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事法学论文范文

2022-05-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事法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医事法学专业是法学与医学交叉的新型专业,培养医事法学专业人才是适应我国法制建设和日益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为此,本文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对医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

第一篇:医事法学论文范文

论医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完善

摘要:目前,我国的医疗纠纷问题已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所以迫切需要一些既懂得医学专业知识又懂得法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来解决该类问题。医事法学专业就是在培养这样的综合人才。本文针对此类现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相关的意见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医事法学;医疗纠纷;复合型人才

医事法学专业在设立之时便被社会寄予了厚望,然而随着一届一届该专业学生的就业,似乎都没有达到社会对其的期望,主要体现在该专业学生相较于法学专业学生法学知识不强,相较于医学专业学生医学知識又远远不及。这样的现象使得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处境十分尴尬,然而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因素以外,还有就是这个专业的教育培养存在着问题。

一、医事法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共识。课程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更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医事法学这个专业是结合了医学课程和法学课程的交叉型学科,但是这两类课程怎样去设置?比例是什么?各个设置该专业的学校对这个问题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的师资力量在医学方面较强的,在开设课程时医学课程就会开设较多;同样,师资在法学方面较强的学校,法学课程的开设会较多。医学课程开设较多的学校学生自然医学水平会高于法学课程开设较多的学校学生。反之,也是如此。①这就导致了这一专业学生的水平差异甚大。

2.师资队伍不合理。医事法学的专业设置就决定了其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除了两门学科的要求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这样的要求在现实中却是很难达到的。医事法学专业在预期中最理想的师资队伍应当是由医学专业的教师、法学专业的教师、医法实践性的教师以及医法复合型的教师组成。但是现实的实践中,医法复合型的人才是十分匮乏的。而在我国国内开设了医事法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内,绝大部分教师也都是不具备医学和法学双学位的,能够既有医学学位又有法学学位的教师真是少之又少。同时在开设了该专业的综合性大学里,能够有法学和医学双学位背景的老师也是很少的。对于这个具有交叉和复合特性的专业来说,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以及经验积淀都是促成复合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因素。

3.毕业生就业难。首先,由于上述存在的两个问题,而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并非如预期中一样培养成了复合型人才。普遍存在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够强,专业知识不扎实,面对医疗纠纷案件无法独立处理,用人单位更愿意信任和选择医疗纠纷实践经验丰富的律师。其次,该专业的毕业生很多对自己的职业无规划,随社会大流,多数毕业会选择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司法机关的考试,忽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与法学院校的毕业生共同竞争上述职位,失去竞争力。第三,医事法学专业开办的时间较其他专业来说较短,还在不断地进行摸索以及完善之中,并且该专业由于需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学科建设周期长,也不容易见成效,使得高校建设的扶持力度小,故医事法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也随之减小,致使有很多的法律部门甚至医疗机构都不了解该专业的状况,更甚者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存在。这样的现象导致社会缺乏对该专业应有的认同,限制了医事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4.复合型人才培养期望高、周期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被社会寄予厚望,希望通过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便缓和社会之医患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但是实践中却存在着种种困难,一个真正具备医学与法学双学位的人才,正常情形下需要五年的医学教育以及四年的法学教育才能完成,也就是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9年,算一算时间,我们认为值得。可是按照经济效益来看,有多少人愿意花9年时间成为一个处理医疗纠纷的律师,实践中这样的一个律师的收入还不如一个花了8年时间成为硕士的临床医生,大多数的人更愿意选择成为后者。所以,医事法学专业的出现就被社会寄予厚望,并且这个厚望还被压缩到了4-5年的培养周期内。医事法学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和法学知识,以及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认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这种复合应该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内在的、知识体系的复合。医事法学复合型人才应该是一种高要求、高难度、高水平的知识复合型人才。但是在4-5年内,这样的一个短周期要培养出医法结合的双料人才具有相当的难度。

