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国际法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国际法学教学改革,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就需要调整国际法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夯实其理论基础;注重国际法教学与国际政治的结合;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实现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关键词:国际法学教学;内容改革;方法改革一、教学内容改革1.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全面夯实国际法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篇:国际法学论文范文

国际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积淀,我国国际法学日渐成熟,迎来了理论创新的关键时期。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学科内容日益丰富,展现出鲜明中国特色。在新时代,我国国际法学研究应更加关注我国面临的重大国际法问题和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专业化、多元化和精细化方面下更大功夫。

作为一个学科名称,国际法指国际公法;作为一个与国内法对应的体系,国际法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和其他新兴国际法学科。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国际法学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日渐成熟,在理论研究、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
我国国际法学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发展

在我国,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学研究自晚清翻译西方国际法著作时起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有了更加丰富的国际法实践。改革开放使我国国际法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78年到1992年是國际法学恢复重建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国际环境的诸多变化,我国国际法学开始学习、引进西方国际法理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学科初步形成,国际经济法的独立学科身份得到确认。1993年到2008年,国际法学研究继续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提出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法学体系下的分支学科不断充实和丰富,国际组织法、国际海洋法、国际条约法、国际人权法、国际航空法、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民事诉讼法、国际商事仲裁法、国际环境法等均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体系。2009年以来,我国国际法学进入更加重视理论创新的时期。随着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国际法学界积极倡导国际法治,深入研究国际法制度改革问题,努力提炼中国国际法实践的经验与智慧,产生了不少反映中国主张、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
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我国国际法学研究水平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法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国际公法学科体系迈向科学性。作为国际法学的基础学科,国际公法在我国发展得最早,也最充分。除了总论部分的大量研究成果,国际公法的许多分支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如国际条约法、国际组织法、国际人权法、国际海洋法、国际刑法、外交与领事关系法、国际航空法等等。学界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中国理念进行了学理上的探讨,对国家承认、继承、国籍、领土、条约、和平解决争端等法律制度贡献了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对国际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如反恐与使用武力、国际法的碎片化、保护的责任、联合国改革等,都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学者的见解。

国际私法学科体系彰显开放性。经过研究讨论,包括总论、冲突法、统一实体法、国际民事诉讼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等在内的大国际私法学科定义成为学界主流。这种开放性学科体系不仅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需要,对全球治理背景下充分发挥国际私法的作用也很有意义。我国学者在中国国际私法的法典化、当事人意思自治、最密切联系原则、强制性规范、大国司法理念与国际司法合作、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体现中国特色与经验的概念和理论。我国学者提出的国际民商新秩序、国际交往互利说、适当论和综合协调论等,反映了中国学者对国际私法基本理论的贡献。

国际经济法学科体系体现时代性。作为国际法学体系中的新兴学科,广义国际经济法学逐步成为学界主流,也就是将国际经济法看作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总称;国际经济关系既包括国际公法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包括私人之间的跨国经济关系,还包括国家对涉外经济活动的管理关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等分支学科逐渐兴起并完善。

新兴交叉学科体系反映前瞻性。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多元。一些新兴问题得到了中国学者的关注,他们在国际网络法、极地法、外层空间法、国际能源法、国际文物保护法、国际卫生法、国际难民法、国际体育法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为这些新兴学科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向更加专业化、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虽然我国国际法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我国对外开放及参与国际事务的需求相比,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熟的国际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要求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当看到,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研究碎片化、重复研究比较普遍,研究方法单一,提炼总结中国实践的能力还不强,体系建构也不充分。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国际法不仅是和平共处之法,还应是合作发展之法、关涉人类整体利益之法;既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又是具有独特价值诉求的观念体系,还是应对全球问题的手段。为此,未来在国际法学研究中,应继续加强国际法理论创新,推进国际法学研究更加专业化、多元化、精细化。

