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创客空间和特色小镇联合培养视角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9-11

一、研究缘起

经过文献梳理, 当前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多是从创客空间的角度入手, 而且目前已有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多是倡导成立学校自己的创客空间, 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科研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的短板, 所以本课题组认为这种模式较适合本科教育, 而不一定适用与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特色小镇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特色小镇正成为浙江法制的新模式, 因此浙江高校如何抓住特色小镇蓬勃发展的机遇, 高等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调整和适应目前的环境?本项目试图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的及优势, 提出分层式人才培养模式, 认为高职是为特色小镇提供高技能创新人才, 本科是为特色小镇培养高技术创新人才。本课题从浙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即创新人才的供给) 和特色小镇的人才需求 (即创新人才的需求) 入手研究创新人才的市场均衡;继而分析浙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通过SWOT分析法研究浙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最后得出结论并分别对对浙江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浙江本科创新人才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二、对接创客空间及特色小镇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设计

近年来,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 日渐强调“选择性教育思想”, 将“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因材施教对教育教学太重要了, 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尤其如此。但现实是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中存在“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主动性学习”等不足。技能型创业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以2014年“挑战杯”创业大赛为例, 初选的项目中仅有10%的作品实际投入创业, 也就是说实际上大学生创业并不缺项目, 而是能真正运作项目的人才。基于前文的研究本项目组认为高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佳切入点即人才培养的定位非常重要,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的优势在于技能, 因此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方面选择应该有精准的定位。

在深入而广泛地企业调研、特色小镇调研、校企研讨之后, 利用市场营销的STP范式:细分、选择、定位 (segmentation targeting position) 相关理论, 为了提高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细分。学生职业性向细分首先根据高职学生职业性向 (职业和发展规划) 、自身优势、学习兴趣爱好、性格等将学生细分不同的群体。 (2) 选择。按照全覆盖无遗漏的原则, 培养好每一个细分参差的学生。 (3) 定位。针对不同细分层次的学生, 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对每一细分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 继而在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设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组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在职业性向分层模式基础上构建对接特色小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按就业和岗位要求进行分层培养, 从低到上依次分为:高技能型的高职、高职+应用型本科 (专升本) 、高应用型的本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其中“高技能型高职”和“高应用型本科”均强调为创客空间和特色小镇培养高技能、高应用创新创业人才, 形成融政府扶持政策、产业金融政策、创业扶持政策等推动的, 集风投、创客、高技能创业人才为一体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 总结认为:“三一模式”比较适合推进高技能创业人才的培养, 经过2年的实施, 取得较好的效率、效果。

三、“三一模式”框架

(一) “三一模式内涵”

“三一模式”是“三层次、一核心”人才培养模式的简称。其中“三层次”是根据职业性向、创业动力和创新意识等变量将学生分为三大类:直接就业的学生、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和想继续读书深造的学生。“一核心”是指通过分层将技能型创业类学生分离出来, 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针对性强的技能型创业人才培养内核。高校围绕这个“核心”, 联合创客空间和特色小镇, 开展本类人才培养。

(二) “三一模式”实施框架

本课题组依托所在专业, 利用合作之创客空间, 通过教育实践开展相应研究。下面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 对“三一模式”实施框架进行说明。

1. 根据多变量对学生进行分层性分析, 确定技能型创业人才培养对象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率和人才质量, 提出按照专业所对应岗位和学生职业性向进行小班化分班, 分层, 旨在解决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际存在的若干问题。通过分层对不同能力学生进行差异化培养, 根据学生能力可及完成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认定、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专升本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培养效率。学生根据个人职业规划和职业性向选择未来就业岗位和发展规划等完成分层。 (1) 创业性学生则是有强烈创业愿望、创业激情的学生, 需要为其量身定做创业策划辅导、创业竞赛、创业支持等创业支持和辅导。这类学生, 院校或专业通过对接创客空间和特色小镇创业项目, 或者将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对接创客空间和特色小镇, 利用它们优质的创业资源, 联合培养高技能创业人才。 (2) 普通的学生完成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认定, 注重实践能力, 能力突出的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提升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 适合直接就业。这类学生, 创业教育以软件模拟、沙盘模拟、创业项目书撰写等为主要教学方式和手段, 培养其创业意识。 (3) 个别求学愿望迫切的学生, 则重点引导并提升其升学能力 (专升本、专转本等) , 帮助其获得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这部分学生则以常识性创业课程教育为主。

2. 为技能型创业人才量身定做特色的培养框架

对于技能型创业人才专门对接了创客空间或特色小镇, 形成新的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对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 对于有创业想发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按照如下思路: (1) 创新型小镇或创客空间 (或企业) 提出人才规格, 校企合作设计培养方案, 并根据创业项目的需要, 设计个性化的、有创客空间为课程设计和实施主体的课程, 保证学生毕业、创业双重需要。 (2) 实施双导师指导+创业、创新、经营管理实操运行, 即学校培养基础能力和技能、配备指导老师 (导师要实践型、具备双师资格和企业业务经验) , 学生直接有企业以项目形式委派任务, 如真实运行某个创业项目, 并有企业直接指导。校企双导师直接对接, 全程带队。 (3) 创新人才的层次, 优秀的可直接创业或在完成企业任务中已经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直接进入创业进程或成为创业企业业务骨干或自主项目创业。次优学生构成业务人员, 成为创业团队中的成员, 或成为企业业务人员。 (4) 学制安排, 因为高职一般为3年制, 所以2年学年末通过分层全院选拔技能型创业类学生, 以分层培养班级或小组形式构建团队, 然后对接创客空间或特色小镇, 或在创客空间或特色小镇创业孵化扶持下运行自有项目、或进入已有创业团队合作运营创业项目, 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四、实施效果

