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质量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绿色食品质量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食品作为维持人类生命持续运行的重要元素之一,而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对于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以及社会的稳定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人民对于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就近些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而言,其中很多都是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不应添加的有毒成分,或者食品营养成分夸大等。

第一篇:绿色食品质量论文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下对食品企业标准编制及质量的认识

摘要 通过对食品企业标准的制定、备案过程的简略回顾,对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实施后,食品企业标准制、修订的程序和内容以及食品企业标准的修订方法等进行阐述,并对如何保证标准的质量,切实提高企业标准的水平提出意见。

关键词 食品企业;标准制定;质量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食品生产加工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出现的问题也常常成为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针对我国食品企业生产条件简陋、加工过程脏乱差、企业管理混乱、食品质量难以保证的现状,国家质检总局在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了一整套事先保证和事后监督、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食品安垒市场准入制度。自2002年开始到2006年底,已逐步将28类所有加工食品纳入了市场准入管理,并对每一类食品制定出了相关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细则中要求的相关指标已成为食品企业制定产品标准的门槛。

根据我国《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类。食品生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需要不断开发新项目,生产新产品,而国家食品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并存在着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食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食品监督执法要求,为此企业有必要制定产品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具有与产品同时诞生的快速反应特性,可作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补充,可为开发产品、组织生产、开拓市场和政府监督部门抽检提供依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为进一步规范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审查工作,提高备案企业产品标准质量,首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精神,于2005年对已备案的食品企业生产标准进行了清理。将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淘汰出局;超过有效期或个别技术指标、检验方法低于或不同于国家、行业、地方推荐性标准须重新复审备案。并于2006年6月底制定了《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审查管理办法》,规定对列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的食品,其产品标准必须组织专家会审,要求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应定期复审,复审周期不超过三年。企业逾期不复审的,由原审查单位取消其产品标准登记备案。本人工作的部门就在2005年5月协助市局标准科清理了2002~2004年佛山市禅城区备案的食品标准277份,并将清理出的需废止和修订的产品标准一一通知企业整改。笔者结合长期为食品企业制定产品标准的工作实践,就食品企业标准制修订程序及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为食品企业制定出一份内容和方法均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帮助,或为食品技术人员参与企业标准评审提供参考。

一、食品企业标准制定的程序和内容

1、标准的起草

产品标准送审稿是标准的起草人员根据食品的种类、原辅材料、生产工艺等信息,查阅相关资料,依据类似的国家现行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及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定下产品的相关技术要求(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并对标准中规定的技术指标应进行充分的试验验证,凭检验报告得到相关指标的量化范围。标准编制说明中应阐述标准的编制原则,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与现行国标或行标的关系等内容。

2、根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审查管理办法》规定,食品企业申请产品标准备案时,应向有关质监局(以下简称“审查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一)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登记表;

(三)企业产品标准正式文本;

(四)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

(五)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3、企业标准的合理性审查

食品标准的会审人员一般由企业人员、食品类技术标准专家和当地市质监局标准化管理人员组成,会审的专家多由卫生监督部门、食品检测部门中的专业人员担任。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标准的编写应根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应不属于国家规定淘汰的产品,且产品名称应反映食品的真实属性;反映产品属性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应科学、合理、齐全,卫生指标和标签标识应符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低于国家或行业标准推荐性要示的指标是否合理;应符合相关食品审查细则的要求,包含细则规定的项目。

4、审查单位的受理和备案

首先企业生产加工的产品种类应包含在营业执照中的生产经营范围内方能得到审查单位的受理。审查单位应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审查工作,形成审查结论。审查合格的,应自作出审查结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产品标准文本予以备案,在其封面标注备案号,加盖“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专用章”及骑缝章,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审查不合格的,不予备案,并自作出审查结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限期修改产品标准再行申请备案或停止执行。

二、食品企业标准的修订

根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审查管理办法》的规定: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后,企业应及时对相关产品标准组织复审,并确定其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修订的食品企业产品标准依照上述程序重新申请备案。

食品企业修改已备案的产品标准的个别条款时,应书面提出修改申请,并经技术专家审核后送原备案审查单位审查确认。

综上所述,标准在提高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工作中起着技术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待企业标准符合相产要求取得备案后,生产许可受理部门方可接受企业申请。此外,生产许可核查小组在进入企业对其必备生产条件进行现场核查时,还要对企业标准的合理性进行再次评价。

