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2024-05-08

浅谈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0篇)

篇1:浅谈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姓名:王巧侠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王沟镇单楼初级中学

内容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如果适当的将影视作品引进课堂,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作用显而易见。我们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影视作品讲授新课——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利用影视作品进行课堂小结——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

关键词:影视作品历史教学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在这一思想课程的引领下,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将历史题材中的影视作品引进课堂,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以此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一、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知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乐学、爱学。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说,如果教师不能在上课三分钟之内形成高潮,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课,由此可见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我在讲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开始便播放电视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的片段。该片是为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拍摄的文献纪录片,通过寻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见证者、侵华日军老兵和大量历史遗迹,真实记录了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屠杀三十多万人的大屠杀惨案这一历史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凶残本质,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一幅幅日本侵略者屠杀我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画面,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也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二、讲授新课——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的知识内容和问题,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掌握、难以理解的知识和不易解决的问题,教材重点及难点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适时、恰当运用电影、电视等教学媒体,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瞬间的重现,可把过去的事情、历史上的事实搬到教室里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有不少同学提出: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创立了三支海军,尤其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装备也比较精良,而且北洋舰队将士如邓世昌、丁汝昌等奋勇杀敌,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方面还是以失败告终呢?为此,我播放了《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和皇帝大婚;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学生通过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敌、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镜头,就不难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

三、课堂小结——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

课堂小结是在阶段学习任务或者新课结束后,教师以富有艺术性的手段、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应该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简单重复,更应该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运用历史影视作品,配合教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思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历史情景,以情激情,能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例如我在讲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是“文革”以后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对那个特殊年代所发生的种种事件知之甚少,因此对那场**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性也根本无法想象和难以理解,在教学中综合电视剧《孽债》:知青们响应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又把他们卷回城市,抛下了红土地、流沙河、橡胶林……还有他们的孩子,千里寻父、千里寻母的孩子们的到来就像一枚枚炸弹,给父母新的家庭掀起巨大的冲击波。该剧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引起了众多电视观众的强烈共鸣,它反映的正是那个**年代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交流,联系现在的实际,学生们深刻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能体会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我国的建设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

电化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要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作为历史教师还要有恰当的使用方法。

第一,在引进影视作品的时候,要认真选择材料。目前,虽然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风靡全国,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才子佳人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差不多搬上荧屏,如《三国演义》、《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太平天国》、《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凡是种种,不一而足。应该说,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较好途径。但其中专门为教学拍摄的影片为数很少,而且大部分影片是纪实性和艺术性的综合表现,即在以基本的史实为客观依据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程度的艺术夸张和情节虚构,这就使得教师必须对影片进行认真选择。应当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能适合教学需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教材重难点的影片。除了以纪实性为主的纪录片、专题片外,如讲《中国古代史》,可选《上下五千年》;讲《中国近代史》,可选《中国近代风云录》;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可选《士兵日记——战纪实录》。还可以节选部分电影片断,但要注意向学生讲清影片中所存在的与事实不相符的内容,如讲《中日甲午战争》时选择的影片《甲午风云》,要对片中把爱国将领刘步蟾描写成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给以纠正,避免学生产生误解。对严重违背历史真实的影片,最好不要作为教学资料播放。

第二,教师在运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的时候,还必须把握好课堂时间。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引进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固然很好,但它只能是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历史教科书和教师的课堂讲授。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历史影视剧的时间不宜太长,要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结合录像分析、理解、掌握问题。这样,一节课45分钟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利用3-5分钟,向学生提出问题;二是利用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结合录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三是利用20-25分钟左右的时间,播放录像,让学生思考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将播放录像与解决问题交叉进行。

总之,随着国家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深入,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利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时候,只有把它与课堂教学和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冯国超主编:《世界上下五千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刘明翰等著:《外国历史常识》(近现代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

(3)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近、现代部分),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篇2:浅谈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字:广播电影电视 影视作品 文献纪录片

