的大学生创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商培养的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1: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并且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而这当中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尤为凸显。本文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从高校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些许帮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问题 原因分析 对策思考

2010年中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30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企业缩减了招聘人数,这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而在就业问题上原本就饱受“性别困扰”的女大学生,则面临更大的考验。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受歧视问题既和女大学生的生理条件有关,又和我国的传统观念及社会现状有关,同时也与女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念有关。可以说,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客观的社会原因和主观的思想意识两大方面。

(一)社会原因

1.女性就业环境整体较差。

由于近年就业压力逐年加大,使得我国女性就业歧视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单位为了减轻压力,把目光投向了减少女性就业机会,认为女性在工作岗位上的精力投入不如男性,但成本却不比男性低。所以,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明里暗里地减少女性求职机会。虽然我国在诸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法规中都明文规定了妇女在劳动就业上与男性有平等的权利,但由于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女性的就业环境普遍较差。

2.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首先,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也就是说,由于近年高校不断扩招使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其次,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1]

(二)女大学生的主观意识

1.普遍择业期望过高,功利意识较浓,择业中求高、求稳、求实际。

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都希望找到有发展前途,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工作,这种青年的心理特点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不少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和功利意识大大增强,在择业时出现了重实惠、重物质的趋势。许多女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择业期望值过高,盲目攀比,不切实际。较少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是否适应这种工作,对现实的切身利益考虑过多,过分强调到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工作,比如从女毕业生希望择业的地区来看,北京、上海、深圳成为多数女生首选之地。而从从事的职业来看,公务员、行政和企业管理则成为多数女生的理想职业。这也说明在择业时求稳思想在女大学毕业生中有较高的比例。她们认为这些岗位工作稳定,工资有保障,不必总是担心失业的危险。总之,以上这些就业观念必然导致了女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扭曲,成为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2.受传统观念中的消极因素束缚,成就动机弱化。

虽然早在解放以来我国就一直提倡女性解放,男女平等,但受传统观念中消极因素的束缚,“男主外女主内”、“重男轻女”等思想仍根深蒂固。人们在头脑中往往固执地认为男人的事业在工作,女人的精力应主要在家庭。而近年来女大学生在求职路上的被动,更容易引发了一些不正常的社会思潮。比如很多女大学生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跑招聘会不如跑婚介所”,“毕婚”族增多,“寻有房有车无贷男友”从一句玩笑变成了婚介网站上贴出的征婚信息。[2]受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女大学生的事业成就动机弱化,部分女大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于“事业上的成功”和“为理想而奋斗”,而在于有个安稳舒适的生活和美满的婚姻。这种思想的导向势必会影响女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主动进取的心理,降低了竞争力,形成了人为的就业难。

3.实践能力较弱,综合素质欠缺。

对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而言,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程度普遍好于男生,她们能够将大量的业余时间投入到自习上。而男生能够将业余时间分配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比如能够积极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各种校园的社团组织,参加社会兼职工作,等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能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这些能力恰恰是大学生毕业就业前所必备的心理准备。女大学生总体来讲情商较低,缺乏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不仅需要我国政府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女大学生就业市场加以扶持和保证,更需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从教育一线出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国家政策的保证

为了减轻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教育部联合其他有关部委推出了四项“新政”,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包括对在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各类院校毕业生的新政策;扩大招收研究生和普通高校二学士学位的规模等。

在减轻大学生整体就业压力的基础上,2009年两会上郭国庆代表建议:“社会应为两性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人才市场环境,确立性别平等、就业公平的社会文化环境;国家应当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平等的就业机会,通过立法对女性从业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建立生育保障机制,由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生育费用,减轻企业所承担的生育成本……”这些政策和建议想必会在不久的将来为女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二)高校的教育引导

面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虽然由多方因素共同造成,但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偏差,综合能力的欠缺和就业准备的薄弱使得就业市场有借口拒绝接纳,成为女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高校应对女大学生加以特殊的教育引导,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思想教育,促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在现在的就业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考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成绩,还要从人品、团队合作精神、道德修养及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情况来进行素质考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教育应与时俱进,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3]对于女大学生从踏入校门就要注重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意识的培养,帮助她们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树立更全面、正确的性别意识。高校应引导女大学生摈弃传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思考社会和科学地审视自己,提高作为与男性平等的社会人的意识,使她们意识到只有不断提高女性的文化层次和自身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同时还要帮助她们树立起较强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创业意识。