二、完善医事法学专业建设相关措施

1.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主要是核心课程的建设,从两方面进行优化,其一是法学方面,其二是医学方面。医事法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压力相较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更大,因在同样的学年中,法学专业学生主要就法学课程展开学习,而医事法学专业学生不仅就法学课程需要学习,医学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医事法学专业学生更符合专业水平要求,因此对其课程进行特色化设置就十分必要。在法学方面,可以将与医事法学专业联系较少的课程进行削减。在医学方面,可以将过于专业化的医学课程削减掉。那么,我们的医学课程的重心就更该放在临床医学概论、护理学概论、药学概论上,对基本的医疗常规、护理常规和用药规范上有一个基本认识和了解。过于专业的医学知识可以借助其他的辅助手段来解决,例如进行鉴定等。

2.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①双学位教师人才的引进。医事法学专业这样复合型的专业尤其需要既有医学学位,又有法学学位的教师。这类教师在实践中却并不多见,那么我们对双学位的教师就应该积极的引进,为其提供更好的待遇。其次,为学校在职的法学老师提供进修医学知识的平台,积极鼓励或者奖励这些法学教师进修,力争让他们也成为结合法学和医学的双学位的教师人才。②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开阔教师国际视野。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进修。聘请教学名师等专家,每年为全体教师提供医事法学前沿知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定期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名师名家教学经验交流以及青年教师观摩课等活动,要求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定数量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聘任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人员成为学校的兼职老师,请他们在学校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让全职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学习。力争让兼职老师能够走进课堂每年为学生固定学时上课,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如果条件允许,可由兼职的教师带着学生去法院观摩学习,甚至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跟着老师学习如何处理案件。

3.毕业生就业引导。针对本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并未作出良好的规划,盲目将自己的专业定位为法学,并且随大流与法学专业的学生竞争工作岗位的问题,我们需要反思。这是由于在平时的培养方案中缺乏有效的就业引导,致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够理性,本专业学生应当多引导就业的方向和目标。

4.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的培养方案直接决定了医事法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质量。在课程的设置上,做到精简和全面;在教学方面要结合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能够掌握分析案情总结焦点问题的专业能力;在模拟教学中辅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學会思考、学会沟通、学会辩论;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更能总结经验,适应社会,最终达到毕业即能就业的培养目标。

三、结语

医事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具有非同一般的社会意义,这个团体被寄予厚望,能够更有效地去解决我国的医疗纠纷。对如何有效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如何将该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这一问题,也就具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同时,医事法学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该专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起着事半功倍之效果的。能够使得该专业学生毕业即就业更是我们医事法学专业所追求的目标。

注释:

①廖晨歌.《完善医事法学教育的若干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9.

参考文献:

[1]洪亦卿.以医为主,以法为主,抑或医法并重:反思医学院校医事法学和卫生法学专业的定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

[2]李海滢.医事法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

[3]魏银霞.从人才类型看高校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0,(8).

[4]石悦.学业能力与就业能力:医事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

[5]李筱永.《医事法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重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3,(1).

[6]朱小平,尹思源,王海容.新时期医事法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机遇[J].法制与社会,2014,(9).

[7]廖晨歌.完善医事法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9.

作者:龙珏

第二篇:医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 医事法学专业是法学与医学交叉的新型专业,培养医事法学专业人才是适应我国法制建设和日益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为此,本文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对医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医事法学 人才 培养

On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of medical jurisprudence

SHEN Yu-jie

( Research Institute of Medical Education,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Key words: the medical law, talent, training