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知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乐学、爱学。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说:“如果教师不能在上课三分钟之内形成高潮,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课”。由此可见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我在讲解《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时,开始便播放电视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的片断。该片是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拍摄的文献纪录片,通过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见证者、侵华日军老兵和大量历史遗迹,真实地纪录了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屠杀三十多万人的大屠杀惨案这一历史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凶残本质,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滔天罪恶。一副副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画面,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也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二、讲授新课——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的知识内容和问题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掌握、难以理解的知识和不易解决的问题,教材重点及难点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电影、电视作为教学媒体,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瞬间的重现,把过去的事情、历史上的事实搬到教室里来,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如同身临其境,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有不少同学提出: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建立了三支海军,尤其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装备也比较精良,而且北洋舰队将士如邓世昌、丁汝昌等奋勇杀敌,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方面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呢?为此,我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和皇帝大婚;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和清漪园。学生通过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镜头,就不难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

三、课堂小结——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

课堂小结是在阶段学习任务或者新课结束后,教师以富有艺术性的手段、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应该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简单重复,更应该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运用历史影视作品,配合教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思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历史情境,以情激情,能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例如在讲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是“文革”以后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所发生的种种事情知之甚少,因此对那场**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性也根本无法想象和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结合不少学生正在收看电视剧《孽债》:知青们响应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又把他们卷回城市,抛下了红土地、流沙河、橡胶林„„还有他们的孩子,千里寻父、千里寻母的孩子们的到来就像一枚枚炸弹,给父母新的家庭掀起了巨大的冲击波澜。该剧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引起了众多电视观众的强烈共鸣,它反映的正是那个**年代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交流,联系现在的实际,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能体会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我国的建设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

篇3:浅谈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影视视频教学的概要阐述

影视视频教学就是将电视电影中的情节作为教学技巧,将历史课程中的人物、地点、时期以及情境进行再现,是对历史事件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的叙述。但是要注意的是,影视视频对历史事件进行再现,其主要是将想象和虚构结合在一起,并不能够代替历史学家的叙述。将影视视频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来,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有的影视视频是专门为历史教学而拍摄的,但是有的影视视频再通过教师的筛选和设计后,也能够作为历史教学影视资源。因此,教师在选择视频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影视视频都适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二、影视视频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初中生还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因此学生对任何的事物都是抱着兴趣的态度,学习也包括在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照着课本讲解,学生在座位上听,根本就感觉不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教师都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将影视视频教学融入到历史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课堂中去。除此之外,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历史知识的容量,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教师在讲《长征》这一课时,就可以播放《长征》这部电视剧以及《飞夺泸定桥》这部电影,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在长征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和故事,还能够将解放军在长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变得形象、生动、直观。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理解什么是长征精神,还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欢快愉悦,进而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

(2)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影视视频在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让原本抽象的课程和概念变得形象和直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由此可见,影视视频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通过影视视频播放能够将过去的一些历史现象详细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刺激学生的眼球,还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影视视频能够突出课文重点,将抽象的内容转变成更直观的内容,教师在使用影视视频教学的时候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例如教师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可以将电影《林则徐》和《鸦片战争》两部电影进行适当的剪辑,然后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播放。在播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强调战争起始的原因和实施了哪些禁烟的运动。通过对这些影视视频的播放,能够让学生掌握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而将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3)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任何的人物以及事物都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因此其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很强烈,对于新兴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利用影视视频教学,将声音、图片、故事情节、以及课文相结合,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激发了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一课时,可以在《春秋战国》这部电视剧中剪辑一些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禹建立了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汤灭夏建立商朝等……学生通过对电视剧的观看,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以及记忆。

篇4:浅谈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影视 历史教育 课堂运用

一、如何界定历史影视的范畴

适合中学生的影视资料,必须具备历史所特有的特征,必须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比如重要历史人物的史诗剧、传记剧等类型。也就是说,在影视资料中有故事情节,并且要基本符合历史剧一般特征的片段,才可认定为历史影视。

