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

2023-01-20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环境工程的指导意义

冬季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这之前,我们虽然常常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对这一思想并不怎么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地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理论体系,当今社会有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言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死板的,而是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对环境工程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对环境工程的指导意义主要是从思想上指导了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倡导我们要多去实践,我们学习环境工程只有多去实践。才能得出真理。“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大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学习环境工程,我们要实事求是,弄清楚每一个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马克思不仅仅是对我们环境工程的学习有指导意义,对其他的很多东西也都是一样,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只有认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树立坚定地社会主义;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自觉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理;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改进思想、学习方法,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迎接未来。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为祖国的明天奋斗!

张璐

09121436

环化学院

第二篇: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理论,谈对自己工作、生活的指导意义。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和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之所以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总是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为了实践而发展的理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际中的问题总是马克思主义首先关注和回答的问题。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正是一部不断回答时代课题的历史。时代不断给马克思主义提出新的课题,使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自身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使他们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这些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反映。虽然,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与现时代有很大不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作为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仍在发挥主导作用,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不可能改变。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金融危机极其尖锐地凸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世界体系的深层矛盾,再次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在当代的确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当代资本主义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获得了“延缓衰老之术”,特别是它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这些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不曾料想到的。如何认识这些新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我们必须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结合新的实际问题辨证地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批判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而且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科学地预见并制定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定。这些科学预见包含着普遍真理,但它毕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成果。因此,决不能用它来剪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应当用实践经验来检验、修改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果忽略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忽略了各国的具体国情,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脱离实际,失去生命力。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并在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地扎根于实践的土壤,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使这些基本规定具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内涵。

例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为了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必须实行全社会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公有制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整个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但是,不顾生产力的现实状况,搞“一大二公三纯”也是不行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应根据现实的生产力选择公有制的内容、范围和实现形式,调整现实的所有制结构,而不能否认公有制。我们党根据新的实践经验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要认识到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并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相反,它正是以此作为指南,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因此,我们也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来自伟大的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实践和科学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今时代提出的许多重大课题进行科学探索的伟大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跌宕起伏,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党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国际国内广泛深刻的变化和党内外千头万绪的问题,如何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指引社会主义中国胜利前进的同时,倾注了极大的心力,探索世情国情党情

深刻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探索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问题,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最重要、最具根本性、最集中体现创新精神的,就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和最新实践的基础上,集中了全党的创造和智慧,正确回答时代课题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可见,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是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之一。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①面对挑战和风险,我们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关键是人才。一些西方国家的校长在评价中国学生时谈到,中国学生的最大缺憾是不会提问,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迫切需要。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好教学,不仅要教师教得好,更重要的还是要学生学得好。因此,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采取的是注入式教学。注入式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及对现成知识的理解,并且几乎要求全体学生用一种思维方式去解答问题,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着重把结论教给学生,不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更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认为只要记忆住那些结论就可以了,这势必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互动,相互启发,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则要求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寻求答案,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有利于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以及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生活风格,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一些西方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是“探究发现式” 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探究、发现活动,培养问题意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质就是一种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就要着力于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表明,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要登上文明的高峰,一刻都不能离开创新的理论思维。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史也证明,一个政党要保持先进性,必须保持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试想当年,如果毛泽东及其战友们固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进行才能胜利的论断,或者如果仿效俄国十月革命中心城市起义的模式,不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理论创新,不建立农村根据地,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不会有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同样,如果邓小平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市场、不需要商品货币关系的设想,不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理论创新,就不会有改革开发,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会有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就不堪设想。

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变化更加突现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放眼全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化、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一浪高过一浪。注目神州,文明与落后、现代和传统相互交织;富裕与贫穷、廉洁和腐败同时存在。实现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从来没有这样的好条件、好机遇,但也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巨大的希望和严峻的挑战,更需要对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思考、探索与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他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都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这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共同努力把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①

研究回答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也是科学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在新的历史阶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尤其是那些矛盾集中、影响广泛的重大问题,是我们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人们思想的症结。研究回答这些问题,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形势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党的事业的信心。只有经过深入的研究,作出科学的回答,帮助人们逐步解开“思想扣子”,才能做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前,我们正在按照十六大的要求,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将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还会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回答。我们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各种重大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

层次地思考与探索,才能对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并且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把握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原则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指导思想必须明确,要用“三个代表”这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因此,引导学生运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分析实际问题,指导实践,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是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变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对诸如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市场导向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了解了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对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既不能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具体论断,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要防止照抄照搬西方的洋教条。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胆进行理论创新。

