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专业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自创业教育被提出以来,各大院校创业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然而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促进二者的相互融合。本文以农科类专业的创业教育为例,简要的分析一下农科类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

第一篇:教育管理专业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初探

摘 要:本文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专业思想教育不到位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采取具体有力的措施和途径,运用多个层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系统连贯的教育,把专业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教育;主要问题;措施和途径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届时,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具有相当程度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从业人员。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蓬勃发展。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专业思想不稳定,其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的就业率较低。这些问题已对我国旅游业、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和学生就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因专业思想教育不到位所导致的问题,探索有效的专业思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效果。

一、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思想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是对具体专业学习和未来专业工作的基本认识、基本观点和基本思想。大学新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稳定等问题,通过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了解专业知识,掌握所学专业的主要内容和前沿动向,稳定思想情绪、掌握学习方法、激发钻研专业的热情。虽然旅游管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受到高校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专业思想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把专业思想教育摆在什么位置,提高到什么程度,关系到专业建设及学科的长远发展。能否指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专业思想,能否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关系到学生的思想稳定、学习效果和培养人才的质量。目前普遍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日常管理、奖学金评定、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和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缺乏专业信念、专业理想和专业精神的培养。

2.专业思想教育缺乏系统性、梯次性

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应自成体系,包括专业基本介绍、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就业前景、人才需求市场分析、师资队伍结构等。教育过程应该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新生入学结合入学教育介绍专业激发专业理想,毕业前进行专业就业前景教育,促进就业积极性等分梯次进行。目前,这方面的教育活动基本是新生入学教育的插曲,专业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同时教育方式简单,教育内容不精,学生不能从专业思想教育中寻找到理想的答案,不利于专业信念的构建。

3.专业思想教育未贯彻始终,效果欠理想

由于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重视不充分且生源素质先天不足,部分辅导员对专业和学生专业思想情况了解不够,而在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方面仅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为稳定学生思想而涉及,对学生提出的专业问题解释甚少。校院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没有贯穿始终,没有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同时缺乏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联系松散而不稳定,学生缺乏切实有效的实践机会。因此专业思想教育效果不佳,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流失率较高,新生转专业的较多,而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的就业率也较低。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专业思想教育不到位所导致的问题

1.缺乏职业认同感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因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在因素的吸引,许多人涌入旅游行业。但是随着对旅游职业特征的深入了解以及其他行业发展的影响,旅游业从业人员曾有的职业优越感随之减弱。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从事服务业档次低、待遇差,不愿报读旅游管理专业。据北方民大的调查,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动选择率为31.7%,其中仅有6.5%的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或服务型岗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为旅游业的待遇偏低,有些福利难以保障,人际关系复杂,对该行业失去应有的热情和信心,以致频繁跳槽,甚至放弃旅游行业。据有关统计,旅游专业大学本科生仅有不到50%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而两年后能继续从事旅游行业的也只有40%左右,即约有80%的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结果大批旅游所需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导致社会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缺乏旅游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旅游业管理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更应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没有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对岗位和待遇期望值过高。当前,旅游业内绝大部分管理人员是首先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后才能逐级晋升为管理人员,而这些经验往往是旅游成功经营的根本。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缺乏牢固和贯穿始终的专业思想教育,导致专业综合素质培养不足,好高骛远,难以在旅游业中立足。

3.缺乏服务意识和不畏困难与挫折的心理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不愿意从事服务工作,没能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等现象。旅游行业实践性较强,一些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不愿意多花时间在专业技能上下工夫,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而大多数学生对从基层的服务工作做起难以适应,对“伺候人”的工作不感兴趣,娇气任性、怕苦怕累、不服管理。本科生在实习、从业时与职校生处于同一平台上,在一线操作方面与他们相比,技能略逊一筹,造成心理的不平衡,使自己失去继续工作的信心。