遵循问题导向。国际法学研究要取得新突破,需要打破传统法学部门的学科界限,对我国面临的重大国际法问题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不同学科视角、不同国际行为体诉求、不同研究方法,开展综合性比较研究,以揭示问题的本质、特点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使中国国际法研究能够精细下去、扩展开来,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法理论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一般性介绍外国国际法理论的思路和做法,从国际国内的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从国际国内的客观实践中寻找经验,从多学科视角提炼理论,避免局限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传统分界和国际法学二级学科的壁垒,从更宏观的视角推进国际法理论创新。

坚持中国立场。中国的国际法理论应当反映并坚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法治的有益理念,体现我国对国际秩序作出的创造性贡献。比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还应体现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提出的丰富法治主张,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为此,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构建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制度的指针,既借鉴国际法治的优秀成果,又贡献并推进国际法治,在国际法治与中国法治的互动中展现自身特色。

运用法理表达。历史经验表明,一国提出的国际法理论往往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但是,一个国家的国际法理论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必须以促进公正、维护法治等国际社会易于接受的法理表达方式加以呈现。国际法学研究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发现、提炼和总结国际法治的价值主张和一般规律,并通过法理形式表达出来。中国学者应当努力尝试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主张,并使这种话语既反映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又符合中国实际、概括中国自身实践经验和智慧,从而提升我国国际法治话语权。

注重实证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后,我国法学研究应从单一注重立法问题转向同时注重法律实施问题。国际法学的实证研究需要我们走出书斋,掌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遵守观察、调查、文献分析、实验的基本规范,在实践观察中找到研究课题并得出合理结论。比如,对我国提出的国际法理论在我国外交实践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归纳这些理论在双边和多边国际关系中的影响、考察这些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程度等,这些工作不仅是实现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制度创新的基础,对中国开展国际合作和推动国际法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者应抓住新时代赋予的新机遇,推进中国国际法学研究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肖永平

第二篇:国际法学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国际法学教学改革,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 改革。这就需要调整国际法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夯实其理论基础;注重国际法教学与国际政 治的结合;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实现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关键词:国际法学教学;内容改革;方法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全面夯实国际法学的理论基础。

国际法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在一般高校的设置中都是学分低,学时少。以我校为例,该 课仅 有35学分,共计63学时。而国际法18章的繁多内容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讲解,必须进 行精心的安排。国际法学的总论部分,也就是理论基础部分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以往的国 际法教学,严格地恪守总论在先、分论在后的原则,不能将国际法学中的部门法融入其基础 理论之 中。对此,笔者向读者推荐美国学者路易斯•亨金的三个国际法理论命题。第一个命题是: 国 际法是政治体系的法律。如今的政治体系包括190多个各自独立的国家,在一个多元的、四 分五裂的体系中,政治、经济及文化都是多样化的,这是由国家的自治性决定的。然而,在 这样的一个体系中,国际法则是该体系中用以规范表述的共同准则。第二个命题是:国际法 的 变化,也就是国际政治体系的价值及目标变化。它回溯了人类如何通过体现传统国家制度理 念的法律,去追求当代的双重目标,既保障了每个国家选择其体制和实现其目标的权利,又 促进了个人的人权与每个社会的福利的发展。第三个命题是:认识法学的发展思潮。即从 “概念主义”到“功能主义”,从逻辑推演出的抽象原则到面向现实需求和解决各种新旧问 题。亨金的三个命题既全面讲述了国际法基础理论,又将分论部分的一些内容融入其中,让 人学会如何把握国际法基础理论的脉搏。因此,在国际法教学中,夯实理论基础并不等于要 机械地讲述总论部分的知识,而是要以总论部分为主线,引入分论部分的内容为例证,去深 刻剖析和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国际法基础理论的实质,并学 会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和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矛盾。

2.寓国际政治于国际法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拓展学习的深 度和广度

(1)国际法是国际政治的规范表述,二者本属一家

历史上,国际政治、国际法和外交研究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分。只是在近几十年,过分细化的 学科分野和教学设置,逐渐把国际政治和国际法拉开距离,甚至造成互不通气、缺乏了解的 局面。

