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立法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立法学是现代法学体系中一门新兴而重要的分支学科,兼具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双重特点,内容庞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图示教学法具有直观、形象、逻辑关系分明、信息模块清晰的特点。本文以本科阶段《立法学》的教学为例,介绍图示教学法在《立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立法学论文范文

从立法学角度浅析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二十六条之缺陷

摘 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有关被告举证责任设置方面的规定,虽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暴露出一些立法上的不足,违背了立法目的及立法原则,从立法技术角度也有不合理性。本文从立法学视角,以保护行政第三人利益为切入点,对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之缺陷进行评析。

关键词 司法解释 立法目的 立法原则 立法技术

一、最高院《若干解释》第二十六条释义

根据1981年6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于1999年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审议通过,2000年3月10日开始施行,其目的在于结合行政审判工作实际,正确理解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其中第二十六条规定,“(1)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2)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依据;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该条文是针对《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所做的司法解释。

具体分析该条文的内容,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第一,《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只规定了被告应当具有举证责任,《若干解释》第二十六条则是对此条文做了具体应用,规定了行政诉讼中被告举证责任承担和举证时效问题,同时将被告举证不能的结果与举证责任的分配在一个条款里体现。第二,该解释针对的主体只是行政主体,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不涉及行政相对人和行政第三人。第三,被告在规定时限内举证不能的结果,便是该具体行政行为无效。

以上规定具有一定合理性,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规定符合行政诉讼法的客观性质,由于审查的是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在搜集调取证据方面相比相对人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在占有资源、经费、技术性人员和设备等方面明显处于强势地位,因而其举证责任的配置是客观实际的。另一方面,有关举证期限的规定充分考虑到了现今案件冗杂结案率低,而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的需求日益高涨的实际情况,就行政主体而言,在十日内就其自己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进行举证,理应是充分合理的。

但与此同时,科学的行政立法应当兼顾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以及行政第三人的利益。所谓行政第三人,是指与已作出的行政行为有间接利害关系的,受行政权间接作用或约束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潜在的或暗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他们既不是行政主体,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相对人即行政行为的直接针对人,是受行政权间接作用的第三方主体。《若干解释》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从整体而言,没有考虑到保护行政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问题,容易造成对第三人利益的损害。在案例一某公司诉劳动局工伤行政认定案中,以人事劳动局为被告,王某为第三人。被告方无正当理由延迟提交答辩状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但在法院审理过程中,第三人向法庭提供了行政机关作出工伤认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以支持自己属于工伤的主张。最终,法院还是根据《若干解释》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视为没有证据,判决撤销行政行为。 在这一案件中,由于行政主体没有按时提交证据,导致工伤认定书被撤销,当事人也自然无法据此索赔,这就造成当事人利益受损,可能还需另行提起诉讼等,造成讼累。据此,虽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司法解释能够起到一定弥补缺漏、规范立法的作用,但也难免出现偏离立法本意之处。下面将结合立法学的具体内容分析《若干解释》第二十六条的不当之处。

二、从立法目的角度看行政第三人保护的缺失

纵观古今中外法律思想家对立法目的的认识,可见立法就是为了分配和调节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促使各种利益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避免互相冲突,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化。 我国《立法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其立法目的:“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具体到行政诉讼法,其立法本意应为在保证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职权的同时,又能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织的合法权益,达到利益兼顾互相平衡的效果。而最高院《若干解释》第二十六条在规定被告举证不能的结果即具体行政行为无效的同时,并未考虑到行政第三人的权益保护问题。如果此时第三人的利益同被告相一致,其只能通过被诉行政行为接受司法审查的结果来体现 ,如若被诉行政行为被撤销,第三人就必须要同样承担不利的法律责任。

再如案例二某企业内部领导人纠纷,纠纷一方甲擅自于工商局办理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工商局在未进行详细审核的情形下为其进行了办理。而该企业的原法定代表人的乙在发现工商局的变更登记后,向政府申请了行政复议,要求工商局撤销其变更登记。随后,甲将政府起诉至中院,在法庭审判中政府一方未按期提供证据,仅在法庭上口述行政复议过程。中院遂以不履行举证义务为由撤销了政府的复议决定。虽然《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但在本案中,很明显作为行政第三人的乙在诉讼过程中并无任何主动权。一方面,他无法左右政府是否举证的行为,只能被动承担政府不履行举证义务的法律后果,即政府的复议决定被撤销,工商局将再次把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为甲。另一方面,如果第三人乙代替政府举证,他所提供证据能否作为法院维持行政行为的依据目前并无明确规定,依现行行诉法的规定他很难找到确切的法律根据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完全依靠于行政机关的“良心举证”和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倘若行政机关恶意拖延,以损害自己的诉讼权益的行为来维护行政相对人权益,那么第三人利益又能由谁来保护呢?从这个角度而言,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无疑违背了立法目的。

