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督部门食品安全论文

2022-04-21

我国将统一食品国家标准6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法还规定: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质量监督部门食品安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质量监督部门食品安全论文 篇1:

食品安全法律立法现状及问题剖析

摘 要:文章介绍了食品安全法律立法现状,剖析了食品安全法律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食品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法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凸现,有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分析食品安全法律立法现状,剖析食品安全法律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法律上遏制住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成为我国目前的一项亟待完成的迫切任务。

一、食品安全法律立法现状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的有效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初步构筑起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框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该法于1988年12月29日由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并于1989年4月正式实施。该法对包括食品在内的工业产品标准,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相关职责及法律责任均作了明确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该法于1991年10月31日由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该法对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进行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该法于1993年2月22日由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1993年9月1日正式实施。2000年7月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修改。该法确立了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监督管理体制。同时还对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的行为及相关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该法于1993年7月2日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由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进行了修订。为确保食品安全,该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验检测监督体系、优质农产品认证和标志制度、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度、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标准,对可能危害人畜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经营依法实行登记或者许可制度。

5.《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该法于1995年10月30日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实施。它是目前我国食品卫生法律体系中法律效力层次最高的规范性文件,也是我国食品卫生法律体系中的核心法。该法对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卫生、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卫生、食品卫生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制定、食品卫生管理、食品卫生监督等均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

6.《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的一大亮点是,在确立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基础上,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各个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协调和指导。此外,还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4)、《刑法》(1997)、《进出口商品检验法》(2002)、《农业法》(2003)、《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粮食卫生管理办法》、《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管理办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卫生行政处罚程序》、《传染病防治法》(2004)、《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009)、《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2009)、《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2007)等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个别产品,我国还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和规定。如为了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乳及乳制品卫生管理办法》《乳制品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规则》《乳品厂卫生规范》等一些专门针对乳及乳制品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从奶牛的饲养管理到乳制品厂生产卫生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诸如上述法律法规,构筑起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框架。但是,目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还未完善,亟需以《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为契机,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

二、食品安全法律存在的问题

1.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1)缺乏一个权威的领导、监督、管理机构,监管效率低。尽管依据《食品安全法》,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各个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协调和指导,但它不是强有力的监管机构。不同部门负责不同的监管环节,但法律对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和权限划分并不明确,这就导致了食品安全监管中职责不清、政出多门、监管重叠、相互矛盾和监管缺位等现象。(2)检测机构分属不同部门,缺乏沟通协调。截至2010年底,我国食品安全专门检验检测机构以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检验检测机构已达6000多个。但由于他们分散在卫生、质检、农业等不同部门,各自为战,缺乏沟通与协调。(3)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是整个组织的核心。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人员思想觉悟不高、消费者保护意识淡薄、业务能力低下、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知识缺乏,不能适应岗位职责的需要,没有能力及时纠正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部门领导抓源头、保安全的意识较差,没有真正负起责任来,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基层局职能和责任不清晰,日常监管的相关内容、程序、要求和责任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导致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下降。

2.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不够严厉。现行法律制度的“软法性”特点,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罚款的上限太低,处罚力度不够。又如,《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的处罚金额要根据有无“非法所得”来确定,这给执法部门执法带来困难,实际上放纵了违法者。

3.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内容不够全面,对许多问题尚未涉及。目前,随着转基因技术、辐射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与应用,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日益繁杂,不断滋生食品安全新问题。我国缺少已被国际社会广泛采用的一些重要法律制度,如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食品安全预警预防、食品安全危机应急处理、不安全食品的处理与召回等。这些食品安全法律上的空白,使我国缺乏对来自生物、化学、物理层面风险的全面防范,食品安全法律内容亟待完善。

4.食品安全标准不健全。(1)现行标准缺乏统一性。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分散于多个部门,存在多种质量标准,各部门缺乏协调,导致标准重复、空白、矛盾,使企业、消费者混淆不清。(2)检测指标设置过繁,费用过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不仅不统一,没有一个专门的食品检测机构,没有一个专门的食品监督抽查检验程序,而且食品安全的检测指标设置过繁,费用过高。如,有关部门发布的无公害肉类标准需要检测的指标达三四十个,仅“瘦肉精”一项检测定性就要800元,定量分析要2000元,全部查完要1万元左右,致使企业难以承受。(3)落后于国际标准。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英、法、德等国家已经采用国际标准,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中有90%以上采用了国际标准,而我国的国家标准中只有40%左右采用国际标准,食品行业国家标准的采标率仅有20%。(4)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存在许多空白点。目前,在我国已颁布的两万多项国家标准中,涉及农业方面的标准仅占10%左右,采用国际标准的更是甚少。