国际法是由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中的法律,它当然会反映该体系中的政治主张和各种价 值,并服务于各种目标。因此,研究当代的国际政治和安全,不可能不看到各种国际制度和 法律的作用,离开对后者的分析,很可能导致分析的空泛乏力;同理,没有对国际关系多样性复杂性的认知,国际法的研究可能会变得过分保守僵化。

(2)国际法教学只有与国际政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当代世界的复杂性 和生动性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进步的国际政治思想和主流国际法理,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变化。以主权概念为例,传统的主权观念强调国家的至上性和自主性,而现如今人们必须从更加复杂多变的现实出发,提出充实传统主权观念的各种思路。现代的主权概念表现得更加灵活、丰富和多层次,某些外围的、边缘的主权可能随着时代变化而让渡和调整;主权与人权成为进步时代的社会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因素;主权成为可以随着国家内政外交的进步性或落 后性而增强或削弱的东西。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法”,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组织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法学原理和原则的 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法始于19世纪70年代,最先在美国的哈佛大学的法学院采用,随后就盛行于英美法系国家。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普遍接受这一概念,并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地采用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规律性原理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纯粹的理论讲授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直观性有助于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 力

法律规范是对具事物的概括和抽象,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事物当中,并体验这种法律规范的科学性和适当性,在具体的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例如,在学习国际法的法律性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美国对伊拉克的 战争”,“美国的虐囚事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说国际法不是法律,那么美国为什么在侵略伊拉克之前,还要制造那么多的借口?生擒萨达姆之后,为什么还要把他交还伊拉克新政府进行 审判?“虐囚事件”曝光后,美国总统为什么要向世界人民道歉?通过案例的解析,让学生掌握国际法 的基础知识,解决在现实中感到困惑的问题,领悟国际法的本质属性。

(2)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关联性有助于构架全面的知识体系,加固了国际法学理论的 基础

我们目前的法学教学总是条块分割,如实体法与程序法,法学理论与部门法都是分 开讲授的,特别是国际法学更显得孤立。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法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够学习相关的 学科知识。例如,国际罪行的种类在我国刑法中有无相应罪名,国家的管辖权中的普遍管辖权 在我国刑法当中是否有所体现,中国不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与我国的刑事立法有什么关系等,这 些在案例教学法中都能互动起来。

2.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

(1)促进灌输式教学法向启发讨论式教学法转变

灌输式教学法缺乏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和手段,也限制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的使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围绕调动学生学习积 极性展开教学,学生能主动地学习知识。完成灌输式向启发式课堂讲授方式的转变必须做到以 下几点:1)在课程设计上逐步增加课堂讨论时间,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课堂讨论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就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二是就教师给出的案例进行讨论。这两种讨论方式在国际法教学中应交替使用。比如,在讨论国家构成四要素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举例说明有关台湾的法律地位的一些问题:《美国对台湾关系法》是国际条 约,还是国内立法;如果台湾公投独立,符不符合民族自决原则等。这样将问题与案例结合的讨论,会使教师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2)在课下为学生指定必要的课外阅读资料,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写出 阅读笔记,从而保证课堂上能够启而有发。3)对基本原理的讲授应当与对该原理产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的概括性介绍相结合,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为其今后的法律学习奠定坚实的 基础。

(2)建立学习小组,增强自学能力,从而缓解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

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的唯一做法,就是分解教学内容。因此,扩大自学内容、增强自 学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也是哈佛大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传统,一个好的学习 小组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学习小组的成员要经常聚在一起对教师留下的 题目进行学习和讨论,在这之中大家互相启发,并且可以在一个比较宽松随便的环境中发表自己 的见解。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无疑是最便捷高效的。教师应根据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将收集好的各种案例、各种重要原理和规范、各种疑难问题、图表与参考答案做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采用这种辅助手段,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又能准确地表达重要概念、数据等,同时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活跃课堂气氛,可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