三、从立法原则角度看《若干解释》第二十六条的缺失

根据周旺生先生的观点,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有: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立法法》第六条规定:“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科学原则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与义务与义务、权力和责任的关系,要以各种形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享有的权利得以实现,不能任意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设定义务,更不能在立法(特别是行政立法和地方立法)中只设定或者主要设定公民的义务而忽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和保障。

根据科学原则的要求,具体到最高院《若干解释》的规定,其在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对其设定义务的同时,不应对第三人造成不利的后果,而是应有利于第三人权利的保护,否则该立法就是违背了科学原则。而结合案例二,根据《若干解释》的规定,被告不提供证据,法院可以因“原告或者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供了证据线索,但无法自行收集而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依职权调取证据,但在其中忽略了第三人权益保护,切断了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的提供、补充证据的途径,这就是在原则上同立法的科学原则相抵触。另一方面,第二十六条的表述也不够周延,其中规定“被告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但何为“正当理由”,只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容易造成一案多判,这也违背了科学原则的要求。

四、从立法技术角度对《若干解释》第二十六条的修改建议

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讨论,具体到第二十六条的条款,存在一些立法技术方面的问题,现提出以下修改建议:

第一,表述应完备周延。对于最高院《若干解释》第二十六条“被告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中“正当理由”的含义,只是在《若干解释》第二十八条提及“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的字样。因此,可采取列举的方法,将其明确出来,以避免审判实践中法官恣意滥用自由裁量权,造成判断的随意性。

第二,逻辑应明确清晰。一方面,如果被告提交了部分主要证据导致诉讼的开始,但又隐藏了另一部分证据,这就导致难以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因此,应明确被告不提供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部分证据、依据不能成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 另一方面,应区别对待被告不提供和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两种情形,对于被告不提供证据应要求其作出书面解释,而确有正当理由不能按期举证的,可由被告向人民法院书面申请,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可以延长举证期限。

第三,规定应灵活合理。《若干解释》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只注重衡平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地位,忽略了对行政第三人权益的保护。当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时,如果行政第三人能够提供证据显示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法院应当予以采纳。这样就避免了因被告故意拖延交付或者拒不交付证据而给第三人带来的损失,在保护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同时,也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随着2002 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完善了被告逾期提供证据和延期提供证据如何认定问题,但其中对于延长的期限并未作出规定,应予以完善。

五、结语

本文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之规定从立法目的、立法原则、立法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质疑,尽量通过限制行政主體的权力、给其设定举证责任,能够适当衡平行政相对人和行政机关的地位,保护相对人的利益。但结合其他法条规定来看,都忽略了对行政第三人权益的保护,从立法上切断了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的提供、补充证据的途径,将被告不提供法律后果转嫁到第三人身上,损害了第三人的利益。同时,第二款有关举证时效的规定过于机械,条款表述不够周延,存在逻辑上的欠缺,给本条文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从立法学角度而言,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存在一定不当之处。

(作者:山东大学法学院2008级本科生)

注释:

周佑勇、何渊.浅析行政第三人.法治政府网,发表日期:2007-06-05.

胡金龙.谁为行政诉讼中被告的过错买单?——浅析温州强达公司诉劳动局工伤行政认定案.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37937.html,发表日期:2008-06-26.

刘明利.立法学.山东大学组委会编,2002:25.

袁裕来.对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若干条款的质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44.

周旺生.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74-79.

赵寒春.论我国行政诉讼中被告举证责任制度的立法现状及缺失.法学视野,2010(31):5.

