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

2022-10-30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合格人才的心理结构应包括智力结构 (认识) 、伦理结构 (意志) 、审美结构 (情感) 三个方面。目前, 由于受某种社会功利观念的影响, 中小学教学对这三者的建构并不和谐。一般来说, 对智力结构的建造是精心的, 对伦理结构的构筑也是认真的, 惟独审美结构的塑造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针对这种现状,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 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文学教学。文学即人学, 是从人的心里流出来的, 是从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中流露出来的, 特别能作用于人的心灵和情感。这种影响, 是渗透濡溉、潜移默化的, 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物。可塑造美好的思想情操, 培养高尚的品格,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性的特殊教学活动。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他们得到陶冶, 受到教育,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谈以下几点。

1 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感知美

高峻的黄山, 壮美的三峡, 巍峨的长城……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化自然, 这是一个森罗万象的世界, 这是美的根源, 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去发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美感的门户。审美必须有一个对象作为外来刺激, 主体通过感知, 才能产生美感。作为文字塑造出来的形象, 不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而是通过词语虚拟的间接形象。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总是整体的, 总是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等融入对审美客体的感知中, 这种融入越丰富、越迫切, 感知力就越强。

2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欣赏美

在整体感知中, 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电教设备, 根据课文内容和情景设计图画, 通过荧屏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感。

如我教《安塞腰鼓》时, 是这样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美: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众生击打安塞腰鼓的画面: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 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 狂舞在面前。百十个腰鼓发出沉重的响声, 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 有力的搏击着, 疾速地搏击着……学生被隆隆的鼓声震撼了, 被击鼓的后生震撼了, 这时我也带着震撼朗读起文中肆情的句子, 学生由对画面的直觉转入心灵的感应, 从感知画面美深入到领略课文美的境界。

3 发挥想象, 构建美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 一词一句, 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 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 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 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想象是理解的翅膀。审美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深切感受和领悟, 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境等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我在教学中注意适时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如冰心的《观舞记》是在赞美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 在教学时, 我们没有可能现场观看, 缺乏直觉的感知, 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去想象其间的美:想象莲花的花开瓣颤, 想象小鹿的疾走惊跃, 想象孔雀的高视阔步……将抽象转化为具体, 通过想象来感知轻盈的舞姿传达出的美的神韵。

4 精心朗读, 品味美

初中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 易于接受直观感性事物。朗读可以把书面语言有声化, 表现出文章中形象美, 显示出文章情趣。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做到简明、流畅、规范, 而且不同文体, 不同情调的课文, 要有不同的语调、语速、语气。如有的语言如泉水叮咚, 娓娓道来;有的如波涛起伏, 慷慨激昂……成功地朗读, 是激发感情地有力手段, 能把课文中最美的地方表现出来。教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 我是这样指导朗读的:先让学生自由读感知内容, 学生读的很平淡, 连表情都没有;我引导学生想象敲鼓时的节奏明快, 力量浑厚, 学生读的有了一种力量感, 注意到重读;我又引导学生感受敲鼓所融入的情感;那是一种生命的激荡与宣泄, 是一种力量的磅礴与奔腾, 学生读时面部有了丰富的感情, 声音中含有激情, 从朗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所传达出的情境美。

5 教学迁移, 提升审美鉴赏力

教学迁移是将所学知识、技能自觉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的习惯。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对美的感知认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此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力。审美鉴赏力是主体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 具有“感性直接观照”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 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后, 要把他们嫁接到生活中去, 在现实生活中分辨出美和丑。我教《斑羚飞渡》时, 是这样做的:

斑羚飞渡时, 将赴牺牲的老斑羚是那样的从容, 那样的镇定, 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斑羚们的这些举动给了你怎样的感触?学生高度赞美了斑羚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我顺势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令你感动的一幕?学生纷纷举手, 谈到许多例子, 尤其以四川抗震救灾中感人事例居多。他们谈到了为保护身下的女儿而以身挡楼板的那对伟大的父母;为护救讲桌下的四名学生而紧扑在讲桌上的那位可敬的老师;为挽救一名正在采访中的记者而扑倒在螺旋桨下的那位崇高的公安副局长……学生们谈着也流着泪, 他们在欣赏文学中美的形象, 也在深刻感悟生活中美的形象, 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形成的审美观念来审视社会, 探讨人生, 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效果吗?

文学即人学, 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对文学的探讨与评价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 要引导学生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从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 在文学的殿堂里感悟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借助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 在具体分析中品味美;适当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正确辨别美、鉴赏美。学会发现美, 学会品味美, 学会鉴赏美, 提升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情趣, 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材中蕴含着美的因素, 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审视, 在生活中能正确辨别美丑, 提升审美能力, 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审美能力,美感,审美鉴赏力

上一篇:曲率属性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下一篇: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