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论文范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海洋工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海洋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提升施工效率,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但是由于海洋工程施工作业环境十分恶劣,对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制造质量、安装质量要求很高,为了减少后期维修,延长海洋工程的寿命,需要加强海洋质量的管理,进一步消除潜在的风险,满足正常生产和建设的要求。

第一篇:海洋工程论文范文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治和减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护海洋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防治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海洋工程,是指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并且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具体包括:

(一)围填海、海上堤坝工程;

(二)人工岛、海上和海底物资储藏设施、跨海桥梁、海底隧道工程;

(三)海底管道、海底电(光)缆工程;

(四)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其附属工程;

(五)海上潮汐电站、波浪电站、温差电站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六)大型海水养殖场、人工鱼礁工程;

(七)盐田、海水淡化等海水综合利用工程;

(八)海上娱乐及运动、景观开发工程;

(九)国家海洋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海洋工程。

第四条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并接受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毗邻海域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海洋工程的选址和建设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不得影响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或者损害相邻海域的功能。

第六条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根据国家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分配重点海域海洋工程污染物排海控制数量。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等违法行为,都有权向海洋主管部门进行举报。

接到举报的海洋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国家实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以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影响为重点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预防、控制或者减轻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造成的影响和破坏。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及其他相关环境保护标准编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要求的调查、监测资料。

第九条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工程概况;

(二)工程所在海域环境现状和相邻海域开发利用情况;

(三)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四)工程对相邻海域功能和其他开发利用活动影响的分析及预测;

(五)工程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和环境风险分析;

(六)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七)公众参与情况;

(八)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海洋工程可能对海岸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增加工程对近岸自然保护区等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分析和评价。

第十条新建、改建、扩建海洋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有核准权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海洋主管部门在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应当征求海事、渔业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其中,围填海工程必须举行听证会。

海洋主管部门在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当将核准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

海洋工程建设单位在办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手续时,应当提交经海洋主管部门核准的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十一条下列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一)涉及国家海洋权益、国防安全等特殊性质的工程;

(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其附属工程;

(三)50公顷以上的填海工程,100公顷以上的围海工程;

(四)潮汐电站、波浪电站、温差电站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五)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的海洋工程。

前款规定以外的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根据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核准。

海洋工程可能造成跨区域环境影响并且有关海洋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该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第十二条海洋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需要补充材料的,应当及时通知建设单位,核准期限从材料补齐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十三条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后,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或者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等发生重大改变的,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海洋工程自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之日起超过5年方开工建设的,应当在工程开工建设前,将该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重新核准。

海洋主管部门在重新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当将重新核准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可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海洋工程指定环境影响评价单位。

第十五条从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和有关技术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和资格证书。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颁发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资质证书前,应当征求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三章海洋工程的污染防治

第十六条海洋工程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十七条海洋工程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和经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第十八条建设单位应当在海洋工程投入运行之日30个工作日前,向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海洋工程投入试运行的,应当自该工程投入试运行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向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运行的海洋工程,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分期验收。

第十九条海洋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应当限期整改。

海洋工程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经海洋主管部门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该工程不得投入运行。

建设单位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海洋工程的环境保护设施。

第二十条海洋工程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自该情形出现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根据后评价结论采取改进措施,并将后评价结论和采取的改进措施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备案;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

第二十一条严格控制围填海工程。禁止在经济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和鸟类栖息地进行围填海活动。

围填海工程使用的填充材料应当符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

第二十二条建设海洋工程,不得造成领海基点及其周围环境的侵蚀、淤积和损害,危及领海基点的稳定。

进行海上堤坝、跨海桥梁、海上娱乐及运动、景观开发工程建设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海岸的侵蚀或者淤积。

第二十三条污水离岸排放工程排污口的设置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不得损害相邻海域的功能。

污水离岸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在实行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的海域,不得超过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

第二十四条从事海水养殖的养殖者,应当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减少养殖饵料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因养殖污染海域或者严重破坏海洋景观的,养殖者应当予以恢复和整治。

第二十五条建设单位在海洋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程的建设、运行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物大范围悬浮扩散,破坏海洋环境。

第二十六条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应当配备油水分离设施、含油污水处理设备、排油监控装置、残油和废油回收设施、垃圾粉碎设备。