历史影视一般可以分为:历史人物传记片、某个独立历史事件的回顾片、长时间多角度全方位的历史史诗片三种基本模式。历史人物传记片通常是指以在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重要代表人物为线索,体现与人物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回顾片着重于叙事,一般围绕着历史上的重大战争战役、重要的政治、国际会议以及促成某个政权建立的重大革命事件展开。历史史诗片有别于以上两种,一般以相对较长的时间跨度和相对较复杂的故事为线索,把历史特征变迁及其内在规律,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二、历史影视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过程、细节。一些独立性的重大历史事件,仅凭课本文字介绍及教师的口头讲述,学生很难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印象。目前,在历史教育中,重过程轻结论愈演愈烈,不利于历史本身。这种现象就要求教师要开阔眼界,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情感。

其次、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以及国际主义等价值观的培养。历史题材有很多影视片,无论是反映古代和近代政治斗争的故事,还是以人物为主题或事件为主要表达线索,都十分强调“寓教于乐”的功能。学生通过观赏、了解相关情节,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教育过程中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感悟,还可以通过银幕上历史英雄人物的言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来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近而达到素质教育强调的历史情感教育的目的。

再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直观认识历史人物,學会对重要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学生通过对历史影视中场面的观赏,教材中所强调的感性认识,印象不够深刻,但直观的观赏可以加强印象,记忆更加深刻形象。

最后、有利于学生了解认识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即使对该历史事件本身的过程内容倒背如流,也不能达到活学活用。而高水准的影视作品,能做到不通过台词或画外音,通过相关人物的特定表情、特定动作、以及宏大清晰壮观的空镜头表现,就能揭示出特定历史事件所依赖的特定历史环境、历史背景。这种历史再现正好填补当今历史教学中的空白。

总之、历史影视用于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学和人文素养。把历史、艺术、人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一个更全面的教育与培养。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借鉴和使用历史影视素材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借鉴使用历史影视素材呢?历史影视素材它不是规范的原始史料,是艺术加工过的综合艺术素材。对于基层历史教育工作者也就是历史教师来说,不能盲目迎合学生的口味或追赶形式或方式分寸不当去选择影视素材。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选择。

第一、时间合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要使用的影视资源,要经过剪辑。那么,在剪辑过程中要做到兼顾到视频本身内容完整性、要经过授课教师或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再次剪辑加工,保证把播放时间严格控制在一节课可容纳的合理比例之内。一般,义务教育教阶段初中历史课为40分钟。那么视频播放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如果超过1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就有可能被课外材料过分吸引,那么注意力就无法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知识体系和知识完整就很难在学生脑海中建立。

第二、根据相关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讨论。播放观摩影视视频的根本目的是让课本的知识体系在学生脑海中建立。当然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视频本身体现出的重点知识来进行。比如说,画面的重点是刻画展现历史人物,那么问题设置就应围绕人物评价来展开;若画面的重点在展现重大历史事件,那么问题的设置就应针对事件过程和特征来展开;若画面重点在于表现历史场景或大环境,那么问题的设计重点就应该在历史背景方面。

第三、要选择符合真实历史事实和现代历史观念的素材。现在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视片,不一定是展现真实历史的资料片,或者说其中的历史元素究竟是真是假,还有待筛选。有的影视片,虽名为还原、再现历史。但创作态度却极不严肃规范,甚至采取“历史是个框,现实往里装”得商业思路来创作。所以,所谓的历史剧越多,就越对正在学习知识且鉴别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就容易产生严重的误导。更有甚者,多数所谓主旋律或者严肃题材的历史剧,恰恰对真实历史进行修改或歪曲。这种做法比戏说和演义更具有迷惑性。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在选择相关影视资料时要做到严格把关。因为对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可靠程度的鉴别,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方法论的养成,所以必须认真选择。

第四、注意防止学生因个人喜好或者时尚流行而注重演员或者场面的奢华等而忽略了历史影视本身所体现的知识点。比如,最近公映的一些电影《太行山上》、《建国大业》、《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影片,这些影视片是商业影片,制片方甚至包括主创人员会为追求票房价值、市场轰动效应的最大化,从而会邀请更多的明星来制造商业卖点。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必须能在宏观上引导学生。既要做到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五、可尝试把历史影视欣赏课堂教学之外。当然如果要使眼界更为开阔,我们可以不拘泥于历史课堂范围之内,可以把眼光放得更远些。甚至可以有组织、有规模地安排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的业余时间里,成立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可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理念,甚至构建历史体系和历史观点。