作者:刘红宇

第二篇:图示教学法在本科阶段《立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立法学是现代法学体系中一门新兴而重要的分支学科,兼具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双重特点,内容庞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图示教学法具有直观、形象、逻辑关系分明、信息模块清晰的特点。本文以本科阶段《立法学》的教学为例,介绍图示教学法在《立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立法学;信息;图表设计

在本科阶段《立法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因素,有必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的学习积极性。诸方法中,图示教学法是一种便于开展、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周旺生教授编写的,由法律出版社于2009年8月出版的《立法学》(第二版)教材的教学为例,介绍图示教学法在《立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本科阶段《立法学》课程的特点

立法学是现代法学体系中一门新兴而重要的分支科学,是以立法现象、立法规律以及其他相关事物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立法学研究成果有直接应用价值,它对于理论法学来说是应用法学;立法学研究成果亦能指引立法走向科学,它对应用法学来说又是理论法学。因此,《立法学》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既有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要求联系实践加强对理论的认识。周旺生教授的《立法学》(第二版)教材全书分为三编,凡二十二章,共计六十七万余字,鸿篇巨著,洋洋洒洒论述立法学学科的方方面面。本科阶段,《立法学》课程的课时约为三十六学时左右,短短时间,不足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该教材。同时,该课程一般是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法学知识,但在进行《立法学》这样一门理论性较强、内容又很抽象的新学科学习时,既不容易产生兴趣,也不容易学有所成,常常出现学习日久却不得要领的现象。

二、图示教学法概述

图示教学法就是以简单的图形、符号、数字、关键性的词语等各种形式概括教学内容,并设计成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的图表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一)图示教学法的特点。文字、声音传达信息的模式都只是平面和线性的信息模式,不能够突出重点。因此,相比于阅读教材和老师讲述,图示教学法的特点是简明扼要、直观性强、知识系统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又能使他们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

(二)图示教学法的优势。图示教学法充分利用了形象思维、联想能力和视觉记忆等人类思维和记忆的特点,使学生能在认识到教学内容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并把教学内容牢记在心中,这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地学习和探索。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能形象、直观地揭示知识點内在的逻辑关系。面对平面的文字信息,读者一般需要通过阅读、总结、归纳方能理清各种信息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而图表中的图形、符号、数字、文字以及它们的组合能直接体现逻辑联系。例如,我们常用的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的SmartArt功能,就是用图表的方式表达诸如列表、流程、层次、循环等各种逻辑关系。也就是说,采用图示教学法就能够简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直接将文字以及文字当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关系等信息,通过图表形象、直观地传达出来。

2、能将平面信息分割成若干醒目的信息模块。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制的,一般定义为5±2或7±2。过长的篇幅或过多的信息组都不利于人的记忆和理解。书面材料和课堂讲述所传达的信息是作为整体出现在学习者面前的,而图示教学法通过图形、符号、数字、文字等的巧妙组合可以清晰地将大面积的文字信息分割为若干易于辨识的信息模块。只要这些信息模块的数量在人类记忆和理解的最佳范围之内,就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由前文所述可知,《立法学》兼具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特点,体系庞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因此在教与学中略显枯燥。而图示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图表化、形象化、系统化,使平面的文字信息转换为学生易于接收的立体化、形象化的信息模块,便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并且,该法能体现出相关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三、图示教学法案例介绍

基于《立法学》庞大的信息量,以及知识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因此,在选择适合的图表表达各类信息时,应尽量将平面的、线性的信息模式转换为直观的、具象的信息模式,以达到强化理解和记忆的效果。下文将根据相关知识信息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关系来介绍几种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图示教学的实例。

(一)从属关系。在《立法学》第一章导论中,立法学的学科体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该知识点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单凭文字叙述很难在学生脑海中构建起立法学学科的体系模型,从而也就不能准确定位各个知识点在立法学学科中所处的位置。因此,笔者采用了较为直观,结构简单的表达从属关系的图示(见图1)。学生可以在所建立的框架之上,通过不断接收新的知识信息,并主动将新知识架构于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中,填充和丰满知识体系。

图1 立法学学科体系

(二)递进关系

《立法学》第三章立法的概念中,立法学基本范畴实际上是四个层次的范畴逐级递进从而衍生出来的。这种类似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发散关系,笔者采用了两个图表(见图2、图3)来形象地说明其相互关系。通过图2的图形结构和颜色渐变的特点,可以直观地体现出立法基本范畴四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图3也通过“立法制度”这一立法基本范畴的发散衍生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知识点。

