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作业

2024-05-03

《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作业(通用12篇)

篇1:《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作业

通过对《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这门课的学习,我觉得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

一、明白算理,减少学生运算的错误。数学是讲理的学科,往往出错是因为对算理不清,例如在讲座中讲分式方程,学生不验根,就是对为什么出现增根不清楚。知道了错误的原因,也就少出错或不出错。

二、重视通性通法的教学,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初中阶段,一些通性通法贯穿始终。如王老师所讲到的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配方法等等,掌握了通性通法,就掌握了数学运算的窃门,一通则百通。

三、重视训练题的梯度,由浅入深,再结合变式练习,提高学生运算的熟练性。训练是需要数量的,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难度和角度等各方面进行训练,使学生对训练充满挑战的同时保持他们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熟练性。

四、重视规范书写解题过程,提高运算的准确性。从学生规范的书写解题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思维过程,每书写一次就是对思维过程的完美再现,运算结果也不容易出现错误。

篇2:《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作业

《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这门课,第五单元分析函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学生为本,凸显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函数、掌握函数。当然也深受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教不等同于学生的学,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应该主动地认识教学内容,在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函数的图象后,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方式,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进行,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每一位学生都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在学生学习了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具体的事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所得函数的形式后抽象概括并建立函数的数学模型,进而确定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解析式的一般形式,并能应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在随堂练习和拓展深化上,力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

篇3:《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作业

一.“读”和“写”能力的提升

第一, 学生“读”的能力提升。如果学生连“读”都不会, 那就谈不上“写”。学生编好课本剧的前提是“读”好文本。首先必须要对所改编的课文反复阅读后, 还要查找相关背景, 才能领略作者的创作想法, 这是读懂文本的前提。其次学生要熟悉故事情节, 根据故事情节来设计戏剧结构,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来把握人物个性, 只有对文本熟悉到一定的程度, 才能创作出富有个性化的剧本。比如, 学生编写完《荷花淀》课本剧谈体会时, 他们是这样说的, “水生嫂”是勤劳、善良, 体贴、温柔的贤妻良母, 又是深明大义的忠贞、勇敢的女子。《荷花淀》对水生嫂的语言、行动都有细致描写, 但是她的衣着、神态还要借助我们的想象, 就是这种想象激发了我们创作剧本的冲动。学生们为了写好剧本, 再次精读小说全文, 特别是水生嫂和水生的形象方面, 增加学生们的想象内容, 最后, 编写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修改、整合, 最终创作出一部情节完整, 人物鲜明的课本剧。

第二, 学生“写”的能力提升。学生编写剧本必须会运用戏剧知识、写作知识。学生根据小说《荷花淀》的故事情节, 结合所学的戏剧知识, 将小说《荷花淀》改写为剧本, 最后设计出《荷花淀》戏剧结构:别夫、探夫、遇夫、学夫四幕剧。根据小说中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具体场景等全都变换成剧本的形式, 比如,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变换为人物台词, 小说中人物的动作描写转化为人物表演的动作, 在编写过程中, 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 借助写作知识, 创作剧本, 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

例如课本剧《荷花淀》中“别夫”这一幕, 学生是这样写的:

(画外音) 女人继续编着苇席。不一会儿, 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有时她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白色的世界, 水面笼起薄薄的雾。风吹过来, 带着清新的荷叶荷花香。

这时大门还没有关, 丈夫还没有回来, 她焦急地望着一直通向前村的大路。

很晚丈夫回来了, 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 头戴一顶大草帽, 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 黑单裤卷过了膝盖, 光着脚, 他叫水生, 是小苇庄游击队长, 党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才回来。

从学生创作出的剧本可以看出:学生仔细研读小说《荷花淀》之后, 对小说的诗意美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这样在改写创作中才能保留出诗体小说的画面美, 特别这个画外音更是展示出水生嫂劳动的诗意美, 显示出学生写作的创造力。