三、加强旅游管理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1.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切实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为了让学生尤其是新生更好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热爱所学专业,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让学生做好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思想准备,做到自律、自理、自立、自主、自觉、自强,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旅游教育必须统一认识,齐抓共管,高度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列入校院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并运用多层次、多样化的形式,把专业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前提下,要把专业思想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专门人才上来,充分发挥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旅游企业等各方在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企的全过程。尤其要注重新生入学、学生毕业的两个关键环节,并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在各学期设计相应的专业教育内容,不断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为达此目的,可以把专业思想教育开设成一定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如开设“学科导(引)论”课等,由校院领导或专业教师承担课程的教学,对专业背景、前沿动向、师资、设备、课程设置、学习方法、毕业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哪些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实际问题做专门的讲述,让学生从主观上认可职业方向,从客观上符合职业要求,充分激发和唤起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去,引导其顺利完成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大学学习的过渡期、人生征程的转换期。

2.充分发挥教学名(导)师和学长引领导航作用,夯实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应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旅游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要讲明旅游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把握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看到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前景广阔,人生更加辉煌;要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社会需求质量及专业发展趋势等,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发挥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等教学名师的引领导航作用,开展系列讲座,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引导,影响、感染和帮助大学生明确建立人生目标,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了解所学专业,提早接受学术熏陶,提升文化品位,充实精神生活,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为大学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发展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并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拓宽思维面和认识面。还可邀请学长或校友作现身说法,畅谈学习和工作后的体会,回答学生的疑问和其他关心的问题,为在校生释疑、示范、引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成功的欲望。同时,配合学校学分制管理,实行专业指导教师制,指导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网上选课,帮助学生进行选修、辅修,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校生活的全方位咨询等,让学生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去了解熟悉本专业,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业,更好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确保专业思想教育的长期性和经常性。

3.优化师资队伍,重视教学环节管理,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在现代高校旅游教育中,要优化师资队伍,采取顶岗实践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立师德、树师表、强师能,把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各教学环节中去,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心理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灵活的课程体系,坚持由企业界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开发、审查和评估所有课程及其实施,按照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设置课程,并根据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调整课程,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注意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法、参观体验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操作示范法等,利用现代电化教育(如投影、录像、多媒体技术等),丰富旅游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模式,采取主题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建立仿真的校内实训室,并按照旅游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使学生时刻感到身临其境;改变过去落后的、静态的、封闭式教学为动态的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鼓励学生在取得学位证的同时,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参加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4.打造“专家型”政工管理队伍,深化专业思想教育

打造“专家型”政工管理队伍(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德育教师等),坚持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专业思想教育密切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将旅游专业元素融入学生活动,增强专业敏锐度,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保证学生管理的“专业化”。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在大学生涯中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利用手机、E-mail、QQ群等通讯手段和网络媒体,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为其排忧解难,使之树立学好专业课的自信心;常与授课教师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各专业课中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以便配合授课教师做好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拓宽专业知识面;阅读专业资料,帮助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参观专业教师的设计作品和各类科研成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专业的了解,使学生增加自豪感。注重收集整理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在学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收集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绩,收集国家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面的信息,并把这些内容随时充实到学生专业教育中去,使学生了解到毕业生所走过的路,激励学生热爱专业,把旅游专业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

5.加强校企良性互动,生动促进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须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要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以弥补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理解的局限,弥补学校缺乏的实践和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生产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旅游企业能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宾馆、饭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旅游教育的职业色彩要求其专业教学服从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应强化校企联系,依托行业办学,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适时调整教学组合,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高校的兼职或客座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讲座或座谈、讨论,使学生能够及时知悉旅游业界的最新动态和需求,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参观、参与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鼓励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前进入专业实验室、旅游企业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进行专项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旅游业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改变其传统偏见,进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旅游、爱旅游、精旅游”的热情和信心;让学生亲自感受市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学会对自己的专业背景、职业态度和技能、社交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进行自我评价,让其具备旅游业所需要的基本服务技能、专项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6.专业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要胜任旅游行业的工作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要以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来指导专业教育,把专业教育看作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结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等,培养大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同时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等在旅游管理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操守、职业理想、专业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为此而认同自己的专业,巩固专业思想;重视和强化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工作作风,做到人格健全、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渗透在细节中,要求专业全体学生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微笑待人,培养服务意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统一出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设置值勤督察,督促习惯养成;在教室、宿舍等创造旅游文化气息,强化专业意识。