医事法学专业是面向21世纪,法学与医学交叉的新型專业。旨在适应我国法制建设和日益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全面按照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培养一批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法律界和医学界输送既具有基本医学知识,又具有法律本科水平的,特别是在医事法学方面具有综合研究、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高医学院校相继设立了医事法学专业,但无论是医学院校内部还是相关法学院校都对医事法学的专业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前途存在疑虑。本文意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 设置医事法学专业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现有的医药执法队伍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是经验型,这类卫生执法队伍既没有医药教育背景又没有法律专业知识,年龄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二是医药型,这类卫生执法人员毕业于医学或药学,医药学知识丰富,具备较强的学术推广能力,但在执法的能力上通常有所欠缺;三是法律型,这类人员尽管有较强的法学理论专业知识,但缺乏医药知识,无法领会卫生执法的重点与特点,难以胜任卫生执法的要求。这就造成了我国卫生执法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执法要求。所以有必要培养具有深厚的医学、管理和法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卫生行政管理技能和卫生监督执法技能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 医事法学专业培养目标

医事法学专业培养既有医学知识又有管理、法律知识的专门高级人才,可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政法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等适用。医事法学方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属性来讲,它是管理学和法学向医疗领域拓展形成的一个分支学科;从知识结构来讲,它是医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不断延伸,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形成的一门跨界学科。作为医事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医事法学属于行政法的范畴。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卫生监督执法必须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符合且遵循法律程序,说明卫生执法监督具有必然的法律属性。同时,根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卫生行政管理有医事法制管理转变的必然过程,从中也体现了一定的管理属性。所以,医事法学是一门集医学、管理和法学于一体的,以医事法学为融合点的,以多学科交叉和知识综合为主要特征的新兴的交叉型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卫生管理、监督、执法人才。

3 医事法专业培养对象与方式

医事法学主要培养对象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医疗和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卫生管理、执法人员。培养方式为在职短期培训、在岗函授培训、成人学历教育、正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我国主要是以英国、德国和日本为代表,一般均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采取一贯制教育。[1]

4 医事法学人才素质要求

高层次医事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实现,关系到卫生监督执法体制的完善,关系到整个医事法制建设的成败。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医事法学课程设置的关键。从医事法学方向的专业内涵和新形势下依法行政的实际需要中可以看出,医事法学专业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医学、管理和法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卫生行政管理技能和卫生监督执法技能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4.1 知识构架

卫生监督执法既具有法律性,又具有医学性和管理性,其中,法律性是其根本属性。从卫生监督执法的属性可以看出,医事法学人才知识构架应包含医学(含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知识、法学知识、管理学(主要为卫生管理)知识和医事法学知识四种基本单元。其中,医学、法学和管理学的结合,构成稳固的知识底座,呈正三角形结构;医事法学则是基于这种三角底座之上的知识的综合和升华,是全部知识单元的融合,这样,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中最终实现卫生管理技能向卫生执法技能的转化。整体看来,医事法学人才知识构架呈一种金字塔形结构,体现出一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样,基础知识越宽,后劲越足,发展越快,同时,还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利于形成素质培养的主线。

4.2 能力构架

卫生管理、监督、执法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有特定的执法人群和社会对象,他可以看成是一种法律属性下的人际交往,通过法律的实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效应。但是,由于卫生违法行为可能导致人群健康危害的后果常常是后发的或者是不发生,因此,很难直接看到违法行为的严重性,这就成为卫生从业人员自觉守法的消极因素。所以,医事法律的实施,单靠强制执行很难达到最佳的执法效果,关键还要增加卫生从业人员自觉、主动守法的意识。因此,在卫生执法过程中,除了应遵照医事法律规范,严格执法外,还必须进行必要的公共卫生知识和医事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医事法律意识。这就要求卫生执法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社会社交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考虑到医事法律的权威性不够、执法难度较大,还应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医事法学人才的重要能力,其具体表现是能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搜寻和积累医事法学科前沿知识,并融合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新的知识联合,产生新的思维和动力并应用于执法实践,形成滚动式的可持续发展。以上是医事法学人才的普通能力,而卫生行政管理技能和卫生监督执法技能则是基于普通能力之上的两种重要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普通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前者,则只能称之为一般人才;没有后者,就不可能有专业能力的实现。