5.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不完善。(1)食品安全信息供给不对称。主要表现有:第一,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生产者掌握的产品信息远比消费者多。第二,经营者与监管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机构掌握的信息不及经营者多。第三,监管者内部信息不对称。不同级别政府之间或同一级别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2)食品召回制度存在缺陷。目前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只有初步的框架,其中还存在着诸多缺陷,表现在:第一,食品召回法规不统一。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部门众多,职能重叠,不能有效地跟踪食品流通中的安全信息。食品召回牵涉到不同部门监管,部门间相互的协调和信息共享困难,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拖延时间。多部门监管导致在我国的食品召回中,企业召回需要遵循多个部门规定,一旦对同一事项出现不同规定,就会导致召回难以实施。第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规定存在缺陷。我国《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规定,只有在强制召回下,质检总局才可以发布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和消费警示信息。

参考文献:

1.郝翔鹰.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缺陷与完善[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6(4)

2.李江华,赵苏.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研究[J].食品科学,2006(10)

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食品法律法规文件汇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责编:若佳)

作者:初振波

质量监督部门食品安全论文 篇2:

关注食品安全法

我国将统一食品国家标准

6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法还规定: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

同时法律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前,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生产经营食品。

多道法律红线保障食品添加剂安全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添加剂作出了多项规定,以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

申请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

法律还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技术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标准进行修订。

根据法律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此外,食品安全法还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

对“问题食品”实行召回制度

新施行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

同时法律还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报告。

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食品行业将不再有“国家免检产品”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这意味着从此食品行业将不再有“国家免检产品”,任何食品都不能免检。

食品安全法还规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并支付相关费用。

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检验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检验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食品进行检验,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不得出具虚假的检验报告。

保健食品准入门槛提高

“保健食品不同于一般食品,不能像普通食品一样进行管理。”6月1日正式施行的食品安全法,吸纳了多年来社会各界对于保健食品监管的意见,在提高保健食品的准入门槛上迈出重要一步。

“保健食品行业鱼龙混杂,提高准入门槛是大势所趋。”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告诉记者,“严格监管、提高门槛有助于规范行业,助推行业发展。”

根据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徐华锋表示,目前具体管理办法正在起草过程中,这一管理办法必将对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生产标准和市场营销都做出相关规定,提高准入门槛是大的趋势。

作者:刘奕湛 丁可宁 崔 静

质量监督部门食品安全论文 篇3: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中的问题及策略探讨

摘 要: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责,切实做好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确保食品安全。基于此,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论述了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中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措施,期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检验抽样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Food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Sampling

Bai Xiaoyu

(Lanling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Lanling 277700, China)

當前我国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当前所使用的食品检验抽样方法是较为有效和丰富的,这对于保障和提升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质量尤为重要。但在取得这些良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品抽检机制不够完善、风险预警水平不佳、食品快速检测发展受阻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质量,必须着力解决。本文探讨了目前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1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发挥着显著的优势与作用。在市场监管新格局基本形成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

(1)对食品抽检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在2019年时国务院便已经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这是食品安全工作有效开展的纲领性文件,标志国家将食品安全这一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基层单位来说,依据《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的相关规范标准,可以更好地开展食品抽检工作,进一步提升对食品抽检的重视程度。

(2)食品抽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一直以来,我国的食品抽检体制建设存在权责不清、职能交叉、抽检效能低的问题,影响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的成效。在新市场监管格局形成后,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了专门的食品抽检部门,即“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食品抽检工作的权责划分的更加明确,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食品抽检体制,促使食品抽检朝着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2]。

(3)进一步增强了食品抽检合力。在市场监管新格局下,食品抽检工作中所涉及到的认证认可、监督检查、注册许可、风险分级、行政处罚和检验检测等各项职能均可以集中到市场监管部门,由此实现了统一调配和市场要素的高度集中,形成了食品抽检合力,覆盖面更广,靶向性更强。

(4)食品抽检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强。在市场监管新格局下,国家检验机构成为了食品抽检的龙头,骨干是省级检验机构,基础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包括市检验机构和县检验机构,增强了食品抽检工作的整体优势,为后续高质量开展食品抽检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3]。

2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中的问题

2.1 食品检验抽样方法应用不当

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中,检验抽样方法的科学应用尤为关键,工作人员必须明确和掌握食品检验抽样的基本方法,同时灵活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从当前食品检验抽样方法应用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采集样品不能做到完全均匀,导致样品代表性不强,确定样本数、份样量、样品数、抽取样品时存在问题,未能严格执行相关的规范标准,导致抽检指标影响最终结果。

2.2 食品抽检机制尚不够完善

食品抽检工作的目标是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继而采取各项措施倒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目前来看,食品抽检的问题导向与靶向性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如未能凸显出食品抽检的重点、要点和难点,尤其是在“一老一少”食品抽检中还存在着靶向性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对食品企业进行抽检时,灵活处理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2.3 风险预警交流有待加强

在食品抽检工作中,风险预警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防控食品安全有十分大的优势,所以一直以来是重点开展的工作内容。虽然近年来在风险预警交流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风险预警交流在人才储备、跨区域预警交流、跨部门预警交流中还存在较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无法真正意义上服务于消费者。另外,食品抽检数据公布、食品安全宣传这两方面的工作也存在不足,消费者无法准确知晓食品安全风险,无法参与到食品风险解读中[4]。