2.实施差别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综合能力。

所谓“差别教育”就是在承认并尊重人的性别差异基础上,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说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我们应该承认两性之间的差别,可以根据女性的身心发展特点设定特色课程,帮助她们扬长避短,全面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说女大学生往往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阐释,而忽略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轻视知识创新,无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法,但很少提出质疑,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较为薄弱。同时,女大学生的知识面一般较窄,对抽象理论缺乏兴趣,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她们虽富于情感,但理性水平却相对较低。因此高等教育应在使女同学发展健康情感的同时,要重视提高理论水平,设置诸如逻辑学等有关思维过程和思维训练的课程,社会学等有关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课程,引导女大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敢质疑、在实践中敢创新的能力。学校还可以开设如礼仪、艺术、审美等有利于提高女性艺术修养的课程,开设家政、服务、旅游、商务、外语等有利于发挥女性职业特长的课程。通过开设特色课程,帮助女大学生形成以良好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状态,提高综合能力,为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4]

3.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1)加强女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连续性与长效性。

由于心理的特殊性,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明确的认识,在人生目标和职业选择上缺乏清晰性。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特点,我建议,高校应对女大学生从大一就建立职业规划的教育制度,形成职业辅导的连续性和长效性。比如从新生入学时就增加职业规划内容,培养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充分让女大学生认识到性别差异在职场上并非都处于劣势,认识到综合能力是就业、职业、事业发展的基石,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进入二、三年级的女学生,让其及时了解用人市场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帮助她们增强相关能力。当前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也同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高校应根据女大学生的特点在职业规划上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帮助个体通过专业的职业心理测评,认识和理解自身的特点,提升自我概念,探索和开发自己的潜能,进一步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和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出有利于自己和社会,适应市场用人模式的职业决策。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女大学生多参与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增强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过社会实践初步了解社会,及时纠正不且实际的就业观念,摆正态度,正确接受自身优势与劣势,抓紧时间提高综合素质;还可以通过开设各种有关于女性职业规划方面选修课、辅导课及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敏感话题加以指导,使其树立自信心。进入大四后,高校可以指导女大学生对在校的各项能力锻炼做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已充分,不断修订、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还可以聘请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适合女性选择的各行业人才要求。最后,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利用校友人脉资源,及时将有效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针对女大学生就业思想包袱较重的特点,通过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她们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做好应聘心理准备,稳定情绪,为在应聘过程中正常展示自我奠定基础。

(2)加强女大学生情商培养,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提出的、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成功有关的一种全新观念,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的非智力活动的重要指标。[5]可以说情商是当今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竞争、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

从上面对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观意识原因分析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在情商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欠缺,造成了其求职的障碍。因此,高校如何加强女大学生情商的培养,为就业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女大学生的情商培养。

①加强培养女大学生的受挫能力

诚如上文分析所述,当今女大学生受传统意识中的消极因素及就业压力影响,普遍就业自信心不足,认为遇强则弱是女子的本性,当求职过程中遭受挫折,不是心灰意冷就是自怨自艾,欠缺受挫能力和执着精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高校可以在女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过程中,有意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与安排,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阻碍,培养女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的忍耐力、坚持力。告诫她们,在求职乃至今后的工作中,困境、挫折、失败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要她们能够正确认识挫折的双重性,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判断力。同时,可以教授一些专业的心理调控方法,在遇到挫折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②增强女大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一个人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成就、获得成功,除了个人的素质和努力外,还要具有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因此,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必备的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把“学会合作”作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可以说,合作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一种时代的精神,一种教育的理念,一种工作的作风。因此,培养大学生合作精神对他们的就业至关重要。[6]而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尤其是女生,普遍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无所适从,并且受性别个性的影响,有一定的嫉妒心理,导致合作能力较差,很不利于就业发展,因此,高校应在有限的条件下,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寻求实践机会来培养女大学生的合作能力。比如在教学上,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在日常的课外活动中,通过活动来不断增长学生的适应能力,磨合与他人交往关系;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循环实践,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提高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③培养女大学生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能够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不断完善个体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必备能力。简单地可以解释为具有灵活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和方式以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21世纪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剧增,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当今女大学生的学习能够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的单一的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能力,过于呆板,缺乏灵活性和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可是就现在的就业形势而言,能找到专业对口的职位并不多,即使获得专业对口的职位,在工作中用的专业知识也仅占大学所学的30%,并且大部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非常重视求职者接受新事物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具有及时了解职位情况,较快接受信息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成为就业竞争中非常重要的优势之一。而上述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恰恰是当前女大学生普遍比较欠缺的。所以,本文认为高校应在教育过程中,针对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女大学生授之以“渔”。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式的家庭作业,如对某一知识点的看法,对某一专业技能发展情况的态度等,通过论文、讨论等形式来完成,因为这样的问题答案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需要学生用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所以学生就需要在课下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搜集相关讯息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完成作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循序渐进地训练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相关部门应该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女生兴趣,激发成就动力的活动,从中培养女大学生积极拼搏、努力进取、自主学习和敢于挑战新事物的创新能力。

