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体系构建——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2023-03-04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要求, 2016年12月30日, 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是我国首个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意见。2017年4月7日, 国家卫生计生委就我国心理健康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呼吁社会共同关注心理健康。在高校中, 伴随扩招, 贫困大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多,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分析

采用《个体心理贫困测试问卷》和《个体心理贫困状况调查问卷》对安阳师范学院176名贫困生进行了施测, 其中男性63人, 女性113人;乡村83人, 县城61人, 中小城市32人;大一31人, 大二56人, 大三58人, 大四31人;双亲家庭103人, 单亲家庭49人, 无父母24人, 并利用SPSS 15.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一) 调查结果

(1) 基本信息。利用《个体心理贫困测试问卷》对176名被试进行调查发现, 69.9%的贫困大学生并未出现心理贫困现象, 30.1%的贫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贫困 (见表1) 。通过53名心理贫困的学生信息可以看出, 24名无父母的大学生中, 19人产生了心理贫困;大四31名贫困生中, 22人产生了心理贫困。

(2) 贫困生生活现状.通过对贫困生的生活状态和态度调查显示, 贫困生在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最主要是就业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 分别占25%和21% (见表3) 。和非心理贫困生相比较, 心理贫困生对生活信心不足, 觉得金钱非常重要, 61%的心理贫困生会觉得活着就是一种痛苦。

(3) 贫困生学习现状.对贫困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调查发现, 和非心理贫困生相比, 心理贫困生学习兴趣偏低, 学习中自卑情绪较重, 仅有31%的人有学习兴趣, 88%的人表示在学习中存在自卑情绪 (见表4) 。心理贫困生在学习上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就业压力, 面对学习, 54%的人出现焦虑情绪。

(4) 贫困生人际交往现状.人际交往上, 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39%的非心理贫困生和91%的心理贫困生和室友相处困难;52%的非心理贫困生愿意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而只有8%的心理贫困生愿意积极参加;异性交往中, 57%的非心理贫困生可以正常应对, 但只有10%的心理贫困生可以保持正常交往。

(二) 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贫困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把贫困生划分为心理贫困生和非心理贫困生。贫困生一般是从经济收入角度出发进行的界定, 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则是指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因种种因素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落后于社会主流精神风貌的一种精神状态, 贫困生心理贫困则指的是该类大学生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贫困。就业、人际、恋爱、学习、经济和家庭这六个问题是引发心理贫困生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最主要原因, 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方面, 由于心理贫困生对自身、生活以及贫困问题本身认知上的失调, 导致其对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失去信心, 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外因方面, 则是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造成。家庭因素涉及到经济上的负担、生活环境的相对落后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因素主要有资助系统的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制度的不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的实效性不足等;社会层面上, 主要是源于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救助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社会不良风气, 如拜金主义思想、攀比心理等造成。

二、有效提升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体系建构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个体健康发展以及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需要构建个体、社会、家庭、高校相互协作体系, 以促进高校贫困生健康发展。 (1) 提升高校贫困生自我认知能力。首先, 要帮助贫困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 引导贫困生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 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 正确看待、接纳自身的贫困现状。第二, 提升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 引导其积极展示自己的优点, 克服焦虑、逃避等不良心理。第三, 提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 高校贫困生面对的困境会比一般学生多, 必然存在更多的消极情绪, 需要个体在生活学习中通过运用技术和自我暗示, 缓解不良情绪, 积极面对各种挫折, 才能远离心理贫困。 (2) 重视家庭教育。家长们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构建和谐的家庭的氛围。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坚强的面对贫困,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坚韧的品质;学会和孩子做朋友, 成为孩子倾诉的对象;及时准确的了解孩子的兴趣以及需求, 并根据家庭情况给予解决;尽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通过榜样示范、亲子活动等, 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 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 (3) 加大社会救助。各地政府首先要坚决落实中央的相关规定, 确保关于贫困生的各种资助政策落到实地。由于目前社会救助体系尚不完善,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 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校外资助, 同时政府部门设立平台, 招募和管理爱心基金, 资助贫困大学生。另外, 政府应该着力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防止部分用人单位对贫困生产生排斥。 (4) 健全高校资助体系。在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方面, 高校应当起到主导作用, 统筹安排物质资助、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 完善资助体系。第一, 高校在落实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常规性工作之外, 应该加强勤工助学体系建设, 鼓励贫困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需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切实掌握在校贫困生的人数及贫困程度, 有的放失的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和薪资标准。在校内岗位不足的情况下, 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鼓励贫困生走向社会, 通过兼职提升自身阅历、实践能力以及经济状况。第二, 完善心理资助机制。高校不仅要在物质上资助贫困生, 同时应该和心理健康中心结合, 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为每一名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 定期举办相应的心理讲座, 并设置专门的场地和工作人员为贫困生提供心理服务, 提升贫困生心理自助能力, 维护其心理健康。第三, 强化就业指导。切实发挥就业指导师的职责和工作能力, 引领贫困生转变就业观念, 合理就业;加强校企合作, 搭建爱心就业平台, 通过推荐和招聘等形式, 丰富贫困生的就业途径。

摘要:本研究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状进行实证研究, 从而为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

参考文献

[1] 陈立春.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与“心理援助”[J].教育与职业, 2009, (24) :86.

[2] 张颖.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3, (03) :32-34.

[3] 李强.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5) :60-61.

上一篇:关于我国私营企业的管理创新下一篇:浅谈“营改增”后生活服务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