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所使用的固定式平台、移动式平台、浮式储油装置、输油管线及其他辅助设施,应当符合防渗、防漏、防腐蚀的要求;作业单位应当经常检查,防止发生漏油事故。

前款所称固定式平台和移动式平台,是指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所使用的钻井船、钻井平台、采油平台和其他平台。

第二十七条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单位应当办理有关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保险。

第二十八条海洋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海上爆破作业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爆破作业前报告海洋主管部门,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海事、渔业等有关部门。

进行海上爆破作业,应当设置明显的标志、信号,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洋资源。在重要渔业水域进行炸药爆破作业或者进行其他可能对渔业资源造成损害的作业活动的,应当避开主要经济类鱼虾的产卵期。

第二十九条海洋工程需要拆除或者改作他用的,应当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批准。拆除或者改变用途后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海洋工程需要在海上弃置的,应当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或者影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部分,并按照有关海洋倾倒废弃物管理的规定进行。

海洋工程拆除时,施工单位应当编制拆除的环境保护方案,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害。

第四章污染物排放管理

第三十条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含油污水不得直接或者经稀释排放入海,应当经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再排放;

(二)塑料制品、残油、废油、油基泥浆、含油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残液残渣,不得直接排放或者弃置入海,应当集中储存在专门容器中,运回陆地处理。

第三十一条严格控制向水基泥浆中添加油类,确需添加的,应当如实记录并向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报告添加油的种类和数量。禁止向海域排放含油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水基泥浆和钻屑。

第三十二条建设单位在海洋工程试运行或者正式投入运行后,应当如实记录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备的运转情况及其污染物的排放、处置情况,并按照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向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权限核定海洋工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根据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确定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

排污者应当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

第三十四条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业中应当安装污染物流量自动监控仪器,对生产污水、机舱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进行计量。

第三十五条禁止向海域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和高、中水平放射性废水;严格限制向海域排放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确需排放的,应当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

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气体,确需排放的,应当经过净化处理,并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应当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

严格控制向海域排放含有不易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废水;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标准。

第三十六条海洋工程排污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全部专项用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家海洋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章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十七条建设单位应当在海洋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前制定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八条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及其相邻海域的环境、资源状况;

(二)污染事故风险分析;

(三)应急设施的配备;

(四)污染事故的处理方案。

第三十九条海洋工程在建设、运行期间,由于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时,建设单位应当立即向可能受到污染的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或者消除污染,同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个人。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按照污染事故分级规定及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立即派人赶赴现场,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危害,对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十条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海洋工程建设活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防治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海洋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依法对海洋工程进行现场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文件、证件、数据以及技术资料等,进行查阅或者复制;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负责人或者相关人员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的工作现场进行监测、勘查、取样检验、拍照、摄像;

(四)检查各项环境保护设施、设备和器材的安装、运行情况;

(五)责令违法者停止违法活动,接受调查处理;

(六)要求违法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事态扩大。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现场执法检查时,应当出示规定的执法证件。用于执法检查、巡航监视的公务飞机、船舶和车辆应当有明显的执法标志。

第四十四条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材料,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海洋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对违反海洋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有关海洋主管部门不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上级海洋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或者直接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负责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运行,限期补办手续,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核准,擅自开工建设的;

(二)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未申请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即投入运行的。

第四十七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运行,限期补办手续,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海洋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或者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发生重大改变,未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的;

(二)自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之日起超过5年,海洋工程方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未重新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的;

(三)海洋工程需要拆除或者改作他用时,未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未按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第四十八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运行,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环境保护设施的;

(二)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或者未按要求采取整改措施的。

第四十九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运行,限期恢复原状;逾期未恢复原状的,海洋主管部门可以指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并处恢复原状所需费用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一)造成领海基点及其周围环境被侵蚀、淤积或者损害的;

(二)违反规定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海洋工程建设活动的。

第五十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围填海工程中使用的填充材料不符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运行,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规定报告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备的运转情况或者污染物的排放、处置情况的;

(二)未按规定报告其向水基泥浆中添加油的种类和数量的;

(三)未按规定将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备案的;