总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社会各方面都应该积极探讨原因,找寻对策,重视女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女大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进取,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女性优势,在就业过程中展现女大学生的风采。

参考文献:

[1]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凤凰网,2009,9,8.

[2]人大代表:剖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题http://www.sina.com.cn,2009,03,02.13:01.

[3]穆玲.谈思想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结合.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42.

[4]沈晓梅.女大学生就业与高校差别教育.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9.

[5]吕全建,崔永.谈情商与大学生就业.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52.

[6]潘艳纯.简析情商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10:82.

作者:刘 嘉

情商培养的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大学生情商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背景,认为大学生情商的教育应该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并形成完善的情商培养体系,使情商的培养制度化、日常化,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大学生情商培养的基本机制框架。情商的高低可以说与智商一样,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情商教育对我国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个性的发展和择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我国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对我国高校学生情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情商教育;情商培养机制;职业规划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情商(EQ)也叫情绪智商,它是相对智商(IQ)而言的心理学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把握和控制自己情绪、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不断激励自己和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情商的高低可以说与智商一样,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情商教育对我国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个性的发展和择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我国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对我国高校学生情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该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着两个十分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一是如何形成大学生情商培养机制。使大学生的情商培养制度化;二是如何结合实际确立大学生情商培养的主题,使大学生情商培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拟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大学生情商培养的制度机制框架。

二、大学生情商培养机制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大学生的情商培养已经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去引导高校改进教育手段、重视对学生全面能力、心理素质和情商的培养。但在如何保障大学生情商培养,如何使大学生行为、个性、能力符合时代要求等方面因为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使情商培养机制的形成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

(一)学校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认识到大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性,但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传统的社会以纯技术和科技含量评价高校价值和知名度的影响,很多高校在办学理念上仍然没有体现情商培养的要求,至少没有将情商的培养与智商培养作为同等重要的素质培养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中,更谈不上情商培养的制度建设的完善化、体系化的问题。综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无不是强调培养学生技能和理论素养却极少提到学生个性培养、社会协调能力及应付社会复杂环境能力的培养。

(二)日常教育教学方面

因为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视了安排好学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一般也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修养,但对学生各种社会能力、个性培养的均衡发展和提高重视不够,尤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设,而是培养模式和评价指标千人一律。同时,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是绝口不提与专业无关的事情,更谈不上将专业教学与情商培养有机结合的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师一般也是强调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而忽视学生其他社会能力的培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的注意力转向提高自身智商而忽视情商的提高。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方面

不仅在教学方面未能将大学生情商的培养纳入培养机制,就是与大学生情商直接相关的职业规划体系中也没有充分重视对情商培养的要求。学生一进入大学,学校就对他们灌输的职业规划理念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对口专业,然后是如何指定一个专业培养的中长期计划,最后是通过专业训练和专业实践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整个职业规划过程从一开始对情商培养的重要性就认识不够。尽管近年来也使用到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情商培养的方法,如在就业前训练学生的面试技巧,引导学生收集社会信息,应付就业中可能遇到的复杂社会环境等,但在规划中未能明确情商培养的理念。更是缺乏一整套保障情商培养的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大学生情商培养的问题尽管已经得到了各高校的广泛重视,但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系统完善的大学生情商培养机制远未形成,对情商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协调化、均衡化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应有理论高度,大学生情商培养机制理论框架的形成势在必行。