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以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积极推进企业标准科学化、合理化的进程中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一是调整了标准体系结构。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在食品安全领域采用通用标准取代单一标准和产品附加安全卫生指标的模式,分类制定食品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提高了食品安全标准的通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强了标准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二是明确了今后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原则。食品安全标准原则上制定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具体产品标准不再单独制定安全指标,所涉及的安全要求引用相应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三是对食品标准逐项进行评价,确定并安排需修订的标准项目,对水平较低的标准安排了修订计划。

三、企业标准的质量和水平

企业标准的质量和水平是标准制定工作的灵魂和根本。在实践中,从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当前企业标准的质量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企业标准的技术指示超出了自身的生产技术能力,产品在实际上不能完全执行标准。如;有些企业标准的名称、内容与实际产品不符。那么,如何保证标准的质量,切实提高企业标准的水平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对食品企业标准的修订和清理,初步解决标准间存在的交叉、重复和矛盾问题,以此提高标准水平。

二是从编写形式上严格要求。标准的体裁格式、章条、编号、文体结构及文字表达等力求严谨规范。

三是在技术指标上严格把关,尽可能纳入营养指标及食品主成分指标;在卫生指标上,则应针对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设立限量指标,如:高脂肪食品应设“酸价、过氧化值”,粮食产品应设“黄曲霉毒素”,添加疏松剂的产品应控制“铝”含量,乳制品应设“三聚氰氨”限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应结合食品生产企业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宣传力度,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宣贯、培训、咨询服务,以此规范企业标准化工作,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和标准化水平,使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从技术层面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产生。

作者:郭友珍 杨柳慧

第二篇: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现状

食品作为维持人类生命持续运行的重要元素之一,而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对于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以及社会的稳定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人民对于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就近些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而言,其中很多都是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不应添加的有毒成分,或者食品营养成分夸大等。这些问题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影响到人身安全,但是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食品行业信誉度的下降,同时对于人们的向心力也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我国食品质量与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质量与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的缺失,是导致我国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很多企业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做出违法的行为。在食品生产加工的原材料、加工、运输、销售、食用 等各个环节如果监管不到位的话,都会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所以监管部门必须严格的按照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的要求,加强针对各个环节的掌控力度,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针对食品安全监督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虽然其中的一些法律章程已经涉及到了食品安全监督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现有法律法规无法对食品生产加工的整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把控,所以导致了现阶段我国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

企业道德意识薄弱。食品生产企业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大量使用劣质、变质原材料加工食品,且整个加工过程存在着偷工减料等问题,所以导致现阶段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另外,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导致其道德意识、责任意识的降低,不仅对我国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开展制造了障碍,同时对食品生产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产生了无法弥补的影响。

食品添加剂的滥用。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食品加工企业,为了增强食品外观的美观度,而采取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的方式。正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虽然可以实现食品保险、美观且美味的目的,但是,如果无序的滥用添加剂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另外,现阶段很多食品加工企业,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违反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者有毒化学药品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违背了我国所倡导的食品绿色、安全发展理念,同时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的对策

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于我国现阶段存在着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督主体过多且责任不明确的现象,所以为了确保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部门必须加点法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督结构整合的力度,建立统一的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才能有效的监管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

加强对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是影响社会民生的重要工作之一。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和机制,严厉的查处危害食品質量与食品安全的行为,使不法企业无法在立足于社会,才能将其监管执法的职能作用惩罚发挥出来。另外,在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惩罚制度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等违法行为宣传和举报的力度。同时设立相应的惩罚制度,严厉的查处危害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的行为,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环境,为我国食品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社稷的大事,其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虽然目前政府部门实施的相关政策已经在保证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处罚的力度,才能在确保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的同时,为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李川

第三篇: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

摘 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尤为显著。随着食品供应链的持续延长,传统的质量安全管理对策在降低食品风险中发挥的作用逐渐降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面对的挑战更加严峻,建立一体化的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机制,对整个供应链条进行监管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结合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提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管理;质量安全

供应链管理是农产品和食品生产销售等组织,为降低仗品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其质量安和物流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在食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开展食品安全跟踪,是保证食品安全地从生产源头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重要因素,这也正是欧洲许多国家选择以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的原因所在下面。我们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探讨下基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问题。