4.3 素质要求

医事法学人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最终要体现为卫生监督执法综合素质,这是一种以交叉综合性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创造能力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在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政治信念、公正的执法原则、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以及丰富的知识水平、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从而能够树立起卫生执法的权威,树立起公正、廉洁、利民的良好执法形象。综合起来,医事法学专业的人才技能培养要有:⑴接受和表达的能力——沟通技巧;⑵专业技能与人文思想结合的能力;⑶循证能力;⑷终生学习的能力。

5 医事法学专业课程设置

学科的高度分化、知识的高度综合、人才的综合培养是当今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为加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体系的建设步伐,需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的因素和机制有选择地纳入医事法学专业的办学活动中,根据医事法学人才构架,以素质培养为主线,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5.1 课程设置原则

遵循21世纪卫生监督执法的实际需要,按照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要求,拓宽医事法学专业知识口径,加强医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间的交叉和综合,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高效,实现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程设置遵循系统性、选择性、内容精简原则。

5.2 课程结构

按照医事法学专业人构架和培养要求,课程的基本学科既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纵向课程体系,也不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横向课程体系,而是以模块功能为依据,建立相应的学科群。每个模块由若干个经过分析、整合的课程群来填充所有的课程群实在不打破学科的前提下,把内容紧密相关的若干课程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统一组织,构成新的课程体系,以提高教学效果。[2]医事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管理学、法学课4个学科群,四大知识模块。

实行教学模块有以下几个优点:⑴教学计划的宏观布局清晰,各模块相互关系明确;⑵宏观上各模块所占学分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相对稳定,但又不固定,易于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⑶各模块中的课程和课程内容是动态的,安排较为灵活。不管分成几个教学模块,在制定教学模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衔接性,专业知识模块与大学基础课程相衔接;系统性,每个模块内部自成系统,包括了该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动态性,每个模块的课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及社会学要调整,但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相对稳定;相关性,每个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尤其是一些课程本身就具有模块交叉的特性。

⑴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与思想品德课、英语、计算机等。

⑵基础医学课: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合并为生命科学概论、人体结构学、人体机能学等。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等也要进行必要的精简;

⑶法学专业课: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民法学、行政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学十四门主干课程;

⑷管理基础课:管理学基础和卫生管理专业课程。

5.3 医事法专业课

我认为,医学院校法学专业的医药法类课程可由以下六门课程组成[3]:

⑴医事法。这是医药法类主干课程。该课程以医疗主体法—医疗行为法—医疗程序法为一条线索,具体讲解医师、医疗机构、医患关系、医疗合同、医疗广告、医疗事故及其抗辩事由等重要内容,并就知情同意原则、医疗过失、因果关系等几个难点问题作深入分析。

⑵药事法。此亦为医药法类主干课程。主要讲解药师与药商、药品管理与药品保护、药品广告与药物责任、药品监督与法律责任等内容。

⑶公共医事法。由于公共卫生立法往往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体权利的冲突与平衡,所以该课程内容很有探讨和分析的必要。它主要以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作为讲课依据。

⑷精神医事法。本课程将关注精神医事法的立法历史与现状、医疗看护制度、精神障碍者的权利与约束(比如出入院程序、约束与隔离、精神疾病患者的权利)、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

⑸传统医学法。该课程主要涉及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保护(包括行政保护、品种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与此同时,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补充或替代医学(CAM)”关注和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将对传统中医药的法律规制问题放在国际大视野中去考察,非常有必要用比较法的视角进行世界两大医学体系在医事法具体制度适用上的研究。

⑹生物医学法。本课程关注六大生物医学问题:脑死亡、安乐死、器官移植、基因工程、人体实验、人工生殖。本课程完全可以参考域外立法和国际公约将课程内容予以丰富,并提出立法设想。