2.4 监检结合水平有待提升

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食品抽检这一技术手段所发挥出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为了能有效地提高抽检与监管的效能,抽检与监管应始终紧密结合起来。从当前食品的监检结合水平来看,日常监管并未与抽样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且存在着事后监管的问题,抽样不合格问题多發,无法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

2.5 核查处置力度有待加大

市场监管新格局下,必须要凸显出核查处置工作的权威地位,加大核查处置力度,以此促使市场监管部门均认真参与到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中。在市场监管新格局下,不能局限于对食品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应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前移,做到风险防控先到位,案件查处需到位,后期处理到位,但当前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有很大不足,核查处置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3 应对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问题的策略措施

3.1 规范食品检验抽样方法

针对食品检验抽样方法应用不当这一问题,必须要规范好食品检验抽样的原则、步骤、样本数确定、份样量确定、样品数确定、样品抽取及抽样记录,以此为工作人员的食品抽检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在食品检验抽样的样品采集中,必须确保采集样品均匀、有代表性,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被测食品的成分与质量,并且在样品采集过程中要始终确保原有的理化指标,避免采集过程中混入杂质或成分逸散。在食品检验抽样的步骤控制中,要严格遵循确定样本数、确定份样量、确定样品数、抽取样品的原则[5]。如在份样量确定中,若是小包装食品,则可以将一个分装作为一个份样,若是大包装食品,则要根据批内食品的粒度大小、抽检项目要求来确定份样量。在样品抽取中,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需要特别注意3个方面的要点。①结合抽检食品特点确定采样方法。②要始终保证采样工具是清洁的,严防杂质混入。③要在样品中详细标注日期、方法、地点、数量、批号和采样人。

3.2 完善以问题导向的食品抽检机制

针对食品抽检机制尚不够完善的问题,要进一步以问题为导向完善食品的抽检机制。具体来说,要逐步提高食品抽检的靶向性,突出食品抽检的重点,将重点放在“一老一少”食品上,主要是保健食品、婴幼儿食品、校园食品。另外,要对存在较高风险的食品加大抽检力度,微生物、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均要作为重点检验抽检指标。除做好重点食品的检验抽检工作外,还需要拓宽食品检验抽检的范围,对小餐饮店、小超市、农贸市场、小食杂店要全面覆盖,对食品安全风险较大的要重点跟踪抽检[6]。在食品抽检机制完善中,可以考虑适当性的减少检出率较低的检验项目、合格率高的检验项目。

3.3 加强风险预警交流力度

当前阶段食品检验抽检的风险预警交流还存在较多问题,无法真正意义上满足食品安全检验抽检的要求。针对于此,需要重点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落实风险预警交流体系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做好资源投入与保障工作,同时要培养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的专业性人才,各个部门之间要认识到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重要性,积极参与到风险预警交流体系的建设中去。

(2)始终凸显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将食品检验抽检信息应用到群众消费选择中去,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如要及时公示检验抽检不合格的食品清单,并借助网络平台、媒体手段来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解读,向消费者传递更多的食品信息。

(3)各地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工作有各自的优势与特色,为加强风险预警交流力度,各地可以考虑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参与到食品安全预警交流中,最大限度提升区域内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与应对能力。

3.4 注重监检结合的落实

在食品检验抽检中,始终要重视抽检和监管这两种技术手段,发挥好两者各自的优势,努力将抽检与监管结合起来,提升食品抽检效能与监管效能。另外,可以将食品抽样工作与日常监管工作结合起来,抽样人员要与监管人员构建合作机制,共同开展食品检验抽样工作。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对所检验抽检的单位开展现场检查时,应重点调查生产情况和经营情况,对符合抽样要求的食品开展抽样检验,而不合格的食品产品要及时现场查处,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前移,由之前的事后监管转变为事前监管。

3.5 加大核查处置力度

针对当前食品检验抽检结果处置不力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核查处置力度,对于违反食品安全规范的企业要严格管理、严格惩罚。对于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来说,要始终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与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并且不单单要处罚涉事企业,而且要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前移,加大食品检验抽检的力度,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

4 结语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在维护食品安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始终给予高度的重视,认真落实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当前阶段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后续要进一步加大食品检验抽样工作力度,尤其是要不断完善食品抽检机制、规范食品检验抽样方法、加强风险预警交流力度,确保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可以高质量落实,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玲,隋秀芬,密叶.浅谈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1):123-124.

[2]李建慧,路文静,王秀锦.食品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623-627.

[3]李玉梅.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风险及防控措施[J].中国食品,2020,807(23):109.

[4]吴琼,宋安东.食品安全监督抽样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粮食与饲料工业,2020,390(1):5-7.

[5]王会霞,江丰,张莉.我国食品检验中标准现状分析及建议[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6):2001-2006.

[6]王海璐,熊薇,李兆阶.食品抽样工作现存问题及解决建议[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7):6178-6181.

作者:白晓玉

上一篇:内部管理防治财务舞弊论文下一篇:电力档案管理经济效益论文