(四)在海上爆破作业前未按规定报告海洋主管部门的;

(五)进行海上爆破作业时,未按规定设置明显标志、信号的。

第五十二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进行海上爆破作业时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洋资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重要渔业水域进行炸药爆破或者进行其他可能对渔业资源造成损害的作业,未避开主要经济类鱼虾产卵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作业,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向海洋排放含油污水,或者将塑料制品、残油、废油、油基泥浆、含油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残液残渣直接排放或者弃置入海的,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清理,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清理的,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可以指定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代为清理,所需费用由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单位承担;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海水养殖者未按规定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或者严重影响海洋景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养殖活动,并处清理污染或者恢复海洋景观所需费用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建设单位未按本条例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2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海洋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

(二)未按规定验收环境保护设施的;

(三)未按规定对海洋环境污染事故进行报告和调查处理的;

(四)未按规定征收排污费的;

(五)未按规定进行监督检查的。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八条船舶污染的防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本条例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讯,10月9日《人民日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 年9月19日签署第475号国务院令,发布《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本刊编者

第二篇:浅析海洋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在海洋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提升施工效率,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但是由于海洋工程施工作业环境十分恶劣,对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制造质量、安装质量要求很高,为了减少后期维修,延长海洋工程的寿命,需要加强海洋质量的管理,进一步消除潜在的风险,满足正常生产和建设的要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海洋工程质量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海洋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前言

在海洋工程建设中,质量管理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效率与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以及海洋工程项目建设安全性等息息相关。但是当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海洋产业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现有的海洋工程管理经验基础上,需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就当前的管理现状探索更为合适的管理方法来提升项目管理效率。

1海洋工程发展状况

国外海洋工程发展可追溯到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钻井于1897年在美国加州Summerland滩的潮汐地带诞生。1953年,Cuss财团改造而成世界第一艘钻井浮船“Submarex”。随着海上钻井业技术不断的突破,人类把目光移向更深的海域,1971年世界上真正用于海上石油勘探的第一艘动力定位钻井船“赛德柯-445”号建成。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加大海洋工程领域投入,至今半潜式钻井平台已经发展到第七代,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5240m;张力腿平台(TLP)已经发展到第二代,在150m~2000m的深海领域优势明显;立柱式平台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蜂巢型SPAR平台,可以大幅度降低建造成本和平台承载效率;钻井船已经发展到第六代,钻井深度可达12192m[1]。

2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方向分析

2.1海洋资源勘探装备

1)作业能力向更大的工作水深发展。未来20年间,将突破4000m~5000m。

2)配备性能更先进、钻井深度能力更强的海洋石油钻机。钻机绞车功率将突破5884kW,海洋钻深能力将突破18000m。

3)作业性能将更先进,可变载荷、主尺度、功率配备等均将更大,自持力、抗风浪能力将更强等。

4)降低深水钻井作业成本。主要措施是采取双井架技术,可同时进行两口井的钻探。

5)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平台钻井作业的自动化、效率和安全性能等将显著提高。

2.2海洋资源开采和生产装备

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半潜式生产平台(FPS)等海洋资源开采和生产装备的科技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造技术向模块化发展;2)定位与系泊技术有新发展;3)增加天然气的处理和液气转换能力;4)原油生产能力不断加强;5)新装备的加速研发。

2.3海工作业及支持船

1)大型化,推进功率超2206kW级;2)深水化,向3800m超深水方向发展,为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提供服务;3)多功能化,集深海抛锚、拖曳、定位及平台供应功能于一体的最高端船舶;4)高舒适性,平台居住条件大幅度改善;5)环保性,持续不断绿色化。

2.4水下生产系统

水下生产系统包括水下井口及采油树系统、管汇及连接系统、水下分离设备、水下电力设备等水下生产工艺设备,这些装备主要发展趋势如下:1)水下长距离流动保障技术;2)水下电力输送和全电控制技术;3)水下安装技术;4)水下生产系统可靠性及完整性管理技术。

2.5海洋可再生能源装置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重点开展发电装置产品化设计及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科技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海洋能点测试场技术、潮流能发电场建造技术和水库式潮汐能发电技术等。