二.“听”和“说”能力的提升

为了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作为一种戏剧形式, 课本剧要“听”还要“说”, 这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绝好途径。这里的“听”, 是指演员之间的互相倾听还有观众的倾听。学生在观看表演时仔细倾听其中是否有不符合人物个性特点的语言, 归纳判断学生表演的优劣。特别是课本剧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学生只有通过仔细倾听、细细领悟才能“听”出来, 因此学生表演、欣赏课本剧, 学生的理解力、注意力、表达力能得到更高的发展, 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得到更快的提高。例如, 在观看了课本剧《荷花淀》之后, 有学生在进行评价时说:“我认为水生嫂的表演还不够好, 特别是她非常强硬地对水生埋怨说:‘你走, 我不拦你, 可家里怎么办?。’这一句话说得口气过于强硬, 不符合水生嫂温柔、体贴、深明大义的性格, 如果水生嫂的性格这么暴躁易怒, 怎么还会支持丈夫英勇杀敌呢?如果没有出色的“听”的能力, 学生何来如此精彩到位的讲评?课本剧对学生“说”的能力的提升更是显而易见的。课本剧表演不但能提高学生普通话的水平, 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在表演中, 演员既要揣摩人物角色的性格、心理、行动, 又要了解人物说话时语速、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内在涵义, 学会用一定的言语表达技巧、恰当的体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

篇4:在阅读中提升学生解读、运算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方法;兴趣;培养;能力

学好数学就要学会数学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数学阅读是个空白,很少有家长提前或关注孩子的数学阅读;多数家长教孩子识字、读文、做算式题。因此,弥补这些缺失,教师要进行多种方式的数学阅读指导;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各种能力。

一、指导阅读,重视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意识和习惯。数学课本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学习数学的标准和典范。自古人们就十分崇尚读书,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话尽管具有十分浓厚的封建糟粕,但是重视读书则是正确的。而“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对读书重要性的绝妙写照。因此要认真阅读教材,提倡读书,从书本上学习获取知识和方法,是任何事情都代替不了的。

1.学习文字的阅读

数学阅读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指导,阅读数学概念时注意概念的范围、条件中的重点词语;算式题的阅读要把重点放在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上;文字题的阅读要读清楚求和、差、积、商的顺序。数学题中常常出现“……?……呢?”在阅读时,调要上扬,还要读得明白“呢”字省略的意思。

2.学习图表的阅读

看到图画时,要求学生读出形状、颜色;可以从左到右,也可以从上到下按顺序读。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要把图看成一个整体,也要学会把一幅图看成左右两部分或上下两部分。阅读图的过程既是欣赏的过程也是理解意思的过程,读后可以按照题的要求找规律、写算式等。认真阅读,明白意思,是做对题的前提,读对图意是展开想象的条件,这样在做题时就可以选择准确、灵活应用

3.填空题中括号的阅读

数学概念抽象、语言简洁精练。基础知识的测试常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时难以掌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中概念的准确性,在读这类填空题时,要学生灵活掌握。一般文字型的填空题,括号读成“什么或怎么”;算式中填空的题,括号读成“几或多少”;如果括號后面有单位名称的,一般读“几或多少”。填完后要多读几遍,检查填空结果是否正确。尤其在填数时,要区分序数和基数。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用一些思维方法,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图文结合应用题的阅读

先认识此题的范围,再看图和图上的插话,然后结合起来边讲图边把插话和问题一起阅读,加强记忆;要充分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思维的综合性。

二、学会阅读,培养能力

数学课程以它独特的内涵和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理性特征,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类型的练习分别进行讲解、指导,在关注普及性的同时,也要重视个性学生的发展;要根据不同学生对数学喜欢和感悟的不同进行针对性地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仔细、严谨的学习态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粗心大意的学习态度就会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在阅读数学课本或练习时,学习数学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把阅读习惯培养成为自觉行动,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及时有效地阅读和复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拥有知识的满足感,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更加增强。

因此,认真阅读课本、理解题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经过书本的阅读理解,择优选用适合自己思维方向、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力求做到善于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法,合理正确地进行运算。

数学教学应该把启发学生的思维贯穿始终,在学生不断的思考中推陈出新;在不断地阅读中深入思考,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问题是学生数学阅读的具体表现,也是创新的基础。学习数学必须有问题,不仅要能解决别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能解决。在学习数学阅读时,需要深入发问,在回答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理解,不断深入。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教师的职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数学中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在实践中善于发现新事物、勇于创造的能力。

篇5:《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作业

1、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和字母运算的数学分析能力。

2、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注意数学模型的构建。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计算、书写等习惯,能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4、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评价机制。

篇6:《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作业

张书听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怎样加强我校初二学生的物理分析能力?