6 就业预测

医事法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适合在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与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机构,特别是中、高等医学院校、医疗卫生行政政策研究机构、医院与卫生防疫部门、国家机关、文化新闻单位、各人民团体与企业等单位从事专业法律、律师要的、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没有在法律上明文规定,推行的力度和广度都是远远不够的。新《药品管理法》则从法律的层面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增加了GMP和GSP认证制度、药品委托生产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制度、中药品种保护制度、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药学技术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国家药品储备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药品质量公报制度等。这些制度都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使消费者可以用到质量更好、更安全有效的药品。[4]实务、管理、教学或学术研究等工作,据调查,目前全发达的法律服务业是现代国家法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医事法律服务业市场越来越大,医事法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广阔。下列单位部门对医事法学人才需求逐年增加:政法机关、医疗机构、卫生机构、医院集团、预防机构、医药企业、医药研究所、医药学会、医药杂志社。

參考文献:

[1] 顾鸣敏.21世纪初中国高度教育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96.

[2] 向东,曾斌.高度医学教育课程集约化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高度医学教育,2004(2).

[3] 赵西巨,周东民.高等医学院校法学专业医药法学类课程体系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第7卷第3期):176-180.

[4] 张传友.浅谈我院开设医事法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青海医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61-62.

作者:沈玉洁

第三篇:诊所式教育在医事法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就当前医事法学教学的现实情况而言,采用诊所式教育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医事法学教学中存在的缺乏实践教育的不足,能够很好地支持医事法学以塑造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方针,树立起鲜明的教育特色。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概述了诊所式教育的发展及功能定位,进而分别探讨了诊所式教育在医事法学教学中运用的价值、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以及有效运用的可行策略,以求为诊所式教育方式更好地在医事法学教学中发挥出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诊所式教育;医事法学;运用价值;运用困境;运用策略

一、诊所式教育的发展及功能定位

诊所式教育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出现的背景主要是为了应对美国法学教育体系中的固有缺陷。这种教育方式充分借鉴了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的方式,鼓励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法律及法律代理方面的知识,最有效的方式是在真实的法律案件中学习相关知识。这种教育方式本世纪初期引入了我国,对于我国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事实上,法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维护法律的权威性,确保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矛盾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实现社会的公平稳定发展。这也就是说,法学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孤立存在,必须做到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但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很难实现这一点。诊所式教育自传入我国以来,我国的法学教学者深刻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但也并未全盘照搬美国模式,而是深入结合我国及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了诸多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诊所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法律道德、职业责任和法律技能为核心,以启发式等开放性的方法为其支架,注重培养既具有良好法律知识,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法律人才,也就是说,诊所式教育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法律,在法律的实践中获得法律的创造性思维,最终造就既具备法律理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又具备法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诊所式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通过代理真实案件的工作,及时把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来检验与校正所学到的知识。目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而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包括课程设置、学生选课制度以及教学方法等改革。教学改革必须满足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和人的不断完善的要求,也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之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而诊所式教育的推行,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

二、诊所式教育在医事法学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诊所式教育在医学法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运用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其对于当前法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影响力,也反映在其有效实施十分可行。

(一)诊所式教育在医事法学教学改革的影响力

第一,诊所式教育有助于提升医事法学人才的培养水平。无论是医学还是法学,它们都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而医事法学教育的目的更是在于培养同时精通法律与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有助于更好地处理在医学工作中所面对的各种法律方面的问题。要培养这种专业化的复合人才,仅仅借助于课堂讲授的方式很难实现,必须为学生创造出相应的实践学习机会。通过实施诊所式教育,学生可以将各种医学与法律方面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医学领域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中,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医学与法律两个学科的知识,提升调查取证、沟通协调、处理法律文件等综合水平,真正实现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的目标。

第二,诊所式教育能够促进医事法学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发展。从当前情况来看,医科院校针对医事法学专业都已经构建起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这包括模拟法庭、审判现场观摩、情景案例授课、医院实习等方式。尽管如此,目前所取得的效果却并不让人满意,较为显著的问题如医院实习过程例行公事化、情景案例授课简单化、审判现场观摩与专业不对口等。面对这些问题,诊所式教育可以有效地加以完善,它能够极大地丰富医事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而且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容易得到学生们的喜爱与支持。借助诊所式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知识的应用效果,也可以在趣味学习中不断增长自身的专业化知识储备。