3海洋工程生产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

①对工程规模和性质进行分析后,在承建单位原有的质量保证规程基礎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编或者针对项目特点进行修订,目的是为了对该工程项目质量保证规程的补充和完善;②针对相关部门实施的质量保证准备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③对焊工资格考试以及认证进行全程参与;④对项目的所有工艺类、技术类文件进行会审,并在会审结果上签字确认;⑤对工程的无损检验人员资格进行审核,并将审核后的结果上报给建设单位;⑥对应用于该工程的测试工具、测试仪器以及相关机械设备委托第三方具有相应资格的检验单位进行质量检查,并将检测合格后的质量报告交由建设单位审查备案;⑦对焊接设备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质量不存在任何问题,并将检查报告提交给建设单位审查备案。

4海洋工程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检验

1)监督并辅以指导相关工艺流程按照规范标准进行:①对工程用材料的进库、发料以及装配进行全程跟踪并辅以有效的管理;②针对焊接材料的库存、焊接材料的领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③对生产过程的每道工序实施尺度控制以及严格执行公差标准;④实施焊接工艺和无损检验技术的规章制度以及评判依据;⑤针对工程用机械设备以及安装设备的进场、存放以及领用环节设置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2)生产过程中的焊接质量控制和检验工作要从焊接接头的检验开始,要认真检查焊接接头的几何形状和焊接接头的清洁程度,检查负责执行该道工序的焊接检验焊工是否持证上岗以及焊工所持有的焊工证是否与所执行焊接任务相匹配。严格确保焊接工艺贯彻预热沮度、层间温度、后热温度、电流、电压、行速、摆幅、垒焊层次、焊接材料牌号规格,施焊部位的次序等是否正确;确保用正确的方法使用焊条、焊丝、焊药[2]。

参考文献:

[1]景迪.关于海洋工程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国建材科技,2019,28(04):139+141.

[2]赵国华.有效焊接质量管理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建材科2019,28(01):119+118.

[3]刘中民,赵国华,王杨,杭建伟,李强,曾令青.浅谈海洋工程中的模块化建造及质量管理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5):176-177.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滨海 300452

作者:杨延成 孟繁彬 代志强 宋旭光 陈金钰

第三篇: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经过4年的探索,以强化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中心,以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为重点,以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为辅助手段,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校企联合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其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在校本科生近千人,是国内培养船舶工程各层次专业人数最多的学科之一。该专业于2010年获批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改革,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7个班级中选拔35人组建一个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经过4年的探索,以强化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中心,以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为重点,以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为辅助手段,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立“卓越计划”试点班管理制度

为推动“卓越计划”教育培养过程顺利进行,制定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实现船舶与海洋工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之一。为此专门制订了以下管理制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招生规模和选拔方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日常管理办法》;《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师评聘与考核办法》;《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计划”聘请企业教师暂行办法》;《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校外实践管理规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校外实践实施方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校外实践安全管理办法》;《船舶与海洋工程專业“卓越计划”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历培养管理规定》。

二、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成功地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完成的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关键工作。

1.原有课程体系在“卓越计划”培养上的不足。(1)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专业技术的专门化,对通过人文社科类等多元知识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观念较为淡薄。如工程技术人才所需的人文涵养、领导管理能力、国际化视野等课程设置不足或空缺。(2)课程设置门类虽齐全,但大多课程课时偏长,相互关联课程授课内容有重叠,反映多学科融合知识的课程开设较少,不适应学分制改革要求。(3)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集成能力等复合型工程创新能力的部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不适应现代船舶工业的发展需求。

2.“卓越计划”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兼顾基础,强化实践,注重校企联合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和重要性,面向企业需求开设课程,强调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和锻炼的个性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增课程,适应行业需求,《科技英语写作》、《船舶与海洋工程前沿技术》、《有限元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应用》、《毕业实习》。(2)整合课程,适应技术发展潮流,将原来的《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船体建造》两门课程整合为《现代船舶设计制造前沿技术》;将《船舶建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和《船舶设计课程设计》两个实践环节取消,开设《船舶设计制造集成系统的应用》,强化学生对船舶设计制造集成系统的实际应用。(3)增加实践周时,强化工程实践,《认识实习》由1周增加为2周;《毕业设计》由15周调整为16周;新增《毕业实习》3周;原来的《船舶建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和《船舶设计课程设计》两个实践环节共2周,新开设的《船舶设计制造集成系统的应用》实践环节共计8周。共计新增实践环节11周。