(4)创办教师个人网站,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

在我国的一些高校,这种教学方式已有教师开始采用。之所以未能普遍开展,是因为多数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项工作。多数教师只是通过电子邮箱进行答疑解惑,所产生的效应远不及网站广泛。当然,创办教师个人网站对教师的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因为 参与网站活动的人不仅是自己的学生,还会有其他的社会主体,这就会给教师带来各种压力。但个人网站的创办,可使教师将自已的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启发学生对问题进 行思索和探究,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5)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开通各种学习渠道

国际法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像其他部门法那样具体而又鲜明。我们无法去参 与国际法院的庭审活动,更无法对国家的对外关系进行实质性的献计献策。因此,很多学生认定这门课程的设立,缺乏实践意义,没有学习的价值。笔者认为,国际法课程的实践环节应重点放在关注国际时事上。每天国际社会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件,我们的学生要学会用国际法的嗅觉去发现问题。如:泰国发生的军事政变,从国际法的视角应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国际社会的各方反映及做法符不符合国际法的相应规定?因此,广泛开通各种学习渠道是增强实践环节的必要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关注每天的国内新闻和国际要闻;其次,要求学生 浏览国际法的网站。通过身边的时事,结合自己的专业,达到实践学习的目的,可以培养 学生的国际法律思维。

参考文献:

[1]边守正.实用教育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马永梅.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学教学实践评价模式的改革研究[J].理论导刊 ,2007(2).

〔责任编辑:东 升〕

作者:宋丽弘 史秀娟

第三篇:对国际法学方法论的理解与建议

【摘要】国际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国际法学中的新兴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对于国际经济法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也日趋繁荣。国际经济法学已经脱离国际公法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作者认为应当对国际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及“国际经济法学方法论”进行总结。目前国内的国际经济法研究在繁荣的大背景下也有一些问题,笔者带着对“国际经济法学方法论”的理解,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与建议

【关键词】法学方法论;国际经济法学方法论;实证研究;层次分析法

一、对“国际经济法学方法论”之理解

“法学方法论”是法理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法理学中一般地追溯其古代词语原意。黑格尔曾指出:“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①然而“方法论”所表达的内涵毕竟与“方法”不同,《韦伯斯特大学词典》将方法论定义为:“一门科学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规则和基本原理;对特定领域中关于探索的原则与程序的一种分析”。显然方法论相较于方法是一种更抽象的描述,其并不单指研究具体的方法,而是对研究方法背后规律、程序、原则的总结。

在明晰了方法论所表述的范畴后我们还应当对“法学方法论”进行讨论。方法论本身是哲学体系中的概念。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解,方法论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法律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创造的,其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而法学方法论应该是一种“方法的方法”。由于本文试图探讨“国际经济法学方法论”,我们首先要明晰“国际经济法学”的概念,因为只有理解国际经济法学的存在意义以及其独特性质,我们才能从一个大“法学方法论”的概念下,找出“国际经济法学方法论”外延与内涵。

国际经济法学在二战之前,其一直被囊括在“国际法”的概念下。国际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概念,产生于二战之后。伦敦大学教授施瓦曾伯格(G.Schwarzenberger)是较早使用这一词语的学者,他在1948年即撰文认为,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机构法、国际航空法、国际劳动法等,可视为国际公法的特殊部门。时至今日,“国际经济法”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个为国际法学界所广泛认同和采用的术语,主要用于指称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领域或法律学科。在我国以姚梅镇教授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对国际经济法的理解为:国际经济法是一个包括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在内的新兴的独立的法学部门。国际经济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并不限于政府间或国家与国际组织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个人、法人、企业团体相互间的关系②。目前我国学者大多采用后一种学说,即对国际经济法做广义的理解。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在主体、客体和法律渊源三个层面上有极大的差别。在主体上,狭义的国际公法与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差别较大,狭义的国际公法并不将个人纳入其主体范围;而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必然包含“个人”。在客体上,国际公法的客体由于受主体定位的限制,仅涉及国家间的法律关系,且这种关系多带有政治性而非经济性;而国际经济法的客体不仅涉及国家间法律关系,还设计国际与私人间的关系、国家与经济组织间的关系。在法律渊源上,国际公法的渊源范围包括条约和国际习惯,而国际经济法一般只以条约作为其渊源。

