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2022-09-11

初中历史教学,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 在创新教学中学会 (知识) 、会学 (方法) 、乐学 (兴趣) , 养成一定的历史素养,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根据初中历史的自身特点, 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创设课堂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避免在传统模式下运用方法时的弊端:或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方法的效用, 以为某一种方法是万能的, “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哪里都会灵”;或是僵硬地照搬和套用某一种方法, 而不去考虑学生、教材等具体情况;或是只注重方法运用时暂时的、表面的效果, 而忽略学生的心理活动反应等等。

课堂议论要注重诱发“新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针对教材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和历史成果, 提供不同观点的史料, 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评判, 以教师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例如在讲重农该不该抑商时, 教师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一项基本国策, 其主张是重视农业, 以农为本, 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这一基本国策, 对我国的影响如何,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又如在讲工业革命时, 有学生提出中国为什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 在三次工业革命中, 中国为什么未能受益?

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如:“隋朝建立于哪一年?建立者是谁?”“《史记》的作者是谁?”这种提问便于学生记忆基础知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些基础上, 进一步提问:“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如何评价隋炀帝?”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 整合教学资源

多媒体资源与认知过程的整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为历史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 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 使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融为一体, 实现师生互动, “人机交互”。每一媒体信息, 都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时, 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 创设认知情境;播放“秦灭六国”的Flash动画, 配以战马奔驰的音响效果, 使学生认识统一的历史过程;展示战国时期不同的文字和货币图片, 使学生感知统一措施的必要性;展示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图片, 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万里长城的感知等。

在设计历史教学课件时, 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在课件结构上, 可采用模块化思想, 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 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 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 使课件流向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那种让计算机教师把历史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 上课就是按键和顺序播放的做法, 只不过是由“教师中心”演变为“电脑+教师中心”, 由“人灌”变成了“机灌”, 它强化的只是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甚至于教师也成为计算机的“奴隶”。

因此, 利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 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必须注意课堂的宏观调控和引导, 同时根据教材内容,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交互功能, 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分析, 而不是受课件限制和左右, 失去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三、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长期以来, 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 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 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教学结构来看,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 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 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 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 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 那个人物是爱国的, 学生是茫茫然, 似懂非懂, 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

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 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 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以道德行为训练为突破口, 进行了如下实践:

1、训练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识别, 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情境是道德行为发生的环境, 是个体面对三种社会道德关系的具体呈现。一个适龄青年面对国家征兵就构成了一个道德情境, 需要他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时作出判断与选择。对道德情境的自觉, 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上, 面对身边站立的老人或妇孺没有对这种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 那他就不会经历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就会无动于衷地继续坐在那里。对道德情境的敏感与自觉程度, 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 主要是分析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环境。如史学家司马迁惨受腐刑而矢志史书撰述的场景, 谭嗣同在变法失败面对捕杀以血酬国的抉择, 邓世昌在军舰中弹沉没后舍弃逃生以死殉国的壮举等典型范例, 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

2、要准确揭示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道德动机。

在历史教学中, 让学生明了杰出历史人物高尚行为的道德动机, 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道德情境时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仍以谭嗣同为例, 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谢绝朋友帮助外逃, 决心以血酬国的动机集中体现在他的豪言壮语中:“各国变法, 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 请自嗣同始!”说明了道德动机的关键作用。

3、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和自我教育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意志品质的锻炼和自我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 指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世做人。要从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抓好符合公德的小事, 逐渐明辨是非、习善成性。当前, 一些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道德风气及家庭不健康教育的影响, 养成了自私、享乐、厌恶劳动, 不敬老爱幼等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历史教学应与其他学科教学以及教育部门协同一致, 为抵制和消除西方资本主义道德意识的消极影响, 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论3G时代下“号码百事通”的发展下一篇: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