二、问题生成过程反思、原因分析及本次解决问题的思路

1、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乡下。做题时,内容不理解,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缺乏深入性,做物理题时出现了不会做胡乱做的情况。

2、就其原因:农村孩子的家长重视程度不够,一天只知道外出打工挣钱,对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顾,导致学生贪玩好耍。学习知识面窄,导致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出现了做题不会主动思考,也不会独立思考问题,依靠老师的现象。说明了学生不会举一反三,形成不了系统的知识体系。考试时更不会做题,分数当然不理想。

3、针对学生这一状况,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兴趣入手,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为学生开拓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动机。有意识提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反复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预期目标 让学生乐学、会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解决问题的路径、计划与举措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分析,精练习,自己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篇7:《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作业

一、当前高中生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分析

英语阅读对于当前高中生而言是普遍存在的难题,比如阅读速度比较慢,阅读理解存在偏差以至于无法理解文章中真实的意思。在阅读英语文章时经常会出现一知半解或者将文中内容以偏概全的现象,在猜测个别词汇时无法结合上下文,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来解决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一,部分英语教师只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讲解,没有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方法进行指导;二,只注重课本知识,即便是订阅了相应的英文报刊也将其闲置。

二、英语报刊资源在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方面的作用

1.报刊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英文报刊的内容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所选取的内容也是当期发生的热点,高中生可以阅读英文报刊,对了解国外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等,比如在《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中,就有八个模块的内容,如:Our World、Trends、Culture、Front Page、Fun Time、Learning With Us、Leisure、Science Life等,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模块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2.报刊资源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英文报刊资源其中主要的内容是新闻素材,它所应用的语言一般比较生动,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可以说报刊资源具备了很强的趣味性以及时代性,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在一种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对文章的意思进行理解,进而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而且在报刊中还会重复出现教材中的词汇,这样学生已经学过的词汇也可以进行巩固。

3.报刊资源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还是只重视教材课文,但是仅凭教材上的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万万不行的,教材中的课文数量有限,高中生的阅读量必然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因此高中生需要阅读相关的报刊,从而提高自身的英文阅读能力。

三、利用报刊资源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应用分析

1.报刊资源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中的应用方法。

(1)开展课上限时英语阅读训练。教师可以每周选择固定的一节英语课,在报刊中选择四篇或五篇和本周教材上所学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文章,进行限时阅读训练。让学生处理一些文章中涉及的细节信息或者是文章主题的问题,使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搜集关键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在开展限时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对英文报刊中的标题进行解读,进而预测文章中的内容;或者阅读文章的段首段尾来猜测段落的意思;学生除了需要掌握跳读和略读的技巧,而且还需要对一些比较关键的信息进行详细的解读。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仅凭阅读量的扩大和阅读技巧的掌握还是不够的,需要使学生理解报刊中文章进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们创造英语交际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把从报刊上获得的相关信息运用到具体的生活中。

2.报刊资源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中的应用实例。为了验证报刊资源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中的作用,笔者以自己所带的两个文科班学生为例进行实验验证。

(1)实验简介将两个文科班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实验班每周开设一节英语报刊阅读课,主要选取《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中的内容,时间为一个学年度,旨在通过报刊阅读,使学生的英文阅读水平得到提,掌握英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实验之前对两个班级的阅读理解水平进行测试,选择难度一致的试卷,实验前两个班级的阅读理解平均分分别为30和29;经过一个学年度的实验之后,实验班级阅读理解平均分为33,对照班的平均分为30分。从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两个班级的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开设报刊阅读课的实验班成绩提升而更加明显。由此可知,英文报刊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四、总结

高中生英语阅读当前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只依靠教材文章的阅读和学习远远不够,因此要充分利用英文报刊资源,比如开设第二课堂、课上限时阅读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篇8:在“思问悟"中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由于题目内容过于单薄,因此在学生掌握上述知识的基础上,对题目做进一步的变化,

问题2已知有理数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l所示,请化筒式子,

学生经过观察与原题的差别,进一步思考后,发现题目仅仅把有理数x的取值范围做了改变,问题的关键还是判断式子x-2,x+1的正负,然后利用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去绝对值符号,大部分学生可以正确解答问题2,

引导学生观察问题3,思考问题3与前面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生7:老师,题目不完整啊,没有有理数x的取值范围,我判断不了式子x-2,x+1的正负,

生8:不对,题目没错,虽然题目没告诉我们有理数x的取值范围,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有理数x的取值范围进行分类讨论,来确定式子x-2,x+1的正负,

生7:那怎么对有理数x的取值范围进行分类讨论,要怎么分类?