3.更新课程大纲,强调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为了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结合课程特色和教学内容特点,邀请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课程建设,有的课程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有的则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课时的讲授,有的则将部分课时放到企业进行现场讲课。这些改革主要体现在《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船舶建造工艺学》、《造船机械设备》、《船舶与海洋工程法规》等10门专业课程中。

4.更新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彻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新信息、新材料、新思路,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积极倡导开展和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将现代媒体诸如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用以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形成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企业专家讲座多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引入现代船舶设计制造软件,搭建虚拟教学平台,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强化工程案例分析,增设课程训练环节。

三、构筑校企深度参与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

“卓越计划”将强化实践能力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卓越计划”的基础,也是关键。因此,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的校企深度参与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的保证。因此,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以“卓越计划”为契机,依托学科特色和行业背景,深入探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构筑了一套小气深度参与工程实践的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设立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航运集团、中国舰船研究中心(701所)、长江船舶设计院、和中国船级社等企业和研究部门专家参与的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等工作,以实现企业、科研机构全面参与、校企密切合作的专业办学方式。

2.构建完整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块。按照实践内容由浅入深、实践覆盖面由窄到宽的划分思路,把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划分为基础型工程实践模块、专业型实践模块和综合型实践模块,从而组成完整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块。基础型实践模块主要由基础课程的实验及课程设计、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等基础实践教育环节构成,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基本操作能力,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一定的基础。专业型实践模块主要由专业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生产实习、船舶设计制造集成软件工程实践训练等专业实践教育环节构成,旨在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型实践模块主要由创新创业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毕业设计等综合性的实践教育环节构成,旨在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创新能力和以团队合作为主的社会能力。

3.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全面合作,切实落实企业工程实践环节。按照“卓越计划”实施培养要求,本科生4年培养实践环节必须达到1年。除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部分课程邀请企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外,培养计划中主要有认识实习、生產实习和毕业设计需要企业全面参与。

考虑到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产业化方面颇有成效,为了切实落实毕业设计工程实践环节,提高毕业设计企业实施的可操作性,决定以学科自身培育的企业为主要实践基地。武汉南华高速船舶股份有限公司是老一辈造船系教授们艰苦创业的璀璨结晶,在高速船舶的设计制造方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几年,在学院领导的指引下,先后与台州、宁波、杭州市政府合作,培养出武汉理工大学华东船舶设计研究院、宁波博海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杭州千岛湖游艇设计研究院3个设计研究院。这些设计院的总经理和总工均是学校在职的老师,这样就为推行“卓越计划”毕业设计扫清了行政障碍,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指导老师,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在企业的老师不但熟悉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而且可以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支撑。最终毕业设计35名学生在上述设计院和船厂顺利进行。学校为每个实习单位配备了学校指导老师,每家企业配备了3~4名工程师作为企业指导老师,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每人一题,真刀实枪地进行工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毕业设计效果。

4.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强化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的保证。为建设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且在行业内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或工程师来学校任教。(2)对于新进来的博士生,要求来校报到后直接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企业导师考核合格后才能回校安排教学工作。(3)对于40岁以下的教师,要求到企业实践学习一年,并要求到国外访问一年。

从2010年9月开始船舶与海洋工程“卓越计划”试点,到2014年6月第一届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学生顺利毕业,四年改革试点,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一路摸索前行,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卓越班的35位同学17位同学被保送攻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位被保送攻读学术型研究生,其他16位同学均找到了理想的工作。35位同学,经过4年卓越教育,顺利踏上追求卓越人生的工作或学习之路。

参考文献:

[1]林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纪文刚,刘建东,戴波,等.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13-15.

作者:向祖权 刘志会 袁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海洋工程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工程论文范文05-08

海洋论文范文05-08

水工程论文范文05-08

工程训练论文范文05-09

园艺工程论文范文05-09

现代工程论文范文05-09

路桥工程论文范文05-09

桩基工程论文范文05-09

保障工程论文范文05-09

水渠工程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黄金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光电子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