三是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研究回答重大问题,并不是追求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更不是把教师自认为对的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要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引导学生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是要加强教学的总体设计。既要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又要全面掌握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吃透理论和吃透实际的基础上,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不拘泥于现有教科书的理论体系,在遵循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精心设计若干个理论支点,把其作为教学的理论重点进行精讲,讲深讲透,把理论的深刻性、理论的穿透力以及逻辑力量充分展示出来,以理论自身的力量使学生理解、信服。要在做好学生思想状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问题,精心设计相关原理进行讲解。这种教学不是简单的原理加例子,而是问题中渗透理论,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内涵和层次;同时,理论中渗透问题,以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来提升理论,培养理论思维。

五是要站得高,讲得实,教得活,引导正确。所谓站得高就是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今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理论思考,既要思考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一些观点和原理,又要思考怎样运用理论观点去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讲得实,就是对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例如对于反腐败这个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腐败现象的严重存在,又要从多方面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更要讲清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和所采取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中的种种政策和措施,以及反腐败斗争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这样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感到信服,从而增强对党的信任和信心。所谓教得活,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灵活多样的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引导学生、吸引学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平台,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多样化、新颖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引导正确,就是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对于事关重大的原则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决不能含含糊糊,对于种种错误思潮、错误观念,要进行严肃的分析批判,明辨是非。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什么都联系,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克服随意性,杜绝误导。

总之,在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把握好以上基本原则,就能既使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又能使学生大大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现实知道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由马克思所创立,并由后

人依据其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

不断发展了的政治经济学形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以揭示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

会) 经济运行的规律为目的,以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解

放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为己任,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随着社会历史条件

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

展。

从上世纪70 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

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

成果中的经济理论部分,即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

展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比较深刻地揭示了我国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社

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已经被

实践证明和被广泛认同,并正在用以指导实践的科

学的经济理论。它们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

结晶,其中也包含着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的艰辛探

索和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与建设的任

务,就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定含义而言,就是要

以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与发

展的实践为依据,以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成

败得失、矛盾与态势为参照,以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发

展、产业革命与结构演进、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着

重将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性认识和创新性理

论观点引入学科体系中来,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基本原理,西方经济学适合我国应用的部分加以

整合和疏理。一方面使其由意识形态理论转化为学

术理论,获得稳定的科学形式;另一方面使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从中吸取理论营养和时代精神。做到既继

承传统,又超越传统,既立足中国实践,又勇于学习

借鉴,实现理论观点和学科体系的全面创新,充分发

挥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有关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研究与建设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应该以这

样的思想为指导加以认识和处理。

改革开放之前,传统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垄断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脱节,加之缺乏有效的短期分析工具,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经济学范式“衰落”了。面对挑战,经济学界作出了两种反应。

一种是消极的,即要么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理论需求和中国经济学蓬勃发展的事实视而不见,对该范式自身的缺陷不去正视,固守传统不变;要么在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沿袭旧制,再加上一些当代资本主义的描述性材料,而在社会主义部分引入一个简写本的西方经济学(其蓝本大多数是新古典综合派)。后一种做法无疑漠视了一个理论范式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基本要求另一种是积极的,即清除传统理论中的教条主义影响,以《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为主要理论依据,以中国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为理论源泉,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紧迫的理论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创造了宽松的学术环境,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冲击,但一个挣脱了教条主义束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正展示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概念、范畴体系和分析方法是区分理论范式的两个最重要标准,也是一个理论范式自我完善的要点所在。在概念和范畴体系方面,经济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所有制、所有权、劳动、劳动力、剩余价值、剩余劳动、资本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概念之争,以求澄清概念,使讨论能在共同的基础上展开;其二,从现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并将其增补进来,以使该范式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在分析方法方面的发展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进一步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研究中的方法论地位。虽然任何一本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宣称自己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两大研究方法,但由于受到教条主义的影响,它们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在,教条主义被逐步清除,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地位得以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其二,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具有短期分析意义,有的学者试图为该范式的工具箱中增加一些新的分析方法。

多方面努力的成果被初步整合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理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性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早期关于价值规律以及市场与计划关系的探讨做了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并把这两个主题拓展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一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主题。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凝结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科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