以上对问题变形后的解法教学中,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问,让学生体验、实践,发现、提出问题:当有理数x的取值范围不确定时,应当通过分类讨论确定相关式子的正负,如何进行分类讨论,讨论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划分讨论的范围?在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解决过程中,感悟零点的存在,感悟有理数x的划分方法,在解法自然生成的过程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等,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应当是:善于观察别人是怎样提出问题;善于通过思考,自己发现提出问题;怎样从提出比较浅薄的问题到最后提出比较深刻的问题;善于从数学活动中,获取经验,总结知识,归纳方法,感悟思想,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篇9:《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作业

在具体教学中, 通过联想、分析、比较、归纳, 把已经熟悉的知识模型、知识规律与所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过程相联系, 找出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 并用类似的方法处理称为类比思维方法。类比思维曾经帮助人类获得大量的知识, 很多物理学家如开普勒、牛顿、麦斯伟尔都运用类比思维解决了很多物理学难题, 可见, 类比思维能力是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基本素质之一。

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 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时, 最好能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物理化学教学而言, 通过相似关系举出学生熟悉的领域中的实例, 可以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由于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 类比思维可对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启发。另外, 类比思维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运用类比有助于迅速地把握处理问题的关键, 变通物理化学规律,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与熟悉的形象化的事物进行类比

物理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 比如焓、熵函数、活度、相律等。这些概念不易理解, 但是用学生熟悉的形象化的事物去类比, 可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与掌握这些概念的含义。这种类比思维方法的基本过程是, 确定要类比的目标问题对象, 然后确定类比源对象;之后对目标问题对象与类比源对象进行比较, 进而找出他们之间的类似关系;根据目标问题对象的已知信息, 对其相似关系进行重整化处理。

例如, 学生在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章节内容中利用熵判据ΔS≥0来判断隔离系统的方向与限度时, 普遍感到不好掌握, 我们就类比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解释。即让同学试想自己生活的房间, 如果平时不注意清洁和整理, 用过的东西随意丢弃摆放, 用不了多长时间房间就会变得很混乱。这样, 同学们在理解熵增加的本质即系统内部自然发生的随机过程打破了原有的状态限制, 使得系统内部元素的状态更多, 就会感到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 更易于理解与接受。

所以, 利用类比法, 使抽象、陌生的概念变为具体、熟悉的知识, 降低接受抽象概念的难度, 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这种思维方式通过选取合适的类比源对象和目标问题对象以直观的、形象的图景映入学生脑海中, 使其具有形象思维的特征。

二、与其他课程内容进行类比

学习类比思维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很多知识点之间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类比思维的培养, 既依赖于形象思维, 因为只有通过想象作必要的类比示意图, 才能将原来不同的两种物理模型、物理规律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同时又借助于抽象思维, 因为只有抽象思维才揭示出两个事物的共同特征, 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 除了与形象化的事物进行对比, 物理化学的知识点还可以与很多其他课程内容进行类比, 以此来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新的物理化学问题。特别是物理化学与其他课程, 比如大学物理、大学化学乃至高中物理和化学之间都有部分相似的教学内容, 那么就可以采用类比教学法, 利用学生较为熟悉、已经掌握的旧知识, 去启迪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中新的知识。

例如,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内容, 同时也是物理化学中的内容;那么, 在讲授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两节内容时, 就可以采用类比法, 指出与大学物理所学内容的相同之处, 同时强调二者存在的差异, 如此循序渐进同学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指出, 不管是大学物理还是物理化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的都是系统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问题, 包括功、热和热力学内能或称内能等。但不同的是,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中, 仅针对理想气体这一简单的系统, 计算过程也相对简单;而物理化学的相关内容里, 系统不仅包括理想气体还包括液态、固态物质, 而且系统经历状态复杂, 不仅有恒温、恒压还有相变化以及化学反应等复杂的过程, 同时相应的引入了新的概念, 如摩尔相变焓ΔαβHm、摩尔反应焓ΔrHm等, 所以计算过程相对复杂。这样, 通过类比就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让新旧知识之间互相沟通。