四、结语

旅游业是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旅游管理专业是21世纪一个非常重要、专业性特别强、前景非常好的专业,高校必须帮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专业心理适应性,培养学习的兴趣与爱好,热爱专业,巩固专业思想,提高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的就业率。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系统连贯的教育,坚持校院领导、政工干部和专业课教师齐抓共管,坚持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才能把专业思想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实现旅游教育培养目标,为社会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纪培玲,路 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S1).

[2]周 济.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07-11.

[3]高 涛.大学生入学专业思想教育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1(1).

[4]

沙爱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调查及对策——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6).

[5]

李华兵,刘兴瑜.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03(2).

作者:范怀超 张启春

第二篇:农科类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探析

摘 要 自创业教育被提出以来,各大院校创业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然而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促进二者的相互融合。本文以农科类专业的创业教育为例,简要的分析一下农科类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

【关键词】创业教育;农科类专业;相互渗透

1 农科类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1.1 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我国各大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不久,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创业教育的整体结构相对松散,相较于一些创业教育开展比较早的欧美国家来说,我国的创业教育经验明显不足,这种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创业经验不足的情况,在我国的农科类院校中更为明显。为了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上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我国许多的创业教育教材都是通过翻译欧美国家的教材而得来的,但是我国的国情又与欧美国家存在着巨大的不同,对欧美国家教材的直接使用,不仅无法促进我国创业教育事业的开展,反而还会使我国在发展创业教育的时候逐渐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得出的成果也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1.2 创业教育模式落后

我国的各大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上相对落后,农科类高校由于其自身性质决定了这种落后相较于其他高校来说,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模式上的僵化、缺乏有效的改革,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着以往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工作难以取得突破。各大高校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还是以专业知识的教育为主,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高水平,却忽略了创业教育的培养,使许多学生缺乏创业的意识,对创业教育的学习兴趣不足,缺乏主动性,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甚至有的学生为了生存,为了谋求一份好的工作,选择了放弃本专业而去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

1.3 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

农科类高校的创业教育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既拥有强大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又要拥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以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这是农科类专业的专业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对农科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我国农科类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育多数都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些教师在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上比较丰富,但是农科类高校的毕业生在创业的方向多数都是涉农项目,这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无论是在涉农相关专业知识还是涉农的专业实践中能力都明显不足,很有可能对学生的创业方向造成误导。

1.4 缺乏创业实践的条件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科类专业的学生本应拥有很多专业实践机会。但是,由于我国农科类专业的相关院校对创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很难为农科类2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实践机会,使农科类专业的学生缺少足够的创业经验。使许多学生在走出校门以后,由于缺乏创业经验而导致创业失败,更有的学生为了谋生转而学习了其他的专业。

2 构建农科类院校创业教育的全新模式

2.1 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农科类高校在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中,要注意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方向,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学习欧美先进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农科类专业在创业市场上的实际情况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框架,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障农科类高校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开展的效率,提高创业教育模式的科学性。

2.2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

在农科类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逐渐突破传统创业教育模式的束缚,要将学生的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展开。专业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水平,农科类专业的学习讲究的是学以致用,全力开展专业教育固然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会很差。如果全力开展创业教育,那么的专业知识水平就会受到影响,在未来的创业过程中会因为理论知识不足而导致失败。所以,要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在创业教育中融入专业知识,在专业教育中增强创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科类专业的毕业生拥有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利于创业活动的展开。

3 总结

在农科类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中,除了完善农科类专业创业教育的模式,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以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力发展校企联合,为农科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业经验,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农科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活动提供了实践经验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亚红,曹云娥,刘慧燕.理论、时间、科研相结合提高农科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

[2]尹新明,彭文博.农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论坛文集,2010.