第三,诊所式教育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实现。医患关系越来越成为影响医疗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障碍,医院与患者这件的信任关系较低,更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伤医事件。借助于诊所式教育,法律方面的从业人员能够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在处理医患纠纷案件中更为客观合理。另外,在诊所式教学中,教师在与学生的不断互动过程中,可以向医疗机构提出可行的服务完善建议,改善医疗机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更好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这都有利于推进医患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诊所式教育在医事法学教学中有效实行的可行性

首先,诊所式教育天然契合着医学教育的育人理念。诊所式教育出现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不但娴熟地掌握医学方面的知识,还能够充分获得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确保医学与法律知识的融合。当前国内外很多知名高校已关于诊所式教育开展了较为成熟的探索与应用,这意味着,诊所式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已经获得了很好地探索与实施,而其属性更是与医学教育的专业化职能育人理念相契合。

其次,診所式教育在国内外的实践过程中已积累起了丰富的实操经验。在美国,目前已有超过90%的高校法律专业采用了诊所式教育方式。国内高校自2000年引进诊所式教学方式以来,无论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开发等方面也都积累了大量经验,各项关键工作的开展都日渐完善。

最后,医科院校具有十分丰富的资源来支持诊所式教育的实行。医科院校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实习资源更是充裕,每一所医科院校都拥有诸多的附属医院或合作教学医院。这些实习资源是诊所式教学方式实施的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医科院校在人才储备上也具有优势,医学人才与法律人才资源都较为丰富,这使得学校可以较为便捷地安排这些人员,鼓励他们通过合作来开设相应的课程,融合医学与法律知识,有助于学生接受两个专业师资的培养教育,提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三、诊所式教育在医事法学教学中运用存在的困境

尽管诊所式教育在医事法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也已经具备较为有利的条件来保障这种教育方式的实行,但不可否认的是,诊所式教育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境。基本看来,如下几点尤其需要加以克服。

第一,法律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教育理念的差异。就两大法系而言,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以判例为主,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所以前者的法学教育以案例为主,注重对具体案例的解读,后者的法学教育以法条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法律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两大法系在法学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英美法系强调精英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诊所式教育更加适合这种法律文化传统;而大陆法系强调大众教育和通识教育,侧重对法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法条的解读,忽视对职业技能的锻炼与培养。因此,如果在医事法学专业中开展诊所式教育,必然要进行本土化改造。

第二,医事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的关系需要厘清。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法学院的法律诊所对外承担一定的法律援助义务,此举既可以为诊所增加案源,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又可为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而医事法律诊所对医疗弱势群体的援助意义更大。但医事法律诊所毕竟不是官方援助机构,其法律地位有待明确,学生以何种身份和形式在医疗纠纷中开展援助?医事法律诊所的责任承担机制如何确定?医事法律诊所与其他援助组织的关系如何界定?这些问题都亟待厘清。

第三,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实施仍然面临着内在驱动不足的问题。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过程中,参与到法律诊所中的人员基本上以医事法学专业的大三在校生为主。比较来说,这些学生往往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课业压力,他们除了需要学习法律方面的课程,还需要广泛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并且在课堂学习之外,他们还必须参加到医学与法学两方面的社会实习中。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医事法学学生更容易频繁接触社会上的丑恶事件与案件当事人的不信任,这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进一步的压力,可能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师资而言,开展诊所式教学的教师同样面对着十分严峻的时间与精力压力,他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准备课程及实践教学安排。然而,当前多数高校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面仍然是以科研为导向,这使得教师很不情愿将自己的大多数时间与精力投放到诊所式教学当中。