【参考文献】

[1]林俊辉 初中历史教学开发利用影视资源探微

[2]王秀红 初中历史教学开发利用影视资源探析

[3]霍玮芳 利用影视资源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

篇5:浅谈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本文概括了历史地图在中学历史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书中的历史地图运用的基本情况。还针对教学中的历史案例如何运用和历史地图在提高学生认知历史知识中的作用。

一、内容提要: 1.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在课程资源的百花园中,历史地图册以其方便、快捷、简朴、大方、实用而被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认可和肯定。尤其在一些较偏僻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资源的地区,它则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实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成为历史教师最常用和实用的教学好帮手。

2.做为一种特殊教材,历史地图册服从并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它以空间形式为主,主要反映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其相关地理环境。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疆域的变化、民族的分布、战争的进程、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语言简明而准确地表示出来。可通过历史图册配合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对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现象、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生活空

间的基本工具。

下面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在各年级不同学生特点下运用地图册教学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历史地图册对提高历史教学所起的作用。

二、初中地图册应用研究案例

七年级历史地图册的运用: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历史这门新学科,所以好奇心强是他们的特点,那么在教学工作中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握的主要方向,地图册的合理应用就能解决

这一问题。这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摆脱小学生爱看图画的那种习惯,所以对图画的东西比文字的东西更感兴趣。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合理恰当运用地图册。

片断一:在讲述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打开图册第6页观察《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然后就观察结果以谈话方式进行交流。

打开地图册,给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华大地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很广,一眼就会看出我们课本上要学的元谋人、北京人等人类遗址,当然我们已经了解这些知识了,所以看起来很直观,那么学生到底怎么样呢?这就得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合理利用地图册了。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利用地图册的:老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国远古人类很多,最主要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等。

生: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在黄河流域、元谋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生:元谋人是我国最早的人类,发现在今天的云南元谋县。

生:我国远古人类比较多、分布广,从北到南都有,它们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生: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为什么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学生们沉思了一会,马上就有同学举手了。

生:这里水源充足。

生:水可以浇灌田地,发展生产。

生:有水的地方植物生长较好,可以为早期人类提供大量维持生命的食物。如:野菜、野果子等。

生:有水的地方环境好,生存方便……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没有凿渠引水的技术,只有借助自然条件进行生存,水是万物生长所必需的,所以人们大多居住在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又能折射出什么问题呢?请大家再想一想。

生:人在自然界面前没有办法,只能依赖自然界的给予生存。生:说明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只能借助自然的力量生活。趁热打铁我紧接着让同学们把地图册翻到第 5 页,观看《亚非文明的初现》图,让学生们在图上找到亚非文明的初现地,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生:人类早期文明区所在地都有河流流经。生:它们都在北半球。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是大江大河孕育了早期人类的文明。生: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说的非常好。此外,四个亚非文明区大都在北纬30~40之间,这里属于北温带,气候适宜,降水充沛,适合人类居住。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借助历史地图,在学生读图识图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既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探究拓展、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加强了学科间的知识交融渗透,使学生得到了综合知识的陶冶,有利于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形成。

案例二:在讲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课文中有一个框题:比一比: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我出示了一组打制与磨制石器的教学挂图,请学生观察后及时加以点拨:首先让学生们从外观上去观察发现。学生们异常活跃,很快答案便从他们的小嘴中蹦了出来。接着我又请同学们猜想两组石器的用途、种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哪一组石器更有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为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很快同学们便将问题迎刃而解。接着我又让学生参看课本第9页半坡出土的《鱼纹

彩陶盆》图和第19页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让学生从彩陶盆的里外并借助不同的视点观察后提问:这两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东西? 生纷纷猜测道:盆子、盘子、碗、碟子 问:它上面有什么? 生猜测道:鱼、鱼网、线条、鸟、人头 问:这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活? 生猜测道:打鱼为生、用符号记事。问:盆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底黑边,是彩陶。问:这说明了什么? 生:半坡人有了一定的审美观。生:半坡人掌握了烧制彩陶的技术。问:当时人们用这些陶器做什么? 生:盛粮食、祭祀、煮东西、做灶具