由此可见国际经济法独特的性质决定了其需要一种特殊的逻辑起点、使用原则以及遵循的步骤或路径,置言之,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国际经济法方法论”这一概念。

二、对我国目前国际经济法学之研究的理解和建议

(一)目前的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研究路径过于单一

对于包括国际经济法在内的国际问题的研究方法在方法论上一直有体系层次分析与单位层次分析法的分野③。体系层次分析法是以“从外至内”的途径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强调外部体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单位层次分析多集中对一国国内因素的研究与分析,这种方法强调行为个体的内在原因对个体行为的选择影响。我国学者更加偏爱体系层次分析法,我国学者在研究时大多假设一国内部一成不变,在基于这种假设的前提下,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样往往忽略了对国际经济法主体研究分析。

由于国际经济法本身的体系性很强,目前关于国际经济问题的协定确实是国际经济法学方面主要的研究范本。在目前国际经济法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体系层次分析法具有很强的局限性。目前很多国际经济法方面的研究大多将各国对于一个具体的国际经济法问题的态度当成一种定量来进行分析,很多学者认为一国关于某个国际经济型条约的态度是一成不变的。基于这种理解下产生的研究成果,往往只在当下两三年内具有研究意义。

举一个生动的例子,在国际投资领域方面,对美国2012范本和中美BIT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大热点。很多学者在2012年美国出台新的投资范本后,都集中对其进行研究,并纷纷对其中的准入前国名待遇原则进行研究。由于我国在之前的BIT实践中多采用准入后国民待遇原则,因此很多学者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我国在中美BIT谈判中,应当如何应对“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的这一问题上。很多学者撰写大量论文,来对中国如何在中美BIT谈判中坚守自己“准入后国民待遇原则”的立场给出自己的建议。然而仅一年之后我国宣布将在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和负面清单的基础上与美方进行BIT谈判,我国政府在此项问题上的突然转变,使得很多学者花费大量时间写成的论文还未来得及发表就变成了“废纸”。当然我们不能因此一例就否定体系层次分析法国际经济法领域内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大量关于“国民待遇原则”的论文中很少有学者以我国的国内经济情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此研究我国是否应当接受“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如果我们的学者能够通过研究,找出我国接受“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的应然性,那么其在对中美BIT谈判问题给出的对策则会更符合实际。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仅用体系层次分析法对国际经济法进行研究是不充分的,而单位层次分析法可以打破这种僵局。美国国际法学会会长斯劳特认为,研究者需要探讨的首要因素不是在国际层次,而应该集中在国内方面。要准确分析国家行为,除了要对国家角色与权力因素进行分析外,还必须对国家与国内、跨国社会之间的关系交互“过程”给出分析④。然而体系层次分析则是把国家看成单一或相似的结构与功能,将国家内部利益“实心球”化。美国学者杰赛普也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国际法主体不仅仅是国家,而且还必须承认包括个人。他主张采用“International”(国际的)这一用语具有更广义概念的术语,叫做“Transnational”(跨国的)⑤。即我们所谓的国际经济法律关系应当是个人、法人与各国家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研究国际经济法相关问题时若将国家与私人之间的关系舍弃,而直接研究国家间的国际经济法关系,无论是问题的构建还是对策的提出,都是不完整的。