三、大学生情商培养机制理论框架初步认识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于高校来说,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工作都以滿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得到全社会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参与与配合。从办学理念到人才培养目标到日常教育教学再到大学生职业规划、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校园文化的形成等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培养真正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

(二)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和转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要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安排好学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外,还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修养和情商的培养,各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和提高,尤其是现代社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培养模式和评价指标不应千人一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校要主动与社会联系,建立更多的产学研基地,指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应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看社会,知不足,强责任,学知识,长才干。大学生情商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富有远见的认识和战略性的投入,把情商培养纳入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向全校推广。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保证情商培养机制顺利运行

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生情商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及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出发,高度重视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从高校的实践经验看,在高校内部成立大学生情商教育研究和推广工作的领导机构很有必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以教务、科研、学生工作部门等为主,其他相关各部门分工合作,全体教职员工齐抓共管是高校实施

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宝贵经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情商教育是体现组织领导支持力度的重要方面。

(四)学生工作部门的具体指导

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加强具体的指导,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和融入社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其在社会中的位置。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根据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结合实际进行职业定位,同时搜索、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服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个人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将情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学校专业课程教育应当渗透情商教育的内容,在长期素质教育中,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体现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门类众多,领域分治,每门学科都蕴涵着情商教育的内容,如社会科学课程中众多的创业者的风范和改革家的事迹,自然科学课程中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设计和发明家的创造智慧与意识等,将其与其所处的时代和个性的发展极其与社会自然的环境相结合予以介绍,都会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因此,学科课程学习是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它有效地利用了课堂资源,拓展了学科教学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它又节约了教育时间,优化了教学内容,常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商教育应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两课教学中从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手,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与社会协调的能力是影响其情商的重要内因。

(六)情商教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由于大学生很少走出校园,对社会职业缺乏足够的和直观的认识,加之校园环境比较平静、正规,生活中缺少逆境和复杂的情境体验,许多大学生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实践对锻炼品质、提高自我认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可以尽快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促使大学生成才与社会化同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可以锻炼和提高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等。通過深入社会,大学生可以看到或体验到工作的艰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提高情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全局观、协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黎红梅

情商培养的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成长共同体发展路径探究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均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给新时期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师生成长共同体,树立共同成长理念,基于相互协作式研学成长、互相促进式实践成长、携手共进式生涯成长等路径,促进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互相学习、互促互进、共同成长,既能更好地实现辅导员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又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成长成才,从而达到教育结果的双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共同成长;发展路径

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均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给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大学生思政教育如何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辅导员加快与学生共同成长以适应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师生成长共同体是一个教育活动组织,通过共享资源和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激发双方的有效互动学习。在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的共同成长模式中,两者需要共同承担教育责任。辅导员可通过与大学生进行深入和全面接触交流获得启发,同时大学生能够通过与辅导员的交流接触接受教育。辅导员给大学生们引导注重知识与责任的重要性,而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不仅仅是获取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汲取到生活智慧和成长经验。国内外对“共同体”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集中在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对“成长”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但是与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的共同成长相关度较高的研究文献不多。本文以“共同体”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同成长的内在逻辑和机理,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的共同成长提供参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共同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内部要素独立运作、封闭、效率不高,互动与沟通不足,缺乏协调和统筹规划,各自的管理体制相互独立,缺乏互动交流机制,很难协调各方的利益,这极大限制了共同体的整体功能发挥与效果。

现阶段高等院校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共同成长现状并不乐观。首先,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没有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高校辅导员同时具备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对辅导员身份的认识不清;同时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不明确,跟大学生的奋斗目标不一致。其次,高校輔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沟通。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中都能注重跟大学生日常的交流沟通,但离与大学生发展成为无话不谈的良师益友还有一定的距离。有部分辅导员将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个人事务上,疲于应付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实际花费在关心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上的时间精力很有限,存在一些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管理而管理的教条现象,对待学生缺乏真心实意,学生也很难感受到辅导员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帮助,辅导员不易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也不常打开心扉跟辅导员倾诉沟通。高等院校目前存在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频率低、交互性少、沟通不畅等问题,长此以往,容易在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师生关系淡漠疏远,这些消极因素严重阻碍了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共同成长。另外,在对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成长交互研究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大学生对辅导员的积极影响,实际上这种积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必须在建立和巩固两者关系的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