三、对课程内部知识之间进行类比

物理化学课程中有很多非常相似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集中以大量类似的化学方程式来呈现。面对大量的物理化学化学方程式, 学生往往感觉记忆困难。巧妙运用类比法, 会让方程式记忆变得轻松并且深刻。

例如, 范德霍夫渗透压公式被认为是物理化学界的经典理论之一, 被写在世界各国的物理化学教科书中, 范德霍夫的渗透压方程式表述为ΠV=nBRT, 但是其概念不容易掌握。我们可对比学生们所熟知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 V=n RT, 发现二者具有相似的组成, 比例常数与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也基本一致, 所以可对比这两个公式的特点来帮助同学们进行理解、掌握与记忆。

物理化学课程方程式繁多、复杂, 看似难以理解和记忆, 然而从整体上去把握, 就会发现不同章节的方程式只不过是同一个方程式在不同条件下的演变形式而已。因此, 在讲授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式的过程中, 灵活运用类比或比较的方法,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通过类比来找出各个方程式之间的共同点和关联性, 既加深对物理化学本学科知识点的理解, 也使学生对自然规律的普遍适用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 类比推理的过程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 类比思维是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各种思维形式的总称。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类比思维, 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规范。

首先, 通过向学生介绍类比思维在科学发展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事件,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类比思维的重要性。比如爱因斯坦从引力场几何化的成功作类比推理, 致力于电磁场的几何化, 进而建立“统一场论”的思想, 这样的类比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从而激励并增强学生运用类比思维解决新问题的勇气。

其次,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用学生熟悉的“类比源”。虽然类比思维既可以近亲类比, 还可以边缘类比。但是教师与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 教师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心理特征都呈现出较大的不同。部分教师在追求专业知识精深的同时却对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时代背景少有了解, 这可能造成教师在进行类比教学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类比原型。另外, 部分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可能导致他们在理解类比源时产生一定的困难。这都需要教师要主动地积累深厚而广博的知识, 尽可能广泛地涉猎目前时代发展的特征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样类比源的选择范围越广泛, 类比的形式越灵活, 也越能发挥类比的作用。

最后, 类比法中虽然包含了许多辨证的关系, 如相似与相同、同一和差异、偶然联系和必然联系, 现象相似与本质相似等等, 但是教师应该适时地提醒学生, 类比思维作为一种形式逻辑思维方法, 它不同于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也不同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 它的结论具有偶然性。因此, 采用类比思维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必须事先提醒学生注意到各种差异对类比结果的影响。教师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要注意类比法的局限性, 引导学生准确地应用类比思维接受新知识,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类比。

实践证明, 采用类比思维教学法,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 还有利于对复杂物理化学概念、过程的具体化、形象化, 能帮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寻求思维的线索, 获取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于提升物理化学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丹, 贾建光, 马丽景, 吕志.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06) :42-44.

[2]吴卫东.论教育研究中的类比思维[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2) :46-51.

篇10:浅析提升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联系情境,合理估算

联系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必要性,建立估算的意识。选择合适的计数单位是小学低段数感建立的阶段性目标,把两位数看作与之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是常见的方法。

教材中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秋游活动中,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去果园采摘苹果,摘下来的苹果要放在箱子里一起托运回来。一个箱子最多可以容纳60个苹果,淘淘摘了38个,笑笑摘了17个,箱子能装下吗?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分三种情况进行估算(如下图所示),①先把单个加数38估大,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40,再和17相加,算出的和是57,小于60,所以实际的苹果个数一定小于60个,能装下;②先把单个加数17估大,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20,再和38相加,算出的和是58,小于60,能装下;③把两个加数38、17都估大,分别看成40、20,算出的和是60,所以实际的苹果个数一定小于60个,能装下。在估算采摘总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数量的多少,感受数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多重算法,激活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有两点:第一,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即几个一加几个一,几个十加几个十。表现在算法上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那么写竖式时必须相同数位对整齐。第二,10个1是十,10个十是百。表现在算法上就是某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学生在计算时可以采用摆小棒、拨计数器、列竖式计算等方法,在多重算法的对比碰撞中,可以全方位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经验,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尝试解题。共分为如下图所示的四种方法。有部分学生会不自觉地列竖式计算,但是不能说明为什么这样算,这属于最低层次的程序理解。而有部分学生能利用小棒这种直观模型,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或者画一画来得到计算的结果,这属于直观理解。笔者在引导学生将各种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最合适的算法,实现算法最优化。