第四篇: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学习就业的指导意义1

成绩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学习就业的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通过一个学期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精神,他们的思想对于祖国的建设,人民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我简单地谈一谈通过学习,我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学习就业等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的指导意义。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委员时精辟地阐述了以“八荣八耻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时间,“八荣八耻”不胫而走、广为传播,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一个人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荣辱观。比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以出身的贵贱、特权的大小和占有奴隶的多少为荣辱标准;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更是把特权和等级作为划分荣誉高低的标志。恩格斯曾经精辟地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树立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评价,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从而起着引领社会风尚、提高道德素质、引导人们行为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觉弘扬。中华民族是富于道德追求的民族,对荣辱问题历来给予高度关注。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到孟子“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的论述,以及荀子的《荣辱》篇,等等,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关于荣辱问题的丰富思考,铸就了明荣辱、知礼义、尊德性等宝贵的民族性格。“八荣八耻”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荣辱观的优秀成分和传统民族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因此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吸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荣辱思想的精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么,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生活和就业方面,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的发展阶段。每年都会有几百万大学生从学校毕业,走入就业的行列。“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成为高素质的大学生,在高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是大学生走向就业之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觉完善与弘扬。中华民族是富于道德追求的民族,对荣辱问题历来给予高度关注。

正确的荣辱观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育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高素质”,不仅指专业水平,而且还包括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高校培养学生,首先要求的是学生成人,其次才是成才;大学生要成才,首先必须学会做人。但是,当代的大学生处于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时期,随之而产生的各种负面思想和不良现象对他们造成了误导,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扭曲,从而导致了是非、美丑、善恶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模糊。“八荣八耻”的科学概括,给大学

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确立了目标,将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入正途,使其明确了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

正确的荣辱观有利于大学生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

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八荣八耻”恰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集中概括,“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炎黄子孙对祖国、对民族的拳拳之心,正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诠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则是超越功利的价值观的体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许人一物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等古人的精辟格言告诉我们诚实守信的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刻提醒我们加强自身的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的精华,当代大学生应该以“八荣八耻”规范自己的行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以后踏入社会的立身之本。

正确的荣辱观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外来思潮可能会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而关于“八荣八耻”的科学概括提倡辛勤劳动,提倡崇尚科学,提倡艰苦奋斗,提倡诚实守信,使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明确了应该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这正是形成良好风气的基本要素及根本所在。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改变大学生的沉疴陋习,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激励他们刻苦学习、艰苦奋斗、不断创新、诚信进取,有效地促使大学生成人、成才。

例如,“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教育我们择业就业时要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重,以服务人民的事业为荣。以为人名服务作为人生最高的追求。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到孟子“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的论述,以及荀子的《荣辱》篇等等,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所谓的“仁爱”“博爱”均是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引导我们当代大学生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远离骄奢淫逸的生活。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光荣而什么又是虚荣。这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真正的光荣来自努力学习,毕业后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经营自己热爱的事业,建立美好的家庭生活,这是值得荣耀的,无论自己的条件多么优越都不应该拿来炫耀攀比;而所谓自诩“豪门贵族”子弟,依仗家庭条件优越,在其他同学面前大摆排场比阔气,而以此为荣,恰恰是可耻的“虚荣”。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让当代大学生明确了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对于就业而言,诚信问题集中在对学校的信任,对同事的诚实,以及对用人单位的忠诚。而避免成为所谓的“面霸”也不会养成频繁跳槽的恶习,这不但会浪费用人单位的有限资源,也会影响到用人单位的人才流动,更使用人单位的利益蒙受损失。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指导意义。

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需要跟着时代的潮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这对与社会,对于他人,对于自己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针对我们大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参观考察、听英雄模范作报告等方式,加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的教育。用科学的荣辱观理论武装自己。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青年的远大理想,才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只有心中牢记荣辱观,扬长避短,追求光荣,摒弃虚荣,知荣明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做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只有足够高的素质,才能在日后的就业以及工作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意义[精选]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说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意义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我们党 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主要有: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进行调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关于经济体制的目标选择,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3、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关于分配制度,确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5、关于企业改革,建立健全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6、关于农村改革,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关于对外开放,强调中国实现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但不能闭关自守,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充分利用、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金。同时,又必须头脑清醒,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基础理论,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有实用性和导向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研究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才研究资源配置,是一种误解。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运动形式的具体表现。市场经济属体制性范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有反映各自特性的特殊规律,也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运行共性的一般规律。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揭示了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在对所有制、分配、分工、商品、货币、资本、劳动、竞争、垄断、价值、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等概念范畴,对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机制,对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等资本的运动,对商业、借贷、银行和农业资本等资本的各种形式,以及对虚拟资本和股份公司等,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以外,还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理论原理,可以指导我们科学地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上一篇:煤矿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下一篇:煤矿培训中心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