因此,亟需掌握高校輔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及作用的内在机理,探究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共同成长路径,提高辅导员“三全育人”的能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共同成长路径解析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树立共同成长理念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 要采取共同体育人模式, 需树立师生共同体教育理念, 确保师生之间保持紧密、和谐的关系, 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既是人生导师,又是知心朋友,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 同时还应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沟通, 避免学生成为单向的接收器, 应培养成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参与者。只有这样, 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才能建立平等有效对话, 构建出民主、开放、公平的学习环境, 推动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师生成长共同体中, 辅导员应定位成支持者, 以大学生为中心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安排, 与大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分享知识和经验, 使得大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教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通过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 能让学生意识到与老师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差异,通过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式学习,充分感受到师生共同成长对自己学业的帮助和作用,能主动自愿加入到共同体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快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辅导员而言,通过建立成长共同体,能够帮助大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习自信,进而快速提高学习成就感,同时也能让辅导员认识到师生共同成长对自己事业的推进效果,通过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习惯,促进师生树立共同成长理念,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相互协作式研学成长路径

相互协作式研学成长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共同成长的关键基础。高校辅导员自身专业文理兼有,开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是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靠实践经验和前期积累来完成的。由于专业和知识的局限,在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专业学习、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时,很难对大学生进行全面专业的解答指导,极易影响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成效性。因此,辅导员要想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从容应对,就必须要主动参与学习、善于参加学习,重视提升自己相关业务能力的学习,提高教育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

据统计调查,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具有研究生学历,年龄结构也是以青年教师为主,通过了招聘考试和工作考核,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职业素养,能跟大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共同学习、沟通交流,辅导员跟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和经验方法上做到互通有无、知识互补,通过辅导员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指导方法的改进,加上大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促成师生的共同成长。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通过努力认真学习,大学生才能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专业技能,成长成才步入社会。同时,学习也是高等院校辅导员的一项基本职业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全面的教育管理知识和职业素养。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常常出现学习迷茫、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力缺乏和发展目标不明确等状况,辅导员可以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场所,以身作则、亲自示范,带领学生一起“充电”学习,通过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方式激励师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QQ、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型交流互动工具为辅导员和大学生快速分享学习资料、交流学习、解答困惑提供了便捷。也可以利用一些手机APP软件,如Timing互助监督式应用,利用学习计时、视频打卡、起床/睡觉、学习日记、学习计划五个功能模块,能够满足师生相互监督、交流的共同学习需求。同时新媒介的应用也突破了时空限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师生更好地互动学习。高校辅导员可以应用新的软件工具搭建师生共同学习交流平台,辅导员也可以与大学生一起参加一些课程培训,能够大幅提高自身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扩充辅导员和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习和工作互相促进,形成辅导员与大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良好局面。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但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普遍存在认知不足、热情不高、参与不够的情况,如何鼓励支持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培养和提升其科技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是辅导员需面对的问题。辅导员应带头表率参加科研,向大学生宣传科研对其知识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提升、实践技能的提高均具有积极作用。“万事开头难”,只有学生感兴趣、有精力、想尝试,才能发挥大学生主动参与科研的能动性。可以通过组织科技报告,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最新前沿科研发展动态,邀请科研能力突出的同学分享其研究经验和感受,宣传学校学院的科研激励奖励政策。帮助学生主动迈出参与科研第一步很关键,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组建科研团队,发挥团队成员的特长,协助大学生去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构建出辅导员和大学生的科研互动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工作积极性。跟学生加强互动,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获得启发,拓展视野和思维、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知识。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辅导员老师的一些科研项目,辅导员能够对学生申报学校的科研立项进行指导和引导。辅导员个人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管理方面,大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包括文献调研、调查问卷设计、收集、统计等,可以为项目研究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及资料,保障辅导员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学生在科研工作中也积累了研究经验,进而实现师生研学的互利共赢。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互相促进式实践成长路径