第四,诊所式教育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未能实现有效对接。这些对接困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诊所式教育通常并不作为必修课形式出现,任何有兴趣的学生均可以参与到课程中来,这不利于确立诊所式教育的重要性程度,也无法系统化培育出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2)支撑诊所式教育实施的医患纠纷案例可能较为匮乏,也不太容易实现案例的多样化;(3)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身份往往很难得到认同,容易出现案件当事人或者司法机关不配合学生实践的状况。

四、诊所式教育在医事法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面对上述困境,诊所式教育的实施过程不仅要注重相应的理论开发,更应当重视与实践环境相匹配的操作方式开发。为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加以改善。

第一,协调法律文化冲突,积极转变医事法学教育理念。在我国群众总体法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强调大众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传统法学教育理念有其存在的社会根基,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我国现有法学教育应相互衔接,取长补短,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传统。传统法学教育应融入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医事法学专业旨在培养医法兼备的能够处理医疗领域各类法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应用性和实践性强,有必要转变观念,树立医事法学教育职业化和实践化理念,应用诊所式教育,培养出一批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务的医事法律精英。

第二,轉变诊所式教学设计的思路,确立学生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诊所式教学应当更新设计思路,学生办理案件的方式应由直接改为间接,他们不再直接以辩护人的身份出现在刑事或民事的诉讼工作中,而是转而成为指导老师的案件处理助手,在材料整理、证据收集、卷宗查找、材料准备等工作中发挥出辅助作用。通过采用这种设计方案,无论是刑事还是民事类的法律诊所都可以顺利地开展工作。事实上,这种设计也符合师生实际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学习的目的。

第三,充分调动起学生与老师开展诊所式教育的积极性。在诊所式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与指导老师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可能会极大地削弱他们参与到诊所式教育当中的积极性。从学生方面来看,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课业方面。针对这种压力,学校在专业课程实际上,可以考虑进行相似课程的融合;给予积极参加诊所式教育的学生以学分或其他类型的奖励;医学方面的课程安排可分布于不同的假期中;将传统的法律实习改为诊所式教育相关的实习;为参与诊所式教育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现金补贴;通过签订协议方式来降低学生在诊所式教学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职业生涯发展。针对这种压力,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来加以克服,如将诊所式教育课程折算成普通课程的工作量,并给予一定的权重;降低对参与到诊所式教育中的教师的科研绩效考核;在职称与奖励方面进行特殊对待;诊所式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给予相关教师一定比例的提成;充分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来弥补当前校内师资队伍所面临的压力等。

第四,树立诊所式教育的重要性观念,完善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学校首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诊所式教育实施观念。诊所式教育虽然耗时耗力,但确实是一项决定学校长久稳定发展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方式。为此,学校有必要将关于诊所式教育的单纯教育理念转变为提升社会、学校、学生三者软实力教育理念,也即将对于诊所式教育的投资与对传统课堂讲授式教育的投资区分开来。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更应当树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复合型人才培养放到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上。对于参与到诊所式教育的教师而言,学校更应当在工作安排、职务晋升上,都要坚持以才、以能定位,杜绝单纯以科研为导向进行人才评价的情况出现。基于这些理念,学校应当进一步制定关于开展诊所式教育的各项制度政策,如课程开发规划、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师资培训管理办法等,真正将诊所式教育以文件的形式赋予其合法性,融入到学校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当中。结合规章制度,根据培训需求,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保障诊所式教育能够深入且全方位开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考虑不同学院及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设置专门的有助于推动诊所式教育顺利实施的例外方案,以能够对诊所式教育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确保这些问题不影响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冯磊.医事法学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法律诊所式教育为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2,(15).

[2]杨自根.诊所式法学教学在医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移植与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17).

[3]洪亦卿.以医为主,以法为主,抑或医法并重——反思医学院校校医医事法学和卫生法学专业的定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9).

[4]杨自根.诊所法学教学与模拟法庭在医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融合设计[J].医学与法学,2013,(5).

[5]张鑫,杜以昌.试析诊所式教学法在高校法学专业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2,(14).

作者:陈玮

上一篇:财政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学生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