(三)对比关系。在《立法学》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具有对比关系的知识内容,例如单一的一级立法体制与单一的两级立法体制的对比、共和制与总统制的对比等,笔者以法律案的大会表决方式中公开表决和秘密表决的对比为例,阐述图示教学法的优势。由图4可以清晰地看出两种表决方式的优缺点,对于学生理解在何种情境下选择何种表决方式大有助益。

图4 法案表决方式对比

(四)程序发展

有关立法的程序问题是立法学的重要知识点,其中的内容庞杂,例如“审议法案”的程序依据提案主体、审议主体以及审议内容的不同,所须遵循的程序也各不相同。在《立法学》教材中,针对该知识点的介绍所用篇幅达10页之多。即便抛开相关理论的陈述,单从程序介绍来说也有7页之多。书面文字作为一种平面的信息传达模式很难使作者期望传达的信息跃然纸上。因此,通过图示的方法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传达相关信息,例如图5、图6。

(五)协调统一关系。《立法学》第四章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周旺生教授将立法指导思想分为总的指导思想、基本指导思想和阶段指导思想,三者之间是协调统一的关系。类似的这种关系在立法学学科,甚至整个法学学科中有很多,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笔者将三种指导思想以三个齿轮代表,三个齿轮之间的咬合与传动,代表三者之间应协调统一,方能确保有序运转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三个齿轮的大小、位置也说明了三者各自所属的位阶层次。

(六)数学公式法表达复杂逻辑关系。《立法学》教学中,有诸多的知识点,其内在的关系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和理解,巧妙设计图表来准确表达这种复杂的逻辑关系。图8、图9是在讲解中央立法权、国家立法权和国家的立法权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笔者设计的两个图表。虽然,通过一般的表格对比也可以较为直观地体现其关系,但是却不够形象,其内在关系的体现也不够深刻。笔者设计这两个图表,辅之以MicrosoftPowerPoint的动画演示功能就能够既直观又形象表达三者之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本学期通过以上图示教学方法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立法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的考试成绩均好于上一学年。因此,学生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多数学生认为虽然《立法学》课程比较枯燥,但灵活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较好地掌握了《立法学》课程的相关知识。

四、运用图示法教学的要求

由上观之,图示教学法对于《立法学》的教学大有裨益,而灵活掌握和运用图示教学法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功夫,方能确保达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一)认真钻研教材。要想把某个图表设计得科学,教师必须首先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哪部分内容需要设计图表,设计什么图表,怎样设计图表。

(二)精心设计图表。图表是依据不同的知识点来设计的,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一般而言,图表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图示要讲究科学性。作图表要熟悉各知识点的内容,考虑各知识点的地位,概括要全面、准确。二是图表的设计要符合逻辑,要使知识点的逻辑关系通过图表的构图充分体现出来。三是图表设计要简明易懂,符号、文字、颜色不要太多,内容不宜过细,不能使学生看后感到比教材还难。三是图表设计要有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规律。

(三)有效利用图表。图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所以,图示教学法一定要与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更为有效。

结束语:图示教学法是一种易于开展、简便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图示教学法的作用,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课下做足功夫。同时,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图示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今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人事处

作者简介:刘勇(1983— ),男,山西省介休市人,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知识产权法。

参考文献:

[1]张远,蔡明.教学方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9.

[2]周旺生.立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

[3]吴玫,贾文毓.短时记忆的容量应为:5±2[D].山西: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作者:刘勇

第三篇:开化:生态立县

开化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是浙江“西大门”、“浙西重要生态屏障”。2000年以来,开化县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的特色发展之路。五年来,全县GDP翻了一番,财政收入增长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0%;与此同时,每亿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7.87%,排放的废水、二氧化硫等废气废物下降13%,生态经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从开化的实践看,发展生态经济至少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践的飞跃必须以观念的更新为前提。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它不同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在发展中动态平衡。现实中,我们有许多人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一提到环境保护,就认为会耽误发展;一提到发展,就认为势必破坏环境。这就决定我们发展生态经济,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端正认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开化县在生态立县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过程中,县委坚持一年一个主题,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先后开展了“开化具有哪些优势”、“怎样生态立县”,以及“建设生态县,我能做什么”等一系列专题讨论活动,引导全县逐步确立起了新的县情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例如在“怎样生态立县”的大讨论中,通过对生态内涵及其潜在价值的再认识、再把握,走出了“保护生态就难以发展”等认识误区,在全县树立起了生态是资源、是优势、是品牌、是市场、是形象、是文化等七大全新的生态观,为生态立县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实施,为生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正如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厉德馨所说的:开化生态立县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没有观念上的彻底转变,是不可思议的;生态立县的提出,说到底还是党的思想路线结出的丰硕成果。