生:打水、盛水、储藏食物

问:陶器可以打水、盛水,这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学生疑惑猜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打开图册第8页参看汲水用的彩陶瓶和课本第8页的《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学生似有所悟。

其中一生说:人们不必住在河水边,远离河流也能生活。

另一生:人们可以找一个安全的、相对稳定的居所过定居生活。我点了点头肯定了两位同学的思维并大加赞赏,没想到同学的思维竟然这样丰富和开阔。………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将历史填充图册打到第 5 页看习题 2 比一比 《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聚落房屋想像图》并思考:河姆 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学生经 过分组讨论、交流在我的指点下从气候、降水等自然环境方面找到了 答案。在学生们的答语中明显地看出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同 学们虽然语言略显稚嫩但已注意到了我国南北方的环境不同及东西 部的差异。通过学生们对两地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的介绍,可以 看出他们已能将区域的人文特征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片断三:在讲第 3 课《华夏之祖》时当讲到黄帝和炎帝时,结合 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和传说故事,我请学生对照黄帝像和炎帝像问:黄 帝和炎帝几乎生活在同一时期,为什么他们的穿着装束却很不一样 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学生众说纷纭、想象万千。由片断二和片断三可以看出图片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认识原始居 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 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这两个案例中,学生表现出了 无群的想象力。我则在教学中依据几幅图片,通过设置一些互为联系 的小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通过学生的猜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驱使学生思维经常处在一种 兴奋活跃的状态中,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步步深化,能力节节 提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根据文物图片去推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 的过程中了解、体验了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增加了学生探究 事物的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也不失为培养学生

思维创新和探究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历史填充图册在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的功效是值得一提 的。它与历史地图册相得益彰,从而更能在教学中让地图发挥最佳作 用,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多年的历史教学所使用的 填充图册中,我感觉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相 配套的填充图册是最让人有感觉的、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它弥补了 历史地图册中插图较少的缺陷,并且借助插图给学生观察、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园地。它所设置的练习重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上下 功夫,也充实了许多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是该图册最大的亮点,也是我在教学中最为关注和欣赏的部分。诸如七年级上册的填充图册 中的各显其能、古物寻踪、古物探究、资料探究、试一试、练一练等 栏目的编排的确让学生的学习不只停留在对知识的巩固与获取上,更 多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推测能力、想像能力、比较分析能 力的训练与养成。如填充图册中让学生根据出土的《山顶洞人制作的 骨针》图,看能推断出什么?让学生观察分析《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 布》图,看能得出哪些推断?让学生根据《北京人生活场景想像图》 编写一解说词;让学生根据《都江堰示意图》为参观者介绍都江堰; 让学生根据人物图像为人物写出简介等。综上所述,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可以窥一斑而见全 豹。在运用图册教与学的过程中,地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 趣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借助于地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观察地图的能力,更主要 的是使学生学会了使用地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则通过对图中描 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到隐含于图中的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来解释和说 明问题。掌握了这样一把认识空间和开启社会之门的钥匙,则有助于 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但是说一千道一万,历史地图作用 的最大发挥更多的还在于我们的历史教师如何去开发用好历史图册 这个课程资源; 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历史图册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 识、发展能力;如何让历史图册成为会说话的工具。为此,我们的历 史教师在课余之际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地图素养,在教学中一定深入 挖掘历史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地图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积极培养 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地图捕捉信息、分析问题、获 得知识;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感