如上图算法一所示,8根小棒加7根小棒得到15根小棒。而满10根则捆成1捆,体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而用竖式计算,并且能借助计数器说明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属于较高层次的抽象理解。在摆小棒中体现单根加单根,整捆加整捆,在计数器上就是个加个,十加十。通过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理解进位加法算理的本质。明晰算理,体会算法多样化,进而优化算法。摆小棒、拨计数器、写竖式,从直观到抽象,从复杂费时的操作到简捷的符号化竖式,让孩子感受数学内容的简捷美。在交流中提升学生理解的层次,在运算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纠正错误,重视反思

在北师大版的计算课中,常会看到这样的习题。如:“森林医生”“想一想,做得对吗?”这两种形式的习题一个是当医生给小树治病,一个是小小辨析手,引导学生在纠正常见计算错误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增强计算技能,形成立体而强大的运算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森林医生给大树看病,第一棵树忘记了进位,第二颗树对位错误,第三颗树十位满十没有向百位进一。及时的纠错练习与辨析,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学生对算理的深刻理解。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丰富、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不仅会算,还明晰算理,知道为什么这样算,逐步深入,达到巩固算法、熟练计算的目的。

教学中笔者依据教材设计了估一估游戏、搭车配位游戏以及用竖式计算等等。从估算到精算,从基础练习到变式练习,以及最后搭配车位的拓展练习。让孩子在尝试探究的基础上及时巩固复习,达成全面提升运算能力的教学目标。

反思《摘苹果》一课的教学,从估算入手,探究精算的多种算法,沟通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优化算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学生的计算技能。我们力求在小学低段让学生感知运算能力的各种学习目标如,估算、理解算理、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法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潜江市周矶逸夫小学)

篇11:《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作业

1 对象与目标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选取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2011、2012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年龄16~18岁。4个班级共172名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全为女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2组学生人数、年龄、入学成绩、前期课程成绩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研究目标

前期通过查阅资料, 结合教学经验, 借鉴既有教学方法, 进行涉及课程结构、课时分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在内的课程设计, 并运用综合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不同的课程改革模式。其中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 实验班采用包括T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综合教学法教学, 形成“立体式, 多层次的教学体系”[4]并融入表现性评价, 包括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成绩、调查问卷形成合理的评价、反馈体系, 以验证在实效上是否实现了提升该专业学生以《病理学基础》为支点的职业能力目标。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选取11、12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病理学基础》教学感受调查, 其中得分较高的选项为:传统教学课程内容难理解;课程内容多, 枯燥;互动和动手参与的机会少。而新课程模式得分较高是:小组合作学习、病例分析、提高就业能力。在完成全部教学之后, 对11、12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临床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

2.2 以第五章《肿瘤》为例实施综合教学法

2.2.1 学案编写。目前所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排未能突出护理专业特[5],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编制学案, 学案分为课前热身、课堂讲授、课后巩固三部分, 其中课后巩固包括夯实基础和能力提高两个层次。课后练习题的设置旨在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2.2 课堂教学前, 围绕教学预习, 给出主题, 让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整理资料, 理清思路的基础上, 学会完整地阐述问题。

2.2.3 课堂教学过程中, 融合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根据病例实施综合教学, 即以典型病例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兴趣, 进一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新课内容。在讲授的同时,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比如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法[6], 临床病例教学法;通过综合运用多媒体、思维导图、微课、SPOC等新型教学技术, 引入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信息化教学资料, 同时创设互动教学情景, 将教学导向深入情景创设能为病理学多媒体教学, 引导学生既与多媒体系统交互, 又能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协作、细致分工、合理配置资源, 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清晰表达, 自觉概括、再现散乱的知识, 将局部的现象与整体联系解释, 由此有效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提升学生护理职业能力。