(二)目前关于国际经济法研究方法过度集中于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多采用事实判断的方法,站在中立的立场,在把握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这种分析法在国际经济法学中常以对策研究的形式体现,即通过对国际间的法律和他国有关措施研究,对比国内实际政策,来给出应对措施。固然,国际经济法学由于其天然具有的“显学”特征,使得对于其对于实证分析法有天然的偏爱。美国学者长期以来坚持采取紧密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国际经济法,据凯兹和布里斯特的观点,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不在于“什么是法律”,而在于“什么是问题”⑥。然而多数学者在研究国际经济法具体问题时对于“实证分析”的过分推崇,使得我国目前对国际经济法学的研究大量以“对策和建议”为出发点,较少探讨国际法经济法领域内是否有一种超越规则形态的终极价值,如果有这样一种价值,现行规则是否符合这样一种价值。目前国际经济法方面大量的论文,均像是一篇篇为我国政府建言献策的文章,缺少对本领域内法律制度的价值判断与终极关怀。

国际经济法学建立的时间较短,以及其研究范本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学者在研究时对采用实证分析法的偏好。笔者认为目前对国际经济法学大量的实证研究只不过是因为这种研究更容易而已,并非代表了国际经济法学无法进行规范研究的可能。事实上若国际经济法学的规范研究长期欠缺,国际经济法学只能演变成一种为各国领导阶层对外经济谈判、提供咨询的技术的学科。而非一种可以依靠某种终极价值目标为基础不断研究发展的学科。即便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我们会发现,若不能在相关领域提炼出令人信服的国际经济法原则,那么各国在解决国际经济法相关的各类具体问题的最后依据只能依靠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三)我国目前的国际经济法研究在价值判断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严重

立场先行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特点,面对研究对象,我们常常将价值判断的标准先于甚至取代事实判断的标准成为一种习惯。在这种背景下,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成为一种简单、方便的价值判断方法,得到国人的广泛采用,并泛化到国际经济法的研究中。在很多有关国际经济法的文章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的思维习惯:美国等发达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立法谈判以及司法等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其想在全球施行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发出的声音或意见则是出于其本国合情合理的考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意见或行为,即使有时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也是为了摆脱西方发达国家对其发展的压制,而采取迫不得已的举动。我国学者往往认为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动议都出于功利性质的物质考虑。非功利性质因素如环保理念等,都属于唯心主义范畴,可以忽略不计⑦。至于劳工标准、社会责任、人权保护等符合我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措施,由于美国首倡的原因,将其完全归结为西方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借口。

面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我们应当更多地学习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从其他学科中寻找对国际经济法研究有意的知识和方法,是我们打破这种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有效途径。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来说,任何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均不可能是“零和”的,合作双赢永远是国际关系中的最优选。因此借鉴国际关系学说中的相关理论,促进国际经济法学与包括国际关系学说在内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结合,是实现学术繁荣的一条跨学科路径。事实上,国际经济法领域内条约之众多、关系之复杂,已经远超过简单用“二元对立”思维来研究和思考的范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既有相互冲突的现实,也有相互合作的空间。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多个领域内,没有一成不变的“利益集团”,国家与国家之间有时既是朋友又是对手。

三、结语

从国际公法的角度来看,强调从外部进行研究、注重实证研究、以及在研究中或多或少带有“二元对立”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立场本来就是相对确定的,且国际公法学者在研究国际间政治问题时以自己的母国为出发点,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国际经济法层面上,我们国际经济法学者应当找到符合国际经济法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一个国家在经济上的政策,相对于其政治立场是相对灵活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国际经济问题时,不能将一国国内的经济情况当成变量。在经济领域内国家之间合作所带来的收益,要远大于其在政治上与他国合作的收益,并且国家间在经济领域内的合作并不具有互斥性,因此我们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的研究上不能具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国际经济法作为一门已经从国际公法独立出来的法律学科,应当摆脱国际公法对其在“方法论”上的影响。

注 释:

①李建珊等.科学方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05).

②姚梅镇.国际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J].中国国际法年刊,1983:374.

③刘志云.方法论上的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问题与前景[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1):118.

④Anne-Marie Burley,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A Dual Agenda,87 AJIL 205,227-228(1993).

⑤姚梅镇.姚梅镇文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7:481.

⑥同上,480页.

⑦刘志云.方法论上的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问题与前景[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1):118.

作者:阎聪

上一篇:文学写作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师育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