篇6:浅谈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学涵盖范围非常广,不管是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还是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方面来看,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人物,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下面就历史人物对历史教学的作用谈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历史人物是导入课堂很好的素材。历史人物贯穿于每个历史时期,所以找一些学生在语文、思想品德课或者一些历史故事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从而很好的引出历史事件。例如在讲到秦朝统一之后是怎么进行制度创新的,首先我们就可以从秦始皇引入。讲到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可以用赞美邓小平的一首歌——《春天的故事》引入,从而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内容就贯穿进去了,达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第二、可以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构建起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的知识框架。例如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就可以以毛泽东为中心来串起这一阶段的历史史实。从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由中共一大的任务即领导工人运动,再到中共二大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自然就过渡到国共第一次合作,再到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之后,毛泽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就确立起了与国民党对峙的十年,在这十年之中因为内战,所以给日本以侵华的机会,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于是就有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抵御日本,在到抗日战争的胜利,胜利之后又有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后就有了新中国的成立,直到今天。以上是纵向从政治角度来联系,也可以纵向从经济与思想上联系,如经济上的“三大改造”,“一五计划” “大跃进”等,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等,如以列宁为中心可以了解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孙中山为中心可以把民国这一阶段的史实串起来,等等。

第三、能调动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有的学生在影视剧或者课外书等其他方面听过一些人物的名字,但是又没有全面的了解,如果在授课之中提到,学生就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增。如讲到二战时,只要一提希特勒大多数男生的兴趣就来了,并且在感兴趣的情况下记忆效果非常好。

第四、适时地用历史人物的小故事可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例如讲到唐朝政治制度时,可以提到学生相对熟悉的武则天。讲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时我们可以用学生很感兴趣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经历作对比,三岁登基,六岁时辛亥革命把清政府推翻,虽然在经济政治上拥有一定的特权,1922年溥仪大婚,娶了一后一妃。皇后是婉容,妃子是文绣,但是后来文绣提出跟溥仪离婚,这样对比学生就容易理解到专制特权的结束,之前高高在上的皇帝人们都想着怎么攀附,到了民国却要被皇妃给“休”了,这样学生在听历史人物故事中就记住了核心内容。

第五、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古到今对中华民族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物数不胜数,包括军事将领、革命家、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等,如岳飞、林则徐、吉鸿昌,张自忠,杨靖宇、周恩来、钱学森、邓稼先、李大钊等,知道他们不管是从维护民族独立,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而言都是从爱国出发,让学生知道我们现在和平是我们的先辈用血和汗换来的,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第六、同时我们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来教育学生要有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古往今来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非常多,如讲到古代科技发展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中医药学巨典。李时珍看来“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他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最终成就了《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都体现了他们刻苦奋进的精神,这也是生活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所缺乏的一种精神。

对于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就先总结这么六点,还有很多方面我可能没有发现,还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指出,谢谢!

篇7:浅谈历史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除了正文部分外,教科书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取了许多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等史料。这些史料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对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情感,促进道德修养的提升,形成多元意识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用好历史史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翻开新编历史教科书,一篇篇精彩的导言,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献资料,大大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史料,精心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文,导读框中引用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体会画中人温柔、宁静的微笑中散发的人性的魅力,感悟画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作品所彰显的强大生命力。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历史史料在这一课中就有十多处,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它们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来探求历史的真相,寻找历史的规律。

二、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中学生很难理解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十万年前人们的生存状态,再加上中学生的心理、智力水平发展有限,领悟历史的能力教差,便一知半解地死记硬背教材中已有的结论,这严重制约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历史学习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历史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文中引用了歌谣《炮子谣》、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奏折、《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英国鸦片走私船等丰富的图文史料。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些图片、歌谣、统计表,发掘其内涵,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正文内容,学生就不难理解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教学实践证明,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史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和时空概念,获取正确的历史知识,还能使他们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归纳、分析、判断、综合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史料教学对于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习《汉谟拉比法典》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法典的条文来了解法典的内容,从而认识法典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比让学生记住教科书上的结论效果更好。

新教材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许多制表、填图、填表的训练。例如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上填写南昌、井冈山根据地的位置;描出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军的路线。在《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找出瑞金、遵义、吴起镇的位置;数一数红军长征走过多少个省等等。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边学边做,这样的训练既使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史料教学还是构建探究式课堂的桥梁,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就必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接触史料,通过阅读、分析、鉴别,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不同的描述,学生通过对这两段史料的比较、分析、探究,再结合课文内容,就不难得出结论。