2.2.4 课后小测验, 即在每一模块教学结束之后, 安排1~2学时复习课, 及时巩固知识, 并通过小测验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加以检测。

2.3 实验教学法

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际工作中突出实用、能用原则, 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 以及《病理学基础》课程特征, 强化实验课教学, 尤其是偏重生命指征的观察实验, 如休克与血压、尿量、脉搏、呼吸及用药之间的联系, 实验设计将病理生理-生理-药理实验重组, 整合休克、缺氧、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实验, 以加深学生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将表现性评价引入实验课堂, 取代以实验报告为主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2.4 评价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均引入表现性评价, 利用“门槛效应”逐步提高要求, 使学生自动生成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动机。学期末,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从表现性评价、临床批判性思维倾向、期末成绩及学生对教学改革感受四方面进行比较。数据收集后录入统计软件, 进行比较分析。

3 结果

3.1 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见表1。

3.2 学生表现性评价

实验班实施表现性评价, 对照班采取终结性评价, 见表2。

**P<0.01;*P<0.05。

注:评分等级:A优秀90~100分, B良好80~89分, C一般60~79分, D尚需努力<60分

实验班的实验过程按照表现性评价实施步骤来进行。在对照班, 教师提前告知学生实验内容, 需要在实验报告上学生完成的是表2中“概况总结及语言、书面表达能力”一栏中8项内容的结果记录和分析。

为比较两种评价方法产生的效果, 对两个班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部分关键环节进行记录并统计:

上述数据显示, 实验班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积极参与实验并主动观察记录”、“完整地记录了8项结果”和“能对标本进行详细记录”的人数均远远高于对照班 (P<0.05) 。见表3。

3.3 批判性思维量表分析

见表4。

**P<0.01;*P<0.05。

综上, 实验班的课程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班, 通过综合教学手段及表现性评价的运用形成的新模式可有效促进学生对《病理学基础》知识理解和应用, 激发对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加学习的自主性,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提升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和有效驾驭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 分析与讨论

4.1《病理学基础》综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课程内容繁杂、难度较大的特点, 结合五年制学生缺乏经验、形象思维能力弱的特征, 把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案例分析和列表对比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创设互动教学情景, 将教学导向深入情景创设能为病理学多媒体教学, 与多媒体系统交互, 提供互动的学习环境, 特别是启发式案例教学法[7], 使侧重于从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述疾病本质的病理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 从而增进学生感性认知, 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为后续的实验教学做好铺垫。

4.2《病理学基础》综合教学方法和表现性评价提升学生护理职业能力

在《病理学基础》的每个环节植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 并通过综合教学方法进行实施, 提升收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移情能力等护理职业能力, 比如:在展现疾病时, 通过使用一些典型病理实物和图片, 让学生自行观察发现病灶的情况, 从而提升观察能力;当学生发现病灶时, 鼓励学生分别从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方面表述病灶, 并且逐步提高要求, 最后达到学生的描述可以使未见过次病灶之人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影像, 由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况总结能力。

4.3《病理学基础》综合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评判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上临床案例分析以及课后习题中知识点或观念以“错误”形式出现, 让学生认真思考, 找出错误, 加深印象, 明晰概念, 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

4.4《病理学基础》要强化实验课教学

加强《病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环节,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标本制作、切片染色诊断、病例讨论、实验准备等环节, 让学生多实践、多动手、多操作, 带着探究的渴望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完成实验, 从而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8]。比如, 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亲自动手进行家兔静脉空气注射, 以形成对血管和注射器的初步体验, 此外, 在切片标本观察的过程中, 提醒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观察, 使学生能对疾病有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4.5《病理学基础》综合教学方法要求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运用综合教学方法需要教师预先更新教学理念, 提升教学技能, 要求教师 (1) 具有更高的预见性, 有更丰富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2) 能够注重学生主体, 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环节都能使学生有效参与, (3) 课后要有更多的时间备课、设计教学、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病例。 (4) 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总之, 本文研究设计的综合教学方法及表现性评价模式, 在《病理学基础》的教学中融入先进教育理念, 有利于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临床护理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同时促进专业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庞乐, 潘霞, 杨青青.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2) :108