校园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环节在高校“三全育人”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可通过这些实践平台,跟大学生一起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综合素质。互相促进式实践是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实现手段,是提升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及大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校园文体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深得大学生们喜爱,参与积极性较高。借助文化艺术活动、社团管理环节建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共同实践平台,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主题教育、思政教育、文体艺术、学术科技讲座、团体比赛、日常交际等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师生知识拓展、情商培养、性格塑造等多方面素养的提高。高校团委一般都会定期组织辩论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辅导员可以全程参与,以大学生为主体,指导他们开展筹备活动。通过组织、策划、分工、模拟、参赛等工作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也锻炼了辅导员组织协调、临场应变、快速学习总结能力。另外,高校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指导,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推动辅导员和大学生在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一起锻炼成长。坚持以“共同组织、一起参与、促进成长”作为基本原则,辅导员在校园文体活动中通过宣传、动员和指导大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把德、智、体、美、劳等教育贯穿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既提升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又提供给师生们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良好舞台,构建出师生共同实践、健康成长的畅通路径。

相对于校园内教育活动,校外的社会综合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与社会接触,能够直接获得实践经验的社会教育活动。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共同参加社会公益实践,辅导员可以带领志愿者,开展“四点半课堂”“大手牵小手”“敬老爱老”“电气家电维修”“医学健康体检”等公益活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普通民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辅导员与大学生可以互促式参加“三下乡”等社会主题实践活动,既能增长社会知识,又能积累实践经验。另外,辅导员应积极引导鼓励并带领大学生一起参加“挑战杯”等创业实践活动,辅导员通过交流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創业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辅导员和大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并提高师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为师生搭建展示才能的优质舞台。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辅导员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道德品行等优良德育素质的互相促进式提升机制,使师生道德人格成长进程与社会实际同步,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灵工程师”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通过一同走进工厂、社区、乡村,形成三位一体有机互促,有利于锻炼辅导员和大学生认识社会形势、拓宽视野、增加才干、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促使师生共同成长与进步的实践路径。

(四)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携手共进式生涯成长路径

角色定位、专业发展及职业规划对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携手共进式生涯成长则是两者实现共同成长的有效载体。《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岗位具有特殊性,既是大学生上传下达的“信息员”,又是大学生跟前忙后的“服务员”。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责,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意识、学业爱好、价值取向和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困惑和难题,才能获得大学生的角色认可和情感接纳,产生师生友好关系催化剂,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日常思政工作。

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专业的交互与学科成长具有互补性,由于辅导员的工作需要,经常跟学工部门、教学部门、后勤部门等对接交流,同时也经常共同参加专家讲座、学术报告等教育教学活动,辅导员和大学生通过专业互动交流、成长经验分享等,为大学生专业学业成长提供良好的指导意见。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如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背景,两者会直接产生相互影响;如果具有不同专业,师生也能通过互相学习,扩展彼此专业知识面,实现专业交叉互补。辅导员可以利用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学术经验、专业技能等用于帮助大学生开展日常学习研究工作,能贯穿学生选课指导、学科竞赛、技能大赛、科研立项、创新创业大赛等多个学习实践环节,有助于大学生学科知识积累及学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专业和方法方面的困惑和困难,辅导员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充电学习,在帮助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提升了自身的业务能力,又能增加学生的信赖感,有利于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成长习惯,进入长效互动协作模式。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专业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等经验和分享,能推动师生职业生涯的互促共进式成长。辅导员能将其自身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学业困惑、择业选择、工作适应等职业生涯发展的经验与价值跟大学生一起分享,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点、价值取向等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通过辅导员的建议和经验借鉴,能确立较为合理的、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辅导员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能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根据毕业学生职业发展与成长的实际情况作为反馈,能够调整职业规划方法,也能更好地控制自身成长方向,动态调整成长路径,与大学生形成互相印证式的共同成长模式。

共同成长是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共生、共存关系的演进,在共同成长理念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师生成长共同体,通过相互协作式研学成长、互相促进式实践成长、携手共进式生涯成长等路径,促进师生协同共进式成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祁凤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2]王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5.

[3]杨亚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使师生共同成长[J].人民论坛, 2017(31): 218-219.

[4]许崇文.“师生成长共同体”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3(2):23-24.

[5]张永民.高校辅导员共同体的诠释与重构[J].科技视界,2014(4):32-32.

[6]张震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究——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3(3):122-126.

[7]赵娜,马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思考[J].社科纵横,2019,34(01):137-142.

[8]赵飞,卢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路径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1):92-96.

作者:王红

上一篇:初中生物实验生物教学论文下一篇:农村学生心理成因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