四、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之一。历史教材中蕴涵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相对于抽象的文字表述而言,历史史料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更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例如近代史上《邓世昌》、《孙中山》、《林则徐》、《李大钊》等爱国者的历史图像很丰富,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正文内容,对他们的爱国事迹进行生动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当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的时候,总有不少先进的中国人以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己任,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中还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也是情感教育的极好素材,例如从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中感悟其铮铮铁骨,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激励学生思考如何善待人生、珍惜人生;从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中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

篇8:浅谈文艺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文艺作品可以作为应用于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

影视、文学、音乐等作品也可以称为文艺作品, 从狭义上讲包括了电影、电视剧、小说、散文、诗歌乃至音乐、戏曲等。尽管题材多样、风格多元、内容丰富, 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 那就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毛泽东说过:“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 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产物。”

正因为文艺作品与历史中的许多内容有相通之处, 所以两者可以有机结合。而其中影视作品更有其独特的魅力:直观性、高度感染性、趣味性。将影视文学作为素材用于日常历史教学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文艺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有效应用这个素材,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 培养其学习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书本中的有些内容如果借助影视作品加以阐述会让学生觉得有趣味, 印象深刻, 同时也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下意识地讲问题时穿插一些影视剧的片段。我注意到每当涉及这方面问题的时候, 学生的神情会告诉我他们非常感兴趣, 有的时候可以借此创造一个十分活跃的课堂气氛。

2. 有助于使历史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素质教育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话题, 同时也应是我们未来教育的良好走向。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赋予教育目的以新的内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历史课堂也应该成为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除了应试的知识之外, 在历史课上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人文素养, 而影视文学作品则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3. 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创设情境

在新课改中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善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等。课堂活动参与者与环境条件、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 是课堂互动的先决条件。这里的环境条件、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实物、图片、音像资料以及供操作使用的学具等等。[2]而文艺作品素材则为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形式新颖的情境。

在上《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时, 有一个问题是讲京剧的。单纯用文字表述来让学生了解京剧不如让学生自己鉴赏来了解京剧的特点。我借助影视资源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首先播放了一段京剧《铡美案》的视频, 让学生欣赏。再设置如下几个问题——这段京剧中表演者是什么行当?京剧中还有哪些行当?从这段戏中你认为京剧有什么特点?播放影音材料时, 学生十分感兴趣, 在讨论时很多同学都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了相关知识。

三、寻找有效途径, 将文艺作品有效应用于历史日常教学中

如何将这个素材有效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应该要考虑两个方面:材料实际和课堂实际。把握住适当机会引入影音材料, 配合讲解,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想象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 将影音材料导入新课, 预先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一个别开生面的导入是一堂优质课的开端。在常规课和公开课的教学中, 我经常在探索如何更好、更精彩地导入。我发现用音乐或影视片断的导入效果比较明显, 这也属于现在比较流行的“情境导入法”, 即教师通过语言来描绘情境, 同时伴随音乐、影像等现代化手段来渲染情境, 通过画面再现情境, 通过表演体验情境, 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3]

2. 在教学过程中, 选择适当时机引入此素材

在正文的讲授中需要有严谨的语言和专业的知识, 但有些内容如果学生不好理解, 可以选用相关的影视文学作品加以补充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青少年在感知、想象、理解、记忆等认知发展与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阶段性和科学性。在历史的学习中记忆是占重要地位的, 有些人认为历史学习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即机械的记忆。有些学生在课余的时候和我聊天, 说历史的知识太难记了。其实有这种感觉也很正常, 但我希望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能逐渐改变他们的这种看法, 教他们一些记忆的诀窍。记忆是必要的, 但我们可以改变记忆的方式, 由“机械记忆”转变为“理解识记”, 即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进行识记的方法。研究证明, 理解记忆远远优于机械记忆。[4]

俗语说“文史不分家”, 但文史之间的差异毕竟存在, 所以关于怎样更好地利用文艺作品这类素材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思考, 希望可以取其趣味性、实用性而又不失历史的真实, 即所谓的“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摘要:文学艺术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因而文艺作品与历史中的许多内容有相通之处, 本文结合了日常历史教学的经验, 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简要论述了文艺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艺作品,素质教育,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守恒, 査啸虎, 周兴国主编.教育学新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5:122.