[2]林雪梅.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24) :158

[3]姚红, 王艳凤, 余昕桐.影响实习护士护患沟通能力的职业情感因素调查[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 38 (1) :94

[4]王杰, 王抒, 孙权, 等.病理学实验教学调整改进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2, 35 (1) :60

[5]亢春彦, 张秀芝, 肖红.基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病理学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7 (11) :515

[6]仲丽丽, 张重越, 张维嘉, 等.LBL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 36 (4) :68

[7]孙静, 吕红梅.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2, 35 (3) :60

篇12:《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作业

关键词:数学;运算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81-1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习了椭圆的离心率后,布置学生做了这样一道习题:已知椭圆x2a2+y2b2=1(a>b>0),其右焦点F关于直线y=bcx的对称点仍然落在椭圆上,求椭圆的离心率。

二、问题的探究

探究1:思路的确定

不少同学能立即提供本题的思路:先算出右焦点F关于直线y=bcx的对称点的坐标;其次将所得对称点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到a,b,c的齐次等式,最后得到e的方程,解之得到解。

探究2:具体运算

8分钟后,只有个别同学算出结果。很多同学一筹莫展,无法将运算进行下去。我决定让学生分步交流运算历程:

第一步求对称点的坐标

运算一(1):设过右焦点F且与直线y=bcx垂直的直线为y=-cb(x-c),将y=bcx,y=-cb(x-c)联立得交点坐标为(c3a2,bc2a2),由中点坐标公式得对称点坐标为(2c3-ca2a2,2bc2a2)。

运算一(2):设对称点坐标为(x,y),根据对称性得yx-c·bc=-1

y2=bc·x+c2,解方程组得(2c3-ca2a2,2bc2a2)。

两种思路的比较:思路一将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点,通过解一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得以实现,解法自然简捷;思路二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待定系数法的具体表现,同样通过解一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得以实现,解法也不错,体现了大多数学生的运算基本功。

第二步将所得对称点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到a,b,c的齐次等式。

第三步解e的方程

运算:由4c6+c2a4=a6两边同除a6得4e6+e2=1,将e2=t得4t3+t=1,通过观察得t=12为4t3+t=1的一个根,从而4t3+t-1=(t-12)(4t2+4t+5)=0,进一步得4t3+t=1的根为12,从而e=22。

这一运算因为所得方程次数较高,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顺利运算,需要学生利用换元降次,观察出特殊根因式分解降次等运算技巧。

探究3:思路的再分析

在经历三个步骤的运算后,不少学生开始自我演算,但这种比较繁琐的运算让平时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有些意犹未见,产生了寻求其他做法的思考。有同学提醒本题中有个特殊焦点,能否结合焦点具备的几何关系来解决呢,这启发了大多数同学开始积极的尝试。几分钟后,有学生提供了解法。

三、几点认识

1.提升认识,以解几为契机,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在高考中,几乎所有的题目都需要运算,高考对运算能力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变形、运算,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求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因此,运算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操作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容观察、判断、联想、探究于一体的思维能力。

2.科学设计运算程序,分步解答,引导学生形成和应用规范的解题思路,让运算更准确,更熟练。影响运算准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要在运算全过程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运算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点强调的是:在运算过程中使用的概念要准确无误,使用的公式要准确无误,使用的法则要准确无误,最终才能保证运算结果的准确无误。绝大多数学生的解题运算往往是零散的、随意的,没有形成程序性和规范性,这导致很多学生该算对的、能算对的算不对。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规范的解题运算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正确的示范以及对不规范的纠正。在习题教学中,很多教师一般采用如下程序教学:学生回报各自的思路,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思路,组织学生讨论研究所提供思路的正误和优劣,让学生再次提出新的解题思路,最后总结出所有思路的共性内容和个性特点。而实际情况是有不少学生拥有解题思路但具体落实的时候因为运算的不准确、不熟练、不规范,同样无法完成一道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思路的构建,整体解法的设计,还要更多地关注运算过程,尤其是常规运算的反复训练。

上一篇:神池历险的散文下一篇:灰椋鸟课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