二、必须突出优势,科学谋划发展战略。美国哈佛工商学院有个突出的论点,就是“差异性战略”和“快一拍”思想。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禀赋、人文历史等不尽相同,各自都有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从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来看,区域之间又存在着互动性和互补性。因此,发展经济关键在于发现、创造和发挥自然禀赋优势,选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发展之路,并予以科学规划、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生态经济建设也是如此。

开化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4%,到处是青山碧水,生态环境良好,这是开化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开化生态立县战略的提出,是县委、县政府在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反复透析县情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并在此后的县委全委会、人代会、政府全体会议以及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得以贯彻和推进。开化生态立县战略内涵丰富,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围绕发展生态经济,确立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镇化、生态旅游业、生态环境建设等五大主体框架,每一框架又确定了若干特色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并坚持以年度510工程为载体,逐一进行规划和实施,形成了一个纲举目张的规划体系。不仅如此,在实践中,县委还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省委“八八战略”和“平安浙江”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对战略的内涵进行丰富和提升,先后作出了建设“生态县”、建设“平安开化”、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等决策和部署,确保了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经济的增长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消除贫困、建设小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试想,如果在一个温饱尚未解决的社会里,要求人们不去“砍树卖钱”,不去“开荒种粮”,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这就决定了现阶段我们发展生态经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求保护,在保护中求得更快更好地发展。

开化县确立的生态立县战略不是单纯强调保护的保守战略,而是一个发展和保护并举、求得较高发展速度的积极战略。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也不是狭义上的环境生态,而是一个融经济、社会、自然和谐一体的,广义上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集中体现。它的核心是加快发展,是在保护和合理开发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县。为此,开化县在生态立县战略实施的5年间,通过制定和实施九九产业发展规划,大力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成为我县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有机硅、硅单晶、绿色食品加工、电光源等列入全省拟培育的全国制造中心和衢州市“四基地、十中心”建设;“开化龙顶”茶突破欧盟绿色壁垒畅销国内外市场,开化食用菌等一批特色生态农业项目蓬勃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以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以休闲养生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实现了旅游业“零”的突破,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必须加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发展生态经济,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长期效益和环境效益,完全靠市场和市场主体的自发力量是很难做到的。作为企业个体,尽管降低成本、减少能耗是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选择,但尽可能多地占有并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包括各种资源和能源来达到财富最大化的目的,也是其本能使然。以企业在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的属性,在资源方面要对其寄予道德厚望,往往是不可靠的。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开化县充分运用政策、资金、法律等手段,积极引导符合生态经济要求的产业发展。从产业导向、市场运作、投融资渠道、财政投入、补偿机制等方面入手,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生态县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适合生态经济发展的开发政策、产业政策和招商引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推进了生态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开化县还认真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先后对160多家污染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并放弃了许多不符合生态经济要求的招商引资项目。去年4月,开化县就毅然放弃了一个投资3亿元的石煤综合开发招商引资项目,唯一的原因就是环评不合格。

五、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决定了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同步推进,既不能只抓或先抓经济建设,不注意生态,又不能只注重生态,忽视经济发展。近几年开化县在生态立县战略实践中,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建设,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采取综合措施,深入实施治山、治水、治污工程,广泛开展绿化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前列;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出境地表水已从10年前的Ⅳ类水转化为现在的Ⅰ类水标准;坚持多项并举,积极开展环保“一控双达标”工作,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积极培育和引导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爱护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日渐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目前开化最佳人居环境特色已初步显现。2002年2月,开化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目前正朝着生态县和全面小康的目标大步迈进。

作者:开化县委政研室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立法学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人无信不立论文范文05-12

立法学论文提纲11-15

立足校情范文05-17

立法学论文题目05-02

立法学的论文题目05-01

学礼以立范文04-12

公文立卷范文05-16

立家规正家风范文05-29

立师德洒爱心范文05-29

三立培训心得范文05-31

上一篇:矛盾论论文范文下一篇:手术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