[3]李长春,李国元,胡波,邓青云,戴余军.农科雷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03).

作者简介

赵世浩(1978-),男,湖南省常德市人。现为湖南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128

作者:赵世浩

第三篇: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在“互联网+”的浪潮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创造出许多新的经济形态,社会也亟需大量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为此,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目前的教学现状,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指出高校应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和推进环境建设等途径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引言

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全新的教育理念。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并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传统企业开始争相涌入电子商务领域,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2017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当前电商行业人才缺口巨大,87%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既通晓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又掌握电子商务实践技能,同时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因此,在“互联网+”浪潮下,高校如何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电子商务“双创”型人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状

近几年,网络经济发展迅猛,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在推动电子商务教学的同时,也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中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轨、校企合作困难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还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就业后难以胜任岗位需求。

(一)师资力量薄弱

电子商务专业的很多教师并非来自本专业,大多数都是相关专业的教师,比如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專业等,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大多数教师是一毕业就直接走上了讲台,缺乏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对电子商务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认知的层面上,加之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中难免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

(二)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轨

电子商务专业是实战性非常强的一个专业,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多以实验室模拟软件为依托,教师进行演示和讲授。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电子商务的一些基础知识,但是这种封闭的、与实际脱轨的实践教学方式缺乏市场灵活性与适应性,难以与真正的电商运营环境相匹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三)校企合作难以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如今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高校培养的人才要想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就要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发展接轨。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帮助高校准确定位企业需求的重要途径。目前校企合作育人普遍存在学校有热情但企业缺乏积极性的情况,难以实现真正的深度合作。究其原因,主要是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点不同,学校看重的是对学生的培养,而企业更重视高效完成工作,另外,企业担心学生能力达不到,不放心让学生接触企业的核心业务。

(四)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近几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学生创业,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毕业生20%—30%的创业率,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仍然较低。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旧局限于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主要以专业教育为主。地位的边缘化,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受到课程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制约,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非常有限。加之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创业成功率较低,容易挫伤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002年,教育部开始推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并且在几个试点高校中逐步推广,目前已经形成了创新创业竞赛营造氛围、课堂创业教学为主、创业园孵化推动落地等方式。近几年,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并且也得到了大多数高校的认可。特别是在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一)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

在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将人才培养方向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能够促进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竞争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二)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促进学科交叉、渗透的需要

任何学科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与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这种交叉融合对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教育是一门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的交叉学科,其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能够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使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甚至重构,这种融合有助于科学研究取得更多的创新性成果。

(三)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育的理念、模式等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脱节,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又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教育改革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等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紧密融合。专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两者有机融合能够促进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使专业知识更加直接高效地融入社会生产实践,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创新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

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创新教育还处于高等教育的边缘地带,并未真正与专业教育体系深度融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塑造扎根于专业教育之中。从学生入校开始,就要全方位、立体化地将创新教育理念全面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从电子商务专业认知到课堂实训、从职业生涯规划到毕业实习、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让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创新教育的教学质量

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它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求教师能够巧妙地将创新活动融入“电子商务”教学当中,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深度发掘學生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严重匮乏,师资培养路径模糊不明。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挂职锻炼、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和真实情境中,同时学生也能够得到来自企业内导师的经验分享和专业指导,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三)推进创新环境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各高校应以校内实验室、研究所及校办高新技术企业为平台,同时积极争取与政府机构、社会企事业等单位合作,共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推进各类孵化中心、实训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全面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其次,高校应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培养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如举办并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以及全国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比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也使学生得到系统的锻炼,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永彬,欧阳纯萍,阳小华,刘志明.“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14).

[2] 刘云.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成长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 强亚男.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6).

[4] 何建华.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创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1).

[5] 汤波.环境专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途径研究[J].安徽化工,2017,(5).

[6] 袁川.适应与务实:日本东京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7).

作者:王红霞 姚娟

上一篇:高校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专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