[2][3]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89, 15.

篇9:浅谈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将具有历史价值的一些影视资源进行剪辑导入课堂,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场景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和盘活历史教学课堂,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讲《古代东西方战争》时我播放《希波战争》片段。并提出问题:①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战争交战双方是谁?②主要战役是什么?③战争的结果如何?分析希腊获胜的原因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观看《希波战争》(片段)。这样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二、再现历史场景,突破重难点

优秀的历史影视资料有利于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如我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我播放《鸦片战争》《林则徐》等影片中有关战争的起因、禁烟运动、过程等片断,再现历史场景,学生深刻理解了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在讲解红军长征精神的时候,我播放《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等截取的红军斗争的片段,让学生对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有更为形象、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掌握什么是红军的长征精神,并且能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寓教于乐,培养情感

历史影视资料,强调“寓教于乐”,学生通过观赏了解有关情节,可以加深对历史教育过程中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感

如在教学《中日甲午战争》时,有一部分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当时的中国在经济、军事实力上与日本相比并不差,特别是北洋舰队实力最强的,而且还有像邓世昌、刘步瞻等爱国将士英勇杀敌,为什么中日甲午战争还是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呢?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我播放了《甲午风云》中的几个片断:①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在海上英勇地与日本的吉野舰对抗,以致弹尽粮绝,壮烈殉国;②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躲进威海卫军港;③慈禧太后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筹备自己的六十大寿庆典和皇帝大婚;④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和清漪园。看完这四个片断,学生再联系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思考,不难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也趁此机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四、加深理解,强化知识

运用历史影视资源,配合教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思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历史情境,以情激情,能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生动的道德教育。

篇10:浅谈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李军景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734019)

摘要:信息技术它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师收集、整理出切合教学实际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能够突出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化难为易,使抽象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还为学习主体提供了学习实践可能,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势作用运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历史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规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历史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借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平台,来改变我们历史课的传统模式。[1]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学习。同时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枯燥乏味的讲解,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呈现多媒化。

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它以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一堂课”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它的多媒化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教育信息流通网络化。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它的功能有利于因材施教、协作学习、分层导学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加之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内容丰富,并具有交互性强等特点,可以克服传统班级授课整齐化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性的个别化教学,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组织和管理,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育信息反馈多样化。

信息有声音、图形、图像、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信息流通具有实时高效,信息传输具有异步、同步等特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反馈形式单

一、过程曲折、速度缓慢。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信息反馈及时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历史史实。

历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有许多中文的历史网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有文字材料,还有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世界历史。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真正可以实现“以史明智”。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历史地图。

以往历史课中的地图,大多是静止的——地图册、教学挂图或是教科书中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图“活起来”成为可能。我利用《中国教育资源网》上的“二战形势图”,取

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首先,“形势图”配备了播音员的清晰的讲解;其次,“形势图”用Flash技术制作,使二战中重要的战役随着金黄色的箭头的闪亮移动而栩栩如生,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在“闪亮”有序的登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深刻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这种声形并茂的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所无法比拟的,这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有了信息技术这艘船,在无涯的学海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畅游,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三、趋利避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学历史教学。

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诸如 “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隆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入《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2]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创建一网站,该网站不仅储存大量图片、文字、音像和课件,而且学生还可随时在留言板上提出问题由各组讨论后回答在留言板上。在这交互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这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交互和反馈,体现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优势。

交互和反馈是计算机进军教学领域的最堂皇的理由。[3]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采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的习题,可完全实现人机的交互作用。在互联网中建网站,课讲完了,学生依旧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存在着不可马上解决的制约因素,即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不存在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替代不了的。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不能夸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应,也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3]、曾明荣,林金清.计算机辅助教学是21世纪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J].高等理科教育

联系方式: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李军景)

籍贯:甘肃张掖

邮编——734019

上一篇:笑对优秀作文下一篇:一步与一生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