(一) 本模式使得分层培养及教学得以实施, 更符合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通过分层教学, 提高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充分对接, 最终达到提高就业率、就业满意率、企业满意率、特色小镇满意率的目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平台, 给与愿意攀登而且有能力攀登的学生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当然这三个人才培养层次是动态的。通过分层教学, 将不同能力的学生对接不同要求的模块, 实现教学、职业技能培养与认定、创新人才选拔和“专升本”选拔的有机结合。

(二) 通过分层并实施“三一模式”, 大大提高了创业教育的效率效果

“三一模式”将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精准细分为三个层次, 并且针对每一个层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性向, 将不同能力的学生对接不同要求的模块, 不同的定位, 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教学、职业技能培养与认定、竞赛选手选拔和创新人才选拔有机结合。不同层次是不同的平台给与愿意攀登而且有能力攀登的学生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是的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能够更有效地对接创客空间和特色小镇, 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动态的有机人才培养系统。

五、存在不足与对策

(一) 科学地对接合作方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院校需要科学选定对接合作方即创客空间或特色小镇, 以实现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甚至创业成功。针对高职学生创业特点, 在科学地选择对接合作方时, 具体操作是, 需要考虑企业规模, 以确保学生和企业达成高匹配度, 保证人才培养效果。同时尽可能寻找那些发展潜力大, 人才需求强烈, 愿意与学校合作共事的企业, 进行合作确保双方协调效率。最好与有能力、有人力、有资源指导创业学生的企业, 即可派出有经验业务人员指导学生创业, 又可以投入一定资源扶持学生创业, 方能更好地将本模式实施下去。否则本模式将变为只有企业名头而无企业指导之实的空壳。

(二) 对接合作方教学管理需要有配套机制和政策

适时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 是本模式实施中需要重点考虑的要素。思路决定出路, 但仅有思路, 没有源于实际状况又具有前瞻性管理和激励机制还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实现既定的目标。学院需要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管理制度要打破一成不变、延续多年的考核和管理模式, 让教师能够对接上, 对接上后能够下得去。如绩效考核、教学评价、职称晋级等均需要综合设计。

(三) 学生分层操作是否科学合理, 需要审慎

学生分层, 是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的, 否则会出现严重问题和后果。所以在实施分层操作时, 需要审慎的原则, 最好形成由班主任、学生代表、专业教师、心理辅导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联席指导小组, 并设计科学合理的分层办法, 进行分层动员、分层鉴别、分层谈话 (学生和家长均需谈话) 、和分层。这样实施效率较好, 也有保障, 不易出现严重偏颇。

(四) 是否有合理的转换和退出机制, 需要政策支持

院校尤其是专业需要针对已经分层的学生, 设计转换和退出机制, 以保障第一、第二和第三层次的学生身份的转换的权利和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配套的学分互认等退出机制和政策要公开发布, 让学生有良好的获知渠道, 保障所需身份转换学生的知情权并给予其充分考虑的时间。同时成立应急辅导小组, 解决学生相关心理等问题。

【相关链接】

创客空间指的是社区化运营的工作空间, 在这里, 有共同兴趣的人们 (通常是对电脑、机械、技术、科学、数字艺术或电子技术) 可以聚会, 社交, 展开合作。

"创客" (maker) 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 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 创客又有了新的定义, 他们可以利用开源硬件和互联网, 把更多的创意转变为产品。

伴随着全国各地刮起的创业旋风, 创业孵化器也是遍地开花。从美国硅谷YC到中关村软件, 再到3W咖啡、优客工场、万科SOHO 3Q、腾讯众创空间、创新工场、梦想小镇等自带明星光环的创业孵化园。

据不完全统计, 2015年国内新增各类创业孵化器4000多家, 辐射全国大中小城市。这些孵化器作为初创团队的办公场所, 帮助他们对接资本, 举办线下交流活动......然而, 资本寒冬的到来, 人们也看到, 像“地库”式孵化器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商业模式单一, 甚至出现了“过剩倒闭”的局面。

孵化器, 是现在很多企业选择的第一落脚点, 被视为创业文化最活跃的地儿。对初创公司而言, 孵化器为企业诊断问题, 为企业规划财务, 为企业对接资本和资源服务, 真正帮助并见证企业的成长。

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孵化器干的是“掮客”的活。拥有政府背景的孵化器早已沦为各地为响应国家“双创”口号而设立的形象工程, 以“孵化项目”之名招来大批互相之间没有共性的初创企业, 以应对上层的政绩指标。部分私人打造的孵化器更是急功近利, 想着法从压力重重的创业者身上“捞取一笔”。据悉, 目前部分孵化器空有赢利的心, 却无与之相对应的实力, 仅仅打着“助力双创”的旗号从政府手里占得建筑用地。

摘要:当前高技能产业人才企业需求较大。如何利用外部资源, 提高高技能创业人才的培养, 是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人才培养瓶颈。通过调研及样本实践, 研究发现采取“三一模式”有利于高技能创业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通过对接优质创客空间和 (或) 特色小镇, 利用它们的创业型人才、市场、技术优势, 并结合高校人力资源优势, 相互融合协同, 可以高效地提高技能型创业人才培养规模、质量和整体水平。

关键词:创业,人才培养,创客空间,特色小镇

上一篇:当前社会信用环境现状浅析及对策下一篇:中外家事调解模式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