1.我国食品供应链现状

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与供应的网络系统。目前,在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为特征,以Intemetfln—tranel技术为依托,主要圍绕食品生产、食品供应、食品物流与食品需求等四个主要领域来组织实施的处于建设初期的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领域,一方面承受着国际化竞争的巨大压力,一方面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好食品多样快捷化的要求,如何控制食品安全,怎样实现食品企业的规模效益。等等,都有待我们的摸索和推进。以肉类食品供应链为例,在我国。多数地区的肉类食品供应链采取了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通过与农户的契约关系,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为产品在农户与市场乃至消费者之问的流通架起了一座桥梁但是,在传统的肉类加工食品供应链中,企业与农户问契约关系的不稳定性生产原料、产品质量往往难以保证一方面,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从生产、加工、包装、流通到消费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既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益,也增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另一方面,消费者个人缺乏对食品安全程度的了解和实现食品品质安全鉴别的知识、技术、设备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所在。因此,加强对我国食品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机理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2.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

2.1加强全程控制系统及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建设全程控制系统需贯穿从食品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提取消费者关心的供应链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便能通过这一体系溯本追远,进而达到从整体上掌控的效果。以美国为例,在他们的食品外包装上都有一个编号,这个编号就如同产品的身份证明,包含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原料生产地、生产厂家等。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能通过食品上记载的信息找到问题所在。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食品行业存在生产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的特点,因此导致了监管难度大。为确保食品安全,在此背景下建立可追溯体系需与基层组织建立紧密联系,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做好生产记录、运输记录和销售记录,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状况的可监控,逐步形成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信息网络,消费者可以上网查询相关食品的安全资料。

2.2抓好源头监管农产品种植、养殖的整个过程

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是食品供应链的源头所在。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开发力度加大,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土地重金属超标、水源质量恶化,农药、化学激素滥用等现象屡见不鲜。农民严格按照各项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是做好农产品源头监管的关键。可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并逐步健全产品原料、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操作等的记录,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只有严格按照标准使用农资产品才能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的监管,多进村试点,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指导,提高农民选购和使用农资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进行快速检测,可在生产面积较大的基地或大型批发市场设立监测点,一旦发现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即刻停止流通。

2.3加强对食品供应链各环节进行整合

质量管理是整合供应链所有工作过程与合作主体关联性的系统环节,一项关于影响我国猪肉加工企业绩效的研究也发现,通过强化猪肉链的整合有利于提高企业肉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具体来说,可通过与上、下游食品企业之间实现纵向或横向合作、联合或合并等途径,建立长效联动机制的横向联合方式,有效控制或解决食品质量链上不确定性因素及其负面影响。福斯特(Foster)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在供应链快速发展的时代,应该在采购、财务、会计、运营、人力资源、战略、工程等学科-中,充分融会质量管理思想,消除组织中存在的质量感知差异,实现质量管理职能在供应链上的完全分配。通过对供应链涉及的各相关学科、国内国际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评判标准等进行整合,可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目前,世界范围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名目繁多,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科学整合,才能取得最佳管理效果。

2.4坚持社会共治

全球食品供应链是农产品生产资料商、农户或农产品企业、加工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组成的自上而下的供需网络。涉及农业、动物科学、经济学、商业管理、加算机技术、食品科学等诸多专业学科知识。在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地方卫生局的许多部门都雇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食品检查员以及其他食品科研专家,采取雇用食品检查员、食品科研专家、生物学家等相关人员进工厂,全面监督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监管体系。在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安全环节越来越多,安全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复杂,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采用地方向中央层层上报的形式,导致了“处理速度慢”,“欺上瞒下”等情况的出现。对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预警体系,明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等级标准,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并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媒体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监督,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使其做到及时、准确反映食品行业的呼声,为政府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社会共治”。

3.结语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和因素很多,单纯依赖公共政策法规解决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不仅从政策法规上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监督,还应该从整个行业、整个食品供应链上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使得企业自觉建立健全自身食品安全体系,同时进一步调动消费者、媒体平台等进行公众监督,综合施策,共建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 宋健.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J].现代食品,2017,12(12):85-86.

[2] 胡重焕,陈浩.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构想与对策[J].食品界,2017,10(3):31-31.

作者:胡晓慧 李海

上一篇:诗词欣赏课论文范文下一篇:理财规划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